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查看: 6596|回复: 3

The Tao of Physics,物理学之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2-25 09: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物理学之道》是美国物理学家卡普拉的著作,现代物理学与东方神秘主义的类同探索
The Tao of Physics:
An Exploration of the Parallels Between
Modern Physics and Eastern Mysticism
维也纳大学高能物理学博士F·卡普拉(Frijof Capra)
作者F·卡普拉为高能物理学家,讲学足迹遍及巴黎大学、加州大学、斯坦福大学、伦敦国家学院。目前执教于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并著有《转折点》与《不平凡的智慧》二书。

1. 现代物理学——
          一条具有核心的轨道吗?
    现代物理学几乎对于人类社会的所有各方面都有深刻的影响,它已成为自然科学的基础。而自然科学与技术科学的结合使我们地球上的生活条件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不管这种变化是采用有益还是有害的方式。现在很难找到一门工业没有利用原子物理学的成果。人们也清楚地知道,原于武器的应用,对于世界的政治结构产生了多么大的影响。但是,现代物理学的影响远远超出了技术领域,它扩展到了思想与文化的领域,从而导致人们对于宇宙及与它有关的观念进行重大的修正。20世纪对原子与亚原于世界的探索揭示了经典思想意想不到的局限性,这就有必要对我们的许多基本概念进行根本性的修正。例如,在亚原子物理学中,关于物质的概念与经典物理学中关于物质的传统思想截然不同。象空间、时间或者因果关系这类概念也是这样。但是这些概念在我们观察周围的世界时带有根本性的意义。它们的彻底变化就使我们的整个世界观也开始变化。

    在过去几十年中,物理学家和哲学家广泛地讨论了由现代物理学所引起的这些变化,但是人们很难认清这一点。它几乎总是朝着这样一个方向,即趋向一种与东方神秘主义所持观点非常相似的世界观。现代物理学的概念与东方宗教哲学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具有惊人的平行之处。虽然对这种平行性还没有进行深入的讨论,但是我们这一世纪的一些伟大的物理学家在印度、中国和日本进行巡回讲课时,接触到了东方文化,当时他们已经注意到了这种平行性。下面三段话就是例子:  

    在原子物理学的发现中所表现出来的……关于人类认识的一般概念,……就其本质而言并非我们根本不熟悉、前所未闻或者完全是新的。即使在我们自己的文化中它们也有一定的历史,而在佛教和印度教的思想中更居有中心的地位。我们所要作的发现只是古代智慧的一个例证、一种促进和精细化。
                      J.R.奥本海默

    为了与原子理论的教程作一类比……(我必须转向)这样一些方法论的问题,如来佛与老子这样一些思想家早就遇到了这类问题,就是在存在这幕壮观的戏剧中,如何使我们既是观众又是演员的身分能够协调起来。
                        N.玻尔

    自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日本科学研究对于理论物理的巨大贡献可能是一种迹象,它表明在东方传统中的哲学思想与量子力学的哲学本质之间有着某种确定的联系。
                        W.海森伯

    这本书的目的就是要探索现代物理学的概念与东方的哲学和宗教传统中的基本思想之间的联系。我们将会看到,20世纪物理学的基础——量子理论与相对论——迫使我们观察世界的方式与印度教、佛教或道教信徒观察世界的方式极为相似,最近的努力是要把这两种理论结合起来去描述亚原子世界的现象:组成所有物质的亚原子粒子的相互作用性质,当我们考察这一点时将会更清楚地看到这种相似性。现代物理学与东方神秘主义之间的相似性是非常引人注目的,我们将会碰到许多论述,几乎无法区别它们究竟是物理学家还是东方神秘主义者说的。

    我所说的“东方神秘主义”是指印度教、佛教与道教的宗教哲学。虽然这些宗教包括了大量微妙地交织在一起的宗教原则与哲学系统,但是它们世界观的基本性质却是一样的。几乎在近东、中东、远东的所有神秘主义哲学中都可以发现某种程度的这种观点。这本书是用更一般化的语言来描述,这就是说,现代物理学引导我们去观察世界的方法与所有古代及传统的神秘主义都很相似。神秘主义的传统表现在所有的宗教里,在西方哲学的许多学派中也可以发现神秘主义的因素。与现代物理学相似的地方不仅表现在印度教的《吠陀》中,在《易经》中,或者在佛教的如来箴言中,而且也表现在赫拉克利特着作的片断中,在伊本·阿拉比的泛神论神秘主义中,或者亚基(Yaqui)巫师唐磺的教义中。东方神秘主义与西方神秘主义的区别在于,神秘主义学派在西方往往只起支流的作用,但是它却构成了东方哲学和宗教思想的主流。因此,为了简单起见,当我谈到“东方世界观”时只是偶然涉及神秘主义思想的其他来源。

First published in 1975, The Tao of Physics rode the wave of fascination in exotic East Asian philosophies. Decades later, it still stands up to scrutiny, explicating not only Eastern philosophies but also how modern physics forces us into conceptions that have remarkable parallels. Covering over 3,000 years of widely divergent traditions across Asia, Capra can't help but blur lines in his generalizations. But the big picture is enough to see the value in them of
experiential knowledge, the limits of objectivity, the absence of foundational matter, the interrelation of all things and events, and the fact that process is primary, not things. Capra finds the same notions in modern physics. Those approaching Eastern thought from a background of Western science will find reliable introductions here to Hinduism, Buddhism, and Taoism and learn how commonalities among these systems of thought can offer a sort of philosophical
underpinning for modern science. And those approaching modern physics from a background in Eastern mysticism will find precise yet comprehensible descriptions of a Western science that may reinvigorate a hope in the positive potential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Whatever your background, The Tao of Physics is a brilliant essay on the meeting of East and West, and on the
invaluable possibilities that such a union promises. --Brian Bruya

Review
"A brilliant best-seller. . . . Lucidly analyzes the tenets of Hinduism,
Buddhism, and Taoism to show their striking parallels with the latest discoveries in cyclotrons."— New York Magazine "A pioneering book of real value and wide appeal."— Washington Post

Book Description
After a quarter of a century in print, Capra's groundbreaking work still challenges and inspires. This updated edition of The Tao of Physics includes a new preface and afterword in which the author reviews the developments of the twenty-five years since the book's first publication, discusses criticisms the book has received, and examines future possibilities for a new scientific world.

