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查看: 9468|回复: 30

知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4-15 11: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孟子原文:

公孙丑曰:「何谓知言?」

孟子曰:「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生于其心,害于其事;发于其事,害于其政;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

这段文章出现在孟子公孙丑上章,谈到「不动心」的章节里。在这段文章之前,孟子先是提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在解说了如何养浩然之气之后,接着再补充了这段知言的说明。为什么孟子谈浩然正气,要先提到「知言」这个主题呢?可见这个「言」字,对于能否养得起浩然正气的关系非常重大,故而孟子要特别加以申论。

什么是真正的「言」呢?「言」者”心声”也。对自己内心所发出的声音,不论是好是坏,是正是邪,都了如指掌,叫做「知言」。「知言」就是了解自己当下的存心是正是邪,进而有机会扫除心内的无明,走向光明正大纯洁无暇的坦途。

有个很好的例子,可以突显「知言」的重要性。美国曾经针对八千多位中学生做了一项心里测验及调查,这些受访的学生里面,百分之七十一的学生作过弊,百分之六十八的学生常打架,百分之三十五的学生在商店里偷过东西。而品德测验的结果,却有百分之九十六的孩子,觉得他的品德良好!在这个活生生的真实例子里面,可以看到这些孩子对于自己内心时常发生的不净心思,简直可以说是毫无所知!如此一来这些孩子还有进步的空间吗?因此「知言」的功夫对于一个人的人格发展是非常重要的,而这也正是佛家「明心」的基础功夫之一!

然而孟子所谓的「知言」,指的不只是观照出自己的心声与习性,也包括能体察出他人的心声与习性。道德经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不能知自己的言,简直就是无明,岂能修得了自身;不能知别人的言,也就无法辨别是非曲直,岂有智慧可言。例如从一个人说的话、做的事,便可以知道谁好谁坏、谁忠谁奸,也可以知道谁在收买你、吹捧你、谁在贬损你、抵制你、谁是君子群而不党、谁是小人党而不群、谁是益者三友、谁是损者三友…分辨得出这些是非曲直,凡事清楚明白,这才是智慧。佛家所说的智慧,便是孟子的「知言」的效应。

 楼主| 发表于 2014-4-15 11:2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言」字不止代表心思,当然也包括语言、举止、行为在内。例如一个眼神也是言,当你说了一句话,惹得有一个人怒眼瞪着你,这眼神也已经明确的表示出他不喜欢你的心声了!然而他的嘴巴却说:「没有啊!我哪有不喜欢你!」然而明眼人一看便知到他的内心根本不喜欢你!这个内心的想法透过他的眼神,早就表露无遗了,任他嘴巴再怎么说喜欢你,此刻已经变得毫无意义了。

所以从根本处来说,真正的「言」不是他在说什么话,也不是在他的眼神、也不是在他的动作,真正的言只发生在一个人的「内心」!在他未说话,未动作之前,这个声音就已经先在他的内心回荡已久了!一切的「言」都是发自内心,心里面的声音、感受、念头,才是真正的「言」!

公孙丑问孟子什么是「知言」?孟子用下面这段文章来解释「知言」。曰:「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生于其心,害于其事,发于其事,害于其政;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这段话里面最重要的是「生于其心」这四个字。由于这四个字的指引,我们便可以清楚的知道,所谓诐辞、淫辞、邪辞、遁辞等等的「言」,指的不是一个人嘴巴所说的话或肢体做的事,而是指内心的声音。内心一有贪嗔好恶的剎那,才是「言」的所在!「言」是发自心上的,这一点要先确定方向,才不会使这段文章的解释有所偏差。
 楼主| 发表于 2014-4-15 11:24 | 显示全部楼层
「诐辞知其所蔽」:
先解释什么是「辞」。辞有看不见的意思,也有语言、心声的意思。躲在内心深处那个看不见的真话,就叫做「辞」,这里的「辞」也就是知言的「言」,但「言」字比较容易被解读为狭义的「语言」,所以在这里改成「辞」字来突显“躲在内心”的未尽之意。「辞」字还含有辞别、辞去的意思。意即「不存在你的面前,但却存在背后的某处」的意思。所以古人常用「辞」这个字来影射「表面上看不到,却隐藏在你内心的那个声音」。

