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查看: 2835|回复: 3

谦明生:《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方法是家长的淡定》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6-28 09: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谦明生 于 2015-6-28 09:34 编辑

文/谦明生


  有一件事我不敢说出来,因为我怕我的朋友P看了这篇文章会不开心,但是我发现我要表达的意思对于家长来说是非常重要,而且很多家长都有这方面的问题,所以又不得不说。希望朋友P如果看到这篇文章,能静心想一想,是不是存在这方在的问题,希望能对ta有启发吧。


  这件事是这样说起来的。有一天我跟朋友L聊起孩子的教育问题的时候,L提到了另一个朋友P,说P的孩子好麻烦,脾气不好,上次集会还会打别的小朋友(谦明生认为:两三岁的小孩子打别人,这个问题不大,因为这样小的孩子还没有建立友爱的意识,但是如果五六岁的小孩子还有攻击行为,应该是家长没教好了。)

  L说:你不知道,ta儿子上次集会都会打别的小朋友,脾气很不好。

  我说:P不是经常学教育理论的吗?我看ta很有见解的啊。

  ……

  这次交谈让我思考了很多,我发现现在好多宝妈们都很热爱学习育儿之道,各种妈妈交流群很多,这当然是好现实,说明家长重视孩子的教育了,但是也不见得每个热爱学习育儿方法的家长都能把孩子教好。象这位朋友P,虽然学了很多育儿之道,但是孩子的教育也出了些偏差啊。这问题究竟在哪里?


  就好象有很多人看了很多爱情理论,但是ta的爱情未必就幸福啊,很多在大学里教商学的,去商海经营也不见得能赚钱。


  但是在另一方面,我们不也经常能看到有些乡下的老太太,没有文化,没读过什么书,但是也能教出有出色的孩子出来啊,寒门也能出贵子啊。

  比如说历史上的孟母啊,岳母啊,也没听过她们读了很多书啊,不也教出孟子岳飞这样的人才吗?


  那作为家长,要不要学习育儿之道,学了那么多,还不如乡下的老太太会教孩子,那问题出在哪里?


  这让我想起一年前,我去俄罗斯海参崴旅游,我观察到俄罗斯的孩子的心智发育要比中国的同龄的孩子要成熟,懂事,坚强。而中国的孩子,情绪,情商,人际关系明显不如俄罗斯的孩子(有兴趣的朋友可以阅读我写的《东游记》)。


  在去俄罗斯之前,我曾经在早教中心做过半年,虽然后来辞职不在早教中心任职了,但是对教育一直很留心观察。有一天早上,我上班前去吃早餐,在大排档里吃早餐,环顾四周,发现每一桌都有一对亲子,几乎每一个妈妈都在做同一个动作:喂食。这些孩子小的两三岁,大的六七岁,而且这些妈妈的神态感觉好幸福的样子,每喂一口,就微笑着很幸福,很满足的看着自己的孩子。画面好象很温馨似的。


  那天早上,我在朋友圈发布了这个信息,我感慨说:喂食,是孩子的需要,还是妈妈的需要?是孩子需要妈妈喂食,还是妈妈想通过喂食来找到自己的存在感,以此来证明自己的价值感呢?


  但是,我在俄罗斯看到的是另一种画面:到达海参崴的第二天吃早餐的时候,旁边也有一对俄罗斯的母女,妈妈三四十岁,女儿大约三岁。她们是在桌子的两边对坐着,她们各吃各的,偶尔会互相对话,很安静的交流,女儿偶尔有些动作不太利索,舀食比较废劲,但是妈妈很淡然,不去擦拭,也不去纠正她。只是轻声时不时说一两句。


  这是两幅完全不同的亲子画面。

  也是两种不同的育儿观念。


  我写这篇文章是因缘于前天晚上,我在其中一个国学读经群看到了一个妈妈发布的一段日记体的记录,内容是一种自励式的誓言,内容见下面的截图。引用这一段内容,并不是想否定妈妈的努力和决心,相反,我觉得有这个决心起码也是一件好事,我只是想说,为什么中国的家长育儿会这么累。育儿应该是母亲的一种天生本能,家长应该在我们的优秀文化里得到传承。就象俄罗斯的家长一样,他们也是从上一代人那里耳濡目染的学到育儿方法,不需要在成长之后,特别的花时间学习才对。

  

  


  一个民族的气质和性格,应该是代代相传下来的。


  但是我们中国人的文化断层了,所以现在的家长不知道怎么样育儿才对,就算有些开始觉悟的人,重视起传统文化,但是也是因为自己从小缺乏这方面的熏陶,所以长大成为家长之后,要重新学习。


