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楼主: nmamtf71

辩证的困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2-11 18:27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觉楼上所言有道理。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1 21: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阴阳调和,抽搐自止,可是抽搐每每发作于睡梦中,且 寅卯时居多,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肺与大肠?】
常年口臭流口水【口水粘臭】,牙龈易出血,牙龈少牙根渐露出,是上焦阳衰不能统血,还是阴亏火旺而致出血?食欲差,二便难,此相又能说明什么?【应该与她吃饭不嚼,消化不好郁而生热而致便秘,为何消化不良而不溏泄?】
我想试试  “全息汤” 柴桂汤合 平胃散, 五苓散 瓜蒌薤白汤,基础方十二味药。
发表于 2014-12-12 09:5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92# nmamtf71


        楼主也许可看看刘老先生渡舟之【伤寒挈要】,里面对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的解释和案例。
        供交流。
发表于 2014-12-12 11:4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92# nmamtf71

個人看法,許多問題根源都在小孩腎氣不足,用太多藥去調,反而會打亂他身體本身的節奏。 往往會治了頭,氣又跑到了腳。

不如從飲食、運動及生活習慣著手,只要能吃能喝能睡,冬天養陰夏天養陽,平時做些體操運動,太陽好時出去走走,平時養仁湯,明夏喝生化湯。把身體調理好,一切問題自然會解決。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2 21:18 | 显示全部楼层
感恩两位的关心。
全息汤,由十八味药组成基础方: 柴胡12 桂枝10 枳实10  薤白10 瓜蒌10  苍术12 白术12 茯苓12 猪苓12  泽泻15   陈皮10 厚朴10  生地10 丹皮10 白芍10 甘草10 生姜10 大枣10。
这是我八九年前初接触中医 就遇到的方剂,我按图索骥配方,女儿竟然一个多月未犯病。足可证此方的全面性,后来接触三七网,嫌此方繁琐,喜爱经方,但自此以后女儿由活泼可爱,慢慢发展到萎靡的废人,究其因谁之过,不是《伤寒》之过,实乃我辩证不准之过,这就是我和女儿的命运!【这是下午,抓药时的感想】,若早用此方,也不致顾此失彼,伤害身体而不知,
发表于 2014-12-13 09:0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95# nmamtf71


    感谢分享。
    说一千道一万,“不看广告看疗效”。
    我百度了一下全息汤,感觉其虽如李云龙般四面攻城却有重点进攻,思路却似乎并未脱离伤寒论。
    奇怪的是我忽然想起傅青主,虽八杆子打不着。得去看看他的大论。
发表于 2014-12-13 13:31 | 显示全部楼层
怪病多瘀,柴胡加龙牡汤合桃核承气汤之类应有用武之地。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3 21:41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给女儿服用一煎【两次】,昨晚犯了一次。但口水依然。小便多半天未下。
妻子感觉孩子严重缺水,给孩子输了三组液【孩子的血管特细,扎的脚踝】,尿了两大泡,刚才我送货回来,发现精神好多了,流口水轻。
真是可笑,对于输液深恶痛绝的我。竟然又在给女儿输液,真是可笑而悲哀。究之谁错了?
发表于 2014-12-14 09:33 | 显示全部楼层
要我说,为什么还在自己用药啊,坛里有先生你直接面诊不好吗?把孩子治好比什么都强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4 21:47 | 显示全部楼层
孩子已经很萎弱了,非是面诊一两次就能好的。需要一个过程。恼人的流口水,就是治不下去。
昨天下午没有喝药,昨晚抽了两次。
今天下午去沧州送货,顺便去药店,买了火麻仁及九节菖蒲。回家后放了些许的麻仁及大黄,煎了第二煎,喝了两次【至今】,还是流口水,不愿吃东西。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5 21:52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陪岳母去沧州市中心医院查胃,查胃镜,整整多半天。
女儿上午服了一次药,晚上不得已又将上药三煎,服了一小碗。
这两天孩子晚上虽有发作,口水依然,但孩子精神头儿见足,坐尿盆自己能坐住了,能玩了。这是近一个月来所没有的。【整天没精神,躺在炕上,浑身瘫软坐不住尿盆】
发表于 2014-12-15 22:49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你试一试找刘善人吧
 楼主| 发表于 2015-1-6 20: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nmamtf71 于 2015-1-6 21:00 编辑

