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查看: 9098|回复: 35

与大家共同学习《了凡四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2-27 21: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了凡四训》
                                 (明)袁了凡  著      净庐主人  译
                                              第一篇    立命之学
      
       余童年丧父,老母命弃医业学医,谓可以养生,可以济人,且习一艺以成名,尔父夙心也。
      
       我童年就失去了父亲,老母亲命我放弃科举去学医,说学医可以养活自己,还能治病救人,并且学成一门技艺以博得声名,是你父亲的夙愿。



        后余在慈云寺,遇一老者,修髯伟貌,飘飘若仙,余敬礼之。语余曰:子仕路中人也,明年即进学,何不读书?余告以故,并叩老者姓氏里居。曰:吾姓孔,云南人也。得邵子皇极数正传,数该传汝。余引之归,告母。母曰:善待之。试其数,纤悉皆验。余遂起读书之念,谋之表兄沈称,言:郁海谷先生,在沈友夫家开馆,我送汝寄学甚便。余遂礼郁为师。

        此后我在慈云寺遇见一位老者,长须飘拂,形貌伟岸,飘逸如仙,我很恭敬地向他行礼问候。老人对我说:“你是仕途中人啊,明年就能考中秀才,为什么不去读书呢?”我告诉老者原委,并请问老者的姓氏府居。老人回答:“我姓孔,是云南人氏,得到邵康节先生《皇极数正传》,天数应该传给你。”我延请老人到家里,并向母亲禀告。母亲要我善待老人。屡次试验老人的命数占卜,全都纤毫不差地应验。我于是起了重新读书的心念,与表兄沈称一同协商谋划。表兄说:“郁海谷先生在沈友夫家开学馆教学生读书,我送你去借读,很方便。”我于是拜郁先生为师读书准备应考。



       孔为余起数:县考童生,当四十名;府考七十一名,提学考第九名。明年赴考,三处名数皆合。

        孔先生为我起数占卜童生考试的结果为:县考能得第十四名,府考能得第七十一名,院考能得第九名。第二年去考,三次结果都与孔先生预测的吻合。


        


[ 本帖最后由 shahe 于 2008-12-28 10:26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8 10:28 | 显示全部楼层
        复为卜终身休咎,言:某年考第几名,某年当补廪,某年当贡。贡后某年,当选四川一大尹,在任三年半,即宜告归。五十三岁八月十四日丑时,当终于正寝,惜无子。余备录而谨记之。
        孔先生又为我占卜一生的祸福,说:某某年能考第几名,某某年乡试能考取廪生,某某年会试能考中贡生;此后某年,能当选四川一个地方的知县,在任三年半后,就应离职还乡;五十三岁的八月十四日丑时,寿终正寝,可惜没有子嗣。我一一抄录下来默记在心。


        自此以后,凡遇考校,其名数先后,皆不出孔工所悬定者。独算余食廪米九十一石五斗当出贡;及食米七十余石,屠宗师即批准补贡,余窃疑之。
        从此以后,每次遇到考试,其名次先后都为孔先生所算定。唯独算我当廪生食廪米九十一石五斗时当选为贡士,而当我食米七十多石的时候,学台屠宗师就批准我补选为贡生,我私下心里有些疑惑。


        后,果为署印杨公所驳,直至丁卯年,殷秋溟宗师见余场中备卷,叹曰:五策,即五篇奏议也,岂可使博洽淹贯之儒,老于窗下乎!遂依县申文准贡,连前食米计之,实九十一石五斗也。
        结果后来还是被代理长官杨公驳回了,直到丁卯年,学台殷秋溟宗师见我在考场中的答卷,叹息道:“五篇策论,就是五篇上奏朝廷的奏议啊。怎么能让渊博通贯的儒生,垂老于书窗之下呢?”于是就依准县学的申请文书部我为贡生。至此连同以前的廪米加起来计算,正是九十一石五斗。


       余因此益信进退有命,迟速有时,澹然无求矣。        我由此更深信升沉都由命定,早晚都有时节,也就淡然不去妄求了。


        贡入燕都,留京一年,终日静坐,不阅文字。己巳归,游南雍,未入监,先访云谷,会禅师于栖霞山中,对坐一室,凡三昼夜不瞑目。
        补贡后我进入北京国子监,在京城停留一年,整天只是静坐,并不读书求进。己巳年,我到南京贡院游学,没去贡院前,先去栖霞山拜访云谷禅师。两人同在一室相对静坐,三昼夜没有合眼。


        云谷问曰:凡人所以不得作圣者,只为妄念相缠耳。汝坐三日不见起一妄念,何也?
        云谷禅师问我道:“凡夫所以不能成为圣贤,就因为妄念缠缚。你静坐三日,不见起一丝妄念,为什么能做到这点呢?”


        余曰:吾为孔先生算定,荣辱生死,皆有定数,即要妄想,亦无可妄想。        我回答说:“我一生的命运都被一位孔先生算定了,荣辱生死,都是定数,就是想要妄想,也没有什么可妄想的了。”


        云谷笑曰:我待汝是豪杰,原来只是凡夫。
        云谷禅师笑道:“我以为你是个豪杰,原来你也不过是个凡夫啊!”


        问其故?曰:人未能无心,终为阴阳所缚,安得无数?但惟凡人有数;极善之人,数固拘他不定;极恶之人,数亦拘他不定。汝二十年来,被他算定,不曾转动一毫,岂非是凡夫?
        我问为什么这麽说,禅师答道:“人如果做不到无心,就一定会局限在阴阳二气中,怎么会没有定数?但是只是普通人会完全被命数限定;大善的人,命数固然不能限定他,大恶的人,命数也不能限定。你二十年来都被孔先生算定,但你并没有转动分毫,怎么能说不是凡夫呢?”


       余问曰:然则数可逃乎?曰: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诗书所称,的为明训。我教典中说:求富贵得富贵,求男女得男女,求长寿得长寿。夫妄语乃释迦大戒,诸佛菩萨,岂诳语欺人?
        我听后问道:“照您这麽说,命数难道可以逃脱吗?”禅师回答说:“命是由自己掌握的,福是由自己求来的。《诗经》、《尚书》中都这样说,的确是英明正确的训导。佛教典籍中也说,‘求富贵得富贵,求男女得男女,求长寿得长寿。’妄语是佛陀的大戒,佛菩萨难道以妄语来欺诳人吗?”

