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查看: 7066|回复: 16

钟南山:说中医不科学 方舟子太绝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0-1 17: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钟南山出席广医荔湾医院新病区揭牌 大谈对中医看法:

治急性病、重病是西医的特长,比如细菌感染发热,用西药退热快。但热退了之后,用中医药对免疫功能进行调节能起到好作用,一些慢性病的防治也是如此。

——钟南山

本报讯 (记者翁淑贤 通讯员欧阳穗)“方舟子说中医不科学,只有中药还可验证,他可能讲得太绝对了。我认为中医整体治疗和‘治未病’的理念是科学的。”昨天,钟南山院士在为广州医学院荔湾医院刚成立的颈肩腰腿痛专科病区揭牌时接受记者专访,称自己很欣赏中医所提的“上医治未病”,笑言现在多数医生都是“下医”治“已病”。不过,他认为中医药要发展也按循证医学的方法进行有效研究。

“上医治未病,现在多数医生都是‘下医’治‘已病’。”

“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钟南山昨天对着记者脱口讲出唐代大医家孙思邈的治病理念,笑称现在多数医生都是“下医”治“已病”。他指出,目前造成我国老百姓死亡的主要病种分别有肿瘤、心脑血管病、慢阻肺、糖尿病等,这些都有10~20年潜伏期,以中医“治未病”的理念,若能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及早预防,可降低死亡率。

“中医讲各个脏器之间是互相联系的,并强调应将人当成一个整体来治疗,这是我看重的又一个理念。”钟南山列举中西医对肿瘤的治疗理念解释说,以前西医是简单地把肿瘤给杀灭了,最后发现瘤没了,人也死了;中医不是直接把瘤消灭,而是提出“以正攻邪”、“人瘤共存”,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延长寿命。他称,现在整个世界对肿瘤的治疗理念也向这方面转变,跟中医是有关的。他还随口便说出一个“肺与大肠相表里”的中医术语,并举了个浅显的例子:一个慢阻肺的病人如果经常便秘,呼吸也会受影响,而消化好了,大便通畅了,呼吸的困难也会得到缓解。

“李时珍早就提过,发疟疾寒热时‘用青蒿一把,加水二升,捣汁服’。青蒿素现在已走向世界,其功效也已被反复证明。”

“我不喜欢讲中西医结合,因为很难结合,但中西医可并举来发展。”

钟南山认为,中药两千多年的经验积累了不少好东西,但到底有多大用途,必须迈过循证医学这道“门槛”。“方舟子说中医不科学,只有中药还可验证,他可能讲得太绝对了。我认为中医整体治疗和‘治未病’的理念是科学的。”

“我不喜欢讲中西医结合,因为很难结合,但中西医可并举来发展。”钟南山解释说,治急性病、重病是西医的特长,比如细菌感染发热,用西药退热快。但热退了之后,用中医药对免疫功能进行调节能起到好作用,一些慢性病的防治也是如此。“中医能长期存在,自然有它的道理。”

然而,钟南山认为,这几十年来,中医的发展走了弯路,没有严格按照循证医学的方法来进行有效研究。他指出,中医走现代化的路有两个突破点,一个是中药,另一个是中医正骨,前者以青蒿素为例,已经成为全世界公认的治疗疟疾的良药;后者可借助现代的X光、CT等检查手段,发挥中医接骨、正骨等无创的治疗经验。

中西医治肿瘤对比:

西医 以前是简单地把肿瘤给杀灭了,最后发现瘤没了,人也死了。

中医 不是直接把瘤消灭,而是提出“以正攻邪”、“人瘤共存”,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延长寿命。现在整个世界对肿瘤的治疗理念也向这方面转变。

文章来源:腾讯网http://news.qq.com/a/20101001/001217.htm?pgv_ref=aio
发表于 2010-10-1 19:46 | 显示全部楼层
永远坚信中医支持中医
发表于 2010-10-1 21: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有良心有医德的西医最终都会走到这一步的。
发表于 2010-10-1 21:46 | 显示全部楼层
何新博文:西方科学没资格检验中医

