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查看: 3964|回复: 6

臆想中西医结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11-29 17: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先写个标题  改天空了查好资料再写内容
 楼主| 发表于 2019-12-2 05:38 | 显示全部楼层
扁鹊三兄弟与“治未病” (转)


中医自诞生之日起,几千年来一直坚持“治未病”的思想,一贯认为“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据《鹖冠子·世贤第十六》记载:魏文侯求教于扁鹊,询问他家兄弟三人中谁的医术最好。扁鹊如实回答,在他兄弟三人中,大哥的医术最好,二哥的医术次之,他的医术最差。魏文侯大惑不解,为什么你自以为医术最差,而名声却闻于天下呢?请扁鹊予以解释。扁鹊回答道:“大哥治病,在病情尚未发作前就施法将病根予以了铲除,其医术高超外人不知道,只有家人知道,所以没有名气。二哥治病,是在疾病初起,症状表浅时施治,虽药到病除,但乡里人认为他只是会治小病的医生,故名声不大。而我治病,都是在病人病情危重、痛苦万分之时予以施治,分别应用针灸、药物内服外敷,甚至动用手术,均能够使病情转危为安,逐渐痊愈,大家都认为我的医术神奇,所以能名闻天下。”魏文侯听后,自以为明白了道理,其实不然。而在当下,真正悟透这寓言故事的也不多。

扁鹊三兄弟与“治未病”

如果将扁鹊三兄弟这故事按照中医理论对号入座,扁鹊的大哥是上医,他二哥是中医,他自己只能算是下医。这里要强调的是,这不仅仅是扁鹊个人的认为,而且是千百年来整个中医界的主流认识。历代的医家,在著书立说里,在医疗实践中,一直把“治未病”、养生保健放在首要位置,力图通过自己的努力防治疾病,维护整个社会人群的健康。充分体现中医药学是以健康医学为主包含疾病医学的伟大医学。

就整个社会人群的生存发展而言,人们不仅需要像扁鹊那样高效率治已病的良医,更需要众多治未病、治欲病的上医、中医。但是在历史的演进中,较长时间以来,“治未病”的医学思想逐渐被淡化,甚至被“治已病”所取代。这其间原因固然很多,但可以肯定的是这绝非历史的进步而是一种历史的倒退。在很长时间里,相当多的人尊崇的、相信的是能治已病的医生,不相信、不认可能治未病的医生。千百年来一直延续至今,能治已病的医生名头都很响亮,而能治未病的医生,即使像扁鹊的大哥、二哥一样,也是默默无闻。

扁鹊三兄弟与“治未病”

“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老祖宗的教导大家都知道是什么意思,可真正能按老祖宗的话去做的就不太多了。建国以来“预防为主”一直是卫生工作的主要方针,但是没有得到真正的贯彻执行。即使对急性传染病的防治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对严重威胁人们健康的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肿瘤等慢性疾病的防治收效甚微。目前我国经济几十年来高速发展,已经实现初步的小康,对健康长寿的追求越来越迫切。可“看病贵,看病难” ,慢性病成井喷,未富先老提前进入老年社会,现有的医疗资源不能满足不断扩大的医疗保健要求……这一时解决不了的社会难题严重影响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民健康素养的提升。

解决社会难题的根本出路在哪里?1、在于发病后控制不如发病中控制,发病中控制不如发病前控制,这就是“治未病”,“防患于未然”;2、作为国家和主管部门应该教育激励所有的医务人员争做“扁鹊的大哥、二哥”,而不是争做扁鹊。如果大家都想做扁鹊,可能会导致处理医疗危机的成本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危重病人将承受不了巨额的医疗费用而无法医治。这也像在下游打捞溺水者一样,只会发病率、死亡率越来越高。在我们医疗卫生界,如果有三分之二的人员,像“扁鹊的大哥、二哥”一样在上游把守,就能把整个社会的发病率、死亡率降下来,有效地解决一系列的社会难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2-22 13:25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s://mp.weixin.qq.com/s/uth2osbFgAURNyAv4vaWyw

不能用西医理论否定中医,中医西化无异于自杀!(转)
陈学忠  承朴堂  今天
导言 :中医人不反对实验研究,提倡用最新的科学手段使中医现代化。但我们认为当实验方法不能阐明中医理论与经验时,应该去寻求新的实验研究的手段和方法,绝不应该轻率地用西医理论加以否定。




陈学忠:联合国健康联盟组织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华名医,出生于中医世家,世界健康产业协会主席兼首席医学专家,中科北京医学科学研究院院长。

1
中医衰落与偏见有关



说到中医是否科学,笔者认为中医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治病经验,而且对很多疑难病疗效显著,既然中医中药能治好很多西医治不了的病,那就一定有科学内涵。



只是目前人类还没有能力搞清楚中医中药,说不清又道不明,那就更应该研究,而不是因为现在搞不清楚,就认为不科学将其消灭。



应当对中医加以继承、发掘、整理、研究和提高,使它与自然科学结合起来,向现代化、科学化发展。



现在中医陷入困境,与学术上的偏见关系很大,而且这种偏见根深蒂固。比如中医晋级考试中,西医题目很多;不考中医经典和疑难病辨证施治,而是要考外语。



在中西医结合上,还存在着西医主导中医的现象,其根本目的在于,要想整理、提高中医药学,必须由西医来承担,中西医结合其实不一定要发展中医药学。



这就等于变相否认了中医药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存在,进而否认中医药学还有继续发展下去的必要。



这样就从根本上把中医药学置于西医学的支配之下,造成西医、中医“一个在朝,一个在野”的不平等地位。“中、西医两者各有所长,各有独立的理论体系,学术上应该是平等的。



中医和西医应该是互相尊重,平等相待,百花齐放”,但由于存在偏见,出现了以西医药学的观点、标准来衡量、检验中医药学,以西医药学的标准来要求中医药学的不正常状态,视中医药学的理论体系于不顾。



我们不得不承认,现在真正用现代科学手段来研究中医药理论的还很少,大多数是以西医的要求,检验和证明中药单项生物成分的疗效,符合指标的就承认是科学,否则,就是不科学。



中医人不反对实验研究,提倡用最新的科学手段使中医现代化。但我们认为当实验方法不能阐明中医理论与经验时,应该去寻求新的实验研究的手段和方法,绝不应该轻率地用西医理论加以否定。



现在迫切需要探索新的方法,去验证中医理论和经验。这需要中医界的共同努力。





2
西医学中医只学了皮毛



现在的中医院,除极少数坚持以中医药为主的方向以外,大部分已名存实亡,名义上是中医医院,实际上已经变成了中西医结合医院和西医医院。



病人进门看病,不少大夫不会摸脉看病,更不是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合参。



而是与西医一样问病诊病下药,给病人开的各种化验单、检查单一样不少,有些医院甚至只是在门诊用点中药,病房里已完全西医化或半西医化。



不少科室领导是由西医和“西学中”医师担任,中医药人员在中医院处于从属地位,要坚持用中医理论做指导,系统观察病人难之又难。



现在还有一个怪现象,就是现在的西医很喜欢开中药。所谓“西学中”,笔者认为西医学习中医形式主义严重。



本来,西医学习中医知识是非常必要的,但“西学中”往往只学了一点皮毛,甚至片面地认为用些中成药,再用些西药就是中西医结合了,这其实是在拿人的生命开玩笑。



目前,“西学中”医师大部分被分配到中医机构,中医机构成了中西医结合的阵地。现在有一种说法,中医离开了“西学中”,就不能存在,就无法办医院。



究其原因,是因为近几十年来,中医只是出门诊,或者给疑难病人会诊,很难有对病人从始至终负责到底、系统观察治疗的机会,这样就难以总结出经验,长此以往,中医素质降低是必然的。





3
中医药大学中医课程只占1/3



中国大学生就业年度报告的撰写者、第三方调查公司麦可思日前发布消息,对11个毕业生失业人数连续3年居高的专业亮起了“红牌”,并建议政府和高校应对这些专业进行减招,中医学专业也位列其中。



笔者认为,这是中医教育体制出现了问题。



中医药大学在学好中医的基础上,学一些西医基础知识是必要的,但是不能在中医药大学里片面和过分地强调现代医学的作用。



应该系统、全面地学习中医理论和本领,要在继承中医的基础上谈发展,要先会走再学跑。



现在中医药大学的教学内容,中医占1/3,西医占1/3,基础课占1/3,有的学校甚至西多于中,中医《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等中医经典著作竟成了选修课。



这必然造成中医学专业的毕业生西医不会,中医不懂,就业困难也就不难理解了。



在就业的指挥棒下,会有许多年轻人放弃学习中医。中医药大学作为培养中医的主渠道,一旦出现招生难,必然会造成中医后继无人的严重局面。



从《黄帝内经》到张仲景的《伤寒论》、《金匮要略》,从李时珍的《濒湖脉学》、《本草纲目》到叶天士的《温热论》和吴鞠通的《温病条辨》,都是通过无数诊病实践总结出来的。那么过去中医没有医院是怎么总结的呢?



