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查看: 5721|回复: 7

推荐一本书《中国人应该这样用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5-16 15: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书名:冀连梅谈:中国人应该这样用药

  作者:冀连梅
  出版社: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内容简介:

     专业药师冀连梅凭借自己在中美两国药房的实际工作经验,就当前中国人普遍存在的如滥用抗生素、滥输液等用药误区和国际上最新临床用药知识,进行了权威实用、通俗易懂的讲解。说故事,讲知识,全面解析30多种常见疾病和近40种非处方药,为您配备最安全、最有效的家庭小药箱,帮助您走出用药误区,安全用药,合理用药。

  【成 分】亿万国人最关心的用药问题+ 国际最新临床用药知识 + 中美两国13年临床实战工作经验

  【适应人群】婴幼儿的看护者、孕妇、哺乳期女性以及广大关注健康的国人。

  【适 应 症】感冒、发烧、湿疹、腹泻、便秘、贫血等30多种常见病症用药问题。

  【使用方法】每天10分钟,每次读1节,40天读完。1. 酌情购买第五章总结的近40种非处方药备用;2.生病时,通读该病用药注意事项及其所属章节用药总原则;3.参照药品说明书用药;4.如手边药物非书中推荐,参照附录查证是否可用。

  【注意事项】小病在家调,大病去医院。

  【补充说明】本品将不断升级,逐步增加适应人群和适应症,并根据国际最新临床用药证据不断修订。暂没列入的问题,请移步微博@和睦家药师冀连梅、微信“冀连梅药师”以及书中推荐的药学专业网站查询。

  作者简介:
  冀连梅,女,北京和睦家康复医院药房主任。备受30余万微博粉丝推崇的微博科普达人,她的每一条科普微博都有上万转发率。2000年毕业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获药学硕士学位。2001年考取中国职业西药师资格;2007年通过美国外国药师同等资格考试。在加入和睦家康复医院之前,先后任职于北京国际SOS救援中心、美国新泽西沃尔玛连锁药房、北京和睦家医院等单位。工作之余致力于通过网络、报纸、杂志、电台、电视等渠道向公众普及安全、合理用药的知识。
 楼主| 发表于 2014-5-16 15:03 | 显示全部楼层
自 序

  对用药,我永远心存敬畏

  4 年前我刚回国那会儿,经常有亲朋好友问我:“去哪个公立的大医院工作了?”我对他们说:“没去公立的,在私立医院呢。”他们听后总是会很吃惊,因为他们会习惯性地把私立医院和在公交车上做不孕不育广告的民营医院联系起来,由此就会不解地问:“你一个协和毕业的研究生,又有在美国工作的经验,为什么要去这样的医院呢?”我就和他们解释,私立医院也有高端和低端之分,我在高端私立医院能做的事都有哪些。很费力地解释一通后,他们仍然很难想象我的工作状态,毕竟高端私立医院离普通老百姓的生活还有点远。

  我庆幸自己生活在微博时代。差不多两年前,我开始在微博上普及安全用药的知识。我将自己多年积累的知识和临床经验分享出来,不仅收获了普通网友的认可和信任,同时也为身边亲朋好友了解我的工作打开了一扇窗。

  如果你是一位从未关注过我微博的读者,不清楚这本书能为你提供什么帮助,不妨借助我在微博上打开的这扇窗,先来了解我在微博上是如何帮助网友们的。我在微博上担当了以下四种角色:

  其一,一个靠谱的药师。人们在网络上转发传播我的科普文章时,用得最多的评语是“靠谱的文章”“实用技术帖”和“涨知识”等字眼。这样的评价源于我严谨理性的科普态度,这态度也一直贯穿在这本书中。在网络上,我要求自己只编写药学领域内自己擅长的科普知识,不传播专业外的知识。在微博上撰写140 个字的内容时,我常常要反复推敲,确认不会引起误解才向外发布。对于用一条微博不容易讲清的内容,我往往采用编写长微博的方式,把我所掌握的知识全面地写出后再传播出去。我相信这样的文章才更有实用价值和指导意义,例如我写的有关湿疹护理和治疗的内容,在微博上被转发了4 万多次,现在仍然被持续地转发着。对于专业内自己一知半解的知识,我会花时间和精力去检索文献,查找科学依据,将知识弄懂后再传播出去。例如,有不少网友向我请教美国顺势疗法产品的疗效和安全性,因为我日常工作中很少用到这类产品,对这类产品只是一知半解,于是我广泛地去查找文献,甚至特意打电话请教我在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工作的同学。厘清这类产品的起源以及主流医学对它的看法后,客观地把这些内容写成科普文章发表出来,还附上我所参考的资料来源,让网友做到有据可查,取得了很好的科普效果。

