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查看: 8902|回复: 20

腹寒实热---白头翁汤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1-22 16: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腹寒实热---白头翁汤证
      笔者以前口味偏重,特别喜欢吃辣椒,有时候就会因为这个弄的身体不舒服。大概是三年前的冬初,那一阵子几乎每顿饭都会吃些辣椒,也没感觉出什么不适。一次外出,外面气温低些,回来后就感觉胃痛。自己感觉胃这块冰凉,并伴随着疼痛。
      这不是典型的胃寒吗?应该好治。马上吃上一丸附子理中丸。照常吃下会很快好转。结果过了半小时,胃依旧冰冷疼痛,心中纳闷,很是怀疑这附子理中丸是不是假的,再看厂家,同仁堂的,应该不会假了。可是用药不效。艾灸吧,用艾条灸中脘半小时许,自感寒凉缓解,胃好像好了很多。
       可是一吃饭又不行,胃又开始疼痛,还是觉得冰凉。很是奇怪。自己静下心来考虑,分析各种原因。想起近来吃辣椒比较多,按理讲,吃辣椒会上火,如果自己这次胃痛和辣椒有关,那就应该是个火证。火证似寒,内经中有这个病机的。于是马上买了一付白头翁汤,这个是典型治疗热证的,由白头翁、黄连、黄柏、白芍、秦皮等组成。
        服药一次,马上感觉诸证缓解。虽然这个药方是寒凉药,可是吃下去胃中温热,舒服之至,疼痛随之消散。由这次经历,知道了有时候腹痛,自己感觉寒凉的,反而是热证。
        后来遇到一个潍坊的小伙子,长期腹泻,已经五年有余,也是自己感觉腹部寒凉,也吃了不少中药,可是都没有明显效果。看原来的处方多是干姜、炒白术、黄芪、党参之类的,可是这样的方子无效。当时也是首先问他喜欢吃辣椒吗?小伙子说特别喜欢,几乎每天都吃。也是处以白头翁汤。三付后,诸证消失。
       今天是小雪节气,头几天有很多人反应左侧腹部或者胃这块痛,有的伴随呕吐,腹泻,自己觉得这块发凉。基本都是处以白头翁汤,基本都是覆杯而效。因此病人感觉胃寒或者腹部发凉,有时并不是真相,反而是火闭形成,处理掉局部的郁热,病症消失,反而寒凉消失,温暖如春了。
发表于 2013-11-22 17:40 | 显示全部楼层
感知中医,不错的思路,看似简单其理深远,第一次离月大德这么近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2 17:50 | 显示全部楼层
感知中医,不错的思路,看似简单其理深远,第一次离月大德这么近
了知 发表于 2013-11-22 17:40

不敢当,说说自己的经验而已。
发表于 2013-11-22 18:55 | 显示全部楼层
辛甘发散为阳,用阳发散太过,中气反致虚寒,以酸苦收降,则气聚反温。《内经》云:重寒则热,重热则寒。此之谓欤?

齐鲁医院黄岐建中汤以出者为阴入者为阳之理,判麻黄汤为助阴承气汤为助阳,与此理相类。物极则反,阴阳之用过度,体性反从其异,若非事证,其理难思。
发表于 2013-11-22 19: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师承好 于 2013-11-22 19:19 编辑

伤寒杂病论卷第十一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JT叔叔講課講到許多的病其實就是個厥陰病。(我也時常把一些方歸為厥陰方,痞症方。只是為了便於自我理解而已。時常用到效果還是不錯的。)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4 08:05 | 显示全部楼层
辛甘发散为阳,用阳发散太过,中气反致虚寒,以酸苦收降,则气聚反温。《内经》云:重寒则热,重热则寒。此 ...
