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查看: 18309|回复: 42

三言两语说中医(连载9)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6-13 13: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放眼望去,满大街到处都是各种养生馆,似乎中医、养生真的很火了,但其中有几个真明白的呢?


仔细分析大多不外两种人:揣着明白装糊涂的,实际糊涂装明白的。


前者是明知故问型的:大夫我一吹空调手指就疼,你说是咋回事呢?自己都说的明明白白的了,还问别人咋回事。


后者是故作高深型的:你火太大,得消炎清热。或者:寒气太大了,得吃大量姜粉,同时还得艾灸。


前者自居病家,后者自谓医者。正所谓:以盲引盲,相牵赴汤蹈火。结果可想而知。


任何工种,不明基本原理都是很难正确操作的,何况中医?因为不通基本原理,中医自古就庸工盛行,更何况是中医早已没落的当代!


今欲令对中医真感兴趣的有缘人,不至以中医自害害人,自今日起,拟将人体生理病理基本常识,以简短语言略为阐明,使行者有法可依,有理可据。不定期发文,每篇文字尽量不超三百,如读者仍不知所云,则不敢妄言矣。



一、两种


人的病有两种:

一种是虚,也即动力不足;

一种是实,也即功能受阻。

不足的就得补充,受阻的就得疏通。


药也不外两种:

一种是补虚的,也即能补充增强人体能量动力的;

一种是泻实的,也即能疏通减弱人体功能阻碍的。


治病的方法也有两种:

一种是补充虚弱,如用补药或艾灸,提升人体热量温度动力;

一种是疏通阻碍,如用泻药或针砭,疏泄人体郁结瘀滞不通。


如果将两种方法用反了,则会令虚的更虚,实的更实,不但不会减轻,而且只会加重。先能分清虚实两种,就对了一半,不至于动即害人了。


内经明言:补泻反则病益笃。怎么可以心存侥幸呢!

 楼主| 发表于 2017-8-1 13:23 | 显示全部楼层

(9)血压

血压无疑是最常被检测的身体指标之一,检测的目的通常是为了解血压值是否过高,以便随时降压。可见在大众的印象中,血压是随时可能升高的,所以需要经常控制,这样才能防止由于血压不断升高可能造成的血管破裂。可是,这种随时降压的预防措施真的起到保护血管和心脏的作用了吗?

要了解真实情况首先需要了解血压是什么,以及造成血压升高的原因有哪些。

血压是心脏通过搏动,也就是一收缩一舒张所产生的,推动血液循环并最终作用于血管壁的压力。当心室收缩时压力最大,这时的压力值被称为高压。当心室舒张时压力最小,这时的压力值被称为低压。

造成血压升高的原因,除心脏热度过高造成的心室自身膨胀力加大外,其他情况主要来自血液与血管的阻力加大。为了克服阻力,心脏不得不以加压的方式克服阻力以完成正常的血液输送任务,这时就会造成血压升高。

血液方面,由于血温降低或血粘度升高,也就是血液趋向固化的情况下流动就会缓慢,阻力也就会加大,这时心脏为推动血液正常运行只能被迫增加压力。

血管方面,如果血管温度下降造成血管弹性降低而趋于硬化,伸缩度减小,由于血液运行空间缩小也会造成阻力加大,这时心脏为推动血液正常运行到位也只能被动增加压力。

血压升高有个前提,就是心脏在自身动力允许的情况下才能升高血压,如果心脏自身动力不足,也就无力升高血压,结果就会造成局部器官供血不足,影响到身体功能的正常运行。也就是说,升高血压是心脏在无法降低血液及血管阻力的前提下,为完成血液输送工作被迫采取的调控措施,而这种调控措施只有在自身的能力范围允许之内才能做到。

了解了造成血压升高的阻力原因,排除阻力也就成了降低心脏负担从而降低血压,且不影响血液正常运行的唯一可行的方法。也就是只有通过节制饮食减少油腻食品的摄入,以加快新陈代谢,降低血液粘稠度;提高血液血管温度,以改变血液凝滞血管硬化状况,才能彻底改变血压被动升高的局面。

