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查看: 3339|回复: 7

克里希那穆提著作文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11 08: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三章   什么是自由什么是爱

     也许你们有些人不完全明白我所说的自由的真谛,但是如同我曾经指出的,接触新观念及你不熟悉的事物是非常重要的。看见美好的事物是很好的,但是你也必须观察生命中丑陋的事,你必须对万事万物都觉察。同样的,你必须接触你不太了解的事物。你愈加仔细思考那些不容易懂的事,你就愈有能力过真正富足的生活。

    我不知道你们是否注意过清醒时水面上的阳光,那光芒是多么的温柔,黑暗的水面舞动着,树梢后有一颗孤星,高挂在天空。你有没有注意过这些?还是你太忙碌了,被日常的例行公事占据,因此你忘了,也许你从来就没有认识过这个地球的丰美。

不论我们如何称呼自己,不论我们是瞎了、跛了,或是健康的、快乐的,这个地球都是属于我们大家的。这是我们的地球,不是别人的,它不只是富人的地球,不仅属于有权势的统治者、属于尊贵的人,也是我们所有人的地球,是你的,是我的。我们虽然默默无闻,但是我们都住在地球上,我们必须生活在一起。这是一个穷人和富人的世界,是有学问的人及文盲的世界,它是“我们”的世界。我认为感受到这点,并且爱这个世界,是很重要的,不只是在平静的早晨有这种感受,而是在任何时刻都有这种感受。我们只有了解了什么是自由以后,才能感受这是我们的世界,并且爱它。

    目前根本没有自由这回事,我们完全不懂得它的含义。我们虽然喜爱自由,但是如果你注意一下每个人,包括老师、父母、律师、警察、军人、政治家、商人,都局限在自己的小角落中,做一些妨害自由的事。

    自由并不仅止于做你喜欢的事,或是从外界的束缚中挣脱出来,而是先要了解什么是依赖。你知道什么是依赖吗?你依赖你的老师、厨师、邮差、送牛奶的人等。这种依赖是很容易了解的。但是还有一种更深的依赖必须要认识清楚,才能获得自由。那就是,你总是依赖着别人给你快乐。你明白依赖别人得到快乐是什么意思吗?这不只是外在肉体的依靠,而是内在的、心理上的依赖,从其中,你获得所谓的快乐。一旦你这样依赖着别人,你就变成了奴隶。

    如果你长大以后,在情感上依赖你的父母、妻子或丈夫,依赖你的灵性上师或某种理想,这就是束缚的开始。我们都不了解这点,虽然大部分的人,尤其是年轻人,都希望得到自由。  

    我们想得到自由,就要破除所有内在的依赖,我们如果不了解自己为什么依赖,就不可能革新。除非我们了解并破除所有内心的依赖,否则我们永远不能自由,因为惟有在这份了解中,才有自由。但是自由并不只是对外界的反应。你知道什么是反应?如果我说了一些伤害你的话,如果我用难听的话来骂你,你对我生气了,这就叫反应,这是出自于依赖的反应;而不依赖是更深一层的反应。自由不是一种反应,除非我们了解反应的含义并超越它,否则我们永远不会得到自由。

《人生中不可不想的事》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 08:42 | 显示全部楼层
你明白爱一个人是什么意思吗?你爱一棵树、一只鸟、一只宠物,你去照顾它、喂养它、关爱它,即使它不给你任何回报,不跟随你,你仍然爱它,这种爱你能了解吗?大部分的人都不是以这样的方式去爱,我们一点也不明白这种爱,因为我们的爱永远被焦灼、嫉妒、恐惧等所限,这意味着,我们在内心是依赖着他人的,我们其实是希望被爱。我们并不是爱了之后,便把它留在对方那里,我们同时还要求回报,在这个要求之中,我们就变成了依赖的人。
  
    因此,自由与爱是并存的。爱不是一种反应,如果我爱你是因为你爱我,那么这只是交易,爱变成了在市场上 被买卖的东西,那显然不是爱。爱是不要求回报的,甚至不感觉你给予了什么,只有这种爱才能使你了解自由。
   
     可是你的教育没有教你去了解这种想法。你学会了数学、化学、地理、历史等,然后教育就算完成了,因为你的父母惟一的考虑就是帮助你找到一份好工作,在生活中得到成就。如果他们有钱,他们会送你出国。他们全部的目的和世上其他的人一样,就是希望你在社会上有财富、有地位。然而你爬得越高,你为他人带来的不幸就越多,因为爬到高处,你就必须竞争,必须残忍。

    所以父母把孩子们送到学校去,但学校里有野心、竞争,一点爱也没有。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社会不断在毁坏、不断在挣扎的原因。虽然世上的政治家、法官及所谓的圣人都在谈和平,其实一点意义也没有。

    现在你我都必须了解有关自由的所有问题。我们一定要找出爱的真谛,如果我们不能爱,我们就永远不可能深思、专注,我们也永远不可能体恤。你明白什么是体恤别人吗?譬如你看见路上有一颗尖锐的石头,许多双赤脚从上面走过,你把尖石移开,不是因为有人要求你这么做,而是因为你能体会那些人的感觉,不管那些人是谁,也许你永远不会再碰到他们。

    种一棵树并且关爱它,看着河水流动,欣赏大地的丰美,观察飞鸟的美妙翱翔,有一颗敏感的心,对生命的伟大律动开放胸怀——这一切都需要自由。你能爱才能有自由,没有爱就没有自由;没有爱,自由只是没有价值的观念。所以只有那些了解并消除内心依赖的人,才明白爱是什么,才能得到自由。只有这些人才能带来一个新的文明,不同的世界。

《人生中不可不想的事》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 08: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只管耕耘 于 2015-1-11 08:58 编辑

问:我们为什么希望出名?

      克:你为什么希望出名?我可以解释给你听,但是说完以后,你是否会停止希望出名呢?你希望出名,因为社会中围绕你的所有人都希望出名。你的父母、老师、上师、瑜伽士等,他们都希望出名、为人所知,所以你也想要出名。

     让我们一起来思考这个问题。为什么人想要出名?首先,有名就会有钱,同时,有名能带给你很大的快乐,不是吗?如果你是世界闻名的人,你会觉得自己非常重要,而带给你一种不朽的感觉。你希望有名,希望在世上为人所知,时常被人谈论,因为在内心里,你认为自己什么也不是。你的内心没有富足感,什么都没有。因此你想在外面的世界出名。如果你的内心是富足的,你有名或无名就没有什么关系了。

     内心的富足比起外在的富足要困难多了。它需要更多的滋养,更多的关注。如果你小有才华又懂得如何去拓展它,你就会成名了,但是内心的富足不是用这种方式可以得到的。要得到内心的富足,必须先知道放下不重要的东西,譬如想成名的念头。内心的富足暗示着独立自主,而想要成名的人害怕独立,因为他依赖别人给他的奉承及好评而活。

……………………………………
  
大部分人只执着于人生的一小部分,以为从那一小部分就可以发现整体。我们没有离开房间,就想探测河流的长宽,就想观察河岸两旁绿野的丰美。我们住在一个小房间里,在一块小画布上涂抹,以为我们把握了生命,了解了死亡的真谛,但是我们并没有。要了解完整的人生,我们必须走出室外。走出这种局限是非常困难的,我们必须离开这个开着窄窗的房间,如实接受所有事物,不加以评断、责难,也不说:“这个我喜欢,那个我不喜欢。”
  
     透过单一的车轮辐条,我们想了解整个车轮,但是单单一根辐条无法构成一个车轮,不是吗?车轮的形成需要很多辐条、轮圈等,我们必须看见车轮的整个结构才明白车轮。同样的,如果我们真正了解生命,就必须看见生命的整个过程。
  
     我希望你懂我的意思,因为教育应该帮助你了解完整的人生,不只是为你准备一份工作,然后顺着常规步入婚姻、生儿育女、付保险费、做祭供、信仰小神明等。要获得正确的教育,需要很大的智慧、洞察力,因此育人者必须先受教,了解生命的整个过程,而不只是依据一些新的或旧的公式来教育别人,这是很重要的。

