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查看: 2712|回复: 7

自学中医的捷径(转李国栋老师的文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20 14: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自学中医的捷径在《伤寒论》中。自学中医,首先要建立自学的信心。自学中医,必能学成。历史上有许多中医大家都是自学成才的。不说古代,只说近现代,就有著名中医大家黄元御、张锡纯、曹颖甫、金寿山、汪莲石、萧龙友、岳美中等。中医大家恽铁樵、丁甘仁都是汪莲石的徒弟。自学中医者中,好多人都是到中年才开始学的,有的是到中晚年才开始学.,开始时学医是为了自救。从给自己治病开始,到给家人治病,给亲戚朋友治病,给亲戚朋友的朋友治病,就这样逐渐发展,成为了一代名医。话说到这里,需要批评一句俗话:“医不自治”。
      自己的身体状态自己最了解,如果医生不能治自己的病,那还怎么治别人的病呢?不能治自己的病,恐怕就不能知道治别人的病是怎么治好的。这就需要推崇一句俗话:“有病不治,常得中医”。
      有病不治,常得中医。这句话深含病愈的机理。病是怎么痊愈的呢?是体内正气与邪气分争,正气进、邪气退,或正气胜、邪气败的结果。正气胜、邪气败是一种什么状态呢?这就是《伤寒论》所说的“阴阳自和”。
      学习《伤寒论》,应该先明白《伤寒论》治病方法的根本目的是什么?《伤寒论》第58条说明了这个根本目的。58:“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58条说明了一切疾病痊愈的机理都是阴阳和。反过来说,一切疾病的病理状态都是阴阳不和,或者说血气不和。如《黄帝内经》曰:“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那么,治病的目标和方法,就是为了调和阴阳(血气),达到阴阳(血气)和的结果,阴阳(血气)和者其病必愈。
      明白了这个道理,就明白了《伤寒论》第一方桂枝汤方的作用。桂枝汤病证的病理状态是营弱卫强,桂枝汤方的作用就是调和营卫。怎么调和营卫呢?当然是补弱泄强,也就是补营泄卫。这也是《黄帝内经》所说的“调其阴阳,不足则补,有余则泻”。
      补泻手法是治病的基本手法。虚实表现也是病情的基本表现。如桂枝汤病证“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阳浮者是卫阳强,桂枝汤证发热的基本条件是卫阳强;阴弱者是营阴弱,桂枝汤证汗出的基本条件是营阴弱。自汗出则泻阳,自汗出是人体自发泻其有余之卫阳的自救表现。桂枝汤证的自汗出,就是人体自身调和阴阳的表现。其它如流涕,咳痰,呕吐,腹泻,等等,都是人体自身调和阴阳的表现。人体自身具有自发调和阴阳的功能,病在表者则自汗出通表,病在里者则下利通里。病在肺者则咳痰通肺,病在胃者则呕吐通胃。这就是俗话所说的“有病不治,常得中医”的道理。如果不懂这个道理,不是顺应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病在表者不是以汗法通表,而是妄下,就会引表邪入里。其它如“吐、下、清”等方法,都是为了调和人体阴阳气这个根本。《伤寒论》所有治法都是为了调和人体阴阳气。所以说自学中医的捷径在《伤寒论》。虽说学习《伤寒论》是学习中医的捷径,可是这个捷径并不是一蹴而成。这里再推崇一句俗话:“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任何成功,都是由艰辛的付出换来的。成功的大小,与付出的多少成正比。学习《伤寒论》,没有十年的功夫,达不到较高的境界。

李国栋老师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695754025_0_1.html
发表于 2016-1-20 18:28 | 显示全部楼层
“自己的身体状态自己最了解,如果医生不能治自己的病,那还怎么治别人的病呢?不能治自己的病,恐怕就不能知道治别人的病是怎么治好的”。

  不然。
  当医者身体能量水平降低时,其对自身的感知能力也会变化(变低),因而“医不自医"是可能的。
发表于 2016-1-21 09:44 | 显示全部楼层
进到博客里面看了下这位李国栋先生的医论,感觉和本论坛先生们的理念差距甚远,尤其是他对阴阳的论述,在我这个外行看来,怀疑有误人子弟之嫌。。。
发表于 2016-1-21 12:12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楼主| 发表于 2016-1-22 05:47 | 显示全部楼层
认识津液

