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查看: 24603|回复: 10

右归丸与附桂地黄丸的区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2-28 10: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右归丸对于肾阳虚不是更对证吗?为什么很少有人提及呢?
发表于 2010-3-1 11:34 | 显示全部楼层
曾也就此事问过先生

先生答曰:肾气丸为补肾正方,右归丸为补精髓方。对于有水气不化者肾气丸较好,脉微细虚冷者可用右归。
发表于 2010-3-1 14:43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
 楼主| 发表于 2010-3-7 08:51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如何评论这片文章?

你是阴虚还是阳虚?六味地黄丸补肾的误区。(2010-01-25 17:06:38)
标签:慎服六味地黄丸 健康
分类:中医养生
说肾虚不能不提到六味地黄丸,现在几乎每天在电视上都可以看到铺天盖地的广告宣传,商家利用媒体强烈地给大众渗透着这样一个信息:国人都是肾虚,该补肾 了!由此造成大众的一个普遍误区是:一听说肾虚,就自作主张买六味地黄丸盲目服用。其实六味地黄丸并不能治疗所有的肾虚,更不能治愈肾虚引起的诸如掉发、 耳鸣、健忘、腰痛、早泄、阳痿等所有病症,盲目服药不仅造成了极大的浪费,还可能把身体吃坏。
 
肾为“水火之脏”、“阴阳之宅”,肾虚有阴虚和阳虚之分。但什么是阴虚?什么是阳虚?大多数人并不能自己做出判断,即使有些医生对此也比较迷茫,因此讨论这个问题很有必要。
 
阴虚为水不足,阴虚生热。阴大多指形质而言,凡是人体的精、血、水分、津液、骨髓、脑髓等有形可见的营养物质,都可以归为阴类。阴虚即意味着这些物质的丢 失或者不足,一般把阴和血结合起来,阴虚往往表述为阴血亏虚。阴和阳互相依存,“阴虚则热”,阴虚的人身体多发虚热,尤其是手足心发热,甚至潮热、盗汗, 出现虚火旺盛的表现;“阴主静而阳主动”,体内的阴液缺乏不能制约阳气,阴虚阳亢,就会导致兴奋、冲动、失眠等精神亢奋的表现。
 
肾阴为元阴,是一身阴气的根本,肾阴虚可以引起全身各个系统的病变。表现为:形体消瘦、面色潮红、眩晕耳鸣、失眠少寐、眼睛干涩、视物昏花、口燥咽干、心 中时烦、手足心热、潮热盗汗、不耐春夏、皮肤干裂、大便干结、小便发黄、遗精早泄、性欲亢奋、阳强易举、口干多喜冷饮、舌瘦红而少苔、脉细数等。 
 
    阳虚为火不足,阳虚生寒。阳是能量和动力,大多指功能而言,凡是人体五脏六腑的生理活动等都可以归为阳类。阳虚即意味着机能下降、活力不足,一般把阳和气 结合起来,阳虚往往表述为阳气亏虚。“阳虚则寒”,阳的本意是太阳,阳气不足的人热力不够,会出现畏寒怕冷、手足冰凉等阴寒内盛的表现;阳气主升,阳气旺 盛的人热情奔放、精力充沛,生命充满活力,阳虚的人精神困倦、淡漠消极,生命气化的各种功能都随之减弱。
 
肾阳为元阳,是一身阳气的根本,肾阳虚可以引起全身各个系统的病变。表现为:身体虚胖、面色晄白、少气懒言、健忘消极、嗜卧多梦、畏寒怕冷、四肢发凉、手 足冷汗、腰膝酸困、不耐秋冬、大便溏稀、小便清频、遗尿自汗、阳痿滑精、性欲淡漠、宫冷不孕、口不干喜饮温水、舌质淡胖、苔白润滑、脉沉弱无力等。    
 
