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3# 国亭
我們倒可從簡單的開始,慢慢探討各自所得及見解,看能不能激發一些火花出來:
古中國的陰陽五行學說,取"象"以比喻其背後所運行的自然法則,這自然法則也是一股力量或能量,另一個同義詞為"形",在說文解字中,形者,象也,當然,以易經所言,"在天成象,在地成形"來看,象是指在天所見,如天,火,風,雷...,而形是指在地所見,如地,水,山,澤,而這些都是只"現象",或"形狀";象或形的呈現及變化,都來源於背後的那股力量!在內經,易經,叫”陰陽”,在道德經叫”道”!
在內經也有相同看法,<天元紀大論篇第66>:帝問曰:<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濕風,人有五氣,化五藏,以生喜怒思憂恐> <論言,五運相襲而皆治之,終期之日,周而復始,余已知之矣,願聞其與三陰三陽之候奈何之?>,到此,有幾個自我認為:
1,五行御五位,以生五氣,也就是地球與其它星體之間(最主要為太陽),的相互引力及感應而生出"氣候",雖然內經只談到五位(東南西北中),但從現代天文,氣候學來看,這裏要表達的是"相對空間"所產生的"氣候"現象,也就是,五氣的背後有一股五行的原則(力量),它透過空間中的相對位置來引導"氣候的變化"
2在天人相應的法則上,對應到人,為五氣化五藏,但在這裏,我手中版本的原文是"人有五藏,化五氣",我會這麼改,來自於
(1)<陰陽應象大論篇第5>,談到人體的五藏是,方位氣五藏
(2)以生物學來看,生命的原始構成,都是由氫,氧,氮…所組成的簡單的分子化合物開始,逐漸地演化成,單細胞,多細胞,然後形成有”形狀”的器官,再演化成較高等生物,然後才有七情六欲
從這段來看,已從”在天成象”,談到”在地成形”了
3,有兩個五行概念,一個是形而上的,有時內經以五運來稱之,這個是屬”在天”星體的力量,這是陽,一種是五行=五形,這時已儼然成為人類所可見的”形”了,這是陰,
接下來,黃帝想了解三陰三陽之候是如何與五運相互感應的,在這裏,就直接由第一句話的”五氣”直接跳到”三陰三陽”的六氣,我在經中實在看不到五氣如何變六氣的,只能從其它章節來推測,這個後續再談…不過,先不管這一點,至少可以了解,六氣(或五氣),是在談氣候,以地球的角度來看,這六氣就是天氣,而五行,也就是萬物之形了,是以同篇中又說了:<神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天為熱,在地為火….故在天為氣,在地成形,形氣相感而化生萬物矣…>
小結一下:
1,五運(五行)高於我們在地球上所見的力量,這力量控制了星體間的運行及引力,此對應到天干
2,六氣(五氣),由五運而生,就是地球上之天氣,春夏秋冬,24節氣…此對應到地支
3,陰陽五運六氣五行(五形),就是萬物,包含人體之五臟…
先到這裏,休息一下,也听听您的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