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楼主: 姜与炙甘草

今天惊蛰,俺这里春光明媚!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26 16:03 | 显示全部楼层
那是河南?河北  河南河北不是算中原吗? 
 楼主| 发表于 2011-1-26 16:06 | 显示全部楼层
是,猜对了。
发表于 2011-1-26 17:11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原不会地震吧?有点担心?
 楼主| 发表于 2011-1-27 14:0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08# jingetiema

气候如此异常不是什么好事。在2010年寒冷的春天我们听到了玉树地震。

今年中原的小麦肯定会减产的,会发生粮食危机吗?
 楼主| 发表于 2011-1-31 21:3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当地老话讲干冬湿年下,可是今年春节却艳阳高照!

到处满街的红灯笼晃着我的眼睛......
发表于 2011-2-1 05:24 | 显示全部楼层
纽约地区一月下了七场大雪, 今晚还会有一场, 也破了历史记录.
 楼主| 发表于 2011-2-1 13:2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11# 燕果

有旱就有涝,原来涝在您那地。
 楼主| 发表于 2011-2-1 14: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姜与炙甘草 于 2011-2-1 14:24 编辑

由于今秋冬中原遭遇大旱,特发此帖:新中国农田水利建设成就(1949—1976)

·供参考·

新中国农田水利建设成就(1949—1976)

作者:五心斋

2007年09月19日

网摘编发

有反省的心则无过,有谦虚的心则无骄,有感恩的心则无愧,有服务的心则无懈,有正直的心则无邪!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在新中国28年中,在毛主席、周总理的英明领导下,进行了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取得了辉煌的建设成就。通过江河治理和修建水库,实现防洪排涝,抵御旱灾,灌溉农田的最基本的保障。

解放前我国只有大型水库6座,中型水库13座,小型水库1200座(含部分灌溉工程数),大中小水库1219座(含部分灌溉工程数),总库容估计200亿立方米左右。

1949—1976年,全国建成大型水库302座,中型水库2110座,小型水库82000多座,截至1976年底,总计(含解放前)全国有大中小水库85400多座,总库容4200亿立方。

[附]新中国水利大事记(1949—1976)

1949年

·全国发生大面积水灾,20多个省的354个县市、4450万人受灾。长江中下游和珠江流域的西江灾情最为严重,长江中下游干支流普遍大水,810万人受灾,5.7万人死亡。珠江流域广东、广西两省370万人受灾。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把“兴修水利,防洪抗旱”写进《共同纲领》。

·各解放区水利联席会议在北京召开,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水利会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在北京成立。

·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气象局成立。1953年转建为中央气象局,1982年改名为国家气象局。

·“导沂整沭”和“导沭整沂”工程开工,开挖了新沂河和新沭河。新沂河自老沂河华沂开始,过骆马湖,切开嶂山岭,向东会合老沭河,至灌河口入海,打通沂河入海出路;1958年对堤防进行复堤加固,1964年续建,80年代中期进行了除险加固。新沭河从山东大官庄经大兴镇、沙河、至临洪河口入海,把沭河洪水分入沙河经江苏直接入海。1971年新沭河按50年一遇防洪标准扩大治理。

1950年

·中国政府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淮河洪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发布《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政府就大江大河治理作出的第一个决定。《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为根治淮河而斗争》的社论。

中国全面整修江河堤防。

·毛泽东对淮河治理先后作出四次批示,指出淮河治理要长远规划、科学治理。

·周恩来主持治淮会议,提出“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

·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听取了关于荆江分洪工程的汇报,同意荆江分洪工程兴建方案。

·中央防汛总指挥部成立。1971年更名为中央防汛抗旱总指挥部,1985年恢复原名,1987年更名为国家防汛总指挥部,1992年更名为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

