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查看: 9692|回复: 25

中医气象学原理与热成像仪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2-8 13: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医之没落在于悖理妄行者众,顺理正行者寡,宣说导引者不明毕竟之理所致也。欲恢复中医正行,当于原理阐明统一,令行其术者皆能顺理而不悖,则整体方不至于成为负数。

然,众说纷纭何以统一?若云疗效,恐仍不免争议,亦不免有效无理者,于统一原理之事终难致用,必须有客观依据不容辩驳者为人所共见始得。如云脉象,则触觉不同,仍不免各执一是。然则何物可人所共见又客观不容辩驳呢?

西医有X光B超核磁共振,此皆可见内部微观形态者,故不容主观臆断。中医所察者人体内部生气之出入升降也,即气态、液态、固态之能量转化循环,也即阳光风力雨水所展现的温度湿度条件下的人体内环境气象变化也。

若有仪器可见人体气象变化,则人体温度湿度风力可以观测可以调控,如以卫星云图高空气象图推测预报天气。当此之时,热成像仪应运而生,此非中医之人所共见不容固执者主观臆想之客观依据耶?
 楼主| 发表于 2013-12-8 13:47 | 显示全部楼层
TTM(热断层)技术: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Q1MzYyNzIw.htm

热断层成像扫描—健康早知道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MxODIxNTM2.html

热断层扫描知多少: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UzMTg5NDQ4.html
 楼主| 发表于 2013-12-8 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世界首创健康医学技术:
记刘忠齐及TTM(热断层)技术

来源:华人国际新闻出版集团《华人报》
作者:专刊部总编辑 欧阳莎莎


1.5、联合国院士

      2005年7月,刘忠齐先生基于发明TTM(热断层)技术及TTM医学评估技术为人类健康和世界医学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被授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生物技术研究院院士称号,也因此成为我国第一位、也是迄今为止唯一的一位被授予该称号的中国科学家。
      回溯TTM与美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前主席Nicholas A. Diakides结下了不解之缘后,于2001年在Nicholas A. Diakides的推动下出席美国最高军事医学会议,并震惊现场专家;2002年又是Nicholas A. Diakides安排刘忠齐先生出席第24届国际医学与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大会和美国生物医学工程年会,并在当年出版的《世界生物医学工程手册》中将TTM单列分册。
      2004年9月在旧金山召开的IEEE年会(世界生物工程年会)上,刘忠齐先生团队再次受Nicholas A. Diakides之邀携TTM出席了TTM的专题讨论会并发表了演讲,没想到的是,恰是由这次讨论会结缘,不仅让联合国生物技术研究院院长Giuseppe Tritto认识了TTM技术,也同样折服于这位来自中国的TTM专家所带来的医学革命。
      2005年3月,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生物技术研究院召开“首届世界妇女健康专家论坛”时,Giuseppe Tritto委托Nicholas A. Diakides邀请刘忠齐先生团队再次携TTM技术与美国、马来西亚专家共同组建了红外专家团出席会议。也就是就在这次会议上,刘忠齐先生收到了组委会发放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生物技术研究院院士的申报表。同年7月,刘忠齐先生在专家委员会成员全票通过的情况下被正式授予该院院士称号。

1.6、人生传奇

      (注:以下楷体内容选自《科技日报》2002年3月报道,内容略有删改)
      功能医学诊断是刘忠齐一生的梦想与追求,他咬定青山不放松,从跟踪探索声、光、电、磁到最终锁定热,他成就了一生的辉煌
虽没基础却走上了影像技术的人生之路仿佛一切是命中注定
      从刘忠齐的TTM(热断层)技术可以看出,TTM 技术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具有非常厂阔的知识和技术背景,在知识方面不仅包括理论物理,还涉及基础医学,技术方面不仅包含红外技术,也包括了电子信息技术,还包括了现代影像技术。
      刘忠齐最早研究的专业领域是超声。1957 年,刘忠齐考入西北大学。刘忠齐是一个很刻苦的学生,但是那是一个斗争的年代,学生们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反右和红专大辩论中去了,学习的时间很少。直到最后毕业前的一年,他被分配到理论物理专业,学习超声。
      在那个年代,超声在中国还是一个新专业,在全国也就只有西北大学刚刚开设这个专业。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急需人才的科学院没有更多的选择余地,将大学刚毕业的刘忠齐招进了中国科学院电子所。
      刘忠齐清楚地记得他与电子所,主任还是交给刘忠齐一项超声无损检测设备研制的任务想试一试刘忠齐。他提供给刘忠齐的唯一可用的资料是一套俄文文件,并要求1 个月完成任务。要强的刘忠齐不想让人看不起。接到任务后,他认真研究资料,大胆进行实验,仅用了29 天就完成了任务。刘忠齐的研究能力顿时使主任刮目相看。刘忠齐由此开始了超声研究,并从此揭开了他从事影像技术这条人生之路。
      超声是一个全新的专业,从事这一方面研究的人在那个时代不多,因此社会上在应用超声技术遇到难题时,就找电子所帮助。刘忠齐因此得到了大量实践的机会。在解决难题的同时,刘忠齐的技术水平也获得很大的提高。1964 年,中国科学院成立声学所,刘忠齐被分到该所超声研究室工作。超声的早期应用主要是在军工方面,因此,刘忠齐大量的工作也是为军工服务,主要集中在工程物理方面的无损探伤,比如对武器质量的检测,包括炮管和枪管探伤、飞机发动机涡轮探伤等,同时也从事一些民用建材的探伤。到文化大革命前,刘忠齐在超声探伤方面已作出很大的成绩。他创造了我国超声探伤领域的多个第一:.他设计了我国第一台超声探伤仪,第一台自动超声探伤仪和第一台晶体管钢轨超声探伤仪。文革期间,和大多数科学家一样,刘忠齐虽然只是一个一般研究人员,仍然受到一些冲击。受冲击是件痛苦的事,但反过来也促使刘忠齐思考人生的追求。
      作为超声界的技术权威,尽管在政治上可以被造反派革命,但是在实打实遇到技术难题时,权威毕竟是权威,谁也无法替代。1967 年,北京301 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的超声室进口了一台日本超声设备。为了节省费用,医院只订购了主机,辅机准备在国内配。机器买回来时,刘忠齐己经靠边站了。应医院的请求,中科院多次派人去协助安装,均不能使机器转起来。机器不能启用,301 医院超声室的主任受到上级的严厉批评。可301 医院主任对此不服,提出不是机器订购失误,而是没有找到有真才实学的超声专家。他点名刘忠齐出山,并保证只要刘忠齐出山,机器就一定可以转动。在他的强烈要求下,301 医院出面点名请中科院派刘忠齐帮助。正在接受审查的刘忠齐被特批戴罪立功。刘忠齐到医院对设备检查之后,提出配套修改方案,二个星期后,设备便正常运转起来,为医院挽回了损失。


