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查看: 8460|回复: 8

南怀瑾先生谈儒释道三家(<我说参同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2-21 20: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P><STRONG>品性 理性 功夫(第十二讲)</STRONG></P>
<P>&nbsp;</P>
<P>我希望年轻朋友们注意,中国文化在秦以前是儒,墨,道三家.儒家以孔子代表,墨家是墨子,到唐宋以后才是儒,释,道三家.老子,孔子,释迦牟尼,这三位都是我们的根本上师,根本的大老师,但是三家的文化各有偏重.佛家是从心理入手,达到形而上道.据我的知识范围所及,世界上任何宗教哲学没有跳过如来的手心的.当然我的知识并不一定对的.道家的思想偏重于从物理及生理入手,而进入形而上道.那么我们也可以说,讲物理,生理入手的修持方法,任何一家无法跳过道家的范围,跳不过太上老君的八卦炉.所以&lt;西游记&gt;里描写孙悟空进了太上老君的八卦炉,一身毛都烧光了,只好躲在炉角里不动,两个眼睛被熏得红红的变成火眼金睛了.儒家则偏重从伦理,人文,道德入手,而进入形而上道.</P>
<P>&nbsp;</P>
<P>因此,我常常告诉青年同学们,我们三位根本的老师,加上后来两位外国的,耶稣和穆罕默德,都是我们的老师,都不错,各有各的一套学问.他们五个人坐在一起,一定是很客气,彼此互相敬酒.可是他们的徒弟太差了,彼此打架.当然我不是五贯道,也不是三贯道,纯粹是公平的学术立场.所以我说今后的中国文化,要学儒家的品性,我们做人做事不能不学儒家的道理.儒家就等于佛家大乘菩萨道的律宗,讲究戒律,所以儒家非常注重行为.</P>
<P>&nbsp;</P>
<P>除了学儒家的品性还要参佛家的理性,你要想明心见性,直接领悟成道,非走佛家的路线不可,否则不会有那么高,不会成就的.同时还要配合道家做工夫的法则,不管密宗,显教,都跳不出这个范围.但是道家的学问不止修道这一方面,中国历史有一个奥秘之处,每逢天下变乱的时候,出来救世,所谓拨乱反正的,一定都是道家人物.等天下太平了,他们多半走老子的路线,功成身退,天之道也,隐姓埋名,什么都不要.等到盛平的时候,又都是儒家人物出面.</P>
发表于 2009-12-24 16:3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本书还没看,欣喜南先生又有新书面市,定要买来学习。
发表于 2009-12-27 23:04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这不算新书了,不过反正南师的这个意思多年前就表达过了。
 楼主| 发表于 2010-1-13 06:06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讲到印度文化的这个哲学观点,那就非常高明了,那要另一个立场看。拿哲学观点来看,世界上的哲学观点包括我们的文化,对不起,在形而上道,我始终说没有办法逃过释迦牟尼佛!至少在我很浅薄的知识的范围,我认为世界上所有的宗教哲学,我也都去摸过,真正要谈形而上道,逃不过释迦牟尼佛的手心,这个是没有办法的!至于人文文化,对不起,没有办法可以跳过我们的万世师表孔子的范围。至于拨乱反正之道、拨乱反正之学,也对不起,没有办法,谁也比不上道家老庄之道,那是没有办法的。所以在我们唐宋以后,中国文化的三家(儒释道三家)各有他的长处。

因此,我常告诉青年同学们,我们三位老师,现在时代不同了,你们搞什么一贯、两贯、三贯道啊、红卍(音“万”)字会呀,所有的教主都请来,排排坐,吃果果;我说我也不反对,不过你要搞清楚哦!我们过去有三位大老师,一位请来了、就是归化中国了——佛(一笑),释迦牟尼佛,形而上道;人文之学,所谓治平之学,治国齐家平天下,没有办法跟孔子两个比;拨乱反正、救世济危难之道,没有办法逃过道家、老庄之道。这三位都是我们的老师、根本教授。现在又聘了两位外国来的耶稣、默罕默德客座教授,客座教授又加两位,你们再给他——据说纽约已经有了,中国人搞的“五教同源”,还有教堂。我说,这就是中国人!所以有一个哈佛大学一个社会教授:你们中国很奇怪啊!我说这就是中国文化啊!中国文化不排外啊!所以只要是好人,请上座,泡好茶;只要他不做坏事,当教主都可以,你哪个当教主都不错!这也是中国文化的道理。

选自南怀瑾先生<楞严经>讲座,原链接见:http://taiyufeng.blog.sohu.com/120489740.html
发表于 2010-1-13 10:3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寻找中医 于 2009-12-21 20:13 发表
品性 理性 功夫(第十二讲)

         据我的知识范围所及,世界上任何宗教哲学没有跳过如来的手心的.当然我的知识并不一定对的.