  其二,一个用药领域的“国际刑警”。网络上经常会有各种传言,今天说这个药在澳大利亚禁用了,明天说那个药在美国被查出有毒了之类的。很多时候这些信息只是媒体为了吸引眼球而断章取义制造出的噱头,而这些信息常常会引发网友的恐慌。遇到这种情况,我就要担当起“国际刑警”的角色。我会到国外权威网站去查找原文出处,搞清楚事件的来龙去脉后,再到微博上还原新闻本来的面目。例如,有段时间网络上传播着这样一条微博:“对乙酰氨基酚(也叫扑热息痛)也不安全。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宣布,含对乙酰氨基酚的止疼药可能引发严重皮疹,或致人死亡。”这么短短的两行字,让不少网友恐慌,打算回家立马把对乙酰氨基酚扔进垃圾桶。为了解事情真相,我特意登录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的官方网站去查找信息来源。原来,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是按照国际惯例通报药品不良反应,通报的是对乙酰氨基酚的一种非常罕见的严重不良反应,这样的病例在过去43 年的时间内总共只有107 个。事实上,这个药在美国药店随处可见,普通人有个头疼脑热自己就会买来吃。这107 个病例是用了43 年的时间从千百万人中收集到的,这其实是非常小概率的不良反应,发生的概率比走在大街上被雷击中的概率还低,咱能因为怕被雷击就不上街了吗?显然不能。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通报不良反应的目的也不是让大家看到药物有不良反应后不吃这个药,而是提醒大家万一出现这样的不良反应要能识别。经过我这样一番解释,网友也就不再恐慌了。

其三,对错误信息“拨乱反正”的专家。网络上的用药信息常常鱼龙混杂,网友们雾里看花难辨真伪,帮助他们拨开迷雾也是我在微博上常做的事。用药信息毕竟与八卦信息不同,八卦信息读读也就罢了,但用药信息是会被实际用到身体上的,一旦网友将错误的用药方法用到自己身上,就会对身体造成伤害。例如网络上经常会出现类似“90 后妈妈的爱心小药箱”之类的帖子,这些常常是一些不具有专业背景的热心妈妈以爱的名义传播的信息,里面的内容错误百出,却受到很多人追捧,这很可怕。针对这些错误信息,我常常要逐条进行“拨乱反正”,并且不断提醒网友,药品是专业性非常强的产品,如果不具有专业知识,只有热心,是不应该给别人提供用药建议的。专业的事情应该由专业的人员来做,老百姓也应该尽量从专业人员那里获取信息。也就是说,想获得用药常识,需要找药师;想获取育儿知识,去找儿童教育专家。妈妈们个人的用药经验,大部分时候是不具备专业参考价值的,适合她宝宝的病症不一定适合你宝宝的病症。经过我在网络上不断呼吁,关注我的网友慢慢就有了理性的思维,不再轻易相信各种不靠谱的用药信息了。

  其四,紧急情况下的“救火队员”。“药师,某某药该怎么吃?急!”“药师,我哪里不舒服,该吃什么药?在线等!”“药师,我的宝宝误服了某某药,该怎么处理?”我的微博上,每天都有很多类似的求助留言。这个时候,我担当的角色便是“救火队员”,浇灭他们的焦虑之火。能直接指导用药的便直接给出意见,对于不适合指导病人自己处理的疾病,便会及时建议病人去看医生。

  我相信,这本书同样能担当起上述四种角色,如果您遇到用药问题,请记得拿出这本书寻求帮助。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本书不能取代医生,不能取代医生作的诊断,也不能取代医生提出的治疗方案。这本书的目的在于普及用药常识,更新大众用药观念,希望大众能有理性良好的判断力,在就医的过程中能经常向医生提出问题,真正参与到对自己疾病的治疗决策中。

