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查看: 27067|回复: 60

目前中医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更新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3-14 16: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目前中医存在的问题,最直接的问题就是人才问题,如果这个问题解决好了,我们拥有相当数量的能看病,看好病的大夫,那么中医的问题就解决了。当然人才问题的背后还存在相关联的一系列问题。本人将尝试阐述之。

引言:《思考中医》的作者刘力红教授在参加2013年第三届医道会时提到“正规的教育走到这个时候,虽然没说走到尽头,但是它一定要反思了。我这次来,正好王国强部长到广西玉林东盟(传统医药)高峰论坛,他去开会。到“同有三和”去视察和指导,然后让我跟他一起回北京,坐一架飞机,路途上,我们在交谈的过程中,深深感到他对中医的现状很了解,可惜没能来参加这样一个会议,他如果参加,可能会有新的思路出来。……这些年来我一直在想,中医的问题是什么?王部长多次问到我:力红你想干什么?我说中医的问题千头万绪,最关键就是人才。人没有,啥都没有!中医再好,也没有用处。那人才怎么去培养?刚刚徐老师讲到师承,首先是要有良师。即便今天我们的院校、大学意识到这个问题,想改,它也改不了。为什么呢?没有师!没有师哪有承呢?我们现在当老师当教授的,可以说对中医多数没有太多的感受或者感觉,或者说没有太多的自信,它存在下去,那一定就是越来越糟。”


   学院之内


(一)那些照本宣科的师长们。

在我们的中医院校里,有相当大的一部分老师没有中医临床,所以不能给学生任何的临床指导,只是照本宣科;还有相当一部分老师有临床,但是临床没有很好的疗效。上面这两类老师,自己对中医都没有信心,谈何教育出能看病、看好病的学生呢?

我曾经听到山东中医药大学的一位姓徐的博士(中医本科、中医硕士、西医博士,却不会用中医看病)在讲课时亲口对学生们说:“中医确实有效,但是绝对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神奇。”既然都不会用中医看病,有何有资格对中医评头论足呢?但是在我们的中医药大学里,这样的老师大有人在。


(二)所谓的中医院。

咱们就以省级中医院为例子吧。

1、门诊上。门诊上的中医大夫,很多都来自中医学院或中医药大学,当然也就包括那些临床疗效不好的老师们,所以我们会看到,即使很多人头顶着专家、教授、主任医师、院长的头衔,找他们看病的病人却寥寥无几。

山东中医药大学的门诊部(中鲁医院)就是这样一种景象,每天上午都会有5个以上的专家坐诊,往往会有34个诊室,一上午都进不去几个患者,专家们安祥的坐在自己的诊室里喝茶,看报纸。而有一个叫赵永山的老师(也就是咱们论坛的知止版主),他的诊室里却是人满为患,7:30以前所有的号都挂出去了。关于知止版主,我们在后面还会提到。

2、病房里。

病房里的情况更为糟糕,中医院的病房都是以西医为主,中医药只是陪衬。

景象一:某患者在山东省中医院住院后,大夫没有给开中药,患者说:“大夫,我来咱们中医院住院就是想吃点中药的,您给我开点吧”,大夫说:“那就开点中药吧。”于是没有看舌象,没有把脉,很机械的一张方子就出来了。很多中医院的病房里都不看舌,不诊脉,只是针对病名处方,比如山东省中医院内分泌科里,每个病人的脉象几乎都是弦细之类,方子也都是生脉散加味,中医院病房里的中医由此可见一斑。

景象二:山东省中医院普外科,某中西医结合外科教授,在大夫办公室里对实习同学说:“某床病号想吃点中药,那就给他开点清热解毒的,你们说说看,清热解毒的都有哪些?”实习同学们也就附和道“双花、板蓝根、大黄、黄连、黄芩……”,同学们边说教授边记录,教授说:“好了,就这些吧,那么都用多少克呢?”,同学们说“10来克吧”,教授说“好!”

32014年仲景诞辰义诊活动有感

文/道济轩主人   
知周

雨似甘露微濛濛,恰如圣德遍虚空;

有缘已然沐恩泽,可怜多少未成行。

观图只见两廊空,炉火不似去年红;

大论已出两千年,几番春夏几番冬。

来也迟迟去匆匆,酒后熏熏诊病痛;

而今医者多务虚,专家几与砖家同。

寒冬退却已春风,本是降雪化雨行;

正是吾辈当努力,告慰仲景在天灵。





4、南方是否比北方的中医环境更好呢?