·第一次全国防汛会议召开。

·对京杭运河进行恢复和扩建工作。1957~1961年重点扩建了徐州至长江的河段,70年代又不断增建。

·湖南大通湖蓄洪垦殖工程开工并完建,是长江流域第一个蓄洪垦殖区。

·《人民水利》杂志创刊。1956年更名为《中国水利》,1958年与《人民电业》、《水利电力工人报》合并为《水利与电力》(半月刊),“文化大革命”期间停刊。1981年复刊,再次更名为《中国水利》,改为月刊。

·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成立。

1951年

·辽河洪水,干支流决口419处,受灾农田37.6万公亩(1公亩=100平方米,下同),受灾人口87.6万,死亡3100人,沈山、长大铁路中断行车40余天。

·毛泽东发出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淮河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条全面治理的大河。

·中国开始布测全国天文大地网。

·编制完成了《关于治淮方略的初步报告》。

·根治淮河一期工程完成。

·对洪泽湖大堤进行修复。1979年对其进行抗震加固,三河闸、高良涧进水闸先后进行加固整修。洪泽湖大堤逐渐将直墙改为斜坡和平台防浪。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座新建的水电站——福建古田溪一级水电站开工。

·北京水利学校成立。1958年与其他学校联合成立北京水利水电学院。1969年该校由北京迁往河北岳城水库,后改名为河北水利水电学院。1976年迁往邯郸市。1978年改名为华北水利水电学院,1987年迁往郑州。

·江苏苏北灌溉总渠开工,1952年建成。全长168公里,引水过流量800立方米/秒。

·荆江大堤加固工程全面动工,以后多次进行整治和修复。

1952年

·毛泽东视察黄河,号召“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

·毛泽东指出: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一点水来是可以的。这是中国领导人针对中国北方缺水问题第一次提出的南水北调的宏伟设想。

·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作出《关于荆江分洪工程的决定》。荆江分洪工程开工并完建,设计分洪流量8000立方米/秒。

·引黄灌溉济卫第一期工程竣工,改名为“人民胜利渠”,1951年开工,1953年建成,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黄河上修建的第一座引黄灌溉工程,有效灌溉面积达4万公亩。

·中国最大内陆河——塔里木河在新疆轮台县依拉河口筑坝,使塔里木河下游河道与孔雀河分开,塔里木河南流入故道。

1953年

·辽河洪水,27个县市受灾,167人死亡,沈山、长大铁路中断59天。

·由13名工程技术人员组成的水利援藏干部工作组开赴昌都,成为首批援藏工作者与西藏现代水利的开拓者。

·在江苏洪泽县建成洪泽湖三河闸,设计过闸流量1.2万立方米/秒。

·中国自己设计制造的第一艘海客货轮在上海下水。

1954年

长江洪水。宜昌站洪峰流量6.68万立方米/秒,长江流域农田受淹317万公亩,受灾人口1888万人,死亡3.3万人,京广铁路中断100天。抗洪中先后三次启用荆江分洪区。

淮河洪水。淮河大堤在禹山坝和毛滩分别决口,受灾农田408万公亩,受灾人口2000多万。

·中国第一部流域综合利用规划——《黄河综合利用规划技术经济报告》编制完成。

·中国紫金山天文台编算、出版《航海天文历》。

·永定河官厅水库竣工,总库容22.7亿立方米,是全国第一座大型土坝水库,也是中国第一座大型山谷水库。工程于1951年开工建设。

·长江上游狮子滩水电站开工,是中国最早实现梯级开发的河流——龙溪河上兴建的第一级重点梯级电站。总库容10.28亿立方米,坝高51米,是中国第一座堆石坝。

·在安徽霍山县建成佛子岭水库,坝高75.9米,总库容5.01亿立方米,电站装机21.7万千瓦,是中国第一座混凝土连拱坝,发电厂安装了中国首次设计制造的水轮发电机组。该工程于1952年开工,1984年大坝加高1.5米。

