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查看: 4895|回复: 3

推荐一个通达天台教理的博客---慕印居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5-17 17: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http://club.fjdh.com/?uid-4988-action-spacelist-type-blog

慕印居士的博客。

略释持名念佛“摄事理以无遗,统宗教而无外。”

有人问我,蕅益大师《弥陀要解序》中,有“摄事理以无遗,统宗教而无外”这二句话,怎么样解释?
我说,这二句话,是大师赞叹持名念佛一法,三根普被,是不思议的殊胜法门。姑且从字面上略谈其义趣。
第一句,“摄事理以无遗”,是说持名念佛,事理二法,圆融无碍,全部收摄在里面而没有遗漏。由于事理二法,本不相离。如人身心,二者同时运用一样。理是理体,也名实相,它是无相的,虽是无相,但它为一切法所依。一切法均依此才能现起、建立。事是事相,它是有形的。有形相的事物,是依无有形相的理体才能建立。这就是所谓事从理起。经上说,“从无住本,立一切法”,就是这个道理。但无相的理体,本身不能独立显现,必须仗有形的事相才能彰显,这就是所谓理不孤起,仗事而显的道理。现在将这一事理圆融道理,运用到持名念佛层面上来解释。这一句阿弥陀佛名号,是从弥陀果觉理体上建立起来的。弥陀已彻证无量光寿之理体。这就是理。若约身说,即是法身。这句名号,也是一切众生本具的性德美称。一切众生的心性理体,也是聚穷三际,横遍十方,是寂照圆融,常寂常照的。约照一边说,就是无量光。约寂一边说,就是无量寿。这是我们本具的性德啊!不过现在我们还没有彻证而已。此理何尝没有。我们持佛名号时,就是以这句名号了了常知的事相,召唤阿弥陀佛的万德。就能将弥陀的万德,转化为持名者的万德,一点也不遗漏。所谓以名召德,罄无不尽。通过持佛名号,开显众生本具无量光寿的性德。须知理具无量光寿的性德,要仗称念弥陀名号来开显。理具和事造乃是互动关系:理若不具,事无法造。事若不造,理也不彰。理是性德,事是修德。从性德而起事修,修德有功,性德方显。经中说,“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作佛,即念佛,是事造;是佛,是心具之佛性,由作佛而显现。今持一句弥陀万德洪名,就将事理二法圆融收摄起来,一点也没有遗漏了。
第二句“统宗教而无外”,这是说一句万德洪名,总括宗门和教下所有义理,此外更无别的义理。统者,总括之意。宗即宗门,就是禅宗。禅宗主张参禅,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所谓见性成佛,就是开悟,明白本具不生不灭自性的一种说法。今持念一句佛号,乃是以因地心,契果地觉。因该果海,果彻因源,即凡心,成佛心功夫。所以能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心开,就是开悟。念佛也能开悟,岂非禅净不二。经中说,“若人但念弥陀佛,是名无上深妙禅。”这就是统宗。
教,即是释尊说法四十九年所遗留下来的三藏十二部教法,总括起来,不出戒定慧三学。摄心为戒,由戒生定,因定发慧。今持名念佛,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不起贪嗔杂念,即是持戒;正持名时,心不散乱,即是定。净念相继,自得心开。即是慧。所以持名念佛也能统教。又:佛一大藏教,无非令众生了生死,成佛道。今持名念佛,信愿具足,决定往生西方。一生西方,即能圆证三种不退,圆净四种净土,不历异生,必定一生补佛。畅佛出世本怀,令众生速得成佛,岂不是统教。
总之,持念佛一法,普被三根,上至登觉菩萨,不能超出其外,下至逆恶凡夫,亦得预入其中,岂不是统宗教而无外啊!教理犹如一座庐山,横看成岭,侧看成峰。各人见解不同,我这样解释,虽不能道尽个中义蕴。大致也不会过于背离蕅益大师说这二句话的原意罢。
 楼主| 发表于 2008-5-17 19:14 | 显示全部楼层
净土门中,以愿为最。凡有愿者,终必能满。
如郁头蓝弗,习非非想定于水边林下,每定将成,多为鱼鸟所惊,因发恶愿曰,吾他日后,当作飞狸,入林食鸟,入水食鱼。后非想定成,遂生天上,寿八万大劫。天报既终,遂堕为飞狸,入林水以食鱼鸟。此恶愿也,与性相违,尚有大力用,八万劫后能满,况称性之善愿乎。
神僧传,载一僧于石佛前,戏发愿曰,如今生生死不了,愿来生作威武大臣,后果作大将军。此戏发之愿也,尚终得遂,况至诚所发之愿乎。复载一僧,博通经论,所至无所遇。乃咨嗟叹息。傍一僧曰,汝学佛法,独不闻未成佛果,先结人缘,汝虽明佛法,其如无缘何。其僧曰,我即终于此乎。傍僧曰,吾代汝为之。问其僧有何所蓄。曰,无他,仅余一衣料耳。曰,此亦足矣。遂变价置买食物,引其僧至一深林,禽鸟昆虫甚多之处,置食于地,复教以发愿。乃嘱曰,汝二十年后,方可开法。其僧如所嘱,至二十年后始开法,受化者多少年,盖皆受食之禽鸟昆虫也。此愿力之不可思议也。尚能以他人之愿,摄彼虫鸟,脱异类而入人道。岂自愿不能自度耶。
佛以四十八愿,自致成佛。而我所发之愿,正合佛摄生之愿。此则直以发愿,便可往生。而况佛有不思议大慈大悲。如莹珂,酒肉无择之人,后阅往生传,每读一传,为一首肯,遂断食念佛。至七日,感佛现身慰之曰,汝阳寿尚有十年,当好念佛,吾十年后来接汝。珂曰,娑婆浊恶,易失正念,愿早生净土,承事诸圣。佛曰,汝志如此,我三日后来接汝,三日后果得往生。又怀玉禅师,精修净业。一日见佛菩萨满虚空中,一人执银台而入。玉念曰,吾一生精进,志在金台,今胡不然。银台遂隐。玉弥加精进,二十一日后,复见佛菩萨遍满虚空,前持银台者易金台而至,玉遂泊然而逝。刘遗民,依东林,结社念佛。一日想念佛次,见佛现身。刘念曰,安得如来手摩我头乎,佛即手摩其头。复念曰,安得如来衣覆我体乎,佛即以衣覆其体。
呜呼,佛之于众生,无所不至,真可谓大慈悲父母矣。欲速生即令速生,欲金台即易金台,欲手摩头即摩头,欲衣覆体即覆体。佛既慈悲一切众生,岂独不慈悲我乎。佛既满一切众生之愿,岂独不满我之愿乎。大慈悲心,无有拣择,安有此理。是以真能发愿,则信在其中。信愿既真,行不期起而自起。是故信愿行三种资粮,唯一愿字尽之矣。