过去的医院就是病人家里,病人请了医生,这个病人的命运就交给医生了,医生就要高度负责,精心治疗。患者病情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医生的声誉。



所以医生自始至终要把病情和机理搞得很清楚,对病情的观察非常仔细,病好了便得到一套完整的经验,没有治好就总结原因,加以改进。



因此,中医的经验很重要,以前文化水平较低的青年随师学习四五年,一面读书,一面跟师实习,结业后经过若干年的临床实践,有的还成为了名医。



而现在招收的都是高中毕业生,文化水平超过原来的学徒,但遗憾的是鲜有名医出现,有的连老中医的学术经验都继承不下来。



而且,现在中医药大学招生一般选择学理科的高中生,这些学生文科基础相对较弱,中医经典看不懂,自然很难成为一名好中医。



现在中医药学有继承不下去的危险,这不是危言耸听,现在要为中医中药建立体现中医特点的教育体系,继承和发展祖国医学。



过去是师带徒,现在是高等教育,形式虽然不同,但传承始终是中医能够薪火相传的基础。中医药大学的教育方式已经到了必须进行变革的时候了。





4
中西医结合现在还不成熟



稍稍对中医和西医有了解的人都知道,中医和西医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理论体系,对人体的了解和认识是不同的,正因为不同,就产生了学术分歧。百年存废之争,就是这种分歧的具体表现。



当人们试图调和这种矛盾的时候,自然会想到将两者结合到一起,取长补短。于是,中西医结合就成为必然的选择。



在笔者看来,中医可以现代化,但是中西医结合的时机还不成熟。



针灸能治病,但在解剖时却找不到经络的存在。这是因为经络是人活着的时候才有,人一死,气门闭了,经络也就没有了。



事实上,植根于传统文化的中医理论,离一般的中国人的确有一段距离。



比如,中医的基本理论,包括气、气化、经络、脏象、营卫、气血、精气神、阴阳、五行、五运六气、子午流注和中药四气、五味、归经等。



仅仅从字面上分析,很难知道是什么意思。这与我们熟知的胃炎、糖尿病、高血压等西医术语相比,中医理论显得陌生得多。



事实上,和西医相比,中医的确不像西医那样看得见,摸得着,容易让人信服。



西医从尸体上是很难找到中医的理论根据的,中医的精气神以功能和运动的形式存在着,它是时刻运动和变化的,人死了生命运动就停止了,所以无法从尸体解剖中得到答案。



其实,很多中医现在行医,也借助基因检测等现代科学手段。中医是一门生命科学,以目前的科技水平,还不能完全破解中医密码,我们要逐步实现中医药现代化,但不是西化。因为中医的西化无异于自杀。



现在的中西医结合,主要以西医学的理论和手段来进行研究,而中医现代化是中医药学直接与自然科学结合起来,运用多学科的手段。



如人体基因医学、生物物理学、分子生物学、量子生物学、原子生物学、高能物理、气象、高等数学、人体控制论、声学、光学等。



以此来研究中医药学的基本理论。因此,中西医结合与中医现代化是有差别的,不能混为一谈。



中西医结合现在时机也还不成熟,应该中、西医两大体系各自独立发展为好。



现在的中西医结合,时起时落,极不稳定,原因说白了就是中医和西医在学术上谁也不“服”谁。



在西医处于绝对主导地位的情况下,中医在中西医结合的名义下,日渐式微。结果中西医结合,变成完全西化了。





5
人工种植中药导致药性下降



中医传承有危机,中药的情况同样不容乐观。一直在诊治一线的同仁对此深有体会。



过去中药多数是天然药品,中药香味很浓,现在中药人工种植的多了,而且施用化肥、农药,使药效下降,已经严重地影响了中医的疗效。



比如,治疗感冒的薄荷、苏叶、荆芥,因为价格低廉,能治疗很多疾病,所以很受医生的欢迎。不过这些药人工种植以后,药效明显下降。



而且这些药保管也很重要,如果保管得好,新鲜芳香,治病效果好,但是一经受潮发霉,没有了香味,药力就丧失很多。



中草药中有很多药经过加工炮制才能用,同一味药生用和熟用有很大差别,甚至是本质的差别。因此中药炮制对药工的要求很高。但让人忧虑的是,有经验的老药工越来越少。



因为一名合格的药工,必须熟识中药的基本性味归经,什么是寒、热、温、凉,甘、苦、酸、辛、咸,补、泻、消,药物有毒无毒、功能主治、方剂组成等,都要烂熟于胸。应该说,药工素质高低,直接关系到药品的疗效。



现在的中医常常面临着这样的苦恼:中药材品种不全,常用药短缺达百余种,中医开处方往往无处下手。中草药资源的日益枯竭,已成为悬在中医药头上的一把利剑。





6
看病要以传统为主



中医发展有何良策?这是我这几年来一直思考的问题。



我认为,首先是传承,中医药大学要办成培养高级中医师的最高学府,必须坚持培养中医药人才的方向。



还要加强中医药系统理论、中医药经典著作和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的学习,集中力量把中医的理论基础打牢,再通过中医临床教学和中医临床实习,使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中医药大学在师资建设上,要聘请医院、民间仅存的部分名中医、老中医以及部分祖传中医进大学,教学生一些实用的中医诊病治病本领。



同时,生物、物理、电子、生物基因科学方面的教师,也要适当配备到中医药大学,让学生直接掌握现代技术,为中医药的创新发展储备知识。



中医药大学的毕业生,必须尽量分配到中医院,由有经验的老中医带徒3至5年,考试合格后方可独立行医,做到先继承后发展。



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办得好坏,在我看来很重要。附属医院要为培养高级中医师服务,不仅收治一般患者,还要着重收治患疑难杂症的病人,通过治愈这些疑难杂症,把中医的口碑树立起来。



事实上,中医能治疗各种疑难杂症,在明清时期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形成了一套治病的完整理论体系和临床经验,总结出了很多疗效好的方药。



现在这些诊病方法和方药快失传了,要把它重新发掘出来,加以提高。



作为和患者天天接触的中医院,是吸纳中医药人才、服务患者的重要阵地。建议有关部门加强中医院和中医门诊部的建设。



不过,必须搞清楚,中医院可以采用B超、心电图、X光、CT等各种诊断技术,所得数据只作为旁证、对照、参考。



不能代替中医诊断,不能作为衡量和检验中医疗效的标准,中医还是要以传统的诊断为重要依据。







“三个指头、一个枕头”,是许多人对中医的认识,以为中医院有这个就够了。在我看来这也是一种偏见,缺少经费只能让中医院西化,或者自行消亡。



现在全国会号脉的中医不足3万人,解放初的第一代名中医已经没有了,第二代名中医现在也已年逾古稀。



我们必须大声疾呼:中医后继乏人,后继乏术。如果按照这种趋势发展,中医现在已处于兴废存亡的关头。如果我们这一代人不加以扭转,将会成为千古罪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26 13:40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s://v.qq.com/x/page/z01812vbu4j.html

北京中医医院 刘清泉院长讲中西医结合与中医急诊科的建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1-26 21:10 | 显示全部楼层
中西医理论无法结合,要结合 也是中医被西医结合,也就不是纯中医了。中医院不应有挂点滴,病人在中医院住院更不能以挂点滴为标准.  中西医结合,应是中医本身水平 不高,只好靠西医药要获点疗效的人想出的办法,
西医的科学技术很高,可微观,可微创,这是不容否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31 07:14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s://mp.weixin.qq.com/s/3bJ2eM4NF6nfJBwCmkgnyg

中医上位,打败冠状病毒,迎来复兴春天

原创 守一同道  正道正德  前天




2016年11月,人民日报发文称,中西医要一碗水端平,要结束中西混业管理的局面,否则中医药就永远发展不起来。







时隔3年,2019年11月,人民日报再次发文,要传承好中医药文化瑰宝。



领导人强调,“中医药学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华文明的一个瑰宝,凝聚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



试想,如果中医不会把脉,不会开方,不再坚持中医思维,那么中医的传统将无以为继。另一方面,如果道地药材不地道,治病救人的中药都“病”了,中医如何能妙手回春?