掌握了阴阳的属性,判断阴虚和阳虚其实并不难。“阴虚则热,阳虚则寒”,判断阴虚和阳虚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看你身体的寒热。阳虚了身体的热气就不够了,所以 凡出现畏寒怕冷、四肢冰凉等表现的大多属于阳虚;阴虚了阳气就会偏盛,所以凡出现畏热喜冷、手足发热等表现的大多属于阴虚。
 
阴虚、阳虚和体质有关。一般而言,“瘦人多阴虚”、“瘦人多火”,阴虚的人一般偏瘦,这是因为体内阴亏血虚,津液不足不能充养的缘故;阴虚的人多为红脸,尤其是两颧潮红,这是因为阴液亏虚不能制约阳火,虚阳外越的缘故。“胖人多阳虚”、“胖人多痰湿”, 阳虚的人一般偏胖,这是因为阳虚水湿不能运化,痰湿堆积于体内的缘故;阳虚的人多为白脸,这是因为阳气不能带动气血充盈头面的缘故。有些女性喜欢“小白脸”,但根据中医的体质学说,“小白脸”并非健康和理想的选择。
 
判断你是阴虚、阳虚还要仔细审视几个重要的指标:食欲、饮水以及大小便的情况。一般而言阴虚的人大多能食,因为阴液不足,所以不耐饥饿,需要水谷的补充; 阳虚的人食量偏少,因为阳虚气不化水,湿邪阻滞,所以脾胃运化无力。阴虚的人口渴喜饮,因为体内有热,所以喜饮凉水;阳虚的人口不渴,不爱喝水,因为体内 有寒湿,所以喜饮温热的水。阴虚的人体内水液不足,不能濡养大肠,因此大便多秘结而小便短赤;阳虚的人寒湿偏盛,阳气升发无力,因此大便多溏稀,小便多清 频。当然以上所说为最基本的判断,具体是阴虚还是阳虚还应该综合全身症状来整体分析。
 
肾虚有阴虚、阳虚之分,治疗时一定要仔细辩证,根据病证的不同特点而区别对待。六味地黄丸是中医滋补肾阴常用的中成药之一,它出自宋代太医钱乙所著《小儿 药证直诀》一书。功用与六味地黄丸并列的,还有汉代“医圣”张仲景《金匮要略》所载的桂附地黄丸。桂附地黄丸温补肾阳,全方由干地黄、山药、山茱萸、丹 皮、茯苓、泽泻、肉桂、附片等八味药组成,因此也叫八味地黄丸。钱乙把桂附地黄丸去掉了温热的肉桂和附片,这样就把全方由“阴中求阳”的温补之剂转化成了 柔润的滋阴之剂了。歌诀说:“六味地黄药山萸,泽泻茯苓牡丹皮,三补三泻滋肾水,肾阴不足最相宜。”钱乙最初把六味地黄丸用作儿科补剂,后人把它扩大到治 疗肾阴虚引起的全身病症。
 
注解过《黄帝内经》的唐代著名医学家王冰指出:“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生病无非是阴气和阳气的偏盛偏衰,治疗时阴虚的要滋阴降火,要用性质凉润的药,阳虚的要补肾壮阳,要用性质温热的药,这样才能使人体的阴阳复归于平衡。
 
如果本是阳虚却用六味地黄丸,只能使寒者更寒,无异雪上加霜!不少患者受电视广告的误导,把六味地黄丸作为肾虚的补品来服用,不仅想治的病没有治愈,反而吃得浑身怕冷、手足冰凉,导致了更加严重的早泄、阳痿、性欲淡漠,这都是不辨阴阳虚实、胡乱吃药造成的后果。
 
服用中成药一定要辩证,六味地黄丸毫不例外,也有它的禁忌症。除了肾阳虚外,素体脾胃虚弱、面色发黄、食欲不振、困倦无力、大便溏稀、口不干不喜欢喝水、 喝水只爱喝温热的水、舌淡胖苔白滑润,表现为一派阴寒内盛之象,服用六味地黄丸不仅不能滋补肾阴,反而会妨碍脾胃的运化功能,出现胸膈痞闷、脘腹胀满、不 思饮食、大便溏泄等症状。感冒发烧也不宜服用,因为六味地黄丸为滋补之品,有敛邪之弊端,易致闭门留寇,必须等到外感病愈后才可服用。
 
