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查看: 7834|回复: 8

[古国治老师] 古国治老师在复旦国学社座谈会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2-14 11: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P align=center><STRONG>不明己心,<SPAN class=t_tag onclick=tagshow(event) href="tag.php?name=%D0%DE%B7%A8">修法</SPAN>无益</STRONG></P>
<P align=center>整理 张杰</P><BR>本期禅茶由<SPAN class=t_tag onclick=tagshow(event) href="tag.php?name=%B9%C5%B9%FA">古国</SPAN>治先生主持,围绕“本心”等<SPAN class=t_tag onclick=tagshow(event) href="tag.php?name=%B7%F0%B7%A8">佛法</SPAN>问题与会员进行问答和互动。古先生循循善诱、妙语连珠,会员们踊跃发言,一问一答中,禅机尽显,启发慧思,让人回味悠长。以下记录尽量保持对话原貌,旨在重现活泼场面。<BR><BR><STRONG><SPAN class=t_tag onclick=tagshow(event) href="tag.php?name=%B7%F0%BD%CC">佛教</SPAN></STRONG> <STRONG><SPAN class=t_tag onclick=tagshow(event) href="tag.php?name=%B7%F0%D1%A7">佛学</SPAN></STRONG> <STRONG>佛法</STRONG><BR><BR><STRONG>古<SPAN class=t_tag onclick=tagshow(event) href="tag.php?name=%C0%CF%CA%A6">老师</SPAN></STRONG>:诸位下午好,大家都是冲着佛法来的,我想<SPAN class=t_tag onclick=tagshow(event) href="tag.php?name=%C7%EB%BD%CC">请教</SPAN>诸位一个问题:佛教、佛学和佛法是一样的吗?<BR><STRONG>某会员</STRONG>:佛教综合的含义应该更广一些,佛学应该是对佛教研究的一种学问,佛法应该是信仰的一种。<BR><STRONG>蔡沛贤</STRONG>:我认为都一样,我们都以佛陀作为<SPAN class=t_tag onclick=tagshow(event) href="tag.php?name=%C8%CB%C9%FA">人生</SPAN>的榜样,来<SPAN class=t_tag onclick=tagshow(event) href="tag.php?name=%D1%A7%CF%B0">学习</SPAN>佛陀的品质,我个人看来,佛教、佛学、佛法都是一样的。<BR><STRONG>杨奋强</STRONG>:这三个是体、相、用的关系,佛法是体,佛学的表现是相,佛教是一个组织体系,是用。 <BR><STRONG>古老师:</STRONG>我个人意见,佛教属于宗教,有的人佛学都不懂,只懂得拜佛,这就叫宗教。佛学属于知识,人们把佛学当知识、学术来研究,可以写很多书。佛法则比较偏向于科学。因为科学可以怀疑、可以验证。所以在<SPAN class=t_tag onclick=tagshow(event) href="tag.php?name=%EC%F8%D7%DA">禅宗</SPAN>里面,有“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不疑不悟”的说法。并且佛法可以修证、证果,可以把自己的身心当试验品来试验。<BR>佛法包涵了佛学,也包涵了佛教。在佛法里,可以走佛学研究的路线,也可以走宗教的路线,同样,我们也可以走科学实证的路线,我个人认为未来的佛法必须要和科学相结合。佛法里包涵了很多科学的东西,例如很早以前释迦牟尼佛就讲胎儿在母体内七天一个变化,和现在的医学完全是吻合的,佛也说到水里面有八万四千虫,我们现在叫做细菌,另外,佛法里“三千大千世界”的宇宙世界观,也被现代科学所证实。佛法里面有科学的部分,有哲学的部分,也有宗教的部分,我认为它本身是很科学的,现在的科学也越来越证明佛法讲的东西是对的。<BR>另外,关于学佛的方法,有“信、解、行、证”,还有 “教、理、行、果”。首先,接触佛法从信开始,信为能入,《华严经》讲:“信为道源功德母”,但是信了之后,要去了解这个道理,所谓“闻思修慧”,听了之后,要去思考。