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一神三身的黄帝
以上的考证如能成立,那么我们也就可以解开中国神话和上古史中疑难已久的一系列问题了。 首先是黄帝的问题。 在中国古史系统中,黄帝的地位可与伏羲相比侔。他是创造宇宙天人之神。在《史记》中,他被太史公作为中国成文史中的第一位帝王。古代许多典籍中,亦记载了关于黄帝及其名臣观象制器的传说。中国文化的许多发明都被归之于黄帝。但这里最可注意者,是黄帝的事迹往往与伏牺的事迹相重合。 下页表中列出的被古人归于黄帝的各种创造发明中,可以看到与伏羲事迹的明显重合。另一方面,黄帝在传说中也有双重身份:既是天神,又是人王。作为上帝的黄帝,亦就是秦汉典籍中多次出现的“黄神”、“黄宗”、“黄灵”①: 黄帝,古天神也。始造人之时,化生阴阳。(《淮南子·说林训》高诱注) 昔者黄帝会鬼神于泰山之上,驾象车而六蛟龙……蚩尤居前,风师边扫,雨师洒道。虎狼在前,鬼神在后。腾蛇伏地,凤凰复上,乃合鬼神,作为清角。(《韩非子·十过》) 帛书《十六经·主命》:“昔者黄宗质始好信,作自为象。方四面,傅一心{2}。四达自中,前参后参。左参右参。践位履参,是以能为天下宗。君受命于天,定位于地,成名于人。唯余一人乃配天,乃立王、三公,立国置君、三卿。数日历月计岁,以当日月之行。吾类天大明。”《尸子》子贡曰:“古者黄帝四面,信乎?”《吕氏春秋》:“故皇帝立(位)四面。”《淮南子·览冥训》:“黄帝治天下而力牧、太山稽辅之。以治日月之行,律治阴阳之气,节四时之度,正律历之数。”此所描绘黄帝,均为日神。“力牧”,即嫘母,“太山稽”即泰山姬(碧霞元君)。 黄帝在《尚书》、《吕氏春秋》及《庄子》书中又记作“皇帝”{1}。黄、皇二字古代通用。而所谓黄帝或皇帝,其本义正是太阳神。 黄,《说文》指出其字从古文“光”字,也读作光声。实际上黄、光不仅古音相同,而且都有光的语义。《风俗通》说:“黄,光也。”《释名》说:“黄,晃(日光)也。犹晃晃像日光色也。”日光本色即黄色。所以古天文学中,日行之道,称作“黄道”。皇帝之袍,不用红,而用黄。封建时代,以黄和杏黄作为五色中最尊贵的颜色,其俗应皆本于此也。 《易传》说:“日煌煌似黄。”凡此皆可证,黄、晃、皇、煌、光在古代音同义通,可以互用。所以,黄帝可释作“光帝”。所谓黄帝、皇帝,其本义就是光明之神。《风俗通义·皇霸五帝》:“黄者,光也,厚也。中和之色。施得四季,与天同功。”黄帝名轩辕。《淮南子·本经训》:“玄元至砀而运照。”“玄元”即轩辕,亦即元神。“砀”通“阳”。楚帛书:“王正乃明,元神是享。”元神,又作圆神、浑沦神——都是指太阳。帝为神之最古称谓,而神却是后起之字。甲骨文中只有帝而无神字。神字篆体作“”,见《集韵》。神字从旦。而《礼记·郊特牲》:“所以交于旦明。”郑注:“旦当为神。”由此可见,神名的由来也与太阳有关。黄帝是太阳神,所以黄帝别号“云阳真人”(《道藏》)。《汉书·郊祀志》注:“云阳,黄帝。”黄帝是太阳神,伏羲也是太阳神,所以黄帝和伏羲(即曦皇)实际上是同一人。由此也就可以解释他们二人的事迹为什么有那样多的重合。另一方面,马王堆帛书《十六经》中黄帝别名高阳,此也可证明,黄帝实际就是太阳神①。在传说中,黄帝具有人面蛇身的形象②,以龙为象征③。而前面已指出,人面蛇身和龙形也正是伏牺的形象。 《帝王世纪》中说: 大昊帝包牺氏……一号皇雄氏。④ 一号黄熊氏。⑤ 而黄帝的称号却是“有熊氏”。很明显,这是黄帝、伏羲乃同一人的又一证据(“黄熊氏”与“皇熊氏”实际正是黄帝“有熊氏”的异称)。另一方面,昊、黄乃双声音转。太昊又称太皇(泰皇)或泰帝。而黄帝别称皇天上帝。这也表明太昊——伏牺与黄帝是同一神。 问题还不止于此。由《山海经》中可以看出,黄帝世系与同书所记的帝俊世系又互相重合⑥。由此又可推知,太阳神黄帝与太阳神帝俊也应是同一的。