·武汉水利学院成立,其前身是武汉大学水利学院,1959年更名为武汉水利电力学院,1993年更名为武汉水利电力大学,2000年并入武汉大学。

1955年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规划的决议》。

·水利部制定和实施水库、水闸的等级标准。

·第一次全国水土保持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

1956年

·中国采用第一个全国性国家高程系统——1956年黄海高程系。

·中国编制第一个海洋科学远景发展规划。

·组织进行第一次全国水文站网规划,1959年基本实现。

·编制完成《淮河流域规划》,70年代进行修订。20~30年代曾制定《导淮工程计划》,但实施的工程极少。

·水利部建立水利科学研究院,1958年与中国科学院水工研究室、燃料工业部水电科学研究院合并成立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1994年更名为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在安徽金寨县建成梅山水库混凝土连拱坝,坝高88.24米,为中国最高的混凝土连拱坝,也是当时世界最高拦洪坝。

·汉水杜家台分洪工程建成,设计分洪流量4000立方米/秒,该工程于1955年开工。

1957年

·松花江洪水,哈尔滨市水位超过1932年受淹水位0.58米,全流域受淹农田93万公亩,受灾人口370万人。

党中央、国务院对水利建设提出“必须切实贯彻执行小型为主,中型为辅,必要和可能的条件下兴修大型工程”的水利建设方针,并提出“还必须注意掌握巩固与发展并重,兴建和管理并重,数量和质量并重的原则”。

开始进行全国范围的历史暴雨洪水调查。

·编制完成了《海河流域规划》,1986年进行修订。

·国务院决定,成立全国水土保持委员会。

·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开工兴建,1960年蓄水,1962年发电,成为黄河干流上第一座大型水利枢纽。由于泥沙淤积,从1964年开始多次改建或增建泄洪设施,改变运用方式。

·浙江新安江水电站开工,1965年建成,坝高105米,装机容量66.25万千瓦,为中国首次采用宽缝重力坝和溢流式厂房,也是中国第一座自己勘测、设计、施工和制造设备的大型水电站。

武汉建成中国第一座公路、铁路两用桥长江桥,全长1670米。

1958年

“大跃进”时期(至1960年),全国兴起大办水利的建设运动。《中共中央关于水利工作的指示》中提出水利工程“以小型工程为主、以蓄水为主、以社队自办为主”的“三主”建设方针,建设了900多座大中型水库,对当时防洪、抗旱、排涝等起到了重要作用,但规模过大,质量较差,留下了很多后遗症。《人民日报》发表题为《蓄水为主、小型为主、社办为主》的社论。

·黄河洪水,花园口站洪峰流量达2.23万立方米/秒。京广铁路交通中断14天。经全力防守,在不分洪的情况下,黄河大堤未发生决口。

·中共中央成都会议形成了《中共中央关于三峡水利枢纽和长江流域规划的意见》。

·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提出《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要点报告》,明确三峡水利枢纽是治理、开发长江的关键工程。该报告1990年修订,成为长江流域综合开发、利用、保护水资源和防治水害活动的基本依据。

·中国开展全国海洋调查,1960年结束。

·水利部、电力工业部合并为水利电力部。

·分淮入沂工程动工开挖,1972年基本完成。全长98公里,后逐年进行续建和加固。

在安徽霍山县磨子潭水库建成中国第一座大水头坝,坝高82米。

·在广东流溪河水电站建成中国第一座混凝土双曲拱坝,坝高78米。

·北京十三陵水库举行落成典礼。

·丹江口水利枢纽正式开工,是治理开发汉水的关键性工程,也是实现南水北调中线方案的重要枢纽。1968年首台机组发电,1974年按初期规模建成,总库容209亿立方米,装机容量90万千瓦 。

·黄河青铜峡水利枢纽正式开工,1967年建成,为中国首次采用闸墩式电站。总库容7.35亿立方米,装机容量27.2万千瓦。

·刘家峡水利枢纽开工建设,1961年停建,1964年复工,1974年建成,坝高147米,装机容量122.5万千瓦,是中国自行设计和建设的第一座100万kW以上的大型水电站。

