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查看: 3523|回复: 5

克里希那穆提:觉察和内省有着天壤之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0-9 14: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问:觉察和内省有什么不同?觉察的时候,是谁在觉察?


克:我们先来检视一下我们所指的内省是什么意思。我们所指的“内省”,就是向内看自己,检视自己。为什么我们要检视自己?为了提升,为了转变,为了改善。你内省是为了成为什么人,否则你是不会沉溺于内省的。如果没有改善、转变、成为什么的欲望,你是不会去审视你自己的。显然那就是内省的原因所在。我生气了,为了摆脱愤怒或者缓和、转变愤怒,我就内省,审视我自己。内省的时候,即意欲改善或转变自我的反应的时候,一定带着一个最终的目的。如果那个目的没有达到,你就会低落、沮丧。因此内省必然伴随着沮丧。不知道你内省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当你为了改变自己而向内看时,总是涌动着一股沮丧的暗流。总是会有一股你不得不与之对抗的情绪之波,为了克服那股情绪等,你不得不再次审视你自己。内省不是一个释放的过程,因为它是把现实的状态转变成某个非现实的样子的过程。显然,当我们内省时,当我们沉溺于那个特别的行为时,实际上发生的状况就是那样的。在那个行为中,始终存在着一个积累的过程,那个“我”为了改变而检查某个东西,因此始终存在着二元对立,因而也是一个充满挫折的过程。永远不会有释放,而且,因为感受到挫折,情绪就不免低落。


觉察则完全不同。觉察是不作谴责地观察。觉察带来领悟,因为觉察当中没有谴责或认同,而只有默默地观察。如果我想了解什么,我就必须观察,必须不批评,不谴责,不从中追求快乐或避开不快乐。必须只有对事实的默默观察。没有目的,只有应事而观。如果存在谴责、认同或辩护,那种观察及其带来的领悟就会戛然而止。内省是自我提升,因此内省是自我中心的。觉察并非自我提升。相反,它是自我的终结,“我”的终结,也终结了它全部特有的个性、记忆、需要和追求。在内省当中存在认同和谴责。在觉察当中不存在谴责或认同;因此也不存在自我提升。这两者有着天壤之别。


想要提升自己的人永远无法觉察,因为提升意味着谴责和达成目标。然而,在觉察当中,你观察但不作谴责,不否定也不接纳。那种觉察始于外在的事物,去觉察,去与事物接触,与自然接触。首先是对事物浑然一体的觉察,敏于感受物体、自然和他人,这意味着关系。然后就是对观念的觉察。这种觉察,这种对事物、自然、他人以及观点的敏感,并非由分裂的过程组成,而是一个统一的过程。它是对万事万物不断地观察,观察内心出现的每一个思想、每一种感受、每一个行为。因为觉察不带谴责,因此也没有积累。只有当你持有一个标准时,你才会谴责,这意味着积累,因而也意味着自我的提升。觉察是去了解自我的行动、“我”的行动,在与他人、与观点、与事物的关系中了解。那种觉察是一刻接一刻的,因而它无法练习。当你练习某件事情,就会成为习惯,而觉察并非习惯。一颗习以为常的心是不敏感的,一颗在某个特定的行为轨道中运作的心是迟钝的、僵化的,然而觉察需要持久的弹性和警觉。这并不难。当你对事物有兴趣时,当你兴致盎然地观察你的孩子、你的妻子、你的植物,观察树木和鸟儿时,你就是那样的。你观察却不谴责、不认同,因此在那观察中有着彻底的融合。观察者和被观察者彻底合而为一了。这实际上就是你对事物深感兴趣时出现的状态。


因此,觉察和自我扩张式提升的内省有着天壤之别。内省导致挫折,导致更多更严重的冲突;然而觉察是一个从自我的活动中释放的过程,它是觉察你的日常活动,觉察你的思想、你的行为,觉察他人,观察他。只有当你爱着某个人,当你对事物怀着深深的兴趣时,才能做到这一点;当你想要了解你自己,了解你的整个存在,了解自我的全部内容,不只是某一两个层面时,显然就绝不能谴责。我必须对所有的思想、所有的感受、所有的情绪、所有的压抑开放;随着觉察的范围越来越广,从所有隐秘的思想、动机和追求中解脱的自由就越来越深。觉察即自由,它带来自由,它产生自由,而内省则培植冲突,它是一个自我封闭的过程,因此其中总是有挫折和恐惧。


提问者还想知道是谁在觉察。当你有任何一种深刻的经验时,是怎样的状况?当这种经验产生时,你觉察到你在经验吗?当你生气时,在生气、嫉妒或开心的那一刹那,你觉察到你在开心或在生气吗?只有当这个经验结束时,才会出现经验者和被经验之物。然后,那个经验者就观察那个被经验之物——那个经验的对象。在经验的那一刻,既没有经验者,也没有被经验之物:只有正在经验的行为本身。我们大多数人并不在经验。我们总是在经验的状态之外,因此我们就会问这些问题,谁是观察者,是谁在觉察?显然,这样发问是错误的,不是吗?在经验的那一刻,并不存在一个觉察的人,也不存在他在觉察的对象。既没有观察者,也没有被观察之物,只有经验的状态本身。我们大多数人发现要活在经验的状态中相当困难,因为那需要非凡的弹性、敏捷和高度的敏感。如果我们在追求一个结果,如果我们想要成功,想要达到目的,如果我们在深谋远虑,那就是背道而驰——那一切都会引起挫折。一个一无所求的人,一个不追寻目标,不求取任何意义上的结果的人,就处于不断经验的状态中。那时,一切都在变动,一切都具有意义;没有什么是陈旧的,没有什么是烧焦的,没有什么是重复的,因为实情永不陈旧,挑战恒久常新。只有对挑战的回应是陈旧的;陈旧之物制造出更多的残渣,即记忆,即观察者,他把自身与被观察之物、与挑战、与经验割裂开来。