比如《<SPAN class=t_tag onclick=tagshow(event) href="tag.php?name=%D0%C4%BE%AD">心经</SPAN>》,虽然非常简短,但却包涵了所有佛法的精髓,曾经有一个比丘尼念《心经》:“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当她念到“无眼耳鼻舌身意”的时候,觉得不对:我明明有眼睛、有耳朵,鼻、舌、身、意我都有,为什么《心经》里说没有?于是就开始就怀疑,去探索、参究,她参了很久,终于参透了。佛经里讲了很多道理,仅仅了解是不够的,关键是要去修证、去实践,只有这样才能证果。所以说整个“信、解、行、证”的过程就很科学。现在的科学是以外界的物质来作实验,佛法则是拿自己的身心<SPAN class=t_tag onclick=tagshow(event) href="tag.php?name=%C9%FA%C3%FC">生命</SPAN>来作实验,这就是佛法。<BR><BR><STRONG>三心不可得</STRONG><BR><BR><STRONG>古老师:</STRONG>各位都读过《<SPAN class=t_tag onclick=tagshow(event) href="tag.php?name=%BD%F0%B8%D5">金刚</SPAN>经》,其中有句话:“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如果这几句话都懂了,整个佛法就懂了。佛法不在多,关键在于一通一切通。<BR>《论语》讲“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读了佛经之后,关键看怎么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这个怎么跟自己的生活结合起来呢?佛是如语者、实语者、不妄语者,讲的都是实话,自己要去体会。请问各位,过去心可不可得? <BR><STRONG>某会员:</STRONG>佛都说了不可得,我们还敢讲别的吗?<BR><STRONG>古老师:</STRONG>我一直讲科学验证,现在就是要验证。我们学佛经常高推圣境,把佛的境界想得很高,自己不敢去碰;另外一种,自己高度膨胀,属于贡高我慢。这是两个误区。我请教各位一个很简单的道理,我从开始到现在,讲了好多话,请问我讲的话还在不在? <BR><STRONG>蔡沛贤:</STRONG>当你听的时候,你会产生一定的感觉,你那个相应或者不相应的感觉,那个心,现在已经不在了。所以说,过去心不可得。<BR><STRONG>古老师:</STRONG>假如说我们凭直接的感觉,不要去思考,过去的心在还是不在?都过去了。这不是很简单吗?我们起心动念的心是不是生灭?我讲的这句话是不是生灭?我们的思想是不是生灭?它起的时候马上就灭掉了。所以,过去心不可得,就这么简单。未来心可不可得?不可得嘛。好,请问现在心可不可得?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如果能真懂、真了解的话,很多人生问题就解决了。 <BR><STRONG>蔡沛贤:</STRONG>假如什么都不可得的话,那用什么来止住我们的心行?比如说我准备做一件事情,我要动一个念头,是不是什么念头都不应该有?什么都不应该做?<BR><STRONG>古老师:</STRONG>说得好,问题来了。《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什么是梦?在梦中的时候觉得都是真的,所以梦并不是没有。所谓梦幻,就是好像有,实际上没有。我们的起心动念、做计划、做事情包括<SPAN class=t_tag onclick=tagshow(event) href="tag.php?name=%C4%EE%B7%F0">念佛</SPAN>、<SPAN class=t_tag onclick=tagshow(event) href="tag.php?name=%C4%EE%D6%E4">念咒</SPAN>、<SPAN class=t_tag onclick=tagshow(event) href="tag.php?name=%D0%DE%D0%D0">修行</SPAN>都是梦幻。有为法都是生灭的、不是永恒存在的。假如说抓住一个空,什么都否定了,不敢起心动念,也是不对的。佛法说不要执著,不要执著什么呢?有无两端都不能执着。所以,“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跟“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是一样的、不矛盾的。过去心不可得,并不是所有都否定、都没有了。只是这一切都如梦幻泡影,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并不是说没有相,是有相。<BR><BR><STRONG>读经是为明了自心</STRONG><BR><BR><STRONG>林峰:</STRONG>我读的第一部经是《心经》,它很简单,内容却精深。