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查看: 7446|回复: 26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每个人都可以读懂的中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5-25 15: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真是太好的故事了。大家自己看吧!我才看了一小部分。
http://bbs.tianya.cn/post-16-1004462-1.shtml


贴出一点吧!

-------------------------------------------------------------
引子
  在一个遥远的小山村里,住着一个老先生跟一个小徒弟。
  老先生不知道什么时候来到这个小村子,本来大家都不知道他会点医术的,只是偶尔一两次街坊邻居得伤风感冒或各类疑难杂病,老是缠缠绵绵治不好时,老先生总会建议他们去吃点什么药,或者自己上山去采些草药下来,往往药到病除,柳暗花明。
  让村民不可思议的是,这老先生脾气很怪,从来不主动看病,病人找上他的门,他总是摇摇首,叫大家到镇上去找郎中。
  而一旦这些村民们在镇上百治乏效时,确实没有办法,老先生总会飘然而至,给点建议,把令人皱眉的疾病,像扫灰尘那样扫到外面去了。
  这老先生也带了一个小徒弟,小徒弟据说也是村里的孤儿,没有人要,老先生就把他养下来,在这偏僻的小山村里,你想要读书根本不大可能,但不知什么时候,老先生的竹篱茅舍里经常传出阵阵的读书声。
  什么犀角解乎心热,羚羊清乎肺肝......
  什么医之始,本岐黄,灵枢作,素问详,难经出,更洋洋......
  什么人参味甘,大补元气,止渴生津,调营养卫......
  刚开始大家并不懂得,因为大家只知道日出而作,日落而归,天天面朝黄土,背朝天。
  除了得到最疑难的病,屡治不效,大家才会敲开老先生的竹篱茅舍,不然你要是随便去敲开,必然会被这老先生棒喝一顿。
  所以村民对这古怪的老头子,既敬又畏,敬是因为敬重他能在村民危急的时候,出手相救,却从来不图回报,畏是畏他从来不给村民们面子,村民如果随意和上门来打搅老先生的清静,老先生必定勃然大怒。
  所以竹篱茅舍里头,就只有朗朗的清秀童子读书的声音,当然还有风声雨声,以及鸟雀在枝头上啼叫的声音,除此之外,再无其他杂音。
  后来村里一位能识文断字的读书人,跟大伙儿说,竹篱茅舍里传出来背书的声音,背的正是中医基础《药性赋》、《医学三字经》、还有《药性歌括四百味》......
  大家才恍然大悟,这老先生要把自己医道的衣钵传给小徒弟了。
  直到有一天,小徒弟兴高采烈地对老先生说,爷爷,你要我背的第一百本书,我背完了,你说等我一背完,你就会跟我讲这书里头的故事,是不是啊?
  老先生捋着胡须,微笑地点点头说,是这么说过,好,从明天开始,我就跟你讲这些书里头的故事,也难得你在这几年短短时间,就背下这么多东西,爷爷当年也比不上你啊,呵呵......
 楼主| 发表于 2015-5-25 15:47 | 显示全部楼层
1、麻黄
像伞一样把风寒挡出去的麻黄