About the Author
Fritjof Capra has done research in theoretical high-energy physics at the University of Paris;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and Imperial College, London. He holds a Ph.D. from the University of Vienna. He is currently a lecturer at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 本帖最后由 寻找中医 于 2009-2-25 09:53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9-2-25 09:43 | 显示全部楼层

物理学之道与“中医现代化”(-中国中医研究院,傅景华W~)

1、二十一世纪风暴a5


    1900年,在那西方科学界充满自信和骄傲的岁月里,经典物理学晴朗的天空中出现了“两朵乌云”。谁都不曾料到,在迈克尔逊莫雷实验和黑体辐射的阴影下,竟然突发了一场亘古以来最为强大的“二十世纪风暴”。1905年以后,相对论和量子论在令人眩目的震撼中相继诞生。牛顿的机械力学体系,连同那绝对时空的观念和拉普拉斯的因果决定论,由之而受到了根本性的挑战。Ajt3


    与此同时,以严密性和无矛盾性著称的数学,因德国数学家康托尔创立的集论而引发了第三次危机,并直接危及到整个数学大厦的安全。(在此之前,数学大家庭曾度过了毕达哥拉斯学派信条的否定而出现的第一次危机和牛顿、莱布尼兹所创微积分中无穷小量的争论而形成的第二次危机)1902年,著名的罗素学论又以其简捷明确的描述而震动了整个数学界。,d:

   
    1926年,薛定谔发现了激动人心的波动方程。海森伯(Werner Heseaberg)等创立了矩阵力学的数学形式体系,并提出了影响深远的不确定性原理。从而导致了震惊世界的“EPR”佯谬,以及爱因斯坦 (Albert Einstein)与玻尔(Niels Bohr)之间空前规模的论战。
  
    爱因斯坦认为量子力学没有确定的基本原理。玻尔学派认为量子力学的经验性不是理论的缺陷,而是理论的优点。测不准原理、可观察性原理、互补性观念、几率性概念等展开了对完备性、明确性、清晰性、精确性的挑战。这场巨人的争论吹响了新的科学革命的号角。


    2、第三次革命x#:}n0

   
    本世纪中叶以来,现代自然科学之母一一数学和物理学又掀起了惊天动地的变革。迫使整整一代智慧的心灵必须再一次接受那描述大自然的新观点,科学家们的世界观从此将发生划时代的转变。包括一般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以及自组织理论、等级层次理论等崭新的系统科学思想,组成了群星璀璨的世界。

    从简单到复杂,从局部到整体,从结构到状态,从无序到有序,从冲突到协同,从分析到综合,从平衡态到非平衡态,从线性区到非线性区,这些最富有革命性的理论揭示了一系列绝异于西方传统观念的新的本体性原理和范畴。 wj`WBC


    深入展现生命世界的复杂性,是系统科学的重大成就,同时也把生命目的性的探索推进到一个新的深度和广度。整体不再被分成部分,系统不再被分成要素,结构的分析转换为状态的综合,真理的确定转换为似真的描述,经验事实的实验证实已不再是科学研究不变的信条,实验室的生化指标已不再是科学研究所追求的目标,定量化的标准已不再是科学研究的唯一标准,客观化的规范已不再是科学研究的唯一规范。bT>Ml

   
    以埃利雅·普里高津(Ilya prigogine)为代表的布鲁塞尔学派用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区的“耗散结构”揭示了开放系统与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并引进负熵而实现自身的有序过程。德国教授哈肯的协同学则揭示了系统内部各要素如何实行协同与合作。1971年艾根创立的超循环理论认为生物的生存与发展基于物质、能量、信息循环中实现的自组织过程。法国数学家勒内-托姆的突变论则为描述大量不连续现象提供了有力的手段。于是一个开放、协同、有序、循环发展的新世界图景便呈现在我们的面前。u/

   
    既然如此,科学知识已不再是基本定律、基本原理、基本概念为基础组成的,建筑在粒子物理学家丘(Geffrey.Chen)所创立的“靴带”理论则完全同基础科学的西方方法决裂。该理论不承认物质的基本组成要素,彻底放弃了基本建筑块的思想,而且也不承认任何基本的常数、定律和方程,把宇宙及生命看作相关事件的动力学网络。从而被誉为现代自然科学的“第三次革命”(也有的科学家称近年来兴起的混沌论是现代自然科学的“第三次革命”)。K;n\r{

   
    3、神往东方之道

   
    现代物理学的世界观转向竟如此迅猛,如此剧烈,使整个科学界为之震惊。1959年海森伯发表了《物理学和哲学一一现代科学中的革命》,把这场伟大的科学革命引入哲学和思想文化领域。1962年,库恩(Thomas kuhu)发表了《科学革命的结构》,以全新的科学史观点揭示了具有普遍意义的方法论。二十世纪不断掀起的物理学风暴已席卷全球,并日益深入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各个角落,世界处在深刻而又广泛的危机与变革之中。

    然而,一个令人振奋的历史性发现引起了这些伟大的科学家们的浓厚兴趣。正在以磅礴的气势骤然兴起的新科学观与中国古代的科学哲学有惊人的相似之处。有的科学家甚至认为目前发生的这一变革是向道家思想的归复。海森伯承认东方古代思想和现代量子论的哲学结论之间的关系一直对他有极大的魔力。物理学家惠勒(John wheeler)认为:人们已感觉到东方思想家所认识到的一切,并且如果我们能够把他们的答案翻译成我们的语言,我们将得出我们所有问题的答案。

