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如意轩

为什么要行善?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9 20: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如意轩 于 2015-1-19 20:45 编辑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这是中国文化四句话的原则,大家要特别注意的,我们中国文化,东方文化,最喜欢讲因果报应。如果过去没有研究过《易经》,都以为这是佛家的思想,来自印度的,事实上中国、印度、东方文化都建立在因果报应基础上。由此我们了解,中国过去五千年文化思想的教育、政治、道德等的基础,都是建立在因果基础上,所以大家都怕不好的报应,乃至做官的人,要为子孙培养后福,都是怕因果。不过因果的问题是宗教哲学的大问题,在研究起来也是很好的一本书,一篇很好的博士学位的论文。佛家的因果,是讲本身的三世,即前生、现在及后世。中国儒家的因果讲祖宗、本身、子孙三代,就是根据《易经》这里来的。这也是一个历史哲学问题,尤其这几句话,我们都晓得用,知道是孔子的话,这是中国文化几千年来不变的,现在当然社会道德已变动了,但是据我个人仔细静静的观察研究,我们中国人年轻一代尽管怎么变,这个观念还是有,这是我们民族血统中的观念。

我们要注意“余庆”、“余殃”的“余”字,余是剩下来的,余是有变化的,并不是一定本身就报,这是中国人对因果报应的定理,中国文化一切都建立在这因果报应上。由此看来,刘备在临死的时候,吩咐他儿子两句话:“毋以善小而不为,毋以恶小而为之。”以刘备这样一位袅雄,对自己的儿子作这样的教育,都是从中国旧文化来的观念。我们看历史传记,常常提到某某人的上代,做了如何如何的好事,所以某某人有此好结果。将来中西文化汇合以后如何演变?还不知道。现在据我所知,最近在美国,宗教的活动,自哈佛大学开始,已经变了,提出“宗教一家”的口号,主张宗教不能分家;其次,美国的一般学者、知识青年,也非常相信三世因果,所以中国人的家庭教育要注意,尤其现在为父母的人,教育下一代,为了国家民族文化,这个观念还是绝对不可变的。---易经杂说
 楼主| 发表于 2015-1-19 20:43 | 显示全部楼层
做人应该是隐恶而扬善

“隐恶而扬善”。我们这句话,中国文化的这句话讲做人的道德,对于朋友之间、社会之间、对于别人的事情,坏的,知道了,算了!心里都把它丢掉了;对于人家一点好的,某人的好处,要特别表扬。朋友之间,碰到某人问到他:某某人怎么样?虽然很讨厌他,你都要想他哪一点好,没有不好,你就说,哎!他那个鼻子长得好端正诶!也有一点好嘛!总有一点好。鼻子不好,那个牙齿也都掉了,哎,那个牙科给他镶得好好呦!你总抓一点好的来讲讲嘛!可是人同人啊,专门喜欢攻击,讲人家坏的。这是行为道德,几千年来如此。当然这个道德也有坏处,啊,看在哪一方面用,做人应该是隐恶而扬善。

有时候对坏人对敌人就不可以这样了,这就是上面有一句话:“舜其大知也与!”做善事要大智慧做的,不是乱讲的。哎,你说因为隐恶而扬善,某某坏透了,哎,我们总要想着某某的好话讲讲,那就错了(众笑)!那就没得智慧了!对坏人也是如此啊!这是行为道德方面。