当前,一些中医药特色优势不再,原因在于“以西律中”。今天的中医被要求用西医的标准来验证,中药有效性需要按西药的方法来评价。



中药西管,逼退了不少灵丹妙药;中医西化,难倒了不少能看好病的民间中医。



中医西医分属两种不同的医学,一旦用西医的“鞋子”来衡量中医的“脚”,便会导致“削足适履”;用西医的方法管中医,结果只会是中西医无法“并重”甚至无法“并存”。



坚持中西医事业并重,就要真正实现“一碗水端平”,激发中医从业者的热情,培植中医发展的沃土,努力传承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



在昨天的发文中,我们说,官方已经宣布,中医药在治疗冠状病毒新型肺炎的过程中,全程有效。有读者问,有没有链接,是哪里公布的,昨天已经在留言中回复了那位读者,链接也公布了,下面给大家截图。







2020年1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发文,中医药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治可全程发挥作用。







2020年1月28日,环球网报道,要落实中西医结合抗击疫情的中央决策,亟需建立中医主导、西医支持的融合模式。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及各地方多批次中医专家队伍已经赶到了武汉主战场参加救治工作,并多次发布了相关配套政策。



但如何更有序、更有力地落实党中央、领导人要求,发挥中医药优势,彰显中医药责任和能力,推动中西医结合深入发展,促进以往的中西医结合模式由拼盘、辅助、从属,向“中医主导的中西医结合模式”跃升,当下面临着执行层面惯性操作、机械教条、游移不定、落实难到位的严重挑战。



为了更好的发挥中医优势,相关中医专家建议在雷神山医院开设中医病区,实施中医主导,西医支持的救治模式。



中医能不能发挥积极作用,关键在于有没有中医发挥实力的舞台。只要给中医机会,中医必能展现实力。



中医在预防和治疗新型肺炎的各个环节都有效,但前提是得有平台。如果能在雷神山开设专门的中医病区,与其他病区实行同样的病人出入标准,包括病房基础设施,全部统一标准,只有治疗方法有区别。



这样,在统一规范,国际认可的传染病救治平台上,施展中医的能力,与其他病区同台共舞,势必为抗击疫情做出中医贡献,有力展现新时代中医有能力“独当一面”的新面貌,推动中西医结合抗击疫情实现新突破、跃上新台阶,为实现人民满意交出新答卷。



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不要看广告,要看疗效。中医到底行不行,谁说了也不算,唯有疗效说了算。中医不惧怕任何疾病,怕的是没有施展舞台。







在当年抗击非典的过程中,邓老说:



“我们附属医院,最贵的一个病人才5000块。”



“钟南山的呼吸研究所,收治病人88例,死亡10例。”



“前头中医没有上去。”



“后来就中医上马了。其中中医介入71例,死亡只有1例,这就说明了中医的疗效了。”







作为当年诊治SARS的定点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以中医药为主中西医结合治疗SARS患者73例,所有病例全部治愈出院,创造了患者零死亡、零转院、零后遗症,本院医护人员无一人感染的成绩。零死亡、零转院、零感染、零后遗症,这就是中医创造的抗非“四零”奇迹。






领导人说,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始终是第一位的。



才疏学浅,见识浅薄,对这句话小编理解的比较粗糙。小编认为,生命安全那就是在这次疫情中不能倒下,身体健康那就是被感染人员不但要被治好,还不能留下严重的后遗症。



生命和健康不是儿戏,我们必须实事求是,尊重客观事实。



在当年抗击非典的过程中,西医救治的死亡率明显高于中医治疗,这是不争的事实,在邓老的访谈中可以看到。同时,西医的大量激素疗法,造成了肺部纤维化和股骨头坏死等惨烈的后遗症,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与此相反,中医介入治疗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创造了“四零”奇迹,这是不争的事实。在邓老的采访中,中医治疗71例,死亡只有1例,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从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两个维度对比,中医都完胜西医。



我们并不是非要分出个胜负,也不是非要指责西医不好,我们只是基于客观事实,来让大家了解真实的情况,让每个人都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对自己负责,对家人负责,也是对国家负责。



让大家看一例非典后遗症的病患。





非典后遗症患者方渤手捧妻子遗像。61岁的方渤在望京医院骨关节三科无人不知。当年,感染了非典的妻姐夫妇从哈尔滨来北京看望方渤一家,结果方渤夫妇以及女儿女婿均被感染。方渤的妻子和妻姐在这场灾难中不幸病逝。

由于后遗症的影响,两个女儿也分别离婚。离异后的小女儿远嫁东北,再也不回北京。

非典痊愈六月后,方渤被诊断为骨坏死,这是非典治疗中超剂量使用激素引起的后遗症。2005和2006年他分别做了两髋的股骨头置换手术,如今他的双肩和双膝也陆续出现骨坏死。

方渤说:“我全身的骨头就跟石膏一样脆弱,骨头会不可逆转地塌陷下去,直至瘫痪或死亡。”方渤和别人聊天的时候会突然哭起来。


方渤只是非典后遗症病患中的一名,还有很多其他病患与他一样,忍受着非典后遗症带来的痛苦,他们的后半生,注定生活在痛苦当中。十年前,他们是非典幸存者,十年后,他们是非典后遗症的受害者。



不可否认,超剂量使用激素确实使他们幸存了下来,免于死亡,但同样不可否认的是,他们幸存下来后的生活,真的是生不如死。惨烈的后遗症,让他们痛不欲生。



壮士割腕求生,有时候确实是迫不得已,但那一定是万般无奈之举。医者仁心,只要我们有一点点办法,当然不能看着病患保存了生命,却生不如死。



我们真的没有一点点办法吗?其实不是的。中医的治疗效果是显著的,全过程有效的,基本没有后遗症的,这都是客观事实。所以,我们必须谨慎使用激素,必须重新审视西医疗法。







在这里要声明,我们不赞同西医的一些疗法,只是在医疗理念上的讨论,并不针对西医生。每一位战斗在前线的西医生,他们也都是白衣天使,值得每一个人尊敬。



我们不赞同的仅仅是西医理念下的一些做法,这些西医生他们是在西医理念下毕业的,他们所学的也都是这些西医理念下的疗法,他们只会这些,也在用尽他们所能,去帮助每一位患者。



不论从治疗效果看,还是从治疗成本看,中医都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疗效好,后遗症少,成本低,这一切都指向了本文开始的论述,那就是打破传统观念,建立中医主导,西医支持的融合模式。



以往,中医并不被重视,中西医结合,也是以西医为主导。经历了非典和这次的新型肺炎两次战役,中医终于用自己的硬实力,再次证明了我们祖国医学的强大。



外国人迷恋中医,中国人却迷恋西医的时代终将成为历史。中西医结合,未来将是以中医为主导,西医作为支持的模式。这是一次划时代的飞跃。



西医,更多的是一种科学技术,这种科学技术,只有在中医理论的框架和指导下,才能发挥出更多的优势。离开了中医理论的指导,这种科学技术就会失去方向,失去他本应贡献的力量,甚至是造成破坏。



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中医一定会大放异彩,不仅在中国的医疗地位更高,在世界的医疗地位也会更高。是金子总会发光,乌云只能遮挡太阳一时。



愿我们的中医在这次抗击疫情中,再立新功,战胜冠状病毒。



愿中医永远发扬光大下去,为中国人民,为世界人民带去疗效好,成本低的真正的医学。



推荐阅读:

1、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给你支3大招

2、为什么孩子们不怕冠状病毒?

