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查看: 5194|回复: 12

诵读真经真典,开启大慧大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2-4 22: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诵读真经真典,开启大慧大智 在推广实践经典诵读的时候就要注意掌握一个特点,孩子们八岁之前都是纯粹的先天阶段,对于“经”的知识接受是复印机式的。但是到了八岁以后,特别是换了乳牙以后,后天的智识系统就大量的开始启动了,这个启动,有个转换期,八岁到十五岁就是一个转换期。也就是从自己人生的先天直觉认知,转向经验思维认知,后天智识逻辑推理认知的这样一个发育阶段。这个发育阶段,如果我们既能够将能量提供给他,将如何做人的品格教育规范他,两者结合的很好,那么等到了十六岁,他自己就能够很顺利的校正自己的人生了。顺利通过我们现在教育学上和心理学上所说的孩子们的一个不稳定期,危险期,青春危险期,实际上他都可以顺利渡过的。 我们原来的教育只是比较机械式的教育,是根据现代的一些研究得出来的智观科学性的教育,而不是进入到每个人心灵当中,捕捉到那个直觉和灵感,以及精神领域营养的教育。因为每个人实际上是两套系统,一个是肉体系统,再一个是精神系统,精神系统需要的营养是一种德性能量,这在《黄帝内经》当中就早已经揭示过了,天赐人是五德能量,大地给我们的是五谷的能量,天德养的是我们的精神,地谷养的是我们的形体。只有同时把精神的能量和营养我们肉体的能量同时都获得了,那才能够说你这个人的性命真健康了。生命健康实际上包括着精神健康和肉体健康两个方面,但是营养的来源是不同的,身心领域的营养在十六岁以前完全是一个积累的过程,这个积累过程而且还是悄然无知的,人的后天智识不进入先天系统,是感知不到这个能量逐步的积累的,积累到十六岁仓库就满了,如果十六岁以后人们没有办法主动去获得营养精神系统能量的话,那么每七年、八年就会消耗掉六分之一的仓库储备,女性到了四十八岁就消耗光了,男性到了六十四岁也消耗光了。 我们古人在揭示精神层面的营养和肉体层面营养这一方面,他们已经达到非常高的境界中。可能有些人不相信,认为不可能,古人说的这些都不见得。实际上《黄帝内经》里面还有个记载,我不知大家看过没有,黄帝早就说过,地球是浮在宇宙空间的。你想想看,在那个时代,五千年前为什么古人会知道地球是浮在宇宙空间的“大气举之”?而且知道这个地球是球形的,古人说过天圆地方,地球外面还有一个肉眼看不到的一个方格子罩着地球?以前儒家就乱解释,就说古人这些说法都是胡说八道,实际上古人早就观察到了地球是圆的而且浮在宇宙空间。古人既然能观察的这么细致,想想他们当时的那个水平,没有现代科技的仪器,他们凭什么?他们就是凭自己的大智慧,而大智慧怎么获得呢?那就是需要精神营养。我们抓住孩子们的德慧智教育,规范他的品德,品格,提高他德性的能量,那么他的慧性就能提升,他后天智识就能够丰富,结合起来就会使每个孩子在德慧智教育中获得一个完美的升华,使我们整个民族的人文精神面貌发生根本的改变。 我们来看一看历史,在唐代要求人人都诵读经典,无论仕俗,也就是说读书人,当官的,还是老百姓人手一册《老子》五千言,要凭你诵读他来取仕,不光是读其他的经文,或者说“书”。这个《老子》也列入了教育的重点之一,国家教育将《老子》的纳入,并且作为重点突出起来,那么也就惠泽整个民族,使当时众多的文学、诗歌、散文以及科技方面都达到了一个非常鼎盛的时期,民族的创造力也进入了一个巅峰,出现了一个百国来朝的景象。实际上这里面的潜移默化作用,我们应用现代的生物学,医学方面的研究,科学成果再返归到历史的源泉当中去解释,都还是可以理解的。 转载于http://www.03330.cn/
 楼主| 发表于 2009-2-4 22:09 | 显示全部楼层
11岁男孩在北大表演正背倒背老子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02日02:42 新京报 李洪彬正在背圆周率。他除了痴迷背诵古文外还能背诵圆周率。本报记者袁峰摄   本报讯(记者耿小勇 实习生吴晓晶) 一名11岁男孩,将《老子》81章倒背如流。近日,这位名叫李洪彬的五年级小学生在北京大学电教中心表演了正、倒背诵《老子》81章。   主持人一声“开始”,李洪彬双目微闭,口中念念成诵:“《老子》第1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当背到第1章最后一句“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时,他沉吟了一下,说道:“倒背。”随口又背过去了:“门之妙众,玄又之玄……”原来他又要将《老子》81章倒着背诵。   李洪彬的父亲称,儿子李洪彬去年对古文产生浓厚兴趣,就开始逐个背诵《老子》、《弟子规》、《大学》、《中庸》、《论语》、《易经》等经典古文,现在又开始背诵《新概念英语》课文。“我背诵时就好像照着大脑里的一张图念下来,没有你们想的那么难。” “我背诵时就好像照着大脑里的一张图念下来,没有你们想的那么难。” 请大家注意这句话,我认识的一些超记忆者都是这样的,我认为历史上的神童也是这样记忆的,他们脑子里有台“复印机”,自然存在着,照读就可以了,我们大人千万不要灌输笨的有为方法,提示他观想就可以了。 李 洪彬到背老子.jpg (10.18 KB)
附件 20080325_d33b55b19fa938545845WFV11xXzG5te.jpg (10.73 KB) 2008-7-16 12:49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三七养生加入

