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查看: 10562|回复: 24

国学鉴赏课后的感想--古国治老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3-27 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引自琪琪的博客:http://blog.163.com/iqdoctor_qiq ... 020081131105433382/

上周日,12月28日,下了一夜的雨,本来周末我们都是要睡很晚的懒觉,加上又是下雨天,更加有睡觉的气氛,但是八点多还是揉着眼睛起了床,出门已经8:45了,课是9:00开始,平时那个距离我们都是走着过去的,但为了不迟到,我们还打了车匆匆感到美仑大酒店去听了长妇婴安排的这节课。

我们九点整到了五楼皇冠厅,人是稀稀疏疏的,可能是因为下雨,也可能是因为太早吧。课推迟了20分钟才开始,说是因为下雨,等等大家。

给我们上课的是来自台湾的古国治老师,具体他是做什么的,什么人都没有做具体的介绍,刚才我在网上查了一下,居然是研究佛学方面的,我还以为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的呢。下面是他的一点介绍:

  古国治老师,毕业于台湾辅仁大学哲学系,学贯中西,曾担任以下职务:
  台湾老古出版社社长     人文世界杂志社社长
  东西精华协会秘书长    十方丛林书院教务主任
  南山人寿保险公司区域总监
  美国友邦保险公司上海分公司副总经理
  信诚人寿保险公司北京分公司资深顾问
  现任:美国管理协会(中国)资深顾问  
  吉祥之家儿童教育中心资深顾问  
  上海文玺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资深顾问

课上主要讲了人性,再从一些古代文学中讲了一些亲子间相处方式,我记得的不多,我也从来不善于写这种读后感听后感的文章,只能挑着记点了。

人首先是人,大家都是人,就一定有共性,人包括两个方面:物质的和非物质的。物质的就是指组成我们人体的肌肉,骨骼,血液……非物质的分两方面:理性和感性。理性主要指分析,逻辑方面,感性主要指喜怒哀乐方面。相信每个人都有这些组成部分。宝宝小的时候,我们更注意的是物质部分,就是饿了吗,冷了吗,生病了吗。慢慢的宝宝长大一点,我们也会关心他们的感性部分,他开心吗快乐吗,当然现在的父母没有不关心理性的部分的,聪明吗,学东西快吗。可是当宝宝再长大一些,开始上学了,父母似乎就开始不再关心孩子的感性部分了,通常放学回家会问:作业做了吗,考试考得怎么样?几乎很少有父母最关心的是:“今天你在学校里开心吗?”

人性方面,人都不喜欢被命令、训斥、讥笑、比较、威胁、责骂……可是父母经常用这些方式对待孩子:你要听话,你要好好学习,你怎么这么不乖,你看谁谁谁比你考得好,你再不好好的以后就别想……父母经常会把这样做都总结为一句话:“都是为你好!”难道只有这样才叫为孩子好吗?只能这样吗?可能是父母自己不想花更多的心思在寻找一个合适的方法上为自己找的借口吧。

周末的晚上听到韦唯说,大人们打骂孩子,其实就是说自己用智慧已经解决不了问题,就想靠武力去解决,这根本就是错的。

当然在教育孩子或者夫妻相处的过程中,肯定有生气的时候,喜怒哀乐人之常情,是人都会生气。在这个时候是否只能靠打骂吵架来解决呢,古国治教给我们一个方法:叙述事实,表达感受。这就可以了,把生气的事情说出来,然后告诉对方自己的感受。

课上还做了一个小游戏,让夫妻两人面对面的站着,其中一方蹲下,看着另一方,站着的一方用训斥的表情对蹲着的那个说话,蹲着的那个人就应该能感受到小孩子被训斥的时候的感觉,在我们的课上,这个游戏起的作用并不明显,但是在他以前上过的课上有人当场就流着泪说再也不打骂孩子了,孩子太可怜了。

从宝宝在妈妈肚子里存在的那一刻起,所有人都把宝宝当成宝贝,可是当宝宝长大了,他们连最起码的人的待遇都没有了,这就是我们心目中的宝贝吗?我只能说是父母的工具吧。达成他们想要达到的目标的工具,让他们心里舒服的工具,让他们可以在外面感到自豪的工具,可是都被一句:“都是为你好。”说得冠冕堂皇。

我最希望我的孩子快乐,自信。自信的人不会是从小就被命令、训斥、讥笑、比较、威胁、责骂长大的,自信但不骄傲,就要给他鼓励、赞美、关怀、尊重……我最大的希望不是我的孩子能上到什么学位,赚多少钱,我要他的一生都很快乐。

