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查看: 4540|回复: 5

了解中国文化起源必读《诸神的起源》(何新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2-26 20: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静美静妙 于 2016-12-26 21:00 编辑



本书的目的是,以研究中国上古太阳神崇拜的问题为主纲,初步地,但也力求系统地探求和追溯中国原始神话、宗教以及一些基本哲学观念的起源。
对上古神话进行了全方位的解读!

     何新先生向以研究领域宽广、观点大胆新颖、见解深刻独到而享誉学术界。本丛书其中有对古代经典的全新诠释和简明而又博赡的考注,有自由思想家的独立思考和可贵创见。摒弃媚俗,拒绝平庸,振聋发聩,石破天惊,是何新先生所有文字的一贯宗旨,本丛书亦莫能外。如果读者可以在本丛书中领略中国古代经典的千古真谛,感悟中华民族的深邃智慧。

本书深刻探讨分析了《山海经》、伏羲、黄帝、炎帝、神农、大禹、女娲、盘古开天辟地、后羿射日、嫦娥等传说和神话故事的起源,也就是中国文化的起源。


目录



导言 十字图纹与中国古代的日神崇拜

第一章刊 太阳神与远古华夏民族

第二章 一神三身的黄帝

第三章 女娲大禹故事的真相

第四章 漫说龙凤

第五章 古昆仑——天堂与地狱之山

第六章 神树扶桑与宇宙观念

第七章 生殖神崇拜与阴阳哲学的起源

第八章 “思士思女”与两性禁忌

第九章 学宫、辟雍、冠礼以及死亡与再生

第十章 火神炎帝与涿鹿之战

第十一章 后羿射日与历法改革

第十二章 盘古之谜的阐释

第十三章 烛龙神话的真相

第十四章 浑沌神与中国人的宇宙创生观念

第十五章 玄武神的演变故事

第十六章 虎神与玉免

第十七章 神秘数字——八卦九宫

第十八章 五方帝和五佐神

结 语 论远古神话的文化意义与研究方法






在线阅读:
http://lz.book.sohu.com/book-8991.html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三七养生加入

x
 楼主| 发表于 2016-12-26 20:48 | 显示全部楼层
精彩节选:


    20世纪以来,一种外来思潮误导了上古史的研究,此即胡适所倡导而为“古史辨”派所实践的疑古主义。这一思潮尊奉美国杜威的哲学实用主义为圭臬,而对古华夏的历史文化,包括传承有序的上古文献,采取了基本全面抹杀进而否定的虚无主义态度。殷商以前的华夏历史——包括《史记》、《左传》的记述,都被认为是秦汉人的伪造而不足信,此即所谓“层累地伪造的上古史”(参看《古史辨》第一册)。在此派“辨伪者”的笔下,不仅上古华夏历史及文明被涂抹成为一片空白,而且作为历史第一王朝的夏帝国的存在竟然被否定,其英雄始祖禹则被认为只是一条虫(而不是一个有实体的名号)。华夏文明五千年的文献记载起源被认为均不复可信。这种疑古的结果是,从《尚书》到《左传》均被基本否定其记载的可信性。因之作为人类世界最古老最辉煌文明的创造者的华夏民族,当前竟找不到一部可信的、记载自身起源的文献历史。

  然而我们知道,西方民族没有严肃的史家会抹杀《圣经》史学及史料的意义,也没有人会否认荷马史诗的历史价值;在东方,日本人也从未否定过他们的《古事记》和《日本书纪》,尽管人们知道那里的许多记载也是传奇和神话。事实上,除了鄙视华夏者,没有一个具有文化自尊的民族会对其民族先祖的历史采取疑古派那种可耻的讥嘲、冷蔑和虚无主义一概抹杀的态度。

  实际上,自古华夏的宇宙从“浑沌之气”即星云中起源的猜测,到女娲、燧人、庖牺、大庭、炎黄的传说,其中虽杂有神话,其真相却也与考古学及人类学发现的人类文化演进系列相距不远。而20世纪以来在中国国土上一系列伟大的考古发现,已可证明中国古陆存在持续达一万年以上的文明发展系列,且其历史比传说还要久远而辉煌,其对于人类文明的成就和贡献,绝不亚于西亚、南亚的古文明,更毫不逊色于晚得多的希腊罗马文明。

  现在,是把太古华夏文明从疑古派在世纪初叶所播下的谬说之雾中解放出来的时候了。

  因之本书,及其已出和将出的若干续集《龙:神话与真相》(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爱情与英雄》(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所作的都是一种“寻根”的工作。但是寻根的目的——我研究及重新诠释上古文明的目的,所欲从事的绝不仅是一种单纯发掘和复原的工作,而是着眼于未来——我深信作为伟大华夏英雄先祖的后代,中华民族有资格拥有一个更光辉的文明未来!