本科时的一个室友叫刘擎,学习刻苦,对中医颇有情结,于是乎一心向往中医氛围最好的广州中医药大学,后来考研就如愿以偿的考取了这个学校。后来的一次通信中,该同学有如下感概:“本科毕业,放弃考中研、北中医的打算,一心冲向了“中医最好的”广州……然天不可测,横祸值身、民生愚昧、庸医向钱”,当然“民生愚昧、庸医向钱”是对广州的评价了。

5、学院教学模式的通病

(1)、课程安排不突出经典重要性,甚至有的将四大经典设为选修课。比如辽宁中医药大学研究生课程中,四大经典均为选修,而必修课则是政治、英语。比如,在作为中医药大学领头羊的北京中医药大学里,学生不过英语六级拿不到硕士学位证。很多学生上大学的主要功夫都用到了英语上。(2)、中医主干课程(课程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外妇儿科学),教材内容多遵后世医家,内容繁杂,没有主导思想,更谈不上以经典理论作为依据。令学生学习起来,无所适从。本科五年毕业,中医却没有入门,成为常态。笔者就是本科毕业时尚未入门,当然也就不会看病。(3)、作为老师,没有临床或临床水平较差。根本无法给予学生有效的指导。(4)、当然还有学生自身的问题,这个问题后面会谈到。


(三)学院里的真中医。

但凡学校里有真正能看病的中医,必然会有很多学生跟着这样的老师去学习。

前面提到的山东中医药大学的赵永山老师(知止版主),是中医博士,除此之外无任何职称,也没有所谓国家或省级课题,也不做动物实验,当然现在以及将来也就不太可能成为研究生导师(成为导师需要发表文章、做课题、拉关系),但是赵老师有两个特色:a、病号多,b、跟随他学习的学生多。

山东中医药大学的孔乐凯老师,火神派李可老中医(卫生部称之为:中医脊梁)的第二代弟子,自己注册精华卉典古中医研究所(观民诊所),也是每天患者爆满,学生众多。有的学生已经自立门户,开始给人看病。


(四)学生的问题。

1、学医的出发点就错了。记得我本科入学军训的时候,辅导员让大家上台讲一讲自己来山东中医药大学,并选择中医学专业的原因。有个男同学说,“我舅舅说了,只要我顺利拿到毕业证,就能给我安排好工作。”记得当时好几个同学都提到了这一点,而且值得注意的是只有个别人提到了学习中医的首要目的是“治病救人”。这些只是为了有一个稳定工作而学医的人,走进中医药大学的校门,最终只有两个结果:a、他们让中医失望,b、中医让他们失望。

2、学生们毕业后的去向。

拿我们2004级中医六班作为例子吧,全班58人,现在用纯中医给人看病的有2个人,还有2个中医爱好者,一个在读博士,一个在病房干的是中西医结合。要么进了医院,在病房里从事西医相关工作;其余的要么是考研时直接转学西医;要么已经转行不当医生了。

3、学生素质的问题。

晋代名医杨泉在《论医》中指出:“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

只是为了找份稳定的工作的学生,可以相托吗?如此博大精深的中医学,为何只在普通的一批本科和二批本科中开设?仁爱、聪明理达、廉洁纯良,从何谈起呢?


(五)所谓的国家级、省级课题。

一直以来,国家对中医的扶持都体现在各位教授的课题经费上,而这些课题大多都是在研究中药的药理,或者是做动物实验,对中医看病疗效的提高都没有实质的帮助。而且这些个大笔经费扶持的课题和真正的中医复兴多是背道而驰。有下文为证:

中医科学化:邓老的愤怒和王国强局长的“中医梦”(作者:王世保)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6ea0230101l8f4.html

一个是中医学界德高望重的泰斗,一个是主管中医政务的最高国家官员,他们近期对待“中医科学化”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大师很愤怒,而官员在做梦!不信,大家看看下面的摘录。

1、邓老的愤怒

“昨天国医大师看到《中国中医药报》近日刊登的中医科学化文章,邓铁涛忍不住发怒了,去信给得意弟子曹东义”。(5月13日)

邓老在信中要求曹东义先生要象批臭张功耀、方舟子等废医论者一样,去批判“中医科学化”的鼓吹者。然而不到三天王局长的“中医梦”就出现了。

2、王局长的“中医梦”

《推动科技创新实现“中医梦”——王国强提出中医药科技创新的五大任务、四个要求》:“王国强提出,要全面把握推动中医药科技创新的五大任务:第一,创新发展中医药理论。利用现代科学,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对中医药学的本质特征、核心理论进行现代阐述与诠释。遵循中医药原创思维,以中医药防病治病实践为基础,不断丰富发展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第二,创新发展中医临床诊疗技术和中药科技。利用现代科学技术,重点解决中医药在防治重大疾病、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新发疾病中,影响其优势发挥的关键问题,加快中医药预防保健、疾病诊疗技术的创新,加快中医诊疗仪器设备研制。深入研究中药药性理论,并加快中药材生产、中药工业等关键技术的开发研究。”(见5月16日《中国中医药报》)

作为中医学界的代表,邓老的愤怒表明:王局长“依靠推动科技创新”去实现的“中医梦”必然是一场继续渐进废除中医的噩梦!