「诐辞」,就是执于一端之词,是偏颇的词,虽有部份道理,但整体来看却是个偏颇的说法。好比墨子所提倡的「兼爱」,即是似是而非的一种说法。墨子提倡要平均的去爱每个人,对任何人的爱就像爱自己的父母一样,完全没有差别。这说法听起来很对、很伟大,感动了很多人,拉走了很多人的心,但实际上却无法真正把它落实在社会上,因为当你去落实的时候,却发现你也得把父母亲当成路人一般才公平的,这是违逆人性的作法。就像这种带着偏见、不合实际的言辞就叫「诐辞」!

而「知其所蔽」的「蔽」字是蒙蔽、无明、灵台没有打扫干净的意思。一听到偏见的辞,我们就立即能察觉到他的无明与蒙蔽。当然这个「其」字可以指自己,也可以指他人。好比在我的内心里发出了一丝丝的偏见,我当下就要觉知到我依然存在着无明的蒙蔽。或是当我听到一个人怀有偏见的言词,我也要能知道这个人的内心正受到无明的蒙蔽,这都叫「诐辞知其所蔽」!

然而要做一个如此明理的君子,其实没有这么容易,原因是世上似是而非的论调真的太多了,而且依然还隐藏在我内心的杂思、欲望、偏见也还很多,因此虽然有很多内内外外的诐辞,正显现在你的内心或眼前,但却很少人能立即觉知得出来的!

好比我曾在电视上听过一个偏见的大德这样子弘法,他说:「选择一个正确宗教有几个条件:第一个条件就是教主要有高贵的出生!」我听到这第一点就差点摔破眼镜!各位,要哪一种高贵的身份才有资格做一个宗教的教主呢?有这种规定吗?人还有分贵贱吗?出身低微鄙陋的人就没有资格当个觉悟者了吗?这显然是莫大的偏见,但包括他自己及电视机前的观众,却不一定能听得出来!

然后他接着说:「像有一个宗教的教主是一个未结婚的女人的私生子;另一个宗教的教主是个四处去求官求不到的流浪者;还有一个宗教的教主只是一个图书馆的馆长;只有我们宗教的教主是个高贵的太子血统,本来可以当国王的高贵血统!」

各位,弘法者本身要有正见,不能怀着偏见。这位大德所说「未结婚的女人的私生子」是谁呀?他虽没讲出名字,但我掐指数一数五教,大概指的是耶稣吧!传说中圣母玛莉亚受圣灵而怀了耶稣,被他说成私生子!然而就算是出身低微的私生子,就不能觉悟吗?

而他说那个「四处去求官求不到的人」是谁呢?我掐指再算一算,再笨的人也知道应该是指孔子吧!孔子是不是去求官我们先别论,但当不了官的人就没有资格觉悟了吗?而那个「图书馆当馆长的」,指的应该是周朝的「柱下史」老子吧!看管图书的就没有资格可以觉悟吗?只有当太子、当国王的人可以觉悟成佛吗?是的,当然太子或国王也可以成佛,但不当太子国王的人就没有佛性了吗?就无法觉悟成佛了吗?

我当然知道释迦佛的伟大,也非常崇拜他,但一个弘法者不可以因为要强调释迦佛的伟大,就想办法找些似是而非的论调,去贬损别的教主的伟大,这种做法不仅不公正客观,而且还有损修行者的宗风。这个理只有自己的教派关起门来孤芳自赏可以,放到别的教派身上就说不通了,放到宇宙间去验证看看就更可笑,这真是明明白白的「诐辞」!