而目前中医界通常采取的清热凉血平肝潜阳之类的滋阴降火方法,只适合热度过高造成的心室自身膨胀力加大的情况(现实中单纯这种情况并不常见),并不适合因血液血管阻力加大造成的血压升高。

而西医所采用的降低心脏动力、减少血容量(利尿)、扩张血管等方法,虽然能在指标上降低血压值,但对心脏、肾脏正常功能以及血管弹性都不可避免的产生破坏作用,而且同时会造成了局部供血不足,产生了一系列功能性障碍。

可见,目前医疗界所采用的降低血压的方法,都没与从根本上彻底解决问题,反而由于盲目降压造成了很多功能性破坏,并不值得普遍推广。

而事实上,对于缺血造成的功能性障碍,有时身体必须通过暂时升高血压来完成血液输送才能恢复正常功能,有些病人甚至高压需要升高到200以上才能达到目的,这对于只知降压不知升压的医疗界来说就更应是闻所未闻了。
回复 支持 2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16 10:59 | 显示全部楼层

(4)迷信


三七生命教程

据《京华时报》报道,有企业在招聘员工时强调五类人不要,其中一类是“信中医的”。信中医竟然成为了被歧视的理由,显然在这些“精英”的眼中,信中医是迷信的表现。


为什么这么多自命精英者不信并反对中医,且视一切信中医者为迷信呢?是因为了解吗?显然不是。其实,他们这种高高在上自以为是的优越感,与他们一向嗤之以鼻的他们认为的中医迷信者同出一辙,正是出于迷信。


迷信什么?迷信势力,迷信现实,迷信一种他们并不了解的正在被人类普遍接受的一种探索世界的方法:科学。


当然,科学的态度并没有错,错的是对科学的迷信,迷信正是因为不了解。科学永远对未知保持敬畏,所以才会不断地假设、求证、探索,真正的科学态度不会对未知的事物妄下断言。科学永远是有限的认知,未知才是科学不断探索的领域。


真正的科学家不会故步自封,不会以为自己无所不知,如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李政道。而无知者却总是以科学的名义虚妄地武装自己的权威意识,试图获得以偏见评判一切的特权,如何祚庥。以方舟子为代表的的科学主义者正是这种因无知而傲慢的狂妄自大的偏见的代表。


一切探索研究都是以现实为基础的,科学也不例外。任何脱离现实的理论必将无法通过实践的检验而被证明为谬误,医学也不例外,尤其是医学的基础理论。


现在我们就不妨以最基本的感冒为例,用各自的实践结果来检验一下中医与西医两种医学的基础理论,究竟哪种才是符合现实的,哪种才是谬论。


大众现在都知道,西医理论认为感冒是细菌或病毒引起的,这也就是西医病理学现在还在使用的微生物致病理论,而在实践方面西医至今对病毒性感冒仍无特效药可用。


中医理论则认为,(病毒性)感冒是人感受外界气候中的风寒所致,是一种物理性因素(低温)对人体的影响。同样以物理性方法给人体内部加热(升温),令风寒随汗(水化为气态)外散,病就会痊愈。方法上以气味辛温热性的桂枝汤(有汗)或麻黄汤(无汗)助阳气散寒,再盖上厚被保暖,随着体内温度不断升高,寒气最终外散,身体自然会恢复正常。这与西医理论所指导下的针对体表升温的以冰块物理降温的方法正好相反,因为对病因的判断不同,所以采取的方法截然相反。


过去民间对付感冒通常都是以一碗生姜红糖水(姜汤)发汗,结果通常都是随汗而解其病若失,这当然是受中医的影响,其实姜汤正是东汉张仲景《伤寒论》第一方桂枝汤的简版。


而现在随着西医权威的影响不断加大,姜汤已被大多数中国老太太所放弃,取而代之的是她们认为更“科学”更快捷有效的挂水:直接把消炎杀菌的抗生素凉水注入血液,令血液稀释降温。


血液无法升温发热散寒,那本来尚在体表的风寒怎么会不乘虚而入内脏呢?最轻浅入肺咳喘、最深重入骨髓造成血液病的种种引邪深入的恶果怎能不成为现实呢?确实快,是死得快!不断悬挂在各大医院门前因挂水丧命的条幅难道还不足以说明问题吗?