    生命是个惊人的谜,不是书中所描述的谜,不是人们口中所说的谜,而是每个人必须亲自去弄清楚的谜。因此,你必须先了解那些小的、狭窄的、不重要的东西,然后才能超越它们。

     如果你不在年轻时就开始了解生命,长大以后,你会变成一个令人厌恶的人;你会变成一个乏味、内心空虚的人,虽然你外表上有钱、开着豪华轿车、看起来很气派。因此离开你狭小的空间,去观察无限的天空是非常重要的。除非你有爱,要不然你是无法办到的。这种爱不分肉体或神圣,它是爱鸟、爱树、爱花、爱你的老师 ,并且超越你父母之上的——爱人类。

    如果你自己不去发现什么是爱,不是一个很大的悲剧吗?如果你不及时明白爱,你就永远也不会了解它,因为当你年老时,所谓的爱会变成非常丑陋的东西 ,它变成可以占有 、可以买卖的货品。但是如果你现在开始心中有爱,如果你爱自己栽植的树木,你安慰流浪的小动物,那么当你长大以后,你就不会局限在狭小的房间里,你会离开它去爱所有的生命。

     爱是很实际的,它不是情绪化的、使你哭泣的事物;爱也不是一种伤感,爱没有一点多愁善感的成分。当你仍然年轻时,应该赶快了解爱,这是很严肃而重要的事。你的父母及老师也许不懂得爱,因此他们创造了一个可怕的世界,一个永远与自己及其他群体斗争的社会。他们的宗教、哲学及观念都是错误的,因为他们没有爱。

     他们只观察到了人生的一小部分,从狭窄的窗户去看人生,窗外的景象也许是愉悦而展开的,但是它不并不是生命的整体。如果你缺少了深切的爱,你就永远不能看到整体生命。所以你一直是悲惨不幸的,最后你的生命除了灰烬及空洞的言辞之外,什么也没有了。

……………………………………

问:我的心中充满了恨,请你教我如何去爱好吗?

     克:没有人能教你如何去爱,如果人类能被教会去爱,世上的问题就非常简单了,不是吗?如果我们能从书上学会如何去爱,就像我们学数学一样,这个世界一定很美妙,世上就不会有仇恨、剥削、战争、贫富悬殊,我们都会彼此非常友善了。但是爱不是很容易到来的。

     仇恨是容易的,仇恨就像时尚一样把人们聚在一起追随同一样东西;它制造了各种的假想,它形成各种不同的合作,譬如战争。但是爱就困难多了。你无法学习如何去爱,但是你可以观察恨,然后把它轻轻地放在一边。

      不要和仇恨的感觉作战,不要说恨人是多么糟的事,只要观察恨是什么,然后把它丢掉。漠视它的存在,它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别让恨在你的心中生根。你明白吗?

     你的心就像沃土,如果你给予足够的时间,任何问题来到其上,就会像野草一样生根,然后你就得费心去把它拔掉,可是如果你不给问题足够的时间生根,它就没有地方生长而自动枯萎了。

    如果你鼓励恨,给它时间生根、滋长、成熟,它就会变成一个大问题。如果每一次恨的感觉生起时,你让它过去,你会发现自己的心思变得非常敏感,但不是多愁善感,如此你就会明白什么是爱。

     人的心念会追求感官刺激和欲望,但是它不能追逐爱,爱必须自己来到心中。爱一旦存在,它就没有感官的或神圣的分别了,它就是爱。这就是爱不平凡的地方,它是惟一能完全领会整个存在的品质。

…………………………

问:我们为何求名?

    克:你可曾思考过这个问题?我们想成为有名的作家、诗人、画家、教育家、政治家、歌唱家......为什么?因为我们实在不爱自己所做的事。假设你爱唱歌、画画、写诗,如果你真的爱做这些事,你不会在乎自己是否有名。希望有名是华而不实、微不足道及无聊的,没有多大的意义,但是因为我们不爱自己所做的事,我们就想用名声来充实自己。我们目前的教育是败坏的,因为它教我们只求功成名就,而不真的去爱我们所做的事,因此一件事的结果就变得比行动更重要了。

     你知道的,把自己的才华隐藏,做个无名氏,爱你所做的事却不炫耀,行善而不求名闻,这些都是好的,虽然这些行为不会使你有名,你的照片也不会在报上出现,政客也不会登门造访,你只是一个活得默默无闻却富有创造力的人,但这其中就有丰盈和圆满。

…………………………………

问:我们为何对自己的欲望永远不能完全理解?为什么总有一些阻碍我们达成心愿的事情发生?

     克:如果你想做一件事的欲望已经完成了,如果你已经完全存在于不再找寻、不再想要完成的状态,那么你的心中就没有恐惧,因此也就没有障碍了。如果你的欲望没有完成或破灭了,你的障碍和矛盾就产生了,你想去做一件事,同时你害怕去做它,或者你一半的心还想去做另一件事。除此之外,你是否完全理解自己的欲望?你明白我的意思吗?我会解释给你听。

     社会是由人与人之间的集体关系造成的,社会并不希望个人具有完整而强烈的欲望,如果你的欲望太强烈,你会是个麻烦的人、社会的危险分子。但是社会却允许你拥有野心或羡慕之类被人尊敬的欲望 ,那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社会是由充满了羡慕与野心的个人造就的,这些人是相信一些什么,并且喜欢模仿。社会接受羡慕、野心、模仿与盲信,而这些都暗示着恐惧。只要你的欲望合乎社会的既有的模式,你就是他们尊敬的市民。一旦你产生了彻底的欲望,因为它不合乎社会的模式,于是你就变成了危险人物。社会总是提防着你,不让你拥有彻底的欲望,因为这种欲望是出自于你完整的存在,因此它会导致你从事改革社会的行动。

      出自完整存在的行动,和出自想变成什么的行动,两者是截然不同的。出自完整存在的行动是那么具有革命性,社会因而排斥它。社会只关心那些想要变成什么的行动,因为那是合乎社会模式的,所以是被社会所尊敬的。但是任何想要变成什么的欲望,都是野心的形式,是得不到满足的。这份欲望迟早会遇到挫折、障碍、沮丧,然后我们就以各种有害的方式来反抗它。
  
      这是一件值得深入探讨的重要事情,因为当你长大以后,你会发现自己的欲望永远得不到真的满足。在暂时的满足中,总是存在着受挫的阴影。你的心底深处,没有歌声,只有哭泣。

     这种想变成伟大人物、圣人或伟大的这个那个的欲望是没有止境的,因此也就无法得到满足,它永远要求更多的回收,这份欲望将会导致愤怒、不幸及战争。但是如果一个人摆脱了所有想要“变成”什么的欲望,就会进入完全不同的境界。在这种境界中,是没有时间的,也不为了满足什么而思考,它存在的本身就圆满了。

………………………………

问:“进步”这个字眼的真义是什么?

    克:就像大部分人一样,你们都有理想,不是吗?然而这个理想并不是真实的、实际的东西。理想是你们认为“应该”的境界,它是存在于未来的。我现在想说的是:把理想忘掉,而去觉察你的本来面目,不要追求你认为“应该”有的样子,而要了解“真实”的自己。了解真实的自己,比追寻理想中的自己要重要多了。为什么?因为在了解自我中会开始自然的转换过程。反之,如果你想把自己改变成理想的形象,这其中是没有任何变化可言的,只不过是包装改变了而已。
  
     如果你觉得自己是愚钝的,而想把这份愚钝改变成智慧,也就是你“应该”有的样子,这其实就是愚蠢的行为,那是没有意义的,不真实的,那只是在追求自我的投射,延迟对于“真我”的了解罢了。只要你想把自己的愚钝改变成别的东西,你就依旧是愚钝的。但是如果你对自己说:“我知道我很笨,而我很想了解愚笨是什么,因此我必须进入愚笨之中,观察它是如何产生的。”在这种深入的探索中,就会产生根本上的转化。

    “进步”这个字眼的真义是什么?世上是否有所谓“进步”这样东西?你看见牛车以一小时两英里的速度前进,而飞机却以一小时六百英里的速度飞行。这是进步,不是吗?还有科技上的进步,譬如更好的通讯方法、更优良的促进健康的方法等等。但是世上是否还有其他形式的进步?有没有意味着穿越时间的心灵上的提升,也就是心理上的进步?心灵层面的进步是不是真的属于心灵的实相,还是意识层面的幻象?
  