3、中医介入后,北京首名冠状病毒肺炎出院

4、只要有中医在,疫情一定能够被控制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3-13 15:06 | 显示全部楼层
肺病 中医危重病急救 中西医结合实例 各家学说汇总学习

1)蔡长福:生命要掌握在自己手中 https://mp.weixin.qq.com/s/U2YoBFrzj8vjoZK3JKFQUA
一、生命掌握在自己手中

人来到这个世界上,一定要有安全感。你要想有安全感,不能当医盲,你生病了,遇到个医盲,你就更没有安全感了。医盲如果连个感冒都治不好,这种医盲,你要遇到了,你肯定要毁在他手里。

人间只有两种病,你感冒了,该要淌一身汗,病就好了。你要遇到不懂感冒的医盲,他给你小题大做,给你舍近求远,可能就把你治毁了。

第二种病,那就是胀肚子,那就需要拉两泡大便,病也就好了。如果你要遇到医盲的话,该拉肚子不给你拉肚子,还把你讲的多么复杂,讲的多么可怕。有可能你这条生命,要毁在他手里。这就叫人间病,该汗一身汗,该便一泡便,病就能告愈。

汉医圣张仲景,他写出《伤寒论》,讲的就是感冒,讲的就是衣食保暖,衣食保暖就是不受寒不受凉,你的口味不会变,吃菜能吃到菜味,闻饭能闻到饭香,你就没有感冒。

吃不到菜味,闻不到饭香,管你发烧不发烧,那就按照感冒处理。还有些患者,想吃饭,和常人一样,吃过了肚子胀,特别难受,吃过就想睡觉,不睡觉好像害了一场大病一样,这样的患者人间太普遍了。

虽说是简单的肚子胀,可是没人知道,你有这种症状,你不要去找医生,你就用《伤寒论》仲景的厚朴七物汤,原量不动,三两服药就能告愈,这就叫表里解不开的腹满证。

若不理解的话,看看厚朴七物汤就明白了。外感更简单,身上重、身上懒、肌肉酸、两肩痛、颈椎僵硬,管他发烧不发烧,要解表发汗,没有汗,你用葛根汤,有汗,你用桂枝汤。

二、人身就是个小天地

地的盖子就是天,屋也有盖子,屋里才能住人。这个屋子年数多了,屋盖子坏了,下雨漏水,屋里就不能住人了。锅也有盖子,好锅盖就能煮熟饭,如果锅盖毁掉,这个饭也就烧不熟了,人更是如此,人的肺好似锅盖一样,肺要毁了,整个脏腑也就不存在了。

肺是脏腑的盖子,掌控十二经,掌控十二脏腑,肺通十万毛孔,跟大肠相表里。肺要是毁了,那是胃热造成的,大肠热造成的。肺得病症状在肺,病因病理不在肺上。胃里有热,大肠有火,脏腑的津液送不到心肺,心肺就要生病。

想治好肺癌、肺病,清胃火,治疗大肠热,要打开鬼门关。鬼门就是人的毛孔,该出汗淌一身大汗,鬼门就打开了。十二经就能相通,气血就能相传,二便就能自调。

如果按肺癌治疗,去找那抗癌药,你就是庸医,人间没有抗癌药。你也找不到抗癌药,要真有抗癌药的话,西方国家不会把肺癌传到中国来。西方的国民不能承受癌症了,把癌症这个名词传到中国来。

我们用他们的抗癌药,用他们的靶向药,有几个治好的?用他们的药只想挣中国人的钱,是来毁中国人的。我们中国的医疗权威,他们就相信西方药能治癌,昂贵的靶向药,进到中国来,叫中国人给他买单。来养活西方人,我们中国人太冤了。

人身上也有个盖子,人身这个盖子就是肺,六脏六腑都通肺,所以肺叫华盖。屋盖子毁了能修,人要病了,肺这个盖子也就毁了,毁的有轻有重,根据你的年龄,男到四十五,女到三十五,要是胃热的人,大肠热的人,四十五岁你就开始生病了。

这个病,先毁肺,四十五岁到六十岁左右,肺要生大病,这是人得病的规律。六十岁左右得肺病的人,他是常年内热造成的。有内热的人,常常耗津液,肺得不到胃的营养,肺里生燥热,热在里,外面常常受外感,受了外感后,人就常常咳嗽。

不管你什么人,这个规律你都跑不掉,因为肺离外感最近,最容易受凉,这叫寒在外,热在里。时间长了,外面有寒,里面有热,这个肺就毁了。

不要过度的治疗,这种人还能活上十年八年。遇到了良医,他知道外有寒,里有热,外边解表,里边清热。如果医不明白的话,他不知道外有寒,不知道里有热,他给你小题大做,给你舍近求远,这条命要毁在他的手里。

这种肺病的人,人间太普遍了。咳嗽那也是常见病,内热也是常见病。可是就没人知道。耽误时间久了,造成了胸腔积液、心包积液。热大了可能肺里要有结节,有可能形成包块,纵膈里要生大病。

你要不去检查,按常规治疗,你就算遇不到良医,也不会毁这么快。你如果相信科学的话,你可能要去检查。你知道检查是个陷阱,住院是个灾难吗?

在当今这类病人,你知道毁了多少?肺病了要保护,我们不能搞破坏。千万不要做活检穿刺。要保护肺,不能破坏肺,肺如果破坏了,想愈合太难了!肺是个海绵体,它跟蜂窝一样,穿破了就难以愈合。

再感冒的话,咳嗽就要咳血。一感冒,穿刺的伤口处和胸腔里,特别的疼痛,这都是人为之病。这种咳嗽非常好治,患者外有寒、里无热,患者不出汗,那就是里寒、外寒,要给患者发一身汗,用小青龙汤。一身汗淌,胸腔积液、心包积液,跟汗而解,跟汗而散。如果患者有汗,咳嗽,外有寒里有热,那用麻杏石甘汤,来个醍醐灌顶,热清表解开,肺里的积液、心包积液就告愈了。

读者看到这篇文章,你的父母如果有了这种病,千万不要去检查,不要相信科学能治病。高科技能造出原子弹,在人身上不能用高科技。高科技用在人类身上,那就是人类的灾难。高科技不讲寒、不讲热、不讲病因病理。

我上述说过,天下就两种病,该汗一身汗,该一泡大便,就一泡大便。你的父母得了这种病,你就按感冒去处理,千万不能把父母送上断头台。奉劝八零九零后,要给父母尽孝,千万不要去检查,千万不能活检穿刺,更不能开刀放化疗。

放化疗的药,那是造原子弹的芥子气,叫核大王,千万不能用在人身上。如果不搞穿刺、放化疗,你不治有可能还有好的机会。说不定你的父母哪一天,吃热饭带点暖,出一身大汗,你的父母可能就告愈了。

人类没有癌症,癌症是西方国家传来的,中国人没有癌症,西方人没有中医的文化,他不讲病因病理。他治不好,他就说是癌症,你们知道肺癌,一年死了多少人?现在我也没有办法计算,你要不去检查,你父母根本死不掉,奉劝八零九零后对父母尽点孝吧!

你叫他临终不要受罪,你知道放化疗,患者有多么痛苦吗?那不是人受的罪!老水牛都能化的死,狼狗都能化的死,何况人类啊!

