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查看: 3004|回复: 1

ZT 教师是人类最古老的职业之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9-30 11: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教师是人类最古老的职业之一

教师是人类最古老的职业之一。“教师”一词最早出现在《学记》中:“教师者所以学为君也。”古代称教师为“师”,与军队有关。西周立国之初,为了加强军队统治力量,统治者便开始办学校,培养贵族子弟。这些贵族子弟在学校主要是学习射箭、驾驭等军事技能,而后才是学习文化。因此,西周初期学校的教师都是由高级军官担任,因其职名未变,人们称他们为“师”或“师氏”。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文官任教的人也逐渐多起来,因而教师便成为社会上一部分人的职业。由于“教”是传授知识的主要手段,因此,人们便逐渐把“教”和“师”合起来,成为“教师”。
原始社会的教师

在原始社会,教育是在日常生活和劳动实践中进行的。这个时候,父母长辈就是教师。因此有“子不教,父之过”、“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之说。他们教育后代制造和使用工具进行生产,传授劳动经验以及社会生活的传统行为习惯。
而教师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一种专门职业是在专门的教育机构——学校产生以后。我国的学校是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或奴隶社会初期。古籍记载在尧、舜、禹的时候已有大学,名叫“成均”。这时的学校兼做养老、藏米之所。养老是氏族社会的传统,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将富有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常识的老人集中起来,由集体敬养,这些老人自然担负起了教育下一代的责任。养老的场所逐渐变成了传授知识的学校。这时的教师就是这些老人,而且他们已经有了最初的级别,即“国老”与“庶老”。  
奴隶社会的教师
到了西周,这时已是奴隶社会鼎盛时期。西周统治者对教育极端重视和高度垄断,形成“学在官府”和“官守学业”的局面,就是政教一体、官师合一,培养统治阶级的治国人才。这时的学校分国学和乡学两种。国学是专门为京城的奴隶主贵族子弟设立的,乡学是建在地方上为一般奴隶主和庶民子弟设立的。学校教师,国学由京城大官担任,乡学由地方官吏担任。天子和诸侯每年都要视学,同时举行隆重典礼,以表示统治者“尊教重道”之意。所以《尚书》中说:“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  
封建社会的教师