  冀连梅2013年10月于北京
 楼主| 发表于 2014-5-16 15: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YoGi 于 2014-5-16 15:19 编辑

我朋友的妈妈就是活生生的例子,稍微不舒服,不管什么毛病,都要吃点阿莫西林,每次我朋友跟她妈妈说感冒不要乱吃阿莫西林,她妈妈都说没事,问她为啥没事,她说医生说了,这是消炎药。她妈妈不仅自己这样乱吃,还要求身边的其他人稍有不舒服就吃。劝说不仅没用,还会遭到她妈妈的白眼或批评,我朋友也挺无奈的。

  再说这第二点,医生的自保心理。在医院里,有些病人会主动要求医生开抗生素,医生不给他开他还跟医生急。医生为了自保也就开了。有时候,医生对病人说,你就是普通感冒,回家多休息多喝水就行了,不用开药。有的病人能理解,放心地走了,可有些病人就会认为这医生水平太差,生病了怎么能不给开药呢?非要追着医生给开点儿药,医生解释不通,也就给开了。

  第三点医生滥用抗生素的原因已经人尽皆知,在中国“以药养医”的医疗体制下,医生的价值不能通过自身的技术来体现,而医生也有一家老小要养活,有些医生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往往就倾向于给病人多开抗生素。深究起来,部分原因要归结到医疗体制。

  我读过的所有专业类医药书里,没有任何一本书会把抗生素叫成消炎药,正确的叫法都是抗菌药物,解释抗生素药理作用的英文单词是“anti-infection”,将它翻译成中文,应该是“抗感染作用”而不是“消炎作用”,而且是治疗由于细菌或者支原体等抗生素敏感菌引起的特定

  感染。
  细菌感染都能引起炎症吗?能。那身体表现出来的所有炎症都是细菌感染引起的吗?当然不是。炎症不是特定的一种疾病的名称,而是很多疾病都会表现出来的一种症状。细菌感染、病毒感染、真菌感染、过敏、跌打损伤等都可以导致身体表现出红、肿、热、痛等炎症的症状。而抗生素只针对细菌等敏感菌的治疗,对病毒、真菌、过敏、跌打损伤等引发的炎症没有消炎作用。使用抗生素把敏感菌造成的感染控制住后,由这些敏感菌感染引发的炎症自然也就消了。消炎是因为抗生素与敏感菌作斗争并且取得了胜利。换句话说,如果身体的炎症不是敏感菌引发的,用了抗生素也起不到消炎的作用。

  感冒引起嗓子红肿,本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但有许多人才不管它是由什么引起的,一律用抗生素“消炎”,这是不对的。还有另外一种广泛滥用抗生素消炎的疾病是急性支气管炎。患有急性支气管炎的病人去看医生时,80%左右的人会被开出抗生素的药方,而且通常还是广谱

  抗生素。其实,急性支气管炎常常是感冒以后,感冒病毒进入支气管,刺激支气管引发咳嗽导致的。也就是说,急性支气管炎绝大多数是病毒感染引起的,细菌引起的比例非常少。如果咳嗽超过10天,咳嗽时伴有胸痛、咳血或者呼吸困难,才考虑去看医生开抗生素来吃。如果病人在其他方面都很健康,说明急性支气管炎是由病毒引起的,通常会自己好转。

  要是这时不加区分地随便去药店买点所谓的“消炎药”吃,不仅可能导致产生超级细菌,还可能出现一系列的不良反应,比如腹泻、皮疹、过敏性休克等。美国就有研究资料表明,每50个使用抗生素的患者中,就会有1个患者出现皮疹这样的不良反应,每5000个使用抗生素的患者中,就会有1个患者出现过敏性休克这样的不良反应。

  另外,长期滥用抗生素去治疗病毒引起的感染,不仅不会将身体里的病毒杀死,反倒会帮倒忙:抗生素在没找到有害菌的情况下会滥杀无辜,将身体里的有益菌杀死,从而可能导致腹泻,还会使人体免疫力下降,进而使疾病病程延长!你看,本来就一个小病,反倒有可能被治成大病,得不偿失。