[ 本帖最后由 shahe 于 2008-12-28 10:38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8 10:35 | 显示全部楼层
        余进曰:孟子言:求则得之,是求在我者也。道德仁义,可以力求;功名富贵,如何求得?
        我进一步问道:“孟子说,求而能得到,由于所求的在我内心。道德仁义在于内心,可以力求;功名富贵,由命运决定,我怎么能求得呢?”


       云谷曰:孟子之言不错,汝自错解耳。汝不见六祖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求在我,不独得道德仁义,亦得功名富贵;内外双得,是求有益于得也。若不反躬内省,而徒向外驰求,则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内外双失,故无益。
        云谷禅师说:“孟子的话并没有错,只是你理解错了。你不见六祖惠能大师说吗: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不离自性,即是福田——《六祖坛经•行由品》),从内心觅求,不单能求得道德仁义,也能求得功名富贵,那就是内外双得,求对于得到是有帮助的;如果不能返回自身省察内心,而一味地向外驰求,那就如孟子说的:‘求之有道,得之有命’,内外双失,寻对于得到就没有意义。”


        因问:孔公算汝终身若何?余以实告。云谷曰:汝自揣应得科第否?应生子否?
       禅师于是问我:“孔先生算你一生命运怎么样啊?”我据实禀告。禅师说:“你自己以为该得功名吗?该有子嗣吗?”


        余追省良久,曰:不应也。科第中人,类有福相,余福薄,又不能积功累行,以基厚福;兼不耐烦剧,不能容人;时或以才智过人,直心直行,轻言妄谈。凡此皆薄福之相也,岂宜科第哉。
        我反思省察良久,回答说:“两者都不应该得到。因为能考中科第的人,一般都有福相,而我福薄,却不能累积功德以赢得厚福;而且不能忍耐烦扰,也不能包容;有时因为自己才智过人就轻率鲁莽行事,言谈随意率性。凡此种种,都是福薄的表征,怎么适合考中科第呢?”


        地之秽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无鱼;余好洁,宜无子者一;和气能育万物,余善怒,宜无子者二;爱为生生之本,忍为不育之根;余矜惜名节,常不能舍己救人,宜无子者三;多言耗气,宜无子者四;喜饮铄精,宜无子者五;好彻夜长坐,而不知葆元毓神,宜无子者六。其余过恶尚多,不能悉数。
       “地有肥力才好生长,水如果太清就没有鱼能生存;我过分喜好清洁,这是应该无子的第一个理由;和气培育万物,而我易发怒,这是该无子的第二个理由;仁爱为生发不已的根本,残忍为不育的根由,我爱惜自己的冥界,常做不到舍己救人,这是该无子的第三个理由;多言耗气,这是该无子的第四个理由;喜好饮酒,这是该无子的第五个理由;我喜好彻夜长坐,而不知道保精育神,这是该无子的第六个理由。其余还有很多过恶,无法一一列举。”

[ 本帖最后由 shahe 于 2008-12-28 10:38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8 11:27 | 显示全部楼层
        云谷曰:岂惟科第哉。世间享千金之产者,定是千金人物;享百金之产者,定是百金人物;应饿死者,定是饿死人物;天不过因材而笃,几曾加纤毫意思。
        云谷禅师说:“岂止功名由自己的福德决定。世间能享有千金资产的,一定是千金的人物;享有百金资产的,一定是百金的人物;应该被饿死的,一定是饿死的人物;天命不过因每个人的福泽而实行,何曾掺杂丝毫意念和思想?”


       即如生子,有百世之德者,定有百世之子孙来保之;有十世之德者,定有十世子孙保之;有三世二世之德者,定有三世二世子孙保之,其斩焉无后者,德至薄也。
      “就拿生子来说,有百世福德的人,就必定有百世的子孙来保有;有十世之福德的人,就必定有十世的子孙来保有;那些子嗣断绝的人,就是福德最薄的了。”


        汝今既知非。将向来不发科第,及不生子相,尽情改刷,务要积德,务要包荒,务要和蔼,务要惜精神。从此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此义理再生之身也。
       “你既然已经知道过错,就把向来不该考中科第以及不宜有自私的过恶,尽数改正洗刷;一定要积德,要包容,要和气仁爱,要顾惜精神。从前种种,如同昨日死去;今后种种,犹如今日新生,这就是义理再生之身啊。”


        夫血肉之身,尚然有数;义理之身,岂不能格天。太甲曰:天做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孔先生算汝不登科第,不生子者,此天作之孽,犹可得而违;汝今扩充德性,力行善事,多积阴德,此自己所作之福也,安得而不受享乎?
       “血肉之身,尚且有其命数,义理之身,难道就不能改变天命吗?《尚书•太甲》中说:上天注定的罪孽,可以脱免,自己造的罪孽,就无法逃脱了。《诗经》中说:圣贤的语言合乎天命,应该自己求得福泽增长(无念尔祖,聿修厥德。永言配命,自求多福。——《诗经•大雅•文王》)。孔先生算定你不能登科第、没有子嗣,这是上天给你的祸愆,但仍可以改变。你今后若能扩展德行心性,勉力行善,多积阴德,就是你自己修得的福泽,怎么会不能享受呢?”

[ 本帖最后由 shahe 于 2008-12-30 12:24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8 16:51 | 显示全部楼层
        易为君子谋,趋吉避凶;若言天命有常,吉何可趋,凶何可避?开章第一义,便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汝信得及否?
        “《易经》是为君子谋划以趋吉避凶的,如果说天命无法更改,吉怎么能趋向,凶又怎么能避免呢?《易经》开篇就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我这些话,你能信得过吗啊?”


