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卦象上看,谦卦是异卦相叠,内卦为艮,外卦为坤。按照易经的解释系统,艮象征着山,坤象征着地。高亨说:“地卑而山高,地中有山,是内高而外卑。”所以这个卦才叫谦卦。
本来山之所以叫山,应该是高高地矗立在地面上的,但现在山却宁愿呆在了地底下,山这样的态度不就是谦虚吗?在爻辞中,易经的作者还举了不少例子来说明,比如“鸣谦”,即有了很大的名声还很谦虚;比如“劳谦”,即有了很大的功劳还很很谦虚;又如“撝谦”,即工作踏踏实实、奋发向上同时也很谦虚,等等。这正如高亨所说:“谦者才高而不自许,德高而不自矜,功高而不自居,名高而不自誉,位高而不自傲。”总之都和本卦的卦象一样:“内高而外卑”,真正做到了“谦谦君子”的地步。这样做的结果会怎么样呢?结果是可以“涉大川”、“征邑国”而且“无不利”云云,也就是“吉”。
这种解释和儒家的价值观念是一致的,因为儒家认为人性善,承认“圣人”和“君子”的存在,这样某些人才会被认为可以做到“不自许”、“不自矜”、“不自居”、“不自誉”和“不自傲”,因而谦虚也就成了他们的一种美德。但问题在于,其前提是:他们都是一些“才高”、“德高”、“功高”、“名高”、“位高”的人!按照这样的逻辑,那只有“圣人”和“君子”才有谦虚的资格,平常人是没有这个资格的。正是因了这个缘故,时至今日,“谦虚”这个词并不怎么受人欢迎,在大部分人的眼里,它总有那么一丝“假道学”的味道。居高临下,故作姿态——也许这才是谦虚的真相?
但我们也许可以换一种解释方法。让我们再次回到“地中有山”的卦象上来。仔细想一想,这真是一个奇怪而伟大的意象!三千年前的中国人肯定不知道“海拔”的概念,也肯定不知道地壳运动,更不知道地球是圆的。孔子不是说过“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大话吗?但按照海拔高度计算,泰山也就是1524米,而青藏高原则平均达到了4000米以上,那么这样说来,泰山相对于西藏不就是处在了地下了吗?再从地球的角度看,则东半球的高山无论多高,在西半球的人们看来,这山总是在他们的地面以下的;反之亦然。除此之外,按照地壳运动理论,高山变成大海、大海变成高山的事——所谓“沧海桑田”——就更多了去了。因此之故,“地中有山”并不是什么怪事,恰恰是再自然不过的事。
如果我们认可了这种解释,那么,什么“才高”、“德高”、“功高”、“名高”、“位高”等等,都只能是相对的,也许你真的在这个方面比别人“高”那么一点儿,但在另外的方面,你也许比别人还“低”不少呢!基准不同,形势也就变了。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每个人的智能倾向和智能结构是不一样的,以己之长较人之短并无意义,重要是的根据自己的先天条件,优化自己的智能结构,也就是通过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使自己的能力和素质得到不断提高。这样一来,谦虚也就不是“做秀”了,也没有了“居高临下”的资本,而是一件必须做的事情,因为你在许多方面真的是“虚”的,你不能不谦虚,你必须谦虚!
上文我们提到了一个“基准”(Benchmark)的概念。如果没有“基准”的对照,也许我们将自己的“低”一直看成是“高”也未可知。读者可以参看下面这个“人的能力从潜能向现实转换的发展模型”(Competancy Development For Changing Human Potential to Reality),它真实地描述了人的能力循环发展的四个阶段:①无意识的无能状态(Unconscious Incompetency);②在某种基准的比照下,意识到了自己的无能(Conscious Incompetency);③通过学习,能力被唤醒,逐渐进入某种有意识的能力状态(Conscious Competency);④经过实践,这种有意识的能力最后变成了无意识的能力(Unconscious Competency)。显而易见,在这里,促使你变化的这个“基准”是很关键的因素,没有它的牵引,你就不可能走上自我更新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