 楼主| 发表于 2016-12-26 21:1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章:太阳神与远古华夏民族

我们首先来研究太阳神在中国神话和古史传说中的诸种变相。

  在古书中,有一奇特之女名握登,据传说其人是尧、舜之母氏。此名来历,旧皆不解。按,《诗经·秦风·终南》“颜如渥丹”,注谓“渥丹即太阳”。“渥丹”音转即握登。这可以看做古代华夏族以太阳为图腾的一个确切证据。

  中国神话中的太阳神,为学者所熟知的名字叫“羲和”。羲和的演化故事,可以说是中国古神话中一个最复杂,但也最重要的故事。让我们先从“伏羲”谈起。

  在中国历史上,伏羲是一位非常神秘的人物,又是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汉书·古今人表》称伏羲为“上上圣人”,列居古今一切人物之首,可见其在古人心目中地位之高。而在传说中,伏羲又具有一种人首蛇身的异相。关于伏羲,其名号至多。但基本可划分为如下两个类型:

  1.伏羲型。又写做伏牺、伏戏、赫胥、包羲、疱羲、宓羲、虙牺、羲皇等。

  2.大昊型。又写做太昊、泰昊、大(太)、大皓等。

  伏羲的真相究竟是什么?皇甫谧《帝王世纪》中有这样一段话:

  大昊帝包牺氏,……继天而生,首德于木,为百王先。帝出于震,未有所因,故位在东方。主春,象日之明,是称太昊。

  张舜徽《郑学丛书·演释名》曾指出:《易经》中的“帝出于震”一名,帝指太阳。震,当训作晨。所以“帝出于震”,就是日出于晨。张舜徽详说如下:

  “帝”字的本义,在西汉学者们尚能认识清楚;到了东汉,便很含糊,从许慎、郑玄一班人的书里,可以看出。至于汉以后解说《易经》的人,乃至王弼,尚能言不离宗,那恐怕都是沿用西汉经师的旧义了。所以“帝”之字源为“日”,在故训上也是讲得通的。再拿声韵来说,“娘”、“日”二字,古读都归并到“泥”母,早已成为定论。“日”字古读当为舌头音,和“帝”音本近。今日南人小孩学语,尚时时读日为舌头音,和“帝”音相似,便是一个实证。

  “帝”为“日”的别名,在古书里可以找到很多的证明。《易经》上说:“帝出乎震。”注家都道:“震,东方也。”这不很明显地指出了它的本意吗!“益卦六二”:“王用享于帝。”王弼注云:“帝者,生物之主,兴益之宗。”那么,更非日不能有这威力。大约古人对这点都已明确,因此引申起来,便用为统治者至高无上的尊称。这显然揭示了奴隶制社会的思想意识:平日拿统治者比之如日,便有“天无二日民无二王”的话;怨恨到统治阶级的严重剥削,而希望其早死,便有“时日曷丧”的诅咒。其实在当时如用本义,即写作帝字也无不可,徒以日字写来简单,便习用而不改。犹之今人每喜用“天”、“日”二字连称,古人便拿“天”、“帝”二字对举。《诗经》“君子偕老”篇:“胡然而天也!胡然而帝也!”旧注都不甚明了。《毛传》说:“尊之如天,审谛如帝。”后来许慎作《说文解字》,便根据这个定义解释“帝”字说“谛也”,而没有说明其所以然。我们详细玩味《毛传》的意思,实精简而明确。天地间只有太阳是最显明审谛的东西,毛公作传时,实在已经以“日”训“帝”。到了郑玄作笺的时候,硬说:“帝,五帝也。”便附会到后起之义了。(张舜徽《释帝字受义的根源答友问》)

  张先生的说法认为,帝、日二字是同源字。其说甚确。上古称“帝”者与日神崇拜有关,这一点是无疑问的。

  “太昊”,导言中已经说过,是太阳神之名。所以在《帝王世纪》的这段话里,正透露了伏羲——太昊与太阳神的关系。但是,汉儒对伏羲一名的解释却颇不同。他们说:

  取牺牲以供庖厨,食天下,故号曰庖牺氏。①

  伏,服也;戏,化也。②

  下伏而化之。③

也就是说:

  (1)庖牺就是庖厨肉食。

  (2)伏戏就是驯化走兽。

  实际上,这两种说法都不合伏羲名号的真义,而是出自后人望文生义的杜撰。

  治上古音者知道,上古音中f 、b o二音本来相通,但后来却分化为两音。这是伏羲的名号分化为伏与包两大系统的原因所在。伏羲名号中的“伏”与“包”,之所以可写成许多形体,就是因为它们均无实义,而纯是表音之字。而以音求之,我认为伏与包都是“溥”字的同音通假字(此字可读f ,亦可读b o)①。《说文》:“溥,大也”,“丕,大也。”丕、溥音通。溥、博、薄、礴诸从“”之字皆有广大之义。溥就是伟大。而所谓伏羲或包羲,其实就是“伟大的羲”。

  那么,“羲”的意义又是什么?昔人解释此字所以多入谬说,是因为不知道“羲”之古音与今音也大不相同。凡今音x 者,先秦古音均读做双音节的xi-e②。若连读即成为“xi ”,亦即“羲俄”或“些”③。王念孙《广雅疏证》:“牺,古读如娑(su )。”牺亦或读为xi n(古音歌寒通转,《周礼·春官》司尊彝注:献读为牺。又洗音从先,此先—洗古音通转入今例)。