图解:法国57岁夫人钻冰柜活活冻死



奇了怪了,人明明能冻死,为什么就不能冻病呢?一种医学理论竟然会弃直观的现实而不顾,一切罪名都往不会说话的微生物身上推,难道卖火柴的小女孩也是被病毒害死的?


这时候可能还有人会问,有什么能证明感冒是受寒所致,而非微生物进入人体导致的呢?其实很简单,不必做其他动物实验,就像电视剧《好先生》的主人公把自己关进冰柜一样,你也可以自己到冰窖中关起门来试试,看看在低温无菌的环境中,你身体的感觉是什么,大概就会明白什么是现实,什么是假说,什么才是真正的迷信了。


(问题较大,非三言两语所能说清 ,不得不打破字数限制)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三七养生加入

x
回复 支持 2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14 11:44 | 显示全部楼层

二、两种医学

生命是一个不断补充和消耗的过程。能补充的是阳光和雨露,不能补充的是种子本身所蕴藏的先天的生命力。生命力在阳光雨露的温暖与滋润下不断发展壮大,又随着不断的转化与消耗最终衰老死亡,而将生命力通过留种传给后代。一切生命莫不如此。


生命是自然的产物,人也一样。只要顺应自然规律,一切生命都会尽其天年。医学是研究自身生命规律与外界自然规律的学科,只有了解规律,才能顺应规律,解决因违背规律而出现的问题。


只要顺应了生命的自然规律,生命力就会在自然规律的升降浮沉中生长收藏,并突破途中的阻力,最终完成自身的循环。顺应并协助生命力正常循环且突破一切阻力的医学,可称为扶正医学。无论用何种方法,都是以把生命力扶持到正常的生命轨道为目的。而只有正常运行的强大的生命力,才是冲破并排除一切障碍的原动力,治疗只不过是调动与引导、顺应与配合而已。


另外还有一种所谓的医学,并不了解生命的自然规律,只是把生命力受阻时所呈现出的现象(症状)当做疾病来处理。但又不了解阻碍是什么,于是就以症状减轻或消失为目的,实验各种方法来进行所谓的对症治疗。由于不了解阻碍是什么,也就无法真正排除阻碍,使生命力得以正常运行。而所找到的减轻或消灭症状的方法,实际上往往是通过降低生命力,使生命力无力正常运行甚至逆行,从而造成阻力减小或消失的假象的。这种所谓的医学,对于生命力来说,可称为反动的医学。


一切试图消灭症状而实质上是在掩盖症状的医学都是这种性质,无论西医还是中医。而当今世界的主流医学大多都是在从事这样的治疗,于是医学在整体上就成了对抗并阻碍生命力运行的力量,客观上成了疾病的制造者与帮凶。


明白了这个道理,也就容易理解为什么世界各地都存在医生罢工当地人口死亡率就会大大下降的反常现象了。不要成为反动医学的受害者与牺牲品,是顺应生命力规律的首要前提。


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之所以被吓倒是因为不了解它们的真面目,只要看穿了它们的本质,其所散布的负安慰效应的恐吓谎言将不攻自破,一切医疗问题将迎刃而解。


到那时候,人类真正需要的顺应生命规律的扶正养生医学才能被普遍理解和接受。而非如时下不明原理的一窝蜂乱搞,动辄阴差阳错南辕北辙,实质戕生的满街都是的所谓“养生”流行。



(失败!字数控制不住了)

