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楼主: 钧钧妈

拨云见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0-20 16:21 | 显示全部楼层
跟进学习。
 楼主| 发表于 2014-10-20 16:52 | 显示全部楼层
类似像这样,天天比来比去,天天患得患失,才到小学而已,一天中的心情起起伏伏,就要被挑动多少次?丹田要当机多少次?气轮要紊乱多少次?

好不容易上了国中,同学们的话题围绕在谁比较爱谁?谁比较喜欢谁?为什么我写信给她,她都没有回信?为什么她都不看我一眼?为什么我没有名牌的手机?为什么我没有名牌的衣服?每跟人家比较一次,胸口又热了,丹田又冷了!就这样,他的心情天天在动荡,他的真元之气天天被上冲下洗,左搓右揉,破坏殆尽!

这样持续一阵子以后,气轮已经习惯了逆行的模式,他那元气就再也回不来丹田里了!这丹田里的元气已经决定搬家算了!它们已经住惯了新的地方了,搬来搬去好麻烦,不回去了!自此后他的丹田,就再也没有热热的感觉了!这丹田已被他的主人谋害致死了!气轮也被他的主人澈底改造成逆行的模式!此时身中的气轮造化已经被改变为消阳长阴的模式,一条通往六道轮回的门也已被凿开了!

这种天天与人比较的情况,要等到什么时候才能有所改善呢?也许直到三、五十年后吧!那时他已年老色衰,经历过无数的沧桑,看透了人间世事,不想再与人有任何的比较,他终于知道原来心平气和是那么的自在,他开始想要学佛向道,他决定不再让那妄知妄见,时时去拨动他的情绪,他想要开始过着平和的生活。
然而这样就可以救回婴儿时期丹田中的元气,和气轮中剥阴取阳的功能吗?没有用的!为什么?这就像一条水沟很久没有水流过一样,它必然开始长满了草,然后整条水沟都被堵满了,纵然有一天水来了,却没有水沟可以让它流动了!

人们任督二脉就像这样,年轻时因为七情六欲不断地干扰,这边堵、那边堵,全部都堵掉了!到懂事的时候,虽然看透世事,决心要好好守着清静,专心念佛,但此时心静下来气轮就能通畅的运转吗?不会的,因为丹田已经当机了,任督二脉中的所有关窍也全都堵塞不通了,剥阴取阳返本还原的机能已全都丧失殆尽!那时光修个内心的清静就能起得了作用吗?

你走过台湾的中横公路吗?那条路很美,但台风天一来,到处都在山崩,这一段也塞住,那一段也塞住,全线都不通,既使你有再好的车,还开得动吗?此时真是进也不是,退也不是,寸步难行了!如果没有功程队大刀阔斧的铲一铲、挖一挖,你一步都走不的!

人们的气轮也是一样,既然已经全部堵住了,没有大刀阔斧的铲一铲,就没有办法恢复它正常的运行功能了。还记得这气轮是如何丧失它的功能吗?那元凶就是人们黄庭的「分别知见」!是它向丹田借火,澈底扰乱了气轮的运行,而后造成所有关窍堵塞。因此完整的修行,除了得先将这心中的知见彻底铲除之外,还必需研究怎么重新贯通任督二脉中所有关窍的问题,这两大方向少了一个都不是完整的修行。
 楼主| 发表于 2014-10-20 17:06 | 显示全部楼层
因此懂得开始静心,破除心中「对待」的知见,找回本心的清真,便已做对了一半的事,而且是首先要办的事,这便是各教经典之所以存在的最大原因。打开各教经典,你会发现这部经也讲心、那部经也讲心,几乎所有的经都在教导我们一个「空空如也」的心法,一个「不二」的心法、「实相」的心法、「智慧」的心法!可见体悟这解脱对待的「不二」心法,在修行中是多么重要的事情!

然而这「心法」远在言语之外,并非语言所足以形容,就像你要形容一个柠檬的酸一样,是怎么个酸法呢?与酸梅的酸有什么不同呢?与李子的酸有什么同呢?唉呀!这要怎么讲才会清楚呢!然而理不说不明,圣贤不得不藉助有限的文字来说明文字之外的感觉,因此这项原本简单的工作,却变成一件非常不简单的事。
自古以来一代又一代的圣人,不断地著书立说,就是为了要说明这个用尽所有名相,仍然不足以说明的「本心」样貌。因为只有先找回那个不分别取舍的本心,才能进行下一步有关气轮的修复功程,确保气轮能依照本性的路线,去行它精准无比的返本造化。

因此「修心、静心」虽非代表修行的全部,但却是首要的当务之急,因为后面有关法身的返本功程,都得等待这个「本心」确立之后才能进行,因此古人说「万法惟心」!请各位要看清这个万法惟心的「惟」字,是直心旁,不是口字旁,如果口字旁的「唯」,就是代表「只要修心就可以了」的意思。但若是心字旁,则与维持的「维」有相同的意思。
因此「万法惟心」的意义,不外是为了突显,所有的返本的法身造化,都维系在「修心」这个课题先确立之后才能进行,而不是告诉我们只修一个心就够了!这点则是每位有志修行的人第一个要分辨清楚的。

既然去除内心的分别知见如此的重要,然而真正的「内心」究竟是在哪里呢?这实在是个大问题!直至今日科学如此进步,但人们对这个重要的课题仍然是一知半解,因而使得修心的课题沦落到各说各话、无所适从的窘境!