  弄清了这一关键问题,我们立刻可以知道这位伟大的羲——这位曾与女娲相并列,而被古人尊奉为人类始祖的神秘人物,其真实面目究竟是什么了。

  原来,这位伟大的羲,或者更确切地按古音应读作“伟大的羲俄”的人物,不是别人,正是在先秦典籍中那位赫赫有名的太阳神——羲和④。由此可知他与《尚书·尧典》中那位其名曰“析”的春天之神以及甲骨文中那位东方之神“析”,也正是同一个人。⑤

  伏羲的第二型名号即太昊。昊,汉代《纬书》释作天帝之名(昊天上帝),《说文》及《尔雅》释作春神或夏神之名①。春神名“析”,即羲。所以大羲(即伏羲)当然也可以称大昊(大、太二字古通用)。丁山《中国古代宗教与神话考》指出:太昊之昊无定字,可写做皓、、颢、浩,而凡此诸字皆有光明盛大之义。“大昊者,大明也。”

  丁惟汾《俚语证古》卷一说:“太阳,大明也。”太昊又可写成“帝喾”②。帝喾,又名“帝”③。帝,正是中国神话中太阳神的另一系名称(说见后文)。凡此皆可确证,上古时代人们所崇拜的神明伏羲——太昊,其实是太阳神。

  1942年,长沙战国楚墓中出土一件缯帛书。书中记载,有一位古帝颛顼,命帝运行日月。据《大戴礼·五帝德》,颛顼是黄帝的后裔,又是夏禹的祖父,大鲧的父亲,因此是夏族的祖先④。颛顼之名旧无释,许多人认为不可解。今按,“颛”通“”,具有元首的意义。而顼以音求之,通于须、需。须、需古可通用。而需就是儒的本名,在古代乃是主持礼乐的大祭师。《国语·楚语》记颛顼曾“绝地天通”,发动了上古史上一次意义重大的宗教改革:

  及少昊之衰也,九黎乱德。民神杂糅,不可方物。夫人作享,家为巫史,无有要质。民匮于祀而不知其福。……颛顼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使复旧常,无相侵渎,是谓绝地天通。

  由此可见,释颛顼作需,亦即首席大祭师,是典有明证的(至今楚地称巫师为“端公”)⑤。

  由此可见,颛顼实际上是一位祭师,主管对太阳神的祭祀,并观测日月的运行⑥,正因为如此,颛顼又有号称作“高阳氏”⑦。

  在这里有非常值得注意的一点。据《左传》及《帝王世纪》等许多古代典籍的记载,都说伏羲与龙有密切关系:“太昊氏以龙纪。”(《左传》)“庖牺氏蛇身人首。”(《帝王世纪》)“蛇身之神,即羲皇也。”(《拾遗记》)

  这里特别应当指出“蛇”在上古汉语中,并不专指今日人们所言之蛇。事实上,蜥蜴、鳄鱼等爬行动物,在古代均可称蛇。先秦古谚:

  为虺弗摧,为蛇奈何?

汉儒注:“虺,虺蜴。蛇,巨蛇。”按,“虺蜴”即蜥蜴,“巨蛇”即鳄鱼。这个谚语的意思是:当它只是小小蜥蜴时不予消灭,等它长成巨大的鳄鱼时就将无可奈何!蜥蜴亦名龙子,与鳄鱼幼仔极为相像,故古人有此说。

  实际上,古书中关于伏羲、女娲“人首蛇身”的说法,本义都是指蜥蜴、鳄鱼这两种“四脚蛇”。我们看汉代墓中出土的多种伏羲、女娲图(见图33),就完全可以明了这一点(只是在晚期汉画及隋唐画中,才出现无脚蛇尾的二神形象)。在汉代的砖画中(见图34A、34B),伏羲的形状是人首龙身,而《山海经》记颛顼的父亲韩流之相:“人面豕喙,麟身曲股,豚止(趾)。”这又是一种猪首龙的形象。1971年发现于内蒙古三里他拉村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玉龙,其形也是猪首曲股①。内蒙古地区,是中国旧石器和新石器文化的主要分布地之一。据典籍记载,颛顼一族原是分布于中国北方的一个部族②。因此,这两者的契合恐怕不是偶然的。

  问题还不止于此。

  前面,我们谈过太皓别体作帝喾。帝喾别名“帝”。而帝,则是上古太阳神名号的又一个系统。

  是什么人?据长沙出土楚帛书上说:

  日月生。

  帝乃为日月之行。

  也就是说:创造了太阳和月亮,并且安排了太阳和月亮的周行。

  在《山海经》的神话系统中,也记载着有一位大神名叫“俊”,是女性的日神羲和与月神常仪的丈夫,是太阳和月亮的生身父亲:

  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大荒南经》)

  帝俊妻常仪生月,十有二。(《大荒西经》)

  、俊同音相假,是同一个名字的别写。在这里,——俊不仅是太阳神,而且是月亮神;不仅是太阳和月亮之神,实际上也是周天之神即上帝。太阳神转变成了上帝。但另一方面,在古史传说中,又似乎是人,是商族的祖先。王国维认为如图35中的几个甲骨文字,均是字。以之对比楚帛书中的字,可以看到后者确为前者的简化。王国维指出,卜辞中常称为高祖,他是殷商高祖中地位最显赫者①。太阳古名浑敦,《楚辞·九歌》中又说作“暾”。暾、叠韵相通。《淮南子》高诱注说:“日子有(蹲)鸟。”鸟即暾鸟也。