现在出现的问题是,好些人把阴虚和阳虚绝对化了,把阴虚和阳虚的治疗固定化、格式化了。经常有患者和学生问我:“我是阴虚还是阳虚呢?是阴虚的人多、还是 阳虚的人多呢?”我曾和某出版社一个编辑谈论过补肾的问题,她不以为然地说:“不就是一个阴虚一个阳虚吗?阴虚用六味地黄丸,阳虚用桂附肾气丸。”看着她 自信而肯定的样子,我笑着说:“如果问题有这么简单的话,中医治病也忒容易了些。”
 
阴和阳是相对的,二者相互依存、紧密联系。阴是人的形质,包括精、血、津液、髓等有形可见的物质,阳是动力,是建立于阴之上的功能活动。生命“体阴而用 阳”,是阴阳的相辅相成,怎么能够截然分开呢?人体是一个容器,此处有寒,彼处必然有热;此处阴虚,彼处必然阳虚。说一个人是阴虚还是阳虚,只是判断他体 质的大概情况和病证的主要属性而已,大多数情况下,人体会呈现出阴阳寒热相互错杂的状态,临床上很少有绝对的阴虚和阳虚。
 
纯粹的阳证和阴证你是阴虚还是阳虚?六味地黄丸补肾的误区。(2010-01-25 17:06:38)
标签:慎服六味地黄丸 健康
分类:中医养生
说肾虚不能不提到六味地黄丸,现在几乎每天在电视上都可以看到铺天盖地的广告宣传,商家利用媒体强烈地给大众渗透着这样一个信息:国人都是肾虚,该补肾 了!由此造成大众的一个普遍误区是:一听说肾虚,就自作主张买六味地黄丸盲目服用。其实六味地黄丸并不能治疗所有的肾虚,更不能治愈肾虚引起的诸如掉发、 耳鸣、健忘、腰痛、早泄、阳痿等所有病症,盲目服药不仅造成了极大的浪费,还可能把身体吃坏。
 
肾为“水火之脏”、“阴阳之宅”,肾虚有阴虚和阳虚之分。但什么是阴虚?什么是阳虚?大多数人并不能自己做出判断,即使有些医生对此也比较迷茫,因此讨论这个问题很有必要。
 
阴虚为水不足,阴虚生热。阴大多指形质而言,凡是人体的精、血、水分、津液、骨髓、脑髓等有形可见的营养物质,都可以归为阴类。阴虚即意味着这些物质的丢 失或者不足,一般把阴和血结合起来,阴虚往往表述为阴血亏虚。阴和阳互相依存,“阴虚则热”,阴虚的人身体多发虚热,尤其是手足心发热,甚至潮热、盗汗, 出现虚火旺盛的表现;“阴主静而阳主动”,体内的阴液缺乏不能制约阳气,阴虚阳亢,就会导致兴奋、冲动、失眠等精神亢奋的表现。
 
肾阴为元阴,是一身阴气的根本,肾阴虚可以引起全身各个系统的病变。表现为:形体消瘦、面色潮红、眩晕耳鸣、失眠少寐、眼睛干涩、视物昏花、口燥咽干、心 中时烦、手足心热、潮热盗汗、不耐春夏、皮肤干裂、大便干结、小便发黄、遗精早泄、性欲亢奋、阳强易举、口干多喜冷饮、舌瘦红而少苔、脉细数等。 
 
    阳虚为火不足,阳虚生寒。阳是能量和动力,大多指功能而言,凡是人体五脏六腑的生理活动等都可以归为阳类。阳虚即意味着机能下降、活力不足,一般把阳和气 结合起来,阳虚往往表述为阳气亏虚。“阳虚则寒”,阳的本意是太阳,阳气不足的人热力不够,会出现畏寒怕冷、手足冰凉等阴寒内盛的表现;阳气主升,阳气旺 盛的人热情奔放、精力充沛,生命充满活力,阳虚的人精神困倦、淡漠消极,生命气化的各种功能都随之减弱。
 