[ 本帖最后由 怀西行者 于 2008-8-25 18:25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8-5-17 19:21 | 显示全部楼层
吾人生死关头,唯二种力。
一者心绪多端,重处偏坠,此心力也。二者如人负债,强者先牵,此业力也。业力最大,心力尤大。以业无自性,全依于心。


心能造业,心能转业。故心力唯重,业力唯强,乃能牵生。若以重心而修净业,净业则强。心重业强,唯西方是趋。则他日报终命尽,定往西方,不生余处矣。如大树大墙,寻常向西而歪。他日若倒,决不向余处也。


何为重心。我辈修习净业,信贵于深,愿贵于切。以信深愿切故,一切邪说莫能摇惑,一切境缘莫能引转。若正修净业时,倘达摩大师,忽现在前,乃曰,吾有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禅,汝但舍置念佛,吾即以此禅授汝。但当向祖师作礼,谓我先已受释迦如来念佛法门,发愿受持,终身不易。祖师虽有深妙禅道,吾则不敢自违本誓也。纵或释迦如来,忽尔现身,谓曰,吾先说念佛法门,特一时方便耳。今更有殊胜法门,超于彼者。汝当且置念佛,吾即为说胜法。亦只可向佛稽首陈曰,我先禀受世尊净业法门,发愿一息尚存,决不更张。如来虽有胜法,吾则不敢自违本愿也。虽佛祖现身,尚不改其所信,况魔王外道,虚妄邪说,岂足以摇惑之耶。能如是信,其信可谓深矣。


若赤热铁轮,旋转顶上,不以此苦,退失往生之愿。若轮王胜妙五欲现前,亦不以此乐,退失往生之愿。此逆顺至极,尚不改所愿,况世间小小逆顺境界,岂能引转哉。能如是愿,其愿可谓切矣。信深愿切,是谓重心。而修净业,净业必强。心重故则易纯,业强故则易熟。极乐净业若熟,娑婆染缘便尽。果得染缘已尽,则临终时,虽欲轮回境界再现在前,亦不可得。果得净业已熟,则临终时,虽欲弥陀净土不现在前,亦不可得。然此信愿,要在操之有素,临时自不入于歧路。如古德临欲命终,六欲天童次第接引,皆不去,唯专心待佛,后佛现,乃曰佛来也,遂合掌而逝。夫临欲命终,四大分张,此何时也。六欲天童,次第接引,此何境也。苟素常信愿不到十分坚固,当此时,对此境,而能强作主宰乎。如古德真可谓千古修净业者之标榜矣。
发表于 2008-6-19 21:28 | 显示全部楼层
怀西行者 果然是非同凡响 推荐的人也是一代宗师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4-11-23 14:54 , Processed in 0.022944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