x
 楼主| 发表于 2009-2-4 22:13 | 显示全部楼层
六龄稚童诵读《德道经》令人感动(连载中)

http://bbs.daode.biz/viewthread.php?tid=9449&extra=page%3D1
 楼主| 发表于 2009-2-4 22:3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是上面的孩子有什么独道之处,八岁以下的孩子读经典都能观到经文中的字,我们大人千万不要灌输笨的有为方法,提示他观想就可以了。
方法很简单,让孩子先背熟《德道经》45章觀眇和第一章论德章(在熟读时,最好是让孩子指着书上的字读,有助于孩子认字)后,再让孩子诵读时微闭上眼睛读(为什么要微闭上眼睛读呢?,小目也)这两章,《德道经》45章觀眇(帛书甲本中是觀“眇”,而不是“妙”,就是告诉大家如何觀)中也告诉了大家开启慧性之门的方法。微闭上眼睛诵读有利与身心的清净,心和身整体、全部地溶置于经典之中,孩子在微闭上眼睛诵读时,能清楚的观到经文中的字,有时是间体字,有时是繁体字会自动出现,孩子们脑子里有台复印机,自然存在着,让您的孩子试试看,孩子们诵读经典能达到孔子提出的诵诗读书,与古人居;读书诵诗,与古人谋的最高学习境界。

熊春锦先生 校正版《德道经》德篇    第一章 論德(38)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①;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②。

    上仁爲之,而无以爲也;上義爲之,而有以爲也。上禮爲之,而莫之應也,則攘臂而乃之③。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泊也,而亂之首也④。

    前識者,道之華也,而愚之首也⑤。

    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泊⑥,居其實,而不居其華。故去皮取此⑦。

    ①德:《說文》:德,升也。品格與能量升華。《經典文字辯證書》:“春秋說以人十四心爲德。”德字由雙人傍,十、四、一、心五部分組成,意爲德乃一心爲眾人做到十種善行,遵守非禮勿言、聽、視、行,四項行爲準則。《黄帝内经·灵枢》:“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炁也”。揭示德的生命能量性。  句義:上德是居道“无”而用德“一”,淳德一尚未樸散成五德,所以有德。

    ②无:《段註》:“蓋其義謂上通元始,故其字形亦用元篆上母於一”。王筠《句讀》:“此說字形也。元在二之下,无之一豎撇通於二之上,故雲然”。无即道之象意,此乃全篇用“无”而不用“無”的原因。但古文“无”與“無”通假近義。故應靈活把握。  句義:下德狀態,德一已經樸散爲五,爲防止繼續丟失而修德,所以不言其有德。

