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一三生

大家说说,为什么在国外不需要坐月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5-1 16:1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问题提的真好,我思考了好久啦
发表于 2011-5-2 21:57 | 显示全部楼层
西方人有个可取的,就是他们很喜欢晒太阳。但国人怕晒黑,少了好多补阳气的机会。
发表于 2011-5-2 21:58 | 显示全部楼层
西方人有个可取的,就是他们很喜欢晒太阳。但国人怕晒黑,少了好多补阳气的机会。
发表于 2011-5-3 07:13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的产妇为什么一定要坐月子?(来源曲黎敏新浪博客)
中国人自古就很重视坐月子。千百年来,中国已经形成了独特的月子文化。文化讲究的是传承,但是现在的很多年轻人拒绝坐月子,她们从小接受西式的教育,耳睹目染的是西方的科技,她们认为,西方人都不坐月子,生完孩子出了院就去上班,我们中国人也没有必要坐月子,坐月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糟粕。事实真是这样吗?
中国的女人为什么一定要好好坐月子?道理很简单,因为我们的体质跟西方人不一样。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种不同,差异很大。
西方文明来自于游牧民族,是一种杀伐文明。直到今天,西方人吃饭仍然主要使用的是刀和叉。他们的医学也是这样,最常用的治疗手段就是做手术,动不动就是上手术刀。
为什么会这样?这与饮食结构有关。西方人以鱼肉类的食物为主,中医讲“鱼生火,肉生痰”,从体质上说,他们的火热湿性很重,而为了把这些浊气散出去,所以他们的肌肤腠理就和我们东方人有很大区别。比如,西方人的体毛很重,甚至是胸部都长毛,他们的毛孔很大,骨节也很粗,以便通过毛孔的开泄功能把湿气代谢出体外。这都是从生理上为了增加宣发的力度演化数十万乃至数百万年的结果。
再看我们中国人,很早就告别了洪荒时代,自古就以纤维性的食物为主,多食五谷杂粮和蔬菜。由于饮食清淡,中国人的体质是收敛的力度大于宣发的力度,所以我们体毛很轻,皮肤紧密细腻,毛孔很小,骨节也特别细密。
中医认为,一般情况下,中国人的骨节是闭合的,而产后,随着骨盆的打开,产妇全身上下的筋骨腠理都处于一种开放松弛的状态。这时,风寒就容易趁虚而入,通过张开的骨节进入人体内。月子结束时,产妇的骨盆和全身的筋骨腠理都会逐渐恢复到正常的闭合状态。那么,坐月子期间进入体内的寒邪也就会随之而然地被闭锁在体内,从此留下严重的后患。
身体羸弱的产妇,有可能在月子结束后不久就会感到腰酸背痛;而大多数女性在年纪大时,会感觉全身疼,尤其是骨节疼;甚至有的人会疼痛一生。中医上称这种疾病为“产后风”,即月子病。
中医有句话,“月子里的病,月子里治”。意思是上次坐月子时得的病,只能待到下次坐月子时才能进行医治。因为只有到下次坐月子时,人全身的骨节才能再次打开,达到自然松开的状态。趁此机会,施以药石,将寒邪赶出,治好疾患。
西方人的骨节粗疏,他们会有更充足的机会驱除寒气,所以他们不是太怕寒邪,这种体质,就造就了他们没有形成坐月子的传统。但这不等于西方人不坐月子就一点事都没有。
有一次我做电视节目,一个老外抱怨自己的中国太太太麻烦,还要坐月子,说西方人从来不坐,照样挺好。我问这个老外,是否西方的女人老了后得关节性的疾病的人很多?他承认是很多。所以,不是坐月子不重要,也不是西方人不坐月子就没事,而是西医注重的是哪儿疼医哪儿,很少分析病根的成因,他们从来就没有把女人上岁数后得的关节性疾病跟数十年前生产后的不坐月子相联系。
人工流产后也要“坐月子”。我们在前文中已经讲过,小产甚于大产,小产更伤身体。因为大产是瓜熟蒂落,是身体心灵圆融的表现,功德圆满;而小产是生扭,近似于摧残,伤枝蔓,乃至根部,身心俱损。所以小产之后更需要好好休养一段时间,就是也要“坐月子”,从身到心地进行调节调整。
发表于 2011-5-3 10:30 | 显示全部楼层
曲黎敏讲的就是好!

不是坐月子不重要,也不是西方人不坐月子就没事,而是西医注重的是哪儿疼医哪儿,很少分析病根的成因,他们从来就没有把女人上岁数后得的关节性疾病跟数十年前生产后的不坐月子相联系。
发表于 2011-5-3 11:21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欧美人种,是很容易灭绝的
发表于 2011-5-3 12:4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5# 谦明生


    那要看来,外国人体质偏燥热,中国人体质偏湿冷了?不过我自己发觉,沿海的人多湿气重,湿热问题也内陆严重。我家在广西,来到广东居然水土不服,可能也是气候问题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4-9-28 02:23 , Processed in 0.017377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