     十年前读南老这句话以为他是自谦,如今知道他很谨慎说的是真话!!
他的对不能掩盖他的不对,他的不对不能遮蔽他的高明.由牟宗三先生<中国哲学十九讲>,而终能跳出十六年读南先生书之格局,方知求道求真学问是简易也是艰难。以前看季谦先生的话是用南先生等人的思想去笼罩或挑毛病的眼光看,后来读牟先生的书了才知先生乃是句句有本,不发空言,是实语者,是如语者,至今还记得当时以浅见裹胁自诩深刻,看不懂季谦先生的《儒释道综论》得深意,而内以傲慢心挑剔其错误的心态,想想都觉得很惭愧!难怪古人都很少写书,乃至一辈子就写一本书还要托古隐名,真的要懂一个东西,遇到真实的用诚意去体贴太容易了,但人情事理是复杂的因此又太不容易了!

[ 本帖最后由 伯毅 于 2010-1-13 10:32 编辑 ]
发表于 2010-1-13 23:25 | 显示全部楼层
此道与溺于利欲之人言犹易,与溺于意见之人言却难。----陆象山
发表于 2010-1-14 14:5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6 伯毅 的帖子

请教一下,伯毅先生有没有把握陆子所言的“此道”?
 楼主| 发表于 2010-1-14 16:30 | 显示全部楼层
<P>
原帖由 <I>伯毅</I> 于 2010-1-13 10:30 发表 <A href="http://37ct.com/redirect.php?goto=findpost&amp;pid=235150&amp;ptid=23682" target=_blank><IMG onmouseover="if(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resized=true; 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style.cursor='hand'; this.alt='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nCTRL+Mouse wheel to zoom in/out';}" onmousewheel="return imgzoom(this);" onclick="if(!this.resized) {return true;} else {window.open('http://37ct.com/images/common/back.gif');}" border=0 alt="" src="http://37ct.com/images/common/back.gif" onload="if(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resized=true; 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alt='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nCTRL+Mouse wheel to zoom in/out';}"></A><BR><BR>&nbsp; &nbsp;&nbsp;&nbsp;十年前读南老这句话以为他是自谦,如今知道他很谨慎说的是真话!!<BR>他的对不能掩盖他的不对,他的不对不能遮蔽他的高明.由牟宗三先生,而终能跳出十六年读南先生书之格局,方知求道求真学问是简易也是艰难。 ...
<BR></P>
<P>伯毅先生勿见怪啊。</P>
<P>有位朋友看了南怀瑾先生二十年的书,最近才认为自己懂了一点——原来以前认为看过了,实际上都没懂啊。</P>
<P>并不是推崇谁的意思。</P>
<P>&nbsp;</P>
<P>我记得似乎佛陀也说过,你们不要崇拜我个人,你们要好好去体验,去思考,去审查我说的是不是对的。</P>
<P>&nbsp;</P>
<P>所以佛法才有所谓的四依“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依智不依识”。</P>
<P>&nbsp;</P>
<P>人,任何人,都只有自己才能明白,别人不可能给出你答案的——只要给出答案被你抓住了,那个必定是假的。别人不过触发你内在本有的智慧。</P>
<P>高明的老师都不会这么做——禅宗的老师是非常高明的。孔老夫子也非常高明:所谓的不忿不启,不悱不发。</P>
<P>&nbsp;</P>
<P>六祖慧能大师说皈依自性三宝觉正净,也就是《金刚经》所谓的善护念,安住在本有的清净法海。也就是见道之后的修行——还是在人世间。</P>
<P>禅宗所谓“不异旧时人,但异旧时行履处”。</P>
发表于 2010-1-14 23:02 | 显示全部楼层
先天一机朋友,不敢当请教二字,我学无所长技无所专。有求道心而已,哪里敢说明白象山先生之云“此道”只是最近在读,遇到喜欢的忍不住贴上来与大家分享。呵呵我个人愚钝的很,经常看见您和其他朋友议论,亦是很有肝胆与性格的人,在下学问浅有时确属执着的很,见笑了。
      寻版所说甚是,寻常如我很容易自以其是非人所是,谢谢提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4-11-22 19:40 , Processed in 0.025016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