    ③攘臂:捋起袖子,露出胳膊。  乃:通行本作“扔”。乃,出詞很難。語氣出口困難的樣子。  段義:上仁是本性的善,自然流露;上義則需教化遵從。上禮如果沒有上仁上義的支撐和信德的基礎,就需要振臂疾呼,即使如此也難長期守住。

    ④泊:不厚也。有淺淡之義;亦通“薄”。通行本作“薄”。後句同。  首:通行本作“始”。首,既含“始”義,同時在性命之學中,心爲神臟,腦爲神腑。首含腦義,司意識,用腦不用心則愚。心主禮德火明,禮德失則陰意擅主腦中意識。故用“首”不用“始”較妥。

    ⑤愚:《說文》:从心从禺。禺,猴屬,獸之愚者。愚與智相反義。  段義:人類在失道以後,必然按照失德、失仁、失義、失禮不同社會階段下滑,隨著忠信的嚴重喪失,亂象頻生,也就進入最後的愚智時代。

    ⑥居:《說文》:居,蹲也。从尸,古者居从古,俗居从足。金文字形,象人曲脛蹲踞形。居住,處於,當,占等義。尸,《說文》:陳也,象臥之形。古文中尸不僅有屍(今簡體同尸)體之義,亦有神像、神主之義;古時祭禮中亦代表死者受祭的活人。通行本作“處”。

    ⑦皮:甲本殘缺,乙本爲“皮”。通行本作“彼”,作“皮”更接近原意的膚淺、表面、淺薄。  段義:所以有志於身國德道復興的人,要把握住信德厚實之土,忠信不惑;把握住智德陽水,棄陰水的愚。才有復興德道的希望。

    〖註音〗

    攘:rǎng音壤;

    乃:nǎi音奶;

   泊:bó 音伯;

    愚:yú 音娛。

   【繁簡對照】

    論(论),

    爲(为),

    義(义),

    禮(礼),

    應(应),

    後(后),

    亂(乱),

    識(识),

    華(华),

    實(实);

    書(书),

    無(无)。


第四十五章 觀眇(1)
    道,可道也,非恆道也①。

    名,可名也,非恆名也②。

    无,名萬物之始也③。

    有,名萬物之母也④。

    故恆无欲也,以觀其眇;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噭⑤。

    兩者同出,異名同謂;玄之有玄,眾眇之門⑥。
    ①句义:道的象意爲“○”爲“无”,即数的“0”。古文道字,由首寸會意。道是宇宙形成之前就存在的,不可名状的物质、能量和环境。她生成并长养著宇宙万物(包括人),貫穿於萬事萬物,萬物亦皆含有道性的物質。道雖是強名之,但以道路之道名之,義在人當遵行,並可實踐獲得與道合一的境界;道雖不可用語言表述清楚,但可以領悟及部分性地闡釋,並且可以傳播於他人,故曰可道。  恆:長久,常也。古文恆从月,由心由舟在天之間上下往返而會其意。心以舟施。漢代因避皇諱而將經中“恆”字改爲“常”。 非恒道:要用无爲思识才能感格致知,不是后天的意识理念。不是普通的道理及所遵行的道路或法則。   也:《說文》:“也,女陰也”。古體“也”形似女陰,生生不息之義也。通行本作“道可道,非常道”。

    ②名:對道的命名、定義,用後天的意識能夠掌握的理念,強名稱其爲道。通行本作“名可名,非常名”。  句義:道,超越後天意識認知的範疇,需要用无爲思識進行觀察體悟。道的命名,是強名,而不是一般的、普通的命名。

    ③句義:无,即是天地萬物尚未誕生出現前的先天的、不可名狀的,無法用意識充分表述的“无”和“○”狀態。“无”與“○”即道的象喻。“无”是萬物初始的道性物質能量形態。參見第四章註③。  萬物:通行本作“天地”。“天地”亦萬物之一。