  甲骨文中的史料表明,殷商是一个崇拜太阳神的部族(他们每天早和晚都要以歌舞和祭祀迎送日出和日落),所以以太阳神为始祖神是毫不奇怪的。

  又据晋朝人郭璞说,舜就是俊②。而虞舜却似乎是夏朝之前一位古帝。《史记·五帝本纪》中说:“虞舜者,名曰重华。”重、申二字古可通用。③而申即神之本字,故重华可训作“申华”即“神华”。华有光义,则“神华”可认为还是太阳的别名(可能就是《山海经》中所说的“神红光”)。如果帝舜在历史上确有其人的话,那么他就是一位以太阳神给自己命名的人。而他的妻子名娥,又恰恰是用了月神的名字。

  综合以上的考证已可以使我们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上古时代的中国曾广为流行对太阳神的崇拜。这些崇拜太阳神的部落也许来源于同一个祖系,也许并非来源于同一个祖系,但他们都把太阳神看做自身的始祖神,并且其酋长常有以太阳神为自己命名的风俗。这些部落后来可能主要分化为两大系统。在北方的一系(颛顼族)称太阳神为羲(伏羲),以龙为太阳神的象征。这一系可能就是夏人的先祖。在东方的一族(帝喾族),称太阳神为“”,以凤鸟为太阳神的象征。这一系是商人的先祖(其后裔中可能有一支南下,进入江汉平原,又成为楚王族的先祖①)。

  颛顼号高阳氏,属于太昊族,而帝喾号高辛氏,属于少昊族②。少昊与太昊的称谓,表明两族既有亲缘关系,同时又暗示了某种等级性的差别(详见后论)。

  如果上论不误,那么我们也就可以解释作为中华民族母族之一的远古华族,其族名之所以称“华”的原因了。我推测华字是“”字的省文③。《说文》:“,日光也。“晔”与“晃”虽然今音不同(与作火光讲的“烨”音相乱),但以形与义论之,古时可能为同源字。所谓“华族”,就是崇拜太阳和光明的民族。而日华之华,可能就是华夏民族得名的由来。

①《礼记·月令疏》引《帝王世纪》。

  ②《易系辞传释义》引孟京说。

  ③《白虎通·号》。

  ①清代学者钱大昕曾证明,古无轻唇音。就是说“非、敷、奉、微一类音”,在上音系中均属于“帮、滂、并、明等音纽”。(参看王力《汉语音韵学》)薄从溥(f )声,而今读b o,即是证明。

  ②王念孙《读书杂志》:“古音俄、同声。”《广雅·释诂》:“俄,古邪字。”据此可知,(古与羲同意相假)、俄、邪三字古音相通。宋刘家立《淮南子集证》:“《周官注》云:仪羲二字,古音皆俄。而洪丞相适尝引诗‘实维我仪’,协‘在彼中阿’,‘乐且有仪’,亦协‘中阿’。扬雄《太玄》亦以‘各遵其仪’协‘不偏不颇’,而汉碑‘蓼我’皆书作‘蓼俄’,然后自信嫦娥即常仪明矣!”说甚确。

  ③由此可以解决一个谜,《楚辞》中《招魂》句末,叹词用“些”字,而不与其他篇同用兮字,实则“些”就是“兮”,即“xi ”的合音。

  ④《楚辞》王逸注:“羲和,日神。”

  ⑤杨树达谓:“东方曰析者,此殆谓草木甲坼之事也。”不确!“析”就是“昕”(《说文》:“昕,旦明也,日将出也,从日,斤声,读若析。”)的假借字。或书作曦、、。《山海经·大荒经》中所记的四方神名,与出土甲骨文略有不同。其中的东方神名:“东方曰析”,亦即析。

  ①上古四季观念与今不同,或以春夏为一季,故春夏神不相分。

  ②童书业《春秋左传研究》第3页。

  ③“帝喾生而神异,自言其名曰。”(《初学记》九引《帝王世纪》)

  ④“颛顼产鲧,鲧产文命,是为禹。”(《帝系》)“颛顼,黄帝之孙,曰高阳。”(《大戴礼·五帝德》)“黄帝妻雷祖,生昌意……生韩流……生帝颛顼。”(《山海经·海内经》)

  ⑤《大戴礼·五帝德》记颛顼:“洪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养财以任地,履时以象天。依鬼神以制义,治气以教民,洁诚以祭祀,乘龙而至四海。”

  ⑥见《楚帛书》。

  ⑦《楚辞》王逸注:“高阳,是为帝颛顼。”并见《帝系》。

  ①见《文物》1984年第6期。王充说:“世俗画蛇之象,马首蛇尾。由此言之,马蛇之类也。”但在古代图案中,马首、猪首常不易区分。

  ②《尔雅·释天》:“颛顼之虚,虚也。北陆,虚也。”郭注:“虚之正北,北方色黑……颛顼,水德,位在北方。”