  既然抗生素不等于消炎药,那消炎药都指哪些药呢?临床上通常把下面的两类药叫消炎药:一类就是我们常说的激素,如可的松、氢化可的松、地塞米松等;另一类是消炎止痛药,如布洛芬、阿司匹林等。但请注意,对于具有正常免疫功能的人而言,可的松类激素是人体可以自己分泌的。它有抗炎功效,所以感冒等引起的嗓子发炎是不需要额外使用消炎药来消炎的,好好休息,提高免疫力可以达到自愈的效果,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吃药一周好,不吃药七天好”,吃不吃药都要经历一样的病程。免疫系统异常的人,有时为了控制炎症症状会选用消炎药,但也会区分不同的炎症部位来选用不同类型的消炎药,比如治疗过敏性鼻炎,常常选用激素类的鼻腔喷雾类药物,而针对关节炎、肢体扭伤等,则会选择消炎止痛类的布洛芬等药物,例如前文小故事中甲医生所说的消炎药。

  我在这里呼吁广大的医务工作者,在给患者解释抗生素这类药时,请不要简单地用一句“这是消炎药”来误导老百姓!同时呼吁亲爱的读者行动起来,向你身边的亲朋好友普及抗生素的明确概念,别再让他们被“消炎药”这个名字误导而去滥用抗生素了,否则他们很可能会成为毁灭地球的帮凶。有这么夸张吗?请接着往下读。

  别在无意中成为恐怖分子的帮凶

  近日,美国著名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和英国政府前首席科学家罗伯特•梅等人成立了一个学会,共同起草了一份可能毁灭人类的《世界末日的风险名单》。在这份名单里,“恐怖分子利用超级细菌来残害生命”这一条排在了第三位。由此看来,超级细菌毁灭地球的假设不仅存在于科幻片中,也存在于科学家们真切的担忧中。

  什么是“超级细菌”?为什么会这么可怕?形象点说,就是一些导致我们人类生病的细菌获得了一种或几种针对不同抗生素的盾牌,变得刀枪不入,很多抗生素拿它没办法,最终使人类无药可治。它所对应的医学词汇是“多重耐药细菌”。这类细菌离我们并不遥远,在临床上已经有一些了,只是目前大多数人还没有切身感染过而已。例如,伴随着青霉素的广泛使用而出现的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就是一种这样的超级细菌。我们都知道,青霉素被称为人类医药史上最伟大的发现,在1940年初首次应用于临床,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但20年后,在1961年,英国就出现了不怕青霉素的超级细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目前它已经成为各个国家医院内部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之一,住院的病人,尤其是住重症监护室的病人深受其害。

  或许你会想:“老抗生素无效了,就用新抗生素嘛,总会有新的抗生素生产出来。”遗憾的是,新抗生素研发的速度远远赶不上老抗生素失效的速度,其数量呈现的是逐年递减状态。进入2000年后,全球范围内新上市的抗生素只有几个,远远抵不上失效抗生素的数量。你想啊,一个新抗生素的研制要花费至少数亿美金,要被批准上市,需要经历一期、二期、三期临床试验,审批上市阶段最短也要十年。辛辛苦苦开发出来的新抗生素上市后,两三年内就可能出现耐药的超级细菌,新抗生素就没作用了。这种情形一出现,药厂那些研发经费就等于大半打了水漂,因此药厂也就没有太多的动力去生产新抗生素,这也是抗生素青黄不接的原因之一。

  前面说过了,目前超级细菌还主要是在医院内部盛行,你心里也许会嘀咕,我身体很好,不去住院,怎么可能感染这种超级细菌呢?可世事无常,谁又能保证自己不发生意外呢?我们医院曾接诊过一个入院前身体一直很棒、平时几乎不吃药的病人。他是个旅游爱好者,凌晨4点爬上长城的烽火台去看日出,一不留神脚下踩空,滚下来摔成了重伤。他做大手术需要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但医院病房里的超级细菌不会因为他以前没有滥用过抗生素就放过他,在他身体虚弱的时候,超级细菌一样可能会找他的麻烦。一旦感染上超级细菌也一样无药可治。

