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燕果 于 2014-3-26 22:06 编辑
作者王至,(工程师,工科学生), 一定是个贯通中西文化的人. 知乎上有一些关于中医的争论, 维护中医的总体来说占劣势. 毕竟要用现代语言与逻辑比较严谨的方式来解释中医很多人都没有做过. 总的来说中医的话语权很少, 知周先生在考虑中医人才前景的时候, 是否也考虑一下培养中医的发言人.
-------------------------------------------------------------------------------------
某些学习了现代科学的人,接受了现代文明熏陶的人,对中医的反对和敌视,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因为这近乎是一种信仰之争。
在人类有史可考的数万年的文明史上,曾先后在不同地理环境下,不同历史时期,出现过数十种不同的文明形式。我们耳熟能详的有两河流域的苏美尔-阿卡德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希腊文明、北美洲的印第安文明、近几年火起来的玛雅文明,还有一般人不熟悉的爱斯基摩文明等。这些不同的文明,都有自己独特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认识论,爱斯基摩人对冰雪的认识一定比赤道文明丰富,生活在热带雨林一年只有雨季和干季的文明,其世界观必然和温带四季分明的文明不同,虽然他们对世界的看法和认知手段各不相同,但都能使本文明在传统时代达到光辉的顶点。
不同的文明,不同的生活环境,生活习惯,拥有不同的自然资源,在人体健康方面,会遇到不同的问题,也有不同的解决方法并发展出不同的理论。譬如藏族有天葬传统,藏医对人体解剖方面的知识就会比“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中华文明下的中医丰富。高原环境下的藏文明文明孕育的藏医,对人体在长期高原缺氧环境下,容易发生的健康问题就会有更多的认识和处理手段。同样的,热带雨林的文明肯定对人体在湿热环境下的情况更加了解,北极圈的爱斯基摩人对冻伤的处理和防范肯定会有丰富的经验。印度有可以追朔到公元前5000年的,世界上最古老的有记载的综合医学体系而著称的吠陀医学;阿拉伯也有传统医学,即使中华文明内,也有擅长跌打骨伤的蒙医,藏医,苗医,维医……。
中医是基于古代中华文明生长出来的一套对人体和健康的认知体系,而西医是基于以希腊文明为基础的现代西方文明成长出来的一套对人体和疾病的认知体系,中医的衰落和西医的昌盛,与中华文明的衰落和现代西方文明的蓬勃兴起互为表里。
中医的背后是整个的中华文明,是一整套中华文明在医学方面的具体体现,包括古代天文学,古代炼丹术,道家学说,阴阳学说,体用论,风水学说,堪舆,古代气候学说等一系列成就,把古代中华文明在认识世界方面的成就集中表现在医学上,就是中医。
而西医(现代医学)的背后是现代生物学、现代物理学、现代化学、工程器械制造学、医疗法律体系等等一系列的现代文明作为支撑,抽离了这两种文明,中西医就都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这两种不同文明的世界观和认识论体系,体现在医学上,就成为了中西医最根本的分野。古代华夏文明的主流认识观念认为,世界的本源是“道”,是气,是一种运动,人就是自然的一部分,天象运转和人体变化有共通之处,天人相感,可以互相呼应,天道即人道,所谓“人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古希腊自然观的最大特点是,自然界被认为是外在于人的,认为世界万物的始基是某种具体物质,有水、火、土、气四元素说,有初始的原子论,通过对外部世界的原因和原理的探索去认识自然。
中西两种医学的不同,最根本的原因是两种文明的差别。
文明早期,中西医都进行过解剖以对人体进行了解。中医一样也是以解剖学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实证体系,而不是空想的玄学,《内经》中有详细的解剖知识记载,对内脏的记载和现代解剖得到的结果几无太大差错,如《内经》对胃的形态描述:“胃纡曲屈,伸之长二尺六寸,大一尺五寸,径五寸,大容三到五升”。现代有人认为西医是科学,中医是巫术,说这些话的人真应该好好看看《黄帝内经》,因为其中有一句话“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素问 五藏别论》)。阴阳五行学说在公元前五世纪的春秋时期已经运用于中医,阴阳是对立统一的两种状态变化,五行是人体的五种状态,五种运行过程(说明一下,很多根本不懂的外人误以为中医的五行和西医的四元素学说一样,但是大概同一时期的希波克拉底提出的是水、火、土、空气四种元素,还有四体液学说,是指它们是人体的四种组成物质,而不是四种身体状态或者四种过程)。