女儿血管很细,扎针困难,只输了那一次。全息汤喝了两次,以后未再服药。孩子发作由少至无,口臭,流涎已无,大便少【每次只解下少许】,现在饮食大增,明显有饥饿感【太阴开】。小便正常.
伤寒论中有讲,伤寒传至阳明,就不会再往下传,记得七八年前,孩子脸上有污垢,当时不知,后看阳明承气条下,始悟之,女儿这多年来用药及病情变化特点,已经有所暗指。
今天观《医学医学衷中参西录》,对于癫痫惊风竟用白虎人参汤加蜈蚣一剂除愈。想我女儿这多年来,一直在阴邪内陷,温阳回逆中打转。四逆理中频施,阴血枯槁而萎废。全是邪热内陷所致。全是我罪业障蔽,女儿应该受此折磨,希望诸位莫要步我后尘,。
 楼主| 发表于 2015-1-10 21:18 | 显示全部楼层
同学们,我们今天讲的题目是:“阳蓄积病死——谈谈热邪对于人体的危害”。
“阳蓄积病死”,是《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上的一句话。
这一句话最能说明热邪对人体的危害。
喻嘉言在《寓意草》里说过一句话,他说的是:“经曰,暴病非阳,久病非阴。”这是我们观察病情,诊断病机,辨别寒热的一个很重要的指导原则。
他说的“经曰,”他的意思这是《黄帝内经》的说法,但是《黄帝内经》里面并没有这样的原文,这是喻嘉言他对于《黄帝内经》的精神,做了一个浓缩性质的结论,一个总结。
这个总结非常重要,因为它对于我们认识病证的热寒是很重要的,是一个关键性的指导原则。

【暴病非阳与久病非阴】
那么,我们就从这一句话说起,谈谈这个问题。
“暴病非阳”的意思是:突如其来的病,它不可能是热邪,它必然是寒邪,或者是风邪外闭,一闭它也就成了阴。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刮风的时候都有一时性的发凉,虽然风为阳邪,但是刮风的那一会儿还是凉风嗖嗖,还会闭表,对吧?
所以,它也和寒邪一样属于“暴病非阳”。
再说一下“久病非阴”。
如果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慢性疾病的过程,你就别想这是寒,因为这个病的寒或者风已经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化热了。
既然是久病,它还不郁而化热吗?这一类的病,都是阳,都是热,而不是寒。喻嘉言的这一句话:“久病非阴”,他总结的这个《黄帝内经》的这个结论。

【虚劳≠阳虚】
《素问· 经脉别论》说:“春秋冬夏,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此为常也,”生病起于过用,可见虚证还是最常见的病证。
那么,过用以后又会怎么样呢?
《素问·生气通天论篇》说:“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辟积,是一层一层的积累起来的意思。它说,如果你烦劳的话,阳气就会升,会张,上升的最终结局就是“精绝,”也就是阴精绝灭。
可见,生病以后就会形成阳气升张,也就是热邪的形成。
我们不能因为“虚劳”就联想到阳虚。须知劳动既然是动,就会阳气上升,况且动则耗阴,阴一虚,那阳就会更加嚣张,就会积累于夏,由于夏天的暑热过盛,假如内外的热邪结合,就会导致发生煎厥,也就是昏迷。也就是说,受热以后可以突然昏迷,就相当于中风,突然丧失意识。

【乱蹿的、升长的都是阳气】
这一段话还有一层意思是说,阳气是轻的,浮的,它就是往上飘浮的。
如果我们阴气充足的话,它就被阴气吸住了。如果我们过于烦劳,过于劳累,那么阳气就会上升,下面的阴就吸不住了,于是就可以有面红耳赤的一片上火的迹象。最后的结局就是精绝,阴精绝灭。
这说明了阳气的性质是往上浮的。
我们知道,阳气的定义在教科书里面说,向上的、温热的、向外的,运动的,它都是阳。总而言之,只要升长的,只要动的,它就可以乱蹿,它就都是阳。这个时候你就别想那是阴在那蹿。阴它要是蹿的话,它就成阳了,它就不叫阴了,这个概念必须搞清楚。
本来有可能是阴,但是它一蹿,我们就要称之为阳。往上升就要称之为阳,那么往下降呢,哪怕原本是阳气,但是当这股阳气往下降的时候,它就变成了阴。
为什么?
天下雨的时候,它就是阴,因为往下降。