  竹篱茅舍在一片阵雨过后,显得格外清新。
  茅舍外面传来敲门声,小指月兴奋地放下手头的书本,从椅子上跳下来,小跑上去开门。
  原来小指月想听爷爷讲故事,讲的是爷爷治病救人的故事,而且不单讲陈年旧事,还有当场号脉用药,把病人治好后,爷爷是怎么给小指月评讲的。
  小指月最喜欢看到的是,这些痛苦的老人小孩怎么一吃了爷爷配的药,就高高兴兴地送来鸡蛋或青菜。
  小指月不是图那鸡蛋青菜,而是他喜欢看到大家的笑脸,不喜欢看到大家病苦的样子。
  他也想像爷爷那样,在药柜里抓来抓去几味药,就可以把乡亲们最苦恼的事情解除了。
  所以从小到大,小指月对百子柜里头的每一味药都充满了无限的遐想,都非常好奇,而且认为这里面的东西一定很神奇。
  门开后,一个大叔扶着他的妻子,这妇人头上包着一条头巾,而且还用一只手,捂住头部。
  小指月把她领到诊桌前,老先生放下手头的一部古籍。
  原本他都会拒绝这些病人的,但想到小指月已经背完那么多典籍了,是时候给他喂喂招,让他开开窍了。
  所以老先生开始并不排斥大伙儿上来看病。
  大叔比他妻子还着急地说,老先生,昨天我俩在庄稼地里干活下了大雨,都被淋湿了,她回来就喊头痛,越痛越厉害,又来麻烦您老人家了。
  老先生总是先凝神静气,号号脉,点点头说,现在还怕冷吗?
 楼主| 发表于 2015-5-25 15:4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妇人痛苦地点了点头说,全身上下没有一处舒服的,头也痛,好像痛到骨子深处去了。
  她还没说完,又呻吟了一声。
  老先生叫她伸出舌头来,一看舌淡苔薄白,便说,小指月这是啥脉象啊!
  小指月也跟着爷爷摸了一遍,说,好像是浮脉。
  老先生望了一下指月说,是就是,不是就不是,什么是好像啊!
  小指月才知道自己又含糊了,老爷爷最不喜欢别人马虎含糊,搞不清白的。
  指月马上肯定地说,是浮脉。
  老先生又说,脉浮带紧,身体如同被绳索捆绑,头痛骨痛,又出不了汗,这该用什么呢?
  小指月马上反应过来,因为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果断地说,麻黄!
  老先生点了点头说,还不赶快把麻黄汤写出来!
  小指月,笔走龙蛇,但字又非常恭敬,这也是老先生一手调教出来的,看病写方子,字要快,但又不能潦草。
如果写不快,必定会被爷爷责备,疾病是十万火急的事,不然怎么叫做疾病。
  你怎么能够耽搁时间呢?要分秒必争!
  而方子应该工工整整,写得糊糊涂涂,不是一个真正郎中的作风。
  所以到背书到练毛笔字,爷爷没有不严格要求的,背书要吐字清晰,不能含含糊糊,毛笔字要清秀工整,不能潦潦草草。
  病人还没有反应过来,一首漂亮的麻黄汤(麻黄、桂枝、杏仁、甘草)就在一张泛黄的宣纸上铺展开来。
  小指月问爷爷说,几剂啊?
  爷爷点点头说,治外感病如将,兵贵神速,一剂发其汗。
老爷爷从来都是这样,能用一剂药解决问题的,绝不开第二剂。
  想不到下午这大叔就高高兴兴地提来一篮鸡蛋,千恩万谢说,才喝第一碗身体就出汗,头不痛了,也不怕风了,毛巾都取下来了。
  老爷爷点了点头说,这季节天无三日晴,雨湿多,到外面干活,别嫌麻烦,把蓑衣也带上。
  你伴儿底子差,招不得风冷露雨,要多休息几天。
  这大叔点点头,再次感谢后就回去了。
  老先生随后便问小指月说,为什么用麻黄汤来治疗风寒头痛呢?
  指月想了想说,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爷爷以前跟指月说,村民们干活出汗,一下子淋了雨,水气就会钻到毛孔里,令得毛孔关闭,发散不出去,所以不能出汗,头痛骨节痛。
  我们就用麻黄汤帮他身体皮肤发发汗,风寒就沿着毛孔原路返回,排出体外。
  老先生又点了点头说,没错!麻黄乃肺经专药,肺主皮毛,皮毛闭郁,用麻黄可以直接打开肺气,开发腠理,是闭郁的风寒水湿宣发出去,身体像被绳索捆得紧紧的状态,一下子就松绑了。
  你看,这麻黄像不像一把伞,小指月看来看去,摇摇头说,爷爷我看像小管子,不像伞啊!
  老先生笑笑说,它的形状是中空的,中空善通表里气,但它的性格却是辛温善于发散的。
所以它像一把往外打开的散,你看雨湿淋进身体来,立马把伞往外挡回去,使皮表布上一层金钟罩之气。
  这样毛窍通畅,雨湿进不来,头痛骨节痛,怕冷都通通好了。
  小指月点了点头,老爷爷总是喜欢用最通俗的物象来比喻医理药性,让指月听完后,永远都不会忘记。
  所以指月每次在跟爷爷看完病后,总会问爷爷,这些草药是为什么能治病的,是怎么治病的?
  爷爷总能够信手拈来,讲出一大堆让人心开疑解的道理来,这就是指月最喜欢听的中药世界里头的故事。
 楼主| 发表于 2015-5-25 15:49 | 显示全部楼层
先贴这么多吧!大家自己看吧!很长的。
发表于 2015-5-25 22:49 | 显示全部楼层
通俗易懂
发表于 2015-5-26 09:24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了楼主贴的,喜欢这种传承式的教育,这种方式既有责任,又有爱,是我所向往的。
 楼主| 发表于 2015-5-26 11:14 | 显示全部楼层
烟囱瓦片与麻黄