     你知道,提出基本的问题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很不幸,我们通常都用非常简单的答案去回答这些最基本的问题。我们认为简单的答案就是解答,但事实并非如此。我们必须提出最基本的问题,并且让问题自己去运作,让问题在我们的心中产生作用,来发现事实的真相。

      进步暗示着时间性,不是吗?毕竟我们花费了几世纪的时间,才从牛车时代进步到喷气式飞机时代。我们现在以为我们可以用同样的方式,通过时间来找到神或实相。我们活在这里,以为神活在彼岸,或是在很遥远的地方,为了弥补这段距离与空间,我们认为必须靠时间来达到目的。但是神或实相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我们自己也不是固定不变的,根本没有一个定点的活动可以开始。但是为了心理上的安全感,我们却紧紧抓住一个观念,认为在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定点,连实相都是固定的,然而这只是一个幻象,而不是真实的。一旦我们需要在时间中让心灵演化,这种行为就已经不是属灵的了,因为真理是与时间无关的。
  
     陷入时间的心智会需要时间来找到实相,但是实相是超越时间的,它没有定点。心智,不论它是属于有意识或无意识层面的,都必须从它的累积物中解脱,也只有如此才能找到实相或神。

……………………………

独处的必要

     这个世界有一种非常怪的现象,它充满了令人分心的事物及娱乐,几乎每个人都是旁观者,极少人是参与者。每当我们有一点闲暇时,大部分人就去寻找某种形式的娱乐。

     我们也许拿出一本严肃的书、小说或杂志来阅读。如果我们人在美国,就把收音机或电视机打开,或是耽溺在喋喋不休的谈话中。我们不断需要被娱乐,被外在事物牵着鼻子走。我们害怕独处,害怕没有伴儿,害怕失去使我们分心的事物等等。

    很少有人在野外或山林里漫步,既不要说话也不要唱歌,只是安静地走着,观察身边的事物以及自己内心的活动。我们几乎从来不做这种事,因为你知道,我们大部分的人都是非常无聊的,我们陷入学习或教学、做家事或上班等无趣的例行公事中,因此,当我们一有空闲,我们就想得到一些轻松的或是严肃的娱乐。我们读书、看电影或是投入宗教,基本上都是一样的。宗教也变成了一种分心的方式,一种从无聊及例行公事中所采取的严肃的逃避方式。

     我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到这些事情。大部分的人都在不停地被某些事物占据,被祭供、被重复念诵的咒语、被对不同事物的忧虑所占据,因为他们对于单独面对自己是多么恐惧。如果你试着独处,一点分心的事情也不接触,你会发现,不一会儿,你就想逃开,想把真正的自己忘掉。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拥有这么庞大的、职业化的娱乐机构,一种自动化的分心工业,也是我们称之为文明的最显著的部分。

     如果你注意一下,你会发现世界上的人类愈来愈被外务分心,他们愈来愈世故以及世俗。各式各样的娱乐、数不清的书籍、报纸上整版的体育活动,很显然,这一切都代表着我们不停地需要被娱乐。因为我们的内心是空虚、无聊与平庸的,我们利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对社会的改革,做为逃避自我的方法。我不知道你是否注意过大部分的人有多么寂寞?为了逃避寂寞,我们跑到庙里或教堂,我们打扮自己,参加社交活动,我们看电视、听收音机、读书等等。

………………………………

你明白孤独是什么意思吗?有些人可能对这个字眼不熟悉,但是你对这种感觉其实是十分清楚的。你试试看一个人出去散步,不带书,也没有说话,你会发现,你一下子就觉得无聊了。你非常清楚这种感觉,但是你不知道自己为何觉得无聊,你从来不去研究它。如果你稍稍研究无聊的原因,你会发现它起因于孤独。就因为我们想逃避孤独的感觉,我们才会希望聚在一起,我们才需要被娱乐和追求各种分心的方法,譬如上师、宗教仪式、祈祷或是最新出版的小说等等。因为我们内心是孤独的,所以就变成了人生的旁观者,只有当我们了解了孤独并且超越它之后,我们才能成为参与者。

      大部分的人结婚或寻求其他种类的社会关系,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如何单独去活。这并不是说人一定要单独生活。但是如果你结婚是因为你希望被爱;或是因为你很无聊,所以利用工作来忘掉自己,那么你会发现你的人生除了无止境地追求分心之外,就什么都没有了。极少数的人超越了这种对于孤独的巨大恐惧,但是人必须要超越它,因为超越它之后就能发现至宝。

      你知道,孤独与空寂这两件事有极大的不同。某些年轻的学生可能还不明白孤独的意思,但是老年人是明白的。孤独是一种完全与外界切断,没有明显理由而突然非常害怕的感觉。如果你的心中感觉什么都无法依赖,没有任何一种分心的方法能解除你这种自我封闭式的空虚,你就明白什么叫恐惧了,这就是孤独。但是空寂是完全不同的,那是一种解脱的境界,只有当你通过孤独,并且明白孤独是什么以后,空寂就来到了。那是一种在心理上不再依赖任何人的境界,因为你已经不再追求娱乐、舒适及满足。只有在这个时刻,你的心才是完全独立的,也只有这种心智才具有创造力。

     下面这一切都是教育的一部分,包括如何面对孤独的痛苦,如何无惧地面对那种我们都很清楚的空虚感。当它来到时,不去打开收音机,或把自己沉溺于工作中,或是跑到电影院去看戏,而是反过来看着它,看进它里面去,完全了解它。没有一个人不曾感受过那种令人颤抖的焦虑感,因为我们都想要逃避它来使自己分心或得到满足。因此,我们通过性、上帝、工作、喝酒、写诗或重复念诵一些字句来使自己满足也因为如此我们才没有机会了解这份突如其来的焦虑感。

      所以当孤独的痛苦笼罩你的时候,你就面对它、看着它,不要产生任何想逃走的意念。如果你逃走了,你就永远也不会了解它,于是它就永远躲在一角伺机而动。反之,如果你能了解孤独并且超越它,你就会发现根本不需要逃避它,于是也就不再有那种追求满足和娱乐的冲动了,因为你的心已经认识了一种不会腐败、也无法毁灭的圆满。

      这一切都是教育的一部分,如果你在学校上课只是为了通过考试,那么学习就变成了逃避孤独的方法。你只要想一想就能明白,你如果和教育你的人谈一谈,你就会发现他们是多么寂寞,你自己又是多么寂寞。但是那些内心空寂的人,他们的心已经脱离了孤独的痛苦,他们才是真人,因为他们能够亲自见到实相,能够获得超越时间的东西。

……………………………………

问:觉察与敏感的差别是什么?

     克:我怀疑它们是否有任何的差别。你知道,你问一个问题的时候,最重要的是你要亲自去找出事情的真相,不要只是接受别人所说的话。所以让我们一起来弄清楚觉察到底是什么意思。

     你看见一棵可爱的树,它的叶片在雨后闪闪发光。你看见阳光照在水面,也照在鸟儿银灰色的羽毛上。你看见背负着重物进城的乡下人,也听见他们的笑声。你听见狗叫声,或是小羊在呼唤母亲。这一切都是觉察,你对身边事物的觉察,不是吗?

     让我们再深入一点讨论。你注意到自己与身边的人、事之间的关系,你对某间屋子或道路的看法,你观察自己对别人说话的反应,以及自己的心如何一直在评估、判断、比较或责难。这一切也是觉察的一部分,觉察始于表面的层次,然后会愈来愈深入。

     但是我们大部分对事物的觉察在某一个点就停止了。我们接受了各种噪音、歌曲、美及丑的景色,但是我们却没有觉察自己对它们的反应。我们说“那是美的”或说“这是丑的”,然后我们就把它们放在一边了。我们从不探索什么是美,什么是丑。显然,如果你能知道自己对事物的反应,如果你对自己的每一个念头与思想都愈来愈敏感,并且观察到你的心智是如何被父母、老师、种族及文化的影响所局限,这一切都是觉察的一部分,不是吗?

