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我知道有人一看到这个题目就要拍砖了,但我还是不得不说,也请诸位听我慢慢道来,看看是否如此.</P>
<P> </P>
<P>传统文化里面有一句"天下没有不是的父母",只有"不是的儿女".</P>
<P>但事实上,是人就会犯错误,父母也是人,所以父母也有错.</P>
<P> </P>
<P>我们有一种心态,仿佛一想到父母有缺点,有过错,心里就象犯罪一样,赶紧不要去了解,不要去想.赶紧避过.然后心里有意无意营造一个父母完美的形象,然后按照这个形象去恭敬父母.</P>
<P>但实际上在日常生活中,又不可能做得到,于是我们内心很压抑,很郁闷.</P>
<P> </P>
<P>同一个心态,在我们自己做父母的时候也是如此,要在孩子面前努力装起来一副没有缺点的父母模样.因为"天下没有不是的父母"啊,自己怎么能够有缺点呢.</P>
<P>但实际上只要是人就有缺点,就会做错事.但我们又要让孩子觉得我们没有缺点,于是有意无意的就欺骗.或者自己将自己锁在一个固定的框架里面,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那样,慢慢麻木了,不像人了.</P>
<P>然后子女如果表达一点不同意见,仿佛就大逆不道似的.</P>
<P> </P>
<P>实际上这正好是对传统文化的误解,后来文化的流弊.君若不信,我就举孝顺的经典<孝经>来说明.</P>
<P> </P>
<P><STRONG>《孝经》之谏诤章第十五</STRONG></P>
<P><STRONG>[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FONT color=red>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FONT>昔者天子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FONT color=red>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FONT>,臣不可以不争于君,<FONT color=red>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FONT>。]</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我想,以上经文已经写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毫无歧异了吧.</P>
<P>如果"天下没有不是的父母",那还需要"争子"做什么?如果看不到父母的缺点,错误,你又怎么诤?</P>
<P> </P>
<P>实际上,权威最喜欢奴性的人,你最好都服从我,一点看不到我的问题,那样最乖最听话,我最近从许多父母带孩子中间也体会出来这个问题,父母都喜欢乖孩子,因为那样我们做父母的可以予取予求啦.子女从小就不可以表达不同,表达他们的观点.否则就是孩子有问题.经常教育孩子,你-要-孝顺~~~.......仿佛孝顺是教育出来的.</P>
<P>自古以来,有许多愚忠的例子,这样的人,说句实话,对这个世界益处并不大.</P>
<P> </P>
<P>实际上,我实践的结果是,当我真正尝试去了解父母,了解他们的成长经历,成长的背景,虽然我知道了他们许多的缺点和不足,犯的很多错误,当我知道背后的原因,我更接纳他们,更容易原谅他们,更尊重他们.在尊重,接纳,原谅他们的同时,我也更为接纳自己.最有意思的是,这是发生在我带孩子的过程中的体悟.当我不需要再在孩子面前伪装的时候,我可以在犯错误的时候,直接跟孩子承认错误的时候,孩子更体谅我,更尊重我.反过来,孩子也可以表达她的不满.只是在表达的时候,说事实,说感觉,不指责,不骂人,不打人.</P>
<P> </P>
<P>是人就有错误,有情绪,不可能不表达,不表达要么就是麻木自己那一部分感觉,使自己不要去感觉到,另外就是压抑最后爆发得更厉害.那样最后都是损人不利己的结果.</P>
<P> </P>
<P>其实我写这文章,并非不需要尊重父母的意思.相反,当我了解到父母的成长经历,我更体贴父母,更为尊重父母.我很尊重人,但是在尊重的基础上,我也可以表达不同意见.</P>
<P> </P>
<P>还有一些学了佛法的朋友,引用六祖慧能大师的"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我感觉变得似乎有些糊涂.什么事情都不去了解,不去看了,生怕了解了,看到了,就生了"分别","妄想".害怕.其实这不过是逃避而已.结果智慧变得越来越低.世事也不知道如何处理.</P>
<P>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上讲,愚痴,脑子糊涂,经常茫茫然的果报是畜生.因为畜生的典型特点就是缺乏智慧.</P>
<P>但六祖慧能大师的原意真的如此吗?再请看原文.</P>
<P>"<STRONG><FONT color=red>若真修道人 不见世间过 若见他人非 自非却是左 他非我不非 我非自有过 但自却非心 打除烦恼破</FONT></STRONG> "</P>
<P>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P>
<P>这明显是知道,但是心理状态是不说人好坏,不诽谤.不是说不清楚呢.心里很清楚,但不计较,宽容.心里不记恨.事情过了就过了.</P>
<P>真有智慧,对世事是非常透彻的,但只不过正因为透彻,所以返归平淡.越是透彻,才越知道,原来天下都是可怜人.那个"非心"才换成了怜悯心.慈悲心.</P>
<P>但一般人做不到,了解世事越清楚,那个是非观念就越强,就越不能容许别人犯错.就越容易批评指责.这就需要参悟佛法所谓的"般若"了.不过真能够做到世事洞明,人情练达.必然也返归于纯朴了.也差不多了.</P>
[ 本帖最后由 寻找中医 于 2010-4-8 23:51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