不论我是不是该教派的人,不论我喜不喜这个法师,一听到这种「诐辞」,就立即要知道这个说法者的心中,依然还存在着莫大的无明,灵台还没有打扫干净!如果这样大的「诐辞」还听不出来,那还谈什么「知言」呢!然而我在电视上看到,他这话语一出的时候,下面满满的听众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好像很欣赏这个「高贵」的说法,真是不可思议呀!这不是一种非常大的无明吗!由此可见这句「诐辞知其所蔽」说来容易做来难,难怪大学里面说「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学问要实践得来才是真功夫呢!(未完待续)
发表于 2014-4-15 15:49 | 显示全部楼层
"身边所有人都知道我们是什么样的人时,只有自己不知道自己是个什么人"这就是不知言的结果啦.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好好学习啦~~~
发表于 2014-4-15 16:22 | 显示全部楼层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言真是很重要,要好好跟着学习!
发表于 2014-4-15 16:22 | 显示全部楼层
知言改过 有些习气自己确实不易察觉
发表于 2014-4-15 16:37 | 显示全部楼层
知者之言。
发表于 2014-4-18 20:38 | 显示全部楼层
什么是真正的「言」呢?「言」者”心声”也。对自己内心所发出的声音,不论是好是坏,是正是邪,都了如指掌,叫做「知言」。「知言」就是了解自己当下的存心是正是邪,进而有机会扫除心内的无明,走向光明正大纯洁无暇的坦途。

感恩分享,学习了~
 楼主| 发表于 2014-4-21 15:27 | 显示全部楼层
淫辞知其所陷:

「淫」是过多的意思,当然不当的男女情色也是淫,不过「淫」这个字倒不一定指男女情色而言。凡是超过本分的、浮华的、夸大不实的、放荡的言论都叫「淫辞」。例如那些政客在竞选时所开出来那些不切实际的支票,或是攻击对手时,故意用一些惊世骇俗的言论去夸大对手的小小错误,以便使对方陷于必死之地。当我们听到别人说着这些夸大的淫辞,或是发现自己的心中萌生出这样的淫辞,就要能分辨得出发出淫辞的当下,便是一个人的内心仍然有所陷溺的当下,仍然有不净的心机的当下了,有了这个觉知的能力,便是「淫辞知其所陷」。



或是现在很多年轻人开玩笑的方式,都喜欢夸大自我、吹嘘自我、把自己讲得很厉害,把别人讲的都很逊,这种言过其实的说法,都是古人所说的「淫辞」。或是有些好色的人,谈话时三言两语就会扯到男欢女爱的粗俗话题,没有一点正经的话题,这也是「淫辞」。还有一些修行人喜欢谈玄说奇,不实在的去洗心涤虑,不去建立德行,不去克己复礼,谈的都是神奇鬼怪的事情,神通法力的事情,这些尚玄好奇的话,都叫「淫辞」。



淫辞虽然是从嘴巴讲出来,但其根源仍是从内心所萌生出来的,当我们听到别人说着这些淫辞,或是在自己的内心觉知到这些淫辞时,就要知道此刻的别人或自己,内心依然陷溺于种种无明习气、总总贪欲而难以自拔了。有了这样的觉知力,便叫「淫辞知其所陷」。
 楼主| 发表于 2014-4-21 15:29 | 显示全部楼层
邪辞知其所离:

邪辞是不正当、违背正理、为达到某些目的而刻意误导、蛊惑人心的言论。好比「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这样的广告词,或是「没有上酒家的都不是男人」这样的话都叫邪辞!