三七生 发表于 2013-11-22 18:55

其实临床上这种情况很多,有些吃温阳药过头,出现腹寒,一点凉东西也不敢吃,但上焦却焦躁莫名,吃上几付炙甘草汤就好了。也有很多怕风怕冷怕吃凉东西,以金水木相生调理一阵也就恢复了。这些调理恢复的,有一个特点,就是外不觉肢体怕冷,偶尔吃点凉东西也无不适。内外都能抵抗住一些外寒了。
发表于 2013-11-24 10: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裘万吉 于 2013-11-24 18:26 编辑

因气温低了而胃区感觉冰凉,腹痛。个人浅见,略为分析:气温转低,阳气入里,阳虚于外而实于内,此时若外肢体发病因于外寒,经曰:冬病在四肢。以生气虚于外也。但却出现腹痛而又感觉冰冷。此时生气实于内,其病当因于内阳之实。内阳之实证有阳明与厥阴或少阳病。阳明阳实证因于伤津而至阴不配阳而生燥热气结,故欲解于阴气上生之时,以孤阳得阴为喜。但于大承气汤证则有日晡所反发潮热的,以内结过甚,降路闭塞,阳不入阴,反与内结之热相助益,故发潮热。是内外俱热。厥阴与少阳病则是因于阳气生发受阻,阳不得生发升达则郁于内,而生内热外寒,郁热甚于内也可溢于外。此证因于天气转凉而发腹痛于内,但感腹凉于外。是本有气结于内而不得外达,此逢天转冷而更郁其气之外达而至结气更甚,以气微则病伏而气甚则病发也。有如经言:春脉微毛则秋病,毛甚则今病。其理一也。白头翁汤是为因于厥阴阴尽生阳时阳气郁于阴分不得达阳而生阴分之郁热而设,故与此等证相宜也。此证内有郁热,大概小便当为黄赤浑浊。此证或可以此为辨真假寒热之眼目。但不知四逆散是否可用。或许一用于热甚者,而一用于气结甚而热不盛者。若因辛甘发散太过,而至中气虚寒,则逢天寒阳气得以内入而养内,此等体质是正逢天时之利,散气得收,是所喜也。
发表于 2013-11-24 12: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裘万吉 于 2013-11-24 17:26 编辑

引“齐鲁医院黄岐建中汤以出者为阴入者为阳之理,判麻黄汤为助阴承气汤为助阳,与此理相类。物极则反,阴阳之用过度,体性反从其异,若非事证,其理难思。”   浅谈个人之见:《说文》曰:“阳者,高明也。阴者,闭门也。闭门则为幽暗故为高明之反。乾者,上出也。上出为乾,下注则为湿。故乾与湿相对。”  乾为天,天为阳,清阳上升为天,故可见阳者为上出而高明。坤为地,与乾天相对,地为阴 ,浊阴下降为地。与下注则为湿同。故可见阴者为闭合下注 而幽暗。阴阳者天地之道也。天地之道循四时之序,亘古不变。今却以出者为阴而入者为阳,显然与天地之道相背,理说不通。若说“ 麻黄汤为助阴承气汤为助阳。 ” 果真何如?今试解之 :麻黄汤为治太阳病而设,理应为复通太阳正气正常运行之剂。太阳心的功能是宣通敷布阳气于外的,是为高明的。麻黄汤是助阳气外发的,是发阳的。虽然麻黄汤发阳后,阳气能极于外而后才能阳极生阴而内返。但其作用点却是为发阳,气势向外。承气汤  用于因阳明之津伤 而不足于与少阳相火合化而生燥热內结于胃家之地的府实证。胃家府气以升清降浊为用,更实更虚,今不得更实更虚,为结实之病。承气汤下胃家结实之浊气,以复升清降浊之用。胃家清升则阳明之气布泽于外,有如兑卦之气。此阳明之气乃阳中之阴,是地气上为云。有此泽气之外布,才有后之巽气之上覆,而后天气下为雨。此阳明不从标本而从乎中之理。此承气汤之用意在复阳明之气化,是为救阳明精气而设,即救阳中之阴,以复泽气,泽气复则太阴收降之令行,以太阴有气可收也。所以有言“急下存阴”者,大概即存此泽气吧。此气为阳明之精气,也属二阳之气,说承气汤为助阳者,大概意在此吧,但结果虽如此而立言却似有不妥,承气汤的作用是为降胃家浊气的,气势是向下的。
发表于 2013-11-25 12:34 | 显示全部楼层
引“齐鲁医院黄岐建中汤以出者为阴入者为阳之理,判麻黄汤为助阴承气汤为助阳,与此理相类。物极则反,阴阳 ...