何新简介:在今日中国知识分子当中,最具争议及传奇性的人物非何新莫属。自从80年代以来,何新先生的文化研究,经济和国际问题研究,他所首先倡导的一些基本观念,已汇为思潮,深刻地影响了当代中国的文化和社会发展。受到支持者和反对者的广泛注意。人们可以不赞同他,但是不可能不重视他。何新的学术在80—90年代中国政治与文化这一巨大转变时代留下了深深的思想印迹。由于何新的特殊影响,他一度成为海内外各主要新闻机构追逐采访的对象。采访过他的包括美联社、纽约时报、共同社、ABC、NHK、美国之音、路透社、独立报、费加罗报等世界著名传媒。1994年后,何新主动拒绝与一切内外传媒作直接接触。也不再出席公开会议,讲课讲演。从公众视线中遁失。


2010-09-16  

  有人说要用科学来检验中医,这种观点极其荒谬。现今的西方科学是有局限的,它所不能应用和解释的问题很多。中医是华夏民族在几千年中发展起来具有理论和实验自足性的非西方医学体系。西方科学包括西医都并不是终极真理。用一个并非终极的认知去检验一个几千年造福于人类的中医系统是非常荒谬的。

  中医来源于华夏民族防疫抗病经验的总结。人们在社会生产实践中往往会发现很多朴素性的自然规律,因而把这些规律进行规纳与总结,成形中医特有的学说理论。虽然这种传统学说和理论并非终极真理,也不符合西方科学的标准,但是对于中医学术的传播和继承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现代科学也仍然需要向前发展,每一种科学体系都需要后来者对其重新检验。检验科学的方法只能是实践,同样,检验中医的尺度也只能是实践。只有临床应用与防疫抗病的实际效果才是检验中医的唯一标准。

  有一股势力鼓吹对科学的迷信,把西方科学的相对体系绝对化,甚至宗教化。这是一种新蒙昧主义,对这股势力的真实目的有必要警惕。

  事实是,西方一些着名药物实验室正在研究多种中草药的药理和有效性。但有人却雇佣吹鼓手来中国鼓吹消灭中医──目的无非就是让中国医药市场完全被西方药品商所垄断和控制。
发表于 2010-10-1 22:51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直深信,中医是超越科学的
发表于 2010-10-2 11:58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直深信,中医是超越科学的
骨仙堂 发表于 2010-10-1 22:51



    “科学”的定义是什么?
发表于 2010-10-2 15:33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悠然子老师的心物一元论中,他提到数据是客观,症状是主观。如果一个人的检验结果没有任何问题,可是他个人感受非常的不舒服。我们应该相信科学检测还是注重患者的主观感受呢?

曾经我们是唯物论者,或者至少是被唯物论者,被无神论者。可是,事实上,我们的心改变世界。这样的话难道是谬语?显然每个人都体会过放下偏见,精彩自现的力量。
发表于 2010-10-2 19:25 | 显示全部楼层
西医中的高手!
发表于 2010-10-3 08:31 | 显示全部楼层
虽然钟院士对中医的理解还很肤浅   但是能说到这样  已经难能可贵了   不知方舟子之流会作何感想
发表于 2010-10-3 23:2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6# 只管耕耘

什么是科学?其定义至今众说纷云。早期人类对自然和自身的认识通称为哲学,到后来才分科别类,是谓科学,亦即分科别类之学问,它只是建立在古希伯莱文化和古希腊文化传统上的一种探索真理的方法,并非终极真理。中医、佛学、道学、神学不也是探索真理的方法吗?说中医是科学实在贬低了中医,因为中医是超越科学并包容科学的!何故?中医给中国人医了几千年的病,既有神奇的疗效,又有系统的理论,能说它不真吗?可是当今最先进的科学理论也无法解释中医的理论和疗效,只能说明科学有局限,是中医的发展提前超越了科学。以科学为标准衡量中医本来就不对。(医行天下)
发表于 2010-10-3 23:32 | 显示全部楼层
如今科学在很多人眼里已不再是一种方法,而是真理本身,甚至成为一种新宗教,我称之为“科学教”。认定中医不科学的人,皆以其“科学教”的定义而非科学的精神为准绳,认为只有通过西方线性式的逻辑实证才是真理。实际上宇宙间的绝大多数现象还无法用科学来实证,尤其是根本的问题如上帝、宇宙、生命、灵魂,以及中医的精、气、神等等。
  