这其中最令人引起混淆的关键,乃是因为经典中所谈到的知见、妄心、三心四相、七情六欲,全都是指存在人们胸中的情感罣碍,也就是胸中气机变化时所攀附的知见,而非指脑中单纯的想法。
这一点则是在修心的课题中,最难以厘清的关键,若没有经过长期仔细的内观练习,这两者实在很难区别!无怪乎自古以来无数的修行人,纵然修行数十年,甚至一辈子,也很少有能摸透这个心苗根由!甚至连自己的内心都不曾看过一眼!
 楼主| 发表于 2014-10-20 17:07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我说经典中所说的心念、知见、三心四相、七情六欲等,都是指我们的胸中气机变化时所攀附的知见呢?我举几个简单的生活例子,也许您就懂了。仔细观察…
当一个人生气,气得捶心肝的时候,他的手会不由自主的捶向自己的胸膛;
当一个人被吓到时,也会不由自主的用手拍自己的胸膛;
当一个人非常感动时,也会不由自主的用双手抱住自己的胸膛;
当一个人说「这是我的肺腑之言」时,也会用手指着自己的胸膛;
当一个失恋的人陈述他的心酸心痛时,也会不由自主的用手抓住自己的胸膛…。

你有没有发现,虽然人们陈述他的某某想法时,会用手指向他的脑袋,但当人们在陈述他内心的所有情感、情绪、感受、冲动、心情的舒服、不舒服时,都会不由自主的用手指向自己的胸膛!
这不仅是中国人如此,全世界的人也都是如此;不仅是佛教的人如此,天主教、回教、道教、印度教、拜火教、一贯道、新时代的人也是如此;不仅是男人如此,女人也如此;不仅是老年人如此,年轻人也是如此。因为这是全人类的共同感受、共同语言,不会因为年龄、种族、宗教、或国界而有任何的差别!

这并非巧合,而是因为人类的七情一发,必定引动满腔热热的气血汇聚于我们胸膛的正中央,这股能量的起伏愈大,心情的晃荡与罣碍也就愈大,可以说这股胸中的能量,已完全代表了人类的心情所在,全人类的贪嗔痴爱、全人类的心情冲动,全人类的烦恼罣碍,都是在人们的胸中所上演。

如果有人更仔细的观照胸中能量与情感起伏的真相,每个人必能再发现,胸膛中负责感应这股能量冲动的核心,仅仅只有一方寸的大小而已!其位置就在心窝略上一点的地方,深度约在胸膛厚度的中央,也就是胸膛正中央表皮下约两三寸的地方。这正是老祖宗所说的「黄庭」一窍,瑜珈行者称它为「心轮」,道家叫它为「中丹田」,古人所说的「方寸」、「心头」,孟子所谓的「放心」,指的是这个地方,如来佛所说的「直指人心」指的也是这个地方。(未完待续)
 楼主| 发表于 2014-10-27 15:40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到这个地方你一定非常的疑惑,因为你常听到很多人喜欢引证楞严经卷一里说:「既不在内,亦不在外,不在中间,俱无所在,一切无着,是名为心。」于是他们便根据这段经文下了一个结论说:「心是遍满太虚无所不在的」!但这句经文被我们这样解释,究竟正不正确呢?

其实在佛教的大般若涅盘经第三十卷里面,曾有六位外道的大师认为「心无所不在遍满太虚」,而佛陀为了证明心不是无所不在,也不是遍满太虚的,因而与他们进行了一段非常精采的辩论,只是因为大藏经有五千多卷,就算你每天读完一卷,也得花上十四年的时间才读得完,所以很少人曾经看过这段经文,也因此才有机会让这种似是而非的论调,至今仍然迷惑着无数的修行者!

刚听到这样的说法也许你会非常呀异,但以下这段精采的经文就是最好的证明。看完这段内容,相信你必和我一样,对于佛陀用简单的比喻,就能破除了你我心中的迷惑,佩服得五体投地…

大般若涅盘经卷30:
六师言:「瞿昙(佛陀的凡姓,指佛陀),色亦非我,乃至识(感觉、想法)亦非我。我者遍一切处,犹如虚空。」
(译:六位外道的大师说:佛陀啊!这色身终究不是我的,甚至你所感受到的感觉、想法也不是我的,真我遍布在一切地方,就像虚空一样无所不在的!)

佛言:「若遍有者,则不应言『我初不见』,若初不见,则知是见本无今有。若本无今有,是名无常。若无常者云何言遍?
(译:佛陀回答说:如果你真的已经如虚空般遍满在一切地方,那么你就不应该说「这地方我以前没见过」,如果这地方你未来到之前没见过,那么就知道你现在所见到的景象你本来没见过,而是今天人到了这儿才见到的。如果这景象是你人到了这里才见到的,这就叫做「无常」,也就是你并非当下就能见到宇宙间的一切事物。若是你的知见这样的无常,怎能妄说你与太虚一样遍满在一切处呢?)