  ①《王国维遗书》第一册《卜辞所见先公先王考》。

  ②《山海经·大荒东经》注。

  ③《皋陶谟》:“天其申命用休”,《史记·夏本纪》作:“重命用休。”又郭沫若说:“申字在古有直用为神者”,如《克鼎》之“显孝于申”。(《甲骨文字研究·释干支》)

  ①屈原《离骚》:“帝高阳之苗裔兮。”王逸以颛顼为高阳,说实迂。高阳即太昊,即太阳神。楚王族三姓——昭,景,屈。昭,《说文》:日光也。景,光也。屈疑即之讹形。而日初之光称(《淮南子·天文训》:“爰始将行,是谓明。”)。由此可见,楚王族姓皆以日光为姓。

  ②帝喾生契(《帝系》),《世本》说:“少昊名契。”(《路史》注引)契是殷商人的先祖。

  ③今音与烨(火光)相窜乱。其古音读忽,与“晃”、“黄”、“皇”诸字音义相通。


 楼主| 发表于 2016-12-26 21:2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章:一神三身的黄帝

以上的考证如能成立,那么我们也就可以解开中国神话和上古史中疑难已久的一系列问题了。

  首先是黄帝的问题。

  在中国古史系统中,黄帝的地位可与伏羲相比侔。他是创造宇宙天人之神。在《史记》中,他被太史公作为中国成文史中的第一位帝王。古代许多典籍中,亦记载了关于黄帝及其名臣观象制器的传说。中国文化的许多发明都被归之于黄帝。但这里最可注意者,是黄帝的事迹往往与伏牺的事迹相重合。

  下页表中列出的被古人归于黄帝的各种创造发明中,可以看到与伏羲事迹的明显重合。另一方面,黄帝在传说中也有双重身份:既是天神,又是人王。作为上帝的黄帝,亦就是秦汉典籍中多次出现的“黄神”、“黄宗”、“黄灵”①:

  黄帝,古天神也。始造人之时,化生阴阳。(《淮南子·说林训》高诱注)

  昔者黄帝会鬼神于泰山之上,驾象车而六蛟龙……蚩尤居前,风师边扫,雨师洒道。虎狼在前,鬼神在后。腾蛇伏地,凤凰复上,乃合鬼神,作为清角。(《韩非子·十过》)

  帛书《十六经·主命》:“昔者黄宗质始好信,作自为象。方四面,傅一心{2}。四达自中,前参后参。左参右参。践位履参,是以能为天下宗。君受命于天,定位于地,成名于人。唯余一人乃配天,乃立王、三公,立国置君、三卿。数日历月计岁,以当日月之行。吾类天大明。”《尸子》子贡曰:“古者黄帝四面,信乎?”《吕氏春秋》:“故皇帝立(位)四面。”《淮南子·览冥训》:“黄帝治天下而力牧、太山稽辅之。以治日月之行,律治阴阳之气,节四时之度,正律历之数。”此所描绘黄帝,均为日神。“力牧”,即嫘母,“太山稽”即泰山姬(碧霞元君)。

  黄帝在《尚书》、《吕氏春秋》及《庄子》书中又记作“皇帝”{1}。黄、皇二字古代通用。而所谓黄帝或皇帝,其本义正是太阳神。

  黄,《说文》指出其字从古文“光”字,也读作光声。实际上黄、光不仅古音相同,而且都有光的语义。《风俗通》说:“黄,光也。”《释名》说:“黄,晃(日光)也。犹晃晃像日光色也。”日光本色即黄色。所以古天文学中,日行之道,称作“黄道”。皇帝之袍,不用红,而用黄。封建时代,以黄和杏黄作为五色中最尊贵的颜色,其俗应皆本于此也。

  《易传》说:“日煌煌似黄。”凡此皆可证,黄、晃、皇、煌、光在古代音同义通,可以互用。所以,黄帝可释作“光帝”。所谓黄帝、皇帝,其本义就是光明之神。《风俗通义·皇霸五帝》:“黄者,光也,厚也。中和之色。施得四季,与天同功。”黄帝名轩辕。《淮南子·本经训》:“玄元至砀而运照。”“玄元”即轩辕,亦即元神。“砀”通“阳”。楚帛书:“王正乃明,元神是享。”元神,又作圆神、浑沦神——都是指太阳。帝为神之最古称谓,而神却是后起之字。甲骨文中只有帝而无神字。神字篆体作“”,见《集韵》。神字从旦。而《礼记·郊特牲》:“所以交于旦明。”郑注:“旦当为神。”由此可见,神名的由来也与太阳有关。黄帝是太阳神,所以黄帝别号“云阳真人”(《道藏》)。《汉书·郊祀志》注:“云阳,黄帝。”黄帝是太阳神,伏羲也是太阳神,所以黄帝和伏羲(即曦皇)实际上是同一人。由此也就可以解释他们二人的事迹为什么有那样多的重合。另一方面,马王堆帛书《十六经》中黄帝别名高阳,此也可证明,黄帝实际就是太阳神①。在传说中,黄帝具有人面蛇身的形象②,以龙为象征③。而前面已指出,人面蛇身和龙形也正是伏牺的形象。

  《帝王世纪》中说:

