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查看: 11099|回复: 17

收集整理三七先生医论的倡议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6-9 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近日向三七先生急求他在前几年讲《内经》的视频,得知先生处也只有少数几篇。上网求索,也难集完整。心里甚是担心,深恐视频数据就此丢失。遂产生收集整理三七先生医论的想法。
    众人拾材火焰高。倡议各位同仁对三七先生视频、帖子等医论进行收集整理。
    收集可分为前期收集和近期收集。前期收集即是收集以前的资料,近期收集即是收集近期资料。
    整理可先分类后校对。
    下面是“格物堂”帖子整理(已校,TXT格式)的雏形:

三七生 2008-6-5 21:57
再解开阖枢

    太极图阴阳鱼眼为枢机所在,枢者,转动也,非枢无以推动阴阳左右升降开阖。
    火为一切动力来源,农业用木,工业用煤用油,皆为取火,以释放能量,产生动力。是以火为枢机所在:少阴君火以明于上,少阳相火以位于下。
    位于上者为能量,火之释放者也;位于下者为能源,火之收藏者也。
    在上者为心,卦象离,阳中有阴,为血。血耗则君火不明,离中阴减则近乾,上必虚热以燥,热及阳明而不阖则汗出津脱;
    在下者为肾,卦象坎,阴中有阳,为精。精亏则相火不位,坎中阳少则近坤,下必虚寒以湿,寒及厥阴而不阖则阳陷热郁。
    相火以位,则阳载阴升,卦象震,震下之阳来自坎中,水升之路也,故厥阴之阖主升;
    君火以明,则阴覆阳降,卦象兑,兑上之阴来自离中,火降之路也,故阳明之阖主降。
    火之降有表里二途,开阖由表及里:从太阳则走表,通调水道,转入肾。从阳明则走里,由腑入脏,归于脾。
    水之升有内外两道,开阖自内而外:从厥阴则向外,变化而赤,化为火。从太阴则向内,以阴济阳,化为湿。
    太阳之开,始于厥阴之少阳(冬至),终于阳明(秋分)。
    太阴之开,始于阳明之少阴(夏至),终于厥阴(春分)。
    太阳太阴之开为阴阳运动之全过程,阳明厥阴之阖为阴阳运动之始终点,少阳少阴之枢为阴阳未动之根本位。

cbc  2008-6-6 00:11

    火之降有表里二途,开阖由表及里:(从太阳则走表,通调水道,转入肾。)从阳明则走里,由腑入脏,归于脾。
水之升有内外两道,开阖自内而外:从厥阴则向外,变化而赤,化为火。(从太阴则向内,以阴济阳,化为湿。)

三七先生,你好:
    对于上面的红字体“从太阳则走表,通调水道,转入肾”“从太阴则向内,以阴济阳,化为湿。”,不太好理解,三七先生能否详加解释这两句话?
发表于 2008-6-11 20: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阴阳虚实补泻论

内热则阴虚,法可以滋阴,但不可泻火。阴虚而泻火只能造成阴阳两虚——低水平的平衡:常感乏力无精神,各种功能低下而无明显症状表现。
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此为正法所示。虚虚实实,不知标本,此乃庸工所为。
经云:阴盛而阳虚,先补其阳后泻其阴而和之;阴虚而阳盛,先补其阴,后泻其阳而和之。
可见,偏盛尚须先补后泻,何况有虚无实,岂可但泻不补?此龙胆泻肝丸推天河水之类所以时常取败也。
经云:少气者,脉口人迎俱小,而不称尺寸也。如是者则阴阳俱不足,补阳则阴竭,泻阴则阳脱。如是者可将以甘药,不可饮以至剂。如此者弗灸,不已,因而泻之,则五脏气坏矣。又云:诸(脉)小者,阴阳形气俱不足,勿取以针,而调以甘药也。
阴阳俱不足者,针灸尚不可妄用,何况偏阴偏阳大毒之品?
经又云:补泻反而病益笃。
不明虚实,而妄用补泻,幸中则傲然居功,取败则巧言委过,此下工之常态也。
“故下工不可不慎也”,此又经中再三提示者,学医者可不慎欤!
发表于 2008-6-11 20: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阴阳虚的五个层次