        余信其言,拜而受教。因将往日之罪,佛前尽情发露,为疏一通,先求登科;誓行善事三千条,以报天地祖宗之德。
        我相信禅师说的,礼拜领受教导。于是将以往的罪过,在佛像前悉数发露出来。又写了一通疏文,先求能考中科第,誓愿做三千件善事,以报答天地祖宗的恩德。


        云谷出功过格示余,令所行之事,逐日登记;善则记数,恶则退除,且教持准提咒,以期必验。
        云谷禅师拿出一个记录功过的表格给我看,命我把所做的事情,按天数记录下来。如果做了善事,就记多少数,如果做了恶事,就减多少数。并且还教我持诵准提咒,期望登科第的愿望一定实现。


         语余曰:符箓家有云:不会书符,被鬼神笑;此有秘传,只是不动念也。执笔书符,先把万缘放下,一尘不起。从此念头不动处,下一点,谓之混沌开基。由此而一笔挥成,更无思虑,此符便灵。凡祈天立命,都要从无思无虑处感格。
        禅师又对我说:“符箓家常说,不会画符,则被鬼神嗤笑。这其中有秘传,只是不动念而已。拿起笔画符的时候,先放下心中一切纷扰,一念不起。从念头不动的当下,点下一笔,称为混沌开基,在由此一笔一气挥成,过程中没有丝毫的思虑,这样的符才能灵验。与此相类,凡是祈求上天立命,都要从无思无虑处感通推究。”
   

         孟子论立命之学,而曰:夭寿不二。夫夭与寿,至二者也。当其不动念时,孰为夭,孰为寿?细分之,丰歉不二,然后可立贫富之命;穷通不二,然后可立贵贱之命;夭寿不二,然后可立生死之命。人生世间,为死生为重,曰夭寿,则一切顺逆皆该之矣。
       “孟子议论立命的学问时说:‘夭寿不二,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如能尽心行善而明了天命,则无论短命与长寿都没什么不同。短命和长寿本来是最不同的事情,但是当妄念不动时,谁短命谁长寿呢?再细分来说,了知丰盈与歉少在根本上没什么不同,就可以立富贵的命;了知穷困与通达没什么不同,就可以立生死的命。人生在世间,唯有生与死是最重大的事情,说夭寿,就等于包括了一切顺逆祸福的境遇。”

[ 本帖最后由 shahe 于 2008-12-30 12:24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8-12-30 12:19 | 显示全部楼层
        至修身以俟之,乃积德祈天之事。曰修,则身有过恶,皆当治而去之;曰俟,则一毫觊觎,一毫将迎,皆当斩绝之矣。到此地位,直造先天之境,即此便是实学。
       “说到‘修身以俟之’,那是说积累善德祈求上天。之所以说‘修’,是因为身行有缺点及恶事,都应当戒除而摒弃不再做;说‘俟’,意即哪怕有一毫觊觎、一毫寻求的念头,都应当彻底斩绝。心行能达到这种境界,可以说已经直达天命未成的境界,这个就是最真实的学问。”


       汝未能无心,但能持准提咒,无记无数,不令间断,持得纯熟,于持中不持。到得念头不动,则灵验矣。
       “你尚未能达到没有妄念的无心境界,只要持准提咒,不要数念了多少,不要间断,念得精纯熟练,在念的时候没有念咒的念头执着,在没有执着念咒念头的状态中持念,能达到妄念不生,就会很灵验了。”


        余初号学海,是日改号了凡;盖悟立命之说,而不欲落凡夫窠臼也。从此而后,终日兢兢,便觉与前不同。前日只是悠悠放任,到此自有战兢惕厉景象,在暗室屋漏中,常恐得罪天地鬼神;遇人憎人毁我,自能恬然容受。
        我起初取号为学海,从这天起就改为了凡。意思是了悟立命的学问,再不愿意落入凡夫为命运所局限的窠臼中了。从此以后,每天都很警惕清醒,觉得与以前完全不同。以前不过悠悠忽忽每天放任,至此则是一派戒惧清醒警惕的景象,即便在暗室破屋中,也常怕得罪天地鬼神,遇到有人憎恨毁谤,很自然能安然容纳接受。


        到明年礼部考科举,孔先生算该第三,忽考第一;其言不验,而秋闱中式矣。
       到了第二年参加礼部的科举考试,孔先生预测我该考第三,忽然考了第一,他的话没有被应验,秋天的会试也考中了举人。


        然行义未纯,检身多误;或见善而行之不勇,或救人而心常自疑;或身勉为善,而口有过言;或醒时操持,而醉后放逸;以过折功,日常虚度。自己巳岁发愿,直至己卯年,历十余年,而三千善行始完。
        但是反省起来,我善心还不精纯,身行也还有很多过错:有时候遇到该行善事的时候做得不够果敢;有时候虽然救了人但心中仍有疑惑,有时候身体虽然勉力行善,但饮酒后就放逸了;所犯的过错与所行的善事相抵以后,很多时日都等于是虚度。从己巳年发愿起,直到己卯年,历经十多年才完成了三千件善事。


        时方从李渐庵入关,未及回向。庚辰南还。始请性空、慧空诸上人,就东塔祠堂回向。遂起求子愿,亦许行三千善事。辛巳,生男天启。
        当时正跟随李渐庵入关,来不及回向。庚辰年回到南方,才请性空、慧空两位有道的大和尚在东塔祠堂做了回向。于是再发起求子嗣的愿,也许愿做三千件善事。辛巳年,生下儿子天启。


       余行一事,随以笔记;汝母不能书,每行一事,辄用鹅毛管,印一朱圈于历日之上。或施食贫人,或买放生命,一日有多至十余圈者。至癸未八月,三千之数已满。复请性空辈,就家庭回向。九月十三日,复起求中进士愿,许行善事一万条,丙戌登第,授宝坻知县。
        我每做一件善事,就随时用笔记下来。你母亲不会写字,她做一件善事,则用鹅毛管在日历上印一个红圈。或者给贫苦人施舍食物,或者活物放生,她有时一天能印十多个圈,到癸未年八月,三千件善事已做满。于是又请性空等大德在家里做回向。九月十三日,又发起求中进士的愿,许以行善事一万件,后于丙戌年考中,做了宝坻的知县。
      