若遍有者,五道之中应皆有身,若有身者应各受报,若各受报,云何而言转受人天?
(译:佛陀又说:若是你真的已经遍满在一切处,那么六道除了你正在经历的人道之外,其它天、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牲等五道,也应该同时有你的身心存在,如果其它五道也同时有你的身心存在,那么你应该同时感受而其它五道的苦乐果报,但如果你正同时在感受着六道的苦乐果报,又为什么要劝人好好修行,以便从恶道里面求生到天、人的善道里面来呢?)
 楼主| 发表于 2014-10-27 15:43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上佛陀用了极简单的比喻,就让我们轻易的了解到,人的心并未遍满太虚,而是只在每个人身中的某个位置,因此才有「直指人心」的教义存在。然而由于大多数的修行人对于「心遍满一切无所不在」的执着,至使这「直指人心」的教义,沦为指不出位置的窘境,并且失传了两千多年!

那么这「人心」究竟在胸中的什么位置呢?我们又要如何找到它呢?为了解开这个疑惑,佛陀特为众生演说了「大乘本生心地观经」,经文中真是「直指人心」,直接指出修行时观照内心的位置,佛陀为了引起我们的注意,更在经文中盛赞这部经为「众经中王」!可见这学问是如何的重要了!
顾名思义,这部经就是要指引众生正确的去观照心地(内心、人心)而设的,然而这马上又碰到一个问题,那就是在茫茫的经海里,大家都只读金刚经、心经…究竟有多少人曾看过这部「心地观经」呢?而看过的人中,又有几人真得看出它的内涵呢?而经中佛陀究竟要我们观照的内心位置,指的是身中的哪里?以下这段文殊师利菩萨与佛陀对谈的经文,便是唯一的答案了…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第十一: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白佛言:「世尊,心无形相,亦无住处。凡夫行者最初发心,依何等处?观何等相?」
(译:那时文殊师利菩萨请问佛陀说:「世尊啊!照我的理解,心是没有形相的,也没有一定的地方,但是凡夫或行者想要开始发心修行,要从哪里开始观照他的心呢?又要作什么样的观照才方便入手呢?」)

佛言。善男子。凡夫所观菩提心相(解脱自在的心),犹如清净圆满月轮,于胸臆(胸中两乳之间)上明朗而住,若欲速得不退转者。在阿兰若(清静处)及空寂室。端身正念(静坐之意)。冥目观察”臆中明月”。作是思惟,是满月轮五十由旬(长度计算单位,可指极大,也可指极小),无垢明净,内外澄澈最极清凉。月即是心,心即是月,尘翳(尘埃遮蔽)无染妄想不生,能令众生身心清净,大菩提心坚固不退。
(译:佛陀回答说:想要修行的善男信女啊!众生们想要观照解脱自在的心,应当想象一轮清净圆满的月轮,在胸膛两乳之间的位置朗朗的高挂着,如果想要快速让心得到定静而不再退转,可以找一个清静空旷的地方,端正身体静静坐着,闭上眼睛,往内观察“胸中的那轮明月”,并作这样想象:“那圆满月轮的光茫可照到五十由旬那么远,足以遍照身中这个小宇宙,那月光丝毫没有污垢,非常清明洁净,那皎洁的月光使得身体内内外外都非常的清澄明澈,非常的清凉。此刻这月轮的位置就是你内心的位置,而你心中的能量就比喻为这轮明月的光茫,常常观照着这股皎洁的能量与光茫遍照身心,没有一点尘埃的遮蔽,也没有一点分别妄想,这样就能让众生的身心渐渐得到清净,究竟的解脱自在也能坚固不退。)

观照心地的经叫我们观照胸中,那是因为人心喜怒哀乐发生的位置,就在我们的胸中。而佛陀要我们把内心想象成一轮明月,那是因为胸中情绪的起伏本是一股能量的变化,而能量本无贪嗔分别的意义,就像皎洁的月光一般,只是一种光的变化,本来无一物,何来贪嗔妄想呢?因此佛陀将月比心,将心比月,最后是希望众生因此了悟心中能量本无好恶的意义,而解脱人心的枷锁,得证清净与自在。

由这段经文的指引我们可以知道,充满烦恼罣碍的人心是有位置的,而这位置如来佛已经在经中用「于胸臆上朗朗而住」的话语,直指出它的位置就在我们的胸中了,众生还有什么好怀疑的呢?
 楼主| 发表于 2014-10-27 15:45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圣贤实学」这本书里面,对于黄庭一窍的功用及位置,有几段非常详细的记载:「黄庭在何处?在脾胃夹中处也。脾属土,因土之色黄,故曰『黄』;此穴是神明之舍,虚灵之府,元神之家庭,故曰『庭』。此穴乃脾胃夹中虚悬一穴,故儒曰腔子,又曰衷。因脾为土,故儒曰心地。此穴约广寸余,故儒曰方寸,又曰寸衷。此穴其形似田,故儒曰心田,道曰中丹田。此穴上通心,下通肾,此穴居中,故儒曰中,又曰中心。此黄庭诸般异名之义也。」
又曰:「后天父母五行之气,散于周身,而统于黄庭;先天五行之气,聚于黄庭,至虚至灵,主宰一身。黄庭一穴,一寸三分宽,在脾胃夹中处,离外肉皮三寸三分。黄庭为心田,心居黄庭。未发为中,发而中节为和,此中和之根源也。」
而「修真快捷方式」这本书里面也有类似的说明:「元神识神居于黄庭,为神明之舍,虚灵之府。维皇降衷,降于此处;心存腔子里,存于此处。」

这两乳正中的位置,道家称为「中丹田」,五千年前的医书「黄帝内经」里名为「膻中」。黄帝内经说:「膻中为气海」。故知此处是人身中气机敏锐,也最多起伏处,因此才足以成为人们的情绪中心;
又云:「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因「性」为君,「心」为臣,所以「臣使之官」指的就是「内心」所在的地方。此处的气机一动,我们的内心立即感受到震荡与不安;而「喜乐出焉」这句话,更说明了它正是人类所有喜怒哀乐及七情六欲,及所有正负情绪发生与感受的地方。
又云:「膻中者,心主之宫城也。」这句话更直接了当的说出人们终日所追寻的「内心」就在这个位置无误了!