  这些年,社会上越来越重视孩子的教育,育儿题材的影视剧增多,一些经济有条件的家庭也会选择送早教中心,家长都唯恐自己的孩子输给了别人,而教育类的商业机构也抓住了家长的望子成龙的心理,不断的刺激家长,比如有一句流传很广的话:不要输在起跑线上。于是,家长们前仆后继的,比孩子还要努力,恨不得孩子马上成为明星。每年的高考,在考场外,家长和孩子一样的紧张。这种种的画面,恐怕也是一个中国特色。


  在我对教育没有研究之前,也曾犯过一些错。记得在十年前,我与朋友一家人一起在餐馆吃饭,在回家的路上,孩子不小心摔倒了,孩子摔痛了,哭起来,我出于一种本能意识,去安抚孩子,就扶他起来,然后在地上踩几脚,边踩边安慰孩子说不要哭。这个动作,现在看来是非常错误的。我当时也是没经大脑思考就冲上去做这个动作,后来想一想,我为什么会有这个动作,那是因为我是从周围的家长,以及自己的长辈那里从小就学来的,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传承。错误的观念会不断的传下去。这个动作的副作用是,培养了孩子认为自己的摔倒责任是地面,而不是要反省自己,记得下次要小心。


  那次小事之后,我就在想,如果孩子摔倒了,应该怎么处理?后来我就观察,年龄很小的小孩子摔倒之后,象那种两三岁的孩子,第一反应是看大人的反应,然后才作出自己的反应。如果大人紧张,马上去抱他安慰他,他就会哭起来,从而养成这种习惯。于是,有一次我再见到这种情况,我就有意的不去扶他,我只是冲他笑,孩子反而不哭,有一次我甚至在孩子面前学着他的样子,也装着摔倒,模仿表演给孩子看,孩子反而会跟着我哈哈大笑,他也学着我重新再摔一次给我看,然后我们两个人一起重复表演摔倒,觉得摔倒这件事是很好玩的。


  这些发现,让我明白,孩子对事情的反应,是家长培养出来的,孩子的反应习惯,都是家长耳濡目染培养出来的,你教他应该怎么反应,他就会学会了怎么反应。


  从那时之后,再见到孩子摔倒,我一般都不会马上赶去扶他,然后只是看着他微微一笑,淡淡然,不作任何反应,孩子见到我笑,大多数会自己站起来,然后我会让他走过来,抱抱他。偶尔摔得太痛了,我会伸一只手牵他的手,让他自己起来。孩子就当没事似的忘记了摔倒了会痛这一件事。


  孩子的培养,是需要从一些小事里建立他的习惯的,摔倒了,就笑一笑,然后忘记痛楚,这样子培养他,他对挫折就会学会淡然处置,而不是表现是很紧张,非得要哭一场,让家长安慰一番才结束。


  我们的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普遍太过紧张,对于孩子过于担心,比如小孩子感冒了,就全家都紧张得要命,马上送去医院,去打吊针,孩子犯了点错,就大呼小叫,看得很严重似的。家长每天都围绕着孩子转,孩子慢慢的就被训练成以自我为中心。


  我那次从俄罗斯旅游回国后写了一篇游记,针对教育问题感叹的说:中国的母亲普遍缺乏一种沉静的气质,不淡定。


  这种过份的紧张,带给孩子的,其实是一种不稳定的心理训练,如果母亲自己不淡定,孩子都会模仿到家长的行为习惯。


  因为小孩子的学习方式,主要是模仿,无论是语言习惯,还是行为习惯,还是心理习惯,家长的种种日常行为习惯,孩子都会看在眼里,然后慢慢的模仿学习到,从而形成了一家人的相同的气质。


  有一句话是这样讲的:虎父无犬子。家长有大将之风,孩子自然会学习得到,不需特别的教育。还有一句话: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家教的传承里身教比言传更有作用。一点小事,家长都那么紧张,孩子看在眼里,也自然会把这点小事看得很紧张。一个情绪稳定,心理强大的家长,就是提供给孩子最好的模仿样板,就是最好的育儿气场,学再多的育儿理论,如果家长不淡定了,家长没有自己的主见,都会迷失方向。


  对孩子心性的最好滋养,是家长本身成为一个淡定而内心强大的人,方法是其次。

发表于 2015-6-28 11:2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章!
不是道理知道的越多,越能把事情办好。而是,学习一点就去做,也就是改变我们原来的错误方法,才能学以致用!
发表于 2015-6-28 11:59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人怎么做,小孩就怎么学。对孩子不需要讲太多道理,你看《弟子规》里,基本上就是教孩子怎么做的,做到这些慢慢孩子长大后就明白什么道理了。所以说中国文化是实践性很强的文化。
发表于 2015-6-28 12:54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谢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4-12-4 01:19 , Processed in 0.022070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