         余置空格一册,名曰治心编。晨起坐堂,家人携付门役,置案上,所行善恶,纤悉必记。夜则设桌于庭,效赵阅道焚香告帝。
       我预备了一本空白册子,命名为“治心编”。每天早上起来坐公堂,家人拿去交给守门的差人,放在桌上,所做的善事恶事,不分大小都详细记录。晚上就在院子里摆张桌子,仿照赵阅道那样焚香祷告天帝。

[ 本帖最后由 shahe 于 2008-12-30 12:25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8-12-30 12:19 | 显示全部楼层
      汝母见所行不多,辄颦蹙曰:我前在家,相助为善,故三千之数得完;今许一万,衙中无事可行,何时得圆满乎?
       你母亲见做善事不多,就皱着眉头说:“我以往在家里,帮助你做善事,所以三千件善事容易完成,现在许愿要做一万件善事,在衙门里又没有什么善事可做,什么时间才能圆满完成呢?”


       夜间偶梦见一神人,余言善事难完之故。神曰:只减粮一节,万行俱完矣。盖宝坻之田,每亩二分三厘七毫。余为区处,减至一分四厘六毫,委有此事,心颇惊疑。适幻余禅师自五台来,余以梦告之,且问此事宜信否?
        夜间忽然梦见一位天神,我对天神说在衙门里善事很难做完,天神说:“就减粮这一件事,就完成了一万件善事。”当时宝坻县,每亩地收租二分三厘七毫,我做了一些努力,减到一分四厘六毫,确实有这件事,但很惊异的是天神竟也知道。恰好幻余禅师从五台山来,我把梦境告诉了他,并且问他梦境可信不可信。
   

       师曰:善心真切,即一行可当万善,况何县减粮、万民受福乎?吾即捐俸银,请其就五台山斋僧一万而回向之。
       禅师说:“如果善心真切,即便一件善事也可抵挡一万件,更何况你减了全县的钱粮,使数万百姓受到福泽。”我于是捐出俸禄银子,请禅师在五台山供养一万僧人斋饭并且做了回向。


        孔公算予五十三岁有厄,余未尝祈寿,是岁竞无恙,今六十九矣。书曰:天难  ,命靡常。又云:惟命不于常,皆非诳语。吾于是而知,凡称祸福自己求之者,乃圣贤之言。若谓祸福唯天所命,则世俗之论矣。
        孔先生算我五十三岁就有命难,我不曾祈求过寿算,这年却什么事也没有,而现在已经活到六十九岁了。《尚书》上说,上天很难相信,命运也没有一定,这些都不是骗人的话。我由此知道,凡称祸福都是由自己求得的,就是圣贤的语言;凡说祸福都是有上天注定的,则是世俗的论调而已。


        汝之命,未知若何?即命当荣显,常作落寞想;即时当顺利,当作拂逆想;即眼前足食,常作贫窭想;即人相爱敬,常作恐惧想;即家事望重,常作卑下想;即学问颇优,常作浅陋想。
        你的命运,尚不知道怎么样?即便命里应当荣贵显达,也要常作落寞想;即便时运非常顺利,也要当作遭受拂逆想;即便眼前衣食丰足,也要常作贫困简陋想;即便他人对你爱戴敬重,也要常作恐惧想;即便出身名望很重的世家,也要常作卑下想;即便学识渊博,也要常作浅陋想。
      

        远思扬祖宗之德,近思盖父母之愆;上思报国之恩,下思造家之福;外思济人之急,内思闲己之邪。
       从远要想发扬祖宗的德行,往近要想遮隐父母的过愆;从上要想报答国家的恩典,往下要想为家庭造福;从外要想救济家人的济困,往内要想摒弃自己的恶邪。



    务要日日知非,日日改过;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于自是;一日无过可改,即一日无步可进;天下聪明俊秀不少,所以德不加修、业不加广者,只为因循二字,耽搁一生。
    一定要时时知道自己的不对,天天能改正过错;如果一天不知道不对,那就一天安于自是的境地;一天没有改正自己的过错,那就一天没有进步。世间聪明杰出的人不少,之所以品德没有树立,功业不够广大,就是被“因循”两个字耽误了一生啊。




    云谷禅师所授立命之说,乃至精至邃、至真至正之理,其熟玩而勉行之,毋自旷也。
    云谷禅师传授的立命之说,那是最精纯、最深邃、最真实、最正大的道理,一定要熟练玩味而勉力行持,千万不要自我放逸而虚度光阴啊。


[ 本帖最后由 shahe 于 2008-12-30 12:51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8-12-30 14:2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篇        改过之法
        
        春秋诸大夫,见人言动,亿而谈其祸福,弥不验者,左国诸记可观也。
        春秋时期很多大夫,仅凭观察一个人的言语行为就能断定他的祸福,没有不应验的,这在《左传》、《战国策》等史书记载中都可以看得到。

        大都吉凶之兆,萌乎心而动乎四体,其过于厚者常获福,过于薄者常近祸;俗眼多翳,谓有未定而不可测者。
       大抵说吉凶的征兆,萌发于心念而由身行引动,非常厚道的人常受到福泽,就过分刻薄的人就常接近灾祸。一般世俗人的眼光多有遮蔽,就说祸福没有什么一定,不可预测。


        至诚合天,福之将至,观其善而必先知之矣。祸之将至,观其不善而必先知之矣,未论行善,先须改过。
        诚到极点就与天道相和,如果福泽降临到一个人的头上时,观察他的善行就一定预先知道了;而灾祸要降临时,看一个人不善的言行也一定可以先知道。你期望获得福泽而远避祸殃,未论及行善之前,必须改正过错。