【阳气过动,就会成为危害】
《阴阳应象大论》里面有一个说法,它说:“暴气象雷,逆气象阳,”突然发作的暴气,它就可以用雷来形容。
那么,逆气,也就是说它不是下降的,不是沉静的,它是逆着往上升的,那么,它就是阳,就叫做逆气。
凡是人体的各种逆气,不管是打嗝,不管是恶心,不管是呕吐,不管是出汗,不管是暴跳如雷,火冒三丈,它都是阳。
这样来看,我们可以简单的说,阳就是动,而且它往往是逆气,也就是说它的动不是向下,肯定的说不是向下。这样来看的话,阳就是气,而且阳就是动。那么在大自然里面无物不动,在我们的身体内部,什么都在动。不动,我们就死掉了。
那么,这样来说,阳气是人为之生命的基本条件,但是另一方面,它稍微一过动,它动的频率高一点,动作大一点,那么它就成了危害,而在人体中,在人的居处环境中,动的远比静的多,所以说,阳气对人的危害是很广泛,很普遍。

【为何传统修身讲究一个静字?】
另外,我们还应该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在人体里面的阳,阳气,它必须是柔和的,它不能够是躁动的,也不能是过于强盛的。因为它是柔润的阳,那么它就是培养、养护生命的阳气,可知阳气以中庸才为贵。如果它过于强盛,那不是对于生命有利的了,那不是今天有一些人所想象的,阳气越多越好。
相反,《素问·生气通天论篇》上说:“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我们在生活中都可以看到这种情况,瘦小的人他可以经常有小病,反而还他活得长。那些五大三粗的,虎背熊腰的,你看他那么强壮,他可以突然就倒地,这种人的死往往是突然的,比别人要快。这就是阳强不能密的道理,这也是很常见的情况。
所以,我们修身养性啊,咱们中国传统文化都讲究一个静字。
佛教讲究打坐,这个打坐,传到了中国以后我们也赋予了它一个静的概念,让受到各种干扰的尘世所形成的浮躁的心气,沉降下来。有阴有静就可以把阳气吸住,不让阳气烦劳则张,不让它升张,人的生命才能得到阴潜阳藏的境界,才能尽享天年。
现在我们就应该明白了,虚证多数是热证,因为“阳气者,烦劳则张”,要知道,我们每天的门诊量中,虚劳一类至少占一大半没有问题,热证的危害显而易见。
所以《本草经疏》说:“诸病惟虚与火为难治。”

中西医分别是如何观察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的?为何说变是一种“阳”的性质?伤寒论中伤寒二字应该如何理解?
敬请留意下篇《孙曼之:谈热邪对人体的危害(二)》
 楼主| 发表于 2015-1-10 21:37 | 显示全部楼层
“伤寒”这两个字怎么讲
《素问·热论》有一段话说:“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其两感于寒而病者,必不免于死。”,“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这里说的是一个过程。例如太阳病,经过一系列发展变化,到了最后,万物归土,就是热证,就要用承气汤。这是《黄帝内经》对于伤寒病的的解释,当然也是张仲景的本意。

我们不能因为后面是三阴经篇,就说是这本书到最后都寒死了,都冻死了,事实不是这样的。实际上少阴篇有三个急下法,我们不能视而不见,不能等闲视之。

黄连阿胶鸡子汤难道不是少阴病吗?这说明少阴病的正治是热证的治疗,是寒证发展的结果。寒证是误治的一个变证,在全书中,三阴篇的治疗,本来就是以寒邪化热为正治。以上说伤寒传经,最后都是热证,这是我们所讲的“为什么临床总是热病居多”的第三个结论。

下面我们来看看为什么疾病发展的规律最后都是热邪为患?
帝曰:“愿闻十二经脉之终奈何?”黄帝的意思是说:十二经脉的病,在最后临终时的表现是怎样的证状呢?

