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查看: 20021|回复: 58

百病解(四)咳嗽之辨证论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9-2 11: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总论

百者言其多也,然总之不过外感、内伤、情志失常三类而已。此外,跌打、碰撞;刀砍、枪击;虫咬、兽伤;火烧、水烫之属,皆从于伤,不在此类。

病者言其状也,然总之不过阴阳失调而已。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故病从丙。丙者,太阳之火也。丙火失调,则万物受灾,万物生长靠太阳故也。然无水亦不成,故又云雨露滋润禾苗壮,此千古不易之理也。人如庄稼,亦如树木。阳光多于雨露则旱,水少火多也;雨露多于阳光则涝,水多火少也。火多则燥,水多则湿,水火俱不足则枯萎衰弱。植物如此,动物亦然。人为万物之灵长,本同此理,然若灵光之用不合道德自然,乃反乱其水火之性,故人之病反多于动植之物。病作用于人身,亦不过水火之失调而已。治病之法亦不过调剂水火,令其阴阳平和而已。

水之气寒,火之气热。水流湿,火就燥。寒热对流则生风。自然气象如是,人身气象亦如是,人与自然相应故也。温度,湿度,风向风力,阴晴云雨,此为气象学要素,亦为人体阴阳气象要素。病可百千万亿不计其数,然其要一也。一者,不过阴阳水火之失调也。此其总论。
发表于 2015-9-29 11:0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3# 三七生

先生讲的太好了,咳嗽虽是个小病,但治疗起来确实不易。我在临床上一般都遵循伤寒论的规律,总体上效果还可以,但也遇到过棘手的缠绵不愈的。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9-2 12:16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感冒

感者,遇也,通也。冒着,触也。人身触冒天地自然阴阳水火不和之邪气,体表之阳气不足以卫外而为固,故为外邪所伤,此即感冒。

外感有中,有伤。中则偏阳在皮表,伤则偏阴在皮中。感冒之轻浅者为中风,不过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而已。感冒之深重者为伤寒,则头项强痛、无汗而喘、体痛呕逆,甚则骨节疼痛。

又有阴虚为风热所伤,发热而渴,不恶寒而自汗出,脉阴阳俱浮,身重,多睡鼻鼾,语言难出。此为温病,火邪为病也,若再为火熏,或为辛温劫夺阴液,则命期将促矣。

中风则仲景《伤寒论》桂枝汤所主,伤寒则麻黄汤所主,又有桂枝麻黄各半汤及葛根汤并桂枝汤诸般加减之变,通常为寒凉低温所伤之感冒多不出此范围。

至于温病,则春季风燥之邪劫夺阴液,阴虚者伤之,《温病条辨》之桑菊饮、银翘散之类所主。此为变气,非常态也。
发表于 2015-9-2 12:30 | 显示全部楼层
沙发,沙发...看到先生讲解病的文章,化繁为简,当真是医者“易”,跟着学习!
发表于 2015-9-2 12:46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
发表于 2015-9-2 16:53 | 显示全部楼层
从阴阳层面高屋建瓴,分病论治,机理简明扼要,很精彩也很好理解。
可是一遇到实际问题还是有些茫然,比如感冒的问题:现代人的感冒往往都不会那么单纯,要么是五脏六腑中的某些脏器已经有问题了或者平常就处于一个较低的阴阳平衡状态,再或者是感冒后经过了西医的几番折腾最后没办法了才转到中医的手上。这时候如何活用《伤寒论》?
期待先生在阐述医理之后略微展开增加一些案例分析。
发表于 2015-9-2 17:02 | 显示全部楼层
太好了!先生又开病理讲解的新贴!学习中……
发表于 2015-9-2 17:35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中。。。感恩先生!
发表于 2015-9-2 22:33 | 显示全部楼层

标题

真好,又有新东西学习了,好理解点了,希望先生能讲的多谢些,感恩!
 楼主| 发表于 2015-9-3 11:56 | 显示全部楼层

二、感冒药方意解

藥,从艸,从樂。草禀五味,乐有五音。一从舌入,一从耳入。舌通于心,属火;耳通于肾,属水。五味五音皆为藥,可纠正阴阳水火之偏。

五音疗法失传已久,今有五音堂主人郭原据《灵枢》相关篇章研究多年,从经络感传实验,多有阐发,并制多首单音古琴曲,专门对治某类疾病,疗效显著。

五味疗法即商相伊尹所制《汤液经法》,部分尚存于陶弘景《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及张仲景《伤寒论》中,为后世中医方药证治之祖。伊尹不只是中药汤剂的发明者,也是中国菜蔬烹饪的创始人。可见药食自古同源,并没有绝对的界限,美国认定中草药为食物而非药物是有道理的。