  有一天,小指月正在烧火做饭,发现这次点火很奇怪,点着了,柴火烧出来烟,不能从上面走,怎么纷纷跑出来,搞得他止咳嗽。
  被烟熏得得直皱眉头,于是他便去问爷爷,今天灶炉怎么了?
  还没说完,又猛地咳了几下,气才顺了。
  爷爷笑着说,你拿张梯子去,把烟囱通天口处的那片瓦拿走就行了。
  小指月一知半解,不知道爷爷葫芦里卖什么药,怎么平白无故烟囱筒上面,怎么会用瓦片封起来,搞得烟出不了,自己在下面点火,被烟呛得直咳嗽,像熏地鼠一样。

  爷爷总是意有所指,小指月一想到这里,便把咳嗽抛在脑后,兴奋地拿着梯子上去把遮盖在烟囱上的那片瓦拿走,再下来烧火做饭,烟就很自然地排出去了,人也不呛了,饭也做得很香。
  小指月边吃饭边在想,爷爷这次搞什么?但看到墙上贴食不语三个字,便安心地吃饭。
  原来爷爷从小到大,吃饭都从不说话,他也是这样教小指月的。
  吃饭不说话,说话不吃饭。
  如果叽叽喳喳说个不停,爷爷必定会拿筷子敲小指月的头,让他看看上面写着什么。


  小指月他完全不满足于表面上的药物功效作用,他既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所以才反复地追着爷爷问,虽然他知道麻黄、杏仁、甘草,可以治疗风寒咳嗽,但不知道为何?
  为什么这个咳嗽甚至引起喘气的病人,在吃了止咳糖浆后,咳得更厉害,而一吃爷爷的麻黄、杏仁、甘草三味药,马上咳嗽就消失了?
  爷爷这时看出了小指月的疑惑,便说了两句话,你看止咳之药像不像瓦片,把烟往下压,通宣理肺的麻黄像不像你爬上梯子,把瓦片往外揭。
  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啊!
  小指月跟爷爷一起哈哈大笑,指月终于明白爷爷的用心了,原来风寒闭阻毛孔,气机内外沟通失调,就像你用瓦片盖住烟囱筒一样,这该出的烟气废气出不来,人在里头当然被呛得直打咳嗽。
  这时你只需要通宣理肺,而不是去喝止咳平喘的药水,把肺盖打开,让风寒散出去,马上胸中气机一转,咳喘乃散。
  爷爷不是教小指月去用什么药来止咳嗽,而是教小指月要懂得通过头痛人体内外气机,使气机通畅无阻,其咳自止。

  这个烟囱就像房子的气管,它是跟天地沟通气机的,如果被风寒或者瓦片封住了,这样不能内外很好地沟通,人在里面当然难受了。
  难怪爷爷在最后告诉那病人说,以后要少吹风扇,少受风冷,原来这病人就是晚上睡觉喜欢当着风口,贪一时凉快,结果风寒,佷容易就外束肌表,导致肺气壅遏,咳嗽不止。
  所以爷爷写了五个字,坐卧不当风,送给这个病人。

  小指月完全明白了这个道理,风寒束表是无形之气,把毛窍闭塞,而瓦片把烟囱筒封住,是拿有形的物体来比喻。
  爷爷是想通过这个巧妙的生活现象,来指向医道这轮明月,如果说烟囱筒是手指的话,那么医道这轮明月,就通过这个手指被指出来。
  这也是老先生刚开始就给这小徒弟起名指月的道理。
  指月指非月,非指不见月。
 楼主| 发表于 2015-5-26 11:20 | 显示全部楼层
麻黄解郁,妙在宣肺
  有个村民,辛辛苦苦种了一大片的林木,想不到台风过来,把他经营了四五年的心血通通吹毁掉。
  他第二天看着满山横七竖八倒下的树木,整个人像泄了气的皮球一样,沮丧失望无助悲伤,这些消积的情绪一一袭上来,让他一下子觉得快要扛不住了。
  五年的心血将要收成,全家仰仗的都是这些林木,现在被一阵台风搞得一塌糊涂,他看到这种场景,自己的气机也转得一塌糊涂。