你自己可以做个很简单、很容易的实验,看看是不是这样。下次你生气、嫉妒、贪婪、暴力或不管怎样的时候,观察你自己。在那种状态中,“你”并不存在,而只存在那个状态。过了那一刻,你就称呼它,命名它,你称之为嫉妒、生气、贪婪;所以你立即制造了观察者和被观察之物,经验者和被经验之物。如果存在经验者和被经验之物,那个经验者就试图改善那个经验,转变它,记住它的某些东西,诸如此类,因此就形成了他与经验之间的分裂。如果你不命名那个感受——这意味着你不是在寻求一个结果,你没有在谴责,你只是默默地觉知那个感受——然后你就会看到,在那个感受中,在那个经验中,不存在观察者,也不存在被观察之物。因为观察者和被观察之物是一个相伴而生的现象,所以只存在经验这一行为本身。


因此内省和觉察是完全不同的。内省导致挫折和进一步的冲突,因为其中蕴含着改变的意图,而所谓的改变只是一种改头换面的延续。觉察是一种没有谴责、没有辩护或认同的状态,因此就存在了解;在那个被动的、敏锐的觉察状态中,既没有经验者,也没有被经验之物。


内省,是自我提升、自我扩张的一种方式,永远不会通向真理,因为它始终是一个自我封闭的过程;然而觉察是一个可以产生真理的状态,关于实情的真理,关于日常生活的简单真理。只有领会了日常生活的真理,我们才能走得更远。要走得更远,你必须从近处着手,但大多数人都想一步登天,不领会近在眼前的东西,却盯着遥不可及的东西。当我们了解了近在眼前的事物,就会发现近和远的距离并不存在,并不存在距离——开始和结束是同一的。


选自《最初和最终的自由》

发表于 2014-10-9 23: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最近在看阿含经的故事选。佛陀实际上教的很多是内省的办法而不只是察觉。我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是,人在世上生活都是有目的的,目的赋予人生意义。佛陀当年引导信众是以解脱为目的,所以一切的内观,布施等等行为都以解脱为最终目的,实现这一目的,只观察而不思维,不辨别是否有利于解脱是不可能的。而已经证得解脱果以后,内省不再重要,自然就舍弃了。

现代人的特点是,察觉情绪的能力很差,所以克里希那穆提说的觉察能力是最基础的训练,在有能力察觉真实的自己以前,实现不了真正的内省。但是如果人生是有一定目的的,那么光靠觉察而不内省是实现不了这个目的的,即使这个最终目的是获得解脱。
发表于 2014-10-10 06: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曾易 于 2014-10-10 07:03 编辑

文字不是事物本身,试图的诠释更是远离实相。克氏所言,实相自己会作用,我确有实修体悟。可以观息法为入门法提升觉察能力(awareness),以克氏教诲提升洞察力。上文中文翻译之克氏觉察英文为meditation。克氏教诲的学习,尽量看英文原版,不仅从字面去读,同时体悟实修。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0 08:1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 曾易


语言文字皆是勉强为之,比如,对相同一个词,两个人的理解定义也许就大相径庭。所以,实修体证,得意忘言,文字乃指月之指也。个人理解克氏所言,我自己的感受是,如果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某些需求而去改善自己,则歧途矣。不过,有时,觉得真是妙,真是难为了,确实如此。
发表于 2014-10-27 21: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燕果 于 2014-10-27 21:48 编辑

回复 3# 曾易

这几天想明白了克里希那穆提说的话. 尤其是昨天看到MIT教授的棋盘错觉图:
http://daily.zhihu.com/story/3920426
因为有了阴影, 大脑会自动加大色差的感觉. 正如有了恐惧, 人会夸大差别一样.

恍然明白的是, 我们在观察, 甚至观察还没有开始的时候, 评判已经自动发生了. 要还原真相, 得要训练自己的不带先决条件地观察, 把现象和评判剥离开来. 佛陀教育人们舍弃欲望和内省, 实际上是为这种训练排除干扰, 创造条件. 而克里希那穆提的方法是, 连欲望都不必去排斥, 只要观察它的升起和降落就行了.
发表于 2014-10-27 21:5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曾易

这几天想明白了克里希那穆提说的话. 尤其是昨天看到MIT教授的棋盘错觉图:

因为有了阴影, 大 ...
燕果 发表于 2014-10-27 21:42


这确实是个奇异的现象,真相被分别比较所掩盖,令人睁大眼睛也逃不脱错觉,去掉了对比,真相才呈现出来。分别比较已经成了改不掉的习惯,眼睛也就永远看不到真相。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4-12-12 05:16 , Processed in 0.023039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