《伤寒论》治疗中风第一方桂枝汤,在《辅行诀》中名小阳旦汤,治伤寒之麻黄汤《辅行诀》中名小青龙汤,为治疗外感天行寒病之主方。下面从两方的药物构成及药性角度研究一下方药的作用原理。

1、《伤寒论》桂枝汤方: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芍药三两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劈)

上五味,呋(口父)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絷絷微似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辅行诀》小阳旦汤:治天行病,发热,汗自出而恶风,鼻鸣、干呕,脉弱者。

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生姜(切)三两,甘草(炙)二两,大枣十二枚

上方,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服已,随啜热粥一器,以助药力。稍稍令汗微出,不可令流漓,则病不除也。若不汗出,可随服之,取瘥止。


药解:

桂枝,为肉桂树之枝梢末节截段而成。性温,味辛甘。性味之阳与体位之上,决定其气升达发散,由里出表,故有发汗、散寒、解凝、通滞之功。

芍药,为植物芍药地下根部切片而成,性凉,味酸苦。性味之阴与体位之下,决定其气沉降收敛,由表入里,故有凉血、清热、缓急、止痛之效。

甘草,为旱生植物甘草根茎截段或切片而成,性平,味甘。性味与体位皆处于阴阳之间,决定其气稳重固守静多于动,故能调阴阳,化寒热,合诸药,坚筋骨,长肌肉,解百毒。

生姜,为沙土植物姜之块根茎切片取用,性温,味辛。性味之阳与体位之中,决定其气温中宣散,由内达外,本为食物,故有温中、散寒、降逆、止呕、辟邪、消食之用。《说文》云为御湿之菜,孔子尝食不撤姜,足征用途之广。

大枣,枣为五果之一,喜生干燥之地,地愈燥,肉愈厚,味愈甘。成熟于秋末百果凋零之时,故其味之醇厚绵长为诸果不及。味甘厚,性温和。《本经》云“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助十二经。平胃气,通九窍,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大惊、四肢重,和百药",又能解附子天雄之毒。尝有老人诊断肺癌,未做治疗,但食自家枣树枣子一年,再查已痊愈,其神妙难测之功当真不可思议也。


方解:

过去民间单用生姜一味加红糖煮水,俗称姜汤,对治普通感冒,为万能灵药,几乎家喻户晓。若与大枣合用,则为姜枣汤,力道味道更为醇厚生猛。再兼桂枝白芍之阴阳合化,炙甘草之调和固守,又有热粥补充消耗,其补虚御邪之力当强劲若何,实非浅智可测也。而今国人竟弃此祖传至宝而不用,而迷信洋人久弃不用之抗生素消炎挂水,前赴后继,滥用无制,将微浅表邪引向深入,酿成无数内科重病而不知起因,不惟病人之悲,实民族国家之耻也!


对治感冒桂枝汤诚为千古第一方,然亦不可滥用,仲景告诫“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如果脉浮紧发热而不出汗,则说明表为寒闭,邪气已入皮腠,气血内郁不能外达。此时便当在助热外散的同时开表发汗,此即麻黄汤之用。

2、《伤寒论》麻黄汤方: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一两(炙)  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汤法将息。

《辅行诀》小青龙汤方:治天行发热,恶寒,汗不出而喘,身疼痛,脉紧者方。

麻黄三两  杏仁半升(熬,打)  桂枝二两  甘草炙一两半
右四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减二升,掠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八合。必令汗出彻身,不然恐邪不尽散也。


药解:

麻黄,为灌木麻黄之草质节状茎之片段,其形纤细如针,中空通透,质轻气厚,性温味辛,独具宣散通调之能。其形如发,故达皮毛;其内中空,故具离火之象。与心之血脉肺之皮毛相应,兼具火气宣发、金气肃降之性。故能发汗亦能止汗,能升压亦能降压,有双向调节之能。《本经》“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坚积聚。”皆通达开破宣散之功也。