·安徽淠史杭灌区开工修建,渠系还具有通航、发电、供水等综合效益,总控制面积1.31万公亩,设计灌溉面积68.4万公亩。1959年开始灌溉农田,以后逐年续建配套。

·新丰江水电站开工兴建,是珠江流域第一座大型水电站。总库容139亿立方米,电站装机容量29.25万千瓦,坝高105米。1962年水库发生6.1级地震,是中国有记录以来最大的水库诱发地震。

·北京密云水库开工建设,1960年建成,总库容43.75亿立方米,逐渐演变为向北京供水的主要水源。

·大连造船厂建造的中国第一艘万吨远洋货轮“跃进号”下水。

·中国创制出蛙式夯土机。

1959年

中国科学院治沙队开始对中国沙漠和戈壁进行考察研究。

中国在新疆乌鲁木齐河源建立中国第一个高山冰川研究试验站。

·中国提出农业的土、肥、水、种、密、保、管、工“八字宪法”。

新疆玛纳斯河灌区骨干工程建成,具有引、蓄、灌、排和水力发电等多种功能,设计灌溉面积21万公亩。后几经扩建,总干渠全长18公里。

1959~1961年

发生连年干旱,灾害影响到10多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平均受灾面积3659万公宙,成灾1533万公亩。全国遭受三年严重自然灾害,农业严重歉收,出现国民经济严峻困难局面。

1960年

·河南林县引漳入林工程正式动工兴建,1965年建成人造天河——红旗渠。总干渠长70公里。

珠江流域南盘江支流上的六郎洞水电站开工,成为中国第一座利用地下水发电的中型水电站。

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编制了下荆江系统裁弯工程规划。经过比较选择后,一部分工程相继实施,其中中洲子裁弯工程1966年开工;上车湾裁弯工程1968年开工;沙滩子裁弯工程未及实施,1972年自然裁弯。

·在黑龙江省兴凯湖附近新开流建成中国第一座鱼道,总长70米,宽11米。

·广东省乳源南水堆石坝采用定向爆破筑坝技术,坝高81.3米,长215米。

·中国第一艘自行设计和建造的万吨远洋货船“东风号”下水。

·南京长江大桥动工兴建,1968年建成通车。大桥正桥长1576米,为公路、铁路两用桥。

1961年

·江西上犹江建成中国第一座空腹重力坝、坝内厂房,坝高67.5米。

·江苏江都排灌站动工建设,1977年建成,装机容量4.98万千瓦,最大提水流量为470立方米/秒,是中国最大的电力排灌站,也是连接长江和淮河两大水系的大型工程。

·内蒙古河套灌区总干渠建成,改多口引水为一口引水,后来相继开挖排水总干渠,并进行了渠系配套工程建设。

1962年

·中国首次采用碾压混凝土修建的防渗心墙在台湾省塞门坝建成。

·中国完成第一次全国性森林资源调查。

1963年

·海河洪水,受灾农田440万公亩,冲毁铁路75公里,受灾人口2200万,死亡5600余人。

·广东、广西、海南及福建、江西、湖南、云南、贵州、四川等省(自治区)发生严重干旱,以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受灾最重,全国受旱面积1686万公亩,成灾面积902万公亩。

·毛泽东题词“一定要根治海河”。

·国务院作出《关于黄河中游地区水土保持工作的决定》。

·《中国水文图集》出版。

·湖南双牌船闸(两级)建成,提升高度达43米,为当时中国提升高度最大的多级船闸。

1964年

·国家海洋局成立。

·美籍华人周文德编著的《应用水文学》问世,受到国际水利学界的重视。

·东江—深圳供水工程开工,1965年正式向香港供水。1978年完成一期扩建工程,1987年完成二期扩建工程,1994年完成三期扩建工程。向香港年供水能力达11亿立方米,向深圳年供水能力达4.93亿立方米。