在中华文明天人相感的这种认识论思维体系下,中医不仅通过解剖认识人体,还通过这种“天人相感“的认识论去认识人体,着重于人体不同藏象的关系,自然环境对人体的影响,人和自然的节律,人体状态的改变,着重各种关系;而在中华春秋时期接近的古希腊的医学家希波克拉底在其“原子论”“本原论”的认识论基础上,提出体液说,认为人体由四种体液组成。
罗马时期的盖伦对其学说进行了更多发展,在人体的实体解剖方面有更多成就,写过《子宫图谱解剖》、《论解剖过程》、《论身体各部器官功能》、》、《论静脉和动脉之解剖》、《论肌肉之活动》、《论病的部分》等重要著作。晚盖伦12年,基本上是同一历史时期的汉代的张仲景,将《内经》理论具体化,创立了六经辨证的理论,写出了《伤寒杂病论》,从人体整体宏观症状变化的角度来研究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把人生病发展过程由浅入深分为:太阳病、少阳病、阳明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每种病里再细分具体不同的各种“证”,将中医引向思辨推理的道路上。
从上面这种早期的发展过程来看,相对而言,传统文明早期,东西方医学都重视整体,但各有侧重,中医注重各种关系,人体宏观状态变化过程,西医偏重实体物质,重解剖。
中世纪的欧洲医学几乎陷于停滞,而阿拉伯人的百年翻译运动接过了希腊医学的衣钵,对天花,脑膜炎等很多疾病进行了记述,此时欧洲的牧师行使医生的职责,却只会放血疗法。
此时,中医经过了战国和秦代的发展,已经相当成熟,到汉唐到达一个高峰。由《内经》到《伤寒论》,到《肘后备急方》,再到《千金方》。此时中医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当于现代系统论、模型论雏形的体系,用“黑箱”模型来进行医学探索。
中医在解剖和医学实践之后,试图通过系统建模的方法去认识人体,给人体输入各种信号(就是病患吃药,即上古的神农尝百草就是这种实验方法的表现),并且给人体的不同运行状态起了名字(就是虚实寒热血瘀气虚等等),然后再给不同输入(草药针灸按摩)引起人体的不同反应之间建立模型,并摸索出人体的一些系统特征(就是阴阳经脉穴位等等),汉代张仲景就完善的六经六气就是这种模型的具体体系,而这些系统特征不一定是人体本身就具有或者拆开能一一看见的,因为它可能是人体的不同部分结合表现的结果,也可能是系统的一种特性而不一定是具体可见的实体,甚至干脆只是一种概念,学过机械工程系统辨识的人应该很容易了解这个。但是这些概念并不是空想的玄学,它具体的落脚点,是对病患的宏观症状表现的解读和推演。譬如说,“气滞血瘀”这一观念,具体表现的落脚点就是“胸胁胀闷,走窜疼痛,急躁易怒,胁下痞块,刺痛拒按,妇女可见月经闭止,或痛经,经色紫暗有块,舌质紫暗或见瘀斑,脉涩”等,这样一种实实在在的患者的症状表现。能缓解这些症状表现的,就是“理气活血”作用的药物,能缓解这样症状的活动(运动跑步,洗热水澡等),就具有“理气活血”作用的活动。而“血瘀”这个词,和西医说的“淤血”, 基本上没关系。这样的观念,通过不同的针灸药石的输入信号,引起人体宏观的状态改变,就达到了对人体的一种认识和掌控。
中医的那些阴阳五行之类的东西,其实本质上是一套人体疾病和生理的数学模型,如果再加上五运六气,那就等于加上了一些外部环境的约束变量,非要把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等关系写成 A->B,B->C,……这样子才能理解才认为它“科学”的人,该反思的是自己的智商,而不是中医。
譬如说,中医里对人身体状况的不适,或者人体在处于某种不健康状态,是用“XX证”来定义的,这个定义方式和西医对疾病的定义方式完全不同,譬如说,“小柴胡汤证”的主症,依据《伤寒论》第263条和第96条,可以概括为: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如完全符合这些,就基本可判定为“小柴胡汤证”,而不管此病人会被西医诊断为何种“病”,实际上,有此症状的人,有可能是颅高压,也有可能是胆囊炎,也有可能只是感冒,但用小柴胡汤就都能有效。即使不完全符合所有的主症表现,中医师还能根据脉象,舌苔,自身的经验和中医理论,判定是不是仍然属于小柴胡汤证或其它证,很多现代人觉得这种思想很难接受,但是确实治疗有效,网上也有大量关于小柴胡汤的研究实验可查阅。
西医或者说现代医学,借力了现代文明辉煌的成果,将它从起源时就具有的客观和对实体物质的重视发挥到了极致,用解剖或者找某种大范围样本的人体内都具有的某种“病毒”或别的致病之原的物质来定义疾病。这样,西医说的很多人得了同一种“XX病”,在中医看来,也许因为每个人得病前体质不同或发展程度不同或者有别的病影响,表现出来的这群人,是有些是“XX证”,有些是“YY证”,有些是“ZZ证”,需要用不同的治疗方式来调整身体状态。中医以症状表现和病人身体特征诊断出来的“证”的状态,和现代医学以生化指标诊断出来的“病”没有一一对应的关系。如肺炎,在病程的不同时期,全身反应状态相差很大,必须使用不同疗效的方药。而同样反过来说,中医里看到一群人,是同样的同一类“气虚证”,可以用四君子汤统一治疗,而去做西医检查和诊疗,可能是不同的人得了“冠心病”,或者是“癌症”或者“肺炎恢复期”的情况。再譬如中医说的“消渴”,有些是西医说的糖尿病,而有些不是糖尿病;而西医说的高血压和肝炎,都出现肝肾阴虚之证。
