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查看: 2457|回复: 0

中西医结合是发展趋势?——转自新加坡《联合早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1-20 09: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家住广州番禺区的张伯最近腰痛复发,打算到医院做一下中医理疗,或者开几幅中药贴来外敷。张伯求诊的那家中医院,怀疑是腰椎间盘突出,医生建议张伯先去拍腰椎CT(Computed Tomography,断层扫描)。

拿着拍片的交费单,张伯有些疑惑。张伯已很久没有专程到中医院看病,在他的印象中,中医离不开把脉、望诊这样的诊断方式,这才是“老祖宗留下来的传统”,而CT或是MRI(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磁共振),似乎是“西医才有的事”。

张伯把疑虑告诉儿女,不但没能获得认同,反而觉得老人有点“小题大作”。儿女认为中医院采取西医诊断的方式并不冲突,而如果仅靠“望闻问切”来诊断病情,“老中医或许还好些,年轻医生不太信得过”。

医院大多强调中西医结合

张伯的疑虑并不奇怪,年轻人对中西医互通的开放态度也是普遍现象。作为中国的国粹,中医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随着市场化的进程,中医院早已普遍添加了现代医学(即西医)的诊察设备,医院也大多强调“中西医结合”。

中医生诊断病情时可能首先采取现代医学的方式,中国医圣扁鹊创立的“望闻问切”中医诊断手段,在不少医院里,更多是用于普通病症或辅助性诊治。

实际上,快速见效的西医治疗是不少中国人看病时的选择。在一些中西医兼并的医院,也往往是西医“唱主角”,中医门诊前的排队人群显得少了许多。部分患者选择中医,或是因为西医医治无效,才转而投向中医,这样的情况,是选择中医中药这一行业的人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纯粹中医诊疗场所已很难找到

中医专业毕业的广州文脉堂国医馆馆长郭闽红,大学毕业后没有立即从事医学方面的工作,而是进了外资企业。

在她看来,中国大多数中医院已逐步走向西医化,广州除去一两家具标志性意义的中医院以外,纯粹中医诊疗场所如今已很难找到。她也发现,中国医院里有不成文规定:没经过现代医学的诊断,仅遵循中医传统“望闻问切”诊断方式,一旦出现医疗事故,医生会被问责。

这让有系统地学习了五年中医的郭闽红感到失望,她因此选择了到一家组织结构相对简单的外资企业服务。不过,机缘巧合,十余年后,怀抱中医理想的她又回到了这个行业,并选择了一家相对纯粹遵循中医诊疗方式的国医馆。在她看来,近十余年来,中国公立医院里关于“中西医”的体制要求一直未能改善。

西医“唱主角”

在广西南宁开设中医诊所的雷弦医生有类似想法。雷弦出生于中医世家,毕业于广西中医学院中医临床专业,曾在公立医院工作,因难以接受中医只扮演“辅助性角色”,决定“下海”开设诊所,希望自己的中医知识能有更多施展空间。

不过,雷弦承认,中医院采取现代医学的诊断方式,并非一件坏事。她指出,通过中医方式诊断病情,要达到一定准确率,很多年轻医生难以在短期内做到,而西医在这方面则有较高的把握。

她认为“中西医结合”的理想方式是:西医判断病情,中医主要用于治疗。不过,目前部分医生在这方面存有误区,他们可能是以西医思维来指导中医用药,“比如炎症,有些医生动辄拿‘蒲公英’或‘一点红’这样的中药材来消炎,而不是辨证用药,考虑患者自身的体质”。

中西医结合仍处于摸索阶段

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刘焕兰接受本报采访时说,不少人简单地认为,“中西医结合”就是中药和西药结合的结果,但这是不完善的观念。

刘焕兰并不赞成“中医院应该更加纯粹”的说法。他认为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分析,中医可以结合西药,西医也可以结合中药,特别是作为现代科技产物的检查仪器,中医与西医都可以使用。

“中医讲求望闻问切,而借助检查结果更全面地认识疾病,同样是一种望诊。”刘焕兰说,世界在发展,科技在进步,中医应当立足传统、与时俱进。

但他也坦言,中西医如何结合,目前仍处于摸索阶段,这需要中西医工作者共同努力、相互交流,而不是相互排斥。

中医正在萎缩?