     一个人愈深入地参透自己思想的过程,就愈能清楚地了解任何形式的想法都受到外在情况限制。当他明了这一点,他的心自然而然就非常寂静,这并不表示他的心进入了睡眠状态;相反,他的心变得非常灵敏,不再被咒语及重复的语言所麻醉,不再被规范所局限。这种寂静的灵敏也是觉察的一部分,如果你再深入去探索,你会发现,在觉察者与被觉察的事物之间是没有界限的。

   然而敏感的意思又是什么呢?你能够对颜色及形式都有所认识,了解别人说的话以及自己对它的反应,对人体贴、有好的品位与礼节,不粗鲁,不在身体上或精神上伤害别人而不自知,看见美丽的事物并加以玩味,专心听别人说话,对所有内容都不厌倦,那么你的思想就会变得非常敏锐。以上所说的一切都是敏感,不是吗?因此,你问我觉察与敏感有没有很大的区别,我想是没有的。

     你知道,如果你的心不断地在责难、评断、对事物产生成见或下结论等等,这既不是觉察也不是敏感。你对人态度粗鲁,摘下花又把它们丢掉,你虐待动物,把自己的名字刻在家具上或敲段椅脚,不准时吃饭并且毫无礼仪,这一切都代表着不敏感,不是吗?它代表着,一个人没有能力灵敏地调整自己。

     教育当然有责任帮助学生变得敏感,然后学生才会对生命的所有活动觉醒,而不仅只于服从或抵抗而已。那些敏感的人可能比不敏感的人更受苦,但是如故他们有所了悟,并且超越自己的痛苦,他们会发现不可思议的东西。

………………………………………

问:一个人从生到死为何总是希望被别人爱?如果他得不到这份爱,为何他就无法像其他人那样的泰然自若和充满信心?

    克:你认为其他人是充满信心的吗?他们也许是在自我炫耀、装模作样,但是你会发现在这种演出的背后,他们其实是空虚、无聊而平庸的,他们根本没有真正的信心。人为什么希望被爱?你难道不希望被父母、老师、朋友爱吗?如果你是成年人,你希望被妻子、丈夫、孩子或是你的上师关爱。人为什么总是永不休止地渴望被爱?

     请仔细听我的话。你希望被爱,因为你的心中没有爱。你的心中一旦有了爱,你希望被爱的渴望就停止了,你就不再需要别人来爱你了。只要你还需要别人来爱你,你的心中就是没有爱的;如果你的心中没有爱,你就是丑陋的、残忍的,那么你又为什么应该被爱呢?没有了爱,你就是行尸走肉,当一个行尸走肉的人要求被爱的时候,他还是僵死的。反之,如果你的心中充满了爱,你永远也不会要求被爱,你永远不会拿着乞丐的钵去请别人填满,只有空虚的人才要求别人来填满自己,而一颗空虚的心,是永远无法以追随上师或是其他上百种寻求爱的方式来填满的。


《人生中不可不想的事》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 08:4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只管耕耘 于 2015-1-11 09:00 编辑

我们将智力和情感分开,发展了智力,却戕害了情感。我们像是一件三条腿的东西,有一条比其他两条长,因此我们失去了平衡。我们被训练成徒具智力的人。我们的教育培养智力,使其锐利、狡诈、贪得无厌,因此,智力在我们的生活中占了最重要的地位。智慧远比智力重要,因为,智慧是理智与爱的结合。然而,惟有认识自我,对自己的整体过程有深入的了解,智慧才会产生。

《一生的学习》克里希那穆提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 09: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只管耕耘 于 2015-1-11 09:06 编辑

认清了我们无法依赖外在的权威来改造自己的心理结构之后,我们还得面临更大的考验,那就是我们必须摒弃自己内心的权威,那些由自己的经验所累积的意见、知识、观念及理想。昨天的经验教你一些事情,所教的就成了新的权威;昨天才建立的权威和流传千年的传统是同样具有破坏性的。要了解我们自己,不需要任何昨日的成千年以前的权威,因为我们是活生生的生命,是永远在变动、流动而永不止息的。如果我们透过昨天已死的经验来看自己,我们就看不见那活生生的进展,以及那些活动的美和本质了。

只有死于昨日种种,才能使你从内在以及外在的所有权威中解脱,你的心才能时时年轻、新鲜、天真无邪、充满热情活力。只有处在这种心境中,人才能观察和学习。要达到这种境界,你需要极大的觉察力,需要对自己内心活动的觉察力。你只是觉察不去纠正,也不指示它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因为你一纠正它,便树立了另一个权威及督察。

……………………………………

同时,我们还需要相当程度的谦卑才能认识自己。如果你一开始就说“我已经了解我自己了”,你的自我学习便到此为止;或者你说“我不过是一堆记忆、观念、经验及传统的组合,还有什么好学的”,这表明你仍然是在停止认识自己。只要你有完成的心,便失去了那份纯朴及谦卑的气质。你一旦下了结论或用知识来评断,你就已经盖棺定论了,因为你正在以老旧的历史来诠释每件活生生的事物。如果你没有立足点,不坚持某种定论,也没有想要完成什么的心,你才能拥有去看、去完成的自由。以自由的心去看,一切都是新的。一个过于自信的人,已经和死人无异。

……………………………………

若想开启那扇门,我们必须每天都保持全观而且充满觉察力,觉察自己的每一个思想和言行。如果以清理房间为例,使房间整洁有序,从某种角度来看是很重要的,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可能一点也不重要。房间的整洁有序确实有必要,但并不能为你打开门窗。为你打开门窗的,绝不是你的意志力和欲望,“那个东西”是邀请不来的。你所能做的,只是保持整洁而已,换句话说,就是没有任何目的地为了整洁的自身而保持整洁。如果你一直能保持健康、理性和井然有序,运气好的话,也许有一天窗子会自动打开,吹进习习的的凉风,也许不会,这全凭你的心智状态而定,也只有你才能了解自己的心智状态。尽量观察它,不要为它定型设限,也不要设定立场,既不反对,也不同意,更不批评谴责。总之,就是观察而不带任何拣择之心。在没有拣择的心智状态下,也许大门会在刹那间开启,让你一睹那既无挣扎又超越时间的境界。

…………………………………

这种孤独是内心的一种情境,它不依赖任何外在的刺激或知识,也不依据任何经验或结论。说实话,我们大部分人的内心从来没有真正孤独过——与外界断绝往来的孤立,和我们这里所谈的孤独是两回事。我们都知道,孤立乃是在身边筑起围墙,以免受到伤害或暴露弱点,或是培养另一种痛苦的厌离心,或是藏身于某种意识形态的象牙塔中。孤独则与上述情形完全不同。

你从来不曾真正孤独过,因为你充满了记忆、限制、昨日的怨言和牢骚,你的心从未好好清理过这些垃圾,也惟有先死于昨日的种种,才可能独处。如果你不再隶属于任何家族、国家、文化或特定的一洲,你就会有一种局外人的超脱感。如果一个人能如此彻底独处,就能产生赤子之心,也只有赤子之心才能使人从悲伤中解脱。

我们每天都扛着千万人的看法以及我们自己的不幸遭遇。如果要彻底丢开它们,就必须孤独。孤独不只使人恢复天真,还能青春永驻,我不是指年龄,而是那种不受年龄限制的青春、无邪和活泼,只有这种心智才能见到那不可形容的真理或实相。

根据孤独的经验,你开始了解你必须与真实的自我和平共存,而不是和那个你认为应该的或过去的你。你能否正视自己,而没有恐惧,没有假造的谦虚、辩解或谴责,只是单纯地与真实的你共处,你可曾尝试过?