    美国粒子物理学家弗里乔夫·卡普拉(Fritjot Capra)于1974年发表了《靴带和佛教》,于1975年又出版了《物理学之道》。他认为:基础主义者和靴带论者之间的矛盾反映着西方和东方两大主流思想之间的矛盾。道的基本特征是它的永恒运动的循环性,道的一切显示都产生自阴阳两极的相互作用,道作为基本的实在是一个连续的流动和变化的过程。现代系统论的观点显示着向中国古代思想归复的特征,体现着老子的伟大的生态智慧。I

  
    1972年,巴特生(Gregry Bateson)出版了《走向精神生态学》,把精神定义为“生命事物”的系统现象特征。用系统观、生态观取代笛卡尔一牛顿的机械观来认识生命活动,是本世纪生命科学的重大转移。普里高津以自组织系统理论来看待生命现象,并把对结构的研究转向变化过程,于1980年发表了从《从存在到变异》,广泛吸收了《易经》和道家著作中的思想。卡普拉在西蒙顿(Garl Simonton)和洛科(Margaret Lock)的影响下,研究了中医学中“气”的概念,确立了整体论的健康观,于1981年出版了他的《转折点》。书中批判了生命的机械观和生物医学模型,揭示了生命的系统观。医学领域的思想革命、范式转移,以及其向中医理论的逼近,已成“横弩”之势.。


    4、科学史上的奇迹

    人类认识突飞猛进的发展,以其汹涌澎湃的浪潮冲决了“无可奈何”的机械世界的堤坝,却越过了一个“似曾相识”的新世界的门坎。人们早已习惯了第一世界那平坦的空间、均匀时间、不变的质量、单纯的能量、低速的运动、可见的轨道、有形的实物、固定的结构、定量的指标、渐进的发展、平衡的关系、线性的知识。而现在又不得不面对无数令人眼花缭乱的“反常”的新世界图景,难怪有人目瞪口呆,无所适从。

    空间是弯曲的,时间是不均匀的,小而可变的质量,大而相干的能量,超高速的运动,不可见的轨道,无形的变化,没有固定的结构,更难找到精确的“客观指标”,宇宙和生命是突变中的非平衡态,是非线性的自组织的有序系统,还有那场、信息、状态、熵、网络、集合、概率等……,一大群新思想、新概念象潮水一样劈头盖脑地向我们扑来。然而,第二世界宏微观领域的大门似乎才刚刚打开。哲学家波普尔“三个世界”的理论在科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把研究对象称为第一世界,把实践主体称为第二世界,把精神产品称为第三世界,这只是科学研究中的分界。那么千变万化的自然界是否也有一个“第三世界'?在东方中国那遥远的时代,先哲们仰观天象,俯察地理,中及人事,专注伟大的生命意识,洞悉那错综复杂的宇宙人生。从而发现了在形气阴阳两个世界之外,还有那“阴阳不测谓之神”的奇妙的境界。在这里,“质量”接近无限小,“速度”接近无限大,”形态“接近于无,“能量”达到超能,包括时空在内的许多基本的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概念都失去了原来的意义。而生命、意识、精神、情感、“特异功能”等,以及那无数不解的宇宙之谜,却有可能在这里找到它们最终的归宿。

    大至天体的追寻,小至夸克的求索,人类对生存外环境的了解日新月异,但却往往在改造自然的勃勃雄心中迷失了自己。然而,中国古代那气势恢宏的道家思想、博大精深的中医理论、神奇莫测的气功导引、无以伦比的内家武术,却对生命自在的研究独树一帜,创造了人类科学史上的奇迹。遗憾的是,中国人专心致志地潜心进行生命的开发达五千年之久,却难以走出近代百年的尘封而重放异彩。(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无疑是“两条腿走路”的
   

    科学的描述可分为结构的描述、状态的描述和过程的描述。现代自然科学由结构向状态的转移,进入了系统科学和生态科学的新时代。耗散结构理论、协同论和超循环理论就注重研究自组织与系统运动状态及相空间(状态空间)。状态函数的概念和状态空间分析方法迅速向所有的学科渗透,最富普遍意义的“信息”就是状态学的概念。维纳断言: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

    中医学研究人的生命过程及其各种运动方式的相互作用,把生命的自我实现、自我发展及发展的和谐作为医学的根本目的。中医学的概念是过程的概念,中医理论的描述是过程的描述。如广义的气可代表无限的运动方式,狭义的气可代表各类不同的生命运动方式,阴阳则代表两类相反相与的运动方式。五藏理论反映五类生命运动方式的相互作用,遵循生克制化的五行序列规律,肾心肺肝脾可代表生命活动的发生、动力、转换、协调、演化过程,而绝不是仅指组织器官…。

    中医学中也不乏状态的描述及结构的描述,中医病机学关于虚实、寒热、燥湿态势和表里出入、上下升降、开合聚散趋势的理论就是状态的描述。而关于三阴三阳六病分类及卫气营血、三焦的辨证理论,则是时态的描述。中医学重道轻器,重气轻形,对结构的描述最为轻视,而以过程的描述为主导,这正是未来科学发展的方向。