真的只要想做的事就没什么不可以做的吗?如果想去学游泳、学音乐这种正当的事,当然没什么不可以的,但如果想去强奸一个人、想去侵犯一个人、或想去吸毒,也没什么不可以做的吗?讲这个话的人简直是不负责任。

真的只有上酒家的才是男人吗?像文天祥、岳飞、关公这样的正气男儿,也会跟他们一样上酒家玩女人才显得出自己的气魄吗?在君子的眼中,此话一出真是自己的人格都扫地了!然而这些似是而非的话,让正在脱序边缘的人听了很高兴,有了一个很好的借口可以为所欲为,还可以丝毫不觉得羞耻,这就是「邪辞」!



曾经有位大师在著作上写道:「如果你未曾尝试过的事就没有资格批评,即使是吸毒也是一样,只是你自己做的事情要自己负责。」这种话让那些想要摆脱传统束缚的人听了既惊讶又感动,但真的可以去试试吸毒的滋味吗?吸了之后有几个人还有机会回头的呢?即使他想为自己的错误负责,问题是负得了这个责任吗?



吸毒只是个例子,其它还有太多可以伤害自己及伤害别人的事,还有太多会让家人后悔莫及的事,真的都可以去试试看吗?他们真的负得了这个责任吗?讲这种话的人真是为了赚得人心,为了哗众取宠,而完全不负责任!坦白讲他根本就负不了这个责任,因为这种人即使离开人间,其遗祸仍可漫延千年,这就是标准的「邪辞」!这种邪见远比诐辞、淫辞、遁词还要可恶!



一听到类似的邪辞,就知道说话的人试图要让你叛离正当的道路了。当你觉知到自己心中产生这样的邪辞时,就要知道这样的心思将使你叛离正道甚远了。有了这样的觉知力,就是「邪辞知其所离」。
 楼主| 发表于 2014-4-21 15:31 | 显示全部楼层
遁辞知其所穷;

「遁辞」是闪躲逃避、吞吞吐吐、理由牵强、或在背后说是非的言辞。像是「我只是犯了每个男人都会犯的错」这样的话,就叫遁辞,自己犯了错承认就好了,还拉一大堆的男人下水帮他背书,试图以此脱罪,让人家觉得他很无辜。但明眼人一看便知他的理由勉强屈穷,不会因为这番牵强的理由就误认他是对的。



社会上常有一种人,在背后说了一大堆人家的是是非非,但当人家要正面和他对质时,他却支吾其词,说「你误会我的意思了,其实我不是这个意思」,不敢承认自己的错误,只是不断的闪躲其词,试图要来圆这个场。一看到这样的场面,虽然我们不和他计较,但我们知道他编造了是非,因此内心有所屈穷了。如果这种错误发生在自己的身上,更要立即觉知到自己内心的理屈,而大大的自省一番!



再举个古代的例子,孟子对齐宣王说:「假如您有一个臣,因为要去楚国远行,于是把妻儿委托给一个朋友照顾,等到他回来时,却发现他的朋友没有尽职,让他的妻儿挨饿又受冻,交到这种朋友应该怎么办呢?」齐宣王理直气壮的回答说:「这种无情义的朋友应该和他断交!」孟子又说:「如果你下面有一个负责管监狱的官,但他却连自己的属下都管不好,那你应该怎么办呢?」齐宣王理直气壮的回答说:「免了他的职!」接着孟子说:「那么一个国君应该要负责治理国家,但他却没有把国家治好,那应该怎么办呢?」齐宣王没有回答,眼神一下子看左、一下子看右,就把话题叉开了!



因为知道自己理屈,再也不能理直气壮了,又穷于找理由来应付,干脆顾左右而言他,这就是「遁辞」的表现。有时我们的内心也会这样,因为理穷,所以一直找理由掩饰,或是故意去忽略那个不净的心思。明理的人一发现自己有这种现象,就应该坦然的自省,才有机会走在正人君子的道路上,有了这样的觉知力,便叫「遁辞知其所穷」。