裘万吉 发表于 2013-11-24 12:05



    是的,其所立言说往往正与常识相反,故不易理解。实际上他是以位定阴阳之性,至于阴阳之性本身的动向,则非其理论所承认。但有些看似悖于常理的现象用他的说法来看,反而会顺理成章。所以,严格说来,任何说法都会有一定的道理,只是观测道理的角度各有不同而已。
发表于 2013-11-25 19:1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13-11-25 19:1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9# 三七生
麻黄汤助阴,应该理解为助阴升;承气汤助阳,应该理解为助阳降。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一书的执行主编刘丰毓在《习医心得录》一文中,对阴升阳降的理解讲得很到位。
附原文:
阴阳五行格局
   阴阳应象论开宗明义重点强调了,阴阳者天地之道也。庄子说道无处不在,那么我们能感知的就是象,有象的存在,我们才感知到道的存在,也就是说象是道的一种外在表现,先祖为了让人们了解道的存在,就以阴阳五行的运动变化来表述。这种变化也就是象。
讲到这就涉及到了我们中医是怎么认识阴阳的,天地间的一切万事万物都有阴阳,你怎么来理解他。解释阴阳的概念有很多种,有抽象的,有实际的,我们先说一个实际的例子,这样比较好理解。这是一个物体,你怎么给他分阴阳?这谁都会分,阳在上阴在下。为什么说阳在上阴在下呢,我偏说阳在下阴在上行不行,那是你抬杠,实际上不那么回事。所以有一个原则,大家都知道正对着太阳的一面叫阳,背对着太阳的这一面叫做阴,这是一个公理,阴阳的部位的划分是公理,公理是没有必要证明的。在数理化中都有公理,壹加壹等于二那就是公理,如果你说一家一等于三,那是你算错了。所以说公理是没必要证明的,要是想证明一下为什么面向太阳这一面是阳呢,我看这件事没有为什么。如果别人都说那是阳,你非说那不对,我就叫他阴,那就被别人认为你疯了。
所以由于我们在地球上呆着,离着太阳那一面近的就叫做阳,离着太阳那一面远的就叫做阴,这很简单,这是公理,公理是不需要证明的。简单的说我们对阴阳的初级理解就是如此,往复杂里说就要涉及一些哲学的内容。周易把阴阳讲的十分复杂,我们把有用的拿来借鉴一下就行了,如果精力充沛可以专门研究,在这了我们就不细说了。
在部位概念上的阴阳,就是上为阳下为阴。你知道这个就行了,人生活在地球上,上面是太阳,火红的太阳当空照,我现在就在太阳底下,用部位概念可以这么理解,我的脑袋是阳,脚下是阴。但是我们地球的反面,伟大的美利坚人民什么状态呢?他们的脑袋是阴是阳?有人就说了,因为离着太阳远所以是阴,答案是错的,我们在理解这个问题的时候除了上下为阴阳之外,还有一个内为阴外为阳。
在06年,我在论坛组织整理出版了彭子益先生的著作,【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其中有一张图,就是在里面画了两个圈。如下图:













这两个圈代表了阴阳间的部位区别。当然研究圆运动的彭子益并不是第一人,第一人那还是我们的先祖黄帝和岐伯,之后又有黄坤载周学海等名家。就拿那两个圈来说,相对于里边外面的就是阳,也就成了无数个上下组成内外,所以判断阴阳从形态来看就仅此而已,就这两者了。就是上为阳下为阴和外为阳内为阴,没别的了,其他的动者为阳,静者为阴,男为阳女为阴,左为阳右为阴,那些你可以推导。
如果把内圈比作地球的话,那么外圈就是大气层的边缘,一个人站在地球上,其实就是运动的,因为地球在自转吗,这个时候你可以想一下是你的脑袋运动的快还是脚运动的快? 快慢是什么,是速度,速度是单位时间内你所移动的距离。这个时候如果比谁运动得快那当然是脑袋了,因为脑袋是外圈吗,所以动则为阳静则为阴。当然这么比喻也有点比太确切,只要能够对理解这个问题有帮助就行了。你看一列静止的火车和一列飞驰的火车,哪个是阳哪个是阴?这就可以推导出来了。再推,说是赤道热啊,还是北极热啊,那当然是赤道热了,我前段时间去了一次南方,一出车门那汗刷刷的就下来了,就像淋浴一样,能说不热吗,再说我还没到赤道了,这就是南为阳北为阴。因为赤道离着太阳近吗。北极相对较远,所以偏寒,大致解释这个意思。这些都是推导的,内经上没有说得这么明确。
大家都知道,背为阳腹为阴,这是为什么?人体有一个运动现象,就是可以向前弯腰,不能向后折,如果这个人向后折过去了,那是角弓反张,是病态的。人从生下来到老年,腰是慢慢的弯下来的,当弯到成为句号的时候,人生这篇文章也就写完了,如果按外为阳内为阴的标准来看,不就是背为阳腹为阴了吗。当然这是玩笑,只不过跟大家讲明白,不管在任何状态下,只要按部位分,那就是上为阳下为阴,外为阳内为阴,就行了,不要再去讲别的,想别的就有时候就想错了。
