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查看: 4512|回复: 5

自然农作法概要--欢迎指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1-28 18: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由于不懂农业,在仔细看了二遍福冈正信写的《一根稻草的革命》后,才对其所倡导的自然农作法有了个大概的轮廓。该书除了农作法之外,还介绍了该方法的哲学思想、实践历程等诸多方面的内容,自然农作法的介绍有专门的章节,但还有部分内容穿插在其他章节中。另外,该书中所用的土地面积单位、粮食产量单位等均为日本单位,者给读者的理解带来了一定的困扰。因此我就试着将该书中所提及的自然农作法的相关内容作了一下整理,以供参考、修正。
关于单位,1反土地为991.7平方米,约为10公亩(每公亩为100平方米),折约1.5亩;体积单位为袋为所产粮食的容积单位,每袋约为60千克,10袋重约600公斤。以每反十袋的产量看,则折合为亩产400公斤或800斤,高产的达到15袋/亩,也就是亩产1200斤。
以书中的定义,自然农作法就是“采用不耕田、小麦和水稻都同时混播、不使用化肥和农药的农作法”。是一种在不施肥和不耕地的条件下也可以使土壤肥沃的正确的种植方法。
自然农作法具体包括以下几个要点:
一、
种植绿肥、稻麦混播栽培
秋季,大约在10月份上旬左右,当稻子还在地里生长的时候,就将三叶草的种子从稻子的上面播撒下去,播种量为每10公亩500克左右(折每亩约330克)。10月中旬,再播撒麦种(日本早熟品种“日之出”的种子6-10千克)。在一般情况下,如果是在收割稻子的两周前播下麦种,到了割稻子的时候,三叶草和麦子若长至两三厘米以上,就属正常。这样,在(10月末、11月初)割稻的同时也踏踩了麦苗,起到了“镇压”的作用。
稻子脱粒后,则把整根的稻草撒在农田里。在11月中旬以后,再把稻种(6-10克)制成粘土团子播撒在田里。之后,再将干鸡粪按每公亩20-40千克的量撒在地里,整个(次年稻子)播种工作就结束了。
次年5月割麦的时候,虽然会踩伤稻苗,但很快就会恢复。割麦和脱粒之后,再把整根的麦秸撒到田里。当三叶草长势迅猛,稻苗受到影响时,要连续四五天或一周将田中灌满水,抑制三叶草的生长。
6-7月要少浇水,8月以后时常浇些过田水,不要使水在田中停留(每次一周即可)。之后,就可以等候秋季10月的收获了。这就是小麦和水稻混种的一个周期。
具体时间顺序为: 10月上旬在农田的水稻中间播种三叶草,10月中旬播种小麦,10月下旬收割水稻,11月下旬播种水稻,再将整根的稻草直接铺撒在田里。
用时方面:一反田地(约1.5亩)的播种用1-2小时,铺撒稻草和麦秸用2-3小时,除收割所用的劳力外,所有的劳动加在一起,种麦用1个人,种水稻用2-3个人即可。这样,就完成了稻子和小麦的种植。
注:
1、在冬季不耕作、一年二作的北方,如果秋季播下三叶草,第二年春季就能长到二三十厘米高。要是在这种三叶草中播撒下稻种。再浇上水,三叶草将发生腐烂。稻种会在腐烂的三叶草中发芽,在种植水稻上,恐怕没有比此更简单的方法了。
2、如果不采用混播,则在水稻还生长在地里的10月,就把麦种从稻子的头上播撒下去,水稻收割以后,再把稻草铺撒在田里。次年麦子收割前的两个星期左右(约在5月6日前后),将稻种从麦子头上播撒下去。小麦收割后,再把整根的麦秸直接铺撒在地里。

二、
粘土团子的制作
文摘:把稻种(或其它种子)拌在粘土中,浇水搅拌,过筛,再进行半天干燥即可。另外,先将稻种浸湿,然后再往上撒粘土的粉,反复摇动翻滚,也可制成粘土团子。粘土团子的直径为1厘米左右。
笔者注:制作粘土丸子的目的是防止雀鸟等将种子吃掉,因此可以尽量再考虑增加其他的辅助措施,例如做粘土丸子所用到的水中加入黄连,或粘土中加黄连粉、辣椒粉或其他具特殊气味等动物不喜欢的物质(天然的植物或矿物制品),从而保护种子的安全。似乎也可以考虑添加一些益生菌种。当然这些还只是停留在预想的阶段,还有待实践、验证。

三、
铺撒稻草和麦秸
文摘:铺撒稻草和麦秸有助于对付杂草和麻雀。只要把种子播到田里,把稻草和麦秸铺撒到田里,其他问题几乎都可以迎刃而解。铺撒整根的稻草和麦秸, 最好是胡乱地撒在地里。如大量地铺撒稻草,稻芽不容易从稻草的间隙中钻出。而且还易染上病虫害。要将整根的稻草或麦秸不规则地撒在地里,而且要把上一茬的秸秆全部还田。只要用播种机按16.5厘米的准确地播下种子,再认真地铺撒上稻草或麦秸,我保证至少能达到5石左右的产量。
笔者注:稻草或麦秸经过分解重新回归到土地中,因此也就是肥料,只是肥效的释放过程非常慢。现在有种肥料叫控释肥,其实也就是控制、延长肥效的释放过程,从而避免肥料有效成份的非预期流失。肥料的流失一来浪费了资源,另外也污染了环境,破坏了环境的生态平衡,例如水体发生的“水华”、赤潮等现象,就是因为水体富营养化的结果。