在中华传统文明里,古代人没有手段和技术来认识微生物和病原体,但是他们观察病患的反应,以患者的身体症候群为标的,用各种治疗手段,不断的改变患者身体状态,同样达到了使患者健康的目的。
由于中华文明没有能经过自我提升和二次革命,使自己成为一个更加复杂的文明,一直停留在传统社会里,所以中医也一直都在这种系统论和模型论的体系下不断完善自己,宋元四大家的学说被继承和扬弃,在明清之际,医学大爆发,名医辈出,中医理论体系也更加精细和完善,江南一带,温病学派出现,四川,火神派出现。
中医和西医一样,和任何需要实践的学问一样,都是在不同的学派送激烈争辩之中成长壮大起来的,有人说中医多少年就抱着几本经典,不接受批评,不能自我纠错,一直没有新进步,那是因为他根本不了解中医。汉代张仲景在他的《伤寒论》的序里就说“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终始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明堂阙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而金元四大家的朱丹溪就开始批评张仲景,认为《伤寒论》有误,在《局方发挥》中集中地批评了宋代官方颁布的《和剂局方》和宋元之际崇奉《局方》形成的“《局方》之学”,提出“滋阴论”,明代李时珍不仅斥责葛洪一类的道士、方士,还批评了宋代医家唐慎微,他把箘桂收入《证类本草》,宣扬方士观点,“有误后人”。唐氏此类错误不少,如称久服杏仁“寿至千万”。李时珍毫不留情地斥为“其说妄诞可鄙”,提醒“读者毋信其诳也”。明清为了治疗一些温热病,又有温病派问世,认为温热药物过用容易耗人阴液,到了晚清,火神派又开始批评温病派用寒凉药物杀人,认为久服六味地黄丸必会伤人;清代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直接批评《黄帝内经》……
西方传统文明经过自身提升,经过大航海,见到了更广大的世界,它的理性和客观精神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和提升,其它文明如果说是个定居本地的村民,那现代文明就像一个行过万里路,一个见多识广的人,博闻多识,但是骨子里的客观理性的精神是始终如一的。而且经过工业革命以后,它秉着自身的客观理性精神,吸收很多其它文明的成果,形成了一个席卷全球的“现代文明”,这个非常强势的现代文明,经过和不同文明的碰撞,使别的文明也不得不走上了以西方文明为主导的“现代化”“全球化”之路。西方的医学也随现代文明发展,不断革新,以西方传统医学为基石,以客观理性为精神,以其它现代文明的学科发展为助力,不断吸取其它文明的医学成就(从金鸡纳霜里提炼奎宁这种),成为了一个新的非常强大的辉煌灿烂的现代医学。
实际上,传统医学有多种,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印度的吠陀医学、希腊和阿拉伯的优那尼医学(英语:Unani medicine)、包括针灸等医疗手段在内的中医学体系内的多种东亚传统医学、南非的穆替医学(英语:Muti)、西非的依发医学(英语:Ifá)。即使在传统社会,随着诊治经验的增加,传统医学也不会永远停留在某个阶段不向前发展,只是没有现代医学发展的那么迅速,但是一定要明白,它们是沿着不同的思路在发展,攀登的是不同的科技树。而中医之所以会成为规模最大,成就最高,影响力最大的延续下来的传统医学,也仅仅只是因为中华文明是在现代文明和其它文明竞争中,延续下来的古老文明,其它的传统文明几乎都断代了,或者被灭绝了,它们的文字都需要被解读,它们的医学家根本没有机会再进行医学实践,或者和其它文明进行医学交流,没有再向前发展的机会。而中医能留存至今,数千年一直到现代还能获得治疗经验,进行医学实践,进行理论更新,也只是因为中华文明一直延续至今,逶迤不绝,让中医一直有进行医学实践和理论更新的机会,如果说传统的古希腊希波克拉和罗马盖伦的医学是西方文明的1.0版传统医学,那么春秋的扁鹊和汉代的华佗张仲景的医学就是中华文明的1.0版的传统医学,而现代医学是西方文明(现代文明)的2.0版的医学,那么明清之际中华医学大爆发后出现的中医流派像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请勿以书中的谬误来诋毁其价值,科学认识都有时代性局限,欧洲同时代的博物志里荒谬也很多,凯沙尔宾罗(Caesalpino 1519-1603)、布隆非普斯(Brunfels 1464-1534)、福克斯 (Fuchs 1501-1566)、J.Bock(1939)他们还在一本正经的用植物性状来论证上帝的能力呢)、杨继洲的针灸大成,叶天士代表的温病派,郑钦安代表的火神派等等就是中华文明的1.5版的医学(也许是1.4,也许1.6,这个发展程度很难准确衡量)。这两个体系仍然攀爬的是不同的科技树,一个注重研究病人的实体客观物质改变,以病原和实体组织变化来解决健康问题,一个注重研究病人的主观宏观感觉状态的改变,研究人体状态变化路线图。