想要真正了解一样东西,你必须和它密切相处。但是如果你对内心的焦虑、嫉妒等习以为常的话,你就不再与它同在了。好比你住在河边,只需要几天的时间,你就听不见水声了;又好比你在房中悬挂一幅画,每天进出都会看到它,一周以后,你就熟视无睹了。你对高山、河谷、树林也是一样;你对家庭、丈夫、妻子也是一样。当你与嫉妒、焦虑共处时,千万不可习以为常,也不可以认命,你该像照料一棵新栽的树苗一般地照顾它,使它避开烈阳或是暴风的蹂躏。你必须照顾它,既不谴责也不辩护,渐渐地你会喜爱上它。我并不是要你喜欢嫉妒或焦虑,而只是要你细心照料它。

如果你认清自己是如此乏味,充满嫉妒、恐惧,自以为情感丰富,实则相当无情,又这么容易受到伤害,容易得意也容易感到无聊......我们能够与这样的自我相处吗?我们能不能既不接受它,也不排斥它;既不消沉,也不得意,而只是如实地观照。

现在让我们问自己一个更进一步的问题:这种自由、孤独、与真实的自我和平共处的境界,是否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逐渐达到?很显然不是的,你一加入时间的因素,你就愈来愈成为它的奴隶,你无法慢慢地变得自由,因为它根本与时间无关。

其次的问题是:你能意识到那种自由吗?如果你说:“我自由了!”那么,你就还没有自由。好比人们常说:“我很快乐”,他指的其实是过去对快乐的记忆。自由只能自然来到,它不可能来自你的期待、要求和渴望,你也无法制造自以为是的假象。要达到这种境界,你的心智必须学会观照生命,那是一种不受时间限制的巨大活动,因为自由是超越意识领域的。

…………………………………………

我们总认为生活属于现在,死亡则是在遥远的未来等候着我们,但是我们从不质问这种有如战场的生活究竟算不算是生活。我们只想知道心理学的研究报告,可是我们从不探究如何生活,如何生活得愉快而美好。我们似乎已经接纳现实中的痛苦与绝望,将其视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却反而把死亡当做应该极力避免的东西。如果我们知道如何生活,死亡就和生活一样具有非凡的意义;没有死亡,就没有生活可言。如果你不能时时刻刻经验心理活动的死亡,就不可能真实地生活,这绝不是智性上的诡辩,因为如果你真的想要彻底活出崭新美好的一天,就必须死于昨日的种种,否则你只能像机器一般运转度日。这种像机器一般的心智,是 永远无法了解“爱”和“自由”的。

我们大多数人都害怕死亡,只因为我们不知道什么是生活。我们不知道如何去活,所以也不知道如何去死。只要我们害怕生活,我们自然也会害怕死亡。不害怕面对生活的人,也不会害怕完全失去安全感,因为他深深了解根本没有所谓的安全感这回事。只要对于安全感的需求一解除,无始无终的活动就会产生,那么生活和死亡就没有什么差别了。一个人如果能活得平安和谐,充满了美与爱,必然不会恐惧死亡,因为爱本身即是死亡。

如果你肯死于一切已知之事,包括你的家庭、记忆和所有的感受,那么死亡实在是一种净化,然后死亡就能带给人赤子之心。只有赤子之心才可能热情奔放,那绝不是那群相信或追问死亡是怎么一回事的人能达到的。

你必须真的死了,才能发现死后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我不是说笑,你必须大死一番,我不是指生理上的死亡,而是从内心深处死于你一向珍惜以及深恶痛绝的事物。如果你能毫不勉强,也不讨价还价地死于任何令你快慰的事物,然后你才能了解死亡的意义。死亡就是彻底让心智空掉,把每天的渴望、快感以及痛苦完全空掉。死亡就是更新,一种突变,在其中,思想是完全不活动的。因为思想是过去的产物。有了死亡,就有完全崭新的东西。从已知中解脱便是死亡,然后你才能真正地生活。

……………………………………………

内心享有独处的空间是十分重要的,因为那意味着存在的自由、行动的自由以及任意翱翔的自由。只有空寂才能滋生出良善,也只有自由才能培育出德行的花朵。我们也许享有政治的自由,但是内心里并不自由,因为毫无空间可言。一个人的心中如果没有广大的空间,真实的品德就无法运作发展。惟有懂得独处,不受外界影响,也不被修炼束缚,才能巧遇崭新的真相。

……………………………………………

一个人如果总想获取或达成一些什么,这种拼命奋斗的态度,对我来说就是人生最大的绊脚石。我们的教育从小就训练我们去争取成功,我们的脑细胞也跟着制造出成功的模式,来取得肉体上的安全感,然而成就并不能带给我们心理上的安全感。在我们所有的人际关系、态度和行为中,我们都需要安全感,但是我们已经认清,根本就没有安全感这种东西存在。因为从心理的角度来看,没有一件事情是永恒不变的,因此,没有任何关系能带给人安全感。如果你能看透这点,生活态度就会完全改变。当然,我们都需要房子、食物这些外在的保障,可是心理上对安全感的执着,反而使你无法享受到所拥有的外在保障。


《重新认识你自己》克里希那穆提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 09:06 | 显示全部楼层
你的心灵为什么会服从?你问过这一点吗?你是否知道自己正依循着某种模式呢?无论是何种模式,不管是你为自己建立的,或是别人为你设立的。我们为什么总是服从?显然地,只要服从,就不可能有自由。然而,心灵总是追求自由的——愈有智慧,愈警觉,愈觉察,就要求得愈多。心灵之所以服从、模仿,是因为服从、依循模式是比较安全的。这是显而易见的情形。你很世俗地为人处事,是因为服从比较妥当。你可能在国外接受教育,是伟大的科学家、政客,但是暗地里你总是有一种恐惧:如果你不上寺庙或不去做那些别人告诉你的俗事,可能就会有麻烦了。所以,你只好服从。服从之后会是什么情形呢?请探索下去。当你服从的时候,你的心灵会发生什么事?首先,你会全然拒绝了自由,全然拒绝了认知,全然拒绝了独立的欲望。当你服从时也会有恐惧的,对吗?从孩童时起,我们的心灵便被训练得要模仿、服从社会上的模式——通过考试,得到学位,如果幸运的话,谋得工作,然后结婚,就此结束了。你接受了这种模式,而且你因为害怕而去遵循它。

所以,打从心底里你就否定自由,你就害怕,你有种感觉——不想要自由地去追求、探索、寻找及发问。所以导致了人际关系的脱序。你我正试着深入地去探索,去拥有真实的洞见,去看看真理。而就是这种对真理的认知,解放了心灵。这不是练习,或探索之类的活动,而是真实的认知“实然”(What is)。

因着恐惧、服从、衡量、比较,我们的内在和外在都导致人际关系的脱序。我们的人际关系是脱序的,不仅在多亲密的人与人之间,也在人与外界之间。如果我们清楚地看到了脱序的现象,不在外面,就在这里,深植在我们之中,也看清了所有的含意。然后,有了认知,秩序就来到了。而后我们不需依照那外加上的秩序而活。秩序是没有范本的,也不是蓝图,它来自于对脱序的了解。你愈了解人际关系里的脱序,就愈有秩序。所以,我们必须找出彼此间的关系是什么。

《爱与寂寞》克里希那穆提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 13: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只管耕耘 于 2015-1-11 14:20 编辑

暂时我们不会探究爱的问题,但你要是能在这个意义上真正地观察、真正地看,那就会神奇地消弭时间与空间,这就是有爱的时候发生的状况。不认识美,你就不会有爱。你可能谈论美,描写它,设计它,但如果你没有爱,那就没有什么是美的。没有爱意味着你没有完全敏感。因为你没有完全敏感,所以你在衰败,这个国家就在衰败。不要说,“其他国家不也在衰败吗?”当然,它们确实在衰败,但你就在衰败,虽然你在技术上可能是个卓越的工程师、了不起的律师、技术专家,知道怎样操作电脑,但你在衰败,因为你对生命的整个过程不敏感。

那么我们的根本问题就是——不是怎样结束战争,不是哪个上帝更好,不是哪个政治体系或经济体系更完善,不是哪个党更值得投票支持(反正他们是狡诈的一丘之貉),不管在美国、印度、俄国还是其他任何地方,对人类而言最根本的问题都是从“那个小角落”中解脱出来。那个小角落就是我们自己,那个小角落就是你粗劣狭小的心。我们打造了那个小角落,因为我们狭小的心支离破碎,因此没有能力对整体敏感。我们想把那个小角落打造得安全、和平、宁静、令人满足、令人愉快,从而避免所有的痛苦,因为,我们说到底就是在追求快乐。如果你检查过快乐——你自己的快乐,如果你观察过、留意过、探究过,就会看到哪里有快乐哪里就有痛苦。你没法要一个而不要另一个,我们一直在要求更多的快乐,因此一直在招引更多的痛苦。我们所谓的人类生活就建立在那个基础上。看就是密切接触人类生活,如果你抱有概念、信仰、教条或观点,就无法密切地、实实在在地接触它。