山东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的一位院长,看病一般,课题挺大,拿猴子做实验,学校里戏称此院长为“耍猴的”。

多数中医课题之弊病:

1、没有整体观念,直接进入局部,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没有正确的中医理论作为指导,课题设计难以合理,得出的结论也难以明确解读,从而对临床帮助不大。

2、缺乏科学精神。听北京中医药大学的一位参与导师课题的学弟说,在做实验之前,很多预期的结论已经想好了,实验只为了一个已经敲定的结论。实验的结果出来后,若与结论相符那就皆大欢喜;若与结论不符,那就修改实验数据使之与既定结论相符。

如此之“科学实验”之“科学精神”,发人深思!


二、学院之外

(一)、卖狗皮膏药的那些人

1、卫视台的养生栏目。2013年1月21日,网上报道了“高寒在黑龙江等多省卫视变相推广保健品遭举报”,具体内容大家自己详细去看。如此的江湖骗子会出现在我们的各大卫视台,是骗子太神通呢,还是我们的主流媒体太无知?高寒没有合法身份,所谓头衔都是造假,更关键的是他所讲述内容的不地道。记者调查发现,在这些节目中,不论是电视节目还是广播节目,主持人和专家高寒并不会直接提到某一产品,但是所有的节目现场观众热线接通时,总会有来电者提到某种产品的良好疗效,比如“归元胶囊”或“蛤蚧大补胶囊”。 而记者在节目时间拨打,却从未接通过。中国网财经中心接到的多名网友提供的线索也反映了这一问题。节目期间无法接通,其余时间打通之后就是推荐药品。接线员口中他们的药物成为了疗效神奇,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有人称之为第二个张悟本,也就没有什么夸张的成分了。

黑龙江卫视的《天年密码》中的宋一夫,所讲中医道理确几分正确性,将广大听众迷得五迷三道,最后宋一夫还推销保健品。

令人不禁发问,真正的养生讲堂,需要推销保健品吗?卫视台这是怎么了!?

2、收音机里的广播卖药。撇开电视节目不说,收音机里的广播节目就更是惨不忍睹了。往往都是某电台邀请某专家,给大家讲养生、治病知识,然后变相或直接推广成药。打进电话的都是事先安排好了的拖儿,每次打进电话总会说,我用了你们的药,效果是如何如何的好,还想继续再服用一个疗程。当然了打进电话的人都是有报酬的,曾经我的一个病人就告诉我,有人找过他,打一次电话给三十元,照着给的稿子念就行了,也可以适度润色。

3、江湖郎中。或者手里有个祖传秘方,或者对中医一知半解,为了生计或其他原因,就开始行医卖药了。还有的是从哪儿淘弄个神秘的方子,专治癌症、或性病,或不孕不育等,收费极高,误打误撞治好一个,病人万分感谢;治不好了,本身就是重病,或难以启齿的病,所以就不会去追究这些江湖郎中的责任。这也许就是他们存在的原因了。

(二)、有合法身份,看病疗效平平的医生们。

这样的医生,应该是占了中医当中的绝大部分。年龄多在五十岁以上,多是从医院或中医学院退休,被私人医院、诊所或药房聘用,看病水平一般,疗效平平。这些人群往往领有退休金,事业上、金钱上都没有什么大的追求,大多得过且过。由于当年没有精研中医,或者没有碰上明白老师,或者自己的主动学习精神不够,也就只能靠现有的水平混迹江湖,止步不前了。

如果疗效还算可以,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患者量也不会太少,有的甚至患者盈门;有的尽管疗效不好,但是经过所在单位的宣传、包装,也能引起暂时的轰动效应,过后往往患者量维持在每天10个人以下;有的疗效一般,所在单位没有大力宣传的,每天能看10人以下,收入也不会太高。

另外的一个关键问题是,这些人的收入都与其处方中药的销售量有关,所以我们往往能在这里看到大处方,贵处方。如果这些处方的疗效再不好,就会给老百姓加深“中医不行”的印象了。

(三)民间的真中医

东南电视台的记者黄剑自2009年底开始,遍访民间中医,他的事迹得到了人民网的关注,人民网为其开辟了专栏《记者黄剑(油麻菜)专栏》。黄剑所拜访的民间中医当中,很多人都深谙医道。比如三七养生论坛创始人三七先生,厚朴堂主徐文兵,渭南孙曼之,张志顺道长,江南秦兆虎,广西庄严,等等。他们治愈了很多患者,也影响了一小批学中医的人。