肾阳为元阳,是一身阳气的根本,肾阳虚可以引起全身各个系统的病变。表现为:身体虚胖、面色晄白、少气懒言、健忘消极、嗜卧多梦、畏寒怕冷、四肢发凉、手 足冷汗、腰膝酸困、不耐秋冬、大便溏稀、小便清频、遗尿自汗、阳痿滑精、性欲淡漠、宫冷不孕、口不干喜饮温水、舌质淡胖、苔白润滑、脉沉弱无力等。    
 
掌握了阴阳的属性,判断阴虚和阳虚其实并不难。“阴虚则热,阳虚则寒”,判断阴虚和阳虚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看你身体的寒热。阳虚了身体的热气就不够了,所以 凡出现畏寒怕冷、四肢冰凉等表现的大多属于阳虚;阴虚了阳气就会偏盛,所以凡出现畏热喜冷、手足发热等表现的大多属于阴虚。
 
阴虚、阳虚和体质有关。一般而言,“瘦人多阴虚”、“瘦人多火”,阴虚的人一般偏瘦,这是因为体内阴亏血虚,津液不足不能充养的缘故;阴虚的人多为红脸,尤其是两颧潮红,这是因为阴液亏虚不能制约阳火,虚阳外越的缘故。“胖人多阳虚”、“胖人多痰湿”, 阳虚的人一般偏胖,这是因为阳虚水湿不能运化,痰湿堆积于体内的缘故;阳虚的人多为白脸,这是因为阳气不能带动气血充盈头面的缘故。有些女性喜欢“小白脸”,但根据中医的体质学说,“小白脸”并非健康和理想的选择。
 
判断你是阴虚、阳虚还要仔细审视几个重要的指标:食欲、饮水以及大小便的情况。一般而言阴虚的人大多能食,因为阴液不足,所以不耐饥饿,需要水谷的补充; 阳虚的人食量偏少,因为阳虚气不化水,湿邪阻滞,所以脾胃运化无力。阴虚的人口渴喜饮,因为体内有热,所以喜饮凉水;阳虚的人口不渴,不爱喝水,因为体内 有寒湿,所以喜饮温热的水。阴虚的人体内水液不足,不能濡养大肠,因此大便多秘结而小便短赤;阳虚的人寒湿偏盛,阳气升发无力,因此大便多溏稀,小便多清 频。当然以上所说为最基本的判断,具体是阴虚还是阳虚还应该综合全身症状来整体分析。
 
肾虚有阴虚、阳虚之分,治疗时一定要仔细辩证,根据病证的不同特点而区别对待。六味地黄丸是中医滋补肾阴常用的中成药之一,它出自宋代太医钱乙所著《小儿 药证直诀》一书。功用与六味地黄丸并列的,还有汉代“医圣”张仲景《金匮要略》所载的桂附地黄丸。桂附地黄丸温补肾阳,全方由干地黄、山药、山茱萸、丹 皮、茯苓、泽泻、肉桂、附片等八味药组成,因此也叫八味地黄丸。钱乙把桂附地黄丸去掉了温热的肉桂和附片,这样就把全方由“阴中求阳”的温补之剂转化成了 柔润的滋阴之剂了。歌诀说:“六味地黄药山萸,泽泻茯苓牡丹皮,三补三泻滋肾水,肾阴不足最相宜。”钱乙最初把六味地黄丸用作儿科补剂,后人把它扩大到治 疗肾阴虚引起的全身病症。
 
注解过《黄帝内经》的唐代著名医学家王冰指出:“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生病无非是阴气和阳气的偏盛偏衰,治疗时阴虚的要滋阴降火,要用性质凉润的药,阳虚的要补肾壮阳,要用性质温热的药,这样才能使人体的阴阳复归于平衡。
 