阳化气,阴成形。阴为体,阳为用。水为阴,火为阳。阴阳本是一家,水火不是两个。阴即是阳,阳即是阴。强分则乱,硬合则乖。收敛不及则阴亏,能源紧缺;生发不畅则阳弱,能量不足。聚之则成精而收藏,散之则化气而宣布。阴阳不过一气之聚散而已。强分为二,已属多余。约之为五,尤为剩语。初学不喻,勉为分析。强作解言,知者哂之。

一、气虚。多言数穷,肺气不敛。终至声气低微,口易渴。
二、精虚。淫邪惑心,肾精不藏。终至痿软难支,口易干。
三、血虚。嗜欲劳目,肝血不足。终至视物不清,口易燥。
四、神虚。思想无穷,心神不旺。终至昏沉健忘,口易粘。
五、中虚。食饮不节,腹满形弛。终至四肢无力,口易湿。
发表于 2008-6-11 20:50 | 显示全部楼层

老病论

老男属乾,纯阳无阴,将归天也;老女属坤,纯阴无阳,将归地也。用之极而体无守之象,殆天数欲尽,寿命将终矣。
欲延其寿,必守其体。欲守其体,必节其用。
男子体阴而用阳,故当滋阴而抑阳,居宜少动而多静,药食宜苦酸以坚以收之。
女子体阳而用阴,故当补阳而泻阴,居宜多动而少静,药食宜咸辛以软以散之。
老男之阳用太过致阴体失守,离决则阳脱于上,轻则偏枯于左,重则偏枯于右。
老女之阴用太过致阳体失守,离决则阴脱于下,轻则偏枯于右,重则偏枯于左。
老男而坤形则从坤论,老女而乾形则从乾论。乾形瘦枯于四肢,坤形肥肿于腰腹,男女可以形分,不必以性别也。
发表于 2008-6-11 20: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阴阳死证论

阴证病形在一湿字,从水也。阴证夺阳,失守于太阴(理中汤证),阳脱于上,手少阴火灭则死。故当以四逆辈克水回阳。
阳证病形在一燥字,从火也。阳证夺阴,失守于阳明(白虎汤证),阴竭于下,足少阴水涸则死。故当以承气辈灭火救阴。

云南中医学院吴佩衡校长善用四逆承气救险,起死回生,活人无算,明辨阴阳,绝不混淆。欲救垂死者不可不读《吴佩衡医案》。
 楼主| 发表于 2008-6-13 19:10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绿端先生对倡议的支持:  
      不用把资料上传到网页上,可将收集或整理的完整资料发送到我的邮箱(putaojia2006-1@hotmail.com)中,我将把它做成光盘备份。待到三七先生出书或他人需要时呈上。
     收集整理的方式可以专务一个栏目如近期整理--格物堂,或某一方面如前期整理--医案。你把想收集整理的某一栏目或某一方面报在网上,以免他人重复收集整理。
     收集资料最好附上日期、时间,如(2008-6-5 21:57);三七先生复帖的,要把他人问帖附上;引用的帖子要用括号括上;整理校对不要改原帖,可在有误处后边加括号注明,如(注:辨误辩)
       收集整理不用过急,来日方长慢慢来。可边学习边收集,边学习边整理,收集整理与个人学习并重。

[ 本帖最后由 putaojia 于 2008-6-13 19:13 编辑 ]
发表于 2008-6-14 23:14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楼主,积少成多会有大收获的。
发表于 2008-6-14 23:25 | 显示全部楼层
PU兄真是有心人 我坚决支持
 楼主| 发表于 2008-6-19 01:4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刘兄和麦兜兄的支持。
  
   提示:“三七养生”成立前为前期收集,成立后为后期收集。
发表于 2008-6-28 15: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阿弥陀佛!此举甚善!
发表于 2008-6-28 18:39 | 显示全部楼层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解



             梁 华阳隐居陶弘景 撰    沈水三七生 解
                     
     隐居曰:凡学道辈,欲求永年,先须祛疾。或有夙痼,或患时恙,一依五脏补泻法例,服药数剂,必使脏气平和,乃可进修内视之道。不尔,五精不续,真一难守,不入真景也。服药祛疾,虽系微事,亦初学之要领也。诸凡杂病,服药汗吐后,邪气虽平,精气被夺,致令五脏虚疲,当即据证服补汤数剂以补之。不然,时日久旷,或变为损证,则生死转侧耳。谨将五脏虚实证候悉列于左,庶几识别无误焉。