    5、走向西方之路

    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提出了著名的不可通约性原理:似乎同样的术语在不同的范式里没有同样的指称,属于不同范式或产生不同范式的理论对应着不同的世界。费耶阿本德也有类似的看法:一个术语在不同的理论中既没有共同的指称,也没有共同的意义。中医学与西医学完全不同的概念和范畴属于不同的范式,对应着不同的世界。同样的医学术语在不同的医学理论中具有不同的指称和不同的意义。更何况是中国的西医学者在翻译西医学时借用了大量与之不相容的中医学术语,而反过来又用这些完全改变了内涵的西医学概念来解释、验证、衡量和鉴定中医学,从而引起了一场令中西医工作者和所有触及医学的人们都感到十分困苦的历史性误会。然而,中医学的现代研究却认为:气、阴阳、脏腑、经络、证等抽象名词概念,只有以实证分析法研究其细微存在形式与具体变化,才能给人以形象的理解。中医气、阴阳、脏腑、经络、?quot;实质“的研究及”物质基础”的研究因之而全面铺开。补短论者认为:中医学必须开展人体结构和功能的研究,以弥补自己的不足,在器官、组织、细胞水平进行多指标、多途径的研究,将为中医理论最终与“现代科学”及“现代医学”语言的同化奠定基础。长于过程研究的中医学不得不重新走向400年前由伽利略、培根等西方科学家开辟的以还原分析法研究实体结构的道路,并不畏千辛万苦地在实验室中摸索前进。

    量子论为当代科学带来的最大变革,在于发现物理量具有本质上的不确定性,从而导出了著名的测不准原理,要想精确测定粒子的位置,就不能测定其动量;要想精确测定粒子的能量,就会失去时间的精度。要使一方“精确”,就得“牺牲”另一方。于是在爱因斯坦与玻尔的论争中发现了意义深远的互补性原理。(尽管这一原理早已成为中国古代科学家们的常识)显而易见,中西医学卓然自立,在实践应用中相反互补地结合,理应成为医学工作者的常识。精确性与清晰性的要求导源于笛卡尔的传统。为了达到这一要求,人们认为中医学必须具备以物质性质为具体标准的实验客观指标和精确数据,才能说明中医理论的“严密性”和 “科学性”。于是,西医学的客观化、规范化、标准化、定量化便成为对中医理论的基本要求。“不系统”、“欠精确”、“经验型”向定量化、客观化的转移被认为是中医研究方法的质的突破。通过实验证实,用“现代医学”和“现代科学”语言阐明中医“实质”,已成为现代中医研究的主要内容,亦即是“中医现代化”的标志。

    中医学的概念被认为没有结构依据,由于中医未能深入细胞、分子水平,所以有人认为必须从微观入手,打开“黑箱”。为使人们都能理解和接受中医理论,被解释成“自发”、“朴素”、“原始”水平的中医学便需要抛弃。既然时代和文化背景已发生改变,人们又要求中医学从根本上即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科研方法上达到与新文化背景的统一。鉴于以上论点具有相当的权威性和普遍性,因而使中医学在重复西方之路的艰难跋涉中一再路入“普洛克鲁斯特床”的重重危机。

    6、寻找另一半

    在那古希腊迷人的寓言王国粒,由大哲学家柏拉图召开的《酒谈会》(Symposium)上,亚里斯多芬尼斯讲述了流传千古的人类爱情原动力的童话,自从宙斯把圆柱人中分为二以后,那保留着原始记忆的人们,便无休止地渴望与本身的另一半会合,并强烈地希冀与之融为一体。

    现代物理学最先从传统的结构与功能的研究基地分离,进入了系统与要素、状态与信息研究的崭新领域,并尽力向古代东方的思维方式和中医学的科学思想靠近。而现代中医学则几乎遗弃了自己关于过程与方式的生命研究范畴,力图深入西医学研究对象的人体结构与功能的内部世界,以期实现那忘我的结合,这一奇特的景象仿佛是人类本体性的结合意识在神圣的科学史上的重现。

    然而,前者犹如一个主体性的开放系统,欲结合对方,为我所用,以实现自身向更高层次的发展,而后者则欲消融自己,以求化而为一。那“上穷碧落下黄泉”的追寻感人至深,但却总是难以排除那“剪不断,理还乱”的彷徨与困惑。

    东西方文化的长期隔绝,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不断分离,理论的不可通约性,自然本质的不确定性,特别是语言的障碍,使东西方都企盼的文化交汇任重而道远。正如惠勒所感觉到的翻译困难和遗憾一样,著名科学史家柯瓦雷在“科学思想史研究方向与规划”一文中告诫人们:必须抵御这种诱惑一一已经有太多的科学史家陷于这种诱惑之中一一即为了使古人的思想更易理解而将其译成现代语言,尽管“澄清”了它,却也同时歪曲了它。

    当代人类知识的大厦在科学支柱的不可扼止的膨胀中急剧倾斜,为了追求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融合、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交汇,科学人文主义悄然兴起。基于这同一倾向的中西医结合与“中医现代化”,就象当代最新科学理论对古代道家和中医学思想的追求一样,乃是人类对于统一与有序,创新与发展的共同向往,因此问题根本不在于要不要中医现代化,要不要中西医结合。而在于怎样现代化,怎样结合,在什么样的思想指导下,以什么方式结合。宇宙和生命的内在统一性,决定了自然科学的革命实际上就是生命科学的革命实际上就是生命科学的革命。随着最新科学理论向系统科学和生态科学的进军,未来科学的目标已指向东方文化与中医理论及其哲学思想。如果以生态学和过程论的观点理解和发展中医学,在生命研究的领域内,则可完全打开再未来科学的层次上实现东西方文化交汇和中西医结合的通道。

    物理学家狄拉克倡导的“创造美的理论是最重要的”。自然的深处有着美的简捷的法则,有美与和谐。追求这一自然的真谛是科学的本质。“二十世纪暴风雨”唤起了科学天空瑰丽的彩虹。密尔顿和鲍波那充满激情的诗篇赞美了科学的统一与和谐,“靠人的智慧解开宇宙与生命之迷的时代已经到来”。

[ 本帖最后由 寻找中医 于 2009-2-25 09:48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9-2-25 09:50 | 显示全部楼层

说几句中医(ZT)