为什么说是影响了一小批学中医的人呢?因为很多中医药大学的学生安于校园环境,也没有真正想学好中医并为他人解除病痛的迫切愿望,只是跟着学院里的老师去学,至于能不能学好,他们不是非常关心这个问题,他们关心的是将来能不能有个稳定的工作。

孙思邈讲“大医精诚”, 晋代杨泉指出:“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答理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反观现代的中医学生,有几人能符合以上几条?没有“大医精诚”的追求,也就不会去主动寻访民间明医,更谈不上潜心学习了。


三 西医的冲击


(一)、西医冲击的本质

西方思想在晚清尤其是在甲午战争之后大量传入中国并影响年轻一代,而在民国初年这种影响随着《新青年》等刊物的发展以及白话文运动的推动,自由、反抗传统权威等思想,影响了学生以及一般市民。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从思想、文化领域激发和影响了中国人尤其是中国青年的爱国、救国热情,从根本上为五四运动的出现奠定了思想基础和智力来源。

中国的科举制度在清末“新政”中,因学习西方及日本学制而改变,于1905年被废除。到了民初,高等教育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尤其是北京大学,在校长蔡元培的领导下,引进了开放的学风,提出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李大钊、陈独秀、章士钊、胡适、辜鸿铭(英国文学)、刘师培、鲁迅(周树人,教中国小说史)、钱玄同(教音韵学)、吴梅(教戏曲史)、刘半农(教新文学)等被聘请于北大任教。北大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开放进步的思想和精神,这种思想和精神成为五四运动的重要动力。

五四运动以来,先行者们高举科学主义的大旗,对传统的、形而上的中国文化(包括中医)进行的批判和扬弃。鲁迅先生称中医为“有意无意的骗子”,便是极具代表性的。西医对中医冲击也就开始了。

从这一点上来讲,当中国人变成了科学主义的中国人,扬弃了形而上的传统文化时,这种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就形成了,西医对中医的冲击也就相伴而来。

(二)、国人的愚昧

1、科学和科学主义的区别

科学和科学主义是两回事。哲学家和科学家经常试图给何为科学和科学方法提供一个充分的本质主义定义但并不很成功,通常我们说的科学都是指形而下的,看得见摸得着的。而科学主义就是符合科学的就是对的,不符合科学的就是错的。由此而来,一些不能看得见摸得着的现象(比如中医),就被定义为伪科学了。

这让我想起了一个场景。辽宁中医药大学的一位年轻的硕士研究生导师在给学生讲授《黄帝内经》课时,谈到《黄帝内经》中对做梦的认识。自然不自然的就说了一句“《内经》的这些说法不科学,我们不能迷信它”。我当时就站起来反驳到:“老师好!您是认为凡是科学的都是对的,不符合科学的都是错的吗?那么我请问您,一个母亲的对孩子的爱是不是科学的呢?到底爱多少是科学的,爱多少又是不科学的呢?您能够给我量化、科学化一下吗?”当时同学们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就连我们的中医硕士生导师都是都是如此的科学主义,那就更不用说我们的老百姓了。

2、抗生素毁掉中国一代人

还有一个例子,2011年10月,卫生部药政司副司长姚建红发言表示“抗生素毁掉中国一代人”,表示会出台史上最严抗生素管理办法。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人仍然对抗生素趋之若鹜。在我坐诊的南阳张仲景大药房中心店,有的病人进门就要求买抗生素,营业员表示没有处方不能卖给他,然后病人就来找我,要求我给他开抗生素的处方,我解释说抗生素对身体有害,不能乱用,病人竟然骂骂咧咧的走了,嘴里面说着“我就知道你们是串通一气的,我算是知道你们药店是怎么回事了……”

当然有一小部分人,有一定的认识,知道西药有害,生病了来找中医看。找我看病的小孩也算是不少,感冒、咳嗽、发烧的小孩经常能见到。尤其在小孩发烧的时候,家长绝对都会非常的紧张,往往都要求快速几个小时内退烧。我就跟他们讲,西药退烧是快,但是容易反复,而且对身体有害,我的这个张仲景的经方思路啊,虽然常规的退烧时间比西药退烧药慢一些(24小时左右),而且通常不反复,都是正向调节,对身体有好处。道理讲完了,我还会告诉孩子家长人家正宗西医是怎么处理发烧的(正宗西医也不会急于退烧,也认为发烧是人体的自我调节反应),小孩家长也表示明白了,可是有好多人都坚持不24小时的时间,他们会盯着孩子一直观察,反复的量体温,最后实在撑不住了,然后就是退烧药,或者送医院了。曾经有个家长一下午给我打了四、五个电话,就是关于小孩发烧的问题。

