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裘万吉 于 2015-7-3 01:58 编辑
初级小学,从一二三四五六加减学起,看起来是最简单的常识了。若以“万法归一”、“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的中华文化神髓来审视,这六五四三二一却是最大的学问。
心有所触,智慧未运,画一圆圈,其中空洞无物。 太极混元,古今谓一。 此无中生有,一从无出。
心智既萌,乃见有无、动静、刚柔、幽明、浮沉、是非、曲直、升降、出入……诸般,圆圈中画分阴阳鱼可也。此太极而两仪,谓一生二,二从一出。
两仪而三才,谓二生三,三从二出。这第三者,乃是从阴阳两仪彼此感召和合而有的冲和之气,故曰三生万物。
到了四,就有所不同了。这个四,可不是三的继承者或衍生者,而是二的再分,审阴阳太少而无疑。
那么这个五是怎么来的呢?研究比较深入的宋理学认为阴阳而五行,鄙人同意,五也是从二来的。但宋理学并没有讲清楚:五行五星圆排列与河图排列的区别和关系。他们读周易的时候,似乎懂得“立天之道曰阴与阳”,却丢掉了“立地之道曰柔与刚”,或者在两仪同而不同的关系上弄不清楚。实际上何止宋理学家如此?其前论象数的,也都含糊着。这样,在五行与四象的关系上,到底土王长夏还是王四季,便成了象数学疑案了。在这样的基础上,谈论中医六节学问,四五六之间的关系就更加纠缠不清了。到此,我们应该清楚,四象五行的纠葛,不但在中医学有之,而是关系到象数学的大学问——老祖宗的世界观。
以普通学者都没有弄清楚的四五六关系,运用在中医学,就问题多多了:首先,在“学以致用”欲望过分强烈的中医史上,“中医名家”毕生追求的是一方一技的具体使用,将医术看成饭碗,极少有人关心过“象数清谈”。 其次,以师徒父子为主要传授方式的中医人中,因缺乏入学竞争,文化素养毕竟也差了一大截。 修正认为,这两者正是制约中医承传发展的主要因素。 内经、伤寒论那古朴深邃的医理,中医人早就看走眼了,100年来两次被威胁废除,正是历代中医名家的杰作——驯致其道。我们要懂得自我批评,要有反身求己的能力,不能怨天尤人。今天的中医学要想逃脱被废的命运,先把一千八百年的“中医名家”给废了,直接继承内经、伤寒论,脱胎换骨才能获得重生。
四五六共三个字,古今明者实然稀。纵有河图方位定,仍教杏林百世迷。 易曰:“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修正恭从。 五行五星圆始于何人之手,茶余再考何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