  其实,对科学最早也最准确的定义来自《易传》,即学科可分为两大类: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只学西学的人很难理解,形而下之器固然可以用形而下之法实证,然而形而上之道的实证还得结合形而上的法门,比如古人孙思邈、李时珍,还有我云游武当山见到的祝华英道长,都可通过形而上之法,在其修行禅定中清楚地实证中医经络和穴位的存在,并在临床实践中广泛运用之。几千年来所有中医的临床实践都是东方式的实证,既在医者自己身上,也在患者身上,总之都是通过活人来实证,而西医实证解剖只能通过死人、白老鼠。人死则气散神走,只剩物体状的尸体,而死尸却是西医的研究对象。中医通过活人实证其医理,是因为精、气、神和经络只存在于活人之体。如此难度与境界,对灵性与智慧的要求,当然非形而下之科学可以度量和想象。有人却宁可相信西医在死尸和白老鼠身上试验的结果,而不愿相信几千年来在无数活人身上实证的结果。
  
  当然,西医也有在活人身上的试验结果。据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研究员,中医药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组长贾谦在《中医的优势特色和发展战略》一文中介绍,1998年,美国因药源性反应住院抢救者高达216万人,其中死亡者10.6万人。经济损失40亿美元。1997年,在我国,210万人因西药药物反应住医院,19万人因此而死亡(相当于我国每年死于10余种传染病人数总和的12倍),这还是十年前的数字;根据中国中医研究院岳凤先教授统计,新中国成立40年间,中药毒副反应的报道仅5000例,且多属用药不当,例如把商陆当人参。可见西药那么严格的质量标准也不见得可靠,也不见得科学。
发表于 2010-10-4 10:32 | 显示全部楼层
思考中医,选择中医,走近中医!
发表于 2010-10-4 19:27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定要“钟南山”说“方舟子”太绝对,中医才“更”“科学”而不是“伪”“科学”???

太可笑了!!
发表于 2010-10-7 08:24 | 显示全部楼层
远见杂志:硅谷高科技华人迷中医
远见 杂志 2010年10月号 第292期
作者:张德龄 出处:2010年10月号 / 第292期
一群硅谷的 高科技人,接触中医后,开始打破中医不是科学的迷思,同时致力与他们的专业结合。 或许,我们应该重新定位这个3000年前老祖宗留下的智慧遗产。