鸦片战争是东西方文明的第一次碰撞,从此西学东渐,中医遇到西医,老革命遇到新问题,康熙帝虽然早就用过了金鸡纳霜,但西医大规模进入中国还是第一次。
中西文明碰撞,救亡和启蒙之辩,有主张全盘西化的,有要中体西用的,各种社会思潮体现在医学上,有余云岫赴日学西医,写《灵素商兑》要废除中医的,有日本西医师汤本求真因为西医无法治疗爱女泻痢,致其夭亡后发奋该学中医,写出《皇汉医学》的,也有盐山前辈张锡纯写《医学衷中参西录》主张中西医结合的,王清任对传统医学反思的《医林改错》。
现代文明已经席卷全球了,现代科学技术是现代文明在认识论方法论、世界观上积累的体现,我们从小就接受的其实就是这套“现代科学”的认识体系,我们生活的也是一个“现代文明”的社会,我们已经被潜移默化的变成了一个“现代人”,我们从小被教育陈脑子里只有一套认识体系,相信科学就是真理,相信唯物论,认为世界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普通大众,尤其小孩子和年轻人,觉得中医就非常荒谬,非常的和他们的思想和认知方式格格不入,甚至觉得“有了高中知识,就能批判中医了”。而越是受到传统文化熏陶的人,反而越容易相信中医;年纪大的人,在社会上生活久的人,反而抱着半信半疑的态度,不那么强烈反对中医,因为他亲身体会到了“现代科技”很多时候也是不那么管用的。
实际上,非常多的批判中医,天然就认为中医很荒谬的人,只不过是天然的把中医和封建落后画了等号,认为相信中医就是相信封建落后,相信西医(现代医学)就是追求文明进步,认为中医就天然代表愚昧落后,哪怕他完全不懂任何中医知识,哪怕他连五行相生相克都说不完整(有相当大部分的中医批判者会想当然的认为五行里是"土生木",但实际上是"水生木")。所以有很多时候,这种“科学信仰维护者”们会表现出一副战士的态度——“你相信中医?那你有本事一辈子都不要看西医!”或者“你相信中医?你居然敢反对科学?”“你相信中医?你没享受到科学的好处吗?”“你相信中医?那你干脆去古代生活好了!”这种让人啼笑皆非的态度。
这套理性主义为基石的“现代科技”,在医学上的发展就是“现代医学”,因为它的基石就是完全的理性主义,信奉唯物论,信奉“完全客观”,所以这种冷冰冰的理性主义体现在“现代医学”上,会很相信“科学”而不是患者自身,即使患者痛得满地打滚,但是检查各项指标都正常,仍然会告诉你,你没病,都是心理作用;制药一定要严格的“随机双盲”,千方百计一定要去除掉人的感性,追求严格的“纯粹理性”,严格分别安慰剂和真正有效药物的区别。而中医就是研究人体的各种感觉和宏观表现的,研究人体状态演变规律的,所以一旦有了很多不舒服的感觉,就能作为诊断依据,哪怕这时候去做西医检查,没有任何问题,没有“病”的情况下,就能进行治疗,并且能推断这种不舒服的感觉将来可能会演化成为那种比较重大的疾病的隐患,就能“治未病”。
人并不是一台内部无矛盾按逻辑运行的复杂的大机器,人生病也不全是由于客观原因引起,也不全是客观的过程,人生病就会表现出来他有不舒服的感觉,而医生面对的,除了生理指标,还有人的感觉,这不全是靠追求”绝对客观“和”理性“就能达到的目标,人生病的原因,很多时候就是因为他有七情六欲才引起,实际上目前的心脑血管病,大多数都是长期的情绪和压力导致。直接研究患身体状态改变的中医,还有它极大的用武之地,除非现代医学能在不同纬度(基因层面……细胞层面……器官层面上)的客观物质组成的人体组织和人体宏观的主观感受之间建立完整对应联系的科学理论,否则西医永远不能完全取代中医。回答一些遇到过的问题:
问:既然说中西医背后,是不同的思想认识体系,这两种不同的体系,那种正确?那种错误?
答: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实践,那种医疗手段有效, 那种就正确,但是中西医各有长处和短处,无法一概而论。
即使不同的认知体系,和“现代科学”不同的认识体系,但既然是医学,那判断它对错的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它的疗效,而不是它是否“科学”(符合另外一种认知体系)。
我们探讨“中医和西医”的时候,我们就要站在包含中医、西医、蒙医、藏医、吠陀医……等等不同的医学之上的更为广大的“医学”的范围内讨论,我们需要定义一个所有“医学“都公认的”疗效“才能评价,而不是只用西医的标准来衡量中医,反过来也一样。就像我们探讨”中文和英文“的时候,我们就不能总是用英文的语法来批评中文的表达方式,或者用中文的语法来批评英文,我们就需要站在包括英文,中文,西班牙文,日语……等不同的语言的”语言学“的角度,来定义一个可公用的”表达能力“或者”沟通能力“来评价。
问:不能统计“真实可靠的疗效”,如何说中医有效?
答:“真实可靠的疗效”这个词语的提出,其前提条件就是认为目前已经存在了一个公认的关于健康,疾病,疗效等这些医学概念的绝对正确的标准,但是目前中西医在治疗和疗效等方面根本就没有达成一致,基本思想都南辕北辙,西医(即现代医学)所谓的“疗效”也许在中医看来很荒谬,而中医所谓的疗效,西医则认为根本经不起推敲,前提都不一致,如何统计?