有人说《心经》为所有大乘佛法的精髓,但也有人说读佛经不能从《心经》开始。佛经有很多,那么古老师您觉得哪一种读法是比较合适的? <BR><STRONG>古老师:</STRONG>关于读佛经,有道是:“依法不依人,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依经不依论,依智不依识。”读佛经最好直接看原经文。但是现代人直接看经文有些困难。我个人认为,<SPAN class=t_tag onclick=tagshow(event) href="tag.php?name=%C4%CF%BB%B3%E8%AA">南怀瑾</SPAN>先生所解释的佛经,不会偏差。看佛经的解释要很小心,假如说解释佛经的人没有明心见性,所作的解释未必是佛的真意,以盲引盲是很危险的,有一句话叫做:“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所以我<SPAN class=t_tag onclick=tagshow(event) href="tag.php?name=%BD%A8%D2%E9">建议</SPAN>各位,读佛经看南怀瑾南先生的注解,因为他是真修实证过来的。在《习禅录影》里提到,悟了之后他也在怀疑,这个东西到底对还是不对啊?直到有一次在峨眉山,普贤<SPAN class=t_tag onclick=tagshow(event) href="tag.php?name=%C6%D0%C8%F8">菩萨</SPAN>亲自放光给他印证。所以不用怀疑和担心。解释的书读完之后,可以暂时丢一边,直接看原经。唐代有一位宗密<SPAN class=t_tag onclick=tagshow(event) href="tag.php?name=%EC%F8%CA%A6">禅师</SPAN>,就是读《圆觉经》悟道的,也有很多人读《金刚经》悟道,读《心经》悟道,所以读任何<SPAN class=t_tag onclick=tagshow(event) href="tag.php?name=%BE%AD%B5%E4">经典</SPAN>都可以悟道。读经是为明了自心。有句话叫:“佛语心为宗,无门为<SPAN class=t_tag onclick=tagshow(event) href="tag.php?name=%B7%A8%C3%C5">法门</SPAN>。万法唯心,不管佛经三藏十二部再怎么说,也离不开心。《华严经》的序里有一句话:学道先须细识心,细中之细最难明,个中寻到无寻处,始信凡心是佛心。所以学佛有一个大方向,就是要明了自己的心 <BR><STRONG>某会员</STRONG>:那怎么去清楚认识自己的心呢?<BR><STRONG>古老师</STRONG>:心没有我们想象中的复杂。我年轻时非常悲观,觉得人活着没意义,甚至还自杀过,现在叫“忧郁症”。想找出生命的意义,就去念哲学,结果哲学里面也没找出个意义,后来跟南老师学佛。南老师讲《指月录》,五祖有句话:“不识本心,学法无益”。如果没有认识清楚本心,那其他一切都白学了。当时我觉得这是非常严重的,然后就开始参:这个本心到底是什么?走路在想、坐车在想、睡觉也在想,时时刻刻都在想这个问题,搞得人几乎快发疯了。忽然有一天,想到了:哎,就是这个!我就把它写下来:就是这个。把条子拿给南老师,南老师一看,问我什么是这个?他突然一问,我一下子答不上来,这个时候他突然一拍桌子:“哪有这个那个!”下来之后,老师说:“怎么样?一切如梦如幻吧?”“对,一切如梦如幻,您跟我讲话也是如梦如幻。”从此以后,我整个人生观就转变过来了,就如此之快。甚至我写字的字体都不一样了。<BR>我认为要懂得把佛法跟人生结合在一起,这才是真正学佛的方法,个人经历仅供各位参考。<BR><BR><STRONG>什么是本心</STRONG><BR><BR><STRONG>虞荻荻:</STRONG>请教古老师,这个本心到底是什么?<BR><STRONG>蔡沛贤:</STRONG>是空性,我不知道我说的对不对?还是请古老师说。<BR><STRONG>古老师:</STRONG>这个心是什么?你自己得去找,去体悟。我告诉你,那也还是我的体悟。<BR>《心经》所以名为《心经》,就是在讲这个心:“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大乘起信论》里把心分为真如门和生灭门,这两个是一体的,我们的心有生灭部分,起心动念是生灭,情绪是生灭,所以能够感觉到,能够知道的,凡所有相,都是生灭的。先把生灭这部分弄清楚,再来弄清楚不生不灭的真如门的心,不受生灭影响的就是本心。生灭从哪里来的?我们的思想从哪里来?这些都是问题,需要去探究。什么叫生灭?就是:“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念头来了知道不知道?念头走了知道不知道?我们一天到晚到底在怎么样过日子?<BR>我们人生就是这样:“莫名其妙地来,无可奈何地活,不知所以然地死去。”都在无明里面迷迷糊糊的过日子。