人们所有的情绪困扰,及内心中的所有罣碍,皆源于此窍内的一点气机起伏动荡。这一窍内的气机动荡起来,我们立即感受到「内心」的不安;这一窍内的气机只要松缓下来,我们不只立即感受到「内心」的平静,甚至连全身的紧张也都将自然的松缓下来!因此古人说「天君泰然,百体从令」,这天君就是我们的「内心」,也就是这个情绪的感应中枢…「黄庭」!

由于这一窍指的是身中「气」的感应中枢,是一个气场,一个能量场,而非一个有形的组织器官,因此到目前还没有办法用科学来证明,但能量学家已发现,在心脏的旁边,有一个能量场,其强度大到多少呢?它比脑中的磁场还要大上四千倍!难怪脑中的理智思考,往往总是败在「内心」的情感或好恶之下!(未完待续)
 楼主| 发表于 2014-11-3 10:24 | 显示全部楼层
想想看,你常在理智中知道什么是应该做的事,但最后是否因为内心里一个微微不喜欢的感觉上来,而又开始改弦易辙了呢?或是你脑中很清楚什么事是不能做的,但最后总是因为「内心」一个贪爱或嗔厌的感觉上来,而又再度犯错了呢?这就是我们的「内心」跟「理智」不同的地方。

理智是表面的,而内心才是代表你真正内在的、深层的、真正想做的、真正想要的,也就是除了心脏以外,你还有两个心,一个是表面的思考,一个是内心的好恶情感,而这内心的力量要大过理智的力量四千倍!

因此这存在胸中的「内心」才是修行的重点所在,经典中所谈的三心四相、七情六欲、喜怒哀乐等,指的并非你脑中的理智,而是指你胸中的贪嗔好恶而言的。如来佛直指人心,正是要指出这一个能量场的重要性,而我们却一直误以为是我们脑中的逻辑思想出了问题,忽略了胸中真正的威胁。

看到这里你开始怀疑,怎么回事,心不是脑袋的思考吗?怎么变成胸中的能量场了呢?是的,要看透你内心中真正的罣碍所在并不容易,否则这学问也不至于失传了两千多年!但每个人都可以透过返观觉照而加以证明。

就像你心中的「贪爱」、甚至你心中的「嗔恨」吧!虽然你的脑袋告诉自己,这不该贪,应该放下了,但你的内心却有个力量要你一直走在贪爱的道路上;或是你的理智告诉你,应该原谅他,要跟他和平相处,但你的内心有一个嗔厌的力量要你一直走在嗔厌的道路上。

你的思想一直都没问题,但胸中那能量场却造成你内心一种不能自已的冲动。这就足以证明,是胸中的冲动让你无法走在理智思考所设计的那条道路上。所以我说,你有两个心,理智的心在脑部,而情感的心所呈现的贪嗔痴爱则发自于你的「内心」。

这个「内心」虽然科学家还是没有办法用开刀的方式,把它拿出来给大家看一看,但是每个人都可以闭上眼睛,用心去感觉到它确实存在。好比感觉你心中的爱,感觉你心中的恨,感觉你的愤怒、嫉妒、无助、烦躁,感觉你的慈悲、喜悦、放下…这些都没有办法用科学去检验,但却可以感觉。
 楼主| 发表于 2014-11-3 10:26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日常生活中,去感受一下内心的所有情感、所有的心情,是不是这些情感与心情发生时,都必在胸膛中有一团能量正在呈现,或正在起伏变化呢?只要你对自己开始几天的返观比对,不出数日,你就可以将脑中清明的理智与内心复杂的情感间的差别,掌握得明明白白,到时谁才是修心的重点所在,也不辩而自明了。

透过仔细的返观,每个人终将发现,黄庭真是一个天然的感应气场,它的变化是如此的敏锐丰富,但每当你对黄庭一窍中的气机起伏,攀附一丁点对待取舍的分别知见时,不仅当下立即感受到情绪的烦恼,立即感受到罣碍的痛苦,更使得源自本性中的造化规则全都紊乱掉了。这对于一个正在进行修炼功程的人来说,此时气轮已开始逆行,丹田也停止了正常的运作,本性中那剥阴取阳的功能,也已经荡然无存!