原本是超声专家却要全身心投入锁定医学功能性诊断难题
      在文革后期,刘忠齐已经是我国超声技术研究的领头人。他发现在工程物理方面,对超声应用的开发已经相当成熟,而在这一领域之外,超声应该有更广阔的应用领域。虽然这时刘忠齐并未清楚地认识到影像技术代表了医学诊断的未来,但是他切身体验到超声在医学诊断中的神奇力量。超声在医学诊断中的作用使刘忠齐对本不熟悉的医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他深刻地意识到一场巨大的变革正在医学领域中产生。
      刘忠齐开始研究医学。他买了许多医学基础书籍,包括医学基础原理、病理学和解剖学等。为了对人体的组织、结构和功能有更深刻的认识,刘忠齐还利用业余时间坚持去北医三院听医学课程,同时到解剖室实习人体解剖。
      随着对西医全面学习和研究的深入,刘忠齐发现医学作为科学虽然已经形成体系,但是这个体系并不是完美,一方面,整个医学是建立在一个并不坚实的基础上,医学诊断整体上说没有一个刚性的标准;另一方面,西医是建立在分析医学的基础上的,对疾病的诊断基本上是从局部入手,器官入手,而不是从功能入手的。就前者而言,医学确实需要借助现代技术建立刚性的诊断体系,使对疾病的判断有一个完全客观的标准。就后者而言,中医在理念上对西医是一个修正。他更注重功能,把机体看作是一个系统、有机、运动的整体。如果把西医和中医能够结合起来,并形成一个刚性的诊断标准,这将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医学诊断将真正获得一个客观的标准。
      刘忠齐决定对中医进行学习和研究。他拜师于北京宣武中医院的著名中医脉管炎专家石晶华,学习如何望闻问切,如何把脉,如何辨证施治。在这期间,刘忠齐开始探索用仪器来解决中医把脉。中医把脉很不容易掌握,这是因为一方面脉像的变化太复杂,另一方面脉像的变化非常细微,不易区分。这导致中医在把脉时,同一个脉像给人的感受会因人而异,主观性极强。刘忠齐发现解决把脉问题关键是要解决的是感应的敏感性问题,在这一点上,超声探测器具有独特的优势,就非常灵敏。为了研究脉像仪,刘忠齐对中医的脉像学进行了研究和实习,以至于他后来白己也发展成了中医把脉的专家。刘忠齐用超声发明出中医脉像仪,至今仍然在使用之中。在这一时期,刘忠齐成为中国电子学会医学超声组的成员,他同一些著名医院如协和医院、301 医院、阜外医院、北京医院和友谊医院的医生们有了更多的接触,这也促使他的超声研究进一步向医学领域转移。
      正是在刘忠齐的积极推动下,中科院声学所成立了超声医学组,开始专门从事超声医学技术的开发。70 年代中期,激光技术和电子计算机的应用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刘忠齐敏感地意识到这两大技术将对未来技术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这段时间刘忠齐参加声全息的研究工作,用激光观察固体内声波的传播规律及用计算机对超声信号进行数字分析工作。经过2 年的研究,刘忠齐研究获得了成功。不过,这项研究在医学方面的进展却没有继续下去,原因是刘忠齐发现利用声全息在医学方面应用在原理上受到根本性的局限。因为光波和声波是有根本差别的,声波的波长是以毫米作单位计算的,而光波的单位是纳米,两者相差数千倍,作出的图像仍然是平面的,而不是立体的。正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刘忠齐毅然放弃了声全息在医疗诊断方面的研究。