当然,有一部分有魄力、有正见的家长坚持下来的,孩子的体质也都逐渐的变好。这是值得欣慰的一点。但是这一部分人太少。我的门诊上都会放有免费取阅的宣传单,内容就是《“抗生素毁掉中国一代人”的中医解读和中医治疗外感的优势》,争取能够尽量影响一些人吧。

3、因为无知而产生的盲从

迷信专家,迷信大医院,迷信保健品,迷信秘方,迷信电视广告等等等等,在如此浮躁的社会风气中,很难有人静下心来,思考我们所面对一切的对与错。只是沿着潮流,沿着大家共同的方向走下去,不管对与错。

最可怕的事情就在于此,当我们的主流错了呢?人们是否具备逆流而上的勇气?曾经我把《中国健康调查报告》推荐给我的患者,该患者却遭到家人的警告说:“你最好不要看这样的书,不然以后吃东西压力会很大”。这就是一种常态,要么茫然不知、要么消极回避。消费者都是这样的状态,为之服务的社会团体当如何是好呢?投其所好,还是忠言逆耳?这不是医疗问题,而是社会问题。


四 商人对中医、中药的毒害

(一)、药材质量的问题

在现代化都市,最为普及的机构应该算是大药房了,隔不了几百米就会有一家,真是比饭店和旅馆都多,以前是民以食为天,现在是民以药为天了。

随着中药材的商业化,药材的质量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在商人永无止境的追逐利益的脚步下,药材出现了大规模的人工养殖,人工养殖怎能和野生药材相比,又怎能和道地药材想比。更有甚者,以假乱真,以次充好。

药材质量得不到保证,治病的效果有如何保证呢?

(二)、那些愚民的广告

小葵花的广告:孩子咳嗽老不好,多半是肺热。

蒙牛的广告:“一杯牛奶强壮一个民族”,“学习航天员,一天三杯奶”,“每一天,为明天”。

现实的情况是咳嗽多是肺寒,当然这个是学术问题,有待深入探讨;喝牛奶更是大大的没有好处,详见《中国健康调查报告》。

(三)、以药养医的问题

以药养医,中医大夫开出方子的药价高,获得的提成就多。于是就促使了大处方、贵处方的出现,当然随之而来的就是药材的大量应用、消耗、浪费和中药人工种植基地的出现。

商人,或者说我们的体制,迫使着大夫去开大处方,大夫从中部分受益,病人从中被剥削,商人才是真正的主谋。而且浪费了资源,加速了我们对大自然的破坏。

景象:南阳市中医院针灸科。不管来了什么样的病人,不管是否适合针灸治疗,针灸科的大夫都会收下并安排治疗,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科室里有个制度,每个大夫每个月都有固定的任务,少完成一个工作量扣5块钱,多完成一个工作量奖1.5元。很多大夫都期盼着,只要能完成工作量,不被罚钱就行,至于超不超工作量那都不要紧,因为奖励的数额实在太少。


五、根源的问题:教育体制、医疗体制的问题

(一)、教育体制的问题

如果我们的中医药大学不是以把中医学生教育好,让学生能用中医看病,而且看得好,作为唯一的、首要的任务,那么这个教育体制就一定是失败的体制。

反观我们的中医药大学,我们的校长们在忙着筹划建设新校区,以彰显自己政绩;我们的教授们正在申请动物实验的课题,以更快的晋职称,得名利;我们的学生们在谈恋爱、打魔兽……又有谁在真正的关心能治病,治好病的问题呢?

(二)、医疗体制的问题

如果我们的医院考虑的问题,不是病人利益最大化,不是怎么样让病人花费最少,痛苦最小,把病治好。那么我们的医疗体制也是失败的。

反观我们的医院,专家们正在和医药代表吃饭,把脉时谈笑风生,喝酒后一样诊病。他们更关心的是如何赚到更多的钱,哪怕患者已经因为生病倾家荡产。

问题思考:2012年,发生了多起患者或家属捅死、捅伤大夫的事件,广大医疗工作者无一不表示愤愤不平,认为医生收入太低,风险太高等等。可是我想问一句,我们广大的医务工作者,是不是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了呢?如果你没有把给患者看好病作为唯一的问题去考虑,去研究,或者给患者做了不应该做的检查,或用了不应该用的药,或说了不该说的话,那么我们能不能把患者的这种举动看做是一种因果报应呢?