        但改过者,第一,要发耻心。思古之圣贤,与我同为丈夫,彼何以百世可师?我何以一身瓦裂?耽染尘情,私行不义,谓人不知,傲然无愧,将日沦于禽兽而不自治矣;世之可羞可耻者,莫大乎此。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以其得之则圣贤。此改过之要机也。
        改过的要点:第一,要发起惭愧和羞耻的心。想想古来的圣贤,跟我一样同为大丈夫,他们为什麼能成为百代的师表,而我为什麼身败名裂?耽染于世俗情欲,私下常做不义的事情,却骄傲毫无惭愧心,就会一天天沦为禽兽却懵然不知晓,世间最可羞可耻的事,没有比这更大的了。孟子说:知道羞耻对人太重要了。因为知耻可能成为圣贤,不知耻则会沦为禽兽。所以这是改过最切要的关键啊。


        第二,要发畏心。天地在上,鬼神难欺,吾虽过在隐微,而天地鬼神,实鉴临之。重则降之百殃,轻则损其现福,吾何可以不惧?
        第二,要发起敬畏的心。天地在上,鬼神难以欺瞒,我们所犯的过失虽然隐蔽而细微,而天地鬼神实际亲临鉴知。所犯的过错如果很重则将给我们种种灾祸,如果很轻也会损减福德,我们怎麼能够不畏惧呢?


       不惟此也。闲居之地,指示昭然;吾虽掩之甚密,文之甚巧,而肺肝早露,终难自欺;被人觑破,不值一文矣,乌得不懔懔?
        不仅如此,即使我们独处的地方,别人看得也很清楚;我们虽然掩盖得很隐秘,掩饰得很巧妙,而真实的内心早已显露无疑,终究不能自欺;一旦被人看破,则分文不值,能不格外警惕吗?


       不惟是也。一息尚存,弥天之恶,犹可悔改:古人有一生作恶,临死悔悟,发一善念,遂得善终者。谓一念猛厉,足以涤百年之恶也。譬如千年幽谷,一灯才照,则千年之暗俱除;故过不论久近,惟以改为贵。
        不仅如此,只要一口气还在,即便天大的过恶,仍有机会悔改。古人有一生做恶事,临死时悔悟,发了一丝善念就得善终的。所谓一念猛厉,就足以涤除百年的过恶。比如千年的幽谷,才点亮一盏灯,千年的黑暗就驱散了。所以不论是以往还是新犯的过恶,贵在能够悔改。

         但尘世无常,肉身易殒,一息不属,欲改无由矣。明则千百年担负恶名,虽孝子慈孙,不能洗涤;幽则千百劫沉沦狱报,虽圣贤佛菩萨,不能援引。乌得不畏?
         但是世间无常,肉体很容易殒灭,一口气上不来,即使想改过也没法改了。明显的果报是千百年担负着罪恶的名声,后辈即便是孝子慈孙,也没法洗除;幽冥的果报则是千百劫沉沦在地狱,即使佛菩萨等圣贤,也没有办法援手接引。又怎麼能不畏惧呢?


[ 本帖最后由 shahe 于 2008-12-30 14:29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8-12-31 13:0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须发勇心。人不改过,多是因循退缩,吾须奋然振作,不用迟疑,不烦等待。小者如芒刺在肉,速与抉剔;大者如毒蛇啮指,速与斩除,无丝毫凝滞,此风雷之所以为益也。
       第三,要发起勇猛的心。人们不能改正过恶,多是因为因循和退缩;我们必须奋发振作,不要迟疑,不要等待。小的过错如同芒刺刺进肉里,要立即拔出剔除;大的罪恶就像毒蛇咬住了手指,要立即斩断抛弃,不能有丝毫的犹豫,这就是《易经》中为什麼由风和雷的卦象组成益卦了。


        具是三心,则有过斯改,如春冰遇日,何患不消乎?然人之过,有从事上改者,有从理上改者,有从心上改者;功夫不同,效验亦异。
        只要具备了上面三种心,则能有过就改,如同春天冰雪遇到了太阳,还怕不能消除吗?但是人的过恶,有从事相上去改的,又从道理上去改的,有的要从心中去改,入手的功夫不一样,效果和证验也不同。


        如前日杀生,今戒不杀,前日怒,今戒不怒;此就其事而改之者也。强制于外,其难百倍,且病根终在,东灭西生,非究竟廓然之道也。
       比如以往杀生,现今戒了不杀,以前发怒骂人,现在戒了不发怒,这都是从事相上去改过的。从外因去强制不犯,难度有百倍之巨,而且病根仍旧还在,东边压下去,西边又出来了,不是从根本上廓清的方法。


        善改过者,未禁其事,先明其理,如过在杀生,即思曰:上帝好生,物皆恋命,杀彼养己,岂能自安?且彼之杀也,既受屠割,复入鼎镬,种种痛苦,彻入骨髓;己之养也,珍膏罗列,食过即空,蔬食菜羹,尽可充腹,何必戕彼之生,损己之福哉?
       善于改过的人,在没有禁止事相前,先明白其中的道理。比如犯了杀生的过恶,就思量,上天喜好滋育万物,万物都眷恋自己的生命,杀他的命来养活我的命,自己的心怎么能安呢?而且在杀害生命的时候,被杀的活物不但要遭受屠割,而且还要在锅中烧煮,重重的痛苦,痛彻骨髓;而用以养活我的时候,即便山珍海味罗列桌上,吃过也就空无痕迹,蔬菜素食,都可以填充肚腹,何必要既损害它物的性命,又减损自己的福报呢?


        又思血气之属,皆含灵知,皆我一体,纵不能躬修至德,使之尊我亲我,岂可日戕物命,使之仇我憾我于无穷也?一思及此,将有对事伤心,不能下咽者矣。
        再想想一切有血气的动物,都含有灵知,都与我并无两样,纵使不能修身达到最高的德行,让它们尊敬亲近我们,又怎么能够每日戕害它们的性命,使它们对我怀有无穷无尽的怨气呢?一想到这些,就会对着食物伤心而不忍心下咽。


        如前日好怒,必思曰:人有不及,情所宜矜;悖理相干,于我何与?本无可怒者。
       比如以往喜欢发怒,就要思量:他人有做得不够的地方,在情理上是可以包容的,违背情理去苛求,对我又有什么好处呢?本来就没有什么令人发怒的。


        又思天下无自是之豪杰,亦无尤人之学问,行有不得,皆己之德未修,感未至也。吾悉以自反,则毁谤之来,皆磨练玉成之地,我将欢然受赐,何怒之有?
        又思量天下没有自以为是的豪杰,也没有教人怨恨的学问,目标没能达成,都是自己德行不够、感通不够的缘故。我一一都返从自身找原因,那么遇到毁谤,都是磨练品格使之完善的机会,我将欢喜纳受,又有什么可怒的呢?