中国近几年开始流行“贴天灸”,每到夏季“三伏天”与冬季“三九天”,各大中医院里人满为患。人们相信,每年的这几天,在人体特定穴位上贴上中药制成的药贴,可以治疗一些疾病与增强免疫力。

中医与中药早已深入到中国百姓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它可能是火锅后的一杯凉茶,也可能是加入药材的膳食。而作为国医,中医的价值也在重新为人们所认识和接受,尤其是在2003年的沙斯(SARS)瘟疫之后。

学中医年轻人越来越少

然而,现实情况令人关注。

与中医相比,西医是更多有志从事医学的人士之首选。愿意潜心学习中医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中国的西医院校也比中医院校来得多,培养出来的西医人才多于中医人才。

年轻的雷弦来自三代传承的中医家族,她自认与爷爷那一辈相比,自己在中医方面已经“丢失了一些东西”,这主要体现在中医的“六经病证”(经络、脏腑病理变化的反映)上。她也认为,与老一辈相比,新一代中医从业者大多接受过西医理论的教学,对疾病的来龙去脉“心里更加有数”。

她认同多种复杂因素,造成中医走向萎缩,其中有中医教育的原因,也和现代人难以“沉下心来”的心态有关。

专家:成才慢造成中医萎缩

被官方授予“江苏省名中医”称号的中医专家朱建华接受本报采访时称,外界讨论的中医萎缩,通常是从人数统计上来说,这体现在中医和西医人才比例上。受社会风气影响,部分中医毕业的人士转而从事医药代理,或是干脆转行。

“因为中医毕业之后,肯定要坐几年冷板凳。”朱建华说,要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医,除了系统的中医理论知识,丰富的临床经验也相当关键。

中医成才慢,更需要厚积薄发,这也直接造成中医人才的缩减。当局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近年采取了系列措施扶持中医发展,部分医院更有意识地在福利与考核等方面做出调整。朱建华指出,她曾提议江苏省的某家医院,对中医与西医的医生按不同要求进行考核,因为西医投入了大量仪器,而中医检测只是靠医生自己,“投入不在一个起跑线上,考核也不应在一个水平线上”。

对中医传承

学者专家有信心

中医是中国的文化精华,但事实上,关于中医存废的争论,近年在中国一直不曾停止。中科院院士何祚庥在2007年便公开指“中医阴阳五行理论是伪科学”而引发轩然大波。

在朱建华看来,反对中医的言论根本“不值一提”。她再以沙斯为例指出,因为中医中药的参与,中国的沙斯死亡率是全世界最低,世卫组织也肯定中医中药在其中的作用。

生于中医世家的朱建华说:“还是有很多热爱中医的人,并且愿意为学习中医付出努力。”

她指出,尽管社会风气浮躁,但她不担心中医的传承,因为寻求中医帮助的人越来越多。此外,国家支持中医药的发展,包括建立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组织相关宣传活动等。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去年8月会见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时,提出将促进中西医结合及中医药在海外发展,推动更多中国生产的医药产品进入国际市场。《中国中医药报》评论称,习近平的讲话“足令中医药人备感鼓舞”。

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刘焕兰同样对中医传承有信心。刘焕兰是中医养生学博士生导师,他观察到在教学过程中,大部分学生对中医还是有很浓厚的兴趣,很多学生不仅可以静下心来钻研中医理论,也都有自己的想法,“这些都是中医传承的希望”。

而中医的方剂也在朝向“更为人性化”的方向改良。刘焕兰指出,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方剂应用更加广泛和科学,老百姓服药也更为方便。更重要的是,国家对中医越来越重视,中医的疗效在国际上也受到关注,这些都将加快推动中医事业的发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4-11-23 11:14 , Processed in 0.021692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