在我的门诊上,我经常会听到某个Ⅱ型糖尿病的病人被某个医院的医生建议注射胰岛素了。小孩子一个小小的感冒发烧被应用激素了。

很多时候医生扮演的角色,是药物和器械的代言人,他们为之工作,并从中获利。

(三)、外行领导内行

1、就如同中国足球一样,“外行领导内行”是中医界的一大问题。一个真正懂中医的人是不会过分的强调“中医科学化”这个口号的(详见一<五>)。不重视明师,不重视明师学术的传承,把大笔的钱花在了做动物试验上。真是有害无益啊。

2、对中医用药的限制。

比如附子用药不能超过9g,现在有的火神派能用到几十克,上百克,这在治病上,尤其在某些重症急救时,疗效是确切的。比如,“十八反”中“半蒌贝蔹及攻乌”,半夏反乌头,因而半夏和附子也不能一起用,这实际上是错误的,现实当中,半夏和附子在一起不管是小量还是大量,一起用都没有问题。当然,前提是辨证,不可乱用,清·徐大椿在《医学源流论》中有言“故虽甘草、人参,误用致害”,即是此理。

(四)、不敢大举改革

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刘力红教授刚刚在道医会上提到王国强部长非常了解中医现状,并对部长说中医缺的是名师和人才(见引言)。没过多久,王部长的“中医梦”之“ 中医药科技创新的五大任务”就出来了。第一,创新发展中医药理论。第二,创新发展中医临床诊疗技术和中药科技。第三,创新发展中医药研究方法学和标准规范体系。第四,创新发展中医药科技成果评价体系。第五,创新发展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我相信刘力红教授没有说谎,也相信王部长对中医现状很了解。可是怎么出了这么个“五大任务”呢?或许是改革的阻力吧。



六、解决办法

(一)、解决好学生的问题:大医精诚。

《大医精诚》一文出自中国唐朝孙思邈所著之《备急千金要方》第一卷,乃是中医学典籍中,论述医德的一篇极重要文献,为习医者所必读。《大医精诚》论述了有关医德的两个问题:第一是精,亦即要求医者要有精湛的医术,认为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习医之人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第二是诚,亦即要求医者要有高尚的品德修养,以“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感同身受的心,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进而发愿立誓“普救含灵之苦”,且不得“自逞俊快,邀射名誉”、“恃己所长,经略财物”。

若是学医之人,不具备以上两点,那还是改行做点别的工作吧,绝不适合做中医这人命关天的职业。若不是精研中医,孜孜不倦,只是祈求拿个文凭,找一份稳定的工作,有一份稳定的收入,那么这距离一个合格中医大夫的要求还很远。若是医德败坏,即使小有医术,那么终将是“含灵巨贼”,现今医患关系如此紧张便是真是写照。医生以治疗的名义,自知或不自知的伤害或透支患者的生命健康;患者也会以另一种方式捅死或者捅伤医生。

当然这也牵扯到了“精神文明建设”的问题,这是个思想境界的问题。

(二)、解决好老师的问题:重视明医、明师。

在此用“明医”,而不用“名医”,可谓意义深刻。“明白医理的医生”和“出名的医生”,完全是两个概念,两个内涵。我们应该把名不符实的名医赶下讲台,赶出学校,赶走这些在中医界弄虚作假、沽名钓誉之人;让真正明医理、能治病、治好病的中医老师,站上圣神的讲台,为我们宣讲中医知识。

管他是民间的,还是学院派的,“医德高,明医理,治病好”便是唯一的准则,符合这个的我们就发扬,不符合的我们就驱逐。

对明医学术思想的传承提供各方面有力保障,实事求是的做好这件事情。

(三)、中医学科的开放性特点

王国强部长所言“中医药科技创新的五大任务、四个要求”可谓意义深远。但是有一个前提,把这个工作交给明医、明师们去做,而不是交给沽名钓誉者。

真正的中医明师,临床上是能够借鉴西医理论知识,相关检查指标,以及现代高科技仪器的。真正的明医,是能够通达中医中药、西医西药对人体的作用原理、作用方式的,进而做到真正的扬长避短、融合提高。

以TTM(热扫描成像系统)为例。此机器是接收人体的热辐射并成像,能精确显示各系统器官、身体部位代谢功能异常而产生热代谢值的变化。而对中医来说,所关注的就是人体寒热的变化,寒热代表的就是水火,《内经》言“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看到了寒热,就看到了水火,也就看到了阴阳。于是中医概念中的阴阳的征兆,就很直观的显现在医生和患者面前了。TTM扫描之后,能够精确的显示出人体哪一部分热量比正常高了,哪一部分热量比正常低了。为中医的寒热辨证提供了直观的依据。

以此为例,可以有很多突破的方向和领域。但还是那个前提,这个工作得交给实事求是的明医去做,而不是沽名钓誉者,否则百害而无一益。

(四)、根源之根源

缺乏“实事求是”的作风。

学生若能“实事求是”,就能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医生若能“实事求是”,就能以仁为本,大医精诚。老师若能“实事求是”,就能继承创新,诲人不倦。官员若能“实事求是”,就能务实求真,为民服务。