此外,《史记》记黄帝有臣名叫“风后”、“巫咸”、“巧”、“力牧”。风后就是凤鸟①。巫咸简称咸。力牧在古书中又记作“力墨”,或讹作“力黑”②。《吕氏春秋·古乐》中记帝喾有臣名叫天翟(凤鸟)、咸、墨及有,正与黄帝四臣相合。帝喾即帝俊。由此可见太阳神帝俊与黄帝也应是同一神的异名。因此,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伏羲、太昊、高阳、帝俊、帝喾、黄帝,实际上都是同一个神即太阳神的变名。所以汉代纬书《通封验》说:“太皇之先与耀合元。”这就是说,最早的天神(太皇)与太阳(耀)具有同一来源。 在上述名号中,高阳是太阳神,但他又是夏人祖先颛顼的神号。而古人认为颛顼是黄帝的子孙。太阳神帝俊、帝喾则被认为是殷商人的祖神。战国铜器《陈侯因》铭文中有“高祖黄帝”之称。这实际上表明了,在上古时代,作为太阳神之人格化的黄帝和伏羲,乃是组成华夏民族的各古代部族所共同追认的始祖神。 据《世本》说:“黄帝使羲和占日,常仪占月。”③《史记》及《帝王世纪》均记黄帝有位叫“常先”的大臣,他是什么人,旧不得其解。如果注意到“先”也是羲——仪(古音俄)的合音,那么也就不难知道,常先就是常羲和常仪的合称。但这里最值得注意的是,太阳神羲和与月亮神常仪,在这里变成了黄帝的两个属臣。也就是说,作为太阳神的黄帝一分为三,分别变成了:太上神黄帝—日神羲和—月神常仪。 这里应当指出,在山东出土汉代砖画中,曾有一幅图像描绘了一组三位一体的伏羲、女娲和黄帝。黄帝居中;伏羲头上有一只乌鸦,显然象征太阳,手中执规;女娲头上有一只兔,显然象征月亮,手中执矩(见图36)。他们的下方还绘有西王母、虎神和捣药的玉兔。这幅罕见的图像,清楚地显示了中国古代以黄帝为中心的三位一体神观念。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重新认识《老子》书中所说:“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按,“一”即太一,“二”即阴、阳,“三”即阴、阳汇(参)合。这种三位一体的理论,不仅是一种宗教观念,而且是一种宇宙观念。 但在较晚近的传说中,神话被作了历史化。作为宇宙至上神和原始太阳神的黄帝,演变成为古帝王的名号。而常羲与常仪,也由太阳神和月亮神,分别转变成人间主掌天文历法的两种职官之名了。 据《山海经》说,黄帝—帝俊—娥皇(常仪)的国度,又称作“三身之国”①。这是不是正反映了黄帝由一神向三神的分化呢? 尤为值得注意的是,三位一体神的观念,在人类早期文化和宗教思想中,是一个相当普遍的观念。请看下表: 表中所列的这些神灵,在各民族的上古神话中,都是以一神三身(三名)的形式而出现的。如果作一下分类的话,基本上可以分成两大类型: 但是这里还有必要指出,三位一体神更深刻的根源,也是其更高级的形态,体现在早期人类宗教与哲学的另一类型中: 在这里,自然与人类呈现为对立着的两极,而道——逻各斯却成为超越者,成为自然与人类的统摄者,宇宙的绝对主体。 这种宗教观念,典型地体现于基督教关于“圣父(自然)、圣子(人类)、圣灵(超越者)”的三位一体观念中,同时也体现在婆罗门哲学关于“有”与“梵”(存在与超越),老子关于道、自然与人,以及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柏拉图的理论中。 而在本体论的意义上,三位一体的哲学观又可区分为两种类型。 由三位一体观的普遍性,我们可以看到,人类早期文明中神话与哲学观的形成和演化,确实是具有某种规律性的①。 最后,在结束我们对伏羲——黄帝的讨论时,让我们再分析一下对中国文化具有重要意义的一个传说:伏羲作八卦的故事。 《易·系辞》:“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此圣人旧皆谓伏牺,或谓大禹。高亨注《易》说:“伏牺时有龙马出于河,身有文如八卦,伏牺取法之,以画八卦。夏禹时有神龟出于洛,背上有文字,禹取法之,以作书,即尚书洪范之起源。”(《易大传今注》卷五)其说盖据《汉书·五行志》引刘歆之说: 伏羲氏继天而王,受河图,则而画之,八卦是也。 禹治洪水,赐名德书,法而陈之,洪范是也。 以及《尚书·顾命》引伪孔安国传: 伏牺氏王天下,龙马出河,遂则其文,以图八卦,谓之河图。 