因此那个破坏气轮,并使丹田失去功能的元凶是谁呢?正是人们攀附于黄庭气机中那个有对待、有取舍的分别知见!经典中常把这种攀附在本无意义的气机上的知见称它为妄念、念头、动念、动心、知见、着相等。实际上这些词句都在指胸中的冲动,很少是指脑袋中的想法,因为在脑袋的理智思维中,什么事是应该做的?什么事是不该做的?什么想法是君子的?什么想法是小人的?做什么事会让社会更和平?做什么事会让社会更不安?这些事的是非曲直,只要有小学程度以上的人,其实大家都很清楚。然而我们却常做出不可理喻的事,常自己摧毁自己的气轮,其元凶是攀附在胸中的情识冲动,而非脑中的想法认识不清。

因此不去练习放下攀附在胸中气机起伏上的分别知见,就无法清明自己的心,也无法显现自己的性,更难以使气轮的运转回到百分之百的天然与自在。因此说「大学之道」虽然是由「明明德」作为起点,但要「明明德」,其第一步必由自己的胸中去练习「知止」才建立起一个良好的基础,这便是「知止」的重要所在了。

那么这个攀附在胸中气机上的妄知妄见,到底要如何才能得「止」呢?仔细的返观自身,每当胸中气场动荡的感受愈大,心情的动荡便愈大,情绪的贪嗔罣碍也就愈深,然而这只是源于一场天大的误会而已!因为胸中的「气」毕竟只是气,能量毕竟只是能量,磁场毕竟只是磁场,不论它怎么起伏来去,本来就不代表任何高下、美丑、好坏、得失等意义的!
就像水在河中奔流着,水流可以或快或慢,波浪可以或大或小,然而水毕竟只是水,岂会因为速度的快慢,或波浪的大小,而散发出什么贪嗔痴爱的意义来呢?
又像天上的云,云毕竟只是云,不论或浓或淡,或来或去,它岂会在漂荡的过程中,散发出什么贪嗔痴爱的意义来罣碍自己呢?同样的道理,人们胸中的气毕竟只是气,能量毕竟只是能量,起伏毕竟只是起伏,又岂该在自由动荡的过程中,让它激发出贪嗔痴爱的对待意义来困扰自己呢!自认万物之灵的人类,竟然作出了这样愚昧的选择!难道这不是天大的妄知妄见吗?
 楼主| 发表于 2014-11-3 10:2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也就是说,在黄庭方寸的气机实相中,其实本无贪嗔痴爱等意义存在,而人们在未曾观照其实相的习性知见下,竟然对它作了不可理解的选择,不是对某个感受开始「取」,就是开始「舍」,不是开始「贪」,就是开始「嗔」,于是便对自己造成永无止尽的烦恼与罣碍。

记得这个重点了吗?人们的胸中并非不能有任何的能量波动,也并非不能有任何的气机起伏,也不是喜怒都不能发,而是人们不该对胸中本无意义的气机起伏,贴上任何好坏的标签,不该对那本无意义的气机起伏有一丁点的取舍分别存在,这个对内在感受取舍分别的对待知见,才是造成人们烦恼罣碍的所在!

因而人们只要开始学习返观我们的心头,也就是观照黄庭一窍中气机生灭起伏的真相,学习任这股清真的能量来去自在,不与内在一丁点气机的起伏相罣碍、相攀缘、相分别取舍,即可在烦恼炽盛的当下,解脱所有情绪的攀缘与束缚,重回自性的本来清静与安宁,也重新启动了奇妙的自性造化,使气轮的运行回到正轨。这便是「知止」这两个字在修行功程中的真实意义。

现在我们知道「知止」不只是为了解脱你心情上的烦恼而已,更重要的是它能启开气轮正常运转的第一步,因此这两个字可说是非常非常的重要!至此您可能在内心会有另一个疑问:「这道理我已知道了,我已经找到黄庭了,但此刻我的内心依然七上八下,究竟要如何才能确实的解下攀附在黄庭气机上的对待知见呢?」是的,这真是一个很大很大的问题!因为这并非听听道理就能有所收获的,这课题就像学雕刻一样,是个练习题,而不是理解题。它非得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实地练习,才能掌握它的丝丝脉动。若非经过不断地练习,纵然五教经典你全都倒背如流,也不能窥测这不二心法的一丁点模样。

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所有的语言文字都是对待的,例如好与坏对,善与恶对,定与乱对…,这些字眼都是有所取舍的,然而本心本性的真相,却远在对待之外,它是不二的,它是无分别取舍的,它是在二元对立之外的,所以任圣贤再怎么写,都只能勉强形容而已,实际上是写不出那不分别取舍的感受来的,因此若非不断地练习体验,任你怎么读,只得像是雾里看花,或像隔靴搔痒,总是抓不到它的主轴。(未完待续)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0 15:37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多学者很会翻译经典,但那只是用理解的方式去说文解字来做白话翻译,而非返观当下身中那个无分别取舍的本心本性来做说明,这就像一个没有吃过「柠檬」的人,硬要用很多文字去阐明什么是「柠檬的酸」一样。这些学者大多不是观照心性有得的修行人,或者大多没有照见出自己方寸中的无限秘密。他们没有观察出自己的烦恼罣碍,与胸中一丁点气机的生灭起伏有什么关系?他们没有发现「分别」的心,到底藏在何处?它与脑中的想法有什么差别?在未暸解这些真相之前,如何去解释什么是超脱对待的不二本心呢?如何去解释什么是本来清静的本性呢?他们可以举出外在很多非常感人的故事,赚了读者一牛车的眼泪,或者善于举出各种非常巧妙的比喻,让读者会心一笑,但这只是善于拨动另一种对待的游戏罢了,这对教导人们进入解脱对待的「不二心法」一点作用都没有!甚至是让你陷入更深的对待之中!