      中医学所谓的津液,是和血液相对而言。而血液本身就含有津液。所谓津液,是从血管中渗透出来的不含血液的体液。人的体液,通常能排出来的有尿液、汗液、泪液、唾液和鼻涕等。这些能排出来的体液,在体内正常运行时都属于津液。
      津液虽然是液体,但却不是水。津液是将饮入胃中的水液消化吸收后变成的液晶水,也就是水精。饮水如果不能被人体消化吸收而变为水之精气,就不能对人体起到滋养作用。如《黄帝内经》曰:“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
      人在汗出多,渴欲饮水的情况下,如果饮水过快、过多,就会越喝水口越渴。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汗出多则胃中津液不足,而饮水是靠津液消化吸收的。胃中津液不足,消化吸收水的能力就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饮水过多,则由于津液不足而不能消化吸收饮入胃中的大量水液,所以会越喝越渴。如《伤寒论》曰:“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发汗后,饮水多必喘;”“太阳病,小便利者,以饮水多,必心下悸;小便少者,必苦里急也。”
      怎么证明津液是液晶水呢?现代影像学可以证明。如脑腔积水,胸腔积水,腹腔积水,以及关节腔积水等,在影像射线下发黑,而津液在影像射线下发亮。这和液晶显示器的原理类似。液晶显示器通电后发亮,是因为显示器中装的是液晶水,如果换成水,通电后就不会发亮,仍然是发黑。
      津液是生命的本源。生命起源于津液。如受精卵是新生命的开始,胚胎初成时,只有津液,没有五脏六腑。五脏六腑等人体一切器官,都是由津液化生出来的。津液不仅化生五脏六腑,津液还要濡养五脏六腑,人的生命运动,就是津液的运动。津液是人体的精气。先天之精来自肾,后天之精来自胃。饮食物必须在胃肠中经过津液的消化,才能变成人体的精气,以供养生命所需。所以,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渴欲饮水者,法当少少与饮之。因为大汗出,胃中干,是胃中津液亏虚,缺乏消化饮水的能力,如果饮水多,饮水必停在胃中,不能被消化吸收,就成了水邪。由此可知《伤寒论》为什么特别强调不可枉攻津液,如“无阳不可发汗”,“心悸不可发汗”,“血少不可发汗”,“咽喉干燥不可发汗”,“淋家不可发汗”,“疮家不可发汗”,“衄家不可发汗”,“亡血家不可发汗”,“汗家不可发汗”,“胃中虚冷不可发汗”。
      由此亦可知,饮食之道在于少吃勤吃。暴饮暴食必有害健康。
      津液是维持生命的根本能量,也是抗御疾病的根本能量。所以,《伤寒论》处处强调诸亡血虚家不可汗吐下。血液和津液是互变互化的,所以,凡血少者,皆不可攻。如《黄帝内经曰:“血之与气,异名同类焉。故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故人生有两死而无两生。”经典如此重视津液,就是因为津液是生命之本,也是抗病祛邪之本。医生治疗疾病,应当首先注意血液和津液的虚实状态。血液和津液俱虚者,或血液过虚者,或津液过虚者都不可攻邪。攻表邪发汗的要求是“取微似汗”,攻里邪吐、下的要求是“得吐者,止后服;得下者,余勿服”,都是为了防止过度损伤津液,都是为了保护生命力。
 楼主| 发表于 2016-1-22 05:57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国栋老师是一位学术很严谨的人,学派是传承刘绍武的三部六病。他是半路自学成才的,苦读伤寒论几十年,擅长以经解经,目前已退休。
发表于 2016-1-22 06:25 | 显示全部楼层
像液晶水之类之类现代科学产物名词,还是避免借用的好,毕竟液晶整体呈现为固态。用水溶液就可以了。
一个优点是,没有和阴阳八卦学纠缠。
发表于 2016-1-26 19:55 | 显示全部楼层
认识津液

      中医学所谓的津液,是和血液相对而言。而血液本身就含有津液。所谓津液,是从血管中渗透出 ...
姜与炙甘草 发表于 2016-1-22 05:47


实例,我曾经太渴时,大量喝水后,肚子就会疼痛,那时候,我妈妈就会给我用力按揉肚子,就会听到肚子里发出水的流动声音,非常疼痛,原来如此。谢谢
   小口慢饮是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4-11-22 20:02 , Processed in 0.022579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