所以重要的不是学习,而是去看、去听。听鸟鸣,听你妻子的声音,不管多么恼人,多么好听或不好听,听就好,听你自己的声音,不管多么好听,多么不好听,或者可能多么急切。从这样的倾听中,你就会发现观察者和被观察者之间所有的分别都结束了,因此冲突就不存在了。你观察得那样仔细,那观察就是纪律,你不必再强加纪律。那就是美,先生们(如果你们只能认识美的话),那就是看的美。如果你能看,你就别无他事,因为在那看当中就有所有的纪律、所有的美德,即关注。在那看当中就有所有的美,而有美就有爱。那时,如果有了爱,你就无需再做什么;那时,不管你在哪里,你都身在天堂;那时,一切追求全都告终。

………………………………


冥想是一种忘怀之道,完全忘怀人类对自己、对世界的所有想象。因而人就有了截然不同的心灵。冥想也意味着觉察,觉察世界,觉察自身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如实看万事万物,没有丝毫选择,没有丝毫扭曲。你一旦引入思想,扭曲就产生了。然而,思想必须发挥作用,但如果思想在观察时用意象干扰观察,那就会有扭曲和幻觉。所以,要观察内心和世界的实然而没有丝毫扭曲,就必须有一颗非常安静的心。我们知道必须有安静的心,于是各种的修炼体系就冒出来了,它们要帮你控制你的心,那些雕虫小技都会引发摩擦。如果你热切地想要观察,带着强度,心自然就会安静。你不必强迫它,你一旦强迫它,它就不静了,它就僵死了。你们能看到这个真相吗,即要发现任何东西你就必须看?如果带着偏见,你就看不到。如果你看到了,你的心就会安静。

……………………………………

当我彻底检查了自己,那一切就消失了。没有了神经质,没有了信仰,没有了国家主义,没有了伤害任何人的欲望,也没有了对所有伤害的回忆。那么一来,脑子就成了一个记录工具,思想在运作时不再把它当做“我”。所以,冥想不仅意味着身体的静止,还涉及脑子的安静。你观察过脑子的运作吗?为什么你想某些事情?为什么你对别人起反应,为什么你绝望地感到孤独,不被人爱,无依无靠,没有希望?知道那种排山倒海的孤独感吗?尽管你可能结婚了,有孩子,生活在一个团体中,但仍会有那种彻底空虚的感觉。看到那种感觉,你就试图逃避它,但假如你跟它待在一起,不逃避它,只是全身心看着它,不谴责,也不设法克服它,就只是观察,如实观察,那么一来,你就会看到你认为的孤独结束了。

那么,脑细胞记录着,充当“我”的思想——我的野心、我的贪婪、我的目标、我的成就——则结束了。于是,脑子和心变得极其安静,并且只在必要时发挥作用。于是,你的脑子、你的心就进入了一个截然不同的维度,一个无法描述的维度,因为描述并不是被描述的事物本身。我们今天早上所做的就是描述、解释,但语言并不是那个东西,当我们领悟了它,也就摆脱了语言。于是,安静的心就进入了不可衡量的境界。

我们全部的生活都建立在可衡量的思想之上。它衡量上帝,通过意象衡量自己和他人的关系。它试图按自己应该怎样的想法提升自己。所以,我们生活在一个衡量的世界,我们背负着那个世界,却想进入另一个根本不可衡量的世界。冥想就是看到实然并超越它——看到衡量并超越衡量。当头脑、身体和心灵真正安静和谐时,也就是当头脑、身体和心灵完全合而为一时,会怎样呢?那时候,我们就会过着完全不同的生活。

…………………………………………

头脑和心灵如果牢记种种伤害和侮辱,牢记使它变得迟钝呆滞的事情,这样的头脑和心灵能知道什么是爱吗?爱是快乐吗?然而快乐就是我们有意无意在追求的东西。我们的上帝就是我们追求快乐的结果,我们的信仰、我们的社会结构、社会道德——其本质上是不道德的——就是我们追求快乐的结果。你说“我爱某某”,那是爱吗?爱意味着:不分彼此,没有支配,没有自我中心的行为。要搞清楚爱是什么,我们必须否定一切不是爱的东西,否定就是看清它的虚假。一旦你看清某些东西是假的——你曾误以为它是真的、自然的、人性的——你就永远不会再回去了。如果你看到一条危险的蛇,或者一只危险的动物,你绝不会跟它闹着玩,绝不会靠近它。同样的,如果你确实看清了爱根本不是那一切,你感受、观察、玩味、与之共处、完全投入其中,你就会知道什么是爱,什么是慈悲——它指的是对所有人的热情。

我们没有热情;我们有欲望,我们有快乐。热情这个词的词根义是悲伤。我们所有人都有过这样那样的悲伤,失去某个人的悲伤、自怜的悲伤,人类的悲伤,集体的、个人的。我们知道悲伤是怎么回事,你觉得你爱过的人死了,那就是悲伤。如果彻底与悲伤共处,不试图把它合理化,不试图通过文字或行动的任何方式逃避它,如果彻底跟悲伤在一起,没有任何思想活动,你会发现,从悲伤之中绽放出了热情。那种热情就有爱的品质,而爱当中是没有悲伤的。

………………………………………………

所以,一个在探究什么是宗教的心,必须从各种形式的信仰和恐惧中彻底解脱出来。我们前几天讲解过,恐惧是造成扭曲的因素,它会导致暴力和攻击。因此,正在探究宗教性状态和活动的心,必须没有恐惧。这需要了不起的诚实和高度的谦卑。

对大部分人来说,虚荣是主要障碍之一。因为我们认为我们知道,因为我们读了太多东西,因为我们已经许下承诺,练习过这个或那个系统,追随过一些贩卖自己哲学的古鲁。我们认为我们知道,至少知道那么一点,而这就是虚荣的开端。如果你在探究这样一个非凡的命题,就必须有对此实际上一无所知的自由。你确实不知道,不是吗?你不知道真相是什么,上帝是什么——不知道是否有这么个东西或者不知道真正具有宗教情怀的心是怎样的。你读过这一类东西,人们探讨了几千年,建造了寺院庙宇,但实际上他们在靠别人的知识、经验和宣教而活。要找到答案,显然我们必须把那些东西完全放到一边,因为探究这一切是非常严肃的事。你要是想玩玩,有形形色色所谓的灵性、宗教娱乐活动可供选择,但那些东西对一颗认真的心来说没有任何意义。

要探究具有宗教情怀的心是怎样的,我们必须从我们的制约中摆脱出来,必须从基督教的教义、佛教的教义以及几千年来的所有宣教中摆脱出来,让头脑能真正自由地观察。这非常难,因为我们怕孤单,怕独立。我们想要安全——外在和内在的安全。因此我们依赖他人,不管他是牧师、领袖还是那个说“我体验过了,所以我知道”的古鲁。我们必须完全独立而不是孤立。孤立和完全独立有着巨大的区别。孤立是一种关系终止的心灵状态,如果你在日常生活和行为中有意无意地在自己四周树立围墙,以便不受伤害,那就是孤立,那种孤立显然阻碍了所有的关系。独立意味着心理上不依赖他人,不执着任何人,这并不意味着没有爱,爱并不是执着。独立意味着内心深处没有任何恐惧,因此也就没有任何意义上的冲突。

如果你走到了这一步,我们就可以进而搞清楚修炼的意义。对大部分人来说,修炼就是训练,就是重复。它就是克服障碍,或是抗拒、压制、控制,塑造,遵从,这一切都包含在修炼这个词当中。这个词的词根义是学习。一个愿意学习——不是愿意遵从——的心必须好奇,必须怀有巨大的兴趣;而一个已经知道的头脑,决不会学习。所以,修炼的意思就是学着了解我们为什么控制、压制、恐惧、遵从、比较,并因而身陷冲突。正是这样的学习带来了秩序,不是遵循方案或模式的秩序,而是在探究困惑和混乱的过程中就有秩序。大部分人有许多困惑的理由,暂时不必作深究。但我们必须了解困惑,了解我们所过的混乱生活;不是设法在困惑或混乱中实现秩序,而是去了解它们。然后,在你了解的过程中,秩序就产生了。