目前的疗效统计方式,仍然是以“现代科学”的理性主义为主动的“科学”方式,所作测试的重点在于追求绝对理性,这种自说自话,自己为自己编制的研究法则,当然很适合现代医学模式。各项指标都正常了,就叫“有疗效”了吗?所有指标都正常了,患者仍然不适,这就叫“有疗效”了吗?现在所谓的“真实可靠的疗效”,仍然是在现代医学(西医)的话语体系内自说自话,对其自身发展有意义,但对于用来研究中医,则意义不大,就像不能用英语语法规则来研究汉语一样。
譬如说,现代很多人明明身体极其虚弱,或者经常消化不好,冬季手脚冰凉,或者腹胀,或者经常觉得没精神,或者觉得不想说话没气力,或者晚上失眠,或者固定的某个时段会有些特定的症状表现,但是去做西医体检,却没有什么问题。可是去中医望闻问切,其实已经很明显的是病证表现,需要进行治疗了,这时候西医却无法判断你是什么“病”,或者给你归类为“XX官能症”“YY综合征”,却无法有效治疗。
譬如现代医学会讲“治愈率”“有效率”“缓解率”“存活年限”这些概念,统计大面积人群的有效性;而在中医看来,对单个患者而言,病治好就是治好了,没治好就是没治好,怎么可能去致力于追求治好了百分之几十这种古怪的想法?
今年春天出麻疹了,西医用抗过敏药物治好了,说是治疗有效,可是明天春天继续复发了,中医就不认为这叫“治疗有效”,通过调理脾胃的方式,治好后不会春天再复发,才说治好,谁更有道理呢?
西医认为某些病治好了,譬如用抗生素治疗患者指标全正常了,而中医认为这种疗法伤害病人的“阳气”,给患者埋下了以后可能会患某种病的祸根,或者说伤害了身体的其它部位或功能,甚至能预测病人以后可能出现的某些问题,这种情况下,哪种才叫“真实可靠的疗效”?
中医是辩证施治,西医是辨病施治,站在西医的立场上,中医对病没有统一治法,一个个的治疗都是个例;而站在中医的立场上,中医对同样的“证”,却一样有同样的治法,所以《伤寒论》里连证型名字干脆都用“XXX汤证”来代替。同样的,站在中医本位的立场,西医(现代医学)对“证”也是个体治疗,没有统一的疗法。即使要论疗效,也该是对“XX证”的疗效,要“随机双盲”,也该是对“XX证”“随机双盲”,就是说验证一下所谓效若桴鼓的“经方”或其它时方、验方,筛选患者,不做随证加减,验证药效,虽然这样做对中医发展并无太大意义,但是可以教育公众,宣扬中医。实际上,我们上CNKI去找,这种基于辨证治疗的双盲试验已经不少,即使不相信国内的研究,在国外其实很早也有开展的关于中医的RCT研究,所用的方法简单而有效。譬如1996-1997年于澳大利亚进行的一项基于中医辨证论治,运用复方中草药的随机双盲安慰剂试验,感兴趣的可以自己去找找看:Bensoussan A, Talley NJ, Hing M, Menzies R, Guo A, Ngu M. Treatment of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withChinese herbal medicine: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JAMA. 1998 Nov 11;280(18):1585-9.
中医需要建立自己的一套话语体系,什么是疗效,怎样检验疗效,什么是健康标准,什么是治疗准则,什么是危重病需要家属签字,中药的生产和检验标准等等。中医要有自己的一套能够说服人的话语体系,中医其实自身也早就发展过了一些规则,清代喻嘉言的《医门法律》也已经涉及到一些规则,但是西学东渐,救亡压倒启蒙,全盘西化的结果,最后使得中医变成了“西体中用”的医学,以西医的思路,科学的思路来搞中医,使得中医既无大师,又无发展,完全成为西医的附庸,以科学和唯物主义的思路来搞中医,编写教材,教授学生,没有了少林内功的少林拳还是少林拳吗?还有威力吗?
问:中医不知道人生病会自愈,凭什么说很多疗效确实是中医的作用?
答:明白了中医的“辩证施治”的基本原理,也就明白了某些人用“自愈”这个概念来质疑中医的可笑,用“自愈”来质疑中医,恰恰暴露了质疑者自己对中医的无知。中医就是研究各种“证”(就是人体的不健康的状态)的转换,和向健康的状态转换的规律的,换言之,它本来就是研究如何如何促进人体“自愈”的,中医对人体生病会“自愈”这一现象了解的非常清楚,甚至还知道那种情况是“向愈”,那种情况是“难愈”,如何治疗会“向愈”,早在 汉代的《伤寒论》里,全书3 97 条,条文提到“愈”、“欲愈”、“必自愈”、“必愈”的42条,条文提到 “解”、“欲解”、“自止”没有明确说自愈而有自愈意思的有20 条,总条数占条文总数约六分之一,可见汉代的中医就对疾病的自愈是非常重视的,深有研究的,书中有很多这种条文,“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夫呕家有痈脓,不可治呕,脓尽自愈。”“若表有病者,脉当浮大,今脉反沉迟,故知愈也。”,…………
问:中医科学吗?