·1.2万吨压力巨型水压机宣布建成。

1965年

·中国开始数值天气预报业务。

·全面总结了“四重四轻”(重建轻管、重大轻小、重骨干轻配套、重工程轻实效)的水利建设特点,制定了“大、小、全、管、好”(发扬大寨精神,小型为主,全面配套,狠抓管理,更好地为农业增产服务)的水利工作方针。

·国务院批准《水利工程税费征收使用和管理试行办法》,这是第一个全国统一的水费制度。

·黄河中游水土保持委员会成立。

·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地图集》出版。

1966年

·“文化大革命”时期(至1976年),全国展开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群众性水利建设得到发展,但各级水利机构被取消,水利管理遭到破坏,造成很多遗留问题。

·淮河新汴河开工,1970年完成,全长128公里,是一条横贯豫、皖、苏三省的综合性利用的大型人工河道。

·海河子牙新河开工,1967年全部建成,全长144公里。

·在海河流域首先采用升卧闸门。

1967年

·鸭绿江云峰水电站建成,1958年动工建设,是中国和朝鲜共同建设的,中国自行制造的第一台100兆瓦水轮发电机组安装在此。

1968年

·中国第一台抽水蓄能机组在河北岗南水电站投产,机组装机容量1.1千瓦。

1969年

·中国第一座充气橡胶坝在广东省流溪河水电站建成。

·甘肃省景泰川电力提灌工程一期工程开工建设,1974年竣工。二期工程1984年开工建设,1994年建成,1999年竣工验收。该工程是一项高扬程、大流量、多梯级的电力提水灌溉工程,设计提水流量28.6立方米/秒,装机容量24.8万千瓦。

1970年

毛泽东批准兴建长江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

·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开工,成为长江干流上兴建的第一座水利枢纽工程。1972年停工,1974年复工,1981年首台机组投产发电,1988年竣工,设3座船闸,水电站和船闸的规模是当时国内最大的。

开挖永定新河,1971年完成,全长61.9公里,设计流量1400立方米/秒,按50年一遇防洪标准设计。

·大型人工河——湖北汉北河竣工。

·上海用盾构法凿成黄浦江打浦路隧道,全长2761米,为中国第一条水底公路隧道。

1971年

·周恩来连续三次听取关于葛洲坝工程的汇报,指出“长江出了乱子,不是一个人的事,是整个国家、整个党的事,是要载入党史的问题”。

·治淮骨干工程茨淮新河开工,1991年完工,总土方2.1亿立方米,总投资5.44亿元。

·中国在映秀湾水电站首次将沉井用于水利工程。

·在河南焦作建成群英坝,高100.5米,为世界最高的浆砌石重力拱坝。

·上海建造的中国第一艘两万吨级货轮“长风号”下水。

1972年

·北方大旱,以京、津、晋、冀、陕北、辽西、鲁西北为主,是1949年以来黄河和海河流域一次大范围的严重干旱,受旱面积3070万公亩,成灾面积1360公亩,受灾人口达1539万。

·黄河下游河道第一次发生明显断流。到20世纪末有22年黄河下游出现断流,累计断流86次,共1084天,其中1991~1999年连年断流。

·国务院决定从河南省人民胜利渠引黄河水支援天津,解决天津水源危机。

·治淮骨干工程淮洪新河开工,1979年停缓建,1991年复工续建。

·湖南青山水轮泵站竣工,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轮泵站。

·白山水电站开工兴建,1991年竣工,总装机容量150万千瓦,坝高149.5米,是中国第一座三心重力拱坝。

·《人民日报》发表专文《探索江河规律,当好水利尖兵》。

1973年

·中国大坝委员会在北京成立,1974年中国成为国际大坝委员会(ICOLD)成员国。

·中国第一次环境保护会议在北京召开。

·召开北方17省(自治区、直辖市)抗旱会议,全国开展大规模的抗旱打井建设,至1998年,全国配套打井达372万眼。

·台湾省曾文坝竣工,坝高133米,为当时中国最高的土石坝。

·在晋西和陕北利用水力冲填法筑坝,又称水坠坝。

·甘肃省兰州建成黄河西津电灌站,装机11440千瓦,10级总扬程684米,为中国扬程最高的电灌站。

·浙江余姚市在河姆渡建造防洪排涝工程时,发现了7000年前的我国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