  如果滥用抗生素的状况不能彻底改观,可能未来超级细菌就不只是在医院内部泛滥了,在我们日常生活环境中也会大规模出现。到那时,任何一个人都可能成为超级细菌的牺牲品。而且世界是平的,超级细菌不会识别国界,世界上每个角落的人都可能受到牵连,科学家们担心的世界末日也许真的会来临。

  例如印度产的超级细菌就曾漂洋过海扩散到欧洲:2010年,印度举办的医疗旅游(Medical Tourism)超级有名,连欧洲人也被吸引了。毕竟与欧洲高昂的医疗费用相比,去印度看病可以节省一大笔钱。但是他们中有37 个人很不幸,带着印度产的超级细菌回国了!此细菌叫新德里金属-β- 内酰胺酶1,几乎现有的所有抗生素都治不了它!

  为了遏制超级细菌的泛滥,2013 年9 月16 日,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发布了一份长达114 页的最新报告《抗生素耐药威胁在美国,2013》,以此提醒公众,仅在美国,每年就至少有200 万人感染耐药菌,23 万人直接因此而死亡。报告中指出,过量使用抗生素导致产生了3 种超级细菌:耐药肠杆菌,每年有9000 人感染这种细菌,有一半的人会因此死亡;耐药淋病病菌,每年有80 万人感染该细菌;艰难梭状芽胞杆菌,它能导致致命性腹泻,每年有1.4 万人因它而死亡。报告也提示,由于近年来几乎没有新种类抗生素出现,面对超级细菌,我们即将“弹尽粮绝”。

  在这份报告中,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还为大家绘制了超级耐药菌的传播路线图,并借此告诉大家,预防抗生素耐药,绝不只是医务工作者的职责,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成为诱发、加重、传播耐药菌的一个环节。如果能在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做好防范工作,超级细菌产生和传播的速度就会慢下来。

  读到这儿,你可千万别理解成我反对使用抗生素。我只是反对在不该使用它的时候滥用它。抗生素是把双刃剑,在应该使用它的时候,我坚决支持你科学合理地去使用它。

  科学使用抗生素原则1 :针对细菌类型和感染部位选药

  抗生素类药都是处方药,一定要在医生的帮助下使用,不要因为家里的药箱里还有上次生病时剩下的,就自己随便吃。每次生病你可能会表现出发烧之类的相同症状,但这不代表得的都是同一种病,也许每次都是不同病因导致的不同部位被感染。只有医生才有能力指出具体病因以及感染的部位,比如“细菌性肺炎”,这一具体名称明确了引起生病的是“细菌”,给出了感染部位是“肺”,而不是其他地方。甚至更细一点,医院的化验室还能检测出是哪种细菌感染,不同的细菌对应着不同的抗生素选择,比如链球菌感染对应的选择可能是青霉素类的抗生素,而支原体感染对应的选择可能就是红霉素类的抗生素,等等。

  另外,不同部位的感染也对应着不同的抗生素选择。感染发生在肺部和脑部,对应的抗生素选择会不同。针对不同部位的感染,需要考虑具体抗生素在不同感染部位的富集浓度,比如有的抗生素能穿透血脑屏障在脑内感染部位富集,而有的抗生素则完全被血脑屏障阻挡在外,对脑内感染无能为力。

  还有,治疗身体不同部位的感染,需要的疗程也不同,例如乳腺炎需要的疗程是10~14天,而不复杂的泌尿系统感染常常只需要3天。所以,不是随便一个抗生素就能拿来治疗各个部位的各种细菌感染。网友们常常问的“我该吃哪种抗生素?”等诸如此类的问题,我是没办法回答的,也不是写本科普书就能教会的,干这活儿得靠接受过多年医学教育并且有临床实践的专业医生,咱普通老百姓自己真胜任不了。

  不过,咱老百姓虽说不能自己给自己诊断疾病和开处方药,但大概了解一下常见感染性疾病的致病原因以及治疗这类疾病的最新推荐意见还是有好处的。
 楼主| 发表于 2014-5-16 15:0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章 必须知道的用药常识

  药本来是用来救治生命的特殊商品,不该随意乱用。但当下,看一个普通的感冒,都可能从医院带回来四五种药。这种泛滥的“大处方”,完全将“是药三分毒”的古训抛在了脑后,导致中国老百姓成为滥用抗生素等不良医疗行为的直接受害者,使得药品不仅偏离了它的实际用途,而且成了摧残百姓健康的无形杀手。

