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查看: 52|回复: 2

请教各位老师,亲身体会痰饮咳嗽病脉证与鼻炎、癣是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5-12 16:2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叶开 于 2025-5-12 16:28 编辑

(论一首 脉二十一条 方十八首)
  问曰: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
问曰:四饮何以为异?师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痛重,谓之溢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
  水在心,心下坚筑,短气,恶水不欲饮。
  水在肺,吐涎沫,欲饮水。
  水在脾,少气身重。
  水在肝,胁下支满,嚏而痛。
  水在肾,心下悸。
  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手大。
  留饮者,胁下痛引缺盆,咳嗽则辄已(一作转甚)。
  胸中有留饮,其人短气而渴,四肢历节痛。
  脉沉者,有留饮。
  膈上病痰,满喘咳吐,发则寒热,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目闰剧,必有伏饮。
  夫病人饮水多,必暴喘满。凡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
  脉双弦者寒也,皆大下后善虚,脉偏弦者饮也。
  肺饮不弦,但苦喘短气。
  支饮亦喘而不能卧,加短气,其脉平也。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苓桂术甘汤方
  茯苓四两 桂枝三两 白术三两 甘草二两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小便则利。
  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方见上);肾气丸亦主之(方见脚气中)。
  病者脉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此为留饮欲去故也,甘遂半夏汤主之。
  甘遂半夏汤方
  甘遂(大者)三枚 半夏十二枚(以水一升,煮取半升,去滓) 芍药五枚 甘草如指大一枚(炙)(一本作无
  右四味,以水二升,煮取半升,去滓,以蜜半升和药汁,煎取八合,顿服之。
  脉浮而细滑,伤饮。
  脉弦数者,有寒饮,冬夏难治。
  脉沉而弦者,悬饮内痛。
  病悬饮者,十枣汤主之。
  十枣汤方
  芫花(熬) 甘遂 大戟各等分
  右三味,捣筛,以水一升五合,先煮肥大枣十枚,取九合,去滓,内药末,强人服一钱匕,赢人服半钱,平旦温服之;不下者,明日更加半钱。得快下后,糜粥自养。
  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大青龙汤方
  麻黄六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杏仁四十个(去皮尖)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 石膏如鸡子大(碎)
  右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多者,温粉粉之。

  小青龙汤方
  麻黄三两(去节) 芍药三两 五味子半升 干姜三两 甘草三两(炙)细辛三两 桂枝三两(去皮) 半夏半升(洗
  右八昧,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汤主之。虚者即愈,实者三日复发,复与不愈者,宜木防己汤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主之。
  木防已汤方
  木防已三两 石膏十二枚(鸡子大) 桂枝二两 人参四两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再服。
  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方
  木防已二两 桂枝二两 人参四两 芒硝三合 茯苓四两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再微煎,分温再服,微利则愈。

  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
  泽泻汤方
  泽泻五两 白术二两
  右二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
  支饮胸满者,厚朴大黄汤主之。
  厚朴大黄汤方
  厚朴一尺 大黄六两 枳实四枚
  右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再服。

  支饮不得息,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方见肺痈篇中)。
  呕家本渴,渴者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小半夏汤主之(《千金》云:小半夏加茯苓汤

  小半夏汤
 半夏一升 生姜半斤
  右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腹满,口舌干燥,此肠间有水气,已椒苈黄丸主之。
  己椒苈黄丸方
  防己 椒目 葶苈(熬)大黄各一两
  右四味,末之,蜜丸如梧子大,先食饮服一丸,日三服,稍增,口中有津液。渴者加芒硝半两。
  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

 小半夏加茯苓汤方
  半夏一升 生姜半斤 茯苓三两(一法四两)
  右三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


  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

  五苓散方
  泽泻一两一分 猪苓三分(去皮) 茯苓三分 白术三分 桂枝二分(去皮)
  右五味,为末,白饮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

  附方

  《外台》茯苓饮 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出水后,心胸间虚,气满不能食。消痰气,令能食。

  茯苓 人参 白术各三两 枳实二两 橘皮二两半 生姜四两

  右六味,水六升,煮取一升八合,分温三服,如人行八九里进之。

  咳家其脉弦,为有水,十枣汤主之(方见上

  夫有支饮家,咳烦胸中痛者,不卒死,至一百日,一岁,宜十枣汤(方见上)。


  久咳数岁,其脉弱者可治,实大数者死;其脉虚者必苦冒,其人本有支饮在胸中故也,治属饮家。

  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方见上文肺痈中)。

  青龙汤下已,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气从小腹上冲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热如醉状,因复下流阴股,小便难,时复冒者;与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治其气冲。