……………………………………………

重要的是不控制思想,而是了解它,了解思想的根源和开端,它就在你的内心。也就是说,脑子储存记忆。你可以自己观察这一点,没必要看这一类的书。如果它不储存记忆,就根本无法思考。那个记忆就是经验、知识的结果——你个人的、集体的、家庭的、种族等等的经验和知识。思想就在记忆的仓库里滋生。所以,思想永不自由,它总是陈旧的,并不存在思想的自由这回事。思想本质上永远自由不了,它可以谈论自由,但本质上它是过去的记忆、经验和知识的结果,因此它是陈旧的。然而,我们必须积累知识,否则就无法运作,无法跟他人对话,无法回家以及做别的事。知识是必要的。

必须搞清楚,在我们冥想的过程中,知识是否已经退场,是否因而从已知中解脱了。如果冥想是知识的继续,是人类累积的一切的继续,那就不会有自由。只有了解了知识的功能并因而从已知中解脱出来,才会有自由。

我们在探究知识的领域,了解它在什么地方产生作用,在什么地方则是进一步探究的障碍。脑细胞连续运作的时候,它们只能在知识的领域里活动。这是脑子唯一能做的事,它只能在落入时间范畴的经验和知识的领域内运作,即在过去中运作。冥想就是为了找出是否存在一个尚未被已知染指的领域。

如果带着学过的东西冥想,带着已知冥想,那就是活在过去中,活在制约里。其中是没有自由的。我可能装饰所住的监狱,我可能在监狱中做各种各样的事,但限制仍在,铁窗仍在。所以心必须搞清楚,进化了几千年的脑细胞是否能完全安静下来,是否能响应一个它们不知道的维度。这也就是问,心能完全静止吗?

《智慧的觉醒》克里希那穆提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 14:23 | 显示全部楼层
此岸即彼岸

发问者:我很希望自己能突然出现在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一个智力极高、快乐而又有爱的世界。我很想既不费力,也不需请教专家便能到达彼岸。我曾经在世界各地游荡,观察过人类在不同的领域所付出的努力。除了宗教之外,其他的都不吸引我。我只想使出浑身解数渡到彼岸,进入那完全不同的次元,以前所未有的明澈的双眼来看所有的事物。我很强烈地觉得我们必须从这低俗的人生中走出。真的必须如此!

最近我在印度某个寺庙听到一次钟声,它在我身上产生了奇特的效应。我突然感到一份前所未有的非凡之美与一体感。它发生得很快,我有些不知所措,然而那是一个很真实的经验,绝非幻觉。接着一名导游前来问我要不要游览一下寺庙,那一刻我又回到了嘈杂而低俗的世间。我当然很想重拾那份感觉,但如同你所说的,那毕竟是个死去的回忆,因此是毫无价值的。那么我到底该做什么或不该做什么,才能到达彼岸?

克里希那穆提:没有任何方法可以到达彼岸。没有任何行动、行为或药方可以打开那扇通往彼岸的门。解脱不是一种演化的活动,也不是苦修的结果,它无法邀约,也无法收买。如果这些观念弄清楚了,如果心智忘掉了自己的存在,而不再问“彼岸”或“此岸”的问题,如果它停止摸索与寻求,并且处在完全空掉的状态,那么解脱就出现了。

问:我了解你字面的意思,但我无法停止摸索和渴望,因为我的内心深处不相信没有方法、没有训练、没有行动便能到达彼岸。

克:“我不相信没有方法”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你指的是不是由一位老师牵着你的手一下子就到了彼岸?

问:不是的。但是我真的希望有个明白人能直指实相,因为既然它是真实不虚的,那必定一直都存在着。

克:这一切很显然都是推测。当你听到钟声的那一刻,你突然感受到实相,但如同你所说的,那只是个回忆,从那个回忆你下了结论说它必定一直都存在着。实相是个奇怪的东西,你不看的时候,它才存在,只要你带着野心看,就只能捕捉到自己野心的残渣,而不是实相了。实相是个活生生的东西,它是无法捕捉的,所以你不能说它一直都在那里。方法只能带你进入死的、固定不动的一点。一个活生生的东西是恒动的,它没有歇息之处,那么如何能有方法或指导者?心智如此急于达到它,抓住它,所以就把它弄成了一个死的东西。因此你能不能把对那个境界的回忆放到一边?你能不能把老师、方法、结果全都放到一边——你能不能彻底一无所求?目前你的心充满着这份压倒性的需求,然而这正是障碍所在。你的追寻、疑问和渴望都是想踏在彼岸的土地上。彼岸暗示着有个此岸,从此岸到彼岸一定存在着空间与时间。这才是困住你,使你产生渴望的东西。这才是真正的问题所在——时间和空间都会造成分割,游到彼岸必须花费时间,而空间则是从此到彼的距离。此想要变成彼,然而却发现不可能办到,因为时空的距离永远无法解决。其中不仅存在着比较,同时还有衡量。一个会衡量的人,必定也会产生幻觉。此岸和彼岸的时空距离,其实只是心中的妄念罢了。你知道吗?爱一出现,时空便消失了。只有当妄念和欲望进入时,时间的空隙才出现。如果你认清了这一点,此岸就是彼岸。  
  
问:但是我看不清楚。我觉得你说的是实话,可是它令我迷惑。

克:先生,你太没有耐性了,没有耐性就是攻击性。你不断地攻击和替自己辩护,你无法安静地看、听和深入地感受。你不计一切要到达彼岸,你没命地游,却根本不知道彼岸在哪里。也许彼岸就是此岸,你可能愈游愈远了。允许我给你一个建议:停止游泳。这并不意味你该变得迟钝或过着空洞而一事不做的生活,你应该被动地觉察,而毫无拣择与衡量,然后看看会发生什么事。也许什么也不会发生,但是你如果期望再听到那钟声,如果你希望那份感觉和喜悦再回来,那么你就背道而驰了。要想安静,你必须有巨大的能量,游泳只会消耗能量。你需要所有的能量来静心,只有在彻底的空性中,新的东西才能出现。

……………………………………

你可以在市场里买到快乐和欲乐,然而至乐却不是你能买得到的,不论是替自己或替别人。快乐和欲乐是受时间控制的,只有在彻底的自由中,至乐才存在。欲乐就像快乐一样,你能以许多方式找到,但是它们来了又走了。至乐中那份奇特的喜悦是没有动机的,你不可能追寻到它。它一旦出现,如果你心智的品质够高,就会持续下去——它是超越时间的,没有理由的。冥想不是追求欲乐或追寻快乐,相反的,冥想是心中没有任何概念或方程式,因此是彻底自由的。只有这样的心智才会出现不请自来的至乐。只要它出现了,不论你住在多么嘈杂、暴力与追求欲乐的环境,它们都无法染指你的心智。只要它出现,冲突就止息了。但冲突的止息并不一定是彻底的自由,冥想却是在自由中的心智活动。在这爆发的至乐中,你的双眼是纯真的,而那爱便是至福。

……………………………………………

请听听这些话语的内涵吧!因为很不幸的,没有人会告诉你们这些事。如果你能全心全意地听,那听的本身便是一件最神奇的事。在全心全意的倾听之中是没有边界感的,因此也就没有特定的方向了。这时存在的只有全观,当全观出现时,你我之分就不见了,二元对立也消失了,观者与所观之物的界分因此而消融。如果心只是朝着某个特定的方向思考,这种状态是不可能出现的。

我们所受的教育总是在制约我们,让我们朝某个特定的方向思考。我们总是抱持着某种概念、信仰、知识或方程式,去臆测实相或至乐之类的不可思议境界。我们将其锁定为一个目标,一份理想,然后便径自朝着那个特定的方向迈进。当你朝着那个特定方向迈进时,空寂感就不见了。一旦朝着某个特定的方向留意、行走或思考,你的心便失去了空间。每当心中充塞着执著、恐惧、权力欲,或是在追求享乐和地位时,空寂感便消失了。这时心被塞得满满的,它已经没有任何空间了。但是我们的心需要空间,而全心全意地觉知或全观,就是没有任何方向感的一种空境。

因此,冥想暗示着完全没有任何的活动在进行。这意味着心是彻底宁静的,它不朝任何一个方向运转。它没有任何活动,而活动就是时间感,活动即是思维。如果认清了这个真相——不是言语的描述,而是无法描述的真相——你的心就安静了。我们必须让心安静下来——但不是为了睡得长一些,事情做得好一点,或是赚到更多的钱!