引用: 美国物理学家F.卡普拉写的,题目是《物理学之道》,副标题是《近代物理学与东方神秘主义》。为什么如作者所讲,两者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而且作者断言,“西方的思维、西方的物理学发展,必定要走到东方哲学道路上去” 。这位学者指出:“东方宇宙观的两个基本主题是,所有的现象是统一的、相互联系的,宇宙在本质上是能动的。”他认为:“我们越深入到亚微观世界,越会认识到近代物理学家是如何像东方神秘主义者一样,终于把世界看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相互作用的、其组成部分是永远运动着的一个体系,而观察者本身也是这体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这不是“天人合一”又是什么?《老子》讲的“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不正是这个意思吗?F.卡普拉明确指出:“本书的目的在于通过说明东方智慧的精髓和西方科学在本质上是协调的。”他讲:“科学实验和神秘主义经验之间的相似性是令人惊讶的。”中国的直觉和西方的科学的实验差别“在于观察方式,而不在他们的可靠性和复杂性”。他指出,物理学家们在原子物理学初期面对的自相矛盾的经历正是“真谛隐藏在佯谬之中,这些佯谬不能用逻辑推理来解决,而只能以一种新的认识来理解——当然,这时我们的老师是大自然”。海登堡这么讲,“难道大自然有可能像我们在这个实验中看到的那么荒唐吗?”这里许多荒唐的事情用现代物理讲不通。世界的本原是什么东西呢??F.卡普拉讲,近代物理学再次为我们表明,有形物体不是截然分开的实体,而是和它们的环境不可分开地联系在一起的。它们的性质是根据与世界其他部分的相互作用来了解的。若不是存在着宇宙的遥远部分,我们日常的环境也就无法继续存在下去,我们日常的经验从最小的细节直到宇宙巨大的尺度的特征都是紧密联系的,以至不能指望把两者分开。 1990年,这本书出版了第三版,作者在后记中说,经过15年,他更加坚信他的基本观点是正确的。我把这本书给了一些物理老师看,他们讲,近年来物理学的进展更证明了?F.卡普拉的基本观点是非常正确的。我读这本书,总的感受是,东方的直觉哲学思维与西方的实证科学所得出的结论殊途同归。因此,我们不能忽视中国先哲们的智慧。 说了这么多哲学,其实就是想说中医就是中国哲学与临床经验在医学上的应用,中医的源头之作<黄帝内经>看过了,说它是一本哲学书也不为过.就像孙子兵法是道家思想在军事上的应用一样. 实际上,气功,经脉和中医理论之所以难以被广泛接受,认为太玄妙,甚至是迷信,就是因为其基础来源于内省式的实证体验,没有内在体验的人很难认同.中医中的经脉,穴位,脏相等理论皆是如此. 这就好比<老子>一书,一个少年读了,会觉得太玄;而一个阅历丰富的人读了,就会引起巨大的共鸣,认为是一本大智大彗的书. 一个没有喝过茶的人,你无论如何描述茶的味道,他还是不知道茶味到底如何. 至于社会上那么多骗子和庸医,这本不是中医本身的错.中国是中医药的大本营,打着他的旗号骗钱的自然也最多.还有个问题就是中国现在的的中医教育方式很有问题,学标而不学本,当然这和国家的意识形态有关. 论坛上揭露中医药的黑暗面是好现象,但如果因此而偏激的几乎全盘否定,那也是不对的了.
 楼主| 发表于 2009-2-25 10:08 | 显示全部楼层

杨叔子院士谈《老子》

(本文选自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第四卷,原文为“道法自然:科学家和哲学家眼中的《老子》”,是杨叔子院士与涂又光先生在华中科技大学(原华中理工大学)人文讲座上的演讲

今天是我们人文讲座在新千年、新世纪的第一讲,因此,我首先将我最近为欢度新年而填的一首词《浪淘沙》送给大家:“千禧接龙年,昂首云天,扶摇九万击三千。更有明朝圆梦日,阿里山前。‘瑜’字赞名园,美也弥坚。自强不息证青篇,气壮乾坤来问鼎,第一流间。”“瑜园”,大家知道,就是指我们华中理工大学。祝我们的祖国在新的世纪欣欣向荣;祝我们华中理工大学早日达到世界第一流水平;祝我们的同学们在新的世纪不断进步,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多作贡献!(掌声)

今晚的讲座是学生先讲,先生后讲。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我是在涂先生的启发下开始读《老子》的。今天,我把我读的这本《老子》也带来了,上面清楚地记着,1995年12月21日开始,这年我61岁,由于多方面原因,1996年1月2日到3月26日中断了近3个月,到1996年11月10日,读完最后一篇。这期间,我任校长,一天读一篇,共读了三遍。我61岁开始读《老子》,为什么呢?涂又光先生说得好,在基督教世界,几乎每一个人都要读一本书—— Bible,《圣经》;在伊斯兰教世界,也要读一本书——《古兰经》;那么,在我们中国,是不是每一个中国人也要读一本书呢?他说要的。读什么书呢?分三个层次:作为普遍的中国人,要读《老子》和《论语》;作为中国的知识分子,还要多读几本;作为中国的高级知识分子,还要再多读几本。他说,你见过美元吗? 上面有上帝!我特地找来一看,果然如此。上面印有In God,We Trust,上帝与我们同在;硬币Coin上面也是如此!美国的基督教都印到钞票、铸到硬币上去了,可见其深入人心。但是,在我们中国,情况又是怎么样呢?去年(1999)12月上旬,我在广东,大概是6日晚上,我看到某电视台的一个读书节目——这个节目很好,邀请了三位横穿一个大峡谷的勇士,谈他们的体会,谈得非常好。可是最后不太好。最后是这样说的,“我们要有大无畏的气概,不要中国传统的中庸之道!”哎呀!我说这句话糟糕了!(笑)什么叫中庸之道呀?讲的人绝对没有搞清楚,他理解的中庸之道就是像棉花团似的,软弱无力,不求上进,任人欺负。这完全搞错了!这是一个例子。在此之前,11月,在某个城市举办的一个座谈会上,有人告诉我说,中国目前科学技术不发达,中国没有获得诺贝尔奖,关键是中国背了五千年的文化包袱,特别是背了人文的包袱。当时我就表示不同意。我想,大概是你没有将包袱打开来看一看,到底有什么东西?包袱里不可能没有不好的东西,但大量的却是珍宝。如果你不了解五千年的历史,你也绝对不能搞清楚这些珍宝。最近,好些媒体的记者来采访我,都问到一个问题,说最近许多媒体都在谈你,说你规定博士生必须读《老子》和《论语》,有无此事?我说:“查有其事。”我规定1998年入学的研究生要背《老子》,1999年入学的研究生不仅要背《老子》,还要读《论语》,而且要背前七篇。为什么如此重视呢?我想,基督教世界读《圣经》,伊斯兰世界读《古兰经》,为什么中国人对中国的两部源头经典著作《老子》和《论语》就可以一点也不了解呢?更何况是高层次人才!因此,今天应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的邀请,我愿意先作一个发言,抛砖引玉,然后请涂先生作更为精彩的演讲。今天,我想讲五个问题:第一,道与宇宙的本质;第二,世界的两个重要的客观规律;第三,《老子》中的“不争”;第四,《老子》中的“无为”;第五,把《老子》的第三十三章作为新年寄语送给大家。