将超声功能发挥到极至使日本同行骄傲却使刘忠齐绝望
      1981 年,刘忠齐不仅是一个颇有建树的影像技术专家,而且也是一位影像技术的积极倡导者和社会活动家。他不仅积极筹建了超声医学工程学会,任秘书长,而且在声学所扎扎实实地建成了一个超声波计算机实验室,并计划用它开展超声医学诊断研究。
      1981 年9 月,刘忠齐作为访问学者被选定派赴日本留学。刘忠齐到日木东京大学生产技术研究所多维图像中,从事超声波CT ,超声波多谱勒技术为期两年的研究。有一天,教授问刘忠齐将定什么课题开展研究。
      刘忠齐回答“反射超声CT ”。刘忠齐出言不凡, 让日本教授吃了一惊在他不假思索,张口就问“干得了吗?" 刘忠齐微微一笑,回答:“试一试”。
      80 年代初期,二维超声图像己经很成熟,商品化的程度也很高。要使超声技术有大的突破,可以进行创新的空间越来越小,因此提出反射性超声CT 的设想本身就是一个创新。何况反射型超声CT 要让声波两次透过物体,实现两次效应,实验的难度就更大了
      刘忠齐正式开始研究后,他的工作让日本同事更加吃惊。原来他不仅头脑思维敏捷,而且对时髦的计算机应用也非常娴熟,让他们更加刮目相看的是刘忠齐还是个拼命三郎。
      有一次,为了取数据,刘忠齐连续3 天3 夜没有合眼。
      两年的访问研究充分展示了刘忠齐杰出的研究能力,仅第二年,刘忠齐便开始指导4 个日本的硕士研究生的论文。1983 年,刘忠齐出色地完成了他的研究,共发表论文13 篇,其中一篇论文发表在最权威的期刊《 国际无损检测》 杂志上。为了这篇论文的署名,他还与日本同行有过一番讨论。日本学者提出,如果不以中国人的身份出现,刘忠齐可以获得第一作者的署名待遇;如果以中国人的身份出现,只能署第三作者。在这一原则问题上刘忠齐毅然作出选择:宁愿署名第三作者,也决不丧失国格。
      刘忠齐的研究令日本教授感到非常骄傲因为这项成果是一项世界性的创新。用超声波做反射型CT 实验,并获得成功,在世界上这还是头一次。
      1983 年9 月,刘忠齐即将离开日本返回祖国的时候,日本教授很骄傲地鼓励刘忠齐继续努力,把这项由他开创的研究推向深入。没想到刘忠齐的回答出人意料。刘忠齐表示他将放弃这项研究。 “为什么?”教授认为这简直不可思议。刘忠齐作出了这样的回答:这项研究水平很高,无可置疑;但是恕我直言,它没有应用价值。原因是超声波的波长比X 光的波长要长得多,因此不足以交叉产生立体效果。这就导致它与实时B 超相比,没有大的优越性。X 光机和X 光CT 相比,差别很大,一个是投影图像,另一个是断层图像。在断层图像这一点上,即使是反射性超声可以通过声波两次反射获得更多的信息,但它所获得的图像信息与X 光CT 相比,不能同年而语。
      对于刘忠齐的这番话,教授并没有真正地理解。他不知道刘忠齐为什么对所获得的科研成就表现出的不是喜悦而是如此消极。实际上,在日本的研究,对于刘忠齐来说可以说的确是达到了其超声研究辉煌的顶点,但是这也是他超声研究的终点。因为刘忠齐的目标并不单纯是要研究超声技术,他有更高的目标,那就是实现医学功能性诊断。超声是他实现功能性诊断赖以实现的手段。
      他咬定超声紧紧不放的原因是他想通过对超声开展不断深入地研究,步步逼近功能性诊断的目标。然而,深入地研究使他在彻底揭开超声面纱,将超声的功能发挥到极至的同时,也使他彻底地对超声失望了。在他眼里,实现医学功能性诊断的终极目标,超声先天不足。不论你超声做得多么精湛,不论是一次性反射还是二次反射,超声毕竟是超声,它只能测得机体内部的形态,而不能测得机体内部组织的功能。当刘忠齐得出这一结论后,他便决心激流勇退,不干自己认为干不出来的事。
      刘忠齐按时回到国内,本想重振旗鼓寻找弥补超声不足的新方法,但困难重重。
      刘忠齐毕竟是一个意志顽强的人,面对困难,他不灰心,不气馁。尽管超声让他有些恨铁不成钢的感觉,但是他对以影像技术来实现医学诊断的信念还是痴心不改。他坚信超声解决不了的问题,实现不了的目标,并不意味着其他手段也不行。1984 年5 月,刘忠齐开始创办国内第一个医学影像技术的专业组织一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会,同时创办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雄霸市场的辉煌和面临死亡的威胁都改变不了最初的光荣与梦想
       80 年代中期,为适应市场经济需要,加快科技进入市场,成果产业化的步伐,中国科学院调整战略,计划成立安科公司开发医学检测设备投入市场。鉴于刘忠齐在医学影像技术方面的影响,1986 年7 月,中国科学院决定派刘忠齐带队去美国开发手提式小型B 超和接产胎儿监护仪。这一年的12 月初,刘忠齐带领12 人组成的研究组前往位于美国波士顿的安那洛基克公司学习培训,并接产胎儿监护仪。
      赴美仅仅两周,刘忠齐就向国内有关部门提出建议要求修改计划,将开发的重点由手提式B 超改为大型彩超。刘忠齐的举动让国内的主管实实在在地捏了一把汗,他们担心学习制造小型B 超可能都有困难,更不要说彩超了。刘忠齐把目标定的那么高,能完成吗?可是刘忠齐有他的判断和道理。他发现这家公司是高档B 超技术开发和生产基地。他们的技术强项不是小型B 超,而是高档B 超和彩超。
      刘忠齐立下军令状,发誓完成预定计划。在他的强烈要求下,中科院有关领导终于同意了他修改计划的意见。
      不到一年的时间,刘忠齐的队伍就完成了高档B 超和胎儿监护仪的开发研制工作,并如期回国,为新成立的安科公司带回了二个产品:胎儿监护仪、高档B 超。
      在美国的学习和开发使刘忠齐获益非浅,他不仅进一步熟悉了专业,更重要的是他受到了生产管理和技术管理的严格系统培训和锻炼。同时,也为他最后彻底地割断与超声结下的半生情缘埋下伏笔。
      1987 年,刘忠齐组建北京安科电子公司,任总经理。1988 年3 月,刘忠齐调任安科公司总部任副总经理,主管市场、销售和售后服务及有关超声产品的开发、改进、生产和质量控制等工作。从1987 年到1992 年,在刘忠齐的积极开拓下,组织完成了我国第一台彩超样机开发和试生产的国家级鉴定工作,使安科成为全国B 型超声定点生产厂。开发的胎儿监护仪样机达到国际80 年代中期先进水平;他参与磁共振扫描成像系统的市场开拓工作,使安科公司产品在全国的市场占有率达到60 %。安科公司从一个亏损企业高速成长为一个生机勃勃的高新技术企业。300 人的企业年产值超亿元。
      安科的高速成长使刘忠齐深切体会到高科技企业的市场价值,但是同时也使他更加深刻地意识到他的使命的重要性。面对安科的高额利润,他陷入深思:安科为什么能高速成长,完全是因为有高档彩超和磁共振等几项医疗设备产品做支撑。它的高额利润反映出的是电子医疗设备在市场上的需求的广泛性和迫切性,但这并不能反映出这些医疗设备真实的社会价值。站在一个科学家的立场上,从客观实际出发,做一番严肃的思考,这些设备对于社会来说真的是物有所值吗?问题又回到困扰了他大半生的目标上来了,那就是功能诊断。刘忠齐追求的是技术的完美状态和终极的目标,高额的利润不是他的追求和理想。不管他是不是已经被社会定位为一个多么成功的企业家和商人,在他心中他都把自己始终定位为一个严肃的科学家。正是这种来自心底真实的召唤,使刘忠齐开始感觉到自己实际与纯粹的商业环境有很大的距离。他突然发现自己对眼前的环境竟然是那么陌生。这种感觉越来越强烈,最后使他感觉到自己与身处其中的环境是格格不入。
      也许是因为长期高负荷运转,使健康严重超支,也许是精神的痛苦使他的肉体不堪重负,刘忠齐终于眼前一黑,病倒在岗位上。
      医院的诊断结果表明他患有严重的肾病综合症。
      有着丰富医学知识的刘忠齐知道他患的是肾病中最严重的一种肾小球肾炎。这是一种功能免疫性的疾病。肾是一个分子筛,健康的肾可以将身体有用的蛋白留下,而将废弃物滤过。而患肾小球肾炎的病人的肾,其筛孔变大不能挡住蛋白,从而导致蛋白流失。蛋白是人生命的基本物质,失去蛋白,人的生命使失去了依托。
      刘忠齐挣扎在死亡线上。这个顽强的小个子从不认输,尽管面对死亡,他也能做到笑以对之。然而,毕竟是面对死亡的威胁,刘忠齐不能不认真对待。对他来说,生命正在面临最严峻的挑战,这是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作为半个医生,尽管刘忠齐曾无穷次地与接受检查的绝症病人一起感受对生命的渴望,但只是到了这一时刻,他对生命的感受才是最真实的。
      在疾病的日子里,刘忠齐象一个普通患者一样一边四处求医问药,一边回首自己短暂的人生。不管怎么说,刘忠齐都是一个成功者,他不会象大多数人那样会为自己碌碌无为的一生而感到太多的遗憾,毕竟他没有虚度人生。在他并不长的人生里程中,他不仅是一个勤奋的人,而且算得上是一个高产的科学家。他发表论文30 多篇,专业著作两部,200 多万字。1964 年,也就是大学毕业的第三年,他就获得了中科院科学研究优秀奖;他研制的中国第一台超声探伤仪和第一台全晶体管化超声探伤仪在1978 年举行的第一届全国科学大会上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同年,他的B 型超声诊断技术获得卫生部科学大会奖;1983 年,在日本留学期间,他的透过反射型超声CT 技术获得日本文部省科学基金奖;在科学领域中,刘忠齐也是一个积极的社会活动家,为推动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他组织筹办了多个学术组织。
      不过,所有的这些成就都不足以使他在生命结束时安然地闭上眼睛,因为他没有看到对疾病诊断最理想的医疗设备的诞生。这是他终身的遗憾。他甚至产生这样的遗憾,如果他能及早地研究出功能诊断仪器,或许他的疾病就能早期发现,不至于发展到如此严重的程度。也许是对事业的追求感动了上苍,经过中医5 个月的治疗,刘忠齐奇迹般地从病床上站了起来。当他健步迈进安科的大门时,与他朝夕与共的同事们惊呆了,谁也不敢相信他还能活着回到他们中间。
      刘忠齐对自己的人生之路开始重新作出选择:要继续加入市场的角逐,还是回归真我,追求那个理想中的目标?疾病可以说对刘忠齐产生了根本性的作用。他使刘忠齐感到生命的可贵和短暂,没有时间可以让他再犹豫不决。刘忠齐作出了最终的抉择:放弃所有的一切,迎接更大的挑战。