回复 支持 2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30 14:19 | 显示全部楼层

三言两语说中医(8)癌瘤

接前所言:疾从外来,病自内生。

疾而不退,进则滞留,积而成形,渐至肿大,是为瘤。
病而不通,凝则垄断,聚而增密,遂成坚固,是为癌。

瘤,言其肿也,体积有大小之别。
癌,言其坚也,密度有高低之异。

瘤松则成痈肿,气足可溃。
癌软则成疽陷,血盛能平。

瘤从表入,故治瘤当从里出表,少阳转太阳也,如托举发散之貌,柴桂茯苓丸之属。
癌自内出,故治癌当从外入内,太阴转少阴也,如穿凿挖掘之形,桂黄附辛汤之类。

瘤在阳,故可托之使出于表,枢转开散在厥阴之升。
癌在阴,故可掘之使消于内,枢扭开消在阳明之降。

散瘤在阴中之阳出外而达于表,生于坎中而发于震下。
消癌在阳中之阴入里而至于内,起于离内而收于兑上。

瘤而发成臃肿,消溃可待。
癌而出为疽陷,平复可期。
回复 支持 2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6-22 11: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学而乐 于 2017-6-22 11:02 编辑

““春捂”。捂,令热外散,助阳气之生长也。”——这句不好理解,有两个问题请教先生:1,捂增加了热传递的阻力,还怎么令热外散呢?2,助阳气的顺利生长是要保温还是要散热?

关于“捂”的一种理解,是来自今年春季我的自身体会,“捂”能让阳气耗散得慢些、耐用些,包括直接的“捂”——穿合适保暖的衣服,以及间接的“捂”——节用(锻炼、工作不要太过)。而阳气生发的关键是要早起(5~6点钟必须起床活动,参考另外一篇帖子:晚上不睡耗伤阳气,早上不起封杀阳气(转帖))。

反复思考了一天,关于“捂”又有另外一种理解:春季的捂跟冬季的捂不一样。
春季以阳气外出为顺(顺应天时),而阳气外出的动力是来自内部热力,所以捂的作用是先保温令阳气得以顺利生长,而生长出来化为热量之后它才外散,是间接的帮助它外散(所以上面说“捂,令热外散”也可),但如果穿太多却又真的阻隔它外散了,所以捂也要适当(既保温又透气),春季这几个月众人穿衣服的多少差别很大,因为各人体质不一样,阳气的生发、耗散情况有别。
秋季是阳气收敛为顺,收敛的力量来自外部寒凉,少穿点冻一冻,外出的阳气遇到寒凉就跟随天时掉头向里收敛;
冬季阳气潜藏,捂就是纯粹的双向阻隔作用,防止内部热量外散和外部寒气侵入。

不知哪种理解是对的?
回复 支持 2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15 10:10 | 显示全部楼层

(3)人与车

人像一部汽车。


车有四轮,人有肩胯四肢。

车有中轴,人有腰腹脾胃。


车有发动机,人有心脏。

车有汽油箱,人有肾脏。


车有悬架,人有骨盆。

车有油门,人血压。


车有电路,人有经脉。

车有油管,人有血管。


车有散热器,人有汗毛孔。

车有排气管,人有呼吸道。


车有不同型号,人有不同身高。

车有不同排量,人有不同体能


车有动力系统,人有能量通道。

车有使用寿命,人有生命周期。



汽车需要保养和维修,如果保养得好,使用的小心,维修的几率就会降低。动静得宜,保持动力系统稳定,使用寿命也会延长。


人如果平日注意养生,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对身体过分使用(妄作劳),不给身体添堵(摄入各种身体无法消化吸收的垃圾食品),生病的几率也会降低。劳逸适度,保持能量通道畅通,生命周期也会增长。


同时也就减少了被医疗控制——命名、定性,干预、破坏的机会。


最终也会尽享天年,像上古之人一样: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

回复 支持 2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17 11:16 | 显示全部楼层

(5)机制

《内经》云:出入升降,无器不有。人体是一部非人工组装的“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的形而下的器,但与人工设计组装的机器不同的是,这个形下的器中装有一套取法天地自然规律的形而上的运行机制与能量信息系统。如果对人体这部机器的运行机制不了解,是很难通过这套出入升降的机制对人体功能进行调控的。


这套机制的总开关叫阴阳:阳化气,阴成形;水为阴,火为阳;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者藏精而起亟也。


其实,说白了也就是阳入阴出、寒来暑往,寒极生热、热极生寒的四时规律。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水之气寒,火之气热。