这两天一个朋友跟我倾诉她的母亲让她比较烦恼,其实我一直觉得她和她母亲是让人羡慕的一对母女,我们是好朋友,从她口中我听说过一些她和她母亲之间的谈话内容,可是这些内容在我和我母亲之间是绝对不可能的,我觉得她的母亲比我的母亲更注重孩子的感受,不会只用理性去要求孩子。可是现在我发现,父母的做法都偏离了自己的愿望,从来不会去想最根本的愿望到底是什么,就像掉进深渊的人,不知道方向在哪里,也从来不停下来思考一下,只是一个劲的按照自己认为对的方向走去。

曾经有人请古国治去讲关于孝道的课,他回答:“在中国,孝道不是最急迫要解决的问题,最重要的问题是怎么做父母,有问题的孩子,一定是父母有问题。”我会一直记着这句话。
发表于 2009-4-11 09:18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版主,辛苦了
发表于 2009-6-9 14:56 | 显示全部楼层
“在中国,孝道不是最急迫要解决的问题,最重要的问题是怎么做父母,有问题的孩子,一定是父母有问题
这句话太经典了!
现在做什么都要有证件,持证上岗!可是父母呢?有父母证么?如何才是合格的父母?需要深思了!
发表于 2009-6-9 18: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最重要的问题是怎么做父母,有问题的孩子,一定是父母有问题,现在做什么都要有证件,持证上岗!可是父母呢?有父母证么?如何才是合格的父母?需要深思了!
有问题的父母一定是自己的孝道有问题,自己还没有长大,试问下面这句话:
“我最希望我的孩子快乐,自信。自信的人不会是从小就被命令、训斥、讥笑、比较、威胁、责骂长大的,自信但不骄傲,就要给他鼓励、赞美、关怀、尊重……我最大的希望不是我的孩子能上到什么学位,赚多少钱,我要他的一生都很快乐。”
有孩子的父母对自己的父母能做到吗?在中国,孝道是最急迫要解决的问题,只有孝道的问题解决了,自己才可以说长大了。孝道是根,孩子是枝叶。自己长大了,孩子的问题自然好解决。自己还没长大,关心太多孩子的问题,传承的只是你的孩子会更加关心他自己和你孙子而已。

能孝父悌兄的人,基本上可以说是一个已经长大的人,孩子的教育自己会有方法,一般不会有问题的,只是手段的丰富而已。所以孩子教育出现问题时的“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反省自己的孝道才是本源,而不应该把全部重点放在反省手段方法上。关于这点我们的先人已经阐述的很好了,现在有些洋专家或者土专家的“经”有点念偏了。

[ 本帖最后由 则然 于 2009-6-9 18:31 编辑 ]
发表于 2009-6-13 18:42 | 显示全部楼层
换位思考,我们需要与孩子换位思考,因为我们成为父母以来,从来也没有这样做过.我们一定是忘记了,我们小时侯,就是在我们父母的单向思维中过来的.
发表于 2009-6-15 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则然 于 2009-6-9 18:11 发表
有问题的父母一定是自己的孝道有问题,自己还没有长大,

有孩子的父母对自己的父母能做到吗?在中国,孝道是最急迫要解决的问题,只有孝道的问题解决了,自己才可以说长大了。孝道是根,孩子是枝叶。自己长大了,孩子的问题自然好解决。自己还没长大,关心太多孩子的问题,传承的只是你的孩子会更加关心他自己和你孙子而已。


我反对。孝父悌兄固然很重要,但绝对不是唯一的。以我的父母为例,他们都是在旧社会的背景下出生并且生长过一段时日的,据我父亲描述,在他的家庭里,父亲没有上桌,孩子不敢上桌,父亲没有动筷子,孩子绝对不能动筷子。在那样的背景里,他们对父母不可谓不孝,对兄长不可谓不悌,按理说,他们的孩子应该是不会有什么问题的,可是,作为他们孩子的我,问题却很多,从小到大,我极度自卑悲观忧郁,就因为我从小是在他们棍棒之下长大的,从来没有体会过他们的慈爱关心和理解。我的心灵枷锁,都是到了三十岁之后,自己慢慢挣脱的,等把自己的问题解决了之后再回头去看父母,发现他们才是有严重心理缺陷的。现在,我绝对不能把他们的问题再带到我孩子的身上。
发表于 2009-6-15 11:2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6 qinglian 的帖子