英雄暮年壮心不己锁定红外冲刺人生最后辉煌
      还是在1989 年,虽然刘忠齐全身心地扑在为安科打开市场的工作上,但是他并没有就此放弃他寻找功能诊断手段的追求。一个偶然的机会,刘忠齐发现了红外探测技术在功能诊断的可能。那是在北京参观一个军事技术展。刘忠齐并没有明确的目标,但是他对军事技术很感兴趣,他知道在军事技术中常常有一些很前沿的技术,从中可以获得灵感和养分,至少可以掌握一些新的技术信息和发展动向。他顺着摊位一个一个地走马观花似的筛沙子。
      当走到电子部11 所的摊位时,他停下了脚步。11 所展出的是一种夜视仪,也叫红外热像仪。它是利用红外探测器对热的感应来形成图像的仪器,主要是为军事上的夜战使用的。
      刘忠齐把双手放在扫描镜头前试着让镜头扫描了一下,电脑生成了手的图像。虽然刘忠齐没有专门从事过红外技术的研究,但是一直关注红外技术使他对红外技术还是有一般性地了解。他知道红外技术存在一个最大的弊端是只能采集体表的热值,而不能采集体内的热值,这几乎是一般的常识。
      刘忠齐并没有对红外技术抱有多大的希望,只是出于职业习惯,他要试一试红外对机体新陈代谢的反应。于是他开始原地跑步。他那矮小但很敦实的身体跑起来呼味呼味地显得有些笨拙和吃力。跑了有5 分钟,他停下来,把手又放在扫描镜头前,检查手的图像的变化情况。这时他发现手的图像发生了变化。
      这一发现使他兴奋不已,因为在扫描镜头前,手的形状和大小没有发生变化,还是他的那双手,可为什么图像的颜色会发生变化?最有可能的解释是分布在手上的热发生了变化,而热是新陈代谢的反映。这说明利用红外扫描可以反映出机体组织的新陈代谢情况,尽管这时反映出的信息可能只是体表的。
     虽然有关红外技术一直存在一些批评,但是它们似乎没有对刘忠齐产生太多的影响,因为刘忠齐此时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机体组织的新陈代谢上,而不是固执地停留在形态上。对他来说只要能采集和提供机体的新陈代谢信息,就是有效的,仅此一点,就足以将它与超声等医疗没备之间划上一条清晰的界线。