        又闻谤而不怒,虽谗焰薰天,如举火焚空,终将自息;闻谤而怒,虽巧心力辩,如春蚕作茧,自取缠绵;怒不惟无益,且有害也。其余种种过恶,皆当据理思之。此理既明,过将自止。
        再者如果听到毁谤而不发怒,即使诋毁的话说到天上去,就如同举着火把烧空一样,最终还会自己熄灭;如果听到毁谤就发怒,即使费尽心思极力辩驳,不过像春蚕作茧,自己缠缚自己。发怒不仅没有好处,还有损害啊。其他的种种过恶,都应当依据这些道理去思虑。这些道理明白了,过恶自然就息止了。

[ 本帖最后由 shahe 于 2008-12-31 13:10 编辑 ]
发表于 2008-12-31 13:13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收藏了,跟着你的进度一块学
 楼主| 发表于 2008-12-31 15:17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楼上鼓励!我买了印刷本《了凡四训》,看完以后感觉不错,为了让更多的兄弟姐妹看到,也为了加深理解,每天抽时间在电脑上敲一些,现在女儿也自告奋勇来帮忙,呵呵,蛮好的!
 楼主| 发表于 2008-12-31 15:19 | 显示全部楼层
何为从心而改?过有千端,唯心所造;吾心不动,过安从生?学者于好色、好名、好货、好怒,种种诸过,不必诸类寻求;但当一心为善,正念现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如太阳当空,魍魉潜消,此精一之真传也。过由心造,亦由心改,如斩毒树,直断其根,奚必枝枝而伐,叶叶而摘哉?
        什么叫做从心里改过呢?过恶有多种多样,都是由心造作的,我的心念不动,过从哪里产生呢?修学的人对于好色、好名、好财、好怒,没必要一类一类寻找根源,只要一心一意行善,时刻保持正念,邪念自然就污染不了。就如同太阳悬在天空,鬼魅自然消失不见了。这是《尚书》所说“惟精惟一”的真传啊。过恶是有内心造作的,也应从内心改正,如同斩除有毒的树木,直接从根上斩断它就好,何必一个枝干一个枝干砍伐,一片一片叶子摘除呢?


       大抵最上者治心,当下清净;才动即觉,觉之即无。苟未能然,须明理以遣之;又未能然,须随事以禁之;以上事而兼行下功,未为失策。执下而昧上,则拙矣。
        大抵说来,最上等的改过是整治心念,当下就能清净,恶念刚一萌动就能省觉,一省觉就自然消失。如果达不到这点,就要靠明晓事理来遣除恶念。如果这还达不到,那就要从事相来禁止做恶事了。从最上等的治心下手的同时又在事相上止恶,这不算失策;如果仅仅在事相上用力而不明白治心明理的道理,那就不算明智了。


        顾发愿改过,明须良朋提醒,幽须鬼神证明;一心忏悔,昼夜不懈,经一七、二七,以致一月、二月、三月,必有效验。
       但是发愿改过,明中需要好朋友监督提醒,暗中则要鬼神来做证明。心念精诚地去忏悔,昼夜都不懈怠,经七天、十四天乃至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一定会有效果和证验。


       或觉心神恬旷;或觉智慧顿开;或处冗沓而触念皆通;或遇怨仇而回嗔作喜;或梦吐黑物;或梦往圣先贤,提携接引;或梦飞步太虚;或梦幢幡宝盖,种种胜事,皆过消罪灭之象也。然不得执此自高,画而不进。
        或者觉得心旷神怡;或者觉得智慧豁然开朗;或者处理繁忙纷乱的事务而心智畅通无滞;或者遇到冤家仇人而转怒为喜;或者梦见突出脏东西;或者在梦中见到过往的圣贤来提携接引;或者梦见在虚空中飞奔;或者梦见幢幡宝盖等种种庄严之具,凡此种种,都是过消罪灭的征兆。但也不能执着这些好的征兆而自傲,局限自己停步不前。


        昔遽伯玉当二十岁时,已觉前日之非而尽改之矣。至二十一岁,乃知前之所改,未尽也;及二十二岁,回视二十一岁,犹在梦中。岁复一岁,递递改之,行年五十,而犹知四十九年之非,古人改过之学如此。
        古代贤者遽伯玉在他二十岁的时候,就觉得以往所有过恶都全部改掉了。到了二十一岁,才知道以前的过恶,仍没有改尽;到了二十二岁,反省二十一岁,仍然活在迷梦中。一年一年过去,到了五十岁的时候,仍然发觉过去四十九年的过恶没有改尽。古人改过的学问就是这样。


        吾辈身为凡流,过恶猬集;而回思往事,常若不见其有过者,心粗而眼翳也。
        我辈身为凡庸之流,过恶如同刺猬身上的刺一样遍布全身。可是回想往事,似乎常常不觉得有什么过恶,这都是心太粗而眼睛被蒙蔽的结果啊。


        然人之过恶深重者,亦有效验;或心神昏塞,转头即忘;或无事而常烦恼;或见君子而赧然消沮;或闻正论而不乐;或施惠而人反怨;或夜梦颠倒,甚则妄言失志;皆作孽之相也,苟一类此,即须奋发,舍旧图新,幸勿自误。
        然而人如果过恶深重,也有果报的证验;或心神暗昧堵塞,遇事转头即忘;或者虽然没什么事却常常无端烦恼;或者看到有德行的人感到羞愧沮丧;或者听到正大的言论不开心;或者给他人恩惠反而招致埋怨;或者梦中乱七八糟,甚至胡言乱语,神志不清,这些都是造作恶孽的征象。如果出现这类情形,就必须要奋发,舍弃过恶力图自新,千万不要自己延