把生灭、真如搞清楚,是初步的入门,也是最重要。佛语心为宗,本心的形容词很多:空、清净。《六祖坛经》讲:“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讲的就是我们这颗心,过去心可不可得?不可得。现在心可不可得?不可得,未来心可不可得?不可得。就是说本来无一物。<BR>《楞严经》前面七处征心,八还辨见,第一步就是要把这颗心弄清楚,后面才是悟后起修。这个心,有没有形象?可得不可得?有没有中心?这些尘埃烦恼有没有在这个心里面?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看看你的心有没有尘埃?心的本体是空的,起心动念是生灭的,叫做性空缘起。缘起之后马上又性空。我讲话是性空缘起,讲完就没有了,缘起性空。所有一切,分分秒秒都在变化中,如梦如幻,但是我们这个觉性,这个能够知道的东西,它是不生不灭的,是不变的。昨天是它,今天也是它。以前的你,跟现在的你一样不一样? <BR><STRONG>某会员:</STRONG>不一样。 <BR><STRONG>古老师</STRONG>:好,什么东西不一样?<BR><STRONG>某会员:</STRONG>细胞不一样,相不一样。 <BR><STRONG>古老师:</STRONG>思想不一样,肉体变化也不一样。好,我再问各位一个问题:思想是不是你?佛经都在探讨这个问题,只是名词不同。《圆觉经》里用“六尘缘影”来表达,思想也属于六尘缘影。<BR><STRONG>某会员:</STRONG>你要先给我解释为什么不是,我才会说是。按佛法来说,肉身思想都不是我,但是要有大疑才有大悟,所以我先质疑它,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思想。<BR><STRONG>张杰:</STRONG>思想本身是生灭的,就如今天听古老师讲课,我的思想发生了变化,后天又听到另一位老师讲课,我的思想又变化了,但是我还是我。<BR><STRONG>古老师:</STRONG>对,所以变的是思想,思想是我产生的,是生灭的。<BR><STRONG>会员:</STRONG>那我也是生灭的。第一个我跟现在的我不一样。 <BR><STRONG>古老师:</STRONG>好,是什么发生变化了?身体不一样,思想不一样。这里面有个问题出来了!《楞严经》里释迦牟尼佛问波斯匿王一个问题,他说你小时候,三五岁的时候去看恒河的水,和现在的你看恒河的水,那个能看的一样不一样?答案是那个能看的真正的我是一样的。这个能听能看能说话的觉性是一样的,我知道我产生思想的那个“知”那个“能”是不变的,所以在心经里面叫做“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你再怎么修它不增一分,不修它也不减一分,道家叫“日用而不知”,把这个“本心”、这个能产生思想的心的源头搞清楚就对了。<BR><STRONG>董飞:</STRONG>我想请教古老师一个问题,刚才您讲的,思想是变化的,但是我们能思想的觉性是不变的。一个是能,一个是所,但是在佛经里面经常讲到,能所是虚妄的,是变化的,是我们应该排除掉的。那么这个怎么解释? <BR><STRONG>古老师:</STRONG>先把能的这个东西弄清楚,“能所双亡”是下一步的功夫境界。先把能的东西弄清楚,然后把持下去,修定,最后全部丢掉,那是后面的功夫境界。<BR>假如真弄清楚了,无能亦无所,见地到了,功夫也到了。<BR><STRONG>董飞</STRONG>:唯识里面讲认为能所是遍计所执性的体现,他并不认为能的方面,不知道古老师对于这个怎么理解?<BR><STRONG>古老师:</STRONG>你了解圆成实性的话,遍计所执性就丢掉了。你不了解的话,就抓住不放。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这三个东西是互相关联的。<BR><STRONG>杨奋强:</STRONG>能所就是起用,一起用,本心就丢掉了,你要是不动心,觉性就是存在的。你一动心就是妄心,动是体现它的相,不动才是真正的实在。 <BR><STRONG>麦珂·项宇</STRONG>:佛经说缘起性空,那么我们生活中有感有应,《心经》里面讲到无眼耳鼻舌身意,他无非是体悟一个不变的真如,以及缘起所具备的条件,感官作为条件是心的一部分,如果我们能够明确知道这个过程都是虚幻的,都是诸法空相的。那就开悟了。<BR><STRONG>古老师:</STRONG>先说一下,有个大原则,空、真如、本心不是修出来的,它本来就在那里,只是我们没有认识而已。能修起来的,就可以坏。真正的本心、如来藏,不是修出来的,是本有的。 <BR><STRONG>麦珂·项宇:</STRONG>如果我们真的能证到空性的话,所有这些问题都可以放下了。如果我们能够明了这个悟道的过程和觉的<SPAN class=t_tag onclick=tagshow(event) href="tag.php?name=%B8%D0%D3%A6">感应</SPAN>关系的话。