三、奉劝我的弟子们

有的学生都跟我学了几年了,师父治肺癌,你们知道了,那就是按六经辨证去治疗肺癌。我常跟你们讲,学好伤寒论,再问人间病,学会六经辨,大病小病一样看,懂得六经辨,癌症就当感冒看。

只要你懂得六经辨证,那就知道怎么看,那就是感冒。只要是肺癌,你不要去放化疗,不要活检穿刺,该解表的解表,你的父母不会死掉的。

如果六十岁左右得肺癌的人,他都是内热。内里清热泻火,外边解表,热清表解开,肺癌就不存在了。如果要是七十八十的老人得了肺癌的话,大部分都是凉体质,他不是内热病。他既然是凉体质,他就能活到高寿,如果是内热的话,他根本活不到七十八十。

七八十岁得肺癌,他是年龄大了,体质虚弱,如果患者再好洗澡,肯定患者要生肺病,这样的老人都是长寿,不按肺病去治疗,不按癌症去治疗,就按感冒去治疗,按体虚去治疗,你的父母都是高寿。八十九十岁大有人存在。

如果你用高科技,这样体质的人,那死的太快了。给他解解表、淌淌汗,很快就能痊愈。八十岁得肺癌的人都是长寿,就怕误治,误治必死!因为年龄大了,你再去搞活检穿刺,再开刀放化疗,他的死期就在眼前。

这次的会议课题,以六经辨证为纲,辨脏腑辨谷疸。用六经辨证辨肺癌,专讲肺癌辩证医案。弟子们,师父古稀以上了,我快讲不动了。我想把肺癌的医案,都讲给弟子们听,你们不要错过了,但愿我的弟子们,你们都会治肺癌,胃人类多做贡献,多救几个人,这也是师父的心愿。弟子们,如果你父母病了,千万别去活检穿刺,放化疗更不能去做。知道师父的辩证法,你的父母不会冤死掉的。

你们知道肺癌在当今,有多少都被庸医治毁了。肺癌是个好治的病,只要你会治感冒,会六经辨证,辨出表里,辨出寒热。虽说不能叫他活到高龄,最起码眼前不会毁掉。这次讲肺癌,有很多医案,弟子们你们不要错过机会。

2)中医方舱医院院长刘清泉:急症是中医真正的优势! https://mp.weixin.qq.com/s/0pyxLV5ekqIq68Q2mmxnfw

刘清泉教授是国内从事急诊临床工作最优秀的医生之一,尤其在中医急诊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

急症是中医真正的优势



“中医在急诊中的作用不大,救急主要靠西医,中医的优势在慢性病”,西医界这么认为,中医界抱有此想法的也大有人在。对此观点,中医急诊出身的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刘清泉说:“这种认识虽比较普遍,但有失偏颇,并且是非常片面和表浅的”,“如果真正深入ICU,真正参与SARS、甲流和登革热等烈性流行病的救治,就会发现,如果没有中医药的介入,那简直不敢想象,将多死多少人,将有多少危重病人一直陷于危重的状态而不能逆转!”



刘清泉说,这样的例子很多,如休克后胃肠功能不全,西医没有什么好办法。中医通过辨证论治,鼻饲中药、中药灌肠、艾灸、针刺等,效果很不错,有些都出乎意料。那些曾认为中医是瞎掺和的西医危重病专家,看到这些中医药介入的效果也都点头称赞。再如危重患者往往涉及多脏器功能不全,如重症感染,可能休克、合并肾功能不全、胃肠功能不全、凝血功能障碍??这时不只是抗感染、利尿那么简单,要考虑整体情况、病理生理改变,从而选择对患者最有利的治疗。这符合中医的整体思维模式,且整体改善危重病人的体质和抗病能力是中医的强项。中医的思路很符合急危重症救治的特点——治疗不是必须把邪气赶走,而是把表里内外、气血阴阳、脏腑经络之间关系协调好,达到“阴阳自和,必自愈,故不战、不汗出而解也”。



刘清泉指出,人们之所以觉得中医在急诊中作用不大,是因为上世纪以来西医急救技术比较突出,但中医在这一领域也绝不是或有或无,只是由于多种原因,中医药介入急诊的程度不如以前,从事中医急危重症研究的人减少很多。



“我个人认为,中医治疗急症的效果不亚于慢性病,中医真正的优势不在于慢性病,而在于急症”。中医治慢性病也好,治危急重症也好,都是要辨证精准,而急诊更考验医生的果敢,难度大,但并不能就说效果不大。刘清泉告诉记者,10多年前,曾治疗一个濒临死亡的80岁老太太,她当时心跳已十分微弱,似有似无,用红参急煎,掰开老人的嘴巴将药灌服下去,大概三五分钟的时间,老人的脸色转过来了,眼皮动了一下,脉搏逐渐有力。大剂量的人参、附子,用对了,确有良效。“这件事情众人都感到吃惊,也使我重新认识中医药的力量。”



中医重大突破都与急危重症密切相关



历史上,中医学术几次大的飞跃和发展最为繁荣的几个阶段,都与中医药治疗急危重症密切相关。大家都知道《伤寒论》和六经辨证的重要意义。《伤寒杂病论》序中所言从一个侧面反映《伤寒论》所治疾病多是急危重症,促成了张仲景首次提出六经辨证的思路。晋代葛洪的《肘后备急方》记述的是治疗各种急危重症的单方验方,此书是中医第一本急救手册,急危重症的用药、处理方法都囊括在内,其中一些治法是非常有效的。金元时期,中医的发展空前繁荣,但最为突出的还是对于危重病的治疗。李东垣和补土学派的产生,也是因为当时爆发了严重的胃肠流行病(土疫)。中医学发展的另一个飞跃是在明清时期温病学说的兴起。温病当然也属于急危重症的范畴。



可以这样认为,从六经辨证的形成到金元四大家在学术上的发展,再到温病学派中卫气营血、三焦辨证学说的创立,任何一种对于中医学来说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辨证方法的确立,都是根源于急危重症的治疗。



近百年,尤其是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以后,整个中医的发展并不是很快,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医的疗效甚至在退化。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中医的研究对象搞错了,重点放在了慢性病的治疗上,忽略了中医真正的优势——急危重症。



好在近年来,国家很重视中医急诊的发展,在学科建设、组织机构、教材、人才培养上做了很多工作。一些有识之士已把研究转移到急危重症上来。



现今中医在急诊领域仍有重要地位



随着抗生素和急救技术、仪器的出现,使西医急救能快速且立竿见影,这确实是事实,也是大家觉得中医急救落后的原因。事实上,感染性疾病的病死率虽明显下降,但临床出现了大量的耐药菌株,尤其是一些重症感染用抗生素后出现的一些不良反应、二重感染、耐药等情况,西医暂无解决办法,这正是中医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我们发现,通过中医药的介入,二重感染和不良反应等问题能得到很大改善,甚至对耐药菌群也有一定影响。中医对于出血类疾病,尤其是中等量出血具有优势,特别是溃疡类、肿瘤晚期的出血,通过中医治疗可很快止血,而西医就缺少卓有成效的方法。



另外,重症哮喘、急性呼吸衰竭,尤其是慢性呼吸衰喝急性发作,中医也有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呼吸衰竭首先考虑上呼吸机,但上机后会出现脱机困难、感染及营养问题等等,这些都是机械通气不能解决的,病人可能因这些问题使机械通气失败而死亡。对此,正确使用中医药,采取补中益气类中药,可减少上机的比例、缩短上机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在中西医结合领域如通腑泻下治疗急腹症,在急性心肌梗死、心衰的治疗中,中医都有确切的疗效。可见中医在急症治疗的多个领域都有重要地位和确切疗效。



中医急诊弱化有多种原因



现今,中医急诊弱化的现象有多种原因。如历史上分科不细,很多中医都有机会接触急危重症患者,积累了很多经验,过去中医治疗急危重症比较普遍,很多名医都有起死回生的病例。但现在分科太细,影响中医急诊的发展。



再如责任的问题,一个心衰的患者单用西医抢救没有成功,大家觉得理所应当,但是单用中药,没有采用西医的方法,病人死了,恐怕要担很大的责任,尤其是现在这样的医患关系背景下。