第一,道与宇宙的本质。

前年(1998)的春天,武汉市举办了一个优秀中学生的座谈会,会上,有一个中学生问了我两 个问题,其中一个问题是,“您对宇宙大爆炸理论是怎样看的?”我就问他:“你是不是想问,宇宙大爆炸之前世界是什么情况?”他说:“对的!”我说:“我知道好学生往往不直接问问题,都是绕着问。”(笑)“我可以告诉你,在宇宙大爆炸之前,世界是‘无’,是什么都没有。”我进一步解释说,“无”不是没有,“什么都没有”不是真的什么都没有,而是一种存在形式,人觉察不到的一种形式。《老子》第四十章早就讲了:“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我还建议他去看一看《老子》第二十五章和第二十一章是怎样描述“无”的。去年(1999)2月上旬,我看到《科学时报》上刊登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8年的科学报告摘要,题目是《科学的未来是什么?》。里面有一段是这么讲的:“大爆炸之前是什么样子?严格地讲,什么都没有,连时间、空间都没有。”我看了,激动得几乎落泪!大家看看,这个讲法,跟2 500年前老子的说法惊人的一致。《老子》第二十五章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寂兮寥兮,就是没有时间、空间。我想,这绝对不是偶然的。我今晚还带来了另一本书,是美国物理学家F.卡普拉写的,题目是《物理学之道》,副标题是《近代物理学与东方神秘主义》。我把有关内容作一个简单的介绍,看看老子讲的、东方哲学与现代物理学,为什么如作者所讲,两者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而且作者断言,“西方的思维、西方的物理学发展,必定要走到东方哲学道路上去” 。这位学者指出:“东方宇宙观的两个基本主题是,所有的现象是统一的、相互联系的,宇宙在本质上是能动的。”他认为:“我们越深入到亚微观世界,越会认识到近代物理学家是如何像东方神秘主义者一样,终于把世界看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相互作用的、其组成部分是永远运动着的一个体系,而观察者本身也是这体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这不是“天人合一”又是什么?《老子》讲的“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不正是这个意思吗?F.卡普拉明确指出:“本书的目的在于通过说明东方智慧的精髓和西方科学在本质上是协调的。”他讲:“科学实验和神秘主义经验之间的相似性是令人惊讶的。”中国的直觉和西方的科学的实验差别“在于观察方式,而不在他们的可靠性和复杂性”。他指出,物理学家们在原子物理学初期面对的自相矛盾的经历正是“真谛隐藏在佯谬之中,这些佯谬不能用逻辑推理来解决,而只能以一种新的认识来理解——当然,这时我们的老师是大自然”。海登堡这么讲,“难道大自然有可能像我们在这个实验中看到的那么荒唐吗?”这里许多荒唐的事情用现代物理讲不通。世界的本原是什么东西呢?F.卡普拉讲,近代物理学再次为我们表明,有形物体不是截然分开的实体,而是和它们的环境不可分开地联系在一起的。它们的性质是根据与世界其他部分的相互作用来了解的。若不是存在着宇宙的遥远部分,我们日常的环境也就无法继续存在下去,我们日常的经验从最小的细节直到宇宙巨大的尺度的特征都是紧密联系的,以至不能指望把两者分开。

我今晚带了一份材料,就是涂先生写的。涂先生在中国文化方面造诣很高,中外兼收,古今并蓄,所以北京大学请他作兼职教授。北大的“环境研究中心”约请涂先生为《中国大百科全书·环境卷》(增订版)增写一条新条文,叫“环境哲学”。涂先生应邀写了这个条文,就是这份材料,他给我看,我觉得他写得非常好,是开创性的论述,奠基性的论述。他认为环境哲学总的出发点,就是“天人合一”。环境与人,本为一体,绝对不能分开。环境哲学有两条最高的原则:第一条,大平等原则,世界万事万物是平等的,不能搞以人为中心;第二条,致中和原则,中庸之道,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不偏,恰到好处,若任何一种超过度量,就是列宁讲的,真理前进一步就是谬误。涂先生在环境哲学上讲的同F.卡普拉所讲的完全一致,同现代物理学完全一致。任何东西都不能和周围环境分开,所以你在这个地方也不能和遥远的宇宙其他部分分开,这也是现代物理学非常重要的一个观点。近代物理学表明,粒子不过是“真空”的一个激发态。“真空”是什么?就是“无”,是“气”,是F.卡普拉讲的“量子场”。F.卡普拉讲,量子场被看成一个基本物理实体,世界本身就是个量子场,是个连续的东西,在某种条件下由于激发能量凝聚成粒子,粒子随着能量的变化时而存在,时而消散。这正是东方宇宙观的基本要素。量子场的基本观点和东方哲学观点基本上是一致的。场是种连续体,它在空间中无处不在,然而,通过它所表现出来的,是不连续的颗粒状结构,这两种对立的结构是以动态的方式统一起来的,物质永不停息地相互转化着。佛经中有句名言,表达了这种既对立概念又融为一体的特征,“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还有“空无自相,约色以明,不碍幻有”。空,就是场;色,就是场的激发态,就是我们通过各种科技手段所能感触到的各种物质吧!场是永恒的,而激发态只是暂时的,“幻有”的,但两者永远处于不断的转化之中。