      刘忠齐已隐约意识到医疗诊断技术的根本性突破已经到来。
      由于这时刘忠齐身负振兴安科的重任,一时抽不出身来开发红外医疗技术,他便鼓动几位朋友合资组建公司发展这项事业。在他的场外指导下,红外诊断设备迅速地成型,并投入使用。由于最初参与这些工作的人不是红外技术专家,更不是医学专家,技术的深层次开发受到局限,另外,特别是国产镜头的质量不稳定,维修和返修率很高,从而造成投入过大,成本高居不下,得不偿失。最终各方投资者失去耐心,决定散伙。
      对于这家公司所走的弯路,刘忠齐有清醒的认识。他知道这家公司的失败根源在于热扫描镜头不过关,而不是这条技术路线行不通,恰恰相反,公司开展的一系列大量的医学试验都表明这项技术在医疗诊断中表现出非凡的效果。
      这期间,他们在全国多家医院开展了双盲临床试验,临床数据表明了红外探测技术对疾病的功能诊断是有效的。通过这些试验和检测,随着数据的积累,还渐渐形成了一套自成体系的医疗诊断标准。
      1992 年,在疾病面前经历了生死考验的刘忠齐因健康问题辞去安科的职务,从深圳调回北京,担任新成立的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兼任北京科兴生物技术中心主任。在此期间,刘忠齐也发现了一些红外检查技术的致命问题,其中最为严重的是无法知道热源的深度及真实的热值,因此错误的诊断结论很多,1994 年5 月,最终导致了公司的散伙。当朋友们做出散伙决定后,刘忠齐觉得红外诊断技术在功能诊断上具有其它方法无可比拟的优点,原理是通的,放弃了一定非常可惜,加上公司是他张罗的,他应该对得起大家,于是他毅然承担了所有的债务。同时,刘忠齐作出了最后的抉择,他决定下海,亲自挂帅冲锋陷阵,开发红外医疗诊断设备,实现他一生的梦想。
      这时的刘忠齐己经57 岁。这个年龄对大多数人来说该是颐养天年的时候了,而对于刘忠齐来说,却是他人生最后冲刺的开始。