答:中医和现代医学是两个不同文明体系结出的不同果实,从属于不同的体系,现代医学是现代科学的一部分,而现代科学是现代文明的一部分,中医是中华传统文明的一部分,中华传统文明没有发展成为一个类似于现代文明一样的复杂的更高一级的文明,有中医的时候,还没有现代科学。如果说科学是人们把实践经验理论化的结果的话,那中医也算是;如果狭义的像现代自然科学一样定义的话,可以说中医不是科学,它不属于这个体系,但这样定义的科学也一样会漏掉很多“现代文明”自己的学科;中医不属于狭义科学的东西,未必不属于真理。科学从来都只是对真理的无尽探求,而不是要霸占对真理的唯一解释权。
有不懂中医和科学,而只是出于五四遗风,出于促进“现代文明”,抛弃“传统落后文明糟粕”的人,天然的排斥中医,因为中医和他从小在“现代文明”社会里接受到的熏陶完全不同,哪怕对中医完全无知,也会直接斥之为“荒谬”,这恰恰违背了科学的精神。
有外行干脆祭出波普尔的“不可证伪论”来否定中医,但是这恰恰表明了他的无知。波普尔的科学哲学只是很多不同的科学哲学中的一种,而且只要是需要进行实践的学问,都没有“不可证伪”的问题,尤其医学,你辩证对了,药物效果就应该立竿见影,如果无效,那肯定有原因。西医当然也是如此,疾病一旦确诊,就必须治疗有效,如果无效,当然也肯定需要解释原因。甚至用某种推理体系算命都是“可证伪”的,预测错预测对都是可以验证的,但这不代表“算命”是否“科学”。更多人用“不可证伪”来批判的,仅仅是阴阳五行,认为这个东西完全不可证伪,实际上,阴阳五行仅仅只是一套世界观方法论,阴阳理论和矛盾论本质上相似,认为事物发展有两个方面,可以对立统一相互转化,如果你要否定阴阳,那意味着你也要否定矛盾论,而五行是对阴阳转化这个过程的细分,从二分法,变为五分法,在中医里起到的是逻辑推演的作用,本质上和数学相当,类似A->B,B->C……这种东西确实无法证伪,当然了,我得告诉你,按照波普尔的分类法,现代数学就是无法证伪的,实际上,按照波普尔的分类法,还有很多现代文明内部的“有用的”学科都“不科学”。
问:中医的理论连严格的逻辑都没有,怎么会科学?
答:科学的本质不是逻辑,哥德尔定理也证明了从几个公理出发,用一套推演规则,得到一个理论体系,这种体系如果内部无矛盾,则必有其自身无法证明或证伪的命题。如果仅仅追求逻辑严密而无矛盾,魏晋玄学也可以逻辑严密无矛盾,我们可以建立很多“玩具”体系,它无矛盾,但也毫无实际意义。
大多数喜欢科普别人的人都知道有非欧几何,罗氏几何和鲍氏几何与欧氏几何的区别,就在于第五公设—过直线外一点能做几条平行线?欧几里得认为就一条,从此推理出我们学的那个庞大的欧氏几何体系,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罗巴切夫斯基认为至少可以做两条平行线,也推理出了一个庞大体系,其中三角形内角和小于180度(题外话:当时围攻罗巴切夫斯基的人,和现在围攻中医的人一样多)。鲍耶·雅诺和黎曼则从没有平行线出发,也推理得出了一个庞大体系,此体系内部,三角形内角和是大于180度的。都是完全无误的逻辑推理,为何得出三种结论?因为作为基本出发点的第五公设不同,而且就是为了用反证法证明第五公设,才会推出其它两种逻辑体系的。后来人们进一步发现,去掉第五公设,我们仍然可以得出一个“绝对几何”的体系,这个体系内部,每个地方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可变的。我们怎么知道我们的世界是哪种几何规律在描述?逻辑推理不能告诉我们这个,我们只能靠测量,靠物理学。后来物理学的发展,使我们认识到,空间会因为大质量物体而扭曲,空间的曲率分布(就理解为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吧)取决于空间的物质分布。没有实践,光靠严格的逻辑不能让我们确定关于世界的任何东西。
科学是一套范式,把人类的实践经验,用几个公理假设推演,尽大可能的包含所有已知的结果,还可以用逻辑外推,得到一些不需要实践就可知道的结论来验证,这就是一个科学体系,一旦出现了解释不了的实验结果,会有新体系出现代替旧体系,新旧体系之间并无逻辑关系,科学突破从来也不是靠逻辑推进的,如开普勒定律只是归纳数据的发现,和逻辑无关,从牛顿力学体系如何经过“逻辑”推演得到相对论力学体系?量子力学的发现是靠逻辑推演得出的吗?