    ④句義:有,指道動化生德一,虛无生萬有,母於德一。道誕生宇宙萬物,最初是進入有名的德“1”狀態,道用德一生萬有,成爲萬物生化長養的根源,生成之慈母。在有名狀態中,道形成“無形”和“有形”,“炁”與“器”兩種形態共存。

    ⑤恆:通行本作“常”。  欲:泛指後天有爲意識心念。  眇:通妙,一目小也。美好,年少、幼小;神妙,精微,奧妙,巧妙。通“渺”,遼遠,遙遠,高遠;高,高於。《管子·水地》:“察於微眇”。通行本作“妙”。  噭:《禮記·曲禮》:毋噭應。噭應,高聲呼應。在此則指微妙如呼喊聲,一現即逝,應及時把握它的稍縱即逝。通行本作“徼”。  段義:明德體道,應當常在沒有後天有爲意識活動和幹預的狀態下,運用无爲思識仔細體悟和觀察其中的妙象。當處於後天有爲意識活動爲主時,注意隨時捕捉和發現稍縱即逝的微妙現象,及時進入无爲思識狀態進行體悟和實踐。

    ⑥玄:《說文》:“玄,幽遠也。象幽而入覆之也。”隱蔽而深遠。黑而帶有赤色叫玄。象幽暗而有物覆蓋著。玄指高維空間的現象,突破太極双重弦线才能觀察到的现象统称之爲玄象。  有:與“又”古相通。  此段甲乙本同。通行本作“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段義:道與名,无與有,眇與噭都源出於道○和德一。名稱雖然不同,但所反應的實質都是道和德。把握太極陽魚弦線和太極陰魚弦線,知白守黑地突破這兩重玄,從太極中央突破,使太極複歸於德的“⊙”態和道的“○”態。這個突破點,就是淳德歸道之門。

    〖註音〗

    眇:miào音秒;噭:jiào音叫;毋:wú音吾。

    【繁簡對照】

    觀(观),恆(恒),萬(万),兩(两),異(异),謂(谓),眾(众),門(门);陰(阴),體(体),復(复),並(并),諱(讳),書(书),義(义),遠(远),聲(声),響(响),應(应),縱(纵),禮(礼),鳴(鸣),與(与)。

 楼主| 发表于 2009-2-4 22:35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2-4 22:3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要想真正的读懂圣贤们的书,开启大慧大智,必须要先学习圣贤们的学习方法,老子的"眾眇之門",孔子的诵诗读书,与古人居;读书诵诗,与古人谋的学习方法都是我们必须要掌握的.至道无二理,妙法皆相通。都值得我们研究、继承和应用,使中华道德文化的承传,步入健康发展之路而兴国家旺民族,再创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辉煌。


孔子提出的诵诗读书,与古人居;读书诵诗,与古人谋的学习方法,孔子在学琴的故事中进行了实践.

《史记 孔子世家》(原文)

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曰:“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也。”
发表于 2009-2-5 09:56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谢谢您!
发表于 2009-11-2 11:26 | 显示全部楼层
请实践孔子的诵诗读书,与古人居;读书诵诗,与古人谋的学习方法的朋友牢记熊先生的教诲




