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查看: 4627|回复: 6

对中医用药风格的一点感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3-26 14: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上周日承蒙心涛居士引见,有幸与早已仰慕已久的三七生老师见面,晤谈之余,有一点感想。

    感受最深的是三七老师用药轻灵。三七老师治病,用药不过几味,每味药量就在几克之间,不用煎煮,只要泡服即可,药量虽轻,却是效如桴鼓,令人惊叹。

    三七老师这种举重若轻、一两拨千金的用药风格,是建立在他对中医理论深刻理解和独特感悟的基础之上,是一种很高的境界——嗯,就是那种高屋建瓴的感觉。

    我一直十分敬重的李可老前辈,用药又完全是另一种风格。李老用药剂量很大,比如附子一用就100~200多克,其他的药用量也很大。李老用大剂中药,几十年来挽救了多少西医束手的急、危、重症病人!把多少人从死亡的边缘拽了回来!特别是对于垂死的病人,李老常常一付药就能起死回生。

    再说说另一位我十分尊敬的温病大师赵绍琴老前辈。赵老用药也很轻灵,秦伯未赞其“平正轻灵”。赵老治病善用风药调理气机,象是荆芥、防风、苏叶等,用量一般不超过10克,治疗一般的病用这个量,治疗重症垂危的病人也是用这个量,象是我前面博文里介绍的那些赵老治疗的垂危重症病例,就是用一剂一毛多钱的中药救得命(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0e196c0100go6w.html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0e196c0100gnid.html)。

    三位都是中医高手,疗效都非常得好,而用药风格却如此悬殊,怎么理解?这是因为生命是如此复杂,而疾病又是如此的变幻多端,为了应对这种情况,中医就发展出了很多不同的流派。在不同的理论指导下,治病的思路不同,当然用药风格差异就很大了。

    三七老师讲了这么一个病案很有意思:上海一个病人患胸水,请李老治疗, 吃了一副药即见轻,三副药后胸水减半,但此时李老已离开上海,病人不得已又辗转托人请三七老师给看。三七老师给他治疗一段时间以后,这个病人的胸水就完全消失了。

    药量轻好?重好?我觉得作为临床大夫,要把疗效放在第一位,把病人放在第一位,什么法好就学什么法,遇到什么病就用什么法,药轻也好药重也好治好病就好,不要画地为牢,象仲景所批评的那样:“各承家技,始终顺旧”。
发表于 2010-3-26 14:5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一三生 于 2010-3-26 14:50 发表
我觉得作为临床大夫,要把疗效放在第一位,把病人放在第一位,什么法好就学什么法,遇到什么病就用什么法,药轻也好药重也好治好病就好,不要画地为牢,象仲景所批评的那样:“各承家技,始终顺旧”。

发表于 2010-3-26 15:09 | 显示全部楼层
靠这样“碰”就有所不宜了。精足油多,加大火也烧得起来,可以大剂量一剂就于危难;精少油枯,一剂下去,火不起来,油耗干了【无效案例就此产生,但似乎就未见传闻,真没有吗?还是只认为病人本身救不了?】,这时小剂王道反可起死回生。


经文:壮火食气,少火生气。一语必矣。

当然,此单论学术。只要救到人,就都是功德。都是菩萨!
发表于 2010-3-26 15:1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一三生 的帖子


法无定法.
发表于 2010-3-28 13:2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姜与炙甘草 于 2010-3-26 15:11 发表

法无定法.


精辟!不拘泥于形式,方能出神入化!
发表于 2010-3-28 17:23 | 显示全部楼层
五脏六腑相生相克,先生们对病者的思路皆不同,从不同方向治病皆可成,确实不应死执一法。许多初学者老说看得越多越糊涂,有许多理论相冲,信哪边好。其实什么理念都可以拿来参考,取好的,合成自己的就足已,不过先打下经方的正确认识。

[ 本帖最后由 三彩风车 于 2010-3-28 17:24 编辑 ]
发表于 2010-3-28 18:22 | 显示全部楼层
个人认为发展中医当“法应有定法”,中医太多的相理论相悖,文人相轻,都不利于中医的发展,也是西医市场观念远超中医的悲哀。法有定法,是前提下,可以灵活运用才对!不是要理论超过张医圣,但对其理法方药能运用娴熟,已经很了不起了,再谈理论更进一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4-11-24 11:40 , Processed in 0.020461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