  真是百病之速莫速于情志啊!
  情志一变,诸疾生焉。
  从此他长时间抑郁,默默不能食,家里怎么劝他都劝不了,几个月从来没有露过笑脸,甚至常见到他唉声叹气。
  一个经常辛勤劳作的人,被这样一打击,居然有点站不住脚,振作不起来。
  他到镇上找了好几个医生,不是逍遥散,就是柴胡疏肝散,发现疏肝理气,怎么疏来疏去,他还是没能露出笑脸,还是沉郁,不能自拔。
  真是无情之草木,难以疗有情之疾病啊!

  他不得已敲开了竹篱茅舍的门。
  从这里请走了一张普通得再也不能普通的方子——麻黄汤。
  他拿到镇上仁和药房去抓药时,药房的掌早就认识到他了,而且这掌柜还是镇上一位名医,他一直对竹篱茅舍的老先生不服气,凭什么别人老治不好的病,一到他那里就治好了,这个顽固的抑郁症,连仁和药房的老掌柜都纷纷用药调理过,都是挖空心思,绞尽脑汁,把治疗抑郁症最特效的经方都亮出来了——小柴胡汤或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救逆汤。
  发现这汤方下去,如同泥牛入海,不见任何波澜。

  大家一致认为,情志病非草木所能医,心病还须心药治,除非上天让他重新拥有一大片林木,但这天上掉馅饼的事,谁都知道不可能。
  掌柜看到这娟秀的字迹,知道是老先生的小徒弟所些,因为这些年来,老先生都很少再动笔了,处方都是小徒弟代写了。
  方中仅仅四味药,麻黄、杏仁、桂枝、甘草。

  这村民抑郁多个月,既没有外感风寒,头疼身痛,又没有恶寒发热,咳喘,更没有身上水肿,凭什么用麻黄汤呢?
  真是百思不得其解。
  这掌柜也就不再纠结,反正这病都治不好。
  想不到这村民三天后,高高兴兴地扛着锄头上山,居然重新开始耕耘起林木来。
  昔日的抑郁如同烟消云散,今朝的喜乐溢于言表。
  村里的人虽然惊讶,但很快又归于平常,他们都知道这又是老先生手中的杰作。

  大家遥遥地望向半山腰的竹篱茅舍,不约而同地升起了一股高山仰止的敬佩。
  这一片竹篱茅舍居然是村民们身心的保护伞。
  最让人费解的不是别人,而是亲手抓过这麻黄汤的仁和汤老掌柜。
  这村民前后的反应,完全颠覆了老掌柜心目中无情草木难以治有情疾病的思想。
  于是他马上登门造访,他先是向老先生鞠了一躬,小指月在旁边沏上了一壶热腾腾的绿茶。
  大家饮完一杯茶后,掌柜恭敬地向老先生行了个礼说,敢问老先生何以用麻黄汤治疗抑郁症。

  老先生反问道,此人你摸过脉,脉象如何?
  掌柜最清楚不过了,反复在他药店抓过药,看过病,他对这村民的脉象那是了然于胸。
  所以不假思索便说,双寸脉浮,双关脉弦硬、郁滞。
  老先生又问道,此人汗出否?
  掌柜当然知道了,十问歌里头,一问寒热二问汗,这个村民没有怕冷畏寒,他早就问过,这生病期间,由于放弃了劳动,更是没怎么出过汗,甚至汗都出不来,但它不以为然,还是认为抑郁,双关脉郁结,应该疏肝理气。

  老先生笑了笑说,脉浮,汗不出者,首先该干什么?小指月你说呢?
  指月马上应口答道,诸症当先解表,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掌柜一听,茅塞顿开,豁然大悟,一拍脑袋,我以为没有畏寒头疼身疼,就不能用麻黄汤,想不到老先生不是用麻黄来治风寒,而是用麻黄来解表治抑郁症。
  这真是打开了一扇治抑郁之门啊!
  似乎我阅览古籍无数,并无发现古籍中有此番记载啊!