    (注:以下楷体内容选自《中国医药指南杂志》2004年第3期报道,内容略有删改,可参考前面的内容互作补充)
      刘忠齐是个勤奋的人,同事们给他取了个外号叫“拼命太郎”。一些好心朋友常常会问他:“你这样活着,除了工作,什么都没有,是不是活得太冤?"刘忠齐听到这类问题,总是一笑了之,有时候也会反驳一句:“不让我工作,我会得病的!”其实,即使他得病期间也不会忘了工作。14 年前,他曾经得了一场大病,病休近半年,但这个半年他更忙并大大提高了刘忠齐的中医水平,几乎成了‘’名医”,他用他自己的身体做了的许多难得的医学试验。
       1986 年中科院领导因工作需要将他从中科院声学所调至另一个单位工作,这时的刘忠齐已在研究所工作了25年,当他到人事部门办理调离手续时,人事处的同志大吃一惊:刘忠齐25 年来仅休过一次假。
      了解刘忠齐的人,都认为刘忠齐有一颗智慧的大脑,有一份超强的应变能力。可是,刘忠齐说:“我并不比别人有天分,如果说我比别人稍稍成功那么一点点的话,那是因为我比别人更勤奋。“确实是用功,我总觉得我比别人笨,所以我就比别人用功。”并且常用“努力切勿后人,成功不必在我”来鞭策自己。刘忠齐经常对人说:“要说这世上真有私有财产,那就是每个人头脑中的知识,生不带来,死了一定带走。”在有生之年,除了尽量多地将自己的知识传授给自己的团队外,还不断地学习,活到老,学到老。
      和刘忠齐接触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个淡泊的人。
      回忆起当初的困苦和勤奋,刘忠齐的口气淡淡的,就像在说“昨天吃的什么饭”一样淡漠,似乎每一个人都应该是勤奋的,似乎现在的自己与别人并没有任何的不同,似乎他并不知道自己创造了我国超声领域的多个第一:第一台超声探伤仪、第一台自动超声探伤仪、第一台晶体管钢轨超声探伤仪、第一台超声中医脉象仪。他甚至不认为他发明的会导致医学革命的TTM(热断层)技术本身是一项值得骄傲的成就-- 他只认为TTM 会给人类带来实惠,会挽救很多生命,人类可以花比现在小得多的代价而更健康地生活,这是一项非常有价值的事业,所以才值得他和他的团队为之奔波,为之奋斗。

立志攻克顽症
      1938 年,刘忠齐出生在湖北。大学时的专业是超声。
      在那个年代,超声在中国还是一个新专业,在全国也就只有西北大学刚刚开设这个专业。正是因为这个,急需人才的科学院将大学刚毕业的刘忠齐招进了中国科学院电子所。
      1981 年,刘忠齐被派到日本做访问学者。1983 年9 月,刘忠齐回国创办了国内第一个医学影像技术的专业组织―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会。1986 年,刘忠齐被国家委以重任,带领10 多位工程技术人员赴美国从事高档B 超和彩超的开发工作。
      就在他准备为超声事业倾全力奉献的时候,他的心却突然被一件事情强烈沛击了——一位19 岁的女孩,聪明伶俐,因为得了癌症,带着极大的痛苦离开了人世。那时,刘忠齐就在这家医院从事超声工作,看着女孩在无限痛苦中去世,他心痛难忍。强烈的使命感让他反复思索之后,决定把为大众治疗癌症作为今后的奋斗目标并竭尽全力。10 多年来,在刘忠齐的带领下,他和他的团队不但成功地开发出了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TTM 系统,而且利用TTM可以快速(30 一60 分钟)评估疗效的特点,找到了许多好药或食品。
   
