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查看: 4298|回复: 1

游周公庙读金人铭有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8-16 16: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游周公庙读金人铭有感
                        二妙斋主人

去岁冬,吾与友人同游孔夫子故乡——曲阜。昔者夫子师法周公,故时常梦之,吾辈既然向往夫子之道,不可不游周公庙。周公庙在曲阜的外围,游人仅有我们二人,庙侧大字牌匾——制礼作乐饱含后人对周公功绩的赞叹。庙内无甚特别景致,不过在周公塑像右侧有一金人,让我想起金人铭。仔细寻找,在右手边发现一块石碑,上用正楷刻有金人铭。笔法刚劲厚重,可见书者一片恭敬之心。读毕感触良多,窃思此金人既在庙堂之右,当时警诫在上位者(领导),兹就文浅述:
孔子觀周入後稷之廟。右陛之前有金人焉。三緘其口而銘其背曰。
昔者圣人入庙发现金人,其三缄其口背部刻有铭文。
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戒之哉。
这是古代慎言之人,戒之戒之。
無多言。多言多敗。無多事。多事多患。安樂必戒。無行所悔。
无通勿,千万不要多言,多言招致事情失败,千万不要多事,多事令人祸患增多。纵使处于安乐的环境也一定要戒之,不要做会后悔之事。
此段论述体现了古大德所谓“知事多时烦恼重”,古人言“天下本太平,唯人自扰之;智者以智扰,愚者以欲扰”,其实很多问题出现本不需要我们去管别人,但也不是坐视不管,而是要我们反求诸己,从自己身上找毛病,才是解决问题究竟之法!管别人如老子所说:和大怨必有余。纵使和之以至公,不免有余怨。
勿謂何傷。其禍將長。勿謂何害。其禍將大。勿謂何殘。其禍將然。勿謂不聞。神將伺人。
别以为多言多事没什么伤害,祸患就会因此埋藏、扩大,甚至祸患现前。不要以为没有人知道,感应终究会出现。
此段的三个“伤、害、残”是程度由轻及重,报应也是由“长、大”而至到眼前。此四句,体现了《太上感应篇》所谓:“祸福无门,唯人自招;善恶之报,如影随形。”纵使现在没什么报应,但是祸根已经种下,终究会结果。伺人之神,实指自己造作所感。
焰焰不滅。炎炎若何。涓涓不壅。終為江河。緜緜不絕。或成綱羅。毫末不札。將尋斧柯。誠能慎之福之根也。
微小的火焰不灭,等到它燃烧起来就没法控制;涓涓的细流不堵塞,等到它汇集成江河就无可奈何;细丝不断除,等积累成罗网更加断除不了。譬如再微小时候不让其夭折,等它扩大了只能用斧头费力地砍断。果然能谨慎,就是福报的根源。
此段用火焰、水流、细丝、毫末做比喻,来说明慎之始。果能慎于始的人是有福之人!
曰是何傷。禍之門也。彊梁者不得其終。好勝者必遇其敵。盜憎主人。民怨其上。
强梁:任威使气之貌。有人说那有什么关系,我说那是祸患的起始。随便发威欺侮下人之人不会得到善终。好胜之人一定会遇到对手。盗贼憎恨有财富之人,百姓埋怨统治他们之人。
此段尤其对在上者而言,在上而不知持满,岂不知祸患早已埋下,若不谨慎随时可能被颠覆。
君子知天下之不可上也。故下之。知衆人之不可先也。故後之。
君子明了此理,知道不可以统治天下,故平易近人;不可以超越众人,故而谦退。
唯有学习圣贤文化明理之人,才能知道居上不骄,高而不危之道。此亦是易经“地天泰”之含义:天在上而肯居地下,故而亨通。
溫恭慎德。使人慕之。執雌持下。人莫踰之。人皆趨彼。我獨守此。人皆惑之。我獨不徙。
态度和善、谦恭,修养德行,人们就会仰慕。上位之人却甘居于下位,无人可以超越。人们都向往权利,我却甘愿舍弃。人们都被欲望蒙蔽,独有我不会迷失。
此段进一步说明在上位者如何能用下:修养德行,人们就会仰慕。虽用下而不失其上位。老子说:知其雄守其雌。居上位而能不以权势压人,跟下位之人平等相待,人们又怎么能再超过自己呢?人们都向往权力地位,我虽然拥有,可是不贪恋,仍然保持理智、谦卑。纵使想失去地位,百姓也不会同意。这就是体阳用阴之道。
内藏我智。不示人技。我雖尊高。人弗我害。
隐藏我的智慧,不向人炫耀技艺。我虽然尊高,别人不能伤害我。
水能润万物而甘趋下,我今天虽然有过人智慧、技艺,可是不要拿来炫耀,就不会招来嫉妒。汉代马融学问那么高,仍然因为学生郑玄超过自己而想加害于他。古代纵使读书之人明理不炫耀技艺尚且有人加害,何况今人以次充好,以无能为有能怎能不引来祸患?
誰能於此。江海雖左。長於百川。以其卑也。天道無親。而能下人。戒之哉。
谁能做到以上要求的,就像江海虽然在下方,但是百川终究汇集于此,原因在于江海之卑下。天道无为不能无故加人以福,若是能持下,自与天道合而获福。戒之!
此段可以参看老子左契章第七十九,所言道理并无二致。自然之道即是无为、谦退,我若守此方可与道合,福即来临。执左守下,人必敬之;若是一味想显示权势,祸患又怎么不临,慎!慎!
孔子既讀斯文也。頋謂弟子曰。小子識之。此言實而中。情而信。
夫子读罢,环顾弟子说道:你们谨记于心。这段话符合实情而又不偏不倚,发自肺腑同时又真实不虚。
最后是夫子对这段话的评价,可见古人一片爱护后人之心,发自肺腑却又合乎自然之道,值得我们深思啊!
此文思想上贯穿了道家的精神,虽是对上位者言,却值得每个人深思。还有就是对碑文无为思想的理解不能偏于什么不做,或者放弃责任,而是要明了它来提醒我们做事时的态度要时时反求诸己;并不是放弃做事,而是要把对事、对人的控制念头放弃。有感于此,故作斯文。

                                                                                                                                                                                                            己丑季夏王川写于二妙斋


[localimg=225,300]1[/localimg]

[ 本帖最后由 琴韵 于 2009-8-16 16:28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三七养生加入

x
发表于 2009-8-18 09:48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华乃礼乐之邦,是为根本.
顶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4-6-19 02:28 , Processed in 0.03277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