只是区别阴阳的部位还是不行,我们研究的是阴阳的运动,只有阴阳的运动才能化生万物,这回我们再看看阴阳是如何运动的,也就是说他们的运动状态是怎么样的,谁往上走谁往下走呢。上为阳下为阴是固定的,这是一个公理,是没有什么疑问的。因此在一个整体中,阴阳双方应该各自怎么运动呢?在我上学的教科书里讲的是阳升阴降。这句话到底对不对呢?人体的生命状态桂在阴平阳秘,阴阳离绝那是人快死了。人体生病的过程就是阴阳不断地离绝的过程。人是如此,天地间的万事万物也是如此,任何事物的产生都根源于阴阳的相交。所以天地间的阴阳贵在相交,而最忌讳离绝。如果沿着阳升阴降,一瞬间这个世界消失。由此证明我以前学的课本的正确性值得怀疑。于是我们就该重新审视这个问题。我们以什么为标准呢?内经,返到内经的原意。现在经常有这样的口号,开拓创新,把中医发扬光大。其实口号和实际是有区别的,你能学会就不错了,还谈什么创新,那不是瞎扯吗。如果真的你自以为是创新一下,肯定错了。阳主升阴主降这应该就是创新的结果。
问题又来了,热气球充满热气以后往上走,这不是阳吗?这水往低处流,这不是阴吗?这不就是阳升阴降吗。疑问就在这,为什么呢,因为阳气轻轻,阴气重浊,轻清不是上升重浊不是下降吗,这又有什么不对呢。所以有这种思想一直在我们头脑中干扰着,阳升阴降这种观点也永远在缠绕着我们,让我们不能解脱。但是你要学会反向思维,如果阳升阴降以后,转瞬间的阳升阴降我们这个世界的东西就不存在了。什么都没有了,就成空了,也没有阴阳了,什么都没有了,又回到了一种馄饨的状态。当然这个时候更没有医生了。
如果用反向思维的办法,你会发现阴阳的运动恰好是反其道而行之。只有这样,事物才能构成一个整体,才能不断的应用变化,产生新的物质。内径说了阴平阳秘,精气乃治。阴阳离绝精气乃绝。阴阳之间能够达到固密。必须通过阴往上升阳往下降,如果说反其道而行,那最后的结果就是阴阳离绝,然后精气乃绝,最后这个世界什么都没有了。电视上有一个时空穿梭的的特技,气往上走,渣滓往下走,一会人就没了,就是那种状态。内经上说的多好。
只要你是一个临床医生,只要你细细的观察,就会发现,人得病的过程,就是阴阳不断离绝的一个过程。轻病离绝的小,离绝的慢。重病离绝的大,离绝的慢。等到了最后你看吧,上热下寒,最后也就回天乏术了。很多病都是这样,上边热,下边凉,这种病慢性病居多,大部分都是几十年的病秧子,阳升阴降的状态在他生生已经有年头了。等到了最后的状态,病人的大限也快到了,也就是阴阳离绝精气乃绝了。只要是阴往上升阳往下降,阴阳才能相交,事物才能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人才能存在,才能维持一个生命体的完整性。
阴阳的运动,通过阴升阳降才能达到相互依存相互转化。阴阳的运用我们内经说了很多,但是阴阳的变化这周易上说的比内经要多,这个周易,他可以用来预测、堪舆。但是他里面也不光是一些唯心的东西,它里面的一些辩证思想很值得我们借鉴。从阴阳的卦象就能看出阴阳的运动方式。
易经的易有四个意思,变易、不易、交易、简易。这里的不易就是说有个东西是不变的,永远不生不死,这就是法则,自然的规律与法则。这是根本的东西,根本的东西不会变。变易就是变易生死,会变化的,宇宙万有一切现象都有生有灭,随时变化,没有不变的东西。交易就是变易中有交互的关系,这里面有感应的变化,也有实体的变化。也就是互相感召,相对应的变化。简易就是一切复杂的变化是由简易来的。只懂复杂,不懂简易;或者只懂简易,不懂复杂,都不通的。伏羲画卦的目的就是用简单容易的办法来阐释复杂的自然大道。变易、交易、简易,万变不离其宗。咱们再来看看这个易字怎么写,上边一个日下边一个月。日是属于阳的,月是属于阴的,也就预示了周易写的就是阴阳的变化。但是如果算卦的时候得出来的卦象是阳在上阴在下,这样的就不好了,那是凶兆。举个例子,拿三枚硬币打卦,扔完了成一个否卦,完了,你还是小心点吧,阳在上阴在下,阴阳就要离绝。如果扔出个泰来,大吉。我门诊的门是玻璃的,每天服务人员很勤快,把那玻璃擦得非常干净,结果每天撞到玻璃门上的病人一个挨一个,就算贴上彩条都不行,照撞不误。撞破一块玻璃不要紧,关键是玻璃掉下来顺便就抹脖子了。想个什么办法呢,我让工作人员把彩条贴成了泰卦的形式,结果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从那时候撞门的几乎就没有了,权当是巧合吧,反正我不敢贴成否卦。

周易的东西有很多人不相信,说那是迷信,唯心的东西。但是它从辩证法角度上说明了一个问题,就是必须要阴升阳降才大吉,这也是内经的意思。但是这里面总有一个问题,阳气轻清,本来就应该往上走的,他怎么就往下走了?阴气重浊,他本来的属性就应该往下走,他怎么就变成往上运动了呢?所以我们下面在讨论一个很重要的命题,就是属性。因为只有明白了属性,才能明白运动,如果不解决因为,所以的问题我们就无从来谈。似是而非的东西只会给人留下困惑