偶然的参观碰撞出智慧的火花TTM 初具雏形
      14年前,那是在北京参观一个军事技术展。刘忠齐并没有明确的目标,但是他对军事技术很感兴趣,他知道在军事技术中常常有一些很前沿的技术,从中可以获得灵感和养分,至少可以掌握一些新的技术信息和发展动向。他顺着摊位一个一个地走马观花似的“筛沙子”。当走到夜视仪展台前,看到正在演示的夜视仪,也叫红外热像仪,它是利用红外探测器对热的感应来形成图像的仪器,主要是为军事上的夜战使用的。刘忠齐把双手放在扫描镜头前试着让镜头扫描了一下,电脑生成了手的图像。
      刘忠齐并没有对红外技术抱有多大的希望,只是出于职业习惯,他要试一试红外对机体新陈代谢的反应。于是他开始原地跑步。跑了有几分钟,他停下来,把手又放在扫描镜头前,检查手的图像的变化情况。这时他发现,手的图像发生了变化。
      这一发现使他兴奋不已,因为在扫描镜头前,手的形状和大小没有发生变化,还是他的那双手,可为什么图像的颜色会发生变化?最有可能的解释是分布在手上的热发生了变化,而热是新陈代谢的反映。这说明利用红外扫描可以反映出机体组织的新陈代谢情况,尽管这时反映出的信息可能只是体表的。于是,刘忠齐一头扎进了红外探测对热感应的研究,并找到几位共识者共同启动了有关人体热辐射问题的研究工作。这中间,不为人知的困难究竟克服了又解决了多少,连他自己也不知道-- 他有着一颗聪慧的大脑,可是似乎对困难又天生有着迟钝的感悟能力,所以虽然他有着极好的记忆力,可是却记不清自己究竟越过了多少道难关。自1997 年研制出第一台TTM ,在刘忠齐和他的团队的悉心呵护下,TTM 羽翼渐丰,每一年都会有一个新型号出现,它的功能与质量也在不断地完善、提高。

不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从刘忠齐的热断层技术可以看出,TTM技术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具有非常广阔的知识和技术背景,在知识方面,不仅包括理论物理,还涉及基础医学;在技术方面,不仅包含红外技术,还包括了电子信息技术、现代影像技术。
      TTM 的准确名称是热断层扫描技术,说到底是利用红外探测器接收人体细胞代谢过程中产生于体表的热,并根据热断层原理,检测出热源的深度、形状及热辐射值,医生根据热断层的数据与人体健康状况的关系进行医学评估。用红外检测疾病,刘忠齐确实不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早在60 年代就有人开始探索,而且这项技术一度被否定。
      人体是一个天然的热辐射体。在生命体内,细胞在不停地运动,即新陈代谢。细胞吸收营养,吐出废料,不停地进行生物化学反应和物理反应,并释放出热能。一般说来,机体细胞新陈代谢越快,释放的热能也就越多,如初生的癌细胞是所有细胞中新陈代谢最强的细胞,因此它释放的热能也就最多;机体细胞新陈代谢慢,释放的热量也就较少,如骨骼细胞;还有一些细胞处于老化或死亡状态,它们不仅不释放热能,还要吸收热能。从这个角度来看,热和机体细胞组织的新陈代谢有着直接的联系。机体细胞组织新陈代谢释放和吸收热量,因此通过机体细胞组织热的变化情况可以反映出机体细胞组织新陈代谢的情况。
      从这一认识出发,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直接通过对体内热的变化情况的观察和测量,可以判断出细胞组织的变化情况,由此可以对疾病作出诊断。不过,事实并不是这样简单的。
      首先碰上的一个硬钉子就是一个常识性的问题,即人体是一个恒温体和对流体。所谓恒温体是指人体的热的分布在各个局部都没有大的差异。所谓对流体,也就是说人体热的传导采取对流形式,各个局部之间的热传导非常快。显然,恒温说和对流说与实际人体热的不均匀分布之间存在矛盾。
      另一方面,有关红外本身物理特性的传统认识再一次成为拦路虎。人们已有的知识表明,红外属于一种微波,人体的红外线波长主要在7 一14 个微米之间,这个波长一般只能穿透皮肤表面2 一3 毫米。按照人们对红外特性的这种认识,红外被用来做疾病诊断受到很大的局限。
      原因很简单,如果红外只能停留在皮肤表面,不能穿透人体,那么,红外探测器就不可能接收到人体的内部组织器官的热源,也就不能通过对不同热源的特异性反应来表现机体内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变化情况。如果这种认识是客观的,那么用红外来开发医疗诊断设备的设想就从根本上失去了物理基础。正是受这一认识上的根本局限,几十年来,红外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一直抬不起头,直不起腰。
      为克服这一难关,刘忠齐及其团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得出“人体体内的热一定会传到体表”的结论,并根据人体的热辐射规律重新建立了人体的热辐射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通过理论分析得到体表热辐射状况和热源深度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热断层技术。
      1997 年初,刘忠齐奔赴美国,并在美国成立了贝亿集团。1997 年3 月31 日,受刘忠齐等人委托,由美国最权威的专利事务所起草的专利申请文件被递交给美国国家专利局。对于这样一份宣称能够用红外扫描实现疾病诊断,特别是宣称能够实现探测体内热源的发明专利申请,美国许多专家觉得不可思议。红外医学诊断几乎已经是被判了死刑的技术,怎么摇身一变就创造了技术创新的奇迹?
      专利申请一递交上去便没了下文,原本按程序,专利局是否接受申请,答复一般不超过3 个月。可这份申请情况特殊,仅受理申请一拖就是8 个月。经过一番翻来覆去的调查,直到1997 年11 月4 日,美国国家专利局才下发通知同意受理这一专利申请。
      该来的总会来。经过长达3 年艰难的实质性审查,2000 年2 月8 日,美国国家专利局终于正式向刘忠齐等人颁发了发明专利证书。该专利保护包括10 个方面的内容,其中涉及方法的保护。1999 年以后,TTM 又获得了多项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2005年获得日本、俄罗斯专利,2008年获得欧盟专利。
      1957年,刘忠齐考入西北大学学习当时还很冷僻的超声专业;60年代成为中国科学院超声探伤技术的权威;70年代到80年代末,成为医用超声技术的研究者、领头人和实践者,也成为中国医疗影像技术专业最重要的开拓者,并完成了从物理学向医学等多领域的跨越;90年代初开始了对功能医学诊断技术的不懈追求,并在世界上首次创造性地提出了热断层理论和方法,并积极应用于医学实践,于1997年生产出世界第一台TTM(热断层)系统;2001年参加美国最高军事医学会议;2003年奋斗于抗击SARS的第一线,同年,热断层(TTM )技术在中国最高学术殿堂香山科学会议召开专题会议并获高度认可;2005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生物技术研究院一致通过聘任为院士。
      在过去的岁月里,获得过无数的荣誉,得到大大小小许多国际组织的关注和重视,但这些有如过往云烟,刘忠齐没有把它放在心上,他要花更多的时间,不断改进技术,不断积累临床数据,不断拿自己的身体做药物、植物实验以总结出对人体真正有益的东西,甚至要编制药物的“元素周期表”,不断培养TTM(热断层)技术的评估医生……他要充分利用TTM(热断层)技术给人类健康事业带来的契机,早日实现“健康人类,和谐社会,幸福全球”宏愿,他也一直在物色能够与他一起实现这一愿望的合作伙伴。天道酬勤,同声相应,2007年10月,李舜南女士正式加入刘忠齐的团队,负责全面管理工作,使他能够获得更多自由空间,大展身手,将近二十年积累的各项技术成果(尤其是TTM评估和调理技术)迅速推向市场,早日造福于人类。
发表于 2013-12-8 15:12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楼主| 发表于 2013-12-8 15:4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20楼的回帖也一并转过来吧——