那么做功夫方面呢?隐恶而扬善,怎么叫(隐恶而扬善呢)?坏念头立刻要丢掉,善念要培养出来。所以慈悲,我们大家学佛的人都讲慈悲,昨天晚上很多同学讨论,几个人真培养出慈悲心来?没有啊!那都是些“糍粑心”哪!糍粑就是台湾话叫“麻鸡”了,大陆上叫糍粑。啊,哪里有真慈悲心哪?都是“麻鸡心”哪(众笑)!啊,“糍粑心”,不是慈悲。所以为什么我们学佛那么久,真正的慈悲心发不起来 ,就是不能扬善。所以我们做工夫那么久坏念头容易起来,就是不能隐恶。所以隐恶而扬善不一定对道德行为上来讲,(也是)内心的修养,就是妄念去掉,坏念去掉。善念能够培养得出来,习惯、坏习气能够转得过来,他说只有舜才能够做到。那么上面是讲大舜的智慧,因为他智慧成就啊,所以他道德的行为就能发出这个作用,至于舜对人处理事情呢,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执其两端就是把握正反两面的意见、正反两面的需要,是与非、善与恶,正派同反派的观念,都弄得很清楚,但是不能绝对说反派的绝对不对,也不能说正派的绝对对,看两个的意见综合了用其中,致中和天地位焉,用其中也。那么后世解释用其中就是模棱两可。你说的:左边跟你说对不对?差不多。右边跟你说怎么样?大概是那个样子。那么大概的差不多,你怎么办?我看看再说吧。那就不是中庸了,可是后世解释中庸都把那个:再说吧拖一下。所谓,那就变成汤圆了,不是中庸了。中庸之道有裁定的作用,正反的意思,正中有反,反中有正,它裁定。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所以,这个执并不一定是讲大舜坚执两端,因为两端偏见的人都是很坚执自己的意见,这个执是执两边的偏见,各有执着的。那么善于用其中就是至中和了,他把人家的执着,并不让你把执着的意见完全放弃,那是不可能,那不是中庸,即使你完全不对的意见太坚执了,也有他的需要与他的道理,给你保留了一点点,达到你、满足你的需要再来改正你,这是舜。

---中庸讲记
 楼主| 发表于 2015-1-26 10:56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亲们关注帖子,日行一善活动经常有新群招募,敬请关注咱们的日行一善版块。
 楼主| 发表于 2015-1-28 06:29 | 显示全部楼层
「劝请说法,随喜赞善,得佛音声。」「劝请说法」在《普贤行愿品》和其它经典中都常见到,是劝请诸佛菩萨和大善知识多多说法,就是弘扬教化。对别的教化也要随喜,就是要多鼓励,要「随喜赞善」。

大家读到「劝请说法,随喜赞善」可能觉得文字很容易懂。但是为什么佛菩萨还要人家来劝他说法呢?可见说法不是容易的,教化人不是件痛快的事,而是痛苦的事。在座诸位有从事教育工作多年的,应该了解这种心情。所以诸佛菩萨有厌烦说法的心理,需要劝请,也需要鼓励。古代的戒律有这一条,百里之内有法师说法,不去随喜赞善是犯菩萨戒的,因为农业社会人口不稠密,文化不发达之故。现代都市交通发达,到处有善知识在说法,就不能严格遵守了,但是一有机会还是要劝请说法,随喜赞善。

再从反面来讲,经文这么说,可见得众生不愿意做这件事。众生的心理都希望让别人来做,自己只想占便宜,不肯出来。

其次,「随喜赞善」是我们要多多学习的,不只是对诸佛菩萨如此,对朋友也要如此。看到别人成功了、受人称赞,自己就心生妒嫉,这是凡夫常有的心态,是不对的。看到人家有好的行为,应该称赞他,多捧捧人家嘛!不要如此悭吝,连捧人家都不肯,这又不花本钱,为什么不干?学佛不一定靠佛经,看到别人家不好的心理行为,自己能引以为诫,看到别人做了好事,能跟着起欢喜心,也是菩萨道。因为一般人不但不爱随喜赞善,反而爱批评别人,所以造的口业也特别多。

能做到上两句经文,果报至少是「得佛音声」,来生的声音悦耳。声音也是相貌,例如有的人相貌很好,但是很倒霉。为什么?因为内相不好,声音破,就破了福气,也就是前生吝于赞人。有些人相貌不好,但是声音好,因而成了有名的歌唱家或演员,有可能是前生多念佛来的,更有可能是前生多随喜赞善。佛的音声我们没有听过,但是经上的记载是,听了可以使人开悟,心情宁静,这是多生累世口德累积来的。

——维摩诘的花雨满天
发表于 2016-3-20 20:1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我每天都有,有的时候自己认为做了坏事,会睡不着觉,我觉得自己做了错事,老天都会惩罚自己,所以我都不敢做坏事。
 楼主| 发表于 2016-5-20 12:1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0# 刘彩兰 点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4-6-2 11:14 , Processed in 0.028728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