9 月4日的长周末,加州圣塔克拉拉会议中心挤满上千人,其中包括来自硅谷各界的华人精英,例如刚入选为台湾中研院院士的史丹佛大学教授孟怀萦、圣荷西州立大学工学院院长魏文忆、宏道公司首席执行长陈丕宏以及创投家王大成等。
但这次他们不是来参加高科技年会,而是前来听中医师倪海厦教授的演讲。中医与高科技?乍听之下似乎有些反差。
但其实,近几年来愈来愈多的科技人开始对中医有兴趣,他们不只要打破中医不是科学的迷思,同时致力让两者专业结合。
听听他们的故事,或许许多人会重新定位这个3000年前老祖宗留下的智慧遗产。
工程师 分享中药救低血糖儿
例如今年39岁的张志伟。两年多来他利用工作之余进修中医,白天的他是硅谷知名软件科技公司的资深研发工程师,晚上他会研读中医经典或是和网友讨论最新的处方,周末及假日去中医大学上课。
但是张志伟平时工作繁忙,能够花在中医的时间毕竟有限。
张志伟毕业于交通大学电子工程系,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电机博士。
张志伟笑说,如果能够拿出他念博士时的精神,一定可以快速提高功力。
他曾在网络上发表〈迈向中医之路〉一系列文章,看了令人动容。原来十多年前,他的父亲罹患「急性骨髓性白血病」,他眼睁睁地看到父亲三年内痛苦的化疗过程,从当年精壮的北方大汉,变成干枯的瘦小老人,最后痛苦的离开。他形容这个治疗过程,在他心中成了永远抹灭不去的痛。
多年后,他无意间发现一个中医网站,网络上的种种案例,对照到父亲的化疗过程,让他惊觉中医的奥秘,中西医理论的大不同,让他对中医产生浓浓的兴趣。
不过,真正让他开始钻研中医,是他一出生就患有低血糖症的儿子,出生不到两个月,便经历了三次全身麻痹的手术,每天都必须服用胰岛素抑制剂。小孩病情虽然得到控制,但是身体虚弱,经常感冒,起先他求助中医朋友,后来干脆自己研究。现在,他的儿子六岁了,经过中药调养,气色愈来愈好,每天必须吃的西 药,也逐渐减少。工程师背景出身的他,经过两年钻研后,很肯定中医是一种科学的方法。
有趣的是,他认为中医治病的思惟,和工程师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以工程师的方式来看中医,张志伟有这样的看法: 工程师每天解决极端复杂的问题的方式,就是在了解问题的本质后,建立一种简化的模型,这个模型必须要能够精确的抓到问题的重点,在此模型之上,进而推导出解决方案。
人体运作也是极端复杂的,中医讲的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就是在千年来无数的实践中,归纳出来的模型。在这个模型之上,对疾病的本质,加以定性、定位、和定量,进而推导出用药和治疗方案。
创业家 迷上中医系统性思惟
迷上中医的硅谷工程师还有许多。例如同样拥有工程背景的李宗恩,目前是硅谷Maitreya Fund I LP的合伙人。五年前,他的父亲罹患肝癌,经过化疗后,原本直径两公分的肿瘤,不到三个月,竟又长出六公分。在经历两次的栓塞治疗,病情不但没有改善,反而愈来愈恶化。 李宗恩开始求助于中医,原本的他也是半信半疑,后来发现父亲本来身体虚弱,经过中医的治疗,可以生活得像正常人一般。
通常,像他父亲「多发性肝癌」的病人,最后都会非常疼痛,只能靠施打吗啡过日子。
虽然他的父亲终究还是离开了,但他认为父亲在走前的生活品质很好,他开始对中医产生好奇,经常请益为他父亲治病的中医师倪海厦,并且拜他为师。
李宗恩对中医充满热情,现在只要聊到这个话题,眼神便亮光,滔滔不绝。
李宗恩从小是个资优生,没有考过高中及大学联考,一路保送台大物理系,进入史丹佛大学电机博士班的全额奖学金,同时是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的MBA。
跟张志伟一样,他也发表过一篇〈中医与科学〉的文章。李宗恩比喻「西医就像是化学医学;而中医则是物理医学」,两种是完全不同的医疗方式。
可惜地是,中医不是主流,社会地位也没有西医高,最好的人才不会进入中医。
研究中医愈深,李宗恩就愈惊叹其中的奥秘。「其实很多病症,古书都有记载,」他十分重视古书,认为当代中医有太多的解释与应用,却不重视像《黄帝内经》这样的古书。
学习中医四年多来,李宗恩替身旁的亲朋好友治病,建立口碑。 现在的他正职还是投资家,但开始准备考中医执照,也在中医大学做实习医生,但他没有转行做中医的计划,也不是为了赚钱,他有更远大的理想,就是希望推广中医成为主流。