杏仁,杏为五果心之果,属火。杏仁味苦性温,其形象心。性温主散,味苦主降,具离阴之用。《本经》谓“主咳逆上气雷鸣,喉痹,下气,产乳金疮,寒心奔豚”,皆离中一阴覆阳下降之功也。


方解:

桂枝甘草辛甘化阳,欲助气血外散,而表为寒邪所闭,不能外出,故内热剧增,格拒疼痛。加以麻黄开表发汗,杏仁止咳降逆,则喘平寒散,诸症自解。


桂枝、麻黄二汤为《伤寒论》之左右门户,通达此门,举一反三,则一切时行外感之病,从此皆有解救之法矣。
发表于 2015-9-3 21:23 | 显示全部楼层
怪不得以前的古琴是五根弦的,原来还有这样的用意。也怪不得先生会弹古琴,之前还以为只是先生个人的修养,原来也是一个医者的修养。
试着猜想一下:比如用于补脾健脾的乐曲,是不是代表土的那个音出现得比较多呢?金庸笔下的清心普善奏可能也确有这类音乐,而不仅仅是文学的夸张。
继续期待先生下面的讲解……
 楼主| 发表于 2015-9-5 11:37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内伤病解

病气突破表层进入了身体内部,就会造成内伤。《伤寒论》除桂枝汤、麻黄汤所主的皮表症状,从皮下到骨髓,乃至五脏六腑,基本都属于内伤范畴。

内伤可以是外感邪气突破免疫系统(卫气)深入内部所致,也可以是口鼻吸入污浊毒瘴之气所致,还可能是吃了身体无法消化吸收之物,造成积食不化或代谢失常所致。外入之病或从皮入,或从口入,入则伤内,成为内伤一种。

又有起居无常、用力太过、房劳不节等消耗过度导致的虚弱证,即西医所谓亚健康状态或神经官能症之类,也属内伤范围。这种属于内耗自损,虽然有外物作用,但主要是自我戕伐所致,与外感无关,是为内伤另类。

除外感天时六淫之气的感冒类疾病,及各种外伤病、情志病,其余大多数疾病皆属于内伤。如西医从部位划分的心脑血管病、心脏病、各种脏腑炎症及增生肿大变形甚至肿瘤,以及从症状划分的高血压、糖尿病以及各种神经痛;以系统划分的免疫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结缔组织病、血液病,或以发明者及区域发生地命名的各种疑难病。中医以症状命名的头痛、咳嗽、呕吐、腹痛、痔疮、疝气等等。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简直是无穷无尽。但究其要亦不过阴阳水火燥湿失调,温度下降,湿度增高,风气不行,水流不畅,乃至凝滞成形,由憋闷胀痛到积聚痞蛊,积少成多从微至著而已。


欲治内伤,先当精神内守,然后以饮食起居药物协和阴阳调济水火,待其阴阳平和,则伤自可愈。若精神驰荡,思想散乱,纵用药亦无君主统领,相傅匡扶,则攻伐徒成耗损,补益难见增加,治不如不治矣。
发表于 2015-9-5 18:2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注意到,数味药中,只有三味药物引用了本经;只有两味药进行了一以贯之的功能解读。

不知老师是否是随兴而为之。
 楼主| 发表于 2015-9-7 07:06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咳嗽之辨证论治

咳嗽是一种最常见的症状,其反应部位在喉,深处通常内连于肺,这从咳时的感觉可以分辨出来。但导致咳的原因却不一定在肺。所以《素问》【咳论】中说:五脏六腑皆令人咳,不独肺也。

咳嗽实际上是两种状态的并称,咳是指发生于喉部的震动声,不一定有痰,嗽是指有痰无声。所以,咳嗽通常伴随两种情况,或者有痰,或者无痰。从水火燥湿的角度分别就是:有痰的偏湿,水分大,属阴;无痰的偏燥,火气大,属阳。偏湿属阴的喜火气之燥,故陈皮、半夏、苍朮、茯苓之类都有燥湿化痰之用;偏燥的喜水分之润,故麦冬、五味、川贝、百部之类都有润燥止咳之功。所以,欲治咳嗽首先要分清阴阳水火燥湿,然后才能对症选择方药,不能一上来就是百合枇杷川贝蒸梨之类。殊不知,在已经很湿的情况下再用滋润之药,只能令湿气更盛,加重病情。当然,反之也是同样的道理。想治病首先要弄清病因的属性,然后才可能对症用药,否则不过是瞎蒙乱碰而已,侥幸碰巧的几率是不可能太大的。

