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查看: 3953|回复: 1

(旧文回顾)网吧失火的深层追问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1-17 16: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三七生于 2002.06.26 13:56 发表在酷 评,文章编号:1469532)

  终于在这里酿成了现实的悲剧,于是一种压抑已久的集体潜意识在大火中爆发了。蓝极速网吧在成为自身命运的终劫者的同时,也成了这种情绪爆发的导火索。
  座落在京城的蓝极速像它的名字一样,在一夜之间冒着蓝色的烈焰以极快的速度顷刻之间响彻大江南北,但却付出了血与火的代价:24个风华正茂的莘莘学子在浓烟烈火之中失去了宝贵的生命,另有13人受伤。发财的美梦刹那之间变成了空花泡影,做着同样美梦的经营者们也突然面临了全社会的审视与指责。一个关于网吧的话题从这里展开。
  因为是火灾,所以首先涉及的是消防问题。水火无情人有情,这本来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前些年曾接二连三地在歌舞厅大商场中轮番上演,事后有关部门终于发现了类似场所存在的种种消防隐患,并进一步采取了防范措施。但网吧是近几年的新兴事物,有关部门也许一时间还没有把火灾与这一新生事物联系起来,所以现在的首要任务是反思工作中的不足,接下来自然是加大管理力度。
  但没想到在调查之中竟意外地发现了另一个问题,这家“蓝极速”网吧未经依法申报有关部门审核批准,属非法经营。于是,警方公布群众可拨打110举报“黑网吧”,这对于那些对网吧深恶痛绝的学生家长来说,无异于一个天大的喜讯,所以接下来广大群众踊跃举报,很短时间内就接到的162个举报电话。随着北京网吧全部开始停业整顿之后,各地迅速反应加强网吧管理,颇有些雷厉风行的气势。
  但这些还只是管理层面的话题,真正令那些网吧常客的家里人痛心疾首的并不是类似的突发性事件,而是那种看似安全持续着的温和的常态。俗话说母子连心,下面我们就来听听这些母亲们颇具感情色彩的血泪控诉吧。
  一位姓张的母亲说,她的孩子今年12岁,是洛阳市西工区某校初一学生。他原本聪明伶俐,品学兼优,去年曾荣获河南省首届中小学生计算机网络知识竞赛一等奖。但自从在网吧迷上一种名叫“传奇”的游戏后,每天一放学,他就往网吧里钻,双休日则更是无所顾忌,全天泡在网吧,有时还和同学们在网吧里“包夜”,十分痴迷。住校期间,他的生活费没几天就花完了,缺钱就编各种理由向家里要。如果要不到,他宁肯在网吧里看别人打游戏,也不愿读书。这样,他每月都要在网吧里花上两三百元。孩子自己也曾几次想下决心戒掉网瘾,但总是做不到。他说:“‘传奇’游戏里好玩的东西太多了,只要你开始玩了第一集,就忍不住想玩第二集、第三集……玩得越多,就越想玩。”为此,母亲曾狠心地把孩子关在家里,不让他出门。但是,孩子总是苦苦哀求:“妈妈,你让我去玩‘传奇’吧,我知道是网络游戏害了我,可我不玩实在受不了!现在我既不想上课,也不想吃肯德基,对什么事都不感兴趣。不知为什么,我的脚总是不由自主地想往网吧跑……”
  武汉一位母亲打电话给一位记者:“你知道我儿子得知北京一网吧发生火灾,第一句话说什么?‘他们终于解脱了!’这完全是他为自己陷入网吧不能自拔的内心独白!儿子是从初中开始迷恋上网的。为千方百计把儿子从网吧中拖出来,我几乎没有心思工作了,送儿子上学,接儿子回家,生怕他半途进了网吧。可是这也不管用,儿子常常逃学,晚上七八点不归家。我和他爸就一个网吧一个网吧地找,每一次都是从电脑上将他揪回家。五六年来,找啊追啊,我自己进出网吧也不知几百、上千次了。这又有什么用呢,儿子已经沉迷其中,魂都被勾走了,网聊网恋就像两条毒蛇缠住了孩子,还发展到网下频频约会。学习成绩不提它了,能考上大专就已经万幸。我请了精神卫生专家来和儿子做朋友,让他们一起谈心交流,一时间有所好转,但没有长效;我常年坚持从人民日报、新华每日电讯、文汇报、光明日报、湖北日报、长江日报、武汉晚报等30多家报刊剪贴有关游戏机、网吧危害青少年的报道,有200多篇,厚厚的两大本,以此来教育引导儿子;我不断地奔走于当地媒体和有关部门,呼吁整治网吧。然而,这一切似乎对儿子都没有震动,他麻木了……”
  北京一位母亲:“我是一个母亲,也是一名老师。我以前知道有不少学生被黑网吧耽误了前程,万万没想到自己的儿子也会走到这一步。我儿子今年18岁,由于正在办理出国手续没有正规上学。我儿子迷恋黑网吧的时间只有两个多月,可是他的痴迷已经到了令我吃惊的程度,说得严重点就像上了瘾一样。我儿子是一个非常刚强的孩子,即使在家庭遭遇不幸的时候他也从来没有掉过一滴眼泪,但是为了去黑网吧,他能跪下来求我给他钱。我儿子现在对一个游戏玩得特别上瘾,他能在这个游戏里得到现实生活中的一切,金钱、地位、荣誉、朋友,而且这个游戏是升级的,一玩就是几个月甚至一年,几乎没有人能玩到头。就是这样一些像鸦片一样的东西把孩子们牢牢地栓在黑网吧里。儿子迷上黑网吧以来,与黑网吧做斗争成了我生活中除了工作以外最重要的内容。我采取了很多办法,但是收效都不好。比如我尝试过不给他钱,但是黑网吧老板允许赊帐;我给他报了学习班,他逃学用饭钱去黑网吧。我对黑网吧最痛恨的地方在于它疏远了我们的母子关系,使同在一个屋檐下的我们长期处于一种冷战状态……”
  真可谓:提起此事泪不干,三天三夜说不完。但孩子们迷恋的是网上的内容,似乎与网吧的黑白没有多大关系。
  听起来好像有些离题了,其实这个问题才是更根本的。它直接指向了一种事物的实质意义,通过网络实现的游戏内容从理论上说原本是用来开发智力娱乐休闲的,但现在成了干扰工作学习影响休息破坏身心健康的罪魁祸首,那么这种技术的开发从结果上看是否还有继续发展下去的必要?如果抛开经济效益的因素,在社会效益上是否仍具有正面的价值?一种产品尤其是与精神运用有关的产品的开发是否需要一种从道德意义出发的法律约束?
  网吧只是在经营一种产品以及产品本身的使用价值,但当这种使用价值从结果上看对使用者的身心造成的负面影响远远大于正面时,这种产品是否已经有必要纳入政府有关部门强制性管理的范畴?这应该是比取缔网吧更根本的正本清源的工作,但似乎还没有被有关部门认识到。
  而更根本的问题是,当人们这样轻易沦为产品的奴隶失去精神与身体的双重自由的此刻,是不是已经很有必要从精神范畴方面重新认识一下自我了,而不单单是终日沉浸于对物质的想象之中。
  日渐沦为物质的奴隶,使精神遭受巨大的痛苦。这似乎不只是青少年所面临的问题。
发表于 2008-12-7 09:4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似乎是必然的,当全球化和西方所谓的民主滚滚压来,普通民众能用什么来保护自己?谁又能分辨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
希望越来越多的代价能引起有关部门关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4-6-15 02:14 , Processed in 0.030174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