  抗生素是把双刃剑:杀敌一万,自损三千

  抗生素中的“原子弹”怎么可以在药店随便买

  北京某著名三甲医院泌尿科的老刘大夫发布过这样一条微博:“今天一个尿路感染的病人来找我,说在药店买到一种好药,拿出来给我看。我当时傻了:法罗培南钠片,这就是传说中所谓的口服‘泰能’。在目前药店随便可以买到抗生素的情况下,真不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的那些人批准口服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上市是什么居心?!”在这条微博下面的评论里,医务人员惊呼声一片,普通公众则一头雾水,不断询问:“这药怎么了?为什么老百姓在药店买到这个药会让医务人员如此愤怒?”

  解释这个,要从抗生素的滥用和抗生素的分级使用谈起。简单说,抗生素滥用可能会导致超级耐药细菌的产生,超级耐药细菌一旦泛滥,将可能没有任何抗生素可以治疗它,人类将有可能回到抗生素产生之前那个感染性疾病肆意横行的年代,一个普普通通的肺炎都会夺去人的生命。为避免这种情况发生,从2012年8月份开始,我们国家对医院抗生素的使用进行了严格的限制,将不同种类抗生素(注:医学专业术语为“抗菌药物”)分三级管理(注:各地区的抗菌药物分级管理会有不同,本书第230页附录1《上海市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级管理》仅供参考),赋予不同资历的医生开不同级别抗生素的权限。

  一级抗生素指那些经过临床长期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小,价格相对较低的抗生素。这一级别的抗生素被称为“非限制使用抗生素”,有处方权的医生都可以开。

  二级抗生素与非限制使用抗生素相比较,在疗效、安全性、对细菌的耐药性、药品价格等某方面存在局限性,不适合作为非限制抗生素使用,被称为“限制使用抗生素”。当患者需要应用限制使用抗生素时,要根据该类药物适应证使用,并要接受主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的监督检查。

  三级抗生素指那些不良反应明显、不宜随意使用或临床需要倍加保护以免细菌过快产生耐药而导致严重后果的抗生素,还包括新上市的抗生素以及疗效或安全性临床资料还较少或并不优于现有抗生素以及药品价格昂贵的抗生素。这一级别的抗生素被称为“特殊使用抗生素”,患者因病情需要应用特殊使用抗生素时,应由感染专科医师或有关专家会诊同意才行。

  这条微博里提及的“法罗培南钠片”,刚好分在二级里,和临床上治疗各种重症感染的“王牌”“泰能”抗生素(通用名: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同属一类——碳青霉烯类抗生素。通俗点讲,这类抗生素可以被称为“抗生素中的原子弹”,是医生们治疗细菌感染的撒手锏,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用的,因为用得越多,细菌对它越容易过快产生耐药。注射剂型的这类药物,比如“泰能”,只能在医院使用,滥用的可能性还相对小些,而口服剂型的法罗培南钠片由于服用方便,更容易被滥用。一旦由于滥用口服法罗培南钠产生超级耐药细菌,那整个碳青霉烯这一类王牌药(包括“泰能”)对细菌就都没作用了。美国为了保护这道撒手锏,就没批准口服的法罗培南钠片上市销售,而如今中国老百姓在药店里随随便便就能买到这个药,这简直太可怕了,因此文章开头写这条微博的医务人员会质疑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批准它上市的居心。

  我们都知道,现在有关部门对药店的监管还不到位,用老刘大夫在微博里的话说:“现在在零售药店凭处方购买抗生素,是个比较扯的事。药店雇个退休大夫坐堂,你买什么药,他给你开什么处方,监管部门也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所以,这种限制使用的口服抗生素药店肯定会随便卖的,因为药店作为商家是逐利的,普通老百姓也不知道滥用这种抗生素的危害,就会拿这些药当感冒药一样随便吃!”