喉咙是呼吸发声要道,内连气管肺脏,外连鼻窍,从肺到鼻存在任何阻碍都会导致呼吸气流不畅。气流受阻就会激起反冲,这种震荡式的反冲也就是咳嗽。这种呼吸道阻碍通常自外而来,如果人体的卫气(太阳范围)也即免疫力足以“卫外而为固”的话,外邪是不会深入皮毛窍隧的(阳明范围),只有当太阳所主的一身之表被邪气突破,或以消炎清热挂水灭火的方式人为出卖身体抵抗力的时候,深入才能成为事实。而咳嗽就是身体里部的继续反冲式抵抗,如果这时身体得到药物的支援,增加了宣散表邪的力量,邪气很快会被驱散,固表的免疫力也会慢慢恢复。但如果把身体的反冲式抵抗当成打击对象继续灌水消炎灭火,那么当身体抵抗力的反冲锋被压制到肺内的时候,这种深度的咳所产生的影响通常就容易令闻者痛心疾首了。而此时透视肺部往往会出现阴影,西医就要诊断为肺炎了。凡是到了肺炎这一步的,免疫系统基本都被彻底打垮了。

如果身体先天禀赋很强,还会不断以咳的方式表示反抗。如果继续被压制就会深入到内部,这时连咳的力量也没有了,儿童很多成了多动症抽动症,甚至癫痫。成人很多成为乙肝病毒携带者或抑郁症,过着类似当年满洲国亡国奴生不如死的低品质生活。如果禀赋差点可能连咳都没发出就直接进入心脏成为病毒性心肌炎,被解释为死亡原因了。还有肾虚的咳变成喘,不断用激素最后发展为尿毒症透析换肾的。还有小儿脾胃受伤厌食面黄肌瘦不长个的。成为慢性鼻炎不通气的算是身体最好的。变症之多,不胜枚举。

上面说的属于外感被出卖引邪深入的种种变症,也有内伤的咳属于另外的范畴。内伤之咳多因冬不藏精,春季水不涵木风火相煽,木火之气刑金,金克木导致肺气宣散不敛。这时候就需要滋阴收敛了,麦冬五味川贝百部梨汁乌梅白糖之类清润之物就派上用场了。但这类只适合阴虚火旺燥气太过的咳,对外感风寒经引邪深入导致的寒湿性咳嗽是会加重病情的。

另外还有一种虚咳,听声音就有气无力,有痰也无力吐出。或无痰干咳,声气低微。过去在中医属虚劳难治之病,西医往往属于肺结核类有形之疾。这两种情况无论偏燥还是偏湿,首先都是中气不足,鼓荡无力。或致水湿不化,或致津液不升,都需要先以补气为主。偏湿的通常为六君子汤、异功散或二陈汤之类所主,偏燥的往往生脉散、百合、批把叶之类所主。

医谚有云:见咳不治咳,方为医中杰。是说不要见到咳嗽就想到用止咳药止咳,而是要找到导致咳嗽的原因,从阴阳水火燥湿的更深层面找到病因的性质进行调整,才能真正治愈咳嗽。否则,止咳药也会变得徒有虚名,而无法起到实际的效果。其实,不只对咳嗽,中医对所有疾病的表面症状都要求“治病求本”,而非像西医那样控制(压制掩盖)症状,这也就是大众所流传的“西医治标,中医治本”的说法的本意。


最后,附一当前运气下经外感误治久治不愈的咳嗽对治方,聊供参考:

柴胡2,黄芩1,半夏1,杏仁1,炙甘草1,麦门冬1,五味子1,干姜1(单位:克)
开水泡服,早七时,晚睡前各服一杯,3剂。
发表于 2015-9-7 09:23 | 显示全部楼层
膜拜
发表于 2015-9-7 11:01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感恩先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4-11-23 18:07 , Processed in 0.02617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