1990年,这本书出版了第三版,作者在后记中说,经过15年,他更加坚信他的基本观点是正确的。我把这本书给了一些物理老师看,他们讲,近年来物理学的进展更证明了F.卡普拉的基本观点是非常正确的。我读这本书,总的感受是,东方的直觉哲学思维与西方的实证科学所得出的结论殊途同归。因此,我们不能忽视中国先哲们的智慧。了解我们源头文化,不仅使我们认识到祖先的伟大,深深地挚爱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与优秀的民族文化,而且与现代相结合,与科学相结合,更可使我们对世界的本原有一个更加正确的认识,使我们在攀登科学的高峰时有一个更为正确的思维。

第二,世界的两个重要的客观规律。

    客观世界有两个非常重要的规律,一是“相反相成,物极必反”,一是“守弱居柔”。“相反相成,物极必反。”这是基本的规律,违反不得。世界上的事物就是如此。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个方面。这一点,《老子》书中所讲,比比皆是。所谓中庸之道也就是要求事物处在发展的恰当程度,要“允执厥中”,“不如守中”,否则,就会走向反面。《老子》第四十章讲得好:“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唐朝开国的时候,有一位非常出名的宰相,叫魏征,他给唐太宗写了一个奏疏—— 《谏太宗十思疏》,告诫唐太宗要处理好十种关系。这十种关系充分说明了事物“相反相成,物极必反”的关系。他告诉唐太宗,你做一件事,一定不要过头,欲望要有限度。在我们生活中,可以说,到处都存在着“相反相成,物极必反”的现象。在美国的阿拉斯加州,原来狼很多,鹿也很多,狼是吃鹿的,为了保护鹿,当地人就把狼杀光了,结果鹿也不行了,为什么呢?因为没有了狼,鹿群里那些老弱病残把草吃光了,强壮的鹿没草吃了,饿得不行。有了狼以后,狼把那些老弱病残的鹿吃了,强壮的鹿才有草吃。于是只好把狼重新放回去,鹿才又繁殖起来。所以,涂先生认为环境哲学的基础就是“天人合一”,它有两个原则,一是大平等原则,一是致中和原则。既要讲平等,又要讲中和。关于“物极必反,相反相成”,《老子》中讲了很多。如第五十八章讲“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第二十四章讲“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第二十二章讲“曲则全,枉则正,洼则盈,蔽则新,少则多,多则惑。”例子多的是!“守柔居弱。”《老子》书中很多地方谈到这一点,强调要自觉置身于柔弱的地位,处事要低调,办事要节俭。柔弱胜刚强。如第二十八章,“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 ”,“知其荣,守其辱”;第五十九章,“治人事天,莫若啬”;第六十六章讲,“江海 所以能为百谷王,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人,必以言下之;欲先人,必以身后之”;第七十六章讲,“坚强处下,柔弱处上”;还有“哀兵必胜”等等,多的是!为什么老子要如此强调守柔居弱呢?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看,柔与弱能量最小,因而也是最稳定的,最有前途的。在原子结构中,电子处于最内层。为什么?能量最小,因而也最稳定。在控制论中,判断一个系统稳定不稳定的原则之一是,是否存在一个李亚普诺函数。它是什么函数?是二次幂的函数。什么是二次幂的函数?是能量函数。所以线性系统或非线性系统是否稳定,就看它的二次幂函数是否存在,看看能量是不是最小的。我们机械学院的师汉民教授研究切削加工,他发现,切屑流动方向是阻力最小的方向,也是切削消耗能量最小的方向。我还可以举一个例子,在模具的设计中,应考虑到模具里面的材料是向流动阻力最小的方向流动的。可以说,世界上的事物都包含一点,能量越小,守弱,事物越稳定。材料是如此,世界上天然材料的结构中,特别是生物体的材料结构,都是最节省的。最典型的是蜜蜂窝,六角形,是最省材料的结构。信息也是如此,在自然界,信息的储存与传递,消耗最少的能量与材料,得到最大的信息量。例如,精子和卵子的结合,非常之小,但却包含了人的一生的全部信息,人的10万个基因与30万万个碱基对的信息,全都在里面。应该说,“守柔居弱”正是“相反相成,物极必反”这一规律的重要体现。

第三,不争。

    老子讲不争,并不是说要消极软弱,没出息。所谓不争,有两重含义,一是在一定的场合下,例如讲,在人民内部,要“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要不争,要和谐一致,没什么好争的,“利而不害”,“为而不争”。但更为重要的含义是,不争是为了更好地去争。《老子》一再声明,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怎么不争?“不争”是争的一种最优策略。不争,可以使自己保持在一种较为弱小的地位,使自己还有上升和发展的空间。用现在体育界的话说,就是“一切从零开始”,也就是说,要把自己放在一个新的位子上,在这个新的位子上,你是零,你最低,所以你还会继续发展。你们读一读《老子》的第六十八章,“善为士者”、“善战者”、“善胜敌者”、“善用人者”,都不争,即“不武”、“不怒”、“不与”、“为之下”。为什么?他们是内行,是“善者”,懂得以“不争” 以达到“莫能与之争”的目的。相反,如果你把自己总是放在最高峰,很可能你马上会掉下来。有人讲,《老子》明明白白讲了,他的“三宝”之一是“不敢为天下先”,这与我们时代的要求“敢为人先”完全相反。我想,如同有人批判“不争”一样,这些人没有从整体上看,没有深入看。《老子》一再讲,“后其身而身先 ”,“欲先民,必以身后之”,而且还明白讲了,“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显然,“不敢为天下先”,即是“不争”,是老子的“为天下先”、“争”得有策略,也可以说是列宁所讲的“退一步,进两步”的策略吧!所以,我认为“不争”就是让事物在达到发展的高峰后,转移到一个新域,在此域中处于低点,也就是它开始了新的阶段,从最低点开始,因此还可以向上发展。你看,“天之道,不争而善胜”。显然,不争最终是为了更好地去争,其实就是“守柔居弱”,“相反相成”。

