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学中医的,谈论此题目就由这方面开始论述吧。 中医里头,讨论最多、最简单又最复杂的东西就是阴阳。简言之,一阴一阳谓之道;繁言之,阴阳下派生出千千万万个阴阳,阴中有阳,阳中又有阴。这还是纯理论,举例说好了。 一年之中,春夏属阳,天气由温变热嘛;秋冬属阴,天气由凉变冷嘛。可是春天比夏天的温度还是有个差别,所以春里头还有阴。俗语说,打了春别欢喜,还有四十天的冷天气。中医说的阴中有阳就是少阳(小),阳气虽还较小,但是谁也阻挡不了它的势气。而夏天已经很热了,那就是阳中之阳。中医术语就是太阳,盛大的阳,太阳高照,热得你也没地方躲。而秋天和冬天比,也有个差别,立秋之后不是马上就能秋高气爽的,还在三伏天的阶段,所以感受到的温度还是很大的,这就是阴里头还有阳气,但是秋凉的气势谁也阻挡不了,中医就叫少阴(阴虽少,但主体仍是阴,不要跟十二经络扯,现在只是四象上说)。冬天好说,冷风飕飕响,吹得打哆嗦,一派阴像,这就是阴中之阴了,中医就叫做太阴。你看,用春夏秋冬就把四象少阳、太阳、少阴、太阴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 可是学中医的还是常常学来学去,觉得就是一锅粘粘乎乎的汤,一会经络,一会六经辨证,一会三焦辨证,唉!完全是杂面嘛,添加剂、盐、味精、油,所有的都是一起加的。可是吃起来却很好吃,为什么呢?因为你觉得有味道,很有滋味,爽你的口。可是学中医的人不可能这样狼吞虎咽地吃的,一辈子糊里糊涂得这样过日子最终还是没什么意思——因为里面的精华你没吸取到,这怎么会有营养呢?要理清这个问题,就是抽丝剥茧,一条条理顺,就像梳头发,你想把牢固的麻绳解开,只有耐心、有序地去解开,碰到难解的害得斩乱麻一样,直接剪断,暂时不顾那端剪断的绳子。学中医也是,挖掘问题是个很好的方法,但是问题多了没解决就容易有有压力,像石头一样压着自己的心理,这时候不妨停下来学去理一理自己的思路,把问题先放着,不是不管了,而是暂时不管,也许以后触类旁通了,问题自然解决了。话虽这么多,不如例子说明问题简洁明了。 上面讲了个四象,两仪生四象。中医里头,对应五藏中就是肝(春)、心(夏)、肺(秋)、肾(冬)。可是你看五藏中却少了一脏,是脾,书上就讲那是对应长夏,这对不对呢,我觉得是可以的,至少几千年都这么讲,自有它的道理,四季那是用一年四分法而已,五藏呢,又把一年五分法而已,分法不同罢了,这是因为从宇宙对地球的影响来看,尤其是中国(古代不这么成),所处的位置有很明显的春夏秋冬之季,但是夏至日左右的时间,天气下雨非常的多,那个潮湿闷热的天气熏得大家鼻子都难受。中医就讲雨和湿是同类,脾主湿,主土“太阴司天,雨气流行”。所以呢,这个五分法呢,是从宇宙自然现象观察到的。然而这个中医讲的脾土啊,又和五藏勾起联系来,说什么脾主四时。说到这里,恐怕没学中医的,头就要大了,这不是乱扯嘛,一会而脾主四季,一会儿脾主四时(春夏秋冬最后一个月的各十八日),这个问题好像有点难解决了。 其实也不难,关键是你可以先接受,而不是直接一刀就砍死,直接否认。有时候学文化,可不是像我们现在这样理所当然的认为那是对的还是错,你没有那个经历或者经验就把别人的东西看成是错误的。这也本文所说的本位,你不是站在那个人的本位上看问题,就不应该否认其正确性,而是要端正虚心地态度看东西,这样才不至于失去每一次的学习机会。脾主四时,在很多经文中都有论述,尤其是那些专门搞五行八字的,经常会碰到。《内经九针论》中有一段文字“左足应立春,其日戊寅己丑……左手应立春,其日戊辰己巳……右手应立秋,其日戊申己未……右足应立冬,其日戊戌己亥”。它是用四肢来比像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的,所以你说以类比像到底该怎么比,这就是一个比像。你看春夏秋冬的确立,对应的日子都有戊己(土),而天干寅、辰、申、戌分别属木、火、金、水。地支丑、巳、未、亥也分别属木、火、金、水,可是天干地支都与戊或己搭配了。这也就是禀了土气。 还不好理解的话,你可以翻翻伤寒论里面的《伤寒例》,开头就是“四时八节二十四气七十二候决病法”。也许你看到这里你就又要抓脑袋里,“天啊,这等东西还‘决病法’,看天气就能决病”——满脑子的谬论啊,谬论。你有必要这么想嘛,如果你懂了方法,把仲景说的这个表用个圆圈画画,然后把相应的文字标注在旁边,你就知道了。(这图希望能有个人上传好,传来的我先谢谢。) 你会发现十二时辰中的辰、未、丑、戌中丑和未的关系跟后天八卦中的艮位和坤位很近,艮是立春,艮属胃;坤是立秋,坤是属于脾的。