大部分的人活得都相当贫乏空虚。虽然他们拥有许多知识,但还是活得不圆满,不完整,不快乐,并且充满着矛盾。这一切都算是贫乏的形式,而他们竟然还要浪费生命,企图让心丰富一些,刻意去培养各种形式的美德,做尽其他的傻事。我并不是在说美德是不必要的,我的意思是,美德本是一种秩序,只有当你深入于内心的混乱时,才能了解秩序是什么。我们的生活确实是混乱失序的,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混乱就是矛盾、困惑、各种独断的欲望,或是口里说的和真实的行为不符,心中的理想和你之间有一道鸿沟。这一切都是失序的状态。如果能觉察到这个真相,而且是全心全意地觉察它,那么从这份觉察之中就会生出秩序,而这便是美德了——这种美德是自然的,并不是透过千方百计修来的一种邪行。

生活中的冥想就是要转化心念,带来心灵上的革命,让我们在日常之中——不是理论,也不是理想,而是在每一个行动之中——活出慈悲、爱以及转化琐碎、狭隘和肤浅的那股大能。当心寂静时——真正的寂静,不是透过欲望和意志力制造出来的定境——一种没有时间感,不同于往常的活动就会出现。

你知道,要描述那样的状态是相当荒谬的事。言语的描述绝非那真实的东西。重点在于,冥想其实是一种艺术。“艺术”这个名词有一种将事物放在正确位置的意味,所以我们要在日常生活中将每件事都摆在正确的位置,这样我们才不会产生困惑。假设日常的一切事物都井然有序,行为正当,心也完全宁静了,那时心自然会去发现世间是否存在着一个无法度量的东西。在你尚未发现那最高形式的圣境之前,生活永远是平庸的,无意义的。这就是为什么冥想乃是绝对必要的事,因为只有透过它,心才能年轻、鲜活、纯真。纯真意味着不受伤害。冥想之中蕴含的一切都在日常生活里。为了理解我们的日常生活,冥想确实是必要的。冥想乃是全观自己的所作所为——和别人说话的方式,走路的样子,思考的模式,思想的内容——全观这一切,便是冥想所要下的一部分工夫。

冥想不是一种逃避。它不是什么神秘的事。借由冥想,我们自然能活出神圣的人生。你会因此而看见众生身上的神性。

…………………………………………

你一直活在思想之中。你赋予了思想太多的重要性,但思想总是陈旧的,它永远不可能是新颖的,它只是记忆的延续罢了。譬如你曾经在某处生活过,显然你对那个地方还保有某些记忆。但这份记忆已经是逝去的、结束的东西。它是一种老旧的产物,然而只有当这些老旧的记忆终结之后,新的东西才能产生。因此,死亡就变成了一件非常需要去理解的事。让你所知道的每一件事都消逝掉。你有没有试着这么去做过?试着摆脱掉所有的已知,所有的记忆,纵使是几天也好;摆脱掉你的欲望,心中没有任何争辩,没有任何恐惧;让你的家人,你的房子,全都从心中熄灭;让自己变成一个无名氏。只有当我们变成无名氏的时候,才能处在没有暴力的状态,成为一个内心没有任何暴力的人。因此每一天你都要大死一番,这不是一种概念,而是真的要做到的事。请找个时间试试看。

我们累积的东西真是不少,不只是书籍、房屋、银行存款,也包括了曾经被某人羞辱过、奉承过的回忆,一些特殊的经验,或是透过患得患失而达到的成就和地位等等。让上述的这一切全都熄灭而没有任何争辩,没有任何自我对谈,没有任何恐惧,只是放下就对了,找个时间试试看,你就明白个中滋味是什么了。在心理上做到这一点——不需要放弃你的妻子、你的衣裳、你的丈夫、你的小孩或是你的房子,而只是在心理上做到这一点——意味着对任何事物都不生执著之心。其中便蕴含着无比的美。这也就是爱了,不是吗?因为爱不是一种执著。执著一出现,恐惧便产生了。而恐惧不可避免地又会变成独裁主义、占有、压抑和掌控。

……………………………………………

若想探索实相,必须汇集所有的能量。你必须勤勉到有能力不按照任何模式行事,而只是不断地观察自己的思想、感觉、恐惧和敌意,并且超越它们,让自己的心彻底自由。若想深入那最神圣、无以名状、超越时间的东西,你就不能属于任何团体,任何教派,任何信仰和信念,因为信仰和信念都会把某个也许并不存在的东西视为真理。信仰的本质就是不必经由自己的探索、自己的行动、自己的能量,便轻意接受某样东西是真理。

机械化的思想永远也无法发现那个完整无上的秩序,亦即彻底的自由或解脱。宇宙的运转是完全合乎秩序的,所以心必须井然有序。这颗心已经理解了混乱,故而摆脱了矛盾、模仿和臣服。这样的心是全心全意在觉知的。它对于自己的行为和关系的互动方式,都是全心全意在觉察的。这种全观的状态并不是专心。专心是受制的、狭窄的、有限的,而全观却是无限的。在全观之中有一份空寂的本质——不是由思想捏造出的空境,不是噪音消失之后的寂静,不是前念与后念之间的空当。那是一种跟欲望、意志力或思想无关的空寂。在那样的冥想状态里,并没有一个掌控者,然而所有被宗教组织发明出来的修行体系,永远都需要努力、自制力和锻炼。锻炼的真谛其实就是学习——不是臣服,而是学习——让你的心变得愈来愈细腻。

学习是一种永远在持续的活动,它不是奠基于知识之上的。冥想就是从已知和度量的活动之中解脱出来。在这样的冥想状态里,才有绝对的空寂。

从那份空寂之中就会出现难以名状的实相。

………………………………………………

若想发现那个超越时间的东西,我们就不能怀着任何烦恼。我们都充满着各种烦恼:个人的烦恼,集体的烦恼,国际间的问题等等。我们为什么会有烦恼?请问一问自己,为什么你会有烦恼:性方面的烦恼,想象出来的烦恼,失业的烦恼,自觉有所不妥,或是在心里自忖:“我想上天堂,但是我办不到。”生活之中有可能完全没有烦恼吗?这意味着烦恼一生起,就要立刻消解掉它而完全不拖延。拖延正是一种时间的活动;它会制造出更多的问题。但烦恼到底是什么?烦恼会生起,意味着有些事你还没彻底了解、解决和结束;你为它担忧,你考量再三,你无法理解它,于是你日复一日地挣扎着。心就在这个过程中受损了。你能不能在内心里看到这个真相——不是在头脑中,而是在内心里?你能不能看到那些有烦恼的男男女女,其实是陷入了时间感之中,假如心智解脱了时间感,它就能立刻解脱烦恼,不是吗?心里只要一生起时间的概念,譬如“我需要时间来解决它”,你就脱离了事实,这才是真正的烦恼。如果你深入探索这件事,你的烦恼很快会消除。但是心必须先拥有观察的自由。

若想探究那个超越时间的东西,你必须有一种跟众生息息相关的感觉,但只有心中出现了爱,才能拥有这份一体感。爱不是享乐。很显然的,爱也不是欲望。爱绝不是去满足你自己的需求。缺少了这份爱的品质——随你怎么修炼:不管是倒立也好,或是穿上花俏的袍子、把余生都花在打坐上——你都不可能修成正果。要想找到那个超越时间的东西,你必须在关系之中学会爱以及深刻的情感交流,而这些都不是思想的产物;只有当心中不再有烦恼时,爱才会出现。


《爱的觉醒》克里希那穆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5-1-22 15:08 , Processed in 0.055623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