内经上说,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周易也把水火的属性用阴阳来表述,这个火就是离卦,水就是坎。这个离卦叫做离中虚,外面两道阳爻中间一道阴爻。这就是两阳夹一阴,外边看似一团火,但是古人并没有把他当做一团火,里面中间夹着一条阴爻。再看这个水,从外边一看一团阴气,但是当中是一道阳爻。这就是古人的聪慧之处,把阳中有阴和阴中有阳这么复杂的东西用如此简单的图形表述出来。阴阳的运动之所以出现阴升阳降,上面的火下来,下面的水上去,就是因为中间的东西在起决定作用。水能够上行,那是因为里边的火蒸腾的作用而往上走。火往下降,是因为里面的水的凝结,才使阳气往下降。内经上这么说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就是这种交泰的一种表现。天地交泰的好不好,看看下雨多少就知道,长三角珠三角雨量充沛,那就是天地交泰的原因,西北大沙漠一年见不到一滴雨水,因为那里没有阴阳的交互,阴阳就要离绝了,所以成了不毛之地。
阴气之所以往上升,是因为阴中的阳蒸的力量往上升,阳气之所以往下降,是因为阳中的阴凝结着阳气往下降。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在事物的外部而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任何事物内部都有这种矛盾性,因而引起了事物的运动和发展。我们中医当然也在这个范畴之内。你看这个坎水之所以能够往上升,就是因为有里面的真阳,这个离火之所以能够往下降就是因为里面的一点真阴。这就是事物的内部起的作用。不是外力能解决的。当然外界的关系也不是说一点没有,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本,没有内因单纯的外因是改变不了的。一对恩爱的夫妻,他们之间的关系建立在互相内心的感情上,如果这份感情消失了,就算是受外力的影响还没有离婚,那也会是同床异梦。在红楼梦中有一个词牌,叫终身误,上面是这么写的,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守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举案齐眉到底意难平。这段在红学界有很多看法,我的看法是贾宝玉自己的心态缩影,在薛宝钗还不是黄脸婆的情况下,心已经归属于林黛玉,就算是山中高士晶莹雪的薛宝钗举案齐眉的对他,都不能回心转意,可见这内部的力量有多大。由此可以引申到阴阳的运动上,地下的阴气之所以能往上升最主要的还是他阴中有阳,当然也有上面的吸引,形成水的蒸腾,上升而化为云,所以叫做地气上为云。你看地面的水经过热的蒸腾而化为云,云里也有水蒸气,然后再经过寒的凝结,变成雨之后又下来,这就是天地间阴阳的交泰。
说到这里人们发现我说了半天还是阳升阴降,和教材也没有什么大的区别。下面往上升的是阴中之阳,上面往下降的是阳中之阴,这不还是阳升阴降吗。神舟七号上天了,那要运载火箭,运载火箭就是推进工具,推进器点火,然后飞船上天了,这个时候你是说飞船上天了还是说火箭发动机上天了呢。如果只是火箭上天,飞船没有上天,那叫发射失败。所以说他们是做为一整体,上升和下降都是指的一个整体。
在阴阳升降的过程中,变化产生了物质。我们把从上面产生的物质就叫他浊,从下边产生的物质就叫他清,这样也就成了阴清而阳浊。这个问题又来了,人们常挂在嘴边上的是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和我刚才说的有矛盾啊。人们就问了,你这么讲有依据吗,当然有,中医理论如果想找依据,那就去内经上去找,上边都有。内经上灵枢[卷五] 阴阳清浊第四十,黄帝曰:夫阴清而阳浊。浊者有清,清者有浊。清浊别之奈何?这句话后世有很多种解释,这些解释如果都看完,你脑子就懵了,这个人这么说那个人那么说。但是我们要是仔细揣摩一下原文,里面的意思应该是不难理解,其实黄帝想讲的意思很简单,不要把它弄复杂。就这一句清浊的划分相当重要,他可以影响我们的思维。后世的注家都把清比作阳,浊比作阴。但是以后要改正一下,正好反过来。当谈到清的时候你一定要把它当做阴来对待,当谈到谈到浊的时候你要把它当做阳来对待。这个和我们的常识不大一样,屈原说:“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这里所说的清浊就是指的水的干净与污浊,通常人们把看到的浑浊的东西都归在阴,看到清新干净的东西都归属于阳。但是内经不一样,黄帝说了,是阴清而阳浊。这是灵枢的阴阳清浊篇里面的,是不是后世印错了呢?好像也可以这么怀疑,我们再看一篇,《灵枢•五乱》:“清气在阴,浊气在阳,营气顺脉,卫气逆行,清浊相干,乱于胸中,。。。。。。然后又有一篇内容说清者为卫,浊者为营。所以在清浊这个问题上要形成一种看法,不要用现在的思维方法去解释古人的经典。