[ 本帖最后由 shahe 于 2008-12-31 15:23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8-12-31 16:2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篇        积善之方
       易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昔颜氏将以女妻叔梁纥,而历叙其祖宗积德之长,逆知其子孙必有兴者。孔子称舜之大孝,曰:宗庙飨之,子孙保之,皆至论也。试以往事征之。
      《易经》上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古代一位颜姓人家将女儿嫁给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只历述他祖宗积德,就预知子孙一定有杰出的人物。孔子称赞舜的大孝,说:在宗庙祭祀他,子孙一定兴盛不衰,都是正确的结论。试举若干往事来证明。


       杨少师荣、建宁人。世以济渡为生,久雨溪涨,横流冲毁民居,溺死者顺流而下,他舟皆捞取货物,独少师曾祖及祖,惟救人,而货物一无所取,乡人嗤其愚。逮少师父生,家渐裕,有神人化为道者,语之曰:汝祖父有阴功,子孙当贵显,宜葬某地。遂依其所指而窆之,即今白兔坟也。后生少师,弱冠登第,位至三公,加曾祖、祖、父,如其官。子孙贵盛,至今尚多贤者。
        杨荣字少帅,是福建建宁人,家里祖上靠摆渡谋生。一次下雨很久,溪水漫涨,洪水冲毁民居,淹死的人顺流漂下来,他人的船只只顾捞取财物,唯独少师的祖父曾祖父只是救人,财物一点也不捞取,同乡的人耻笑他们愚蠢。后来等到少师的父亲出生,家里渐渐富裕起来,有位天神化身为道士对少师父亲说:“你的祖父积了阴德,子孙会富贵荣耀,应该葬在某个地方。”于是就依道士指示的地方安葬了,就是今天的白兔坟。后来生了少师,二十岁就中进士,官做到三公,曾祖父、祖父、父亲都受了追封,官位同他一样。子孙依然显贵兴盛,至今还有很多贤达之士。


    鄞人杨自惩,初为县吏,存心仁厚,守法公平。时县宰严肃,偶挞一囚,血流满前,而怒犹未息,杨跪而宽解之。宰曰:怎奈此人越法悖理,不由人不怒。自惩叩首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哀矜勿喜,喜切不可,而况怒乎?宰为之霁颜。
    宁波人杨自惩,以前在县里当差,心地仁爱厚道,遵守法令,信守公平。当时的县令非常严苛,有一次鞭打一个囚犯至血流满面,而怒火仍难以平息。自惩跪在地上请求县令宽恕囚犯,县令说:“这人实在太过违法悖理,不由得人不愤怒啊。”自惩连忙叩头说:“执政的人失去道义,百姓散漫已久,如果体察他们的情势,应该怜悯而不应高兴,高兴尚且不可,更何况发怒呢?”县令听了,面上露出了笑容。


    家甚贫,馈遗一无所取,遇囚人乏粮,常多方以济之。一日,有新囚数人待哺,家又缺米;给囚则家人无食;自顾则囚人堪悯;与其妇商之。妇曰:囚从何来?曰:自杭而来。沿路忍饥,菜色可掬。因撤己之米,煮粥以食囚。后生二子,长曰守陈,次曰守址,为南北吏部侍郎;长孙为刑部侍郎;次孙为四川廉宪,又俱为名臣;今楚亭、德政,亦其裔也。
    自惩家里很穷,人有所馈赠一概不收,遇到囚犯缺粮食,常常到处设法救济。有一天,几个新来的囚犯没粮吃,而自惩家里也不够了,如果给了囚犯,自己家人就没粮食吃,而如果只顾自家吃又感到囚犯可怜,只好与妻子商量。妻子问:“囚犯从哪里来?”自惩说:“从杭州来。一路忍饥挨饿,面有菜色。”妻子闻言将自家的米撤下来,煮了粥供囚犯吃。自惩的妻子后来生了两个儿子,长子叫守陈,次子叫守址,分别做到了南北吏部侍郎;长孙也做到了刑部侍郎,次孙做到了四川按察使,而且都是名臣;今日楚亭、德政,也是他们的后裔。




    昔正统间,邓茂七倡乱于福建,士民以贼者甚众;朝廷起鄞县张都宪楷南征,以计擒贼,后委布政司谢都事,搜杀东路贼党;谢求贼中党附册籍,凡不附贼者,密授以白布小旗,约兵至日,插旗门首,戒军兵无妄杀,全活万人;后谢之子迁,中状元,为宰辅;孙丕,复中探花。
    以前英宗正统年间,邓茂七在福建领头作乱,读书人和百姓跟随的很多。朝廷起用鄞县人张都宪张锴南征,设计捉拿叛贼,后来又派布政司谢都事搜杀东路的贼党。谢找到了附贼百姓的名册,凡是没有叛附贼党的百姓,秘密授予白布小旗,约好等官兵到的时候,把旗插在门楼上,戒令官兵不要乱杀,从而使一万多人活了命,后来谢的儿子谢迁中了状元,做了宰相,孙子谢丕中了探花。




    莆田林氏,先世有老母好善,常作粉团施人,求取即与之,无倦色;一仙化为道人,每旦索食六七团。目日日与之,终三年如一日,乃知其诚也。因谓之曰:吾食汝三年粉团,何以报汝?府后有一地,葬之,子孙官爵,有一升麻子之数。其子依所点葬之,初世即有九人登第,累代簪缨甚盛,福建有无林不开榜之谣。
    莆田林姓人家,很久以前有位老妈妈好善行,常做粉团布施百姓,有人要就给,毫无厌倦之意。有一个神仙化身为道人,每天早上都去要五六个粉团,老妈妈每天照给不误,三年如一日。神仙知道老妈妈好善的虔诚,于是对她说:“我吃你的粉团三年了,怎么才能报答你呢?你家后面有一片地,如果你百年之后葬在那里,子孙当官受爵的,有一升芝麻那麽多的数目。”后来,老人的儿子按神仙的指点将老人埋葬了,当世就有九人考中进士,累代有功名者甚众,以致福建有“无林不开榜”的民谣。