  大昊帝包牺氏……一号皇雄氏。④

  一号黄熊氏。⑤

  而黄帝的称号却是“有熊氏”。很明显,这是黄帝、伏羲乃同一人的又一证据(“黄熊氏”与“皇熊氏”实际正是黄帝“有熊氏”的异称)。另一方面,昊、黄乃双声音转。太昊又称太皇(泰皇)或泰帝。而黄帝别称皇天上帝。这也表明太昊——伏牺与黄帝是同一神。

  问题还不止于此。由《山海经》中可以看出,黄帝世系与同书所记的帝俊世系又互相重合⑥。由此又可推知,太阳神黄帝与太阳神帝俊也应是同一的。


此外,《史记》记黄帝有臣名叫“风后”、“巫咸”、“巧”、“力牧”。风后就是凤鸟①。巫咸简称咸。力牧在古书中又记作“力墨”,或讹作“力黑”②。《吕氏春秋·古乐》中记帝喾有臣名叫天翟(凤鸟)、咸、墨及有,正与黄帝四臣相合。帝喾即帝俊。由此可见太阳神帝俊与黄帝也应是同一神的异名。因此,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伏羲、太昊、高阳、帝俊、帝喾、黄帝,实际上都是同一个神即太阳神的变名。所以汉代纬书《通封验》说:“太皇之先与耀合元。”这就是说,最早的天神(太皇)与太阳(耀)具有同一来源。

  在上述名号中,高阳是太阳神,但他又是夏人祖先颛顼的神号。而古人认为颛顼是黄帝的子孙。太阳神帝俊、帝喾则被认为是殷商人的祖神。战国铜器《陈侯因》铭文中有“高祖黄帝”之称。这实际上表明了,在上古时代,作为太阳神之人格化的黄帝和伏羲,乃是组成华夏民族的各古代部族所共同追认的始祖神。

  据《世本》说:“黄帝使羲和占日,常仪占月。”③《史记》及《帝王世纪》均记黄帝有位叫“常先”的大臣,他是什么人,旧不得其解。如果注意到“先”也是羲——仪(古音俄)的合音,那么也就不难知道,常先就是常羲和常仪的合称。但这里最值得注意的是,太阳神羲和与月亮神常仪,在这里变成了黄帝的两个属臣。也就是说,作为太阳神的黄帝一分为三,分别变成了:太上神黄帝—日神羲和—月神常仪。

  这里应当指出,在山东出土汉代砖画中,曾有一幅图像描绘了一组三位一体的伏羲、女娲和黄帝。黄帝居中;伏羲头上有一只乌鸦,显然象征太阳,手中执规;女娲头上有一只兔,显然象征月亮,手中执矩(见图36)。他们的下方还绘有西王母、虎神和捣药的玉兔。这幅罕见的图像,清楚地显示了中国古代以黄帝为中心的三位一体神观念。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重新认识《老子》书中所说:“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按,“一”即太一,“二”即阴、阳,“三”即阴、阳汇(参)合。这种三位一体的理论,不仅是一种宗教观念,而且是一种宇宙观念。

  但在较晚近的传说中,神话被作了历史化。作为宇宙至上神和原始太阳神的黄帝,演变成为古帝王的名号。而常羲与常仪,也由太阳神和月亮神,分别转变成人间主掌天文历法的两种职官之名了。

  据《山海经》说,黄帝—帝俊—娥皇(常仪)的国度,又称作“三身之国”①。这是不是正反映了黄帝由一神向三神的分化呢?

  尤为值得注意的是,三位一体神的观念,在人类早期文化和宗教思想中,是一个相当普遍的观念。请看下表:

  表中所列的这些神灵,在各民族的上古神话中,都是以一神三身(三名)的形式而出现的。如果作一下分类的话,基本上可以分成两大类型:

  但是这里还有必要指出,三位一体神更深刻的根源,也是其更高级的形态,体现在早期人类宗教与哲学的另一类型中:

  在这里,自然与人类呈现为对立着的两极,而道——逻各斯却成为超越者,成为自然与人类的统摄者,宇宙的绝对主体。

  这种宗教观念,典型地体现于基督教关于“圣父(自然)、圣子(人类)、圣灵(超越者)”的三位一体观念中,同时也体现在婆罗门哲学关于“有”与“梵”(存在与超越),老子关于道、自然与人,以及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柏拉图的理论中。

  而在本体论的意义上,三位一体的哲学观又可区分为两种类型。

  由三位一体观的普遍性,我们可以看到,人类早期文明中神话与哲学观的形成和演化,确实是具有某种规律性的①。

  最后,在结束我们对伏羲——黄帝的讨论时,让我们再分析一下对中国文化具有重要意义的一个传说:伏羲作八卦的故事。

  《易·系辞》:“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此圣人旧皆谓伏牺,或谓大禹。高亨注《易》说:“伏牺时有龙马出于河,身有文如八卦,伏牺取法之,以画八卦。夏禹时有神龟出于洛,背上有文字,禹取法之,以作书,即尚书洪范之起源。”(《易大传今注》卷五)其说盖据《汉书·五行志》引刘歆之说:

  伏羲氏继天而王,受河图,则而画之,八卦是也。

禹治洪水,赐名德书,法而陈之,洪范是也。

  以及《尚书·顾命》引伪孔安国传:

  伏牺氏王天下,龙马出河,遂则其文,以图八卦,谓之河图。

  又《洪范》伪孔传谓:

  洛出书,神龟负文而出,列于背,有数至于九九,禹遂因而第之,以成九类。

  《易·系辞传》说: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取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迎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过去研究河图洛书以及八卦起源的人,似乎都没有注意到,与此非常类似的另一派传说,却是发生在黄帝身上。《太平御览》引《龙鱼河图》说:“黄帝游于洛,见鲤鱼长三尺,青身无鳞,赤文成字。”《艺文类聚》引《开元占经》,并引《龙鱼河图》云:“黄龙负图,鳞成字,从河中出,付黄帝,令侍臣写之示天下。”《黄帝本纪》注云:“神龙负图文,遁其甲,故曰遁甲。”(所谓“遁甲”,即蜕下甲皮)又有歌云:“丹凤衔书碧云里。”《文选》注引《礼瑞命记》云:“黄帝服黄服,带黄冠,斋于宫,凤乃蔽日而来。”《诗经·大雅·文王》正义引《元命苞》:“凤皇衔书置帝前,黄帝再拜受。”《太平御览》引《合诚图》云:“黄帝游元扈上洛,与大司马容光,左右辅周昌等百二十人临观。有凤皇衔图以置帝前。帝再拜受图。”《乾坤凿度·河图八门》注云:“河图者,河中得天书文图。”《太白阴经》云:“俄有元龟巨鳌,从水中出,含符置于坛而去。似皮非皮,似绨非绨,以血为文,曰:‘天一在前,太一在后。’黄帝再拜受符。于是设九宫,置八门,三奇六仪,为阴阳二遁,凡一千八十局。”①由这些材料可证知,发现所谓河图洛书,制八卦、九宫的故事,既发生在伏羲身上,也发生在黄帝身上。由此不仅更可印证伏羲、黄帝实际上是同一人,而且可以使我们理解《论语·子罕》中孔子所说的:

  凤皇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史记·孔子世家》引此文作“河不出图,洛不出书”。)

  在这里孔子所引用的,既是伏羲的典故,也是黄帝的典故,并且实际上自拟于伏羲、黄帝。旧释孔子此言者多未解此,遂有各种歧说。故上述诸说可为注《论语》者补。

  (何按:至于河图洛书的真相,我在《龙:神话与真相》一书中有详细讨论。这里只想附带指出,龙在中国古代是鳄鱼(包括蜥蜴)的神化性称谓。所谓“龙鲤”,亦即《山海经》、《本草纲目》中的“鲮鲤”——古语言中指鳄鱼和穿山甲。“河图洛书”,也就是这些爬行动物的背甲花纹,古人以为神秘,含有数理,并以为占卜设图的神秘用具。上古人认为龟、鳄属于同类。所以龟甲卜,应起源于鳄甲卜。商周以后鳄类中原稀见,用龟遂取代了用鳄。)

  ①《礼记·月令疏》引《帝王世纪》。

  ②《易系辞传释义》引孟京说。

  ③《白虎通·号》。

  ①清代学者钱大昕曾证明,古无轻唇音。就是说“非、敷、奉、微一类音”,在上音系中均属于“帮、滂、并、明等音纽”。(参看王力《汉语音韵学》)薄从溥(f )声,而今读b o,即是证明。

  ②王念孙《读书杂志》:“古音俄、同声。”《广雅·释诂》:“俄,古邪字。”据此可知,(古与羲同意相假)、俄、邪三字古音相通。宋刘家立《淮南子集证》:“《周官注》云:仪羲二字,古音皆俄。而洪丞相适尝引诗‘实维我仪’,协‘在彼中阿’,‘乐且有仪’,亦协‘中阿’。扬雄《太玄》亦以‘各遵其仪’协‘不偏不颇’,而汉碑‘蓼我’皆书作‘蓼俄’,然后自信嫦娥即常仪明矣!”说甚确。

  ③由此可以解决一个谜,《楚辞》中《招魂》句末,叹词用“些”字,而不与其他篇同用兮字,实则“些”就是“兮”,即“xi ”的合音。

  ④《楚辞》王逸注:“羲和,日神。”

  ⑤杨树达谓:“东方曰析者,此殆谓草木甲坼之事也。”不确!“析”就是“昕”(《说文》:“昕,旦明也,日将出也,从日,斤声,读若析。”)的假借字。或书作曦、、。《山海经·大荒经》中所记的四方神名,与出土甲骨文略有不同。其中的东方神名:“东方曰析”,亦即析。

  ①上古四季观念与今不同,或以春夏为一季,故春夏神不相分。

  ②童书业《春秋左传研究》第3页。

  ③“帝喾生而神异,自言其名曰。”(《初学记》九引《帝王世纪》)

  ④“颛顼产鲧,鲧产文命,是为禹。”(《帝系》)“颛顼,黄帝之孙,曰高阳。”(《大戴礼·五帝德》)“黄帝妻雷祖,生昌意……生韩流……生帝颛顼。”(《山海经·海内经》)

  ⑤《大戴礼·五帝德》记颛顼:“洪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养财以任地,履时以象天。依鬼神以制义,治气以教民,洁诚以祭祀,乘龙而至四海。”