                       辨肝脏病证文并方

     肝虚则恐(水寒不能生木也,肾之志为恐,恐则气下,气下则恐),实则怒(肝之志为怒,生发太过则怒,水虚不能涵木,用势太过也)。肝病者,必两胁下痛,痛引少腹(太过不及皆能致升降失常,途中不畅,是以两胁不舒)。虚则目无所见(阴精不能上奉也),耳有所闻(阳气不能下达也),心澹澹如人将捕之(木虚不能生火,心旌摇荡,水气来乘之象)。气逆则耳聋,颊肿(少阳不降也),治之取厥阴、少阳血者(泻其邪气,开其降路,则清升浊降,肿痛自消矣)。邪在肝,则两胁中痛。中寒恶血在内(血寒则凝),则善瘛(寒主收引),节时肿(不通则壅塞)。取之行间以引胁下(调其虚实,以经取之),补三里以温[胃]中(温中以助其生发),取耳间青脉,以去其瘛(泻其络中恶血)。陶云:肝德在散(敷布推行,泽被四方也)。故经云:以辛补之(助其用),以酸泻之(泻其用)。肝苦急(用无所施则急),急食甘以缓之(甘属土,木之所制也),适其性而衰也(肝遇土则施其所用,得用则缓,故云适其性也)。

     小泻肝汤:治肝实两胁下痛,痛引少腹迫急[当有干呕]者方(其用太过,生发太急也)

     枳实(熬)、芍药、生姜各三两(二酸一辛,二阴一阳,正合震卦,阴多阳少,泻其用也)
     上三味以清浆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不瘥,即重作服之。(三取一,木向水行,泻其用也)

     大泻肝汤:治头痛目赤,多恚怒,胁下支满而痛,痛连少腹迫急无奈方(木已化火,必求助于水也)

     枳实(熬)、芍药、甘草(炙)、黄芩、大黄、生姜(切),各一两(小泻肝外加黄芩、大黄制火,甘草泻火)
     上六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温分再服。(六为水数,五取二,以土泻火之意也)

     小补肝汤 :治心中恐疑,时多恶梦,气上冲心,越汗出,头目眩运者方 (木不化火,肝用不彰)

     桂枝、干姜、五味子(各三两)、枣十二枚(去核,一方作薯蓣,当从) (桂姜助肝之用,五味属金以收之,大枣土中之火,助其生发也)  
     上四味(金数,收之也),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八取三,木之成数化为生数,从体达用也)。心中悸者,[加]桂枝一两半(加桂助其用势,心悸火不足之象也);中满者,去枣(枣秉太阴之气,于中满者不宜);心中如饥者,还用枣(益气补虚,填土伏火也);咳逆头苦痛者,加细辛一两半(细辛属金中之木,散其肺中寒邪也);四肢冷,小便难者,加附子一枚,炮(附子为水中之木,化气行水,助肾之用也)。

     大补肝汤:治肝气虚,其人恐惧不安(水中无阳,陷逆生恐),气自少腹上冲咽,呃声不止,头目苦眩,不能坐起,汗出,心悸,干呕不能食,脉弱而结者方(水邪上泛,冒犯脾胃, 逆冲凌心)

     桂枝、干姜、五味子(各三两)、旋覆花、代赭石(烧,一方作牡丹皮,当从)、竹叶(各一两)、大枣(十二个,去核,一方作薯蓣,当从) (桂姜五味补肝体用,旋覆代赭竹叶补心体用,大枣补土治水,又兼助火之意)
     上七味(火数),以水一斗(土数),煮取四升(金数),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火生土生金,降水气之逆冲也)