又《洪范》伪孔传谓: 洛出书,神龟负文而出,列于背,有数至于九九,禹遂因而第之,以成九类。 《易·系辞传》说: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取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迎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过去研究河图洛书以及八卦起源的人,似乎都没有注意到,与此非常类似的另一派传说,却是发生在黄帝身上。《太平御览》引《龙鱼河图》说:“黄帝游于洛,见鲤鱼长三尺,青身无鳞,赤文成字。”《艺文类聚》引《开元占经》,并引《龙鱼河图》云:“黄龙负图,鳞成字,从河中出,付黄帝,令侍臣写之示天下。”《黄帝本纪》注云:“神龙负图文,遁其甲,故曰遁甲。”(所谓“遁甲”,即蜕下甲皮)又有歌云:“丹凤衔书碧云里。”《文选》注引《礼瑞命记》云:“黄帝服黄服,带黄冠,斋于宫,凤乃蔽日而来。”《诗经·大雅·文王》正义引《元命苞》:“凤皇衔书置帝前,黄帝再拜受。”《太平御览》引《合诚图》云:“黄帝游元扈上洛,与大司马容光,左右辅周昌等百二十人临观。有凤皇衔图以置帝前。帝再拜受图。”《乾坤凿度·河图八门》注云:“河图者,河中得天书文图。”《太白阴经》云:“俄有元龟巨鳌,从水中出,含符置于坛而去。似皮非皮,似绨非绨,以血为文,曰:‘天一在前,太一在后。’黄帝再拜受符。于是设九宫,置八门,三奇六仪,为阴阳二遁,凡一千八十局。”①由这些材料可证知,发现所谓河图洛书,制八卦、九宫的故事,既发生在伏羲身上,也发生在黄帝身上。由此不仅更可印证伏羲、黄帝实际上是同一人,而且可以使我们理解《论语·子罕》中孔子所说的: 凤皇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史记·孔子世家》引此文作“河不出图,洛不出书”。) 在这里孔子所引用的,既是伏羲的典故,也是黄帝的典故,并且实际上自拟于伏羲、黄帝。旧释孔子此言者多未解此,遂有各种歧说。故上述诸说可为注《论语》者补。 (何按:至于河图洛书的真相,我在《龙:神话与真相》一书中有详细讨论。这里只想附带指出,龙在中国古代是鳄鱼(包括蜥蜴)的神化性称谓。所谓“龙鲤”,亦即《山海经》、《本草纲目》中的“鲮鲤”——古语言中指鳄鱼和穿山甲。“河图洛书”,也就是这些爬行动物的背甲花纹,古人以为神秘,含有数理,并以为占卜设图的神秘用具。上古人认为龟、鳄属于同类。所以龟甲卜,应起源于鳄甲卜。商周以后鳄类中原稀见,用龟遂取代了用鳄。) ①《礼记·月令疏》引《帝王世纪》。 ②《易系辞传释义》引孟京说。 ③《白虎通·号》。 ①清代学者钱大昕曾证明,古无轻唇音。就是说“非、敷、奉、微一类音”,在上音系中均属于“帮、滂、并、明等音纽”。(参看王力《汉语音韵学》)薄从溥(f )声,而今读b o,即是证明。 ②王念孙《读书杂志》:“古音俄、同声。”《广雅·释诂》:“俄,古邪字。”据此可知,(古与羲同意相假)、俄、邪三字古音相通。宋刘家立《淮南子集证》:“《周官注》云:仪羲二字,古音皆俄。而洪丞相适尝引诗‘实维我仪’,协‘在彼中阿’,‘乐且有仪’,亦协‘中阿’。扬雄《太玄》亦以‘各遵其仪’协‘不偏不颇’,而汉碑‘蓼我’皆书作‘蓼俄’,然后自信嫦娥即常仪明矣!”说甚确。 ③由此可以解决一个谜,《楚辞》中《招魂》句末,叹词用“些”字,而不与其他篇同用兮字,实则“些”就是“兮”,即“xi ”的合音。 ④《楚辞》王逸注:“羲和,日神。” ⑤杨树达谓:“东方曰析者,此殆谓草木甲坼之事也。”不确!“析”就是“昕”(《说文》:“昕,旦明也,日将出也,从日,斤声,读若析。”)的假借字。或书作曦、、。《山海经·大荒经》中所记的四方神名,与出土甲骨文略有不同。其中的东方神名:“东方曰析”,亦即析。 ①上古四季观念与今不同,或以春夏为一季,故春夏神不相分。 ②童书业《春秋左传研究》第3页。 ③“帝喾生而神异,自言其名曰。”