因为本性的清静远在对待之外,不在感动之内,本心的自在只发生在黄庭一方寸之间,而非泛涉远求,而人们却喜欢在外在的故事去寻求感动,或得到更多的理解,于是忙了一辈子都未曾与自己的内心有过交集。

也许你会问:「那我要怎么办?要如何才能够知止?」刚才我已说过,这一题是个彻头彻尾的「练习题」!也是个「体验题」!若是您想要学习如何在自身上,实际体证返观自性本来清静的方法,而进入「知止」领域,最直接有效的办法,莫过于参加两天专为「知止」而设的「黄庭禅」体验课程!

经由两天密集的引导练习,您将很快进入观照「内心」的主轴,抓到你「内心活动」的所有蛛丝马迹,以及体验那远在对待之外的「本来清静」!对您来说,这课程将是一个很好的起头,其余则留待日常中逐步的练习验证。

现在对心的「知止」已大略明了,也就是「妄念俱下」,妄念俱下之后所余的,便是金刚经所谓的「正等正觉」,这正等正觉纯乎自然,源自本性,毫无人为造作,回到这正等正觉便是心的「止于至善」了。
而启动气轮的最根本、最至善、最自然无为的办法是什么?找到一个完全天然无为、尽善尽美、与生俱来、符合本性、没有一点人为造作的方法来启动气轮,这才是启动气轮的至善之道!接下来我们便进入这个课题。

重新引动气轮去运行的至善之道,除了先要求得心的「知止」这个重要的关键以外,还要配合正确的「静坐」才行的!静坐有什么重要呢?那可重要了!少了静坐这个工夫,要去启动已经停熄了的气轮,那就像一台熄火的汽车少了起动马达一样,就非常难以启动了!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0 15:38 | 显示全部楼层
找个地方静静的坐下来,就像回到母胎内充满感觉却又无知无识一样,观照着全身气机的自在,特别是黄庭一窍的气机自在,绝不让它攀附任何后天所带来的贪嗔好恶等意义。果能如此,则周身气机盎然,热能充沛,这使得丹田又得以慢慢的加温,长出一点火苗,以便有力量去推动任督两脉这个大气轮顺畅的运转,接着启开肢体百骸所有气机造化的正常运行。

正确的静坐就好比回到当时婴儿在母胎内无知无识一般,因为无知无识,才能得到完整而天然的造化,才有机会开始新生命健康亮丽的第一步。因此,这个正确的静坐的功夫,便是再次启动气轮运转的「至善之道」。

而静坐所养起来的一点丹田热能,就好比升火时用的火柴棒,那一根火柴的热能虽小,但对升火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等到火苗升起来,大火便有机会可以熊熊不熄的燃烧了,这便是这根小小火柴棒的功效!

但在你静坐时,得要将两只手掌交迭在你的下丹田处,那是当初母胎内初转气轮的地方,这两只手掌心的穴场所释放出的热能,就能使丹田内有股微微的热能开始盘旋运行,加上你已学会了对黄庭内心中的能量不起好恶知见的诀窍,经过一阵子的静坐蕴酿,你便能感觉到丹田渐渐加温,气轮渐渐被再度启动。

静坐为什么这么重要呢?清静老人曰:「修士之所以要从逐日静坐入手者,因人智识一开,为喜怒哀乐爱恶欲七情妄念,将身心弄得不清不静,以致耳目鼻舌身意六根门头样样混浊,人心用事,天心退位。唯静坐观空之时,则妄念暂息,天心暂复,故久坐则久复,暂坐则暂复,常坐则常复。人欲逃轮回免生死,舍静功而何?故初学必以静坐为入手,方能暂得知止也。」这便是学道为什么要从「静坐」这法门做为起步的原因。

只要你养成日日静坐的习惯,两手掌交迭在丹田,每次静坐都能将它再推动一下,一直练习到你在行住坐卧的每一个时刻,周身气机都不会再被妄念所扰乱,这气轮便能推动到日日夜夜运转不息,回到像婴儿在母胎内一样的刚健不息,展开至善而完美的性命造化了。

为什么我说此时的性命造化才是「至善而完美」呢?因为此时性命中的造化,没有一点人为的造作,完全来自于老天爷公平的恩赐。全天下的胎儿都有一样完美的造化过程,他们的眼睛在同一个位置、鼻子也在同一个位置,绝不会有国界、种族、男女、老少、及宗派上的差异!在老天所安排的造化机制下,人们能远离人为造作之害,回到本性与真理的怀抱。

过去我在各宗派游走,学过很多人为的法门,没有一个是纯乎天然的,没有一个是人类所共同的,非常庆幸,在我二十九岁那年,得遇先师马祖的指引,而得以一窥性命之堂奥,不怪力乱神,不谈玄说奇,以最原始、最简单的办法,便得以在自身中重立气轮,体验本性中剥阴取阳的种种奇妙造化。这无非来自真师的指引,也让人赞叹老天在你本性中的巧妙安排,祂让你的身体里面已经具足一切的巧妙,毫无亏欠,丝毫不必外求。这正是孟子所说「天下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知止即诚),乐莫大焉」!

现在我们已经了解到,要重新启动气轮的关键因素,除了黄庭知见的方面要「知止」以外,还要加上完全符合天然无为的静坐方式,以及两只手掌交迭紧贴丹田的摧化与助燃。有了这三项因素的结合,静坐久了,静极则生阳,丹田中的先天热能自然渐渐被启动,气轮的运转自然渐渐被推开。这便是能完成剥阴取阳造化的「至善之道」了!