于是乎,学风、官风为之一转,一片太平盛世的景象。

可是,人那,总是那么的不务实,唉……


七、总结

前文所述种种中医现状之根源皆在于缺乏“实事求是”的作风。这一点医圣张仲景早在《伤寒杂病论》原序中言明。

“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栗;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赍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恣其所措。咄嗟呜呼!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云哉?而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爱身知己,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昧昧,蠢若游魂。哀乎!趋世之士,驰竞浮华,不固根本,忘躯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

至于缺乏“实事求是”作风之根源还在于人之为人,尚未能成为真实之人。这不禁让人想到了三七先生的《我的教育观》:

教育从目的到结果,是一个展现的过程。

首先是小学:使人成为真实的人,也即真实性的显现。

然后是中学:使人成为能够成为的人,也即可能性的变现。

最后是大学:使人成为别人无法成为的人,也即独特性的实现。”

很多人第一步都没完成,也就是没有能够成为真实的人。自然后来就会做出舍本逐末之事。

或许还深层次的原因,再往深一层追究的话,会是什么呢?


 楼主| 发表于 2014-3-14 16:39 | 显示全部楼层
上面只是这篇文章的开始,我会不断更新。
为了方便大家阅读,每次更新的内容都会添加到主楼。
同时也欢迎大家多提意见,多拍砖,从而让我更好的完善这篇文章。先谢过大家了。
发表于 2014-3-14 20:1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感觉现在正正统统的中医真的是太少了!哪怕在中医院或中医科,许多都已被西医化了。
    正宗的中医专业毕业,到了中医院或中医科工作,根据目前以药养医的现实境况,中医水平越好,给科室创造的收入就越少,领导同事的压力不说,自己的糊口都会成问题。这也许是源头上正统中医越来越少的一个原因之一。再加上目前中医学校的教材和传统的中医有不少的差距,正统的中医真的越来越少了!
发表于 2014-3-14 21:18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的医院市场运营化,医者不能把心真正的静下来,再者,传统的学院派的教学,把学生的思维完全培养成了西医的思维模式,直至现在,临床上的很多所谓的中医,遇到很多医学问题,还不能形成自己的中医思维,这是很危险的!
发表于 2014-3-15 00: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燕果 于 2014-3-15 00:19 编辑

我觉得培训中医, 一定先要从思维方式上培训.

中医思维方式的精华是辩证法和系统学. 辩证法的思维训练非常重要也容易被现代人接受. 中国的易经, 老子, 毛选马哲里的自然辩证法前后继承, 结合起来读很有帮助. 系统学其实就是古代的天人感应学, 研究系统之间的共同规律, 整体和个体的关系, 可以把内经和现代系统学, 现象学, 和基础物理, 化学, 生物学, 气象学一起研读.

然后中医的主干分支,
1)体内方面: 五脏六腑系统, 十二经络和奇经八脉的气流走向, 内经, 难经可以和西医的生理学和解剖学对照学习;
2)诊断学, 传统的望闻问切, 结合现代的热成像仪器, 血压, 脉搏仪等学会在中医思想指导下用来综合分析气流血流强度其实也是不错的.
3)药理学: 几大经典的古代药典结合现代植物学和矿物学一起学习. 有的东西, 比如钠和钾的比例对排尿的辩证关系, 铜和锌的比例对吸收的辩证关系, 其实也是很值得从阴阳五行的角度研究的.
4)方证学: 把伤寒论结合神农本草, 内经, 难经, 物理热力学, 生理学交叉研究, 把后面的思维方式和结构讨论个透.
5)针灸: 这个也是需要和伤寒论等书交叉学习的.

西方的试验设计, 统计学其实也可以接触一下, 不迷信结果, 但要学会解读结果. 设计得好的试验, 对调查特定人群的共性还是很有帮助的. 大学里把这些都涉及了, 如果如西医那样有三年左右的实习期, 有好老师带领, 我想能培养出好中医的.

现在的中医里两种极端, 一种是用西医的思维方式来学中医, 放弃了中医的灵魂和精华, 学习了西医僵化机械的观念; 另一种是沉浸在故纸堆里, 知识结构老化, 不愿意寻找现代科学和古代经典之间的共性, 看不到现代科学对古代经典的发展. 抓住本质, 解放思想, 开拓视野, 才能发展中医学科.
 楼主| 发表于 2014-3-16 15:4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 学院之内
(一)、那些照本宣科的师长们。
在我们的中医院校里,有相当大的一部分老师没有中医临床,所以不能给学生任何的临床指导,只是照本宣科;还有相当一部分老师有临床,但是临床没有很好的疗效。上面这两类老师,自己对中医都没有信心,谈何教育出能看病、看好病的学生呢?
我曾经听到山东中医药大学的一位姓徐的博士(中医本科、中医硕士、西医博士,却不会用中医看病)在讲课时亲口对学生们说:“中医确实有效,但是绝对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神奇。”既然都不会用中医看病,有何有资格对中医评头论足呢?但是在我们的中医药大学里,这样的老师大有人在。
发表于 2014-3-16 17:40 | 显示全部楼层
真真能夠依止經典照本宣科信願行就近道了。