  老先生是如何知道用麻黄汤来治抑郁症的呢?
  老先生哈哈一笑说,《黄帝内经》曰,诸气愤郁,皆属于肺,故麻黄解郁,妙在宣肺!
  掌柜听后更是大喜,心中再次开悟,一下子将他以前的疑云重重都拨开了,好个麻黄解郁,妙在宣肺!
  宣肺就像打开窗户一样,不单把风寒赶出体外,更把郁闷之气排出体外,只要脉浮无汗者,皆可用之,不比拘泥于胃寒怕冷头疼身疼。

  老掌柜由衷地赞叹道,此言可以成为经典,可以发医者慧悟,老朽在此受教了!
  老掌柜再次拜谢而去。
  小指月跟老爷爷相视而笑,这是他们每次把病人的疾病挽回来,每次把病人疑团拨开来后都归共同流露出来的表情。
  他们不为回报,只管能不能把病治好,把人们心中的疑团理顺。

  小指月才想起爷爷不单是用麻黄汤帮这抑郁的村民解郁,他马上回想起当时那个场景,这村民一来,像泄了气的皮球,一蹶不振。
  其实爷爷早知道这村民的过去,于是领着他到竹篱茅舍的一个角落去看,看什么呢?
  看着一张刚刚织好又大又漂亮的蜘蛛网。
  老爷爷说,昨天下场大雨,把这竹篱的蜘蛛网毁于一旦,蜘蛛没有寻死觅活,第二天马上重新振作,结出一张更漂亮的蜘蛛网。
  人不如蛛啊!

  老先生说完后,叹了一口气,这村民一听这老先生话中有话,像是一语点醒梦中人一样,身体哆嗦地震了震,好像清醒了些。
  老先生提起笔,在蜡黄的宣纸上写下,两句话:
  农夫应该但问耕耘,不问收获!
  随后跟小指月说,脉浮,无汗,用什么方呢?
  小指月答都没答,就把麻黄汤写出来,这个病前后没有用到一刻钟,就搞定了。
         
  可这一刻钟的时间,却让这村民想了三天三夜,感恩涕零,从此重振精神,继续耕山,在不久居然种上了更广阔的丛林,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
  人不是因为像大自然索取得多才幸福,而是因为他懂得不断地耕耘付出,不计收获,知足才能常乐,知道不断付出,才能幸福。
  所以往日的抑郁,在他重新拿起锄头,站立在田边山脚,挥洒汗水时,郁闷之气便通通随汗而解,随风而逝。
 楼主| 发表于 2015-5-26 11:23 | 显示全部楼层
提壶揭盖与麻黄

  攻城莫畏艰,攻书莫怕难。
  这是老先生耳提面命小指月读诵古籍最常用的一句话,今天小指月边读书,边打瞌睡。
  突然闻到一股芳香的清茶味,马上醒过神来。
  又梦游周公了!
  有没有见到仲圣、药王呢?

  爷爷边笑边问小指月,一边还在桌台上沏着那壶他最喜欢的功夫茶。
  小指月伸了下懒腰,打了下呵欠,揉了揉迷蒙的双眼,振作振作精神,走到桌边跟爷爷说,医圣、药王没见到,都是些麻黄、杏仁。
  我老在想,爷爷用麻黄汤治风寒感冒,又治肺郁咳嗽,还治抑郁症,怎么前几天还用麻黄汤来利尿,治水肿,这个我想不明白。
  爷爷笑了笑说,你还在想那个渔夫啊?

  小指月点点头说,没错!那渔夫有一天冒雨去捕鱼,捕不到鱼,就一直被雨淋湿,还坚持在捕,才捕到一丁点。
  一回到家来,满身湿漉漉,衣服也来不及换,马上就拿到市集上去卖。
  卖完后回来,就拉不出小便,也出不了汗,浑身上下畏寒怕冷,第二天偶尔拉出小便也拉不多,小肚子胀得难受,手脚都开始肿起来。
  实在坚持不住才上来看病。

  小指月一看到肿成这样子,当时就一震,因为他很少看到肿得像球一样的身体,硬梆梆的,连脉都不好号。
  这时小指月边回忆边拿起茶壶,按住上面的那个通气小口,就往自己的茶杯上面注水,想不到水一滴也注不下来。
  小指月明明看到爷爷往茶壶里加满了水,以前泡茶都很轻松地来着关公巡城、凤凰三点头,很快就把茶沏好,可今天怎么像变魔术一样,把茶壶里的水都变走了。