                        辨心脏病证文并方

    心虚则悲不已(阳不足也),心实则笑不休(阳有余也)。心病者,心胸内痛(心包痛也),胁下支满(肝气不能入心也),膺背肩胛间痛(手太阳经不通也),两臂内痛(手少阴经不通也)。虚则胸腹胁下与腰相引而痛(火水未济,寒热格拒也)。取其经手少阴、太阳,及舌下血者(心开窍在舌也)。其变,刺郄中血者(心主血也)。
    邪在心,则病心中前,善悲(阳不足则悲也),眩仆(精气不能上奉也),视有余不足以调之(损有余而补不足也)。经云:“诸邪在心者,皆心胞代受,故证如是。”(心不受邪,受邪即死。如国之不可一日无君也)

    陶云:心德在耎(离中虚,虚静柔和之象也) 。故经云:“以咸补之(补其阳体也),苦泻之(泻其阳体也)。心苦缓(心气不行也),急食酸以收之(补木以生火也)。”

    小泻心汤:治心中卒急痛,胁下支满,气逆攻膺背肩胛间,不可饮食,食之反笃者方(木枯化火,攻冲上炎,心阴不能济阳明之燥,胃气上逆,故不可饮食)
    龙胆草、栀子(打,各三两)、戎盐(如杏子大三枚,烧赤)
    上三味,以酢三升,煮取一升,顿服。少顷,得吐瘥。(用三者,木之生数也。水能生木,则木能生火。胆栀泻木中枯火,戎盐引心阴下济,俾水能涵木也)

    大泻心汤:治暴得心腹痛,痛如刀刺,欲吐不吐,欲下不下,心中懊憹,胁背胸支满迫急,无可奈者方 (火邪壅滞,上冲下迫,波及水木地面也)

    龙胆草、栀子(捣,各三两)、苦参、升麻(各二两)、豉(半升)、戎盐(如杏子大三枚)。上六味,服一升,当大吐,吐已必自泻下,即瘥(一方无苦参,有通草二两,当从) (用六者,水数也,取水能制火之意。发越其上,攻逐其下,火散则病自已)

    小补心汤 :治胸痹,心中痞满,气结在胸,时从胁下逆抢心,心痛无奈方(寒邪上凝,水气凌心也)

    栝蒌(一枚,捣)、薤白(八两)、半夏(半升,洗去滑)、厚朴(炙,二两)、枳实四枚、桂枝(一两),上六味,以白浆一斗煮取四或,每服二或,日再。(一方有杏仁半升,无半夏,当从) (补火即是泻水,故用水数六。瓜蒌、薤白、桂枝散其上寒,半夏、厚朴、枳实降其逆冲也)

    心胞气实者,受外邪之动也,则胸胁支满,眩中澹澹大动,面赤,目黄,善笑不休;虚则血气少,善悲,久不已,发癫仆。 (邪分虚实,证有寒热也)

    小泻心汤:治胸腹支满,心中跳动不安者方 (心火上炎不降,无阴敛之也)

    黄连、黄芩、大黄(各三两),上三味,以麻沸汤三升,渍一食顷,绞去滓,顿服。(三黄降心肺胃之阴,阴降则火自秘藏矣)

    大泻心汤:治心中怔忡不安,胸膺痞懑,口中苦,舌上生疮,面赤如新妆,或吐血,衄血,下血者方(寒热格拒,下寒上热也)

    黄连、黄芩、芍药(各三两)、干姜(炮)、甘草(炙)、大黄(各一两)
    上六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温分再服,日二服(三黄降火,加干姜甘草芍药和其脾胃阴阳,令火生土,故取五二土火之数也)

    小补心汤:治血气虚少,心中动悸,时悲泣,烦中,汗出,气噫,脉结者方 (心阴不足,则心阳不敛,故汗出而烦)

    代赭石(烧赤,入酢浆中淬三次,打。一方作牡丹皮,当从)、旋覆花、竹叶(各二两)豉(一两,一方作山萸肉,当从) (四味,取从金引火入水之意也)
    上方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怔惊不发者,加代赭石,为四两半;烦热汗出者,去豉,加竹叶至四两半,身热还用豉;心中窒痛[心下痞满]者,加豉至四两半;气苦少者,加甘草三两;心下痞满者,去豉,加人参一两半;胸中冷而多唾者,加干姜一两半;咽中介介塞者,加旋覆花至四两半。(加减之法,通于药性,不可忽也)

    大补心汤:治心中虚烦,懊憹不发,怔忡如车马惊,饮食无味,干呕,气噫,时或多唾,其人脉结而微者方(上热中虚,火不生土所致也)