解读:随白黑之间赤橙黄绿青蓝紫的色阶变化温度呈递减趋势,色象与自然现象陆地、海洋、森林、沙漠、风、火也能相应。以此参照结合人体气机升降出入脏腑经脉部位观察,人体气象状况不亦洞若观火乎?以此图为依据,制定一套合乎人体气机运行的客观现象与规律的解读方法,并据此设计解决方案,以人体功能调节为中心的中医气象学体系不就基本建立起来了吗?
发表于 2013-12-8 19:09 | 显示全部楼层
1 首先联想起传说中的针灸铜人。
2 西方人的外家功夫十分了得,已经可以辅助东方的内家功夫了。
3 如虎添翼--首先得把自己练成中医领域的"老虎",这个翼添得去才能有所助益。
4 此类设备可利用不可依赖。否则直接违背东方学术体系的目标方向。
发表于 2013-12-9 09:38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13-12-9 09:43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13-12-9 16:02 | 显示全部楼层
热断层(TTM )技术 作为跨学科技术,需要好多学科的支持。如果中医在人体代谢上可以借助热断层(TTM )技术, 可能会对人体状态的判断、疾病诊断、以及治疗效果方面提供直观依据。
很多科学的问题最终要用数学来定量分析,好的中医在“定性”上已经做得不错,希望热断层(TTM )技术能为中医在“定量”上提供证据,那么中医可能因此而有长足发展。

期待热断层(TTM )技术与中医的良好融合发展。
 楼主| 发表于 2013-12-9 16:46 | 显示全部楼层
除经典外,杜撰的太多,是该找找客观依据了。
发表于 2013-12-9 17:11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楼主| 发表于 2013-12-9 18: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阳化气,阴成形。
西医所见为形,故仪器皆为查形象者。
中医所辨为气,故仪器当选见气象者。


气生形,有了病态的气,才会生出病态的形。所谓的非器质性病变的亚健康状态,皆气病而尚未及于形者也。气病亦属已病,非未病,未病则在未出现症状之前,阴阳已经趋向于不平衡了。
 楼主| 发表于 2013-12-9 18: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三七养生加入

x
 楼主| 发表于 2013-12-9 18:27 | 显示全部楼层
如上图女子,左右基本对称,胸腹腔内部温度基本均衡,在图像采集者眼中属于很少见的相对健康者。然仔细观察,仍能看出阳气不达四末,手脚冰凉,右肺寒湿内侵,致鼻窍闭塞等现象。若治以加味小青龙、桂枝二陈汤之类,图像应出现明显变化。
 楼主| 发表于 2013-12-9 18:35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就是医院的检查费有些贵,昨天问了侯丽萍医院,做一次要1200元。
形随运转的仪器不知还在不在,如果能给病人优惠检查,倒是功德一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4-11-21 22:35 , Processed in 0.02695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