目前李宗恩还有个特别的身分,就是史丹佛大学的访问学者。他希望能够做出结合中医与高科技的研究,他与史丹佛大学医学院整体医学研究中心(Stanford Center for Integrative Medicine)的学者与医生们讨论与交流,得到他们的支持。
孟怀萦 亟思科技结合中医
今年刚获得中研院院士头衔、同时也是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的史丹佛大学电机系终生讲座教授孟怀萦,也是一个中医迷。
她是一位学者,工程师,也是位硅谷的创业家。
1999年和现任史丹佛大学的校长海纳森(John Hennessy)共同创办通信公司锐讯(Atheros Communications)。2001年她被科技财经杂志《RED HERRING》封为十大创业家之一。
五年前她开始研究《黄帝内经》。去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和以前的学生聊起中医,学生提到自己的膝盖曾经受伤,连西医都治不好,竟然被一位半路出师的朋友给治好,那位朋友就是李宗恩。巧合的是,李宗恩也曾经是孟教授的学生。后来,李宗恩也成为她与家人的健康顾问。
孟怀萦曾经在电机系开过以电子工程为基础的生物医学仪器(Biomedical Electronics)课程,也曾做过科技运用在西医领域的研究,她思考,或许可以着手结合高科技与中医的研究。
毫无疑问地,如何让科技结合中医,已是硅谷最夯的新课题。李宗恩表示,目前提到中医与高科技结合,往往还偏重在「萃取」与「炼药」这些概念,但这些都还是以西医的角度出发,「我们认为中医与高科技的结合包括如何去记录病历、侦测、分析、智慧搜寻(Intelligent Searching),这也是硅谷最厉害的地方,」他说。
这也就是让高科技在测量与分析上,做为中医的辅助工具。
在测量的部分,以眼诊为例,眼诊主要是观察两个眼睛不同位置的形状、颜色,对光的反应等,依据中医理论,这可以用来判断健康状况。如果能利用高分辨率的数字相机,可以直接存取,再由计算机做分析,就是科技对中医的协助了。同样的技术,也可以转来做「舌诊」。
适用领域 标准化诊断流程
「其实做不难,但是要有人做,」李宗恩表示,目前医学和工程结合的医工系,都是偏重在西医;但很多中医对看诊把脉很有经验,认为不需要使用仪器来辅助,这又产生「标准化」的问题:到底需要记下什么,必须要有数据做为证明。
在人工智能方面,他认为中医比较有整体系统。再者,中医古书的正确性高,可输入上百本的古书做人工智能分析,接近训练一般中医师的程度。
他认为这些都是提供中医师标准化的工具,问诊、治疗、开药就是医生的责任,就好比核磁共振摄影(MRI)只是辅助,不可能取代医生。
创投家 看出检测潜力商机
硅谷橡子园合伙人王大成以投资人的角度来分析,目前中医在美国的大问题,就是公信力不足,中医师素质良莠不齐,如果能使用仪器测量,建立标准化,可以帮忙建立公信力。
另一方面,西医的收费分为测量(data taking)与医生看诊(data mining),是分开的。
但是中医是将两者合并在一起,而且有些保险不给付。
王大成认为,或许可以好好思考在政治上需要做些甚么,好让主流认同。
其实中医与高科技结合,可以为健保节省很大的成本。 根据医疗数据统计,在美国90%的检验是不必要的。但是利用中医的技术,却可以有效地找出可能的病源。
李宗恩指出,可以先利用中医的眼诊找出身体可能发生的问题,如此可以节省很多的成本。孟教授亦表示,「美国要施行全民健保,需要新的理念来协助,中医与高科技结合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李宗恩指出,过去20年来,大笔经费捐给癌症研究机构,但得癌症的人愈来愈多,并未下降。
「如果把捐献金额的其中1∕3,甚至1∕10捐给中医做研究,效果会更好,」李宗恩说。
身在硅谷,李宗恩希望结合当地的聪明才智,声望与资源,重新建立一个中医的系统。
当外国主流逐渐重视中医时,或许,是到了该重新定位这个3000年前老祖宗所留下的智慧遗产的时候了。
发表于 2010-10-7 08:29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多中国人连科学和科技也傻儍的分不清楚! 硬是把科技当科学, 把科学当伪科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4-11-28 07:28 , Processed in 0.026349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