醫 道也。 共業感召  有道則顯 無道則隱  


無它 眾生福報的體現而已。
发表于 2014-3-17 09:16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的哲学理论和马列是相向的,所以想要在现在的体制下使中医成为主流是不可能的。若不是中医有“效果”支撑,早就是“封建糟粕”了。但中医人也不必悲观,能存在几千年的,自由其存在的理由,只要有人类存在,中医是不会消亡的。
 楼主| 发表于 2014-3-17 17:26 | 显示全部楼层
(二)、所谓的中医院。
咱们就以省级中医院为例子吧。
1、门诊上。门诊上的中医大夫,很多都来自中医学院或中医药大学,当然也就包括那些临床疗效不好的老师们,所以我们会看到,即使很多人头顶着专家、教授、主任医师、院长的头衔,找他们看病的病人却寥寥无几。
山东中医药大学的门诊部(中鲁医院)就是这样一种景象,每天上午都会有5个以上的专家坐诊,往往会有3、4个诊室,一上午都进不去几个患者,专家们安祥的坐在自己的诊室里喝茶,看报纸。而有一个叫赵永山的老师(也就是咱们论坛的知止版主),他的诊室里却是人满为患,7:30以前所有的号都挂出去了。关于知止版主,我们在后面还会提到。
2、病房里。
病房里的情况更为糟糕,中医院的病房都是以西医为主,中医药只是陪衬。
景象一:某患者在山东省中医院住院后,大夫没有给开中药,患者说:“大夫,我来咱们中医院住院就是想吃点中药的,您给我开点吧”,大夫说:“那就开点中药吧。”于是没有看舌象,没有把脉,很机械的一张方子就出来了。很多中医院的病房里都不看舌,不诊脉,只是针对病名处方,比如山东省中医院内分泌科里,每个病人的脉象几乎都是弦细之类,方子也都是生脉散加味,中医院病房里的中医由此可见一斑。
景象二:山东省中医院普外科,某中西医结合外科教授,在大夫办公室里对实习同学说:“某床病号想吃点中药,那就给他开点清热解毒的,你们说说看,清热解毒的都有哪些?”实习同学们也就附和道“双花、板蓝根、大黄、黄连、黄芩……”,同学们边说教授边记录,教授说:“好了,就这些吧,那么都用多少克呢?”,同学们说“10来克吧”,教授说“好!”
发表于 2014-3-18 14:23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治过病的人给学生讲学,这样治学也太过儿戏了吧
 楼主| 发表于 2014-3-18 16:22 | 显示全部楼层
(二)、所谓的中医院。
3、2014年仲景诞辰义诊活动有感
文/道济轩主人、知周
雨似甘露微濛濛,恰如圣德遍虚空;
有缘已然沐恩泽,可怜多少未成行。
观图只见两廊空,炉火不似去年红;
大论已出两千年,几番春夏几番冬。
来也迟迟去匆匆,酒后熏熏诊病痛;
而今医者多务虚,专家几与砖家同。
寒冬退却已春风,本是降雪化雨行;
正是吾辈当努力,告慰仲景在天灵。
 楼主| 发表于 2014-3-18 16:28 | 显示全部楼层
正月十八是张仲景诞辰日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三七养生加入

x
发表于 2014-3-18 18:4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1# 知周


    先生所述让人痛心,如何振兴中医,我想是每个爱好中医和受益于中医的人所关注的问题,感恩先生的博大胸怀。
发表于 2014-3-18 19:3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0# 周新刀


捷辞疾语者可使传论?
发表于 2014-3-18 20:07 | 显示全部楼层
初初看到劉力紅先生的言論,都會拍掌叫好,一語道出現今中醫大學及中醫院有關教師與醫生質素問題,但日子久了,那舊調依然,或者講就天下無敵,做就有心無力。

事實上,除了教師與醫生資歷外,收生標準呢?是否與收足人數為大前題?學科時數安排呢,英文學時遠遠超越四大經典,多餘科目目不暇給,有用科目點到即止。

學校就是社會的縮影,外面大社會各種貨品作假,內裡小社會各科考試作弊,科技愈進步,作弊愈簡快,學校隻眼開,隻眼閉,變相鼓勵以配合大社會趨勢。

作為大學的中堅分子,是否有膽量大刀闊斧,講多無謂,行動最實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4-11-23 11:27 , Processed in 0.02702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