与圣人居与圣人谋现象的正确把握和爱护
编者按:在孩子们进行德慧智经典诵读过程中,很多孩子都出现了与圣人居,与圣人谋的现象。对此,熊春锦先生做了较为详尽的解答,现节选整理于下,望诸位同仁都能了解其机理,把握其原则,有的放矢的做好教学实践。
在真正的经典诵读过程中,特别是类的诵读中,由于中富含能量性,这种能量的大量摄入,使诵读者极其容易出现一种称之为与圣人居以及与圣人谋的自然现象。与圣人居,就是类似于上面实例中的看到的圣人图像;与圣人谋,就是类似于上面实例中的听到圣人的教导,或者用心灵与圣人直接交流。
与圣人居,与圣人谋,在经典诵读中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的现象。即使是讲过子不语,怪力乱神的孔夫子,也曾经说过:诵诗读书,与古人居;读书诵诗,与古人谋。的名言。而且,孔子学琴的故事中,也记载着他自己通过学琴而实现与古人居的深切体验。所以,这类现象,在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教育中,是一种客观存在,既非神奇莫测,也并非怪异另类,而是人类本来就拥有,却又因退化而丧失的一种生理机能。我们应当以平常心待之,客观而正确地加以引导。因为这类现象就是古人强调的一种开慧过程,是实现天人合一境界必须经历的阶段。人们应当正确对待,并且加以爱护和正确的引领。才是孩子、家庭、民族、国家之福。
与圣人居,与圣人谋的实现,十分珍贵和来之不易。正如这位同学所反应的情况一样,在老年养福的生命阶段中,即使是运用数年甚到几十年的辛勤努力,也很可不及于幼儿养性生命期,或者少年养正生命期中,孩子们数天努力的效果。从修真生理学的角度分析而言,幼儿期优胜于少年期,少年期又较青年期容易重新激活和恢复。成人期和老年期的重新激活率和恢复机能性,全都远远低于幼儿期和少年期。
是否能够开启和具备与圣人居,与圣人谋的生理功能,开启这种慧性,具备这种慧命。这与人类大脑颅底中央内的松果腺体是否发生钙化密切相关。根据外国医学界的研究和观察的结论,他们认为:人类的慧眼机能,是通过透明体状的松果腺而实现的。但是,人类的松果腺体,在人们发育到七岁以后,就完成了钙化过程,绝大多数人的松果腺体,就不再具有透明性,因此人类的大多数,如果未能掌握正确的方法进行实践,那么终生也是难以具备慧眼功能的,只有极少数人,可能因为某些原因而不会发生钙化,或者因为机缘巧合而重新激活了松果腺体。但些实例都是稀之又稀,少之又少的现象。
现代人类的松果腺体,并不像古人那样,钙化迟而且钙化速度缓慢,古人还保持着主动修身,运用方法去延缓这种现象的出现。现代人,七岁前一般都已经逐步钙化成非透明体或者半混浊体,只有人们主动或者被动获得质量纯正,量级较高的天德地气能量进入体内,并且重新作用于这一区域以后,才可能使它由钙化转化成纤维化,然后再重新透明化,具备透明体性质,发挥出凸突镜功用,从而重新激活和恢复它的生理机能。
松果腺体是否能够重新转为透明,而且像眼球的晶体一样,具备凸突镜的功用,其一,需要人体内具备较为充沛的精和气的能量,人体内的精气神三宝具足,才能扼制住松果腺体钙化的必然趋势,以及扭转其已经钙化的现象。其二,是人们需要掌握正确的方法,科学合理地运用精气神的能量,使能量作用于松果腺体重新激活的途径和目的地之中。只有这两项前提同时具备者,才可能使松果腺体的机能失而复得,丧而重生。
上面数例以及其它大量反应上来的在胎婴养虚幼儿养性以及少年养正三阶段生命期进行德慧智经
典诵读的事例之中,我们已经收集了不少这类出现与圣人居与圣人谋的现象。在众多的典型事例中,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的共性现象,那就是:诵读富含道光德能能量的经典,同时采用内求法的诵读方法,这是降低松果腺钙化率,或者重新激活松果腺,实现与古人居,与古人谋,益智开慧的良好途径之一。
发表于 2009-11-2 11:27 | 显示全部楼层
内求,也就是内观。人类在出生以后,如果无人教导,那么双眼在一生之中,都只会去外视、外观、外求,消耗体内的精气神,而很难进行内观聚敛精气神。通过上面数例的现象中,全都是采用了观心诵读"的方法,从而出现了与圣人居,与圣人谋的现象。由此可见,内视、内观,观中丹田,最容易使诵读经典时产生的能量,沿着中脉上升,直入颅底而重新激活大脑此处的松果腺体,使慧眼重开。从生理学的角度分析,绝大多数幼儿和少年,他(她)们的松果腺体,钙化的时间都并不是太久,或者这种钙化形成的状态还并未固化,所以比较容易重新激活,消除钙化状态。而人们一旦越过了少年生命期的十五岁以后,松果腺体的钙化就进入了固体化状态,年龄越大,这种钙化的固体化就越致密,从而使它的软化与重新激活变得更为艰难。只有修之身,其德乃真进入到了真正的金水分形,抽坎填离以后,才有可能重新激活它的机能。