1974年

云南省东川蒋家沟发生一次极粘稠泥石流,含水量仅11%。

国际水文计划(IHP)中国国家委员会在北京成立。

· 台湾省德基坝建成,坝高181m,为当时中国最高坝。

·中国建成25000吨级的“黄山”号浮船坞。

1975年

·淮河洪水,板桥、石漫滩两座大型水库垮坝失事,全流域受灾面积184.5万公亩,2.6万人死亡,京广铁路中断18天,造成毁灭性灾害。两座水库的复建分别于1993年和1997年完成。

·开始引进和研制水文遥测系统,并建设水利系统防汛通信网。

1976年

·河北唐山发生强烈地震,城市遭毁灭性破坏。地震波及京津地区。

·编制完成了《南水北调近期工程规划报告》,选定东线工程作为南水北调近期工程。

·甘肃省引大入秦调水工程正式开工。由于资金和技术问题两次停工,1994年总干渠全线通水,是一项跨流域调水自流灌溉工程,设计引水流量32立方米/秒,总干线全长87公里,隧道33条,总长75.1公里,其中的盘道岭隧道长15.7公里。

·中国最大的牧区水利枢纽工程——内蒙古海日苏水利枢纽动工,1978年建成。

·黄河龙羊峡水电站开工,1987年发电,1989年建成,坝高178m,总库容247亿立方米,装机容量128万千瓦。

[附]

1公亩=100平方米

1公顷=100公亩

1公顷=15亩

1亩=6.67公亩
 楼主| 发表于 2011-2-4 14:20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午时立春,当地天气晴朗,有阳光。
发表于 2011-2-9 13:52 | 显示全部楼层
农历初五从老家回郑州,路上阴天。

初六晴天,温度升高,想着下雪无望,初七早上阴天,上午九点多开始飘零星小雪。

截至现在地表已经湿了,车子的顶部和小区绿化带上有白色的积雪。雪,还在继续。
 楼主| 发表于 2011-2-9 14:52 | 显示全部楼层

雪花漫天飞......

本帖最后由 姜与炙甘草 于 2011-2-9 15:23 编辑

今天上午12点多一点,开始飘零星小雨,继尔飘起了雪花,不到一个小时,成片成片的雪花裹着东风飞舞起来啦......

雪花,雪花,漫天飞,我们,我们,多开心......

干冬湿年下,老话不欺人!

春雨贵如油,润雪兆丰年!
发表于 2011-2-9 22:55 | 显示全部楼层
哎呀呀,如风往事又被翻出来了。
姜姐姐家里的事情也算结束了哈。嗯,2011春天愉快哦!
发表于 2011-2-11 14:46 | 显示全部楼层
 新闻:山东省38县市飘下春雪 人工增雨增雪缓解旱情

 2月9日,受西风槽影响,华北南部重旱区迎来一次弱雨(雪)天气过程。山东省人影办负责人赵健介绍说,省人影办抓住有利的天气过程,与济空航运团“运-7”作业机组密切配合,在济空有关部门的大力保障下,与河南、安徽、江苏人影部门密切协作,在鲁西南、鲁南、豫东、皖北、苏北开展飞机跨区作业2架次,作业飞行5小时26分钟,影响面积4.89万平方公里,发射焰弹398枚。
~~~~~~~~~~~
  下那么大力气才下了那么点雪,真累啊
发表于 2011-2-11 17:3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18# jingetiema


   
 楼主| 发表于 2011-2-19 09:44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是雨水节气,2011年的第2个节气。

天气阴沉沉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4-6-15 10:56 , Processed in 0.032283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