就能够明白这个五尘六识是虚幻的,这个关系被支解开以后,我们的本心自然就出现了。<BR><STRONG>古老师:</STRONG>这是怎么样切入的问题。我们有眼耳鼻舌身意,第六意识有三量:“现量、比量、非量。”比量是推理、思考;非量是幻想;看到一支笔,不要起心动念,看到就看到,就是现量,一起心动念,有所分别,就是比量。修行是从现量进入。有句话: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这句话把佛法讲完了。哪五法?名、相、分别、正智,如如。名、相、分别是生灭的,但是分别背后的正智如如不动。昨天的你和今天的你是一样的,是不变的。本来无一物,也可以惹尘埃,但是尘埃是留不住的。这个正智如如和尘埃毫不相干。三自性:依他起行,遍计所执性,圆成实性。八识二无我,是后面起修的东西了。前面是把这个心弄清楚,所以这两句话把所有的佛法讲完了。<BR>《楞严经》说“生因识有,灭从色除。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道理明白了,习惯还在,所以下一步要:“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两个偈子都对,看你怎么用。《圆觉经》里面有句话叫做:“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应无渐次”。“ 知幻即离,不作方便”是说起心动念,当我知道动念头的时候,念头已经跑掉了。不需要方法,妄念本身是空的,所以不需要一个方法去驱除妄念。妄念是虚幻的,留不住的,离幻即觉是说我不要受它的影响,这个时候不需要次第,当下就清净了。<BR>《金刚经》说善护念菩萨,护的就是觉知的一念,一念万年,万年一念。空念、正念、觉性、清静,其实是一个东西,只是名词不同。善护念菩萨如何降伏其心?应如是降伏其心,就是这样,不需要任何方法,简简单单,善护念没有方法。什么叫住持?就是住在这里,住在清净的觉性里,时时刻刻清清楚楚,叫作善护念诸菩萨。不要把佛法搞得很难,越简单越好。<BR>&nbsp;&nbsp;<BR><STRONG>顿悟和渐修</STRONG> <BR><STRONG>会员:</STRONG>我想请教的是您怎么理解顿悟和渐修? <BR><STRONG>古老师:</STRONG>悟一定是顿悟,不可能渐悟。修一定是渐修。为什么悟不了?因为没有渐修。那么悟了以后要不要修呢?还是要修,所谓悟后起修。 <BR><STRONG>会员:</STRONG>渐修是顿悟必须的一个过程吗? <BR><STRONG>古老师:</STRONG>所谓上根利器,从长远来看,他不是这一期生命修的,可能是以前好多生修的,所以这一生他会特别聪明,顿悟就以此为基础。一般来说,悟在禅宗里面有理悟和大彻大悟。证得空性那只是初步,是理悟而已,知道如何修行,不会走岔路,并没有究竟。所以在唯识里分为五个阶段。首先是资粮位,学佛必须先储备资粮,就如作生意要有本钱,行善累积福德资粮,多看佛经多闻法累积<SPAN class=t_tag onclick=tagshow(event) href="tag.php?name=%D6%C7%BB%DB">智慧</SPAN>资粮。下一步是加行位,有了资粮需要再用功。再下一步是见道位,“不识本心,修行无益”,必须先见道以后才好修行,没有见道,这个修行都是无意义的,再下一步叫做修行位修定修慧,定慧等持,最后大彻大悟成佛是究竟位。成佛是一个因果的关系。要想做成一支笔,必须先把原材料准备好,所以,修行也必须先准备好原材料,学佛的因就是先找原材料,众生都有佛性,先把这个佛性找到,再慢慢修行,最后证果。所以本心弄清楚,只是初入门,起步而已。<BR>
发表于 2009-12-14 16:13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版主分享,受教!
发表于 2009-12-23 18:32 | 显示全部楼层
受教!
发表于 2009-12-29 10:5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好学习,谢谢楼主!

[ 本帖最后由 花无染 于 2009-12-29 10:51 编辑 ]
发表于 2010-10-17 10:44 | 显示全部楼层
悟后方修道,在此受教!谢谢提供。
发表于 2010-10-23 18:05 | 显示全部楼层
“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
受教。
发表于 2010-10-24 11:34 | 显示全部楼层
太好了,真受教!尤其是顿悟和渐修!
发表于 2012-2-14 10:35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4-11-22 07:51 , Processed in 0.021513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