逻辑要求严密,必然损失理论涵盖的广泛性,一个弱逻辑的理论,可以有更宽泛的涵盖范围,这只是一种选择。中医也可以取出一部分学说,搞一个逻辑严密的体系出来,但其研究和应用的范围必然缩小。
事实上科学进步更多靠的是对数据和实验的猜想,直觉,想象力,然后才去验证,最后才逐步完善,归纳真理成为一个巨大的理论体系,各学科之间能有呼应和衔接。如 第谷 观星记录60 年,他的弟子开普勒根据他的数据归纳得出三大定律,归纳法也一样是发现规律的过程,然后牛顿发明流数法(微积分的开始),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并与开普勒定律可以互相演绎推出。这个过程里,逻辑起的作用并不大。再从牛顿力学体系到相对论力学体系,有何逻辑可言?微积分极限的定义,如何从初等数学,经过“严密逻辑推演”得出?
现代人普遍推崇逻辑,认为科学就是一个巨大的逻辑链条的原因,在于我们的教育。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对现存的科学范式的接受过程,高考重压下的学生,不学科学发现史,也不懂历史,更加不了解科学范式突破的过程,理工科学生只是接受既定的范式,在现有的范式体系内做逻辑推演,并从此得出印象:科学就是个逻辑链。
中医就是归纳了很多人体现象,并且把这些现象用更深的观念来进行一些演绎的尝试,只是没法做到像物理学规律那样严格,但是也基本上是建立了一个唯象理论。实际上,杨振宁就批评过,他说“中国学物理的方法是演绎法,先有许多定理.然后进行推演;美国对物理的了解是从现象出发,倒过来的,物理定理是从现象归纳出来的、是归纳法。演绎法是学考试的人用的办法;归纳法是做学问的办法。演绎法有利于培养理论思维.但习惯于从理论到理论,往往多数是形式化的东西,在理论中打转转,A写篇文章,B说不对,去修改一下,C说B不对,又去修改一下。你去看了C的文章,就会被困扰在别人没有根据的胡思乱想中。”
问:中医有可重复性吗?为什么不做“随机双盲”实验?
答:中医辩证施治,在不同“证”的情况下,也有类似西医的“严格可重复性”,可以不做随证加减开药,也可以进行“随机双盲”实验,但是这种实验对中医来说意义不大,只对宣传推广中医有较大的意义,我也很赞成多做一些,教育民众。实际上,在CNKI找“辨证 随机双盲”这两个关键字,会发现其实进行这种研究的试验和论文并不是没有,可是以此来批判的人并不知道,他认为他可以不懂中医就来批判中医,可是他绝不会认为一个不懂物理学的画家可以来批判物理学,这其中的差异就很耐人寻味。其实满街都卖的中成药都是标准的分量,一样有效,但是这种“严格可重复性”是以牺牲最好的治疗效果为代价的。中医从一开始的发展,走过的这种特殊道路,具有的特定的思想观念,就决定了它比较容易走上个性化治疗之路,而西医或现代医学秉承唯物观,追求“纯粹理性”,视人为一台台基本相同的大机器的哲学观念,决定了它比较容易走上标准化之路,而且越走越远,越难回头,询证医学也可以看做是对此的一点纠偏。
中医没有可重复性,这是方舟子之流没有真正懂科学的人批评中医时最大的攻击点。但是他们不知道的是,可重复性是有代价的。越是要求严格的可重复性,其研究对象越简单,研究范围越狭窄。越是研究最“客观”的简单学科,越是可以接近“纯粹理性”的客观世界,其可重复性越容易做到。
即便在现代文明体系内部,不同学科研究实验的“可重复性”也不同。数学可重复性最强,物理学次之,化学又次之(无机化学实验的严格可重复性比有机要强得多,多数有机化学实验几乎无法严格可重复),生物学再次之,医学再次之(世上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吗?同卵双胞胎也有差别,对同一种病人,也有些病人的耐药性不同),经济学,心理学…………。
BTW,即使追求“绝对客观”的过程,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并非是所有的现代医学的药物和医疗过程都是一开始就有如此的严格性的。先有了做对照试验的思想,然后才慢慢又有了需要去除医师和病人的主观性的随机双盲的想法,然后还有大样本的随机双盲思想产生,难道没有随机双盲试验这种思想出现之前,西医西药的疗效也都是不可靠的?青霉素等药物也都不过是安慰剂?直接打死算了,还需要证实吗?不自己去做辛苦的“证实”工作,也不去做严格的调查统计和试验来证伪,去证明某种中药汤剂确实不能处理某种“XX汤证”的试验,只是不断的重复喊着类似于“我不信,我不信,我就是不信,你要提供……让我信”的这种小孩撒娇式的话,这不叫证伪,这叫懒惰。
问:中医为什么不精确,不准确,不量化?