  事实上,大多数普通老百姓不仅不知道滥用抗生素的危害,往往连哪些药是抗生素都搞不清楚,因此有时候滥用了也不知情。不妨来看看老百姓常用的哪些药是抗生素,并请记住这些药,自己不要随便去药店买。它们包括:青霉素类(如阿莫西林)、头孢类(如××头孢,俗称“先锋×号”)、红霉素类(如阿奇霉素)、四环素类(如多西环素)、喹诺酮类(如氟哌酸,××沙星)、磺胺类(如复方新诺明、增效联磺)、甲硝唑、氯霉素、庆大霉素等。

  在日常生活中,大多数老百姓是把抗生素当成消炎药来用的。他们有这样的误解,是因为从药店店员到大的医院临床医生,甚至一些大教授们,都爱使用“消炎药”这个名词来解释抗生素,名字的误导常常是致命的。记得有一次我坐火车去旅行,在车上遇到一对年轻的夫妻在给一个不到一岁的宝宝服用小儿安(通用名:小儿复方磺胺二甲嘧啶散)。我问他们为什么要给宝宝吃这个药,他们说孩子不睡觉,服用一点药希望能起到安神的作用。我赶紧制止他们,告诉他们这是治疗细菌感染的抗生素类药物,不是安神药。根据对药名的理解来吃药,这是多么可怕的行为!

  “消炎药”的陷阱

  打开中国老百姓家里的小药箱,几乎每家都有几盒阿莫西林备在那里。感冒发烧更是习惯性地来一句:“吃点消炎药。”阿莫西林就吃上了。恐怕这个时候很少有人意识到阿莫西林就是抗生素吧。我在美国药房工作的时候,阿莫西林是严格按照医生处方的用法用量计算出片数后,按片卖给患者的。有句话讲“在美国买抗生素比买枪支还难”,这话一点也不夸张。而中国老百姓却将抗生素整盒备在家里!不仅阿莫西林,中国老百姓还把头孢、阿奇霉素、甲硝唑和庆大霉素等抗生素也当成包治百病的消炎药用。

  对于中国滥用抗生素的根源,许多人将其归结为老百姓医学知识的缺乏,认为是老百姓滥用造成的,这太冤枉中国老百姓了。要知道,抗生素是处方药,绝大多数人手里的抗生素都是从医院里开出来的,医院的医生滥开抗生素处方才直接导致了病人的滥用。在这一点上,我认同中国工程院院士、呼吸道疾病方面专家钟南山的看法,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经说过:“在中国医院,治疗一般的发烧感冒,有80% 都使用抗生素,而事实证明是不需要的。”因此,滥用抗生素主要原因在医生身上。

  医生滥用抗生素,有三方面深层次的原因:一是医术不精;二是医生出于自保心理;三是医生为追求经济利益。

  先说这第一点,医术不精。有些医生自己都没掌握感冒不需要给病人用抗生素的知识,自己都没搞懂细菌和病毒的区别,就草率地将抗生素当消炎药开给了感冒病人。有个讽刺这类医生的小故事很能说明问题:医院里有甲、乙两个医生,正在给同一个病人看病,这个病人的脚扭了一下,肿得很厉害,但是皮肤一点没破,也没有发烧等其他症状。甲医生说:“给他用些消炎药。”乙医生说:“皮肤没破,不应该用抗生素。”这说明乙医生完全没搞懂甲医生所说的消炎药是什么,错误地理解为甲医生在说抗生素。我想读者中也会有人有这样的亲身经历:去医院看病,医生一看病情就说有炎症,随后问家里有没有消炎药,没有就给你开点,而他所谓的消炎药就是阿莫西林、头孢之类的抗生素。正因有这样的医生,老百姓才会把头孢之类的药当消炎药吃!
 楼主| 发表于 2014-5-16 15: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YoGi 于 2014-5-18 14:23 编辑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到实体书店或网上看看,都有。网上还有电子版,请自己搜一下。

挺好的一本书。


  市场上感冒药和退烧药品种繁多,家长根本不懂如何区分,比如泰诺林和美林的成份,还有小时候退烧常用的安乃近,有什么区别?父母该选哪一种为孩子退烧?使用单一成份退烧药还是复方药?该如何用?这是大家都不清楚的。冀药师举了诸多实例告诉大家最安全的退烧药是什么成分的药、以及它们的商品名,孩子使用最有效、最安全的药量是多少。每每看到这类文字,我都会仔细地阅读并消化,因为这些宝贵信息,我们普通人很难获得,也很难得到如此详尽解释的。
  ——著名演员  马伊琍