再联系到疾病,你看浊气在上则生瞋涨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看完这一段应该就明白一点了,如果说浊气是属于阴,他的运动方向就应该是往上走,可是在这浊气在上面反而出现病态,应该就是不正常的了。瞋胀这个病就是因为浊气在脏腑上边呆着了,比如说脘腹。清气在下则生飱泄道理是一样的。浊气本来应该往下走他却在上面不动了,就成瞋胀了。清气本来应该往上升,不往上升了也就成了飧泄了。这个时候再结合阴升阳降来理解,就不难发现他们的属性了。我们在治疗的时候,也能体现阴清而阳浊的特性,所以就出现了升清降浊这种治法。清气不能上升的时候,出现泄泻,完谷不化,我们治疗的方法通常用理中汤,补中益气汤,甚至四逆汤。这些方剂所做的就是填补阴中之阳。因为阴气上升的动力源泉在于阴中之阳。浊气在上所出现的瞋胀的治疗办法正好和这个相反,比如伤寒论中,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大承气汤主之。阳明腑实症,痞满燥实坚,这就是典型的浊气不降,治法用大乘气急下存阴。这就相当于阳中的真阴,通过阴气的携带使阳气循常道下降,把浊气排出来,这涨也就消失了。四逆汤是把阴气升上去,也就没有泄泻了。由此可见阴升阳降的理论是相当正确的,他贯穿于中医学的整个理法方药中。通过这个理论我们可以看明白前人的医案,可以深刻理解古人的方剂,并且按照这个规律自己创造出无数个方剂。
素问,阴阳应象论中说,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乍一看这不就是阳往上升阴往下降吗,其实并不是这么回事。内经把阴阳的概念不断地解释,其实就是告诉人们,阴阳是一个动态的,而不是一个静止的。这句话的意思也就是说,清不断的往上升最后变成阳,浊不断的往下降最后变成阴。在这个过程中他变成了阳,也就是出上窍。他变成阴了,也就是出下窍。也就是说清阳和浊阴的来源在于阴阳的运化。清阳是从阴的位置出来的物质往上运动所化生的产物。浊阴也是这么理解。所以到头来还是阴升阳降。所以我们在认识内经的时候,古人讲的不是一种死板的位置、物质概念,而是不断的变化、不断地运动的。这其中包括阴阳,也包括五行。
结论,清阳,就是不管是阴还是阳,但是最后变成了阳。浊阴也就是说最后变成阴,不是指的他一开始是阴还是阳。所以清阳和浊阴都是人体维持动态平衡的表现。寒气生浊热气生清就是这个道理。不管清阳之气还是浊阴之气,他们都是脏腑气机升降出入的产物。清阳之气的上升与外达实际就是阴之升与阴之出,浊音之气的下降与内入实际是阳之降与阳之入。
上面介绍了阴阳的位置和阴阳的运动,下面我们再谈谈阴阳的关系。在教科书上说阴阳的关系有四种,互根互用、消长平衡、对立制约、相互转化四种状态。这个总结对于初学者来说可以说是一个很好的入门概念,但是阴阳要表达的是一种思维逻辑,更多的是一种象的意理,其中有很多不可言传的意境。如果非要给他弄上一个定义的话,无异于把一个无限生动的概念塞进一个密封的破箱子。时间长了人们要想真正了解这个真正含义,恐怕脑子也已经被这个破箱子束缚致死了。运用的时候不能受一个概念的束缚。那样很容易把中医用死。阴阳这个概念负载着先祖理解自然的真蕴,这里面包含了一些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如果只做表面文章就很难真正的把握汉字的深层意蕴从而走向僵化、迷信、和误解。
阴阳本身的概念是很抽象的,作为一个相互的整体,他的内容很丰富。比如说男女、天地、南北、内外、形气、隐性的、显性的、动态的、静止的等等,他们的关系多种多样。用来比喻阴阳,我们先借用男女间的关系来做一个简单的假设。天地是互相的一个整体,男女也是互相的一个阴阳。互为阴阳的一个整体所发生的关系仅限于整体内部,不能和不同属性的东西对照,比如说男和地之间就无可比性。   
男女之间的关系其实很复杂,不能用前面所说的那四种关系完全概括,毕竟概念是死的,关系是活的。打个比方说,夫妻关系良好的时候,那就是相敬如宾、举案齐眉、如胶似漆、生死不渝。这是什么概念,是相克吗,完全不是。这是一种状态整体,相生的关系。两口子打架的时候,又是鸡飞狗跳水火不容。这是相克吗?也不是,两口子打架的多了,也没见谁杀了谁。农村有这么句话,没有马勺不碰锅沿的。打完架又好了,不打架就不能算两口子了。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在磕磕碰碰中前进,这其中缺一不可。这其中的关系在后面的章节中我们还要细说,在这里就不重复了。

五行的概念很多书都有解释,其实从字面上就能够发现端倪,行是什么,是一种动态,五行也就是木火土金水在不断的运动当中的状态。这五种状态在尚书中也就有了一个概念,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五行概念是用来阐释事物之间相互关系、功能状态或者归纳事物运动现象和属性。通过木火土金水五者之间的生克制化来论述和推演事物或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及运动变化规律。这五种概念广泛的存在于中国古典哲学体系,历代医家为了说明天人一体的整体性和复杂性,把人体的脏腑组织、生理活动、病理反应,以及自然界的事物和现象广泛地联系起来。里面物质的含义随着知识的深化变得越来越没有决定性的意义了。