答:因为中医研究的,就是人体的宏观主观状态变化的,讲究的是对证治疗,一个证就是人体的一组状态(头疼,发热,便秘……等),人体的感觉并不像客观物质一样,容易量化,所以中医本身也很难进行精确化,量化。
我们很容易对人的血压,细胞,肌体组织等进行量化,但是很难对我们人的不舒服的状态,进行“精确化”,进行“量化”,譬如说,现在医学上把人类能感受到的疼痛感级别分为12级,疼痛按Budzynsk标准分级:Ⅰ级无疼痛;Ⅱ级有疼痛,但可被轻易忽视;Ⅲ级有疼痛,无法忽视,不干扰日常生活;Ⅳ级有疼痛,无法忽视,干扰注意力;Ⅴ级有疼痛,无法忽视,所有日常活动都受影响,但能完成基本生理需要,如进食和排便等。Ⅵ级存在剧烈疼痛,无法忽视,需休息或卧床休息。分法二 0级:无痛 1级(轻度疼痛);虽有疼感但仍可忍受,并能正常生活,睡眠不受干扰。 2级(中度疼痛);疼痛明显,不能忍受,要求服用镇痛药物,睡眠受干扰。 3级(重度疼痛);疼痛剧烈不能忍受,需要镇痛药物,睡眠严重受到干扰,可伴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表现或被动体位。
这怎样进行“精确化”?‘量化’?即使现代我们对疼痛都无法精确分级,更加不用说很多“不舒服的感觉”了,连精确描述都很困难。
所研究的对象的量化精确的困难,决定了中医很难进行精确量化的研究,也许将来我们有能力对这些人类感觉进行精确描述和量化衡量,那个时候,中医才有能力进行精确量化的研究。
问:有中医支持者说中医能治好西医治不了的绝症,如果能,中医怎么不去拿诺贝尔奖?
答:因为中医是辩证施治,西医(现代医学)辨病施治,所以有些西医(现代医学)认为是不治之症的“XX癌”,在中医手里却可能是可以治愈的,因为它可能是属于可以治愈的证型,但是对同一类西医所称的这种病,并不是都属于中医可以治疗的证型,所以有些能治好,有些却不能。所以,对某些闻风听说某中医师治好了某种绝症来求诊的其它患者来说,这不是一个好消息。
中医能治好某些西医绝症的医案在民国时期的医案中均有记载,譬如《鲁楼医案》,但是正因为中医的治疗方法对西医来说没有任何借鉴之处,所以常会被某些人直接鞭笞为个案,没有意义。
所以有时候中医的支持者或说XX中医给他的亲戚朋友或者某某人治好了某西医认为的不治之症,而且确实是证据确凿的,西医只好反驳说,这是个例,如果中医能解决XX病,怎么不去拿诺贝尔奖?这种反驳,对医学发展毫无意义。
问:为什么就能有中医?怎么没有“东方物理学”?
答:这个问题更核心的所在,也许是凭什么中医就该和西医不一样,如果有“东方物理学”,难道它的基本定律会和现代物理学不一样吗?它认识的世界会是另外一个样子吗?自然规律,难道会因为地理位置,或者不同的文明而变化吗?中华文明和西方文明的分野在于人和自然的关系,如果仅仅只涉及自然界本身,没有牵扯到人的时候,应该不会有什么太大差别,只有偏重的差别,《墨子》里一样有小孔成像,《周髀算经》里的数学和古希腊的数学并无二致,但是更加注重计算而不注重推演,中华文明的数学更加注重计算,所以祖冲之能算出极精确的圆周率,而希腊字母容易进行符号推演,更注重逻辑。但是越是涉及到人自身的研究、发明和发现,就会出现越大的差别。
同样的原因,我们能看到中华古代的绘画讲究“主观意象”,不追求“客观写实”,中国画里的人物和风景,追求写意,中国文法和文章,更担心“言不及意”,更追求“得意而忘言”,却并不追求每个字句的精确性,所以接受了现代文明的我们看中医书,总觉得很多名词和术语不准确不精确,糊里糊涂,古代中华绘画,也并不会追求像照片一样精确还原现实,而是更追求我们对人物和景物的感觉和感受的表达,追求“写意”而非“写实”。所以有些人拿古代西方,近代欧洲人描绘的人体解剖图,草药绘制图,来和中华古代近代的人体解剖、草药绘制的图来比较,认为即使中华传统医学,也是远不如传统西方医药知识来的精准而详细,所以中医就落后,实际上这仍然不过是用我们现在已经广为接受的承接于古代西方文明的“现代文明”的眼光和标准,去衡量中西医学,因为中医追求的就不是那种对人体器官和组织的“精确还原式”的准确,中医研究的是人体不同的主观感受(头疼,发热,便秘,口苦……等)整体的状态之间的关系与转化,这样比较,仍然是用英语语法来审视汉语,只是批判者自己不自觉而已。
中医并没有什么和现代医学完全相悖的东西,只是中医从人体的宏观和主观感受方面着手,以此为标的,研究人体状态变化;而现代医学是基于现代生物学,解剖学,……发展起来的研究人体健康的科学,中医直接研究人体主观宏观表现的转换,而西医从微观客观研究人体宏观表现的原因,这两种研究方向的不同,造成了两种医学的分野,假如现代医学能在微观人体物质组织到宏观人体感受方面建立完整而准确的联系的话,那它就能和中医会师,或者融合中医,但这过程将极其漫长,最后,很有可能只能无限接近而无法达到。从人体每个物质细胞到人体最终的宏观感觉表现之间巨大的鸿沟(从物质细胞到感觉的产生)的跨越,难度大概比给你一张电脑详细到CPU内部封装的详细电路图,让你预测你的电脑在日常运行中可能会发生的死机要难无数倍吧?而电脑仅仅还只是都是逻辑机器而已,人体却未必是一台逻辑机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