  冀连梅还没有出版这本书之前,我就多次和她提过,想把她微博上面的用药常识结成集子,免费发放给来我们医院就诊的人。因为我知道这个以药养医的时代,老百姓多么需要这样一本书,而她能把枯燥的用药常识讲得那么生动、明白。非常幸运,我见证了她从一名普通药剂师走向“微博名药师”的过程。
  ——和睦家医院院长  盘仲莹
发表于 2014-5-16 18:12 | 显示全部楼层
可惜了,如此清明的头脑,若去研究中医,估计能造福更多的人。
 楼主| 发表于 2014-5-18 14:14 | 显示全部楼层
药本来是用来救治生命的特殊商品,不该随意乱用。但当下,看一个普通的感冒,都可能从医院带回来四五种药。这种泛滥的“大处方”,完全将“是药三分毒”的古训抛在了脑后,导致中国老百姓成为滥用抗生素等不良医疗行为的直接受害者,使得药品不仅偏离了它的实际用途,而且成了摧残百姓健康的无形杀手。

发烧了,洗澡擦身胜过灵丹妙药
  感冒还有个重要症状是发烧。宝宝发烧,很多家长第一反应就是赶紧吃药,其实这是错误的。下面我就重点谈谈宝宝发烧的问题。
  在儿科,经常出现医生护士被打事件。在这些暴力事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因为宝宝的烧没有及时被退下来,家长着急,将宝宝没退烧归咎于医生无能,才跟医生护士起冲突的。家长紧张宝宝,担心发烧烧坏宝宝,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要求医生一味地给宝宝退烧,真的好吗?别忘了,有些医生为了避免与家长起冲突,可能会使用地塞米松针或者含氨基比林的退热针强行给宝宝退烧,这真的好吗?

  这里再强调一次,发烧是人体的自我保护机制之一,是人体在调动免疫系统来对抗感染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症状。体温的高低与疾病的严重程度不成正比,个人的体质不同,体温调节的敏感度也会不同。有的人轻微感冒就能发烧烧很高,有的人即使身上有严重感染也不见得有很高的体温。绝大多数情况下,发烧是由于感冒、耳部感染或者支气管感染等引起的。这里说的“感染”可能是病毒感染,也可能是细菌等其它病原体感染。

  使用退烧药只是缓解发烧的症状,不能清除引起发烧的感染,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治标不治本”,即退烧并不意味着是疾病好转。比如,是普通病毒性感冒引起的发烧,吃退烧药就能退烧,但几小时后体温可能会再次升高,这是正常现象,反复高热3~5天很常见。退烧药并不能杀死引起感冒的病毒。引起感冒的病毒在人体内有自己的生命周期,一般5~7天。身体会自主将病毒清除,不需要药物去治疗。事实上,也没有特效的抗病毒药物。如果宝宝身体出现了细菌等病原体引起的感染,则需要在医生指导下合理选择抗生素等药物进行“治本”治疗。若只是用退烧药给宝宝退烧,就只能缓解他发烧的症状,而不能将他的并治好。

  通常情况下,腋下温度超过37.2°C,耳温超过37.8℃,口腔温度超过37.5℃,肛门温度超过38℃定义为发烧。腋温37.3℃~38℃为低热,38℃~39℃属于中度发热,39℃~40℃属于高热,40℃以上为超高热。绝大多数发烧是不需要打针退烧的,即便是高热和超高热也是如此。对于绝大多数3个月以上的宝宝而言,发烧本身并不危险,也不会烧坏脑袋。因此,只要他们腋下温度38.5℃以下,表现出来的精神状态好,玩耍等活动不受影响的话,就没有必要使用药物退烧,可以先为宝宝物理降温试试。
 楼主| 发表于 2014-5-18 14:3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么些年来,大家对药师恐怕都比较陌生,这本书写的很好,专业性+科普性的结合很棒,值得每个家庭购买,尤其适合怀孕/哺乳/育儿的人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5-1-22 14:49 , Processed in 0.031237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