这种情况极大地限制了中药的使用,还有中药药效的观察研究。还有一些急救中成药如丹参注射液等,被一些西医医生使用,当然是没有辨证使用,疗效自然就很难保证,有人就会认为是这个药不好,实际上是没有用对,没有按照中医的理法方药用药而已。还有个别中医大夫看到肺炎就加清热中药,看到冠心病就加活血化瘀中药??这种现象根本问题还是没有真正掌握中医思辨能力,只是低层次的模仿而已。



此外,就是中医急诊确实很考验医生的功力,生死有时候就一瞬间,用药对与不对,结果大相径庭。所以急诊中医一定要打好扎实的基本功,要掌握西医的急救技术,还有中医的基本功,无论多么危急,无论多么复杂,都要坚守中医传统的理法方药及辨证体系,这是中医的灵魂,就是所谓的万变不离其宗。



刘清泉说,相继邀请一些名老中医参与中医急诊的会诊、定期查房、指导等,就是要加强急诊治疗中的纯正中医成分。中医自己要增强自信,如果用中医思维诊治患者时有畏惧心理,不敢大胆用中医药,这样就会形成恶性循环,从而导致中医诊治能力提升缓慢。而要改善这种局面不仅需年轻中医不断的自身学习,还需中医教育、继续教育的改革。相信中医在急危重症的优势会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

3)中西医理法结合急救一例  三七生  http://www.37ct.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18611

余姊丈之父,年八十九,近月卧床不起,经外甥泡药调治,数次均危象转安。昨日甥正在余处,忽接彼母及姑微信语音留言,云老人状态吓人,看着像要不行了,催令速去,言中语带哭音。遂随甥驾车往视,途中与言及做好临终准备。

至老人居所,姊云大小便皆失禁,高烧39℃多。老人正闭目卧床喘促,身体不时抽搐,面色苍白,唇无血色,左关脉独大,而脉尚有根,未现衰竭之象。问何感觉,但云热。令伸舌未能全出,露出部分色淡,而有枯涩之感。此乃阴虚血耗津液干枯之象,亟当滋阴収摄,令以芍药甘草各10克泡水服。

随后与甥出,甥归家取药,余归母家食。食间,甥来消息云彼祖缓过来不少,可能余在彼处以金属物于左侧三阴水位调补的作用。后又来消息云用泡服芍药甘草汤后,左关脉渐收,右关脉见大,此为阳气向内収摄之象,而高烧仍不退。

余归家后,22点50,甥留言云,彼归家时老人仍在高烧,但抖动与喘都差了很多。遂与语音通话17分25秒,告彼明早如烧仍不退,可到西医诊所取生理盐水配葡萄糖为静脉点滴。甥初闻颇感惊愕,盖挂水为余素所反对,今竟主动要求挂水,一时不明所以。遂为彼解释曰:气为阳,血为阴。今老人阴枯阳无所附,发热煎熬津液,与外感风寒之发热大相径庭。津液熬干,则阴竭阳脱,精气乃绝。亟当滋阴摄阳,阴复则阳收,虚热自退。而口服滋阴之品,需经脾胃转化,脾之阴体不足,吸收亦难速效。今欲速复阴体,最快之法莫若直接静脉输液于血中。生理盐水味咸归肾,葡萄糖酸钙,味酸甘归肝脾,二液组合正速补三阴之体之良药也。而注入血中可不必经脾胃吸收,直达病所,见效必速。甥闻之,心开意解,思立即去办。

其时将至子时,诊所多已关门,而医院必不能按要求前来输液,又不能去医院任彼滥用抗生素,颇感踌躇。甥忽想到一同学开西医诊所,但不知是否已睡觉,电话联系其同学恰巧看电影方归,遂驾车前去。23:19在彼诊所与余通话,云250毫升生理盐水与二支10毫升葡萄糖酸钙已取到,只是同学不肯前去注射,但教他注射方法,需要自己注射。

次日8:53与甥通话,云昨晚点滴颇顺利,虽血管难寻,仍一次即入,点滴结束老人睡着,三时多方归。又与彼父通话后语音反馈,云老人烧已退,已能自己坐起小便,正准备给下面条吃。中午十二时多彼有去看,烧已退,脉象已不大,右寸及两尺均细涩,左关细涩中略有大意。语音通话间,老人欲翻身,拍舌象舌头已能伸出,色淡,后有干黄苔,唇色显暗,已不白。通话间老人插话云,胃中堵难受,不想吃东西,粥也不想喝,喝点水还行。此为阴液已复,而阳气収摄之后虚弱难运之象。已可用理中养仁之类助阳气运化,阳气一通,脾胃觉空,可能就想吃东西了。


或有人云,西医乃汝素所攻讦,于输液挂水尤其反对,此读汝文章者众所周知。今乃反用自己素来反对之法取效,此非自相矛盾自己打脸之谓与?盖不知余所反对者,乃不明医理之滥用药物,而非有效之法也,今日能行此法言论早有铺垫,盖非偶然者也。不信有愚十几年前旧文可证:

“其实,如果没有中医的辨证方法作为依据和指导,即使用中药治病也不能算是中医了。相反,如果以中医原则运用西药治病却仍不失为中医,张锡纯先生就是一个中医善用西药的典范。因为在中医的治疗体系中,一切能起到治疗作用的东西都是可以入药的。而中医用药以纯天然药物为主,正是前沿医学观念所提倡的。”(2002年《復泰草堂宣言》)


中西医能否结合?

中医是在气的层次上研究病情,最高境界是“不治已病治未病”,重在调节生命的功能。西医是在形的基础上研究病情,最高境界是干预物质构成的秩序,重在修复器官的结构。中医属形上的医学,是以重道理;西医属形下的医学,是以重器质。上下相形,实无轻重。

然种子之所以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者,以其内蕴生气也,不识此气而但观其形,不免流于形下,与隐形存在相失。此西医所以于内科疾病不能查明病因之故耶?而中医于形器已坏之身体损伤殊无良策,此亦于形迹未能穷理尽性之过欤?

两种医学各有所长,亦各有局限,是以应并行不悖,相得益彰。可以互相补充,不能互相取代;可以互相借鉴,不应互相攻讦。宜扬长避短,取长补短,相互补充,兼容并蓄。忌以长攻短,恃长护短,如同寇仇,互相轻视。

然欲结合,先当平等,科学自然,相互节制,不可先存此轻彼重此是彼非之成见。当一切以事实为依据,以最好疗效检验理论是否正确,据此明辨是非改正错误,统一理论,消灭分歧。一切以临床效果(当以患者感受为主,不可执着客观指标,如以驼背为病态,强为拉直,驼背则直矣,而人则死矣,是治病之道耶?)为判断标准,一切以患者利益为最高准则,果能如是则中西结合为必然之事也。

但由于西医不能从根本上认识导致人体生病的原因(西医通常只是看到病的结果而非原因),从某种意义上说,西医还不能算作一门真正意义上的医学,最多只能算作是杂合解剖学、化学、生物学、细菌学等等的综合学科。只有接受对生命科学有着完整真实认识的中医理论的指导,西医的实践才会有相对明确的方向,才能获得真正的医学的意义。


中西医如何汇通?