只有这三项因素都完备,才是完整的修行,没有掌握到这些诀窍的人,纵使修得心再怎么好,或再怎么努力的静坐,也与「转动剥阴取阳的气轮」是毫无关系的!一般人光学会静坐的样子,也许可以坐得很久、很静、或是很有禅意,也有的人会有一些奇妙的感应,但这些都与本性中所俱有的返本造化毫无关系。静坐了二、三十年之后,有一天如果你自问:「只是这样静坐就是修行了吗?这样就是成佛之道了吗?」自问自答,你会心虚的!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0 15:41 | 显示全部楼层
无法启动剥阴取阳造化的静坐,就像一颗静静放着的蛋一样,因为少了一个热能来启动内在足以变成小鸡的造化,因此就算放得再久也无法变成小鸡的。所以虽然你也学着像佛陀一样的静坐,但可别以为成佛只是学个坐着的样子就行了,重要的是在静坐时,有没有启动隐藏在本性中那个足以让你返本还原的造化机制!

运用这样的方法早晚勤于打坐,时时维持自在清明的心,便能维护静坐过程中一身造化的推动与圆满。等到这个静态中的知止能力熟练之后,渐渐就能将这种不攀附知见的正等正觉,运用到动态日常生活的每一刻中,那时不只是静坐时气轮常转,就连动态的生活中也能让气轮的返本造化永不退转。如来佛所说的「不退转轮」,及孟子所说的「存其心养其性」,指的便是此事。

古人费尽一辈子的精力,踏破铁鞋,为的就是要访求一个能启动气轮运转的诀窍而已!然而这启动气轮的诀窍,早已具足在每个人的身中,等着被启开,吾等德薄小子只能尽上接引之力罢了。当你掌握了这些诀窍之后,您便可以每天早晚用一至两个小时的时间来打坐修炼了。

而这过程中,攀附在黄庭中的妄念越少,心火就越快沉回到丹田之中,去累积运转气轮的能量。丹田的热量有了,肾水自然化气而上升,如此一降一升,气轮自然周转不息。你会发现,愈不与胸中感受相抗衡,胸膛就愈清凉,丹田就愈热,气轮就愈刚健。只要你愿意用你的身体实际去体验,你会发现「就是这样」!原来气轮的运转非用人为的意念去导引,原来自自然然就发生的才是至善而完美之道。这个真相只有您亲身去体验,再多的口舌争辩都是多余的!

既使我说了这么明白,但还是有部份的人一刻也坐不住,那是因为他对于心头的「知止」还掌握不了。他总是在心头气机起伏时不断的分别取舍,不断的与心头的发生相抗衡,如此必将导至心火上升,至使肾水积郁难化,如此必然越坐胸膛愈热,丹田愈冰冷,坐得再久造化一点也推动不了!
在我的经验里,所有坐不住的人,大都是因为这个原因,因此不懂得将妄念放下,不去研究黄庭一窍中的知止,将会使你的修行事倍功半,就算有幸得遇明师,也很难有所进步的。

因此事先学会黄庭里的「知止」,先学会如何守住黄庭里的「正等正觉」,是修行中非常重要的问题。也因此各教经典中,有百分之九十以上,都在谈论这个「放下妄念」的知止心法,以便为众生的迈入性命的修持预作准备。若无知止的配合,其它的修持反而对众生有害而无利,故经中大多对于性命修持略而不提,这便是圣贤的渡世苦心。

谈到这里我们已经知道,要想修行走上正路,首先要从黄庭中把妄念放得下,再加上双手交迭于丹田的静坐法门,这股气就能慢慢的积养起来,丹田中的热度自然重新被点燃!这个热度一有了,就可以在身中启开精化气、气化神、神还虚、虚还无的自然功程!就可以开始展开返本还原的性命造化功程!到此你就可以说是已经迈入真正的「实修」,已经是一个懂得「知止」的人了!所以「知止」这两个字所包的意义极广,它可说是要进入修行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如果说成佛的主轴是在返本还原,那么返本还原的主轴则在剥阴取阳,而剥阴取阳的主轴在转动你的气轮,转动气轮的主轴是能否在静坐时去持守一个无相、正等、不二的心。而这正等之心的主轴,便是能否在面对黄庭一窍的气机起伏时,维持它本无好恶意义的清真,不攀附一丁点的分别知见,这些都是「知止」这两个字所包含的范围内!

修行这事是环环相扣的,而「知止」则是这功程的第一个步骤,是心的「知止」,也是静坐的「知止」,也是气轮的「知止」,也是剥阴取阳的「知止」,也是「天然造化」的知止。这两个字实在是言简而意赅,不可等闲视之。

古人说「真修真得,假修假得」,意思是既使同样得遇明师,这里面还有真修、假修之分,而这真修、假修就是由能否时时持守住这个正等正觉的心,以及能否愿意吃苦的去静坐炼功,去完成返本应有的造化火候来分判的。

如果你在各个道场努力追寻真修好多年,却不懂得心上的知止原来是在黄庭一窍中见真章;或是你已有了非常稳定的心性,但却不知道要启动剥阴取阳的造化;或是你想启动剥阴取阳的造化,却不知道一开始要用两只手掌的气场与温度去扶助丹田重新点燃,或是你却总是三分钟热度,不愿甘心吃苦的去静坐炼功,去完成应有的造化火候;或是你虽勤于久坐炼功,却忽略要从自己的黄庭心头去持守一个无相的清真!这一些关键因素少了任何一项,任你在哪一个道场中不断地展现你的乖巧听话、你的热忱活力,终究还是启动不了自身中返本还原的造化功程!不论你是否得遇了明师,这都称为「假修」,都称为「外道」!这是想要修行的人不可不知的。(未完待续)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7 10:56 | 显示全部楼层
定、静、安:
「定、静、安」这三个字的意思差不多,只是程度上有些差别而已。「安」有安全、安稳的意思,是行持既久,根基渐固,不再逐流更移,不再危险,不再被扰乱,有了稳定性,可以堪用了才叫「安」。定性未固,或准或失则不能叫安。好比一个不准的钟,不能因为它偶尔也会中一两次就叫安。

