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yavati按:买了林西莉的《汉字王国》,又听说她写的《古琴的故事》在台湾出版了中译本,看到网络的介绍已经感动不已。托国内的朋友通过淘宝网买了一本,朋友说书非常好。下周我的古琴老师金蔚先生来德国就会给我们带来了。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些网络上林西莉的古琴故事。
读到这句“古琴彷佛住在林西莉心里,只要轻轻拨动琴弦,高山流水的中国文化,就会被琴声召唤而来,陪伴在天涯海角的她。”,禁不住都要落泪。
瑞典汉学家林西莉 琴缘中国半世纪 2009/04/10
【联合报╱本报记者陈宛茜】
三年前林西莉出版「汉字的故事」,对汉字深刻生动的叙述,让人深感好奇:一个瑞典人,怎么会比中国人还要了解中国文化?这次她带来「古琴的故事」,书中讲述的中国古琴文化,更是连知识分子都会感到陌生的古老艺术。
林西莉带回瑞典的明代古琴「鹤鸣秋月」。 图/猫头鹰出版社提供
林西莉对着半空舞动手指,彷佛眼前真有一具古琴。「弹古琴时,你必须在脑中想象画面─高山流水、梅花吐蕊、大雁在夜空中展翅…这具琴就是帮你通往大自然的桥梁!」她的右手突然弹起,嘴巴发出扑嗤的声音,彷佛看到一尾鱼从虚空中跳出来。
文革前夕 定居灰暗北京
1961年,28岁的林西莉第一次见到中国古琴。那时她偕夫婿定居北京两年,「它是一个灰暗沉闷得无法形容的城市,比我在欧洲见过最贫穷的城市还要封闭、衰老。」
彼时「大跃进」刚结束,红色中国正处于物质最贫穷的时代。「商店空空如也,人民饥肠辘辘。」林西莉甚至因为营养不足严重脱发,每周必须到协和医院注射两次蛋白质。
然而在林西莉的回忆里,这段原该灰暗的日子却流动着鲜亮的色彩。「除了没什么东西可吃、没什么东西可买,我们什么都可以做。」
溥仪堂兄 成立古琴协会
1961年成立的古琴研究会。左一为溥雪斋、左三为王迪,弹琴者为汪孟舒。溥雪斋的脚下还垫了一块小地毯。图/猫头鹰出版社提供
那正是暴风雨前的宁静时刻。摧毁一切传统的文革(1966年)即将到来,空气中开始蕴酿革命的气息,人们却奇异地突然拥有许多自由。末代皇帝溥仪的堂兄溥雪斋,召集一群音乐爱好者准备成立北京古琴研究会,被周恩来多次邀请到中南海演奏。毛泽东、朱德、陈毅大表欣赏,有了政治人物的加持,北京古琴研究会在1962年正式成立。
当时欧洲也正掀起文艺复兴热,中世纪的乐器重新回到了人们的生活中。学了20多年钢琴的林西莉,嫌钢琴「激烈、浅薄」,转投15世纪鲁特琴的怀抱。
关键话语 弃琵琶学古琴
林西莉原本想学的是外型和鲁特琴相近的琵琶。启程中国前,林西莉特别飞到莫斯科请教一位音乐教授。他告诉她,琵琶只是「还算得上漂亮的简单乐器」,而古琴却像鲁特琴一样,「都是用来反思和感受心灵的乐器。」这席话改变了林西莉的命运。
在中国,一般人禁止和某个单位直接联络。林西莉一无所知,却因此接受了命运之神的安排。某天她拿到一所民族音乐学院的地址,闯了进去,遇见一位懂得简单德文的教授──他正是后来成为林西莉古琴老师的王迪的丈夫。
四年解散 琴声中慰心灵
昙花般瞬间绽放,北京古琴研究会只维持短短4年,文革爆发后成员多下放种田种菜,用弹琴的手拿起锄头。林西莉在古琴会最美丽的时光中闯进,成为该会第一位、也是迄今唯一一位学员。
古琴研究会的成员大都是出身世家的传统文人,改朝换代后,他们蜗居简陋的胡同深处,在古琴中寻找心灵的世外桃源。
会员之一管平湖,父亲是宫廷画家,他却以修家具和漆器维生。林西莉记得他身材矮小,但当「那双又黑又大像树干一样凹凸不平的巨手」在琴弦上摊开时,「彷佛整幢楼都要倒塌」。皇族出身的溥雪斋则总是穿着带丝绸里子的蓝布长衫,「像云一样飘过来」,评点一下林西莉弹琴的姿势。
古琴结缘 王迪亦师亦友
1960年代初,古琴大师王迪(右)指点林西莉弹古琴,两人年纪相彷。图/猫头鹰出版社提供
影响林西莉最深的是王迪。王迪某次在收音机听到古琴琴音,便不顾一切找到管平湖、拜他为师。有着相同年纪、相同热情与行动力的两人,在古琴的连结下,开始一辈子亦师亦友的情谊。林西莉撰写「古琴的故事」时,每一章节都和王迪讨论,王迪却在书成前夕过世,像是完成了上帝交付的使命。
林西莉回忆,王迪教她抚琴时,总是要她在脑中想象一个画面、像缓缓摊开一幅山水画卷。如「春晓吟」是「大自然在冬天后苏醒、潺潺流水般明亮轻快的声音」;「鸥鹭忘机」则应该让人感到「宽阔的大海和波涛」。
根据学钢琴的经验,林西莉曾向王迪要求练和弦、音阶;王迪大吃一惊,认为这是对古琴的亵渎。「她说,古琴不是练琴的工具,完美精准地弹出一个音不是目的;它是一面心灵的镜子,让弹琴者透过音乐表达人生的领悟。」这句话像一把钥匙,开启了挡在林西莉面前、那张神秘的中国文化大门。
离开北京时,古琴研究会送了一具明代古琴给林西莉。「50年来,我一直住在这个音乐里。」在家时,她每周抚琴一次;出外旅行,她也会想象古琴就在身边。古琴彷佛住在林西莉心里,只要轻轻拨动琴弦,高山流水的中国文化,就会被琴声召唤而来,陪伴在天涯海角的她。
古琴故事 瑞典带动热潮
两年前,林西莉将研究古琴的心得写成「古琴的故事」。此书在瑞典赢得出版最高荣誉奥古斯都文学大奖,也带动一股「中国古琴热」。她邀请王迪的女儿来瑞典开古琴音乐会,听众反应热烈、邀约不断,短短两周就排了十几场音乐会。
近80岁的林西莉,如今还深深记得第一次接触中国古琴的画面。那是一具明代古琴,在一个北京家族中一代代传了下来,被家族后人、一个年轻的北大学生送到她面前。
「我轻轻拨动其中一根弦,琴身应手发出一种使整个房间都颤动的声音。」如今林西莉自己也变成一具古琴,发出让全世界都产生共鸣的乐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