    冯琢庵太史之父,为邑庠生。隆冬早起赴学,路遇一人,倒卧雪中,扪之,半僵矣。遂解己绵裘衣之,且扶归救苏。梦神告之曰:汝救人一命,出至诚心,吾遣韩琦为汝子。及生琢庵,遂名琦。
    冯太史琢庵的父亲当秀才的时候,有一个隆冬的早晨去学校,路上遇见一人卧倒在雪里,一摸鼻息,已经半僵了,于是解下自己的棉袄给他穿上,并将其扶回家救醒过来。晚上梦见天神对他说:“你救了一条人命,而且出于至诚之心,我派北宋名将韩琦做你的儿子。”等生下琢庵,取名为琦。










[ 本帖最后由 shahe 于 2009-1-2 13:30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9-1-2 16:38 | 显示全部楼层
台州应尚书,壮年习业于山中。夜鬼啸集,往往惊人,公不惧也;一夕闻鬼云;某妇以夫久客不归,翁姑逼其嫁人。明夜当缢死于此,吾得代矣。公潜卖田,得银四两。即伪作其夫之书,寄银还家;其父母见书,以手迹不类,疑之。既而曰:书可假,银不可假;想儿无恙。妇遂不嫁。其子后归,夫妇相保如初。
        台州应尚书,壮年时住在山里读书。夜里群鬼聚集喧闹,常常很吓人,但他毫不害怕。一天晚上听见鬼说:“某某妇人由于丈夫在外很久没有回来,公婆逼她改嫁,明晚她会来这里上吊而死,我就人有人代替了。”应尚书偷偷地卖了一片田地,得了四两银子,又模仿妇女丈夫的笔迹写了一封信,连同银子寄到她家里去。公婆见到书信,因笔迹不像,产生了怀疑,继而又想:信可以是假的,银子总不可能是假的,想来儿子肯定平安无事,就没有再强迫儿媳改嫁。后来儿子果然回来了,夫妇过着团圆美满如初的日子。


        公又闻鬼语曰:我当得代,奈此秀才坏吾事。旁一鬼曰:尔何不祸之?曰:上帝以此人心好,命作阴德尚书矣,吾何得而祸之?应公因此益自努励,善日加修,德日加厚;遇岁饥,辄捐谷以赈之;遇亲戚有急,辄委屈维持;遇有横逆,辄反躬自责,怡然顺受;子孙登科第者,今累累也。
        应公某晚又听到鬼说:“我本来已有替死鬼了,怎奈这个秀才坏了我的好事。”旁边另一个鬼说:“你为什么不报复惩罚他呢?”那鬼说:“天帝因为这个人心地好,已命他做阴德尚书了,我又怎么能祸害他呢?”应公此后更加勉力,善行一天天加修,品德一天天加厚;遇到饥荒年岁,就捐粮食赈灾,遇到亲戚有什么紧急事,就想方设法去帮助;自己遭遇了什么拂逆灾祸,就反躬自责,安然顺受。应公的子孙考中功名的,迄今已经有很多了。


        常熟徐凤竹栻,其父素富,偶遇年荒,先捐租以为同邑之倡,又分谷以赈贫乏,夜闻鬼唱于门曰:千不诓,万不诓;徐家秀才,做到了举人郎。相续而呼,连夜不断。是岁,凤竹果举于乡,其父因而益积德,孳孳不怠,修桥修路,斋僧接众,凡有利益,无不尽心。后又闻鬼唱于门曰:千不诓,万不诓;徐家举人,直做到都堂。凤竹官终两浙巡抚。
        常熟有位徐凤竹徐栻,他父亲本来很富有,偶尔遇到饥荒的年月先捐出租子倡导同县捐粮救灾,又分自己的粮食赈济穷人。夜里听见鬼在门前唱到:“千不诓,万不诓,徐家秀才,做到了举人郎。”一声接一声唱,连夜不断。这年,凤竹果然中了举人。徐父更加努力积德行善,孜孜不倦,建桥修路,施斋僧人,接济穷人,凡是对人有利的事,都尽心去做。后来又听到鬼在门口唱到:“千不诓,万不诓,徐家举人,直做到都堂。”凤竹做官一直做到两浙巡抚才卸任。
        

        嘉兴屠康僖公,初为刑部主事,宿狱中,细询诸囚情状,得无辜者若干人,公不自以为功,密疏其事,以白堂官。后朝审,堂官摘其语,以询诸囚,无不服者,释冤抑十余人。一时辇下咸颂尚书之明。公复禀曰:辇榖之下,尚多冤民,四海之广,兆民之众,岂无枉者?宜五年差一减刑官,核实而平反之。尚书为奏,允其议。时公亦差减刑之列,梦一神告之曰:汝命无子,今减刑之议,深合天心,上帝赐汝三子,皆衣紫腰金。是夕夫人有娠,后生应埙、应坤、应堎,皆显官。
        嘉兴屠康僖公,起初担任刑部主事,亲自住在监狱里,仔细询问每个囚犯的情况,发现了一些无辜下狱的人,屠公不引以为功,秘密向刑部堂官上疏说明实情。后来朝廷审讯的时候,堂官就按照屠公疏文中的语句来审讯囚犯,囚犯心服口服。于是释放了有冤情的十多人,一时间,囚犯们都称颂尚书很英明。屠公继续上疏曰:“御辇之下,尚且有很多冤民,四海之广,百姓之众,哪能没有冤枉的呢?应该每五年就派一名减刑的官员,对冤狱核实平反。”尚书向皇上上疏,皇上恩准。当时屠公也被委任为减刑官下派,夜里梦见一位天神告诉他说:“你命中本来无子,而你减刑的奏议深合天心,上天将赐你三个儿子,都能穿紫带金。”这天夜里夫人便怀孕了,后来生了应埙、应坤、应堎三个儿子,都做了大官。

[ 本帖最后由 shahe 于 2009-1-2 16:40 编辑 ]
发表于 2009-1-2 16:54 | 显示全部楼层
啊,是照书打的啊,赞
我也会努力跟着进度学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4-11-24 03:31 , Processed in 0.028525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