以上孟子所谈到的诐辞、淫辞、邪辞、遁辞,是举些例子来代表众生一切的心声,一切的「言」,「知言」就是要让诐辞、淫辞、邪辞、遁词都逃不掉你的法眼的意思!觉知到别人的心声正不正叫「知言」,觉知自己的心声正不正更是「知言」。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内心若有不正的言,自己一定得先知道,坦然去面对,才有进步的可能。别人有不正的言,你也得看得出来,才不会被他混淆了是非,才能够替社会伸张正义,才能去救治沦落的世界。



就像孟子与杨、墨之徒辩,又与告子、高子辩,这都是因为孟子能看穿诸家所发的诐辞、淫辞、邪辞和遁辞,知道其心有所蒙蔽、有所陷溺、有所叛离,有所穷屈。因而不得不与之一辩,以救苍生之无知。所以做为君子的第一步,就是要先知言,知言才能正心,才能养气,才能救世。若不能知言,想要不动心,想要养浩然正气,想要救世,则所做的事情不晓得对不对,恐怕会越帮越忙的。 (未完待续)
发表于 2014-4-24 14:19 | 显示全部楼层
看来真得好好学习"知言"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内心若有不正的言,自己一定得先知道,坦然去面对,才有进步的可能。别人有不正的言,你也得看得出来,才不会被他混淆了是非,才能够替社会伸张正义,才能去救治沦落的世界。
发表于 2014-4-25 10:51 | 显示全部楼层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不能知自己的言,简直就是无明,岂能修得了自身;不能知别人的言,也就无法辨别是非曲直,岂有智慧可言。

感恩分享,学习了~
发表于 2014-4-25 12:08 | 显示全部楼层
反省自己,和朋友同事交谈时也常常有制造气氛或者哗众取宠的言论,这也是淫辞,内心对应有讨好求认可的“言”,怪不得气总是养不起来,要改啊!
 楼主| 发表于 2014-4-28 11: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钧钧妈 于 2014-4-28 11:07 编辑

生于其心,害于其事;发于其事,害于其政。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

(原文「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有误。请参考滕文公下章有「作于其心,害于其事;作于其事,害于其政。」的章句,两相对照便知此处有误。且「事」属个人小事,而「政」属国家大事,事小政大,把事字摆在政字前乃符合本段先后次序。)



一个平常人的内心若存着不正的心念,这种存心必定会危害到他处理任何事务的公正。所以说「生于其心,害于其事。」既然处事有不正的作风,若是让他为政主宰国家的话,也必定会危害到治国的任何政策上。所以说「发于其事,害于其政。」

这话的意思是说,任何显现在外的事,不论是一句话、一个表情、一件事的作为、或甚至一个治国的政策,原先都是从一个人内心的「言」所散发出来的。当然能不能养得起浩然正气,也与这个存心息息相关的!这也就是孟子为什么把「养浩然之气」和「知言」相提并论的原因。我相信即使再有圣人出现,也必认同孟子这番见解的,因此「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



当然,内心存着不正的言,不仅能害于其事、害于其政、也能消亡一身的正气;但反过来说,内心若存着正当的言,不仅能益于其事、益于其政、也能长养一身的浩然正气。好比每当你凡事开阔的往大处、远处着眼时,胸中必常有一股浩然正气在;而凡事狭溢的往小处、短处看时,胸中必有股狭隘阴私的欲望在。

所以「正见」必有正气满腔的感受在茁壮,而阴气则日渐消亡;「邪见」必有阴私满腔的感受在茁壮,而正气日渐消亡。坚持胸中的正见,也就是护持了正气,放弃了胸中的正见,也等于是放弃了正气。因此知道自己内心的「言」正不正,才能养出一股浩然之气。「知言」与「气」原不可分,只是众生缺少观察,所以不明了它们的关系而已。



而内心要存着什么样的「言」、什么样的存心,才有助于养出一身的浩然正气呢?才能有益于身心性灵的健康呢?偶而在网络上看到一篇流传的文章,借来分享给各位参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4-11-22 02:47 , Processed in 0.028900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