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度瓦解,封建制度开始建立。上层建筑发生激变,政治上,王权衰落;意识形态上,礼崩乐坏。文化教育也随之发生变化,其主要标志就是官学衰落,私学兴起。王室、诸侯忙于战争,社会动乱,无暇顾及学校。
由于社会变动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秘藏于官府的典籍文物散失民间。破落奴隶主贵族及掌握了一定文化知识的人员流落到社会下层,成为私学的教师。教育过程与政治活动有所分离,教师不再是官吏,而成为较单纯、独立的社会职业,可以随处讲学。所以私人讲学之风盛行,诸子蜂起,私学遍及各地。教书不仅是谋生的手段,也是“成一家之言”的方式,由此形成了我国学术思想文化发展史上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秦始皇统一中国,实行一系列巩固统治的措施。在教育上采取了设三老以掌教化,颁布挟书令和禁私学、以吏为师、以法为教的政策。实际是取消学校教育制度,焚书坑儒,导致秦灭亡。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在朝廷设五经博士。自此国家政策和文化教育皆以儒术为本。儒学成为统一思想,并根据这个指导思想培养人才、选拔人才,对人民加强思想教化。因此,儒家把教师地位抬得很高,称为“礼之三本”,把师与君相提并论:天地君亲师。汉朝在长安设太学,可容万人,由博士任教师。由地方和长安派18岁的子弟学习,经过考试,合格的便可直接做官。使儒学与仕途结合起来,要做官,非学儒不可,从而使学校成了专门学儒的地方,士人也都变成了儒生。“学而优则仕”成了整个封建社会教育的特点。汉代虽有官学,也有私学,那些经师大儒凡得不到从政和任博士机会的,即从事私人讲学。
隋炀帝首创科举考试,从此成为历代统治者选拔官吏的一种主要途径。由于教考分离,学生一考上举人、进士,就只认主考官为师,援以为仕进靠山,并以此为荣。而把私塾先生忘得一干二净,因此私塾教师也就有了“冬烘先生”的别称。
唐代,实行尊孔,提高儒学地位,封孔子为文宣王,各学校设孔子牌位。从此官学祭孔沿袭成习。当时学校教师有博士、助教、直讲等。他们既是政府官员、又是教师。教职以官职大小为标准,博士为正五品。唐太宗在视察御史府时,看到许多新考取的进士鱼贯而出,大喜说:“天下英雄尽入我彀中矣”。封建统治者通过科举考试,不仅培养了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忠实奴才,而且使社会人才(包括教师)穷经皓首、心无异志,从而巩固了封建专制制度。
宋朝除官办学校外,还兴起书院,还有其他私学、蒙学,或称乡学、村学,以及私人设立的“私塾”。私学教师的水平相差极为悬殊,教师旨趣也大不同。有的“不屑仕进,耻事权贵”;有的是“不与时俯仰”;有的当朝大夫以“传道授业”为儒者要务;更多的则是屡试不第,为养家糊口而“教授乡里”。私学教师的地位也一落千丈,以至后来有“九儒十丐”之说。
明清时期,统治者在文化思想教育方面实行专制主义政策,大兴“文字狱”,实行八股取仕。对教师在思想舆论方面所起的作用十分警惕,采取压制、笼络等政策。教师禁若寒蝉、头脑禁锢、思想僵化,真成了“腐儒”。
清末教育腐败、没落,外国侵略者开始对中国进行文化教育侵略,开办了一些教会学校,由外国传教士任教师。后来洋务派也创办了一些新式学堂,教师也多为外国人。直到后来留学生回国后,才开始有了新学教师。 教师的各种尊称
《师说》中:“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我们这个有着数千年文明和尊师传统的国度,从古代以来,老师的称谓便很多,其中尊称约有“师氏”、“西席”、“山长”、 “师长”、“老师”、“先生”等,近现代又出现了园丁、人梯、孺子牛、人类灵魂工程师等称谓。 我国有悠久的尊师重道的传统,古代就有“人有三尊,君、父、师”的说法。《吕氏春秋·尊师》云:“生则谨养,死则敬祭,此尊师之道也。”
“老师”二字,最初指年老资深的学者, 如《史记·孟子荀卿列传》:“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后来把教学生的人也称为“老师”,如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一诗:“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儿,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
“西席”之称源于《称谓录》卷八:“汉明帝尊桓荣以师礼。上幸太常府,令荣坐东面面向东坐,设几。故师曰西席。”古人席地而坐,以西边为尊,故尊称家庭教师为“西席”和“西宾”。柳宗元诗:“若道柳家无子弟,往年何事乞西席。”“西席”成为我国历史上较早的对教师的尊称。
“山长”之称源于《荆相近事》。五代十国时,蒋维东隐居衡岳,以讲学为生,受业者众多,尊称蒋维东为“山长”。后代山中书院的主讲老师亦称为“山长”。
“师长”是古时对教师的尊称。《韩非子·五蠹》:“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杨国先生全集》卷三十九有“子弟教不率从,必是教之不尽其道,为父兄师长者,但当反己自求,未可全责子弟也。”如今常常称“为人师长”,也指的是教师。
“先生”原为古时对老年教师的尊称。《礼.曲礼》:“从于先生,不越路而人言。”郑玄注:“先生,考人教学者。”《管子·弟子职》:“先生既息,各就其友。”
神圣的教师职业
教师既是古代社会分工的产物,又是现代专业化发展的体现。教师职业从远古时代融于生产劳动的非专业化的原始形态,演变为从事古代学校教育的泛专业化形态,最后走向近现代社会的教育专业化形态。在人类数千年的灿烂文明历史中,“师”是受人尊敬、被人爱戴的。老师,是人类文化得以传承的功臣。“师者 三尺讲台万丈空 桃花源里自耕农 磨剑十年图破壁 开怀一笑坐春风 桃李报我山河丽 我付桃李一片情 不为浮华遮望眼 愿作春泥化落红”。
教师职业,神圣而伟大,培养了社会人才,传播了人类生产劳动知识、社会生活知识,推动了社会生产的发展与科技文化的进步,提高了社会的精神文明程度和物质文明的水平。向教师致敬,人类世界中神圣的光辉永远属于这个职业,即使不是每个人都能体会到。


[ 本帖最后由 洞庭烟雨 于 2009-10-1 17:31 编辑 ]
发表于 2009-10-9 22:1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是教师,说实话,一点职业自豪感都没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4-11-22 06:25 , Processed in 0.023808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