一些思想开明人士,始终希望中西两种医学能够结合起来,相互取长补短,这听起来当然是个很好的想法,但几十年的经验告诉我们,想要结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定要找到新的更加合理的契合点才行,不然结果只能是事与愿违欲速不达。

可这个契合点究竟在哪里呢?窃以为西医对解剖细节与微观结构的探索,可以作为对中医诊断学的补充,西医的一些诊断方法(除切片、骨穿之类对身体形成伤害的)对中医诊断成形疾病的病位及规模具有指导意义。这应该是很多西医人士乐于接受的认识。

但目前双方还是只能互相借鉴,无法深入结合,因为在群体认识不能做到公平中正的前提下,这种结合只能是以一方对另一方的吞并或消灭为结果的,而不可能是相得益彰的相互补充。这是当前以势论成败的群体思维定势决定的,在远未达到认识能力集体启蒙的今天,搞这种汇通是很危险的,因为人类有可能在蒙昧状态中扼杀了真正能够将人类带出灾难困境的文化类型,这不只是中医面临的问题,一切东方的人类传统文化都面临着这种处境。

至于将来如何结合,窃以为首先要分清主次,各就其位,切忌越俎代庖。中医可以在认识论与方法论上提供理论基础,西医可以在解剖学与检验学方面补充中医诊断的不足,以及在外科手术方面发挥自己的长处。至于产生于化学方法的西医药物学,就完全可以由应用自然药物的中药学所取代了。

结合的结果竟然是以中医统领西医,这恐怕是科学主义者们所不能接受的,但医学是以治疗疾病为最终目的的,如果那些依赖于其他学科的治疗方法远远落后于真正可以推广成熟的自然医学的疗效,那时候科学这杆大旗恐怕对他们也起不到什么保护作用了。

这是历史的必然,因为中医自古以来就有这样的疗效,目前中医整体疗效的不尽如人意是中医教育侧重以西医理论指导中医,现实医疗体制下的大部分中医不能正确运用传统中医理论诊断治疗的结果。中医目前的首要任务应该是提高中医从业者的整体治疗水平,将那些打着中医旗号的不学无术的骗子以及思维不适合学习这种医学理论的学术异己清除出中医的队伍,使中医在整体纯洁的基础上发展壮大起来。

(以上三文皆选入2006年《復泰草堂医论选》)


4)抗击疫情特别系列(2)——中医治疗重症新冠感染的用药思路  https://mp.weixin.qq.com/s/eYDIQgzm02x5sg2O_f9Hww

视频节目 请点开链接观看

5)刘清泉院长:如何以中医之道驭西医之术  https://mp.weixin.qq.com/s/lz8L6XrSHUiUL-1w-gNc5Q

对于呼吸机我们要善于归纳它的中医属性,要把呼吸机当做人参、附子来用,并且要有意识地防止人参和附子的不良反应,最后还要能按照中医的理论把呼吸机给撤掉。



——刘清泉





01



我这十几年一直在治疗重症细菌感染,感觉在早期基本是两个问题。



一个是病在气分和少阳经的问题,二者应合方一起治;另外一个就是病邪伤阴。



ICU中我现在基本能做到让病人不伤阴,在疾病的治疗中病人很少出现舌绛或者舌光无苔,这就是现代支持治疗所起的作用。



但是ICU中出现伤阳耗气和厥脱休克的病人多了,表现为突然手脚凉,整个循环出现问题,这便是营血出了问题,阳气伤了,气不摄血了。



ICU中我们爱用人参补气,回阳气、增元阳,增加人的气化作用。液体输进去之后,需要阳气气化把液体变成阴,如果输完液体以后病人出现水肿了,可能是这个人的气化不好。



我过去用四皮饮、真武汤、疏凿饮子、麻黄汤等来治疗这种水肿,疗效并不满意,最后是通过益气、温阳、助气化来解决的。如果用一定要早用,尽可能避免病人出现这种情况。



我去外院会诊时,经常是病人已经出现这种负面情况了,非常难治。



02



西医对于重症细菌感染的治疗方法,有一种叫早期液体复苏,就是大量补液,但是补液的量不好掌握,容易出现问题。



我治过一位70多岁的老先生,是中风后遗症的病人,病情是糖尿病合并肺炎感染,还出现了休克。



第一天液体输了1万多毫升,病人状态很好,没有出现问题,第二天输了8千多,第三天输了7千多,感染逐步得到控制,但是没有注意及时减补液量,第四天又输了7千多,结果病人出现了心衰,也就是中医所说的虚脱。



当时参附和生脉注射液用得少,清热解毒、宣肺化痰的药用得多。现在回过头想一想,其实前面的治疗也许不需要中医中药去清热化痰,西医西药就能很好地控制感染,解除痰热,中医中药只要关注保护阳气、助气化就行了。




03



临床时中西医是可以进行合理分工和优势互补的。输液可以当做中医的补阴疗法,抗生素可以当做特效的清热解毒剂。



西医补液时如果补液量不够则不能纠正休克,补得太多又会出现心衰,反反复复容易导致病人死亡。



在补液时配合使用中药以后,可以让药液补得少了,而且能更充分地发挥药液应有的作用。



我想若是当年有这些补液手段,吴鞠通也一定会用。



现在我们终于有了这些技术和手段,一定要充分利用,为我中医所用。从某个角度看,西医是具有中医属性的。



我们不妨用中医的临床思维来分析一下。比如呼吸机,我认为是温阳的、救逆的,有时比独参汤、参附汤更有效。



临床中我发现,如果是痰热腑实出现ARDS的病人必须上呼吸机,及时上呼吸机可以延长生命,生存力大增;如果是邪热内闭的病人上了呼吸机病情反而会加重,肚子越来越胀,肠鸣音越来越低。



对于后一种情况中医有对应的解决办法,但如果拖延到肠梗阻阶段就无计可施了。



当上呼吸机的病人表现为热实内结时,应早期给他用承气汤通腑泄热,让他跟呼吸机合拍。



西医的方法是用镇静剂把病人镇静住,用肌松剂给病人松解,这些治疗实际上都是在泻阳气,没有阳气了,病人和呼吸机虽然合拍了,但以后脱机恢复起来很麻烦。



我在北京医院看过一个病人,高热、神昏、便秘,上呼吸机一个月了还撤不下来。



我发现病人舌燥、脉细,说明补液补得不够,出现了腑气内结伤阴,进一步就会热入营血,于是开了5剂药,治用犀角地黄汤加宣白承气汤;又因病人腑实、神昏,嘱服安宫牛黄丸一天2丸。



用药后病人高热、神昏、腹胀逐步都解除了。剩下的就是如何脱机的问题了。



呼吸靠宗气,宗气来源于脾胃之气和自然之气,生成之后聚于胸中,司呼吸以贯心脉。



呼吸机补足氧气(即自然界清气),要想脱机,就得补充宗气的另一个来源——脾胃之气,方用补中益气汤,3个星期之后病人终于脱机了。



这个病人到底是中医治愈的,还是西医治愈的?很难说清。如果没有呼吸机病人早就死了,如果没有中医中药病人又无法脱离呼吸机,最终预后也不佳。



对于呼吸机我们要善于归纳它的中医属性,要把呼吸机当做人参、附子来用,并且要有意识地防止人参和附子的不良反应,最后还要能按照中医的理论把呼吸机给撤掉。



我曾在东直门医院ICU里做过基于中西医理论脱机的项目。



东直门医院ICU有两个特点,第一是病人基本没有呼吸机依赖的,很少有上了呼吸机一两个月撤不下来;第二是出现细菌耐药的病人较少。这样的治疗结果是中医的还是西医的?



我想是中医的,因为是用中医的指导思想去治的。



我认为西医的治疗方法是具有中医寒热温凉等属性的,我们要学会接纳和吸收,以中医的理论去指导使用,为我所用,而不是拒之门外,这样才能提高中医的疗效。



如果病人是阳脱的,那么就应该上呼吸机,之后配合中医中药很快又能脱机了。不但是仪器,西药也是如此,分析、思考后再拿来用。



古人认识问题是非常到位的,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如何把古人的东西传承下去并且充分加以利用。



如果一个病人来就诊,我们能够诊出是春温还是暑温还是秋燥,那你的中医水平就到位了,就像赵绍琴老、任应秋老他们那一代带人了,他们能按照中医的病名去诊断。



04



中医的病名不能丢,这一点过去我不太理解,西医的病名很明确,为什么要用中医的?


很多老先生一直强调中医病名这些问题,经过这些年的临床我发现,中医病名不仅一个不能丢,而且要认真整理出来。



古代的这些病名到底是怎么回事?诊断标准是什么?我们应该好好思考一下。



对于重症的治疗,吴鞠通其实在书中讲得非常清楚。刘景源教授研究H1N1重症流感引起的肺炎的时候,发现其临床症状与《温病条辨》里的记载是十分相似的。



太阴经温病上逆,只要一咯血,吐粉红色血水,病情就加重了,病人基本活不成,吴鞠通当时认为是死不治,给出的参考方是犀角地黄汤合银翘散。



现在我们怎么办?上呼吸机,先把生命保住然后再治。



生命支持是门技术,你可以认为它是西医的,你也可以把它变成中医的。有人说我强词夺理,我不否认,但我是用中医的理论去分析、去使用的。



05



什么是中医?



