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查看: 3907|回复: 6

古代残存的“养气汤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5-10 10: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学而乐 于 2018-5-10 10:38 编辑

桂林南溪山公园的山上有个岩洞叫刘仙岩,是因刘仲远在这里羽化仙去而得名。

刘仲远是北宋时的一个道士。出家前是一个屠夫,出家后,住在岩中,
后遍游海内名山四十多年,学得一手好医术,回桂林后,他仍居岩中,
炼功修道,遇人有难,鼎力相助,更是乐于治病救人。在桂林人的心目中,
刘仲远是一名活神仙,他活到118 岁,在这里羽化而去。后人为纪念他,
把这里叫做刘仙岩。

刘仙岩内摩崖石刻众多,岩洞底部的这幅石刻还有烧香供奉过的痕迹
仔细看了看岩洞内的摩崖石刻大多都与这位刘仙人有关,其中一篇《唐少卿遇仙记》颇有趣味。

别看这幅宋代的摩崖石刻《养气汤方》其貌不扬,上面还有个洞让石刻不再完整,
但是人家可是有世界吉尼斯纪录的哦!


来一副清晰特写的:

碑文白话文:
“按《广南摄生论》载《养气汤方》:
囗囗附子,圆实者,去尽黑皮,微炒,秤四两。
甘草,炙,秤一两。
囗囗黄,汤洗,浸一宿,用水淘去灰,以尽为度,焙干,秤二两。
右三味同捣,罗成细末,每服一大钱,入盐点,空心服。皇祐、至和间,刘君锡以事窜岭南,至桂州,遇刘仲远先生,
口授此方。仲远是时已百余岁。君锡服此汤,间关岭表数年,竟免岚瘴之患。后还襄阳,寿至九旬。尝云:闻之仲远曰:
凌晨盥栉讫,未得议饮食,且先服此汤,可保一日无事。旦旦如此,即终身无疾病矣!宣和四年上巳日,朝请郎提举广南西路常平章事晋江吕谓记。 ”



这则药方是刘仲远传授给刘君锡,吕渭刻,遗憾的是,石刻右上角有个大洞似乎抹去了一些字,导致这个只有三味药的方子就有两味药的名字残缺了,
X黄,X附子,究竟是什么?后人也有过许多考证,众说纷纭。
不知各位有何见解?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三七养生加入

x
发表于 2018-6-14 18:20 | 显示全部楼层
麻黄附子甘草汤?
或有助阴出阳之意,若阳不入阴者用之则气散不收,不养反耗矣。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6-15 17: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学而乐 于 2018-6-15 19:48 编辑

“养气汤”方,按照我们现在的养生观念,好像养生的药物应该都是比较平和的才对呀,可是根据前人考证推断的几个方子来看好像都不是平和的药物。大概那个时代的养生、养气的观念跟现在的不一样吧。
查了一下,碑文提到的皇祐、至和是宋朝年号,即公元1049年~1054年,那时候是什么历史背景呢?看看相近年代的大名鼎鼎的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以及他的千古名著正气歌,前面这几句: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
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

现在读起来都感觉正气还很充足,南师还说过,正气歌的前面几句可以当成咒语经常读读念念甚至可以用来镇妖辟邪!
通过那个时代的典型人物的特色,可以推测一下当时的人们应该是体能体魄、气节气势都是非常强壮的,那么他们用比较骏烈(相对而言)的药物来养生、养气也是有可能的,而反观我们这个时代,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的高度发达,人们过度透支了身心精神,搞得体魄、气势都比较弱了,再不适合用这样的方子进行养生了,也许神仙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所以不知何时就“回来”抠掉了一块了,哈哈。但是他又没有完全毁掉碑文,甚至药的剂量都还清晰保留了,也许还有其用意呢,比如,虽然不适合养生了,但是方子思路是否还可以借鉴?或者这个剂量还可以用来治病?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6-12 22: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四逆承气汤 于 2018-6-12 22:59 编辑

从“免岚瘴之患”得出此方是从散湿,助阳的思路制定的。
XX黄指麻黄,解表发汗,硫磺/雄黄也有可能,如果是则整个方效果过于峻烈。
附子是生附子,因为后边根据采用了“微炒”的炮制方法。
   “每服一大钱,入盐点,空心服”,“未得议饮食,且先服此汤,可保一日无事”
盐是药引激发肾气(引药入肾经,我认为指的是同一种感觉),提及空腹服用,有提振脾肾阳气助运化,或清理前日积滞,推陈致新的效果。而且空腹用大黄容易伤胃气,所以排除。
    组合可以是:附子,麻黄;附子,硫黄/雄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6-15 16: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学而乐 于 2018-6-15 16:41 编辑

我的思考:
1、从石碑样式看,x附子上面应该缺1~2字,X黄上面也应缺1~2字,幅面才对齐,待考察同时期石碑时刻样式情况...
2、药物应该是岭南本地生长,易于获得,非偏冷难得之类,非其它地域特产;
3、再细看功效描述:可保一日无事,...竟免岚瘴之患。山林间的瘴气, 百度一下:瘴 zhàng 〔瘴气〕热带山林中的湿热蒸郁致人疾病的气。瘴气是夹杂各种植物或者动物尸体腐烂后散发的毒气。那么是否也可能用杀毒、解毒的药物比如雄黄、硫磺?有较强偏性的药能长期喝吗?
4、从其炮制的过程和结果看“右三味同捣,罗成细末”,生附子(微炒)、地黄(焙干)捣碎会成泥而不是粉末了吧,地黄补肾的也不大适合早晨吃的吧;
5、组方的数的意义,方子的主人刘仲远是炼功修道并得道成仙了的,方子的药剂量是否具有术数的意义?
X附子:四两,四是金之生数,主收降,香附子也有降气的功效;
甘草:一两,一是水之生数;
X黄:二两,二是火之生数;
三味药,一升一降一守中,合计七两,七是火之成数,就相当于在体内造一把火,服药时机是早晨早餐前,做饭前先生火啊,加点盐就是从肾里调一些元气出来。给但是数量上却是降大于升,这又是怎么回事呢?早晨是地气上升,是阳载阴升,清阳升起来的时候把浊阴也带起来了,按照现代科技的说法也说是下午的空气比早晨的空气要好更适合锻炼。所以此方子的剂量是降浊药大于升清药。

综合以上分析,我觉得可能是:香附子,甘草,雄黄。香附子微炒增强药性,也便于捣碎,雄黄,水浸泡一晚,减轻毒性。雄黄虽然有毒,但也有内服的,不是有雄黄酒吗,过几天就是端午节了呢。

网上关于这个方子的讨论还真是不少,除了贴在网上的,现在能检索到的发表在期刊杂志的关于此方的考证的文章最早的是1980年的,到最近的是2013年的(稍后上附件文章),考证分析的结果大概是这么几种:
生附子,甘草,麻黄,(这在《伤寒论》已经有名叫“麻黄附子甘草汤”了,调整了剂量就可以重新命名吗?)
生附子,甘草,地黄;
香附子,甘草,姜黄。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三七养生加入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4-11-23 18:57 , Processed in 0.021417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