然而这「安」字乃是兼指「心」及「气」两个方面来说的。从「气」的方向来说,「安」正是佛家所谓的「不退转轮」。意思是我的气轮运转已有了稳定度,不再受到妄知妄见的扰乱,也没有一点人为的造作,完全合乎本性的节度,能安稳的进行返本的造化,不会再因人心作祟而失去准头,故曰「安」。

从「心」的方面来说,黄庭内的气机不再攀附好恶知见,任何动静态的日常生活中都能「知止」,不再被气血起伏所愚弄,不再因妄念而扰乱气轮运转的自然,这便是心的「安」。

心安了的同时气轮也就安,此时气轮的运行已完全出于天然的本性,没有一点点的人为造作,经典中称这种法叫「无为法」。进入无为法所依靠的就是本性中的自然力量,靠着本性才能安,靠着人为则不安!古人说:「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靠着人心去造作气轮的运转是危险的,而远离二元对立的道心却是那么的隐微难懂,因此唯有开始学习观照气机清真的本质,观照到一个知见也不得攀附,观照到剩下纯然天真的精一本貌。这心气都能执中精一了,这时才可称为「安」!

至于「定」、「静」是已经稍微进入状况,但还没有到达「安」的名词。好比一粒种子刚发芽,慢慢冒出两片叶子,虽然发了芽,但一不小心就可能被野草给盖过去了,此时它的生命还很危险,一边成长还要记得一边拔草,这时还没长到安全的地步,只能勉强说是有了「定、静」而已。定、静是说虽然心性已朝正确的方向渐渐在成长了,但还没有稳定性,还经不起太大的考验,因此还不能称为「安」。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7 10:59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人在这个心性尚未稳定的阶段,常常远离尘世,遁到深山里面去好好地炼定静,等到心性有了定性,到达「安」,再出来渡世。而现代的人则喜欢偶尔到道场里,去过一阵子清闲的生活,养养自己的心性,或是自己立个志,一个月或三个月的时间别动怒,也不生欲念,给自己定些戒律或目标,以免心性因外物的引诱而不断地浮动,这都是在「定、静」这个阶段时的不错方法。

给自己一个沈淀的机会,使心性渐渐明朗,渐渐有了方向,渐渐抓到主轴,渐渐知道怎么在动乱的当下返回清真,这就是「定静」。心定静,气也就跟着定静,「气轮」的频率也跟着慢慢的接近定位。

定到一个更深的状态,这心气都能顺应天然,能在动静间应用无碍,六祖所谓:「能于一切处不住相,于彼相中不生爱憎,亦无取舍。」安闲恬静,虚融淡泊。这便叫做「静」。心静了,气也就到静,气轮也到了静,这时周身气机如鱼游于河海,如车驰于轨道,各适其位不再动荡了,叫「静」。

静久再更有稳定度就叫「安」,心一安,气、性、气轮都安,都自在了,都依照天然规律在运行,不再失去准头了。有了「安」的稳定力,便可以入世、可以治世、可以渡世,任何逆境颠沛造次间,都可以应用自如,都没有危险了。不到安,不论作什么,就像是泥菩萨过江一样,自身难保,故不可大用也。

道家叫这样的火候「安炉立鼎」,火炉也安好了,锅鼎也立好了,一切准备就序,可以开始煮熟一餐香喷喷的饭菜了,可以开始行返本还原的造化了。从修炼的角度来说,也就是炼到丹田里的胎息已经产生,时时刻刻都有一股温热感在旋绕,好像有个小小的温泉一般泉涌不止,气轮也日日周转不息了。

以前我拜入先师门下,一开始就很努力的静坐,那丹田不只会热,能量充沛时常常会有滚动的现象,好像里面有几个热热的钢珠在丹田里快速滚动一样,修炼家称此时为「武火」。时日越积越久,渐渐的丹田中会剩下一点点小火细炖的感觉,只要反观一下,就感到那股气时时刻刻都非常细柔稳健的运转着,修炼家称此为「文火」。

武火文火总是在适当的时刻交互运转着,修到生活中的任何时刻,都感觉到那股刚健之气的运转不息,这时佛家就叫「不退转轮」,道家叫「安炉立鼎」,儒家的「大学」则称为「安」。大意是一切都已就序了,可以全速推动气轮,可以大行造化了。总而言之,「安」就是道心不退转,气轮也不退转,造化也非常完全之意。

至于「定」、「静』就是还未到「安」的过程,是心一会儿能够不二、一会儿又妄念丛生;气轮一会儿正转,一会儿紊乱的过程。然而已渐渐的有所长进,虽然还没有到安,但是勉强还能发生这么一点转动气轮的作用,因为正在进步中,不能说没用,因此就称为「定」、「静」。(未完待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4-6-18 03:35 , Processed in 0.034236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