  千呼万唤,这茶壶里的水都不肯出来,小指月一梦睡醒,口中正干渴,急着想要喝,这时爷爷明明给他沏茶,怎么就沏不出茶水呢?
  小指月这时才从回忆渔夫的那个水肿案例里回过神来,看着爷爷,百思不得其解。
  爷爷这时问一句小指月,茶壶里的水怎么下不来呢?
  小指月愣了愣,想不明白。

  爷爷笑了笑,接过茶壶,把按紧茶壶盖的那只手指,稍微一放,松了开来,茶壶口的茶水就滴滴答答,源源不断地往茶杯上面注。
  小指月一直没有仔细思考过这个现象,今天爷爷做了一次这提壶揭盖倒茶水的动作,小指月似乎明白了些什么,但始终又像被一层窗纸隔住,还没有捅破。
  还得由爷爷来揭晓这个脑筋急转弯,这个脑瓜子如果转不了弯,那很多道理都想不通。

  爷爷常跟小指月说,头破血流撞不破,拐个弯子绕得过。
  当你为一个问题纠结缠住时,你可能废寝忘食,不打破砂锅问到底,势不干休,其实你不用继续钻牛角间,可能转个弯子就柳暗花明,又见一村,可能从日常生活中的一个小小现象,你就能够让心中破迷开悟,使疑团顿释。
  这时爷爷说,这壶盖就像人体的肺盖,肺为五脏华盖,这壶出水之处,就像人的膀胱尿道。
  现在我把上面肺盖按紧,让它闭塞,茶壶下面水就下不来。
  然后我把按紧的手指一松开,这茶水就源源不断流下来。

  中医认为肺为水之上源,你看这渔夫涉水淋雨,肺主皮毛的功能被雨湿所闭塞,所以畏寒无汗,脉浮紧,这种风寒湿一闭肺,马上就像壶盖上窍被按住堵塞一样,下窍小便自然出不来,排不畅。
  小便一旦排得不够顺畅,身体水液就停留开始肿胀起来。这就是古人所说提壶揭盖之法,通过麻黄汤宣通肺气,启上窍,开下窍,通过宣肺使小便源源不断出来,这样利水则肿消。

  小指月哈哈大笑,我明白了,我明白了,难怪爷爷只给他开了一剂麻黄汤,没有一味专门利尿通淋的药,把风寒松解开来,小便就不受约束,轻轻松松下来,水肿也就消了。
  我刚开始老是在想,用什么药来利尿消肿好,却怎么也想不到经典上肺为水之上源这句话,只有肺气打开,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
  小指月一想通后,还没有喝茶,精神就一振,这时他跟爷爷同时会心一笑,举起茶杯来,慢慢地品尝着这壶令人清心开悟的智慧之茶。
发表于 2015-5-30 22:33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柴胡宝妈推荐的好文。
发表于 2015-6-1 22:0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篇文章,是十堰市余浩医生所著,目前在十堰市任之堂坐诊,我去找余师看过病,分别开过6次药,双手把脉。找他看病的人,在现实生活中可以用人山人海形容,找他看病的人来自全国不同的省市,绝大多数是在网上看过余师的书后去的,而当地却很少有人找他看病
 楼主| 发表于 2015-6-3 09:27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可以到我首帖发的链接里看更多的内容。
接下来还讲到桂枝、紫苏、生姜等等很多很多的内容,大量的医案医理,真是学习中医的好资料,很吸引人一点也不枯燥。
已经出书,我直接当当上买了6本,《小郎中学医记1-6》就是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我家大宝已经看完第一本,开始看第二本书了。我发现对孩子的中医养生启蒙,这几本书有很好的效果,小孩很喜欢看。大宝依据书中的知识搞好了自己的感冒,以前要她感冒期间饮食清淡还有点不情愿,这次主动清淡饮食,自己被窝里捂汗,很快就好了。真是父母懂不如孩子自己懂,主动的效果可真不一样。
发表于 2015-6-3 11:03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 柴胡宝妈!
文太好了,入门级
刚当当“小郎中学医记”
真的有书卖!!
待慢慢读来~
发表于 2015-6-3 21:30 | 显示全部楼层
柴胡宝妈,好巧啊,哈哈,我是从昨天起在QQ空间连载这个文章,写得太好了。
今天给孩子讲了一些,他愿意听的话,我打算去买书来给他作中医启蒙用。
发表于 2015-6-4 14:43 | 显示全部楼层
感恩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4-12-4 01:27 , Processed in 0.026775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