由此可见,人类的慧眼机能,是一种客观存在,只是由于内求法的罢黜丢失,外求法的独尊专制,才使得慧明者越来越稀少,慧盲者反而在社会中占据了绝大多数,慧盲者的话语权逐步取得了决定权,而慧明者的话语权相反逐步在历史中丧失。因此,对于能够实现与圣人居,与圣人谋的经典诵读者而言,也就存在着一个自我保护慧根,慧眼,慧心的客观问题。人类的慧性,是远比直觉和灵感更上乘得多的先天机能,是实现天人合一的基础和阶梯。对于人类慧性的保护,老子早在他的五千中就作出了谆谆告诫:知者弗言,言者弗知。实现了与圣人居,与圣人谋的人,一定要注意守口如瓶,知而不言,慧而不用,只用于修之身,要秘而不宣,视为平常。切莫谈玄论奇,说异言怪,轻言那些慧盲者无法相信的事和物,景与象极其有害。轻言妄论的人,十分不明智,损智伤慧,最终会丧失慧明所知,甚至身败名裂。在几千年社会长河历史的进程中,社会上早就形成了许许多多的一些潜规则,在这些潜规则中,就有一条不成文的戒律,这个戒律那就是:只可以私下相信某些事物的客观性,但是绝不能公开承认或者宣传这种存在性。否则必然会成为众矢之的。既使你掌握着真理,但是你可并不会享有话语权。只有知者弗言,才能独善其身。
在道德急骤滑坡的今天,社会上有这样一句话比较带经典性:爱情啊,就象是鬼,相信的人多,遇到的少。在人们的信德崩溃以后,五德尽失,真爱与真情自然也就成了世间的稀有珍品,可遇而不可求。但是,我们要注意,这句话中所谓相信的人多,也绝对不是真正的相信,那只是一种寻奇搜异的好奇心而已,人们早已经被利益蒙蔽了心智,如果不是其亲身经历真爱真情的洗礼,或者大白天撞鬼被作弄而大病一场,那么他们还是绝对不肯真正去相信的。遇到的少与产生的少,其理是相同的。
所以,为了保护孩子们的慧根,对于那些在经典诵读过程中,产生和出现了与圣人居与圣人谋现象的人,不论是本人还是家长或者教师,千万要以爱心为重,爱护孩子们的慧根。不要向孩子们探求其中的秘密,不要追问其中的为什么,不要因想多知而多问,也无须武断地否定与阻断孩子们的慧观。如果将慧观能视作平常事而待之,则最为上佳之选。要让孩子对于的现象,塞其悶,閉其門,不谈不说众妙之门里边的任何事情与现象,默默地保持住和其光,同其尘,与圣人同光,保持住经常性地同在,常沐道光。还要与大道的法则同运,象大道的道生之而德畜之,渗透于尘世万物之中而无声无息,毫不张扬,默默自运。后其身而身存。玄同不异常,这是正确对待与圣人居,与圣人谋现象的法则。也是正确开慧益智必需恪守的原则。如果违背这些保护慧性的法则,就会既害己也损人,更不利于道德根文化中修之身其德乃真,修身事业的复兴。因此,应当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发表于 2009-11-3 13:2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9 得一 的帖子

请问得一师兄,哪儿有完整的《德道经》版本?!
发表于 2009-11-3 20:26 | 显示全部楼层
您好!这里有    http://www.daode.biz/html/jingdian/dedaojing/20041202/132.html
                      http://www.daode.biz/html/jingdian/dedaojing/20041202/133.html
拼音版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三七养生加入

x
发表于 2009-11-4 12:2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1 得一 的帖子

下载了,谢谢您!
发表于 2009-11-8 15:0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2 沙沙1131 的帖子

不用客气.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4-11-25 08:09 , Processed in 0.03227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