人类一切的美好感情的本源就是孝父悌兄,都是孝父悌兄的延展。

孝父悌兄乃成人之本,儒释道一切经典,离之都难说理解,更不用说遵行。

三十岁后当对父母生出慈悲之心,否则只是从左走向左,或者从左走向右,难以走向中庸或自然,依然不脱家族命运的束缚。

"在他的家庭里,父亲没有上桌,孩子不敢上桌,父亲没有动筷子,孩子绝对不能动筷子。"这个只是基本礼仪,没有什么问题呀?
发表于 2009-6-15 14:12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十岁以后才对父母生出慈悲心,如果小时候就对父母有慈悲心,那不是更好?更何况这三十年后的慈悲心,也是在善知识的帮助下才激发出来的,如果遇不到善知识呢?那三十年前和三十年后有什么区别吗?还不是在走着父母的老路吗?孝悌很重要是没错的,但不是光有这个孝悌就足够的,拿我来说,我觉得我的父母少了一个字,慈。为人父,止于慈,他们的慈在多数方面也没有得到体现,所以才让我这三十年来生活在心狱之中。我觉得,孝悌慈,就是为人子女为人兄弟姐妹为人父母各自不同的道而已,谁和谁都不矛盾,哪一个也不能缺。

[ 本帖最后由 qinglian 于 2009-6-15 15:42 编辑 ]
发表于 2009-6-15 15:11 | 显示全部楼层
每一个人都不容易.
发表于 2009-6-15 15:46 | 显示全部楼层
是啊,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带着业力和因果来到这个世界,谁能过的容易呢?所以我们才要修心,要消自己的业障,要超越自我。
发表于 2009-6-15 15:48 | 显示全部楼层
诚然,光有孝悌并不能圆满,但是没有孝悌是一定不会圆满的。

不能深刻理解孝悌,则不足以谈经论道。
不能深刻理解孝悌,经道是用来叛离和利用的。

弟子规,起首 总 叙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弟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讲的就是为人的次第,也是为学的次第。一个人只有明白了首孝弟的道理,能保持谨信,然后的泛爱众和亲仁才能是真诚的,有余力学文才是通达的。否则经典中的智慧没有了根基,自己学着的时候要么不理解,要么感觉自己理解的比圣人还高,圣人不过尔尔。历史上不乏满腹经纶男盗女娼之辈,莫不是离了根本,没了真诚。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才能修身。

慈悲是建立在感恩,理解,宽容,怜悯,无私。。。。。的智慧上的,论坛里有一个慈悲的帖子很好,可以看看http://www.37ct.com/viewthread.p ... hlight=%B4%C8%B1%AF

[ 本帖最后由 则然 于 2009-6-15 15:50 编辑 ]
发表于 2009-6-15 18:0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则然 于 2009-6-15 15:48 发表
弟子规,起首 总 叙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弟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讲的就是为人的次第,也是为学的次第


我感觉弟子规,顾名思义就是作为弟子应该遵循的训诫,弟子在家为孩子,在校为学生,所以弟子规是作为孩子和学生的道,而不是父母的道,父母的道是慈,为人父,止于慈,当然在自己的父母以及圣贤人面前,为人父母的同时也是孩子和学生,同样应该以孝悌为根本。
发表于 2009-6-15 18:13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学》里说,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应该指的就是不同角色的道吧。王凤仪老善人也说,为人父母的,不要管子女孝不孝,但问自己慈不慈;为人子女的,不要管父母慈不慈,但问自己孝不孝。指的就是同一个意思吧。
在前辈面前俺有点班门弄斧了,莫见怪啊

[ 本帖最后由 qinglian 于 2009-6-15 18:21 编辑 ]
发表于 2009-6-15 23:1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3 qinglian 的帖子

父母的道是慈,为人父,止于慈.“慈有不得,反求诸己”看看孝根是否有损。

呵呵,理都让你说圆了,俺也驳不得了。

真诚求之,咱们共勉。

[ 本帖最后由 则然 于 2009-6-15 23:18 编辑 ]
发表于 2009-6-16 07:2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则然 于 2009-6-15 23:15 发表
父母的道是慈,为人父,止于慈.“慈有不得,反求诸己”看看孝根是否有损。


如果反求自己的孝根之后,感觉自己在孝顺老人方面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了,而孩子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呢?是不是应该要反求自己在尊老的同时,是否忽视了爱幼,还有自己在其他的诸多方面的问题?

俺也不驳了,再驳就成较劲了

[ 本帖最后由 qinglian 于 2009-6-16 12:23 编辑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4-11-23 06:16 , Processed in 0.023670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