如果本是阳虚却用六味地黄丸,只能使寒者更寒,无异雪上加霜!不少患者受电视广告的误导,把六味地黄丸作为肾虚的补品来服用,不仅想治的病没有治愈,反而吃得浑身怕冷、手足冰凉,导致了更加严重的早泄、阳痿、性欲淡漠,这都是不辨阴阳虚实、胡乱吃药造成的后果。
 
服用中成药一定要辩证,六味地黄丸毫不例外,也有它的禁忌症。除了肾阳虚外,素体脾胃虚弱、面色发黄、食欲不振、困倦无力、大便溏稀、口不干不喜欢喝水、 喝水只爱喝温热的水、舌淡胖苔白滑润,表现为一派阴寒内盛之象,服用六味地黄丸不仅不能滋补肾阴,反而会妨碍脾胃的运化功能,出现胸膈痞闷、脘腹胀满、不 思饮食、大便溏泄等症状。感冒发烧也不宜服用,因为六味地黄丸为滋补之品,有敛邪之弊端,易致闭门留寇,必须等到外感病愈后才可服用。
 
现在出现的问题是,好些人把阴虚和阳虚绝对化了,把阴虚和阳虚的治疗固定化、格式化了。经常有患者和学生问我:“我是阴虚还是阳虚呢?是阴虚的人多、还是 阳虚的人多呢?”我曾和某出版社一个编辑谈论过补肾的问题,她不以为然地说:“不就是一个阴虚一个阳虚吗?阴虚用六味地黄丸,阳虚用桂附肾气丸。”看着她 自信而肯定的样子,我笑着说:“如果问题有这么简单的话,中医治病也忒容易了些。”
 
阴和阳是相对的,二者相互依存、紧密联系。阴是人的形质,包括精、血、津液、髓等有形可见的物质,阳是动力,是建立于阴之上的功能活动。生命“体阴而用 阳”,是阴阳的相辅相成,怎么能够截然分开呢?人体是一个容器,此处有寒,彼处必然有热;此处阴虚,彼处必然阳虚。说一个人是阴虚还是阳虚,只是判断他体 质的大概情况和病证的主要属性而已,大多数情况下,人体会呈现出阴阳寒热相互错杂的状态,临床上很少有绝对的阴虚和阳虚。
 
纯粹的阳证和阴证毕竟是很少见的,就治疗而言,也不能纯用寒凉药滋阴或者温热药补。《黄帝内经》说:“孤阴不生,孤阳不长”。没有阳,阴就失去了活力,是 一潭没有生命的死水;没有阴,阳是虚的,是飘在空中的“浮阳”,没有根基。因此治疗用药应当刚柔相济,这样才能达到“阴生阳长”的目的。阴阳学说是中医理 论的基础,把这个问题不搞明白,就会造成临床上的无所适从和混乱局面。近年来,中医界有人不辨阴阳虚实寒热,专用钢猛燥热的药物如附片、干姜等一味补养, 美其名曰“火神派”,这是非常危险的,看到那些经他们失治、误治的病例,令人触目惊心!
 
明代著名医学家、温补学派的大师张景岳说:“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根据肾虚 证的特点,他创制了千古名方左归丸和右归丸进行治疗。人体的左侧为阴血所主,因此左归丸治疗肾阴不足;人体的右侧为阳气所主,因此右归丸治疗肾阳不足。左 归丸、右归丸的最大特点是组方用药体现了“阴中求阳”和“阳中求阴”的思想,滋补的同时不忘温润,刚柔相济,补阴而不寒凉,补阳而不燥烈。相比较而言,六 味地黄丸偏于滋腻,容易凉胃,桂附地黄丸偏于温燥,容易上火,而左归丸和右归丸很好地避免了这些弊端,更有利于长期服用。我曾经以左归丸和右归丸交替服用 的方法治愈了一例闭经引起的不孕症。
 