就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一种临床实践活动,如果脱离了中医理论的指导就不是中医。



什么是中药?



也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所用的药物,如果没有中医理论的指导就不是中药。



三七皂苷是西药,确切说是植物药,其作用是改善微循环,它的寒热补泻属性是什么呢?



银杏叶是中药,银杏叶中提取的东西是寒、是热、是补、是泻?归经属性是什么?如果说它能改善血管功能,这是西医的理论。



这些提取物目前来看不是中药,最多算植物药。西医是提取出中药的有效成分做成了西药。



我常说,临床工作时中西医不要排斥,中医要学会使用西医的治疗手段、方法及药物等,前提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



中医有丰富的理论资源,无论未来医学如何发展,我们一定要坚持以中医理论为指导。



如果把中医、西医的长处融会贯通,是否能够形成既有别于传统中医,又有别于西医的“中国医学”呢?


6)许鹏飞 :刘清泉治愈新冠肺炎500多例验方公开(附:重症救逆方)

http://www.mzfxw.com/m/show1.php ... cid=&bclassid=4

刘清泉教授以中药为主治疗的新冠肺炎患者567人无一例转重症,所在的医院209位医护人员服中药预防无一例被感染。



  由张伯礼院士与刘清泉教授写请战书,中央指导组同意后,刘清泉教授任院长组建了一支中医医疗队,完全接管武汉江夏方舱医院,里面主要采用中医药综合治疗。

  江夏方舱医院2月14日开舱,3月10日休舱,运行26天。从HIS系统统计共收治病人567人,治愈出院392人,其中今天治愈出院95人,最让人欣慰的是:江夏方舱医院目前收治的所有患者中,没有一个转为重症的,医护人员也是零感染,没有一例治愈后复阳性。江夏方舱院长刘清泉说,“这是中医第一次以阵地战的形式加入到国家级疫情防治中,我们交出了满意的答卷"。



  刘清泉教授在与众多患者"望诊,问诊,切诊"后拟定了符合江夏方舱医院患者的中药方案,取得很好的疗效,现在公开如下(有待不断总结改进):

  作为第一批抵达武汉的中医专家,刘清泉认为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属于中医“疫病”“湿瘟”的范畴,病因属性以“湿”为主。患病初起多为湿困脾闭肺,气机升降失司,湿毒化热、阳明腑实,后出现湿毒瘀热内闭,热深厥深。如果会有一些轻微的差异,要结合当地的特点“因地制宜”,与热结合而成湿热,与寒结合形成寒湿,与燥结合而成燥湿……但总归“湿毒”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核心,特别是轻中症状的患者。

  本病潜伏期长,确诊病例分为四类 (轻症、普通型、重型、危重型),临床表现以发热、乏力、干咳为主要表现;少数患者伴有鼻塞、流涕、咽痛和腹泻等症状;重症患者多在发病一周后出现呼吸困难和(或)低氧血症,严重者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碍。值得注意的是,轻症病例可无发热,临床症状轻,影像学与无改变;普通型,甚至重症、危重症患者病程中也可为中低热,甚至无明显发热,大部分患者并无热甚的表现。”

  普通的患者有以发热前来就诊的,但体温不高,还有一部分患者没有发热症状,而更多的表现为乏力、倦怠、食欲不好,甚至出现一些恶心、胸闷、脘痞、大便溏泻等症状;绝大部分患者都有咽干、咽痛的表现,有些病人还伴随干咳无痰。这个过程一般持续5~7天,期间患者不发热或仅有低热,体温多在37℃多一点,很少超过38.5℃。

  如果这个时期,患者体温持续在37℃~38℃,六七天以后,经过治疗,患者一般会逐渐会进入恢复期。但如果这个时期的两三天内,患者突然体温达到39℃以上,病情往往一下子就还会进入危重症状态,喘憋气急,氧合很差,肺部CT检查有大量的渗出。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舌象,不管舌苔偏黄还是偏白,但总的呈厚腻苔。武汉的气候状态,一个是阴雨,一个是湿冷。尽管较以往冬天,温度偏高一些,但没有阳光。结合患者的舌苔、脉象、症状,判断其病因属性以“湿”为主,湿困脾闭肺,气机升降失司,湿毒化热、阳明腑实,后期才湿毒瘀热内闭,热深厥深。

  所以在制定方案的时候,就考虑早期如何化湿,以防湿邪郁闭以后化热,进入阳明,腑实不通,会加重肺气的郁闭。因为阳明属于胃肠,肺与大肠相表里,这样肺的症状就会更加严重。阳明腑实证重了以后,湿就极易化成湿毒,湿、热、毒、瘀合并,就容易出现热深厥深,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以“湿毒”为主,并不是热毒夹湿。热毒夹湿证,用清热解毒加祛湿之法即可。热毒一清,湿自然就没了。对于湿毒化热、湿毒蕴热的情况下,如果贸然清热解毒,过早用上寒凉药物,必然会导致湿邪加重,会出现“冰伏”,反而影响治疗效果。所以,本病应该化湿为主,芳香化浊避秽,透表散邪,升降脾胃,这是我们治疗的核心。湿一化,郁热就散,毒也就没有了,症状自然就慢慢消失。

  以下中医药方药适合轻症及普通型。寒湿型用国家处方"清肺排毒汤"这里不再重复,从轻症及普通型来看多为:湿疫郁肺,热毒闭肺,毒损肺络三型为主,刘清泉教授与中医医疗团队分析探讨后,根据临床实践,拟定了宣肺排毒汤系列对应方药:



  一、湿疫郁肺:

  临床症状:低热或不出现发热,干咳,少痰,咽干咽痛,倦怠乏力,胸闷,脘痞,或呕恶,便溏,舌质淡或淡红,苔白或白腻,脉濡或滑或数。

  处方:

  生麻黄6∽15g 杏仁10∽15g

  生甘草6∽15g 苍术10∽20g

  桔梗10g 草果10g

  槟榔10g 蝉衣10g

  连翘10∽20g 黄芩10g

  牛蒡子10g

  加减:

  便秘加枳壳

  发热轻加栀子、豆豉

  发热重加柴胡、羚羊角

  二、热毒闭肺

  临床症状:发热,口渴,不欲饮,胸闷,咽干少痰,纳差,大便不畅或便溏,舌边尖红,苔黄,脉浮数或弦滑。

  处方:

  生麻黄6∽15g 杏仁10∽20g

  生石膏30∽90g(先煎)

  生甘草6∽10g 桑白皮15g

  银花15∽30g 连翘20g

  黄芩10g 浙贝母15g

  加减:

  发热重加羚羊角、柴胡、青蒿

  尿黄赤加滑石

  三、毒损肺络

  临床症状:高热不退,咳嗽痰少,胸闷气促,或伴咯血,痰中带血,多伴黄痰,腹胀便秘,舌质红或绛,舌苔黄腻或黄燥,脉滑数或洪大。

  处方:

  生麻黄6g 杏仁10g

  生石膏30∽90g (先煎)

  瓜蒌30g 生大黄10∽20g (后入)

  葶苈子15g 桃仁10g

  赤芍20g 生甘草10g

  羚羊角粉1g冲服。

  咯血加田七

  口干加知母



  附:重症救逆方:

  一:用于用上了呼吸机、用上了ECMO的危重患者,往往表现为胸腹灼热、手足逆冷,处于脓毒症休克的状态。为中医的脱证,辨证为:气脱阳衰阴伤证。

  处方:

  红参30g 黑附片15∽30g

  山萸肉30∽60g 红花15g

  浓煎频服,每2小时服一次,每次20mL,病情轻、早期小剂量,病情重大剂量。

  二:低容量出血性休克,为中医气随血脱证。

  处方:

  红参60g 生甘草15g 三七块15g

  浓煎频服,每2小时服一次,每次20m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4-12-4 01:11 , Processed in 0.039399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