太阳经的临终证状
“太阳之脉,其终也。戴眼,反折,瘈瘲,其色白,绝皮乃绝汗,绝汗则终矣。”
太阳病临终的时候,会“戴眼”,眼睛就翻了。“反折”,脖子往后拧。“瘛瘲”,就是手脚都抽。“其色白”,白是气虚,“绝汗乃出”,绝汗就是临终前的汗。他就一身汗就出来了,出则死矣。
少阳经的临终证状
“少阳终者,耳聋,百节尽纵,目系绝,目系绝,一日半则死矣。其死也,色青白,乃死。”
少阳病临终的时候,会耳聋。这是因为少阳绕耳,所以说耳聋。为什么耳聋呢?因为热邪在里,病到后期,阳热积蓄,百节皆纵,那就是浑身的肢节都松软了,都提不起来了。万物都是寒则凝固坚硬,热则松弛软缓,这也是热邪的一个表现。
“目睘绝系”,目睘绝系是因为和少阳有关系,目瞏是指的是环绕眼睛的那部分肌肉。“绝系”指的是和眼球连接的那一部分筋肉,就会断绝,就会拉断,这是抽风的结果。
“绝系,一日半死”,如果断了的话那就最多再活一天半。“其死也,色先青白,乃死矣”,面色白色里面透着青,因为少阳就是青色的。到青色出现的时候,真脏脉出现了,没有一点胃气把它包裹了,真脏色就出来了,那它也就死了。
阳明经的临终证状
“阳明终者,口目动作喜惊、妄言、色黄;其上下之经盛而不行,则终矣。”
“动作”就是眼睛、口,眨着,动着,这是热和惊的证状。“善惊、妄言”,容易受惊,容易谵语。这些证状都是阳热过盛引起的。“色黄”,黄是阳明的本色。

“其上下经盛,不仁”,全身的经脉都突出来了,也就是说静脉都怒张了。“不仁,则终矣”,因为阳明经是气血俱盛之经,如果他四肢都不仁了,那就经气都耗尽了,没气了,全身最旺盛的经脉都没气了,别的经脉就更不用说了,所以说“不仁,则终矣”,是阳明病最后的临终的标志。
少阴经临终的证状
“少阴终者,面黑齿长而垢,腹胀闭塞,上下不通而终矣。”
“面黑”,黑是少阴病的本色,肾水本应藏在下焦,可是现在泛滥到上面,阴阳颠倒,它泛上来了,那么不死何待?而且“齿长而垢”,为什么齿长?因为牙齿的下面连着经脉,经脉的热让它疯长,在很短的时间牙都长长了,而且牙上有垢,牙垢也是热邪的表现。“腹胀闭”,在病机十九条中谈到“诸腹胀大,皆属于热”。
《伤寒论》里面少阴病的三个急下证,不就是腹胀闭?于是就“上下不通而终矣”。所以为什么《伤寒论》里面的少阴篇最后的急下法?就是根据这个热极化燥而来的。上下不通就终了,少阴病就要终了。所以别的还不急着下,它就非得急下不可。
太阴经临终的证状
“太阴终者,腹胀闭不得息,气噫,善呕,呕则逆,逆则面赤,不逆则上下不通,上下不通则面黑,皮毛憔而终矣。”
“太阴终者,腹胀闭”,因为太阴是脾,也就是大腹,“腹胀闭”和少阴病一样,当然也就属于热。“不得息”,胀得不行,当然就难以呼吸,就喘。“善噫善呕,呕则逆”,这些都是热邪有余,胃气上逆的结果。
因为“逆则面赤”,“不逆则上下不通,不通则面黑,皮毛焦而终矣”,如果脸不发红,不上逆了,那就更严重,因为上下不通,不通就会热邪郁在上面不能下降,郁而炽盛,从而烧焦阳明经所主的面部皮毛,这都是热证的表现。
厥阴经的临终证状
“厥阴终者,中热溢干,喜溺,心烦,甚则舌卷,卵上缩而终矣。”
“厥阴终者,中热溢干”,“中”是指人体之中,也就是人体内部,厥阴临终的时候是内热。“善溺”,善尿,尿频是脾虚气脱的标志,土虚木横,小便也就控制不住了。“心烦、甚则舌卷,卵上缩而终矣”,卵是睾丸。

根据这一段经文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
十二经最后将死的时候不是寒而是热,这是古人的遗训。我们应该很好的体会古人说的道理。疾病经过一个漫长的阶段,阴越来越耗,阳越来越张,所以最后的终结必然是阳多阴少,而不会使阴多阳少。
那么根据上面这一段经文,我们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伤寒论》的最后转归也是热而不是寒。
帝曰:“人伤于寒而传为热,何也?”岐伯曰:“夫寒盛,则生热也。”因为寒盛,把里面包着,所以里面必然是热。然后这个热邪的演变经过了很多曲折的演变,到最后还是热,它不会是寒。开始引起的是寒,是寒痹,危害人的却是热。

既然说伤寒传经最后都是热证,那《伤寒论》中的四逆汤,真武汤的存在又是为了什么呢?回阳救逆又应在何时使用呢?又在有热必有寒,那寒邪对人体的危害有哪些?敬请期待下期《谈热邪对人体的危害(五)》。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4-6-26 12:48 , Processed in 0.041840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