在五行中木的特性古人理解为“木曰曲直”。“曲直”,实际是指树木的生长形态,为枝干曲直,向上向外周舒展。是属于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
  火的特性古人理解为“火曰炎上”。“炎上”,是指火具有温热、上升的特性。因而引申为具有温热、升腾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火。
土的特性古人理解为“土爰稼穑”,是指土有种植和收获农作物的作用。因而凡是具有生化、承载、受纳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土。并且还有““土为万物之母”之说。
金的特性古人称之为“金曰从革”。“从革”是指“变革,改变”的意思。因而凡是具有清洁、肃降、收敛等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金。
水的特性古人称“水曰润下”。是指水具有滋润和向下的特性。引申为具有寒凉、滋润、向下运行的事物,均归属于水。
五行学说认为天地间的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静止的,而是在不断的在生克制化的运动中维持协调平衡。五行的性质经常用三种状态来体现那就是“平气”、“不及”、“太过”。内经上记载平气时,木曰敷和,火曰升明,土曰备化,金曰审平,水曰静顺;不及时:木曰委和,火曰伏明,土曰卑监,金曰从革,水曰涸流。太过:木曰发生,火曰赫曦,土曰敦阜,金曰坚成,水曰流衍。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理论的运用中,尤以用五行的特性来分析研究人体的脏腑、经络、生理各种功能的藏象系统影响最大,属于中医思辨内容的核心。藏象思辨的成熟运用才是一个中医成熟与否的标志。
  在中医方面五行的特性被抽出来,搭建了一个思维框架,和阴阳的概念一起成为中医学的支柱理论。阴阳五行所构建的这个格局在内经中就有明确的论述。内经中把阴阳和五行紧密的与中医脏象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状态图像,这个图像是我们虚构出来的,是客观上不存在的。我们只不过用它来解释一些问题,就像做几何题一样,画了一条辅助线。不过我们要解释的问题可是一个大问题,就是整个中医理论。
中医理论的成熟也是从不断的实践中慢慢成熟的,这里面有相当多的文化积淀。古代伦理有一个说法,人之发肤受之父母不可轻动。所以在开膛破肚的时候都有所顾忌。不能像西方人那样,把一个人解剖了,看看心脏看看肠子。所以西方医学更多的是研究的实体。拿一个尸体过来,打开身体,看心脏里面有几个瓣膜,有几根血管。心房心室都在什么地方。所以西医的解剖都是实实在在的东西,这和中医的概念有很大的不同,中医注重的更多的是逻辑思辨,在不打开人体的情况下对人体调控。由此可以看出来西医的研究方向是实实在在实体,就是在现代哲学物质观的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的思维方式来研究人的疾病和诊治方法的医疗体系。而现代科学最大的特点是讲究实证,偏重于看得见、摸得着的三维空间内探索实践,但它对三维以上的领域却手足无措,西医属于三维以下层次的医学。它的检测手段日益完善,治疗效果则不能同步发展,而且每发展一步都举步维艰,原因在于西医没有跳出三维这个框框,也没有三维以上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指导,试图以三维层次的手段去摘取多维层次的果实,这是有难度的。而我们中医研究的只是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是运动的,有时看得见有时看不见。现代中医的研究方向也越来越向西医靠拢,没能跳出"存在决定意识"这个框框,逐渐的蜕化向西医归附。这是我们每个致力于中医发展的朋友值得注意的。我们中医要研究的是一个多维的象,绝对不是现实存在的三维模型。中医的内脏在逻辑思辨中也就变成一种代号,这个代号也就成了五行在人体的代名词。
    这五种状态按照脏腑的功能和五行的特性分别作了系统归纳。如木性生发条达,肝性喜条达而主疏泄;水性滋润下行,肾藏精而主水。因此,肝属木、肾主水等等。五行归藏后,人体内部的脏腑与大自然的变化也紧密的联系起来。形成了以五行属性为主体,外应天地间万事万物,内联脏腑、、形体、情志等的藏象系统。藏象系统充分说明了人体的内环境与外在自然环境之间也存在着对立统一的联系。 