人的体质有阴虚和阳虚之分,但人的体质是可变的,阴虚和阳虚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可以相互转化。疾病的发展是一个动态和连续的过程,肾虚不仅有阴虚和阳虚, 还有肾气虚、肾精不足、心肾不交、脾肾阳虚、肝肾阴虚以及湿热夹阴虚等各个证型,而且这些还都是最为基本的情况,每个证型的治疗用药都不是象1+1=2那 么简单。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脏腑之间相互影响,临床上见到的情况远比这要复杂的多,因此治病用药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肾虚,并非自己 买瓶六味地黄丸就可以解决那么简单!  
毕竟是很少见的,就治疗而言,也不能纯用寒凉药滋阴或者温热药补。《黄帝内经》说:“孤阴不生,孤阳不长”。没有阳,阴就失去了活力,是 一潭没有生命的死水;没有阴,阳是虚的,是飘在空中的“浮阳”,没有根基。因此治疗用药应当刚柔相济,这样才能达到“阴生阳长”的目的。阴阳学说是中医理 论的基础,把这个问题不搞明白,就会造成临床上的无所适从和混乱局面。近年来,中医界有人不辨阴阳虚实寒热,专用钢猛燥热的药物如附片、干姜等一味补养, 美其名曰“火神派”,这是非常危险的,看到那些经他们失治、误治的病例,令人触目惊心!
 
明代著名医学家、温补学派的大师张景岳说:“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根据肾虚 证的特点,他创制了千古名方左归丸和右归丸进行治疗。人体的左侧为阴血所主,因此左归丸治疗肾阴不足;人体的右侧为阳气所主,因此右归丸治疗肾阳不足。左 归丸、右归丸的最大特点是组方用药体现了“阴中求阳”和“阳中求阴”的思想,滋补的同时不忘温润,刚柔相济,补阴而不寒凉,补阳而不燥烈。相比较而言,六 味地黄丸偏于滋腻,容易凉胃,桂附地黄丸偏于温燥,容易上火,而左归丸和右归丸很好地避免了这些弊端,更有利于长期服用。我曾经以左归丸和右归丸交替服用 的方法治愈了一例闭经引起的不孕症。
 
人的体质有阴虚和阳虚之分,但人的体质是可变的,阴虚和阳虚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可以相互转化。疾病的发展是一个动态和连续的过程,肾虚不仅有阴虚和阳虚, 还有肾气虚、肾精不足、心肾不交、脾肾阳虚、肝肾阴虚以及湿热夹阴虚等各个证型,而且这些还都是最为基本的情况,每个证型的治疗用药都不是象1+1=2那 么简单。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脏腑之间相互影响,临床上见到的情况远比这要复杂的多,因此治病用药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肾虚,并非自己 买瓶六味地黄丸就可以解决那么简单!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413a510100gjm0.html
发表于 2010-3-12 14:1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 树欲静而风不止 的帖子

先生回答的是金匮肾气丸和右归丸,好像没有谈到桂附地黄丸啊。
百菌健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0-3-12 15:2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10-3-14 09:4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邓文章 于 2010-3-12 14:19 发表
先生回答的是金匮肾气丸和右归丸,好像没有谈到桂附地黄丸啊。




先生所说的肾气丸,就是现在的桂附地黄丸。

在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里面就叫肾气丸,师兄应该多看点书.
发表于 2016-3-4 14:2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 树欲静而风不止

呵呵,又逮着一句。我真是翻帖高手。
发表于 2016-4-15 14:1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8# 姜与炙甘草


    姜前辈, 您在翻旧账呢!到处都有您的身影,哈哈~幸会幸会!
发表于 2016-4-20 10:23 | 显示全部楼层
肾阳如柴火

桂附地黄丸是煽风

右归丸是点火
发表于 2016-4-20 19:25 | 显示全部楼层
去年冬三月,我给我妈用到了右归丸与附桂地黄丸,实践的结果与老师理解是一样一样的。

谷雨前,给老妈用了2颗右归丸。等霜降时候再见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4-11-22 14:00 , Processed in 0.02263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