这就是说,在十二地支中,虽然辰、戌、丑、未都属土,但是丑、未较辰、戌而言,是土中之土。这还是有点不好理解,未是六月分(农历),六月份就是夏天,夏天的天气是湿的前面已经说过,六月的果实能,大多数都已经结满了果类,果实这些东西都是饱满的,有滋有味的,饱满的东西中医就是讲中气很足嘛,而味已经成熟了,味在中医里就是脾土(脾味,俗语就是开脾味)。这也知道了汉语中的字早已与天地万物挂钩了,就像未——味——这样简简单单的两个字,就已经有内涵了。再看丑也是土,艮也是胃土,很不好理解,但是如果真的认认真真读过《伤寒论》的话你就知道呕吐的内容仲景放在厥阴病篇,厥阴是从阴中跑出来的少阳之气,这也提示我们如果呕吐发生在大寒小寒里头,或者黎明前的呕吐,考虑厥阴病导致的呕吐。具体的辰戌丑未还可以从天地来应证,这样学中医,天地到处都可以佐证,你还有什么不相信的。 讲了这么多,其实上面就讲了两个内容——四象、五行,跟主题还是不怎么有关系。我这么苦口婆心地说这么多,无非就要希望大家明白一个道理:你在四象的时候就只讨论四象的内容,就像扯到少阴的时候,你先不要就马上和“少阴君火”联系起来,那是三阴三阳配六气的时候用的;少阴又怎么主秋来了,就是讲秋主凉主降,阴气开始慢慢起作用了。五行里头中医土和长夏、四时都搭起钩来,你也要知道它是站在什么层次上说的:一个是站在四季之顺序说的,中间安插了个长夏而已;一个是土气可以养万物,养四季说的。这也就是在什么本位,说什么话,用什么解释。而为什么会这样搭配,又会那样搭配,你把中间的联系搞清楚了,那你还有什么疑问呢。比如说“少阴”配了君火的话,一方面说明君火也是里头有阴的,一方面也要降,不能老升。肺是主秋的,可是它却暗藏了火,这也就是肺为什么是体阳而用阴;换句话正常的情况下,肺气不会被心火克住而不能行其功能,反而因为火的温养而发挥功能,肺反而能降火。明白生克制约之道,你怎么还会理解不了甘草干姜汤不可以用于肺结核那种潮热吐血的人呢?只要是有虚寒证表现,就可以用。 明白了在什么位讲什么话,那中医的理你就会慢慢明白了,这只是其中一个学中医的法门。而这个法门同样用于生活处事中,照样可以如鱼得水。前两天我读到一句话“非天子,不议理,不考文,不制度。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作礼乐焉;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亦不敢作礼乐焉。”它的意思就是说只有像天子一样有其位、有其德的人,才有资格作礼、乐。就这么简单,先不说现在的礼乐怎么样。而我当时读到的是那个“位”、“德”两个字,也就是做什么事要先满足一定的条件。比如作礼乐的就要有这么崇高的地位,和大德来作为条件,否则免谈。那么我们对待事情呢,常常被自己的烦恼或者人家的一句话就变得火冒三丈,虽然自己知道不好,但是还是控制不了。举个我自己的例子说明问题。譬如我给人家诊病。我们知道,要想把一个疾病治疗好,需要医者和患者的配合,这样才能更快好,这就需要医者的医术、医德,还要患者的信任等等。以前我诊过一个病人,我知道一种方法,我就想:要是我告诉患者,叫他这样做,肯定会更好,但是我自己还没有完全掌握。所以我啊,就以那个急切的心告诉患者怎么样怎么样就会好,想着都觉得站在棉花糖上手舞足蹈的。结果告诉人家了,人家不理你。我就急了,“唉,你这个病啊,就是不听我的劝告,你要是听我的,早就好了……”说了一大堆,自己还解不了气,反而被气得病了。那种傲慢的态度早已经让自己忘乎寻常。如果现在想一想,也是怪可笑的,只能说,自己认识不到自己。第一,我没有掌握那种方法,只是自己道听途说,那个是好的,根本又没有实践过,只凭着一身热血去做事,当然只会碰壁。第二,我那种说话的态度本身就夹着不良的情绪或者说负面信息告诉别人,哪里受得了。从患者方面来说,他又不是我,怎么可能听到就一定觉得那是有用的信息,对自己身体就如何如何的好,即是他觉得好,但是没有基础、耐心,怎么可能就坚持呢?这就说明,你要是会了一种方法,在能够驾驭技术、言语的位上,向患者说明你的方法,是更容易接受的;而患者,往往只会站在自己的角度上看问题,你是否又有一颗包容心呢? 如果再往深的地方想想,他说了话,也只不过是嘴巴子动了动,我也只不过用耳朵听到一些声音而已,他的嘴巴讲话和我用耳朵听声音其实有什么区别呢?中间的信息只不过是难听一点罢了。难怪《楞严经》第一卷即说,以“摇动者名之为尘,以不动者名之为客”,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