  桂苓五味甘草汤方

  茯苓四两 桂枝四两(去皮) 甘草三两(炙) 五味子半升

  右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温服。

  冲气即低,而反更咳,胸满者,用桂苓五味甘草汤去桂,加干姜、细辛,以治其咳满。

  苓甘五味姜辛汤方

  茯苓四两 甘草三两 干姜三两 细辛三两 五味半升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

  咳满即止,而更复渴,冲气复发者,以细辛、干姜为热药也。服之当遂渴,而渴反止老,为支饮也。支饮者,法当冒,冒者必呕,呕者复内半夏,以去其水。

  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夏汤方

  茯苓四两 甘草三两 细辛二两 干姜二两 五味子 半夏各半升

  右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

  水去呕止,其人形肿者,加杏仁主之。其证应内麻黄,以其人逐痹,故不内之。若逆而内之者,必厥。所以然者,以其人血虚,麻黄发其阳故也。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方

  茯苓四两 甘草三两 五味半升 干姜三两 细辛三两 半夏半升 杏仁半升(去皮尖)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开,日三。

  若面热如醉,此为胃热上冲熏其面,加大黄以利之。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方

  茯苓四两 甘草三两 五味半升 干姜三两 细辛三两 半夏半升 杏仁半升 大黄三两
  右八昧,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

  先渴后呕,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方见上)。

 楼主| 发表于 2025-5-12 16: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叶开 于 2025-5-15 18:17 编辑

1、儿时记忆可强壮,八九岁期间发烧有过长期打青霉素还是红霉素的针,后记忆里一到冬天剧烈咳嗽爸爸带着四处求医不得治,后时常流清鼻涕,22岁左右严重鼻炎,睡眠不能呼吸,平时鼻音重,不通气,跑步或吃热汤面后暂时缓解。应该是07还是08有幸参加三七老师秋季调理班七天后基本痊愈一半多,能正常生活不影响吃饭睡觉,逐步基本接近正常。只在酒后或冬季、虚弱时偶有症状但不影响生活。
2
3、今年春喝过
一方:生附子40克、干姜30克、炙甘草50克、山茱萸50克、枸杞 25克、红枣 (切开)20个、黄芪5克、当归10克、生半夏30克。
二方:半夏80,生姜80,茯苓40
三方:黑附子一片、干姜一片、炙甘草五片、山茱萸七粒、枸杞 3粒、红枣1个、陈皮一片、生半夏一粒、茯苓两块。(片如八宝粥大勺)
四方:小青龙颗粒。

本来是母亲得病熬药一方,我经常先尝服,但感觉浑身发暖很舒服,而且一方喝后食欲大增,胃口超级好,且一方缓解了母亲将近半年的胀满不能进食情况(应该是痰饮内停症,生半夏起了决定性作用)。一方喝了几次后停。二方是给妈妈治反酸烧心时尝过几口可以说基本没有大量喝。但是在喝过二方以后。有几个地方出现水痘或癣疹。

①两个胳膊内侧少海穴下四横指处出现一个水痘红肿(两个胳膊基本对应都有)。
②肺经,咽喉(右侧)到中府穴连接点的中间位置出现拇指大一块小疙瘩(类似癣)痒。
③肚脐正右侧六横直的大横穴出现一个类似红肿的水痘。

此时我联想这些问题鼻炎、癣疹、痰饮好像都有绝对关联。肺开窍于鼻,鼻炎的问题肯定在肺(我应该是小时候咳嗽误治病邪入肺造成的鼻炎)。
癣疹:应该是身体湿的一种外现。
痰饮:中医术语解释,指体内水液不得输化,停留或渗注于体内某一部位而发生的病证,这是广义的痰饮,其中痰和饮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首先它们都是津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所谓“积水成饮,饮凝成痰”,其次它们又可能成为新的致病因素。一般以较稠浊的称为痰,清稀的称为饮。痰不仅是指咳吐出来有形可见的痰液,还包括瘰疬、痰核和停滞在脏腑经络等组织中的痰液,临床上可通过其所表现的证候来确定,这种痰称为“无形之痰”。

饮,即水液停留于人体局部者,因其所停留的部位及症状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如《金匮要略》即有“痰饮”、“悬饮”、“溢饮”、“支饮”等区分。这里的痰饮是狭义的专指四饮之一,即饮邪留于肠胃的病证。

在二方后我学着三七老师的方法自己尝试喝了几包三方,在三方喝过后,出现咳出很多痰,或白或白黄,期间还有过两次要发烧没有烧起来的感觉(有一次轻微发冷一天后好转),有过大便发粘现象。喝了几天后右侧锁骨那款癣总是痒不下去。现在一天喝一包小青龙颗粒。喝过三包后大横穴及两个胳膊水痘蔫了结痂。有锁骨那块癣疹也见轻。目前每天还是有几次白痰咳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5-15 08:48 | 显示全部楼层
因自己能力有限,每天需要照顾母亲调理,无心调理自己,也不想把这种长期的问题找哪个老师短时间解决怕不现实,大部分时候都是照葫芦画瓢,总想找到最好最简单的方法根治这些问题,奈何中医知识浩如烟海实在难以摸透,还望老师们对此类问题有经验的给指点一下,如果有好的办法真能把鼻炎癣疹一类问题短时间彻底消除,实乃幸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5-5-20 01:54 , Processed in 0.026041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