五行之间的关系就是四种,生我我生,克我我克。生我者父母我生者子孙,克我者官鬼我克者妻财。这看似简单的四种关系属于五行正局,除此之外还有五行变局。不管是正局还是变局在中医的思辨上意义都相当大。生克是五行在正常情况下的制约关系,属于正局,这种关系在整体上呈现了一个动态均势。五行所达到的平衡,不是绝对的静止,而是建立在运动基础上的动态平衡。当这种动态平衡被打破的时候就是病态,这个病态就是变局。
变局是五行系统结构关系失去正常协调的一种表现。如果五行的某一行功能太过,则对其所胜过度制约,而发生相乘。比如说我克者妻财,本来夫唱妇随关系很和谐,老婆也很听话,但是男方过于强盛,就会演化为家庭暴力,出现不和谐音符。而对其所不胜发生相侮,即反克,那麻烦了,同样的家庭暴力又要上演了,不过角色变了反过来了。在临床上经常见到这种情况,比如肝木本身是克制脾土的,但是在出现肝木气旺的时候,就会木郁乘土,导致土气更虚,反过来金本克木,肺金不足就会导致木火刑金。
五行的理论体系之所以能够保持动态平衡和循环运动,主要在于其本身客观存生克制化的相互关系。上面讲了生克,那么制化又怎么理解呢。制,即制约。化,是生化。所谓制化调节,主要是指五行通过他们之间各种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种变化机制。又称为"五行制化"。比如火能克金,金能生水,水又能克火,从而使火不亢不衰,故能滋养土,而使土能正常生化。其他四行依次类推。由此可见正是这种相反相成的生克制化关系,调节并保持了事物结构的相对协调和平衡。。
从五行的整体作用来看,任何两行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单向的,而是相互的。也就是说,木能克土,土又能载木亦可反克。土能生金,金反过来亦能影响土的运化。上面提到了正局是常态,变局才是病态,这里说的两种情况就是变局。有这么一句话叫土虚而木摇,木气的调达需要的是水土合德,当土气失德的时候木的调达就会变成一种戾气,出现病态。当土气太过的时候,又会出现土湿木郁。木本来是疏土的,结果土湿太过反而把木给困住了,就好像警察本来是抓强盗的,结果强盗太多了把警察给打死了。由此可见木土之间的关系远不是一个单纯相克这么简单。那么相生呢?相生其实也是会发相克的现象。比如说最近几年经常在网上曝光儿子因为钱把父母杀了,这种现象比较变态,但是现实存在,个中原因我们不在这里探讨,那么反映到人体中有没有这种现象呢?有。比如说土生金,本身是母子的关系,但是肺金在肃降失常的时候会导致脾胃的功能失常,而生臌胀、泄泻、纳呆等一系列症候。这不就和儿子伤害父亲一样吗。所以我们在认识五行生克的时候不要只是停留在单纯的生克方面,五行告诉我们的只是一种关系,有正局也有变局,正局是维持平衡的条件,变局是失去平衡的结果。
发表于 2013-11-27 17:29 | 显示全部楼层
火证似寒,从理论上讲是可以的,但是怎么去把握这个情况呢?
不知道这些病人的舌脉及其它症状如何?好给咱们的临床应用提供一些凭证。有劳月版了。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7 18:37 | 显示全部楼层
火证似寒,从理论上讲是可以的,但是怎么去把握这个情况呢?
不知道这些病人的舌脉及其它症状如何?好给咱 ...
知周 发表于 2013-11-27 17:29

       这个情况病人的饮食最重要,也就是吃了辛辣刺激制品就腹痛腹泻,这是我关注的第一点。再就是舌质偏红,有时有齿痕,这个齿痕一般是早起时严重,属于湿热之气上蒸,还有病人偏瘦,面部皮肤为焦枯色,这都是内热的表现。
       脉象一般左尺偏数,或者细数。我认为脉象也只是一个像,要从脉象中找出其五行偏颇之处。
发表于 2013-11-27 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阳伏于内的热深厥深,阳散于外的外热内寒,此二者之间的区别还宜深入探讨。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8 08: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阳伏于内的热深厥深,阳散于外的外热内寒,此二者之间的区别还宜深入探讨。 ...
三七生 发表于 2013-11-27 21:00

是的,这个上面没有讲清楚。三七老师讲的条理分明,前者宜清,后者以收敛浮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4-11-23 01:31 , Processed in 0.039504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