以水为例,在火(阳)的作用下,水不断升温,超过100度的沸点之后化为蒸气,这就是阳化气。这个由阴化为阳的气就像地球的大气层一样,对人体起着“卫外而为固”的保护作用,这个由阴转化的人体最表层的气也就是阳的范围。


而水在没有阳的作用下会不断降温,当降到0度的时候,就由液态变为固态,这也就是阴成形的过程。而人体这个动物的基础体温不可能低到凝固的0度,人的基础体温以37度为平衡点,低于37度就趋向于寒,高于三十七度就趋向于热,寒与热都是偏离平衡点的状态。


当体表降温气态变为液态再凝固内收之后,就浓缩成了精液(油脂)的状态储存到五脏与骨髓中,这也就是如同地下煤炭石油(能源)一样可以转化为动力(能量)的“藏精而起亟”的阴的范围,亟也就是一个降极而升的起点。所以《内经》又说:表为阳,里为阴。这是从静态的部位划分的。


如果用《易经》的卦象将升降出入动态表示,就是后天八卦中南北立极的离卦和坎卦:




离卦外阳内阴,属火,表示阳化气。同时一阴内生,主降主收,气化为水,如天气降为雨。


坎卦外阴内阳,属水,表示阴成形。同时一阳内生,主升主发,水化为气,如地气上为云。




人体的气机就是在离中阴与坎中阳的推动下升降出入循环往复不已,维持着生命不断生长化收藏的转化与代谢机制恒久运行。


《内经》云:“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至哉斯言!离阴坎阳推动的阴阳表里出入升降机制正是要中之要。


当年《医理真传》的作者郑钦安就是从坎离卦悟出一切阳虚、阴虚总病机,并以数方统治诸病,取得坊间俗医各种时方难以企及的疗效的。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三七养生加入

x
回复 支持 2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23 17:20 | 显示全部楼层
学而乐 发表于 2017-6-22 11:01
““春捂”。捂,令热外散,助阳气之生长也。”——这句不好理解,有两个问题请教先生:1,捂增加了热传递 ...


思考一天之后的理解正解。

捂令内部保温升温,然后载阴向外升散。冬季的捂不觉是捂,因为外界寒。春季的捂微觉热,故称捂,热阳气才能向外发陈。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21 09:36 | 显示全部楼层

(6)二至

一年四季在一个圆圈上可以分为左右上下四个分界点,左右是春秋二分,上下是冬夏二至。

春分秋分前后,气温骤然升降气候迥异,《内经》上叫“分则气异”。
冬至夏至前后,气温过渡平缓气候相同,《内经》上叫“至则气同”。

分是寒与热的分界点,其时尚在温凉交界。
至是阴与阳的极致点,其时已近昼夜之极。

分则气异表现为分前气候尚温或凉,分后骤然变热或变寒,差异悬殊。
至则气同表现为至前气候或热或寒,至后依旧更热或更寒,变化不大。

春分之前气候尚未变热,不可骤然减衣,故云“春捂”。捂,令热外散,助阳气之生长也。
秋分之前气候尚未转寒,不宜立即增衣,故云“秋冻”。冻,令寒内敛,助阴气之收藏也。

冬至是阴极反阳,一阳初动之时。
夏至是阳极反阴,一阴初生之日。

冬至宜避寒,内宜温而不宜热,不可阳气外泄而寒气内凝。
夏至宜避暑,外宜凉而不宜寒,不可阴气外脱而暑气内蒸。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6-29 17: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三晋老顽童 于 2017-6-29 17:06 编辑

谢谢先生辛苦,先读为快。少空调少吹风,多晒太阳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6-13 15:34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若能如此言简普及,何愁中医不兴。可叹现世中医还在云山雾海里打转,专业者大多仍不明所以,半吊子者众。
发表于 2017-6-13 16:55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17-6-13 19:16 | 显示全部楼层
愿乐欲闻,,
发表于 2017-6-14 13:38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大不简单。
发表于 2017-6-16 15:21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17-6-20 07:01 | 显示全部楼层
取类比象,通俗易懂,言简意赅!
发表于 2017-6-22 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学习吧!!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4-11-21 21:54 , Processed in 0.051344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