⑥见《楚帛书》。

  ⑦《楚辞》王逸注:“高阳,是为帝颛顼。”并见《帝系》。

  ①见《文物》1984年第6期。王充说:“世俗画蛇之象,马首蛇尾。由此言之,马蛇之类也。”但在古代图案中,马首、猪首常不易区分。

  ②《尔雅·释天》:“颛顼之虚,虚也。北陆,虚也。”郭注:“虚之正北,北方色黑……颛顼,水德,位在北方。”

  ①《王国维遗书》第一册《卜辞所见先公先王考》。

  ②《山海经·大荒东经》注。

  ③《皋陶谟》:“天其申命用休”,《史记·夏本纪》作:“重命用休。”又郭沫若说:“申字在古有直用为神者”,如《克鼎》之“显孝于申”。(《甲骨文字研究·释干支》)

  ①屈原《离骚》:“帝高阳之苗裔兮。”王逸以颛顼为高阳,说实迂。高阳即太昊,即太阳神。楚王族三姓——昭,景,屈。昭,《说文》:日光也。景,光也。屈疑即之讹形。而日初之光称(《淮南子·天文训》:“爰始将行,是谓明。”)。由此可见,楚王族姓皆以日光为姓。

  ②帝喾生契(《帝系》),《世本》说:“少昊名契。”(《路史》注引)契是殷商人的先祖。

  ③今音与烨(火光)相窜乱。其古音读忽,与“晃”、“黄”、“皇”诸字音义相通。

  ①马王堆出土帛书《十六经》称黄帝为“黄宗”。《汉书·郊祀志》黄帝称“黄灵”。

  ②日字古形作,正像“方四面,傅一心”。

  ①《尚书·吕刑》:“皇帝遏绝苗民。”清人崔适及近人童书业皆认为皇帝指黄帝。

  ①释者或从王逸说,以为高阳是颛顼,而同篇中,黄帝与其孙(颛顼)交替出现,于理不通。所以黄帝与高阳应是同一人。

  ②见《山海经·海外西经》:“轩辕之国……人面蛇身,尾交首上。”轩辕,黄帝之号。

  ③“中央土也,其帝黄帝,……其兽黄龙。”(《淮南子·天文训》)“轩辕(黄帝名)黄龙体。”(《史记·天官书》)

  ④《易·系辞下》正义引。

  ⑤《礼记·月令》正义引。

  ⑥“帝俊生禺号。”(《海内经》)“黄帝生禺虢。”(《大荒东经》)“禺号子食谷北海之渚,中有神……名曰禺强。”(《海外北经》)“禺虢生禺京,禺京处北海。”(《大荒东经》)朱起风说:“虢乃号之讹。”(《辞通》)郭璞注:“禺京即禺强也。”

  ①黄帝和帝的关系,还可以从黄帝与凤凰的关系中看出:“黄帝服斋于中宫,坐于玄扈,洛上乃有大鸟,鸡头燕喙,龟颈龙形,鳞翼鱼尾,其状如鹤,体备五色,三字成文,首文曰顺德,背文曰信义……必自歌舞,音如箫笙。”这正是《说文》及《韩诗外传》中所描绘的凤凰形象。见《初学记》卷三十引《帝王世纪》。

  ②马王堆帛书《十六经》记黄帝臣力牧作力墨。敦煌汉简中记作力黑。

  ③《史记·天官书》索隐引。

  ①《海内经》:“帝俊生三身。”《大荒南经》:“有人三身,帝俊妻娥皇,生此三身之国。”《海内经》:“其上有三头人,伺琅树。”《海外南经》:“三首国,其为人一身三首。”《大荒西经》:“大荒日月所入。有人焉,三面。是颛顼之子。三面一臂,三面之人不死。”

  ①据说印度神有三亿三千三百万,但其中最高神格是三神一体的梵天—毗湿奴—湿婆。据古吠陀圣诗,梵天产生于最高神本身,是智慧、创造、始祖。传说中他有四个头(中国黄帝亦有四面),每头各掌管宇宙的四分之一。而圣典——四吠陀也被认为出自此头。毗湿奴是保护(护持神)。据古印度一个起源神话,当他在原始大海的千头蛇背上睡觉时,从他的脐中生出莲花,从中生出梵天。每当世界要毁灭之际,他即下世救人。他这样做了十次,故有十个英雄化身。其中最有名者即罗摩(《罗摩衍那》主人公)。第三神是湿婆,破坏神。此外,中国古书中早有“三一”之名。《汉书·郊祀志》:“古者天子三年一闭太牢,祠词三一:天一地一泰一。”

  ①按,上引诸条,可参看俞正燮《癸巳存稿》卷六。

 楼主| 发表于 2016-12-26 21:28 | 显示全部楼层
“黄者,光也,厚也。中和之色。施得四季,与天同功。”日光本色即黄色,中国人皮肤是黄色,被称为后天之本的脾胃,颜色为黄色,我还是浙江黄岩人呢,很有意思。
发表于 2016-12-27 14:37 | 显示全部楼层
已下,好好了解了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5-1-22 14:57 , Processed in 0.030736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