第四,无为。

无为绝对不是讲不做事情,无为的目的是为了无不为,正如不争是为了更好地去争一样。《老子》第六十四章讲,“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圣人的欲、学、工作,都是“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很明显,这里所谓无为,就是要遵循客观规律。自然就是客观世界的运动规律,无为就是让自然按自己的规律去运动,而人不去妄加干涉。《老子》讲,“不知常,妄作,凶。”常,即自然规律。比如人体有心,有肺,有胃,有肠子,等等。可大脑并没有去管每分钟心要跳多少下,肺要呼吸多少次,胃要摩擦多少次,肠子要蠕动多少次,但它们配合得很好。如果人要大脑下命令,每分钟心跳多少次,肺呼吸多少次,肠子蠕动多少次,胃收缩多少次,那人就要出问题了!

最近,我在香港理工大学讨论网上制造问题。所谓网上制造,就是通过网络互联,我在这里设计,你在那里加工,他在另一个地方装配。而且,往往是设计、加工、装配都不只有一个企业,不只在一个地方,加工更是如此。因此,要用计算机通过网络将所有的地方与企业连接起来。现在网上制造最大的问题是联网问题,也就是如何协调的问题。比如说,有50家企业联合制造一个产品,制造中的问题这50家企业如何协调?当然要有一个中央协调机构。是不是所有问题都要交中央机构协调呢?不可能!怎么办呢?向生物学习,根本的一条,就是不要做违背客观规律的事情。各家企业都要有自律,重要问题交中央机构协调。其实,一个国家,一个省市,一个单位,如何管理,又何尝不是如此!

正因为如此,“无为”还可以指导管理工作。大到国家、省市的管理,小到学校的管理,怎么管?就是管该管的事,不该管的就不要去管。我曾经向青年教师推荐过一篇文章,唐朝的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诗人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这篇文章的字数我点过,471个字,不包括标点符号,正负误差不会超过三个字。这篇文章既有很好的管理思想,也有很好的教育思想,写得非常好。文章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郭橐驼是什么人;第二部分,谈郭橐驼如何种树;第三部分,引申到如何管理老百姓;第四部分,结论。橐驼者,骆驼也,驼背之谓也。郭橐驼以种树为业,树种的特别好,成活率高,长得茂盛,果子也结得特别多,熟得特别早,没有人能赶得上他。别人问他原因,他讲了一个“八字方针”:“顺木之天,以致其性”;也就是说,要按照树木的客观生长规律来种树,使树的本性得到很好的发展。郭橐驼种树时,根要舒展,树要种正,土要故土,土不能太紧也不能太松,这才能种得好。有人种树,根是卷起来的,土被换成别的土,土打得要么太紧,要么太松。有人对树又太关心了,早晨看看,晚上摸摸,生怕它活不了,摇一摇,晃一晃,甚至把皮剥开看一看。(笑)表面上是在爱护它,关心它,实际上,是害了它。又有人问郭橐驼,把你种树的方法用来管理老百姓,如何?他回答说,我是种树的,不懂如何管理老百姓。但我看乡干部管老百姓,表面上是爱护老百姓,实际上是害了老百姓。为什么这样讲呢?这些干部一会儿喊:“起来起来,上级有命令,赶快育秧!”一会儿又喊:“起来起来,上级有命令,赶快耕田!”一会儿又喊:“起来起来,上级有命令,赶快收割!”一会儿命令早早缫丝,一会儿命令早早纺线,一会儿要养鸡养鸭,一会儿要教养孩子。一会儿击鼓命令集合,一会儿鸣金出工。干部喊个不停,老百姓累得要死,连饭也吃不上,哪里谈得上休养生息呢?只能是又累、又饿、又病!想想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年代,我们的农村又何尝不是如此?柳宗元最后得出结论,管理一个地方,要顺着事物的本性,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三皇五帝中的舜如何管理的呢?孔子讲:“无为而治者,其舜也欤!”我们办教育,管学校,最根本的是育人,是按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学生,在总的要求下,一个大原则是“因材施教”,充分重视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这里就是“无为”,无违学生的个性。没有个性的健康发展,没有独立思考,没有独立人格,哪会有什么创新能力的培养?哪会有创新人才?“不知常,妄作,凶。”妄作,就是按主观意志办事,这样,必招凶险。因此,老子讲不争,讲无为,就是强调要遵循客观规律。不争、无为,实际上都是“道法自然”的表现。

第五,《老子》的第三十三章。

最后,我把《老子》第三十三章送给大家,这是极富人生哲理的一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己知彼,才是明智;而且了解自己比了解别人更为重要;“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胜己胜人,才能强有力;而且战胜自己比战胜别人更为关键。“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中心意思是要强迫自己按客观规律办事,不要过头,也不要不及。“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永不迷失自己的目标与定位才能长久;肉体虽然死亡,但精神长留人间,这样的人才真能永存人间。这样,也可算达到“道法”,达到“自然”,达到“人法自然”吧! 我这个学生刚好讲了一个小时,下面有请涂先生作更为精彩的演讲(长时间的掌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5-1-22 17:45 , Processed in 0.029300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