四、
理想型水稻
文摘:从叶尖向下数,第三片叶子最长的是好稻子,第二片叶子最长的也是好稻子。理想的稻作只需要在培育稻子的过程中,不要使其过早地粗壮,尽量采取压制的方法,限制其生长。即,1月前播种,长时间不施肥,不浇水,耐心地等待着它缓慢地生长。在水稻生长的前半段时间里,将稻田作为旱田管理,在6月和7月里不灌水,到了8月才少量地让田里留些水。不论是种植水稻还是小麦,只要多增加些茎数,不使其粗壮,就肯定能获得好收成。结1粒米有l平方厘米的叶子就够了。每根茎上长3~4片叶子,就能保证结100粒米。稻高60厘米为宜,并不是说非60厘米不可。粗而高的品种也可获得高产,密植和非密植也可获得高产。种水稻要生产的是米,不是稻草。生产大米的方法,考虑的不是想方设法培育稻秧,使其粗壮,使其结大穗,而是尽量压制稻秧,使其长得矮小,不让其粗壮。这种方法才能获得高产。
笔者注:对水稻的形状我没有什么概念,但是对于文中关于稻草和稻谷的关系我倒是能够理解。这其实就和管理上所提倡的高效一样,效率高了,所需要的资源就降低了,低投入高产出自然是好事;我们在购买商品的时候所追求的高性价比也是同样的道理。至于在水稻的基本营养生长期控制水份,是为了增强其内在的适应性,就像“梅花香自苦寒来”,麦作的“镇压”和“墩苗”,其实也是要在其幼苗期给予一定的挫折,从而有利后期的成长。人也是同样的道理,所以有人说“女孩贵养,男孩贱养”。我们也经常看到从贫困地区出来的学生比城市的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更强,成就更突出。

五、
自然农作法的四大原则
第一是不耕田(不进行耕耘和中耕)
第二是不施肥:在水稻的幼苗期把雏鸭放进水田,随着稻子的逐渐成熟鸭子也不断长大,它们可完成中耕和除草,鸭子的粪还可以作肥料。放养鸭子、鲤鱼、甲壳虾、培养绿肥等就营造出了一个小的平衡状态
第三是不使用农药。不使用农药的前提是培育健壮的作物,造成良好的环境。最重要的是创造一种保护害虫天敌的环境。一开始就不依赖农药是最聪明的做法,而且还会取得更高的产量。在种植水稻方面,对水进行管理,根本改变灌溉方法是实现上述目标的捷径。
第四是不除草: 在两茬作物间不留时间空隙的做法,即在前一作物生长期间播撒后一作物的种子,前一作物收割时后一作物已生长发育。这需要如下几个措施:
A、使作物在杂草旺盛之前就生长起来,相对就抑制了杂草的生长;
B、秸秆覆田:因为遮盖,也同样抑制杂草的生长;
C、选择性种绿肥:作为绿肥的草也可以视为我们希望得到的“杂草”,这是对杂草品种的一种诱导和选择,最终这些杂草的归田起了改善地力的作用。

六、
不同地域的参考、运用与变通
由于福冈正信所处的日本爱媛县伊予约位于北纬33.75°(与中国安徽省宿州、江苏省盐城的纬度大体相近,但是伊予离海较近),年平均气温较低,因此每年为稻麦二作。
根据笔者的理解,不同区域的朋友如果要运用自然农作法的话,应该是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作适当的变通、摸索。一个是作物种类的选择,再一个就是每年轮茬的次数确定,以便更好地平衡发挥地力和保护田地生态良性循环之间的关系。对于厦门地区,估计要采用三作或者考虑每年都让田地适当地休作几个月。不过如果休作的话,可能反倒造成杂草的疯长(当然可以采用种绿肥进行抑制,但可能有一定的浪费),因此搭配好不同的品种进行三作应是较为可行的方式。只是这样的话,就要在领会自然农作法的精神后去实践、摸索出一个新的模式。例如稻、玉米、麦间作;或者二季稻加一季麦。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期待着明年的实践,计划采用同期、多方案、分区试验。




   欢迎光临我的博客   http://blog.163.com/lotteren@126/  交流
发表于 2008-11-29 08:56 | 显示全部楼层
生态农业,若推广开了,实乃众生之福啊,先生功德无量
发表于 2008-11-29 16:17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好,看来收获不小啊
我想说的是这个“自然农业”、“有机农业”不光光是一个农业技术革新的事情,更主要是一个思想观念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整体革新,追求的也不仅仅是生态环保(人与自然的和谐)而是身心健康和谐、人际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的整体和谐。
刚写了一篇《自然农业和有机农业——东西方人类新文明的探索》
http://www.37ct.com/viewthread.php?tid=14555&extra=page%3D1
供参考、交流。
发表于 2009-8-5 07:1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么好的文章要顶起来
发表于 2009-8-23 23:37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章,楼主辛苦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4-12-4 16:33 , Processed in 0.03338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