    代赭石(烧赤,入酢头中淬三次,打。一方作牡丹皮,当从)、旋覆花、竹叶(各三两)、豉(一方作山萸肉,当从)、人参、甘草(炙)、干姜(各一两)(人参甘草干姜,补土之中寓引火下行之意,又兼前四味从金收引,火自下行温化水土矣)

    上方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七味十取四,补土生金泻火之意也)

                      辨脾脏病证文并方

    脾实则腹满,飧泄(太阴之气为湿,湿盛则泻);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脾虚不能灌溉四旁,则不能主四肢运动;五脏皆赖脾土生养,脾气不能散精,则五脏失其安和)。脾病者,必腹满肠鸣,溏泻,食不化(阳虚湿盛,不能运化,清气下陷也);虚则身重,若饥,肉痛,足痿不收,行善瘛,脚下痛(湿不能济燥,燥气独行,宗筋不润,故筋瘛脚痛,足痿不收)。邪在脾,则肌肉痛,阳气不足,则寒中,肠鸣,腹痛(寒湿凝滞也);阴气不足,则善饥,绵调其三里(湿不济燥,壮火逆升也)。

    陶云:脾德在缓(太阴之性也)。故经云:以甘补之,辛泻之(甘为土味,辛为金味,金能泻土也);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苦为火味,火能燥土也)。

    小泻脾汤:治脾气实,下利清谷,里寒外热,腹冷,脉微者方(温之也)

    附子([一]枚,炮]、干姜 、甘草(炙,各三两),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附子木中之水也,干姜木中之土也,甘草土中之木也,三味相和,以水木固土之意也,亦以木固水土之意也)
发表于 2008-6-28 18:41 | 显示全部楼层
脉象细微形势论


脉有阴阳之分:阳化气,如水蒸气;阴成形,如水结冰。阴阳进退,如是消息之。

形属阴,大小粗细之类也;势属阳,洪牢微弱之类也。脉之所以能现形者,阳气推动阴血运行所致,阴从阳显也。是以形不可独存,必有势附之也。有形则必然有势,无势则不能见形,形不见则死矣,是以死人无脉。

细,形少之脉也,形少则阴亏,必然之理也。从阴察阳,细之势必弱,细而强者未之闻也。然脉虽以细名,尚有形可见,弱则隐没其中,其势尚小于其形也。治则当阳中求阴,多加热少加油,若多加油则阳愈损而及阴,其势必愈弱而形愈亏矣。

弱,势小之脉也,势小则阳损,必然之理也。从阳察阴,弱之形必细,弱而粗者未之见也。然脉虽以弱名,尚有势可察,细则潜藏其中,其形尚小于其势也。治则当阴中求阳,多加油少加热,若多加热则阴愈损而及阳,其形必愈细而势愈损矣。

《灵枢》谓:诸小者,阴阳形气俱不足,勿取以针,而调以甘药也。又谓:如是者,则阴阳俱不足,补阳则阴竭,泻阴则阳脱。如是者,可将以甘药,不可饮以至剂。如此者弗灸。不已者因而泻之,则五脏气坏矣。

可见阴阳两虚之难调。然分清形势先后,则阴阳可判,用药不难辨君臣矣。
发表于 2008-6-28 18: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阴阳死证论


阴证病形在一湿字,从水也。阴证夺阳,失守于太阴(理中汤证),阳脱于上,手少阴火灭则死。故当以四逆辈克水回阳。
阳证病形在一燥字,从火也。阳证夺阴,失守于阳明(白虎汤证),阴竭于下,足少阴水涸则死。故当以承气辈灭火救阴。

云南中医学院吴佩衡校长善用四逆承气救险,起死回生,活人无算,明辨阴阳,绝不混淆。欲救垂死者不可不读《吴佩衡医案》。
 楼主| 发表于 2008-7-1 13:23 | 显示全部楼层
止吴兄:
已将你收集的文章归入《刘止吴收集整理》一栏。
 楼主| 发表于 2008-7-1 13:24 | 显示全部楼层
止吴兄:
已将你收集的文章归入《刘止吴收集整理》一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5-8-4 21:55 , Processed in 0.176830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