(《初学记》九引《帝王世纪》) ④“颛顼产鲧,鲧产文命,是为禹。”(《帝系》)“颛顼,黄帝之孙,曰高阳。”(《大戴礼·五帝德》)“黄帝妻雷祖,生昌意……生韩流……生帝颛顼。”(《山海经·海内经》) ⑤《大戴礼·五帝德》记颛顼:“洪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养财以任地,履时以象天。依鬼神以制义,治气以教民,洁诚以祭祀,乘龙而至四海。” ⑥见《楚帛书》。 ⑦《楚辞》王逸注:“高阳,是为帝颛顼。”并见《帝系》。 ①见《文物》1984年第6期。王充说:“世俗画蛇之象,马首蛇尾。由此言之,马蛇之类也。”但在古代图案中,马首、猪首常不易区分。 ②《尔雅·释天》:“颛顼之虚,虚也。北陆,虚也。”郭注:“虚之正北,北方色黑……颛顼,水德,位在北方。” ①《王国维遗书》第一册《卜辞所见先公先王考》。 ②《山海经·大荒东经》注。 ③《皋陶谟》:“天其申命用休”,《史记·夏本纪》作:“重命用休。”又郭沫若说:“申字在古有直用为神者”,如《克鼎》之“显孝于申”。(《甲骨文字研究·释干支》) ①屈原《离骚》:“帝高阳之苗裔兮。”王逸以颛顼为高阳,说实迂。高阳即太昊,即太阳神。楚王族三姓——昭,景,屈。昭,《说文》:日光也。景,光也。屈疑即之讹形。而日初之光称(《淮南子·天文训》:“爰始将行,是谓明。”)。由此可见,楚王族姓皆以日光为姓。 ②帝喾生契(《帝系》),《世本》说:“少昊名契。”(《路史》注引)契是殷商人的先祖。 ③今音与烨(火光)相窜乱。其古音读忽,与“晃”、“黄”、“皇”诸字音义相通。 ①马王堆出土帛书《十六经》称黄帝为“黄宗”。《汉书·郊祀志》黄帝称“黄灵”。 ②日字古形作,正像“方四面,傅一心”。 ①《尚书·吕刑》:“皇帝遏绝苗民。”清人崔适及近人童书业皆认为皇帝指黄帝。 ①释者或从王逸说,以为高阳是颛顼,而同篇中,黄帝与其孙(颛顼)交替出现,于理不通。所以黄帝与高阳应是同一人。 ②见《山海经·海外西经》:“轩辕之国……人面蛇身,尾交首上。”轩辕,黄帝之号。 ③“中央土也,其帝黄帝,……其兽黄龙。”(《淮南子·天文训》)“轩辕(黄帝名)黄龙体。”(《史记·天官书》) ④《易·系辞下》正义引。 ⑤《礼记·月令》正义引。 ⑥“帝俊生禺号。”(《海内经》)“黄帝生禺虢。”(《大荒东经》)“禺号子食谷北海之渚,中有神……名曰禺强。”(《海外北经》)“禺虢生禺京,禺京处北海。”(《大荒东经》)朱起风说:“虢乃号之讹。”(《辞通》)郭璞注:“禺京即禺强也。” ①黄帝和帝的关系,还可以从黄帝与凤凰的关系中看出:“黄帝服斋于中宫,坐于玄扈,洛上乃有大鸟,鸡头燕喙,龟颈龙形,鳞翼鱼尾,其状如鹤,体备五色,三字成文,首文曰顺德,背文曰信义……必自歌舞,音如箫笙。”这正是《说文》及《韩诗外传》中所描绘的凤凰形象。见《初学记》卷三十引《帝王世纪》。 ②马王堆帛书《十六经》记黄帝臣力牧作力墨。敦煌汉简中记作力黑。 ③《史记·天官书》索隐引。 ①《海内经》:“帝俊生三身。”《大荒南经》:“有人三身,帝俊妻娥皇,生此三身之国。”《海内经》:“其上有三头人,伺琅树。”《海外南经》:“三首国,其为人一身三首。”《大荒西经》:“大荒日月所入。有人焉,三面。是颛顼之子。三面一臂,三面之人不死。” ①据说印度神有三亿三千三百万,但其中最高神格是三神一体的梵天—毗湿奴—湿婆。据古吠陀圣诗,梵天产生于最高神本身,是智慧、创造、始祖。传说中他有四个头(中国黄帝亦有四面),每头各掌管宇宙的四分之一。而圣典——四吠陀也被认为出自此头。毗湿奴是保护(护持神)。据古印度一个起源神话,当他在原始大海的千头蛇背上睡觉时,从他的脐中生出莲花,从中生出梵天。每当世界要毁灭之际,他即下世救人。他这样做了十次,故有十个英雄化身。其中最有名者即罗摩(《罗摩衍那》主人公)。第三神是湿婆,破坏神。此外,中国古书中早有“三一”之名。《汉书·郊祀志》:“古者天子三年一闭太牢,祠词三一:天一地一泰一。” ①按,上引诸条,可参看俞正燮《癸巳存稿》卷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